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宰执天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宰执天下
才半年的功夫,韩冈倒没想到这么短的时间,透明的玻璃制品就投入了市场之中。不过想想也是这个道理,毕竟玻璃镜片需要磨制后才能使用。磨镜匠的能力决定了对原始镜片的需求,剩下的产能要释放,当然就得用在各色器物上了。但比起瓷器,玻璃可以在其他方向上起到更大的作用,而不当放在装饰用的花瓶上。
在有心人的引导下,这个时代技术扩散的速度是极快的,或许再过两年,就能用平板玻璃代替窗纸。一尺见方的大玻璃一时造不出来,巴掌大小总不会有太多的技术难题,到时候在窗户上做个镶嵌功夫就可以了,只是价格上一时间肯定是个让普通人承受不起的数字。
作为有心人,韩冈很期待玻璃烧制的技术能有更大的进步,试管烧杯等仪器对化学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镜子、灯盏,同样都是玻璃可以大显身手的位置。他之前已经跟冯从义商量过,准备在巩州设立的玻璃作坊,将不会在器皿上多费心神,而是努力开发新的应用,也就是水银镜和油灯。
家中之事稍定,就到了入对的日子。
韩冈入觐,被安排在早朝之后。天子不坐常朝,有实职差遣的官员往往也不需要在礼仪性质的朝会上浪费时间,但还没有正式就任的韩冈,却依然得一大早去文德殿。
排班轮次,韩冈自是排在前面。下面站着一堆胡子花白,没有职司,空领俸禄的老家伙。但论起位置的重要性,判太常寺等三个差遣加起来也比不了镇守边地的一任经略使,更不用说身为天子私人的翰林学士。
在王珪的引领下,向着空无一人的御榻礼拜之后,韩冈便往崇政殿去等待天子的召见。
赵顼并不打算过于冷遇韩冈。听话的臣子很多,但听话的臣子到王珪那个水平的却屈指可数。同样道理,有能力的臣子数量并不少,但水准能到韩冈这个等级的,也一样是凤毛麟角。
当结束了今天的议事,宰辅重臣们一个个鱼贯而出,他也不做休息,直接召韩冈入殿。
待韩冈再拜起身,赵顼便赐了座,道:“韩卿镇守河东,接连大捷。朕能在京中高枕无忧,韩卿之力也。”
“此非臣之功,乃是陛下圣德庇佑,将士用命。”
经过这几年的折腾,那种君臣相得的气氛是不存在了。君臣之间的寒暄就跟应付故事一般,这样的对话,让人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不过君臣相得的气氛本就不是常态,韩冈一直以来就没有想过要靠皇帝的恩宠得到什么。





宰执天下 第17章 往来城府志不移(七)
数句寒暄作为开场白,赵顼便道:“韩卿,不知对太常寺、厚生司和太医局”
“臣尚未就任,太常寺、厚生司、太医局三处此前亦从未与任,不敢妄言”
赵顼笑道:“韩卿无须自谦张载以明古礼而著称于朝,卿家师承张载,判太常寺可谓适任厚生司是缘韩卿之言所创,而医事上,是卿家所长如何不能言?可直言无讳”
韩冈沉吟了一下,道:“太常一职,周曰宗伯、秦曰奉常,先王以之掌礼乐医卜得列九卿之首,便是因其掌礼乐,以明纲常不过如今悖于古礼者不胜枚举,先师曾有言,兴己之善,观人屯志,群而思无邪,怨而止礼义入可事亲,出可事君,但言君父,举其重者也”
在儒学中,礼为纲纪之本,而乐有教化人心的作用礼乐不分家,故而太常寺依制当统管礼乐之事同时诗乐也一样不分家,孔子编修的诗经,跟礼乐脱不开关系故而在朝廷的各项典礼上,歌者所唱的多是模仿诗经的四言诗
赵顼怡然颔首:“韩卿此论甚佳,过几日当下太常礼院共议”
当面提起太常礼院,自然是提醒韩冈判太常寺的职权范围在哪里,不过紧接着赵顼又道:“稍待时日,再与韩卿论此事”
韩冈闻言略感讶异,前一句没什么,单纯的提醒而已,但追加的一句‘稍待时日’,却有些怪异,似乎有深意难道过些日子,他就有资格谈论礼乐之事了?
