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势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月影梧桐
四、自条约缔结之日起,中方释放俄国被俘官兵,并协助俄方遣返;
五、中方放弃对俄军被俘士兵关押期间的费用要求,俄方也放弃要求中国返还装备要求,但俄军个人物品不在此列,多余装备应优先拨付护路巡警;
六、中、俄双方彼此放弃对对方的赔款要求,一律放弃对彼此损失的偿付要求。
袁世凯一边,一边只听得陆征祥眉飞色舞地说道:“此番交涉,有三大重大成果,第一,俄国承认外蒙是我固有领土,表示尊重我方主权,除商业利益外不谋求非法利益;第二,俄国撤退中东路沿线驻军,虽然哈尔滨一地允许保留,但毕竟大部分军队都将撤退,对东北局势之安定,对南满铁路与日方之交涉打下了好的基础;第三,虽然要我方支付薪水组织护路巡警保护中东铁路,但由于我方得到了俄军的装备,从整体交易上来说并不吃亏……”
“啪”的一声,袁世凯将草案重重地扔在桌子上,陆征祥有些纳闷,这上面的条款虽不是十全十美,但基本上本方的要求都实现了,袁世凯为什么还如此不悦?
他很想开口问问,但一袁世凯阴沉的脸色,话到嘴边又缩了回去,这总统也太难琢磨了,自己宁可面对俄国人,也不愿面对这样的总统。
袁世凯没有多说什么,只是淡淡说了一句:“我知道了,明天我会签字的,你和芝泉副署后提交国会正式通过吧……”
“是!”陆征祥猜不透袁世凯到底是怎么想的,反正签字就好,自己就算功德圆满。不过他也不怕袁世凯不签字,后面还有各国公使呢,大家达成了统一意见,一旦中、俄条约签署后,立即签署关于商务开发,尤其是铁路借款的合同。袁世凯要是敢不签,这些公使非找他麻烦不可。只是这一次没有在丧权辱国地条约上签字,陆征祥觉得自己也对得起国人了,当然他心里最感谢地还是北疆国防军和秦时竹派来的唐绍仪。
国势 第189章 军事演习
第9章 军事演习
走出了总统府,在烈日的曝晒下,陆征祥感到一阵晕眩,脑袋里猛然划过一道电光,若是秦时竹来做总统,怎么样?陆总长留学多年,见识广博,为人虽然有些迂,但绝不腐,个人名节和民族大义得还是比较重的。他也不想做汉奸、卖国贼,这么多年的教训一直萦绕在他心头,中国之颓势固然是由于积贫积弱,但很大程度上和上位者的软弱无能也分不开干系。袁世凯原本在他心目中是一个强人,但目前来,此人也老了,比不得秦时竹年轻有为,锐气蓬勃。怎么办?算了,我还是安安稳稳做我的外长吧,我一没有军队,二没有财政,换不换总统我说了也不算……
说真的,陆征祥误会了袁世凯,老袁真不是为了条约而不爽,这个条款在他来已经大大有利了。要是以往,不要说撤退驻军,哪怕俄国发一个尊重中国在外蒙主权的声明都难,这次取得这么大的成就自然是可喜可贺。
老袁不爽的是,这个成就是秦时竹和唐绍仪带来的,虽然条款最后是陆征祥送来他签字,但他早就知道这全部是北疆和唐绍仪拟定的方针,陆征祥无非是中间交割的一个二传手而已,刚才的怒气冲冲是因为自己的威望受到了挑战,更让他生气的是,自己一手扶植起来的陆征祥居然辜负了自己的期望,不但没有争得谈判的主动权,甚至连达成一个不属于自己的协议还如此乐颠颠,简直就是在挑战自己的权威。
