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洪山诗人
我也在窗边肃立,我在肃立中观察,我在肃立中感动。是什么,让如此不同的中国人,在这一瞬间,共同站立是对苦难的抗争吗是对英雄的崇敬吗是对生命的珍惜吗还是对死亡的尊敬
“四川人,雄起!”当全国人民喊出这句话时,我也在心底喊出了这句话,因为,我是一个真正的四川人。
这是中华民族不灭的真正根基吗存在于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只有在最苦难的时候才爆发出来只有在生死的关头爆发出来。
我不能回忆这些,因为,此时,我已经在流泪。
“哥,又想你爸了”妍子这是习惯性的问我,因为她原来看见和流泪的原因,就是因为我爸。但这个原因远比想念我的父亲更大、更烈,以至于我都要尽量回避它。我点点头,用袖子擦干了眼泪,我不能再让人提
第一百九十二章 无欲观其妙
我现在的读书状态,与原来明显不同。在学校是为了考试,在董先生处是为了学习知识,在北京听讲座是在寻找答案,而今天,纯属消遣,习惯了看书这种消遣方式,就是没目的的读书了。没目的,就读得杂;为消遣,就很轻松。
在读南先生的书时,有时也觉得他引用的书籍和知识来源太多了,也太杂了。估计年轻的时候,也是没目的读书,才有今天的风格吧。
他提到多次古代禅门的一本书《禅林宝训》,引起了我的兴趣。我是打坐的,刘大哥也讲了一些有关禅坐的常识,我何不也来看看况且,我打坐水平连妍子都赶不上,佛经也看不太懂,看些花边新闻总可以吧
在温州有一家书店,我经常路过,也去瞄一眼。我对书市的认识,也是从观察这家书店开始的。
民营书店一般卖些畅销书。最多的针对学生的教材及辅导资料,还有各类习题、真题,这是为中国读书最刻苦的人准备的,是刚性需求。有人开玩笑,说一个人知识最丰富的时代是高中时代,这有点讽刺高考的意思。其实,我有时也觉得,高考与古代的科举有相类似的地方。“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话,人人都这样,谁也别笑谁。虽然死板,甚至埋没了很多创新型的天才。但是,如果没有高考呢李茅或许还在乡间教书,继承父亲的事业;小苏永远追不上思远的步伐了,估计还在卖早点。高考有科举的弊端,况且,许多学生高考过后,再也不看中学的书了,也许这些知识今后用得也少了。但是,就能抹杀它的作用吗我认为,它至少有两样作用。第一,它把知识作为上升的阶梯,把苦读作为上升的手段,这是从根本上肯定知识的力量和勤奋的价值,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传承,所谓勤劳与智慧的民族特性,就是在这种制度下得以延续的。第二,它的公平性。不管你家庭如何、背景如何,都给你公平机会,考试的题目是一样的,也杜绝了其它操作的空间,就是二娃这种贫困山区出来的穷人,也可以通过高考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个公平性,是中华民族一切道德最根本的基础,是我们社会价值观的最大来源。如果没有这种制度,下层民众怎么上升社会阶层的严重固化,只会带来革命。
