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宰执天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宰执天下
疗养院的制度已经确立多年,以军中为多但医师坐馆的数量依然稀少,京城中的情况还好说,有太医局生来填补空缺,而外路就没那么好的运气了要改变这一切,厚生司和太医局必须要起到大的作用
此外医药政令归于翰林医官院,这就让韩冈对于卫生医药方面的管辖权缺了很重要的一块拼图不过以韩冈声名,要将这个管辖权争过来也不是什么难事
太常寺众僚属全都散去,韩冈抬头看着经年未修的堂间梁柱,红漆斑驳,甚至能看到里面遇水朽烂发黑的底色,当真是破落得让人叹息,这可是九寺之首的太常寺啊
但韩冈心中也就只有感叹而已,回去后要写札子,明天还要去厚生司,再过一日,则是太医局,这一下,可有的忙了,哪有闲心管太常寺房屋的油漆
……………………
韩冈抵京,在京中本就是惹人注目的一桩事
在过去,每当韩冈履或抵京诣阙,总是少不了会有惊动京城甚至震撼天下的创举,飞船、板甲、牛痘,无不是如此,使得京城中人都很是期待韩冈这一回能有什么的动作
今日韩冈入对后,整个皇城中的各个衙门都竖起了耳朵,想知道韩冈在天子面前到底说了些什么等到韩冈要编纂药典,对全城百姓的医馆消息传出来,便是一片哗然
“史馆这边还有人打了赌,”黄昏放衙归家后,蔡卞还跟蔡京说着今天的事,“王正仲【王存】说是的免疫法或是医书,曾子固【曾巩】则是说多半是重订朝廷礼典”
“两边都擦了点边,但也不能算是猜中应该是庄家通吃……”蔡京问着堂弟,“这一回有庄家吗?”
蔡卞摇摇头:“归入公帐,日后馆中置酒,由这里出钱”
“元度你呢?”
蔡卞苦笑了一下,叹道:“小弟押了半贯在王正仲那一边,也一并归了公……哥哥你这里就没有人打赌的?”
“御史台上下在韩冈手上吃的亏不止一次,对这个名字有忌讳,没什么动静”蔡京嘴角翘了一下,也不知在嘲笑谁,“不过说起来,台中其实也有遣人去打探消息,要是韩冈当真献了的免疫法,不论是什么病的,没人会念着旧恶,硬是拒之门外”
蔡京已经从厚生司中调任,去辽国走了一遭之后,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进了御史台,做了监察御史在中书门下任职的经历,以及在厚生司和出使辽国的功劳,让蔡京成了如今京城官场中小有名气的贵
蔡卞轻呷了一口杯中的百合凉汤,由于是冰镇过的,口感分外的清凉冬季赐炭,夏季赐冰这是大宋在京官员们所能享受到的福利但这样的福利,官品越低,享受的理所当然的就越少蔡卞如今只是个史馆校勘,离正式的三馆馆职还差了一点,同时在国子监的差事同样品阶不高,仅是个刚刚转官的京官而已尚幸他与蔡京同住一宅,倒是能享受到朝官的待遇
“可惜哥哥已经不在厚生司中,否则编纂药典,也少不了哥哥”
“因人成事,纵有功,在世人眼中,也尽是韩冈的岂是愚兄所愿?”蔡京摇头笑着
他在厚生司中得到的功劳,多有人说是占了韩冈的便宜虽然蔡京并不在乎这一点,只要能升官,还怕别人议论?笑骂由他,好官我自为之邓绾的名言可是说进了蔡京的心里
但论起好官,厚生司如何比得上御史台?说起清要之职,那可是以谏官为首
“不过韩冈倒是个聪明人”蔡京又说着:“等药典编成之日,多半就是他入两府之时现在天子一直压着,不让他入两府,还不是因为他的年资不足的缘故?”
“《太平御览》穷两府三馆七年之功,《武经总要》则是五年,《资治通鉴》至今未成,可都十二年了韩冈要编订的药典,是繁是简尚且不明,就是他所说的重列纲目,还不知是什么样今天连《本草》都贬了,若是药典有甚差池,可少不了丢人现眼想必韩冈会精雕细凿,如此一来,说不定十年亦难见功”
“且等着看就是了,过几日他肯定要上札子,到时候不就一清二楚了?”蔡京没兴趣去猜,道:“明日愚兄在棉行楼中置酒,元度你来不来?”