袁世凯毕竟是经过风浪的人,现在正是镇压二次革命的关键时刻,好不容易中立了秦时竹,可千万不能把他惹恼了。至于俄军的装备归属,袁世凯虽然有点舍不得。但一来仗不是北洋军打地,你凭什么跟人家要?二来,秦时竹反正是个军火贩子,这些多余装备归他就归他吧,什么时候见北疆国防军短缺过军火,犯不着和对方为了这点小事翻脸。
想通后,袁世凯气也顺了不少,提起笔来“刷刷”就签上了自己的名字。等会盖上总统的大印,他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天还是那么热,在前线的李纯居然没有给自己带来好消息,这才是最要命的,气刚刚顺畅一点后,那颗圆滚滚的大光头上又冒出了汗珠。
七月了,东北的天气虽然比起关内来要凉爽地多,但终究让人感受到一阵阵的热意。如果躲在树荫下乘凉还算得上一种享受的话,那么全副武装参加军事演习可称得上是一件苦差事,偏偏北疆国防军就揽了这样的差事。与去年夏天不同(秦时竹当时在避暑胜地北戴河巡阅),秦时竹也身穿上将服参加演习,胸口的勋章在太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亮。
对国防军进行大规模演练。并不是秦时竹心血来潮之举,相反是早已计划、早有准备。虽然部队扩张得很快,装备也还算新颖,但几个高级将领心里都清楚。北疆国防军还远远谈不上一支劲旅,起码按照他们心目中的劲旅要求还有很长的距离。
从战绩上来说,国防军地表现并不差,去年打得北洋军丢盔弃甲,今年打得俄国兵抱头鼠窜,在国人的心目中,国防军早就成为了民国第一精锐。但在外表辉煌的背后,隐藏着不大不小的危机。这一点外人不清楚,国防军自己却心知肚明。
打北洋军,一是占据了山海关的地形之便,二是打了袁世凯地措手不及,三是因为国防军在武备和后勤保障上远远胜于对手,取得这样那样的胜利,本在理所当然。打俄军护路队,一是占据了地理优势。国防军在内线作战。无论指挥和调度都比较方便,第二还是武备优势。飞艇、战车、迫击炮、信息优势和重炮部队都让俄军吃足了苦头。
平心而论,国防军在这两次大规模的战斗中,其战略思想和部署都是对头的,正确地指导思想是作战胜利的基础性保障,但这并不等于说,有了正确的战略胜利就可以手到擒来,相反,不在战术上压制住对手,纵然取胜也是惨胜。仅就对俄一战为例,国防军士气是高昂的(由于是为国作战,爱国主义激情和民族情绪空前高涨),作战品质也是顽强的(将士们在零下20多度的天气中卧冰尝雪,长途跋涉而毫无怨言),但在战术素养上,与俄军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巷战这个环节上更加暴露了这支年轻部队的弱点。
根据前线指挥官地战况总结和经验教训:数万国防军将俄军团团围住后损失并不大,甚至在总攻开始后国防军依然损失微小,但在随后解决城里负隅顽抗的敌人时,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城破之时,国防军兵分数路朝城内挺进,此时进军的秩序已出现了混乱,到处可见各自为战的部队,所幸外围依旧保持了强大的兵力才没有造成让俄军趁势突围的危险后果。在巷战中,国防军将士英勇无畏,猛冲猛打,但效果并不好。仅仅为了攻克敌人在一处隐蔽的小楼后地重机枪阵地,就付出了近两个排地伤亡,后来不得不专门调集迫击炮手才干掉。