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势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月影梧桐
为了稳住北疆,袁世凯虽然同意秦时竹拿下新疆,但在暗地里,他还是希望能牵制住越久越好,故而一方面着令秦时竹查办,另一方面又偷偷给杨增新去电,让他做好准备,只要拖延时间,让秦时竹拿不到确切证据,袁世凯就打算保住他。
对这点小伎俩,秦时竹压根就没有放在心上的,他早就准备好了武力夺取,只待袁世凯给的大义名分一到,他就要下手。此次派遣前去的既有监察局的人,也少不了得力的部队――李春福的骑师。出发前,秦时竹给李春福面授机宜,授予他全权处理此事,让他尽管放手去做,出了问题自然有秦时竹兜着。
对于秦时竹的暗示,李春福心知肚明,出兵新疆,地域广袤,秦时竹要挑人肯定在骑兵部队里挑,但既然已内定马占山为外蒙古护军使,可见秦时竹把新疆护军使的位置留给自己了。李春福清楚的很,论起打仗,自己不如马占山或者孙烈臣两人,但是论起政治治理和稳重,自己倒是比这两人要强。征讨漠北,选自己为总指挥,可见秦时竹对自己的厚爱,此去新疆,自然还是以政治解决为主。为了帮助李春福熟悉新疆,秦时竹还特意把参加过伊犁起义的邓宝珊划拨到他帐下听令。
国势 第187章 面面相觑
第7章 面面相觑
李春福是个谨慎的人。经过各方面、各渠道的了解,新疆兵力不多,最能打的当属范山河的部队,但由于杨增新扣发奖金(由于范部和国防军关系良好,其实是杨增新生怕控制不住)并不会与自己为敌。其余驻新人马,由于拖欠军饷,对杨也早有怨气,大军入新,交战不是不可能,但战况必然不会太激烈。想想自己再不济,凭手下骑师近万虎狼之师,拿下新疆还是小菜一碟。何况还有驻甘肃的夏海强协助,李春福更是信心十足,他要做的,就是漂漂亮亮地拿下新疆,最大限度的降低损失。
再问邓宝珊得知,新疆地域虽大,但中心城市并不多,有全省战略意义的城市只有三座。第一是哈密,哈密是进疆门户,握有哈密,就掌握了全新疆的钥匙,进可攻,退可守;第二是迪化,此城是新疆的政治、文化中心,具有全局意义;第三是伊犁,伊犁地处新疆边陲,对于边疆巩固有重要意义,由于俄国在东北吃亏,难保他们不会在新疆生事,只要伊犁不失,边疆还是稳如泰山。由此,李春福制定的计划是,迅速出兵占领哈密并留兵护卫,然后入迪化城,一鼓作气拿下杨增新,等局面稍事安定,伊犁传檄可下……
中、俄第三阶段的谈判依然在不紧不慢地进行着,经过多次讨价还价,各种难过的坎一一被克服。每当谈判处在近乎崩溃的边缘,各方就联合努力(列强向中、俄两家都施加了足够的压力),每当达成共识,各方就积极推进,因此虽然每每剑拔弩张,但真正破裂的机会却没有。理由很简单,破裂所造成的后果是谁也承受不起的。俄国不能冒失去英法财政援助的风险。北疆也无力再进行大规模地战事。
中方一个首要要求是俄国撤退中东路驻军,这个要求可谓合情合理,俄国在中东路驻军并没有法理依据,日俄战争结束时签署的《朴次茅斯条约》中虽然规定了护路队字样,但这一条款并没有得到中国方面的认可,甚至也违背了《旅大租地条约》中俄国不得侵犯中国主权的规定。《朴资茅斯条约》签订时,清政府正处以风雨飘摇的危机前沿,无力也无法提出抗议。但目前的态势大大不同于清末。国防军在战场上的胜利,有力地保障了中国的权利主张。