其次是大量消遣性书籍,如《读者》、《故事会》等,现在,许多人在这里面加入了心灵鸡汤,这是普通人的心理安慰剂。但现在有一个不好的现象,就是言必称欧美。我承认,欧美是比中国发达。但《读者》之流,似乎要把欧美打扮成西方极乐世界,让人们充满美好的想像,仿佛那是我们学习的终点,是我们最值得向往的地方。我虽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拥护者,但也自认为看过几本外国书。如果西方那么好,妍子为什么要回来它的文学作品中还充满着那么多矛盾如果普通人拿来安慰自己的弱小,可以理解。但有文人吹捧西方,导致盲目信仰西方,这就是迷信。中国人对西方的了解,还是问问那些到西方生活过的人,妍子就不撒谎,当然她也不写书。我发现,这些二流甚至是三流文人写的西方,还真是不讲逻辑。用特例来证明普遍性的道理,完全没有概率的科学精神。甚至他所说的特例都是自己假想的。有的不是假想,也是断章取义,抽离了实际故事发生的背景,片面地勾引出他的结论,这有点故意使坏了。比如描写对房子的理解,他举例子是一个中国老太太和一个美国老太太的故事,来说明中国人的价值取向不正确。说一个中国老太太退休碰到一个美国老太太,中国老太太说:“终于成功了,我终于给我儿子挣到一套房子了。”美国老太太说到:“我没有买房子,但我这一生游历了世界,你看,这些世界各地,我浏览过的,照片。”他这个故事,用来安慰那些被房贷压迫的人,确实有心理疏导的作用,但对中国人来说,这是不现实的。中国人注重家庭,没房子,家何在中国人注重亲情,本来祖上没钱,好不容易实现了财产的代际继承,这正是一个母亲对儿子爱的体现。中国人都有社会保险吗中国人都领养老金吗中国人的退休工资可以支撑世界游吗更重要的是,如果现在不买房,今后房子可能更贵,这个损失,作者是不负责任的。况且,这个故事本身,我估计都是他瞎编的,没有可信度。即使这个故事有真实性,一件事能说明整个社会问题吗孤证不立,有没有科学精神当然,中国大部分写这些东西的人,根本没有科学素养,他们本身也是想赚点小钱而已。
还有一类书比较显眼,就是所谓的成功学书籍。简直搞笑,作者你成功了吗如果真成功了,写这书卖钱,既无学术价值、又不能开拓眼界,读者也是瞎,相信这些跑江湖的人,自己没成功,还教别人成功。况且,每一个人的成功,都是特殊际遇的产物,是不可复制的。有时间看这书想找成功的窍门,不如像二牛那样开个手机店。
当然,书店也不是完全没有好书。有一些经典读物,用来新房装点门面也好,偶尔自己看一看也好,总算是开卷有益。有一些工具书,这是必不可少的。还有一些科普类、技术类的书籍,这就非常有用了。当然,满足艺术学习和爱好的书籍,也是对的。所有艺术,都有神性,故能陶冶情操。
关于自己喜欢的文史哲之类的书籍,值得我买的书其实很少了。除了偶尔一期的《读书》杂志外,几乎没有多少书有让我掏钱的**,虽然我并不是舍不得,我并不是没有钱。
今天,我又去打转,眼前一亮,在那个角落,散乱的书堆,我发现了这本《禅林宝训》,是民族出版社的正规版本,如获至宝:又有精神粮食了。
一般我看书,没那么正规,大概先看看序言,大体上知道它说的是什么,再看看目录,知道框架。最后从目录的标题中挑出有意思的章节,细看。这样随意性比较大,这许这本书看了几遍,有的章节也没翻过。但就这样,我是为快东而来,根本不需要整本翻完。“书非借不能读也”,是袁枚说的吧这个享受荣华富贵的老头,后来的奢华是弥补你贫穷的童年不要骗我,老头,我晓得你买下了大观园。
这是一本南宋时代编成的书,那个时代,读过历史的都知道,中华文化到了动荡散乱的境地,必须要正本清源。“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中华文化的伟大之处,就是在最危险的时刻,出现了文化上保留精华的伟大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本书价值巨大。