蔡卞摇摇头,“有哥哥出面就足够了”
他的脾胃一向弱,一饮酒回去后少不了要上吐下泻,甚至病个几日,要是学着蔡京日日饮宴,那还真是要人命了但奇怪的是,他在家里就是吃些冰镇过的冷食,倒是一点没事
不过蔡京这样好宴客的行事风格,让蔡卞有些担心,“哥哥,你现在已经是乌台中人,宴请外官恐会惹人议论”
“不妨事”蔡京打个哈哈,“没说做了台官,就该跟亲朋好友割席断交的,人情往来,又如何少得了?”
见蔡卞还想劝,蔡京又换了话题,“说起来之前介甫相公进《字说》,为学大张旗鼓,愚兄本以为韩冈为气学会针锋相对,却没想到上朝后就变成了药典和医馆看起来他还是不敢与他岳父硬顶着来”
“《字说》乃是介甫相公多年心血所得,韩冈就算想要争上一争,也得用上几年的时间去写文章,可不是张张嘴就能驳得了的”蔡卞是王安石的弟子,曾经前往江宁向王安石求学,否则也不会被留在国子监中任职,“他改在医典上下功夫,大概是打着避实就虚的打算……诗赋就不用提了,只论起经义,韩冈也不是介甫相公的对手,最多也就跟洛阳的二程打打擂台”
“韩冈所学,偏近自然对经义的解释,自然是要差了介甫相公一筹只是京城的衙内中如今流行显微镜和千里镜,前几日去汴水边的张家酒店,还听见吕晦叔【吕公著】家的十三衙内在隔壁的厢房中高谈阔论,说他用千里镜看土星,发现土星是扁的,像是边上多了一圈帽檐,给人一通嘲笑”
“是个眼睛不好的”蔡卞笑了,道:“不过小弟倒是听说,拿着千里镜从十三间楼往甜水巷里偷窥的多”
蔡京闻言眼神就变了:“是哪一家的在这么做?”
蔡卞觉得蔡京的语气有异,看了他一眼,随即便明白了,“哥哥可是要准备上本了?”
蔡京点了点头入乌台,第一个人选实在是很伤脑筋,必然是要找个合适的对象,好来一个开门红不过蔡京也知道,刚刚上任的官员最好不能弹劾,尤其是天子亲自任命的人,那是跟自己过不去不过若是做得好,五六年内,晋身侍制倒也不是难事
随即又是冷然一笑:“也要先看看够不够资格”
/





宰执天下 第17章 往来城府志不移(十)
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韩冈将之前已经写就的草稿修改了一番,以札子的形式进呈给了赵顼,条陈编修药典,并以厚生司的名义设立医馆,医治在京军民两事
对于韩冈的申请,赵顼那边自不用说,御笔一挥,便批复给了政事堂而政事堂也没有耽搁半点,十分顺利的就让韩冈拿到了几位宰辅的签名
而且赵顼为此还特地责成翰林院的医官们,让他们全数听从太医局和厚生司的调遣只是以韩冈如今在医学界的声望,基本上每一名御医,都没胆子跟他的吩咐顶着来
钱乙在翰林医官中算是很大牌了,是天下有名的小儿科名医,一部《小儿药证直决》,乃是如今儿科诊疗的圭臬六皇子的健康问题,都是由他来日常看护
但韩冈说是要在医馆中设立小儿科专科门诊,让他选派门下弟子参与,同时,还让他在医馆成立之后,每隔十天就抽出一天来参与医馆的工作,对此钱乙都没有二话就答应了下来,而且还毕恭毕敬的递了帖子请求韩冈接见
且不说医馆少不了他这个小儿科专家,就是自家儿女日后若是生病,也还要靠他来诊治,没有慢待的道理,韩冈很快的就出面接见了他
一般来说,能学医的都少不了攻读诗书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说法,也让许多在儒学上无法成就的读书人,转投医术的天地钱乙这个名字虽然跟那一干没名字只有排行的平民百姓一样,但出现在韩冈面前的这位五十上下的儿科权威,完全就是一名温文有礼的儒者
钱乙是翰林医官,同时在太医局中也有一份差事作为下属来拜见韩冈,他的表现比起一干卑躬屈膝的官僚,让韩冈欣赏
太医局有教学的任务,其下分为九科,相当于内科的大方脉科,儿科的小方脉科,外科的疮肿兼伤折科,专治风疾的风科,连妇科一起包括在内的产科,看名字就知道其治疗手段和范围的口齿及咽喉科、眼科、针灸科,最后,还有使用祝由术、几近于巫术的金镞及书禁科——这是用符水来医治病人的专科,虽然韩冈对这一科嗤之以鼻,但有些病症,比如心病,用符水往往比针灸药石管用