俄国代表很狡猾,他不愿从法理上辩驳(本来就没有依据,如何辩驳?),而是反复强调,中东铁路之于俄国地重要性,以及三十里界址需要治安维护为由,要求继续驻军。并要得到中国的法理授权。企图将战场上所不能得到的东西,在谈判桌上再度夺回来。
对于这样无礼的要求,唐绍仪严词予以了拒绝,并表示绝不认可俄方提议。俄国代表见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说“日、俄双方都在铁路沿线驻有护路队,既然中国主张为非法权利,应日、俄两家一体撤退而不能只要求俄国撤退”,声称“倘若日方愿意撤退。俄国也将无条件撤退”。这个提议起来冠冕堂皇,实际上却包含了歹毒的用意,希望能将日本也拉进来,建立攻守同盟来破坏中方的主张。
调解时候,日方代表也在场,一听此言立即就表示了抗议。就日本的立场而言,是希望俄国撤退而保留本国驻军,为他一家独霸东北创造条件。唐绍仪深知其中厉害。知道利用这样一个机会迫使日、俄两家同时撤退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硬要坚持,只能是破坏谈判而这更中俄国地下怀。
陆征祥不愧是职业外交官,轻轻一句:“此建议与本次谈判无关,待中俄达成协议后,将来我方可与日本方面再次谈判,谈判情况如何,是中日两国之间的外交事务。将由双方协商解决。”
“那我国在中东铁路沿线的治安如何保障?”俄国代表黔驴技穷。只能一再拿出这个问题抵挡。
克服这个问题需要高度的政治智慧,好在临走前。秦时竹给了唐绍仪锦囊妙计:“由我方派出铁路巡警,接替护路队维持治安。”
一听这个建议,俄国代表把头摇得和拨浪鼓似的:“铁路沿线,俄国侨民、商铺甚多,中国警察不通言语,如何能有效保护治安?”
“这个就不必担心了,我们可以聘用贵国警官作为此巡警队地顾问。”唐绍仪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计划书,“我方准备在中东铁路附近一共设立4支巡逻分队,全部由警察组成,视路段情况、人口密度和地理情况,每支巡逻队从50到200人不等。我方提议,可以每50人聘请贵国警官一名,翻译一名,作为协调手段。一方面可以解决言语不通、风俗不熟的情况,另一方面顾问也能对巡警队加以有效训练。我们允诺,所有被聘请的贵国警官地薪水将由我方支付。”
俄国代表眼珠子一转,这是个好主意,既能避免和中国人顶牛,又能通过顾问权利保持对巡警队的实际影响,说白了,还可以牢牢掌控住中东铁路,但他没有急于答应,只是说:“关于这个新提议,我本人无法立即答复,需要请示外交部……”
中、俄谈判再度休息,但此次休息却预示着距离解决问题的方案又近了一步。
等到“战时内阁”成立,赵秉钧便辞去了总理职务,到天津做直隶都督(此时“病”也好了)以避避风头,冯国璋则从地方大员的位置卸任,重新进入军事层。宋案发生后,赵秉钧曾在北京《新纪元报》上发表谈话,把自己说成是宋教仁最好的朋友,还假惺惺的表示,当时宋来北京,就一直住在他家里,宋死后所欠下的5000元债务,也是自己帮助还清的。企图为自己解脱嫌疑。
袁世凯到报纸后,怀恨在心,对儿子袁克定说:“来赵秉钧胆怯了,其实他越是想避嫌疑.这个嫌疑就越会洗不清。”袁、赵之间裂缝开始产生。
没过几天,赵秉钧便得知了应桂馨从狱中保释出来死亡地消息。他大惊失色,知道是袁世凯所为,便给袁世凯打电话,埋怨不该卸磨杀驴。并说:“应桂馨如此下场,以后谁还敢替总统办事?”
袁世凯虽然在电话里连连解释,声称不是自己所为,也许是意外,但一放下电话,脸色就阴沉了下来。袁克定问他:“爹,是不是赵秉钧做错了?”