韩冈隐隐听说赵顼有意改易官制,将如今叠床架屋的官制正本清源前两年,赵顼下诏校勘《唐六典》时,曾经有了些许风声可因为不见后续的动作,又是撞上平夏之役,便没了声息,也无人在意,只当是普通的典籍修订而已但赵顼方才补上的这一句,似乎是有了点意思……不过也可能是自己想多了
既然天子已经点明不要侵犯太常礼院的职权,韩冈也不再多提太常寺,“至于厚生司,虽为臣所主张,然其职掌久已有之,太医局、翰林医官院皆曾掌其事……”
赵顼笑道:“过去可没有保赤局”
赵顼很看重专责种痘的保赤局韩冈的名号因牛痘传遍天下,但赵顼的名声何尝不如此?毕竟韩冈也是赵顼的臣子
同时尽管种痘的价格极为低廉,由于地方的不同,一剂都在三五十文上下,最贵的也不会过一陌也就是七十八文,一斗米的价格而且还有许多富户和寺观为了阴德之事,一口气包下几十份、几百份甚至上千份痘苗,散于普通人家的幼儿,与自己要种痘的子嗣同时施种,使得天下间几乎没有种不起痘的儿童,但举国上下,每年需要种痘的幼子何啻百万,使得朝廷一年也有几万贯的结余
这等有名有利,而且对自己和儿女都有好处的好事,赵顼很想韩冈多拿出几桩出来,反正过去从没有因为医事而晋升两府的例子而且韩冈就算能让肺痨、风疾、消渴症之类的重症都可以免疫,要想普惠天下,也要数年乃至十年之功,那时候让他入西府,也不犯什么忌讳了
不过韩冈的回话完全涉及的药方,“臣在河东,保赤局由于专责种痘,事务最是繁忙,名号时常传在耳边但厚生司却极少听人提起臣当初请陛下设立厚生司的本意,应该是在主持防犯疫症上痘疮只是疫症的一种‘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如痢疾、伤寒、时瘟、蛊毒水肿,皆是伤民百万的疠疾,厚生司不当袖手旁观应参与其中,以保生民,使大灾之年不至有大疫,让陛下圣德庇佑万民无伤”
“自当如此”韩冈这是想让厚生司能起多作用,不要像现在这样,只有保赤局最忙,其他几个分司则是清闲得不像话,赵顼对此当然不会反对,“厚生司中事,卿家可放手施为”
“至于太医局”韩冈想了想,又道,“太医局有教养学生、试选医官之职,不过良医靠的是多习多练,并非是读书受教可得,如今在局中因为圭臬的《本草》等书亦因编目不明,不得历练,教训不出良医但臣听闻如今的太医局,只有十几位翰林医官最得看重,日日邀约不断,而太医局生得到邀请上门问诊的则寥寥可数”
“韩卿或许不知,太医局生须往在京诸军和诸学问诊,医治的学生和卒伍不在少数”
“依然是太少若是登门问诊,一日不过三五人,而坐馆,一日三五十人不在话下太医局生上中下三等共百人之数,而在京诸军和诸学学生,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每天都有三五千的伤病”
赵顼差不多听明白了:“韩卿的意思是设医馆,让太医局生坐诊?”
韩冈拱手一礼:“臣请陛下设医院收治京城病患,并设药局以供在京百万仕宦军民太医局生由此可以磨练医术,而一众翰林医官,也可以隔上数日在医馆或药局中轮班坐诊,见过的疑难杂症越多,也能让他们的医术百尺竿头进一步”
听着韩冈侃侃而谈,赵顼暗自庆幸,幸好将韩冈调到了不算重要的职位上还没有上任,就有了这么多想法,等到上任之后,肯定还不知会有多少若是放在紧要的职位上,当亦是要大刀阔斧一番
赵顼忽然有些想笑,王安石不论在哪一任上,都想有所成就,他的这位女婿也是一般的性格和为人好像不兴作一番,就不能安心受领俸禄一样
不过两人都是能做事的臣子,放在哪里都能有所成就,不是纸上谈兵之流,这是赵顼能安心任用王安石和韩冈的主因
眼下将韩冈放在太常寺,又让他兼管厚生司、太医局,赵顼就是想借助他的才干,又不用担心他之后的功劳太过惹眼,以至于不好安排
不过赵顼还以为韩冈这一次会有与牛痘差不多的医方献上,没想到听了半天,还是建医馆,任医官之类的寻常建议,让他不免有些失望见韩冈没有的说辞,便点了点头:“韩卿金玉之言,当书札条陈,以供朕细细观之”
赵顼明显想结束今天的话题,韩冈心领神会,躬身一礼:“臣谨遵圣谕”
正待告退,赵顼却又想起了什么:“方才韩卿言及《本草》编目不明,可有什么说法?”