本来国防军有一样巷战利器――手榴弹,但很多士兵是初次上战场,十分紧张,对城内敌人的抵抗情况估计不足,稍微有点动静就把手中地手榴弹扔出去。爆炸声此起彼伏,声音虽然蔚为壮观,但真正杀伤的敌人却微乎其微,很多时候只是因为自己紧张而把风吹过的动静都认为是敌人潜伏在那里而白白损耗一颗。要不就是炸中了老乡的牲畜、家禽,自然在这种情况下误伤自己人,误伤百姓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根据后来统计,攻城战中,国防军一共消耗了076个手榴弹,只打死打伤敌人79个,平均60个手榴弹才消灭一个敌人,而自己人被误伤的达到了200多。老乡和牲畜被误伤的也有00余起,换句话说,给敌人造成的伤亡还不如给自己造成的大。战斗结束后,为了照顾军心,凡被本方误伤的,一律对外宣称是战斗中英勇阵亡(还包括炮火准备时被本方炮火误伤地),以免挫伤士气,但几个高级将领心里都清楚。为此还在秦时竹面前检讨了自己。
至于老乡的误伤,相对来说好解释一点,打仗嘛,枪弹无眼总会有损失。中国的老百姓是世界上最温顺、最通情达理的百姓,一听说是打俄国鬼子造成的,都把帐算到了俄国人头上,国防军是自己的子弟兵自然不好责怪什么,等到后来国防军下拨专门款项用于赔偿民众损失后。老百姓早就忘得一干二净,纷纷慷慨的表示,打鬼子嘛,这点损失不算啥。国防军会同民政部门,好说歹说才算是让民众接受了补偿款。无一不是感恩戴德的情绪。自然,人分三六九等,也有几个不要脸地要冒称损失企图讹诈钱财,被富有正义感的街坊邻居发现后。立即扭送官府,挨了国防军的军棍后都老实了,不仅吞下去的补偿款吐了出来,还结结实实的被重重罚了一笔,广大民众无一不拍手称快。
通过这件事情的处理,秦时竹和国防军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中国自古以来从来没有听说打仗要赔偿老百姓损失的。内战时期是如此,抵抗外敌侵略时更是如此。国防军地做法开了历史先河,赢得了广泛的赞誉,虽然耗费了一些军费,但“仁义之师”的声名被民众牢牢记在了心里,再次招募士兵入伍时,各地的报名都踊跃了几分。
都说巷战是最难打的,但巷战也是一块试金石,折射出了国防军战斗力地欠缺――在连、排级合成作战时配合不熟练。大规模协同作战时。步炮协同不熟练。应该说,我们也不应该苛求这支年轻的部队。毕竟很多士兵都是经过了短暂的速成训练后匆匆忙忙上了战场,在这样激烈的战斗中,在高达三成左右地战斗减员面前部队依然不垮,依然能保持进攻势头已经属于超常发挥了。因此,这次大演习目的很明确――各集群的合成演练。战术上去了,配合娴熟了,一个排可以发挥两个排的战斗力,否则两个排就只有一个排的战斗力。俄军的战术素养给国防军上了生动的一课,虽然对方是战败者,但如果不从战败者身上汲取长处,下次作战本方也许就是失败者了。
为了加强部队的合成水平,大本营绞尽脑汁,一方面抽调有经验地部队、老兵到各个部队示范,另一面就只有请外来的和尚念经--大量聘请外国教官。由于德国顾问团几乎全程观摩了整个战役,因此战事告一段落后,大量的德**官涌入了北疆。在作战中失败的俄军以酸溜溜的语气说,国防军得到了德军的大力协助,因此才有这样的表现,有的俄国报纸更是宣传国防军中有大量地德国部队,打败俄军地不是中国人而是伪装成中国人的德国人。这些猜测自然是无稽之谈,但也引起了各方地好奇心,国防军发出观摩演习的邀请后,各国都派遣了顾问团前来视察,只有俄国属于例外。