“错不错我不管他,既然已经发生了。就这么随他去吧。”袁世凯有些答非所问。
“这?……”袁克定一时没有猜透他老爹的意思。
袁世凯挥了下手,似乎不经意般地说:“如果你做了错事,你希望知道的人越多还是越少呢?”
“哦……”袁克定明白,老头子又动杀机了。
不过现在赵秉钧刚刚到天津上任,一时还不便下手。袁世凯收住心中的怒气,继续演戏。这出戏的主题是“和平烟幕”。他明明在加紧扩军备战,但表面上却大念和平经,以欺骗和麻痹国民党讨袁派。
而国民党依旧沉浸在调停的幻想中。但袁世凯已做好了准备,不会再给他们太多的时间了。6月9日,袁世凯在作好了政治、军事部署后,指责李烈钧“不称其职”,“不孚众望”,下令罢免李地江西都督职务,任命欧阳武为江西部督兼领江西护军使,贺国昌为护理民政长。陈廷训为江西要塞司令官。欧阳和陈都是李烈钧地重要部将,袁世凯之所以任命他们,主要是尽量减缓对抗力度,利用国民党地内部分裂来实现自己地目的,先让他们稳住江西,以便作为日后自己控制江西的过渡。2日袁世凯又免去胡汉民广东都督职务,由陈炯明接任。
到了此时,袁世凯并没有放弃政治瓦解革命党人的手段。但调停这出戏已演不下去了。袁世凯的条件根本不为革命党激进派所接受,赣、粤两督的罢免。也破坏了调和的最后一点基础,战争风云即将来临。汪、蔡地调和活动,倒是起了一点掩护镇压革命的作用。袁世凯对革命党人地方实权的剥夺,迫使革命党人不得不作出最后的抉择:是隐忍待时呢,还是背水一战?
孙中山义愤填膺,竭力主战。他派南下参加讨袁的参议员张继及马君武、邵元冲、白海桓四人到江西,动员刚刚卸任地李烈钧声罪讨袁。但这时李烈钧鉴于他的同盟反袁主张久久得不到响应,已经顾虑重重,打起了退堂鼓。法律解决的思潮,更是消磨了李烈钧的战斗意志。
众人到江西和李烈钧做了长谈,有人问他:“反袁地结果会如何?”
李烈钧默不作声,随后冒出一句“一定打仗!”众人摇头叹息。
李烈钧慷慨陈词:“袁世凯所作所为,到了非用武力手段解决不可,这一仗非打不可,打胜了,自然一切好说,打败了,我李烈钧没有投降的办法,只有跑路的对策……”
马君武一听大喜过望,追问道:“打仗胜负如何?”
李烈钧丝毫没有犹豫,说:“国民党一定失败……”
马君武霍地站起来,质问道:“你不是从北疆那里买到了不少武器吗?为什么还这么气馁?”
李烈钧苦笑着摇头:“武器我是买了,那只不过是刚刚装备了部队而已,一支有战斗力的部队不是光靠武器就能取胜的,再说,北洋军的武备只比我们好不比我们差。”
“那也不见得我们就输啊?武昌起义,那么困难的局面我们都坚持下来了。”
“不然,现在的情况和辛亥年已经不同了,别地不说,国民党四分五裂,哪里比得上同盟会时期团结?就是孙先生的话,大家也都不听,这样岂能取胜?我李烈钧要打仗不是因为有把握打胜仗,而是因为如果连败仗也不打,对不起国人、对不起革命两个字……
“难道真没有办法了?” 几个人不甘心。
“办法也有,那就是联合北疆联合夹攻袁世凯,国防军战斗力强悍,也有打败北洋军的历史,最近又刚刚打败了俄国人,势头很旺……”李烈钧痛苦地抓自己头发,“可咱们以前把人家得罪太深了,人家不落井下石已是客气了,哪里还谈得上支援我们?”
众人又是叹息,马君武不服气说道:“我就不信国防军的统兵大将个个都听秦时竹的,蓝天蔚以前也是老同盟会人,咱们去联络联络他,有什么办法?”