看了目录,从中间翻起,我对一个叫“雪堂道行禅师”的事迹产生了兴趣,没其它原因,主要是他的名字好听,有一种高风亮节的感觉。
雪堂道行得法于佛眼远禅师,南岳下十五世。而此书的编者大慧杲禅师,也是南岳下十五世,他们时间相近,辈分相同,所以故事可信度比较高。
雪堂和尚住持荐福寺时,因为自己年纪太大,就想辞职。当时这些寺庙主持属于事业编制,要辞职,得推荐继任者,报请郡守同意才行。有点类似于今天大学校长,虽管学术,但也由政府任命。但在选接班人的时候,就犯了难了。这人必须佛法精深、管理能力强。这不仅仅是个人修为问题,而且事关上百和尚及佛事的管理,也属于公共管理的范畴。
估计他考察了好多个人,没有定夺。有一天,一个外地来的学僧,雪堂问他从什么地方来,他说他从福州来。雪堂又问:“沿途遇到好的长老吗”这是要扩大考察范围,了解其它长老的群众谈话了。学僧说:“我过信州时,博山悟本和尚我虽然没有拜见他,但知道他是个好长老。”
“你怎么知道的呢”
学僧说:“通过六件事,我就知道他是个好长老。第一,进入寺院的道路开阔平整;第二廊庑完备;第三殿堂香灯不绝;第四钟鼓分明;第五粥饭清洁;第六他寺内僧人待人有礼。”
雪堂笑到:“这个悟本果然是个好长老,你也是慧眼神人才。”于是向官府推荐悟本为荐福寺住持,得到了批准。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了当时天下的和尚虽然很多,但具有管理才能的人很稀缺。雪堂需要的接班人,是能够对大寺院进行正规管理教育的人才。由此反向推测,当时,中国佛教界的纪律是松弛的。当然,这也反映了南宋时期国家管理混乱的现状。
得到这样的结论,我觉得自己仿佛离南宋的历史更进了一步,有点自鸣得意的感觉。
传说佛陀圆寂前,告诫弟子“以戒为师”,管理是戒律的外化,对佛教僧团的管理,关系到佛教的生存,用这个标准来选住持,中合适的。
书中还记载了雪堂禅师父亲的故事,这就很有意思了。一般来说,出家人出家后,就与本人的亲属和家庭没有关系了。记录他父亲的事情,有什么意义呢
雪堂对他的徒弟庵光和尚说:“我二十岁左右的时候,我的父亲叫独居士,他曾经说过:心中没有主宰的一定不能立,外面不端正的事一定不要行。这两句话应该终身奉行,圣贤的事业自然具备。我经常把
第一百九十三章 何处不相逢
陪我妈到医院,是我和妍子强行坚持的。我妈本来说风湿是老毛病,在北京治得也差不多了,只是到了冬天,腰部稍微有点酸胀的反应,是正常的。但是妍子坚持要她到医院,我也说:“也许不是风湿呢,万一是腰椎的问题呢还是找大夫看,才能确定。”
现在的医院,确实一个人的病症,几乎是用的排除法。验血验尿,ct拍片,搞了一大堆的检查,几乎把腰痛的其它可能性都排除了,才确能确诊。化验和检查完毕,妍子陪我妈坐着等结果,我下去划价交费。等我搞完时,再找我妈,发现她们原来坐的地方已经没人了。是不是到医生那里去了还是到另一个地方拿结果时间没这么快吧。
到化验室拿结果的窗口一问,结果还没出来,估计是到医生那里去了吧。
我转向医生诊室,门口候诊的已经坐了一长排人了。因为这是个外科专家,所以排队就诊的人比较多。当然,我们有关系,算是预约,所以我妈一来就可以找他看。
我往医生诊室一看,我妈她们没在里面。难道,她们是到一楼大厅找我去了
我再次转身,准备往一楼去,走到电梯口,就听到一个女声:“哥,手要扶着,这种电梯,容易摔的。”
由于有点西北口音味道,我稍感好奇,向他们看了看,侧边上行的手扶电梯上,一个女人扶着一个四十多岁的男子,在电梯上。
我看着他,好熟悉。难道,是他
“老刘!”我试探性地喊了一声。对方突然直视着我,从疑惑到惊诧到惊喜,突然喊了起来:“是你嗦!”