就在去年,朝廷还准备成立第十科——免疫科,但给时任判厚生司的安焘顶回去了在他看来,免疫学是厚生司的禁脔,如何能让太医局插手进来?此事遂不了了之,但韩冈准备在太医局中成立此科
太医九科中的每一科,都设有一名教授,下面教着一班弟子钱乙便是小方脉科的教授疮肿兼伤折科的教授则是韩冈的旧识雷简——他在西北军中多年,最近才调回来
基本上,太医局就是一座将教学、研究和医疗融为一体的综合性医学机构从制度上说,已经有了后世的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的雏形韩冈如今要做的,不过是让其规模大,加贴近后世而已让普通百姓也能享受到皇亲贵戚才能得到的医疗,同时也将御医和他们的学生们的医术水平加以磨练
对于韩冈的设想,钱乙没有半分难色,而且是十分的欢迎:“旧岁钱乙尚在郓州时,官宦寒门无分高下,皆医治如一可自从入了京,上门问诊率为公侯子弟,不见寒门素户在乡间,医治的多是疑难杂症,但到了京中,则都是头疼脑热太医局生是历练不足,多有学医数载,却不辨脉象的”
韩冈对此很是赞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天下的学问皆是如此,医术何能例外?光读书不能叫做博学,学医的不多练一练手,如何能出师?”
从钱乙开始,韩冈逐一接见过几名在太医局中有教授职位的翰林医官,向他们交待自己的构想并根据几位专家的意见,对初期的构想加以修订
医馆的制度,经过韩冈与医官们多日的交流已经确定得差不多了,而与此同时,医馆的位置和设施,韩冈也都一一安排妥当他与开封府和枢密院两家商议过,就是将京城中原有的四座疗养院加以改建扩建,由此设立面向所有京城百姓的医馆
将大体的框架搭建出来,剩下的琐事,当然就不需要韩冈来做了
厚生司中的吴衍是韩冈的老朋友,也是韩冈的恩人在厚生司创立时,被韩冈推荐给王珪,在司中做判官,算是司中老人
两年来,他的官位没有变,远比上比不上当初同做判官的蔡京在官场上的顺畅不过也让他能够顺利的扎根在厚生司中韩冈想要以厚生司和太医局主导成立医馆,自然就选了吴衍作为助手
吴衍是官场老人,向韩冈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钱,“敢问玉昆,这医馆是由朝廷拨款,还是要靠诊金来维持?教授、医师和医生们的俸禄又怎么算?”
“当然是要靠诊金和药费来维持至于俸禄,在太医局中挂名,本来就有,不需要另外给付不过出门诊一次,当计人头,另给贴职钱”
吴衍又问道:“教授、医师,和太医局生,诊金是不是应当不一样?”
“自是当然”
韩冈很清楚,光靠善心,任何事业都是不可能长久的收养弃婴,安置鳏寡,安葬无名死者,从法度上说,官府都有责任但这种只管花钱的政府福利制度,早已是名存实亡朝廷的钱粮划拨得本来就少,加上一干贪官污吏,哪里还有实际的效果?真要说起来,寺院都比官府做得好
朝廷曾有规定,各县每逢夏日,每个月都有两百贯药钱,用来向百姓散发避暑药但除了很少的一部分官员还能记得这件事,绝大多数不是没有划拨,就是划拨了之后给人贪了去
恩泽百姓不是不好,但有名无实,朝廷损失钱粮,百姓得不到实惠,最多一两年就会名存实亡,就毫无意义韩冈是现实主义者,不会一听到福利就**迭起,要想善政能让朝廷维持下去,而不被日后各种各样的借口裁撤,就必须有一定程度上的盈利能力,至少要能做到不会亏本
吴衍是老官僚了,在中下层的官场混迹多年,朝廷的善政到了下面,多半会成为地方官吏渔利的手段,这一点哪有不清楚的?所以直接了当就发问
得到了韩冈的回答,吴衍心中有了底不过韩冈还是提醒他,若是急症,还是得以救人为先,收钱得放在后面
让吴衍主管医馆组建,而医生们也都安排好了人选,等到四处疗养院改建完成,就可以正式接待京城百姓了
将医馆之事丢给吴衍,剩下的就是医典的编纂了