这是个病急乱投医的主意,李烈钧听后唯有更加苦笑:“兄弟不要妄想了,国防军不同于我们,后勤、补给乃至兵员补充都是独立的,兵站物资和部队是分开的,作战部队和补充部队也是分离地。蓝天蔚纵然肯站在我们一边,他一没有弹药补充,二没有后备兵员补充,他地军队也没法打仗。再说了,国防军任用军官都是调省交叉任用,他掌控的6师中下级军官都是原先秦时竹地人马,大都是东北人,如何肯听他而背弃秦时竹?只怕他还没有表态,自己先完蛋吧……”
“他完蛋倒是不会的,”张继冷冷地说,“早在大选前我就和他联系过,希望他能再回到国民党的阵营,但他拒绝了,并说我们相互倾轧他很是失望。”
“既然现在还不适合起兵,现在应如何应付?”
李烈钧皱着眉头说道:“我决定下野,自己准备些款项,拟带一群英俊青年,分赴东西洋留学”。
“什么,你要出国?”马君武大惊失色。
“外面局势实在弄不清楚,我先到上海,再找诸要人商议,并询各方意见,再图发动。”李烈钧长叹一口气后,继续说道,“到时如不发动,我就率大家到外国观察一时,将来总有办法……”
众人默然,无言以对,只有面面相觑。
国势 第188章 反袁军起
第章 反袁军起
就在李烈钧离开南昌的当天,欧阳武致电袁世凯,表示拥护中央,并根据袁的要求,撤掉了反袁比较坚决的湖口守备司令,还着手破除李烈钧的备战体制,下令取消李烈钧的一切军政命令,裁撤总务厅,停止征兵,撤销兵站,并将原本在前沿与北洋军对峙的部队撤回江西腹地……功名利禄之下,从者云集,欧阳武原本信誓旦旦效忠李烈钧,仅仅一道命令,就让他完全丧失了立场。
赣、粤两督的罢免,使革命党内武力讨袁的舆论占据了主要地位。黄兴为大势所逼,开始着手规划倒袁的实际部署,他把行动的方向首先定在湖北。黄兴意图打乱袁世凯镇压计划的决策是对的,但由于办事不密,还没等正式发动,所有的机关已被湖北都督张锡銮破获,筹备起义的国民党人不是被捕就是仓皇出逃,湖北起义不仅没有实现,反而坐实了国民党试图“叛乱”的消息。
6月0日,袁世凯又下令免去柏文蔚安徽都督的职务,同时任命孙多森为安徽民政长兼署安徽都督。安微革命党人张子刚、管鹏等都主张即时起义,拒绝孙多森来皖。但柏文蔚对革命党人内部在举兵讨袁问题上始终举棋不定不满,认为大势已去,意志非常消沉。以未奉孙、黄命令,不宜轻举妄动为托词,不赞成立即举兵。
孙中山不甘心不战而降,他同黄兴宴请李烈钧,动员李起兵发难。正在此时,江西第旅旅长林虎派遣团长李思广到上海向李烈钧报告:“倘各省同志有意讨袁,我愿以本部首先发难,以报诸公持本部之苦衷。无论如何,总可望支持两星期。过此无续,亦可退湘边或粤边,再想办法。”
孙中山、黄兴大喜过望,催促李烈钧行事。后者见江西部队士气旺盛,终于下定决心首先发难。他命李思广迅速回报林虎:“皖、宁、湘、粤,均俯戈待命,若吾首先发难,一星期间。各省即可响应,并出援军……”
但李烈钧的活动很快被已投靠袁世凯的江西要塞司令官陈延训侦知。他立即向袁世凯密报,要求袁世凯就近派军队及兵轮来赣,以滋镇慑。李纯根据袁世凯的密令,派遣第2旅吴鸿昌的第2团附机关枪一连,由沂春开往九江。李纯随后率第混成旅旅长马继增部继续向九江挺进,并进驻九江,占领了入赣的战略要地。除此以外。第一军右司令王占元(左司令为李纯)率北洋第2师,沿京汉铁路南下,准备为李后援。第二军军长冯国璋率禁卫军个旅、直隶第混成旅、外加两个旅个团及张勋的辫子军,沿津浦铁路南下,逼近安庆。海军方面也由郑汝成和汤芗铭率“应瑞”、“肇和”、“飞鹰”等兵舰沿长江南下。直插吴淞,三路大军对革命党人形成围剿之势。