世称的《本草》,就是《神农本草经》的简称即名为经,其在医药界的地位,大略就跟儒门六经差不多若不是韩冈的身份特殊,他敢说出这种话来,不是招人骂,就是惹人笑
但韩冈的确对编纂医典药典有些想法他本就打算以提举厚生司及太医局的名义召集人手,编一本医典或是本草纲目出来前面的话题中就设法留了个引子,本以为还要再提上两三次才能见功效,不意赵顼已经主动提及此事了
韩冈站定下来,胸有成竹的侃侃而谈:“陛下明鉴典籍之要在于编目分类,医药之事,亦不能例外所谓分其类属,明其源流也《神农本草经》,不分动物、植物和矿物,仅以上中下三品并玉石、草木、禽兽来区分,附会天地人之意却是满屋铜钱,连根索子都没有”
动物、植物这两个词汇出现得很早,定义也与后世无甚分别,并非韩冈所创见赵顼倒也不会听不明白,轻轻点头,示意韩冈继续下去
只听韩冈继续道:“先师于《正蒙》有言,‘动物本诸天,以呼吸为聚散之渐;植物本诸地,以阴阳升降为聚散之渐’两物截然不同如丹砂、雄黄等矿物,差别远其下万物,也同样千差万别,不可混淆为一类须以纲目区分之,以便医药之用”
对生物分类的初步,韩冈早在《桂窗丛谈》中便有所阐述《桂窗丛谈》中,韩冈将生物别做一编,统一加以叙述昆虫,鱼类,还有虾蟹为首的甲壳类,在编目的时候就有所区分,江豚、海豚就不属于鱼类而是水兽之类的常识,都有所阐明但言辞明确的要像编订书目一样给动物植物分纲目,韩冈还是第一次说出来
苏颂编写过《本草图经》,是近年来药典中的最著作但他也免不了受到《神农本草经》的影响,在编目上,依然上中下三品分类,并无任何规则可言
分类学是生物学的基础,就像代数是数学的基础一样,就像训诂文字音韵这样的小学是儒学的基础一样可惜韩冈没有林奈的本事最多也只能做到提出基本原则,门纲目科属种,他的知识范围只在最上一级的门,再往下就是一片片的空白,具体的内容得让人去填空而且在生物学、矿物学尚未确立的情况下,只能先寄身于医药学中来安身
不过分类学有个特点,学名之后要加上命名者的名字这个特点,韩冈肯定是要继承下来诱之以名,诱之以利,永远都是最简单有效的办法
/




宰执天下 第17章 往来城府志不移(八)
赵顼听着韩冈对编纂药典的陈述,默默的不停点头
韩冈对医术一窍不通——这是世间公认的看法但人贵能学,韩冈这十年来,不好声色,不事游乐,闲暇时只以读书为消遣就是寻常的凡庸之辈,能潜下心来专心十年向学,也能有所成就,何论韩冈?
十年之功,韩冈医书也读了许多,要说给人问诊治病,那依然是不成的,可至少他对这个时代的医药,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一时间倒也说得头头是道
赵顼对韩冈怎么编订药典医典没有兴趣,可编纂出来绝对是一桩美事韩冈素不轻言妄语,过往的经验让赵顼很清楚这一点韩冈既然对《神农本草经》能胸有成竹的批评,自然是有所依仗以他的才能来看,应当是一部尤胜前人的大典能有这样的一部本草药典问世,便是他赵顼文治武功的一个证明
编纂类书典籍,是彰显一朝文萃的盛事,太宗皇帝在高粱河兵败后,便着令宰辅李昉等人主持编修《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由此来挽回失去的声望其中《太平广记》,仅是对前代的小说和传奇加以收集编订,可领衔的依然是宰相之尊,所受到的重视可见一斑
“此事乃是一时盛举,还得韩卿上书条陈之,朕当细览”虽然同样是要韩冈进札子,但这一回赵顼的语气要郑重十倍
主编典籍的功劳,足以将一名重臣推送入两府之中韩冈当是想以此为功,赵顼自问看透了韩冈的心思但一部大典的编纂,穷十年之功亦是等闲,不成书、不论功,若是能像《资治通鉴》于司马光一般,耗费去韩冈多余的精力,对赵顼来说倒也是好事
韩冈躬身领命:“臣遵旨”
终于如愿以偿,韩冈也是放下一桩心事来向着目标稳步前进,总是能让人心情舒畅
拥有的来自后世的学问并不多,韩冈知道自己能做的很有限毕竟他没能力推导出物理和数学上的一干公式,也不知道,只能用仅有的一点常识,来拼凑出一个大概出来