突然的变化,是电梯刚上到顶他离我最近的时刻,我正站在上面电梯口,他估计是想跟我握手,结果一个趔趄,差点摔倒。我迅速向左大跨步,把他抱住了。
我俩明显感受到对方的体温和激动,分开看了看,又抱了一下,再分开,后面的女人把他住左边一拉,我俩才向左边移动,免得挡住了电梯。
“你怎么到温州了”我惊喜地问到。
他指了指他身边的女人:“这就是我妹妹,跟你说过的,你记得吧。”
我当然记得,这个敦煌的老刘,为妹妹坚守娘家的老刘,为母亲守坟独在异乡的老刘,孝顺和坚持的老刘,苦命的老刘。他妹妹的照片我是看过的,他妹妹据说是嫁到南方了,想不到是在温州。
老刘对他妹妹说到:“这是小庄,在敦煌认识的,讲义气的人。”
他妹妹我和问好。我问她:“原来你就住在温州吗”
“对啊,我老公是温州人啊,原来住在乡下,现在在温州工厂打工。”
我望着老刘,亲切感油然而生。“老刘,我还以为这一生不会碰到你了呢,看来我们还是有缘分。”
“嗨,谁说不是呢。要不是我妹非要我来,还碰不上呢,这不是意外收获吗”
我俩的欣喜发自内心,这是人生四大喜事之一啊:“他乡遇故知”,遇到一个曾经感动过我的人,遇到一个改变了我重大人生决定的人。
他的坚守让我惭愧,他对母亲的真挚情感和对妹妹的保护,让我坚定了我寻找母亲的决心。这样一个命运贫苦的人,情感的真挚程度和男人的担当精神,激励着我的责任感,也让我找到了自己的家庭。
老刘的继父叫张蛮子,他妹妹应该姓张,我问她:“我应该叫张姐吧你回敦煌过年的”
“是咧,一般过年我家都回敦煌,我公公婆婆晓得我家情况,所以每年我们都回去的。今年回去,发现我哥腿不好了,走路都痛,我硬把他拉到温州来的,到大医院看看,这不,没挂上专家号,挂个普通号也比我们敦煌那医院强,对不对”
老刘说到:“她也是,我觉得,我快五十岁的人了,哪能没点毛病她和妹夫非要拉我过来,我也没办法。”
我问到:“你脚原来受过伤吗”
老刘说到:“皮肉伤受过,也没伤到骨头,也没啥,在敦煌吃点止痛的药就差不多,没必要在大医院花这个钱。”
我跟她妹妹问到:“专家号是没挂上,还是怎么的”我觉得,他腿痛,如果不是简单的外伤引起,应该找专家看比较保险。况且,跟我妈看病这个专家,在这方面是非常有名的。
“我知道这里有个专家很有名,但几天了,就是挂不上他的号。听人说,找他看病要预约,当天在医院放的号不多。也许是我们挂号来迟了,我们家到医院,再早,公交车也要六点开班,等我们到了也七点了,号早就没有了,有什么办法呢”她妹妹说的是实情,这个专家太有名,一天只看三十个病人,大概有十多个都是预约的,还有十多个,医院一排队,号就抢光了。
“这样,我建议还是找那个专家看,如何挂号,你们就不用操心了,我来办。明天,来看,不耽误吧”
他妹妹很吃惊地看着我,既有不好意思,又充满了期待:“真的啊”
我点点头:“没问题,包在我身上。”
老刘说到:“小庄,不麻烦了,我这又不是什么大毛病,死不了人,何必麻烦你呢”
“就这么定了,老刘,如果你看得起我的话。”
老刘说到:“一见面就得你的恩惠,叫人咋个好意思呢”
我正要解释,就听到妍子的声音:“哥,找你半天,在这里干啥”
我回头一看,我妈我妍子过来了,问到:“结果出来了”
“出来了。”妍子答道:“没什么,医生说是风湿,把你交费的东西给我,我还要开药拿药再缴费取药。噫你碰到熟人了”
妍子盯着老刘兄妹俩,她已经看到刚才我们说话了,这是她猜的。
我马上介绍到:“老刘,这是我老婆小高,那边站着的是我的母亲。”
我又对妍子说:“这是敦煌的老刘,这是她妹妹,我们叫张姐。”
妍子分别跟他们打招呼,我母亲看到我们这一堆人热闹,也走了过来。当她看到张姐的时候,看了看,张姐也看了看她。突然,张姐问到:“阿姨,你是不是大梅家的阿姨”
我妈突然说到:“哎呀,是小张啊,怎么碰到你咧”她又看了看我们,问到:“你们怎么认识的”
我发现如此巧合,觉得世界太神奇了,也笑着反问我妈:“你们怎么也认识”
对这一切,妍子是绝对懵了,她摇摇我的手臂,又拉拉我妈的手,眼睛却看着老刘和他妹妹,简直不能再神奇。
“这样,事情过后说,妍子,我妈开药用不了多长时间。妍子,明天帮老刘约个号,就是这个专家,没问题吧”
“没问题!哥,我带妈去开药了。”
我和老刘找了个墙边的椅子坐下,小张追上我妈说到:“阿姨,等等我。”回头不忘给他哥说:“哥,你跟小庄就在这里,莫乱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