在这关键时刻,李烈钧乘小轮到湖口,他一面筹组讨袁军司令部。一面电告欧阳武及江西各党政机关说:“鄙人免官赴沪养府,忽闻北军入赣,愤不欲生,现已回赣效力。”欧阳武出于争夺权势地目的,对李烈钧的行动并不支持,答复说:“此间皆不主战,请君速速返沪。否则,武即会同北军夹攻湖口。”他派三人到湖口劝李烈钧离境。表示愿出万元作李出洋的旅游费。
李烈钧此时决心以下,以生死以赴的坚决态度示意欧阳武不得阻挠起义:“烈钧亦知欧阳武素主和平,但烈钧已到此,决无返沪之理。请为欧阳言,好则回头见,否则来生见可也。”
为了避免给北军以口实,欧阳武企图调动两团兵力进攻湖口率先解决李烈钧。他致电袁世凯说:“李烈钧到湖口,确系实事。9、0两团虽为其所用。然此外非武之命不能调动者。似较该两团更强,现武调集南昌附近军队。竭力维持省垣内外,并开两团往攻湖口。”
但欧阳武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威信和能力,江西军队毕竞是李烈钧的旧部,支持革命,欧阳武已经指挥不动了。这时,南昌的局面已为江西革命党入骨干分子俞应麓所控制,江西议会更是李烈钧地拥护者。欧阳武在这种情况下,只好召集各界领袖会议,宣布辞职。
李烈钧趁势而为,一面在湖口作了进攻九江的军事部署,一面又大打政治仗,除了发布讨袁檄文,对外通电及对党团公启外,还通饬各界与人民约法三章:其一、誓诛民贼袁世凯;其二、巩固共和政体;其三、保障中外人民的生命财产。
江西省议会极为配合,召开大会宣布独立,公举李烈钧为讨袁军总司令,欧阳武为都督(这个毕竟是中央任命的),贺国昌为省长,俞应麓为兵站总监,江西首先举起了讨袁大旗,酝酿已久的二次革命终于在7月2日爆发。
但起义一开始,李烈钧便存在兵力不足和兵力分散问题。江西有陆军两个师和个混成旅,共0个团的兵力。李烈钧虽然在军队中有较高威信,但由于袁世凯收买分化,第师师长欧阳武已倒向袁世凯,第2师师长刘世钧在九江与袁世凯也通气过,政治上已动摇不定。完全服从李烈钧领导的只有林虎的第师第旅(两个团),李明扬地第0团,周壁阶的第9团,卓广机的机枪大队,方声涛的新编旅。
李烈钧自兼正面军司令,命江西混成旅旅长方声涛为右翼军司令,第l师第旅旅长林虎为右翼军司令,并以江西讲武堂堂长夏之膨为总参谋长。次日拂晓,林虎兵分两路,一路向沙河镇挺进,一路出右翼袭击十里铺的北军。
受到攻击地李纯一面命驻沙河镇的吴洲吕团阻击,—面命十里铺的肖安团向沙河迂回前进,抄袭赣军后路。行军途中同林虎派出的部队发生遭遇战。激战半天,由于讨袁军熟悉地形。占据了明显优势,获胜后占领沙河镇,迫使北洋军退守瓜子岭。
当林虎部队在沙河一线投入战斗后,方声涛所指挥地部队从姑塘向九江城东侧进攻,因水路木船运输困难,行动阻滞,没能同林虎部同时发动进攻,到日夜才进入阵地。新编旅虽然人数并不满员。也缺乏训练,但都是李烈钧早期精心挑选地将士,士气激昂、军备精良(全部采用从北疆购买的武器)一个个磨拳擦掌,打算入九江城吃早饭。