说到医药之学,大宋立国以来就十分重视别的不说,太宗皇帝就是最爱玩毒药的,御药院里不知藏了多少毒药方子毒与药向来不分家,这医药从太宗皇帝开始,也一直重视有加,士大夫少有不研习医术的
仁宗的时候,朝廷是成立了校正医书局,将古代流传下来的各色医书,一一加以校正、修订、出版
医家最重要的几部医经——《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的整理和考订,都是校正医书局的功劳如《伤寒论》、《金匮要略》、《脉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这一干医书,校正医书局也都一一加以编修
不过校正医书局是个临时性的机构,要修书时往里面塞人,不修书时就裁撤,当前两年将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修订完毕后,便没有动静了
说起来韩冈前些年因为疗养院而声名鹊起的时候,也有让他参与修订孙思邈医书著作的提案,毕竟传言说他是孙思邈的私淑弟子,但韩冈基本上都在外担任实职,不可能回京中任差编书,这个提议也就不了了之
现如今,赵顼既然将编纂药典的差事交给韩冈,理所当然的,韩冈是必然的主编,而辅佐的助手,就要从校正医书局的旧人中找寻
林亿、高保衡,都是曾经在校正医书局中做事的官员,虽不是医生,但皆是精通医术,对医书也知之颇深韩冈第一个就点了两人作为自己的助手但还有一人,是韩冈想要的,却有些难处
“其实要不是苏子容名位已高,他其实是最合适的”韩冈与章惇喝酒时还提起此事,“他前些年在校正医书局参与修订《神农本草经》,又编写《本草图经》,说起医药,韩冈是瞠乎其后”
韩冈很想借助苏颂在医药上的才干,但苏颂的地位不低,资历又老,官阶上跟韩冈相差无几调他来做编纂药典的副手,乃是屈尊,朝廷那边也很难通过这项提名何况韩冈出言批评《本草》,对苏颂也有些不好意思
章惇倒觉得韩冈的顾虑太多了,“只要苏子容自己愿意,朝廷又岂会拦着?玉昆你何不写信问一问苏子容,相信他也是愿意回京的”
/




宰执天下 第18章 向来问道渺多岐(一)
【这两天下基层,给耽搁了,对不住各位**泡!书*待会儿还有一】
唐时修建的华佗祠,在苏颂看来,远比不上州衙宽敞但眼下州衙正在整修,也只能先在这里暂时安顿下来
供奉华佗的正堂是不能侵占的,苏家的一大家子百十口人,全都挤在后面给庙祝等人居住的厢房中狭窄局促的空间,使得苏家上下都怀念起州衙的宽敞
上个月一场百年不遇的冰雹,毁伤亳州城中屋舍千余间,因此而丧身的城中百姓多达,受伤者是不计其数
亳州的州衙也在这一场冰雹中毁损严重从前门到后苑,几乎每一间屋舍楼宇,都被砸出了一个甚至几个窟窿,房上的屋瓦几乎都损毁殆尽就连最为坚固的大堂也不能例外
现任亳州知州的苏颂不得已之下,只能从州衙中搬出来,选调工匠过来将亳州州衙翻修而在雹灾中,州衙附近的建筑同样毁损严重,一时间也只得先借住在城东尚算得上完好的华佗祠中
眼下雹灾过去了一个月,受灾的百姓已经安置的差不多了,可州衙修缮完工的时间依然遥遥无期不仅是大半屋瓦都得替换,大多数房顶的结构损伤都不轻,要替换的地方是在太多,没有三个月以上的时间,根本完工不了
而大的问题是亳州城中到处都要重修屋舍,木料、石灰这样的建筑材料价格飞涨,而亳州府库在支出了大量钱粮来救济难民后,剩下的库存,已经不足以购买到足够的材料,以完成修补工作,眼下就只能慢慢的挨时间,等材料的价格跌下来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苏颂收到了韩冈的来信
“想不到竟然是让为父去帮他修药典”苏颂看过韩冈的来信,并不置可否,只是将信递给身后的儿子苏嘉
苏嘉是苏颂的次子,一直随侍在苏颂身边,看清楚韩冈信函上的要求后,眉毛都挑了起来,“韩冈太无礼先贬低《本草》为己张目,又邀大人同修药典,此事可是正人作为?”