德国顾问在秘密报告中骄傲地宣称:……整个中国北疆国防军经过我们的调教,已逐渐成长为德国版的中国部队,打下了鲜明的德国特色。他们的武器装备和我们是一样的,服装后勤也模仿了我们,作战思想和战术素养更是在我们的直接灌输下发展起来……由于中国人特有的勤劳刻苦和民族感情,这支部队的战斗力上升很快,虽然还不能与欧洲各陆军强国的部队相比(他们打败的仅仅是俄国二流部队,与俄国一流部队还有差距),但比得上其他国家的军队,我个人估计是超过我们所有殖民地部队的水平,只比日本部队稍微差一点……更要紧的是,由于我们的努力工作,整个部队对德国都颇为倾心和友好,这对于我国的远东战略是大大有利的,参谋人员和高级军官都能认真的听我们讲解,有些甚至专门为此学习德语。经过秦将军的推荐和我的考察,我相中了几个优秀的青年军官准备送回国培养(比如白崇禧、张治中、傅作义等),他们的军队教育总监(指总政治部主任蒋方震)曾经在帝国考察过军事,并在国防军中(指德国国防军)担任中级军官,也极力赞同去德国学习军事。丝毫不夸张地说,由于我们的工作,中国人首选的军事教育地从日本变成了德国……
演习一开始是举行隆重的荣誉授予仪式,根据秦时竹的请求,袁世凯授予北疆国防军以“祖国之盾”的荣誉称号,陆军部代表专程宣读了表彰宣扬,称赞国防军是国之干城、民国柱石,等国防军总司令秦时竹接过荣誉状后,整个仪式进入**。被授予此称号后,国防军将以盾牌形状为国防军的专用识别标志,大本营已设计了一系列以盾牌为主要形状的符号,可以用来标识。比如,国防军的主军徽就变成盾牌中镶嵌一颗五色五星(民国的军队标志),而各兵种系列就以盾牌为衍生标志,盾牌三分之一处有一横线将盾型分割成两块,上面部分为兵种标识,如步兵为两杆步枪交叉,炮兵为火炮图样,军医为十字图案,下面部分则为部队番号。日后,北疆国防军的军旗图案取代了陆军的20星旗和海军的青天白日旗,成为中国国防军的通用军旗,此为后话,暂且不提。
演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以营级单位为示范,在锦州郊外一处经过特别处理的模拟地演示巷战能力和连、排级合成作战;第二是以第师为主要演习部队,展示步、炮、骑的协同作战;第三是大规模陆军集群之间的攻防对抗,以师、4师和2旅为蓝方,以2师、6师和26旅为红方,双方在锦州附近进行争夺。场面依次由小到大,要求逐次升高。正式演习前还有一个技能考核的垫场,并不列入正式的对抗项目,主要是平时训练的成果展示,包括射击、投弹和越野跑。原本秦时竹还想将突击队的本事展示一下,被陆尚荣以保密为由否决了,只允许他们以大本营特别警卫队的身份参加一些普通的对抗项目。
国势 第190章 白刃科目
第90章 白刃科目
虽然各国的观察代表来了不少,但真正对整个演习过程表示极端关注的只有两家,一个是德国,另一就是日本。为了此次观摩,日本方面派出了强大的阵容,其中就包括我们所熟悉的荒木贞夫等人。荒木在日本士官学校曾经和蒋方震、蔡锷和张孝准等人是同届同学,当时蒋方震取得了毕业学生的第一并获天皇御赐军刀一把,蔡锷第二,荒木第三,真崎甚三郎第四,张孝准是第五(有消息称张孝准本来是第三,由于日本方面觉得前三都让中国学生夺去面子上不好,故而临时更换,但笔者反倒以为不太可能,但日本经此事刺激后,为了防止此种尴尬局面再次出现,将中、日学生分开上课)。