在九江城的赣军团长伍额瑞、李定魁同谋趁北洋军增援部队未到前线之前,迅速消灭北洋军驻在城内的部队,然后率部开赴德安,从翼侧攻击九江以南的北洋军,配合林虎作战。原本正好是和新编旅合作。共取九江的好时机。但通讯联络不畅,方声涛误认为九江城中依然是倾向北洋系之赣军,下令进攻,两边激战多时,虽然最后辨清了误会。但各自损失和弹药损耗都不小,将士们的士气也低落了下来。
李纯在沙河战役受挫后,急忙调整部署,集中大部分兵力向林虎部反扑。他集中个团地兵力向沙河镇一线猛烈进攻。林虎率部奋勇抵抗,激战9个小时,由于得不到有力增援(新编旅正和自己部队火并)只能带部队朝蓝桥方面撤退。李纯也因援军未到,后路空虚,又深信赣军有袭击十里铺之警报,不得不令北洋军保持现状。经过近两天地争夺,沙河镇依然掌握在北洋军手中,林虎所部虽然予敌重大杀伤。但未能改变整个战场态势,反而丧失了主动进攻的势头。夺取九江虽然是个胜利,但由于自家火并,白白牺牲,只能算是惨胜。
李纯也没有讨到多少便宜,得知九江被讨袁军控制后,急电驻孝感的北洋军第2师师长王占元,要他迅速将该师驻湖北的各部开赴九江。先取九江。再攻湖口。王占元立即派驻汉口附近的两个团开赴九江。第2师其余部队,拟等援军开到湖北接防后。再向九江集中。
由于前线初战不利,袁世凯任命段芝贵为第军军长兼江西宣抚使,统一指挥前线作战部队,第一军、第二军统受段祺瑞节制。
林虎在进攻沙河镇失败后,联系上了右翼军司令方声涛,决定由第9团和机关枪两连,以及新从湖口前来增援的伍辅瑞团的两个营,共计5000余人,分左右两路,由姑塘向九江东南地金鸡坡炮台发起进攻,准备夺取炮台,解九江之危。
在这场相当激烈地战斗中,援军第9团团长周壁阶身先士卒奋力冲杀,不幸阵亡。周壁阶阵亡后,军心有些动摇,已被戈克安、陈廷训收买的第9团营长龚星胜,于撤退途中,带领两个营及炮队、机关枪队,转过六把桥、琵琶湖地赣军前哨绕道金鸡坡,向北洋军投降。方声涛的右翼军兵力大减,失去了进攻能力。讨袁军的第二次作战,又以失败告终……
南方激战正酣,北方也是风声日紧。从六月开始,在东北地国防军部队陆陆续续到锦州、沈阳一线集结。袁世凯听得消息后,分外紧张,军事会议上都可以出手都在发抖。幸好段祺瑞报告说国防军别无他意,只是既定计划的演习而已,这个计划早在两个月前局势尚未明朗之时就已上报陆军部备案,并邀请陆军部派人前去观摩。听得此话,袁世凯方才放心下来,一方面指示继续加强监视,另一面也要求多派人手前去观摩。
正在此时,陆征祥兴冲冲地前来报告中、俄谈判已经全部结束,双方缔结了草案准备签字,他来提请袁世凯过目的。
袁世凯拿起草案一,上面除了一些虚文外,主要的实质性意见有六条:
一、俄国撤退中东路沿线驻军,治安交由铁路巡警负责;
二、鉴于哈尔滨地特殊地位,允许俄国驻兵保护,人数以不超过必要程度为宜;
三、新成立之巡警队规模从50到200人不等,警察全由中国警察充任,每50人聘请俄国警官一名作为顾问,同时酌情聘请精通中、俄两国语言的翻译,以上人员,薪水一律由中方支付,装备由中方提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