苏颂的脸色上看不出喜怒:“韩玉昆的品性当不至于如此而且他说的也没错,《神农本草经》的确纲目不明,眼下是三百余条分作上中下三品,这样还好翻检查阅但编纂药典,可是药材方剂以千计,仍以三品区分,到时候想找个药材或是方子,也无从措手”
苏颂轻吁了一口气,“为父曾谒王原叔【王洙】,因论及政事,其子仲至【王钦臣】侍侧,王原叔令其检书史,指之曰:‘此儿有目录之学’王原叔、王仲至父子二人的学问你也是知道的,方技术数、阴阳五行、音韵训诂,无不通晓能博通如此,便是深明目录之学的缘故”
“那也不能将大人呼来唤去,视大人为何许人?”苏嘉兀自不忿
苏颂摇摇头,道:“韩玉昆为药典修纲目,打算纲举目张,将目录之学用在药材之中,拿着一条索子将钱都串起来观其书信,有将天下万物皆囊括进来的心思这样的气魄,少有人能及……他到底想用什么样的标准来区分,为父倒是很想知道”
苏颂的目光中充满着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对于天地自然中所蕴含的至理的追求,才让他没有如其他士大夫一样,沉湎于饮宴作乐,或是诗词歌赋之中
在天下数以千万计的士人中,能遇到韩冈这般同样探索着自然之道的同好,对苏颂来说,是多少年也难有的惊喜
朝闻道,夕死可矣
苏颂的心性虽不至此,但能比旁人早一步问道,却是比什么都开心的一件事
“回京城也不错,为父其实也有地方要韩玉昆帮忙的”就在苏颂的身边,放着一具架在支架上的千里镜,比寻常的千里镜大了几倍,最前面的物镜,竟有碗盏大小苏颂抬起手,摩挲着光滑如丝的黄铜镜身,“大宋自开国以来,太祖《应天历》、太宗《乾元历》,真宗《仪天历》,仁宗《崇天历》,英宗《明天历》,直至如今的《奉元历》,这历法一朝一修,但就没有一个准数熙宁时,沈括掌司天监,举卫朴参校司天监历法事,但其所订《奉元历》其实也是错漏百出气朔之验、五星之验、交食之验,合于实者仅为十之六七为父出使辽国,两边的历法竟然硬生生的差了一天”苏颂眼神一下凌厉起来,“辽人的历法竟然比中国的还准,这可是要颁赐天下万邦的律历”
接受中原王朝颁与的年号和历法,是藩属臣服的标志将错误的律历赐给藩属,昭示天下万民,可知朝廷会多丢脸
“如今五星和日食偏差一年比一年严重为父早就有心重修历法,韩冈既然要为父帮他,那为父请他在天文上帮个忙也是理所当然”
“……儿子从没听说韩冈精于天文历法,三垣二十八宿,千万星辰他能辨认出多少个?”
“你错了,韩玉昆看到的远比任何人要深远”苏颂长声喟叹,轻轻敲着千里镜的镜筒:“我等看到的外相,他看到的是本质日月星辰的变化之本,韩玉昆早就看破了没人能想到,五星循环那么简单就能解释通透了”
说着他又回头冲着惊讶莫名的儿子笑了一笑,“亳州受了一番大灾,百姓暂时是安定了,但衙门也毁了,接下来都是要在这华佗祠中苦熬,还是交给后来人的好”
…………………………
章惇的提议,韩冈考虑再三之后,才写了信给苏颂而苏颂的回复,很快就到了他的手中得到肯定的回答之后,韩冈便立刻上书天子,请求将苏颂调回京中,同编修药典
对于韩冈的这个请求,据后来从崇政殿中传出来的消息,政事堂中为此事是有过一番激烈的争论的,但最终还是由赵顼拍板,同意了韩冈的请求,派人去亳州给苏颂传诏
不过赵顼也顺便给了苏颂一个翰林侍读学士和判光禄寺的差遣,毕竟将苏颂这个等级的高官调回京中,不可能只让他做一个药典编辑,这样可不符合优待儒臣的道理
苏颂的这个判光禄寺,和韩冈的判太常寺基本上是一样的情况,都是有数的闲差,如今是管着祭祀时供奉的酒菜、胙肉等事
从其名下属吏,大大小小加起来只有二十一人上就可以知道,光禄寺其实比太常寺还要清闲几分相对而言,翰林侍读学士这个给天子讲学的经筵官,倒是要比九卿之一的光禄寺要重要和忙碌一点
调回苏颂的诏书发出去了,赵顼给药典起的名字也确定了下来——《本草纲目》
当韩冈从赵顼口中听到这个名字时,刹那间便是心头一紧,这个巧合未免有些匪夷所思了,让人不自禁的要往坏处想过去
不过往深里去想,韩冈从开始提建议编纂药典,就一直在说纲目分类,由此影响到赵顼的思路也不是不可能就像司马光当年在经筵上进读《通志》八卷,本意是以史为鉴,资于治道,赵顼便援引‘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这一句,起名做《资治通鉴》
1...796797798799800...106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