荒木此时还是一个不起眼的中级军官,丝毫没有后来身居陆相的跋扈之气,对已经官至高位的几个老同学(蒋、张等人都是中将军衔)表示了相当的尊敬,张口闭口“学长”,希望打探到一些秘密消息。这次日方出行前,特意考虑到蒋、张等人的角色,而派出了一批与他们有过交往的日本军界要人。比如有他们在士官学校的教官,有前几届的学长,也有他们同届的同学(包括小矶国昭、本庄繁等一干将来赫赫有名的人物)。日本方面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扭转国防军军事教育日益转向德国的势头。蒋方震等人虽然在面子上对日方表示友好,但在心中何尝不知道日人的鬼主意,因此也是敷衍了事。对于众多高级军官,特别是知晓内幕的,无一不对中、俄冲突时日军的调动表示警惕,此次演习对日方的戒心也十分深重,特别是那些留日出身的将领(如蓝天蔚等)。更是丝毫不敢大意。额外补充一句,与一般留日学生出身士官学校不同,蓝天蔚出身日本陆军大学,这在日本原本就是培养高级军官的学校,原则上不对外国学生开放,蓝天蔚算是格外地破例,而陆大学生无论在地位还是声望上都要超过士官毕业生,因此日方对蓝中将也是格外尊敬。
在汇报项目中。国防军所挑选的部队(标兵部队)很好地完成了科目要求。以射击为例,平均成绩在5环以上,有十分之一的人取得了满环,在投弹中,普遍投掷距离在50米以上,圆心误差不超过6米,50斤负重越野跑,500米距离。全部在7分钟之内完成,最快只用了不到6分钟。
挑选部队考核结束后,接着就是随机抽查,以作为对后备部队的抽样考察。按照北疆国防军的规定,凡是在后备部队训练满9个月者。必须通过全部考核项目,否则视为不合格兵员予以淘汰。后备部队虽然不用参加合成演练和演习,但能否通过随机抽查却标志着部队的训练成效。根据大纲要求,射击成绩不能少于60环。投弹距离不少于40米,越野跑时间不得超过分钟。让秦时竹等人欣慰的是,所抽查的部队几乎全部通过了考核,冯玉祥所在地旅(他担任副旅长,主抓新兵训练)表现最为突出,凡是兵龄在6个月以上的士兵,全部通过考核,甚至有6个优秀。秦时竹心里感叹一声:名人就是名人。真厉害!
国防军似漫不经心的动作,实际上对日本代表团形成了很大的压力。日军由于在甲午战争中战胜了中国,在日俄战争中战胜了俄国,变得日益狂妄和骄傲,自认为远东第一精锐,了国防军的操演后,觉得对方实力上升很快,需要加以认真关注。日本一向采用精兵战术。对单兵训练抓得很紧。有时甚至到了残酷的地步,因此特别欣赏单兵技能突出的军队。虽然对中国部队的普遍轻视不可能一夜间扭转。但刚才国防军标兵部队地考核,还是让他们大大吃惊。
荒木心细,对蒋方震悄声说:“敢问学长,贵军训练,不可谓不娴熟,但我有一点感到纳闷,请问能否赐教?”
“请讲。”
“贵军演习也好,考核也罢,都未曾见到白刃战,请问是否没有列入此次特别演习的内容?”
“这个……”蒋方震心想,你果然要问,当下却装作为难的样子,“这事说来话长……”
荒木一听有门,赶紧以谦恭的语气说:“恳请学长赐教!”
“白刃战原本是军事训练的必备科目,但由于国防军成军时间不长,训练比较缺乏,为了尽快提高战斗技能,只能择要训练。秦大帅经过考虑,认为白刃战第一训练烦琐,短期内难以提高,第二认为现在火器威力日益增加,消耗大量地时间用于拼刺刀训练,意义不大……”
“哦,是嘛,倒是我唐突了……”荒木听完后,长长出了口气,嘴角边浮现起一丝难以察觉的轻蔑笑容。
取消白刃战科目演练曾经在北疆国防军高层中引起了不小的分歧:秦时竹、陆尚荣、周羽认为随着火器威力的逐步加大,白刃战地空间日益缩小,战斗价值不大;而张绍曾等传统派认为虽然白刃战的地位日益下降,但日俄战斗中日军的表现,还是说明了白刃战有其重要意义,不能轻易取消。应该说,这是一个很难分辨对错的主张,从历史的进程发展来,白刃战的地位确实越来越下降,但从现实的角度来,又有一定的用武之地。
得益于历史地教训,秦时竹认为,日军的白刃战水平高超,拼杀厉害,中国部队要与其抗衡相当艰难,硬要和对方拼刺刀,是以己之短攻其之长,得不偿失。日军的白刃战水平来源于日常长时间、严格的训练,纵观整个近代陆军体系,没有哪国像日本这样重视白刃战到疯狂的地步,但日本纵然有如此白刃战的水平,依然不能称为一流陆军,可见白刃战不是陆军战斗力的标志性科目。在客观条件上,北疆国防军也不适合强化白刃战。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就是国防军手中地元年式步枪长度较短(比9k还要再短一些),而日本地三八大盖是典型的长步枪,未经交手已经落于下风。
在决定白刃战地存废问题上,秦时竹充分发挥了军内民主,为了说服手下那一帮高级将领,他列举了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各国近代陆军,除日军外,并无专门强调白刃战的。而日军战斗力并不强于欧洲列强,因此,没有必要以日军为模本;其次,考虑到国防军的对手,短期内可能是北洋军、南军或者日、俄两军,前两者虽然也有白刃战科目,但训练一般,而国防军在武备上远远超过了对手。根本用不着白刃战,俄国也不擅长白刃战,因此训练白刃战的针对对象就只剩下日军一家,考虑到训练难度和长短之势,以放弃白刃战加强其他训练更为适宜;再次。国防军成军时间短,新兵多,训练时间上难以保证,秦时竹指出。与其用大量时间训练白刃战,还不如加强对士兵的政治、文化教育,欧美和日本基本都普及了基础教育,士兵入伍前已拥有了相当基础地文化,就是文盲率最高的俄国,其士兵识字率也大大优越于北疆国防军,要实现国防现代化,没有一支高素质的部队是不行的。因此,只能把有限的训练时间用于文化补课。
几经辩论,众人接受了秦时竹的意见,但作为妥协,军队也保留了一部分拼刺刀的训练,不作考核要求,重点用于强化新兵的作战品质和战斗意志。在作战纲要中,相应地也放弃白刃战作为战斗模式地教条。
由于日本一贯崇尚武士道精神。对于白刃战得很重。原本对国防军略感紧张的日军观察团得知消息后,立即得出一个结论――支那人的军队不行。在随后的观摩报告中。日方写到:北疆国防军出人意料地放弃了白刃战,这是他们胆怯精神的写照,妄图依靠武备来取胜,在同样不擅长白刃战地俄国人面前,他们也许能取得胜利,但在大日本皇军的武士道精神面前,终究是不堪一击……
秦时竹从蒋方震口中得知日方已经询问了白刃战的有关事宜,只是微微一笑,先让小鬼子得意几天吧。他沉住气,继续观有关考核,正在此时,情报处送来最新情报,北洋军已经攻下九江,正向湖口一线挺进。
“动作好快啊。”秦时竹嘀咕一声,认真起了战报。
7月20日,段芝贵率拱卫军营抵达九江,海军次长汤芗铭也指挥舰队配合北洋军进攻。段芝贵一面命令李纯驻守十里铺同林虎部相持,以掩护北军右翼安全外,一面会同其余各部会同海军舰队进攻九江。
由于讨袁军在攻占九江时发生过误会,正在休整,没防备北洋军来得如此迅猛,一时猝不及防,而林虎部又被李纯牵制住无法增援。经过两天激战,在九江守城的讨袁军放弃城池,夺路而走,林虎部朝另一方向撤退。
拿下九江后北洋军士气大振,分路向湖口一线进攻。一路由第6师22团团长张敬尧率所部从金鸡岭出发,经新港、灰山、回峰,进攻西炮台。地另一路由第2师鲍贵卿旅为主力,于夜间乘船从官牌夹出发,沿长江东进,偷渡鄱阳湖,利用浓雾于湖口以东抢滩登陆(夏天居然也有浓雾,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在四艘军舰的配合下,向东炮台开炮轰击,两边炮台一失,湖口失去了犄角之势,终被北洋军攻陷,李烈钧率守军从水路退守吴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