物理中的力学、光学,化学中的元素论,生物中的分类学,在数学中则是近似于后世代数的天元术,在自然哲学上,则是一力主张着实证虽然都是十分粗浅的理论知识,但韩冈相信,只要假以时日,必然能顺利的生根发芽,最后得到丰厚的成果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出现,便是最佳的证明
赵顼又微笑着说道:“药典若成,定为本朝一大盛举令岳近日又进呈了《字说》,考订先王之文,欲以一道德卿家翁婿,无论文武,皆是有大功于国”
韩冈想不到王安石的那部训诂都已经定稿成书了,还赶在自己入京之前送到了赵顼的手中这个度还真是令人吃惊王安石这是在煽风添柴,学这一下子声势又上去了
“家岳的作,曾与臣共议过的确是难得的佳作,只是也有一些地方,是臣难以苟同的”韩冈并不遮掩自己对王安石作的看法
“是吗……”赵顼低低回了一声,却不置可否,也没有细问
韩冈没等到赵顼的回音,向上瞥了一眼,赵顼略皱着眉,向后靠着,看似是有些疲累,又是在想些什么
见状韩冈并不多言,转而低头告退现在还不是时候
赵顼也没有留他,而是叮嘱了韩冈尽快将有关厚生司的工作以及编修药典的条陈札子递上去,还安排了一名内侍领着他去太常寺——可惜不是童贯,韩冈回今后就听说他去南方担任走马承受了
这个未来的奸佞运气还真的是不怎样若是有机会,韩冈还是愿意帮一帮他,至少有童贯这个人在宫中,也不是什么坏事
从崇政殿出来,接下来便是去太常寺上任等到接了太常寺的印,还要往厚生司和太医局去,这两天都得尽快接手
自殿阁间刮来的风带着宫城中特有的阴冷,仿佛是身处洞穴之中但绕过回廊,出了文德门,头顶上的阳光立刻又炽烈起来一想到接下来几天还要在这样的天气下走家串户,韩冈的脚步也变得沉重了
如今的重臣之中,身兼几任的为数不少,但很少有人是一下接受几项差遣,都是隔一段时间,才会被派上一门差事韩冈却是一下子接了三门,加上他又打算有所作为,自然是有的忙了但这样的忙碌,却是他心甘情愿的
只是今日的廷对有些问题让人警醒在廷对上,赵顼并没有向韩冈询问河东的境况,以及之后在西北边地应对辽人的方略对于一名刚刚从河东离任,又积累下了大量战功的经略使来说,这样的情况并不正常
韩冈很确定,这肯定不是赵顼忘了问,而是不想让自己有机会对河东、陕西继续保持着影响力,甚至有警告的成分在反正与辽人已经定下了国界,需要知道什么消息,都能从其他官员和走马承受那里得到回应
幸好他已经提前做好了转换角色的准备,几个差事上该做什么,能做什么,都有了计划,这样才没有在崇政殿上丢人现眼
有天子亲遣的内侍领着,就不必先去政事堂走一遭绕过政事堂和枢密院,太常寺就在眼前
位处皇城西南角的太常寺,是一个十分冷清的一个衙门,比起不远处人进人出的司农寺和都水监来,太常寺的门前只有两个守门的兵丁,百无聊赖在檐下的阴凉处坐着在这个酷暑难耐的日子里,门可罗雀对太常寺来说,看起来并不是个形容词
担任判太常寺的敕书就在身上,在前面替韩冈引路的内侍也是对身后的任判太常寺恭恭敬敬,还没近了大门就已经开始高声喝道
两名守门兵丁见了韩冈几人过来,只是懒洋洋的站起身可一当他们听到了内侍的吆喝声,立时吓得面如土色,直挺挺的立在门前
韩冈也没理会他们,就在大门外停了脚,仰头看着太常寺的牌匾竟然还发现了一个燕子窝,真是离谱到了极点
见韩冈抬头只顾着牌匾,两名兵丁手足无措,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还傻站着作甚?”内侍尖着嗓子呵斥道,“还不通知寺内开正门迎韩端明入衙?”回过头来,他又对韩冈叹道:“清闲的衙门,都懒散惯了”
两名兵丁先是慌慌张张都想进去通知,但一看到同伴也在往里走,又同时停下脚反复几次,才一人进去通知,一人走过来向韩冈请罪
韩冈摇摇头,轻声道:“这是掌管礼法的太常寺啊”
若是先去了政事堂,肯定不会遇到现在这样礼数不周的情况,政事堂肯定会先行知会太常寺但崇政殿的内侍,就不会管那么多了,只管将韩冈带到
在门前停了片刻,只听到里面一片脚步声,然后正门吱呀呀的打开了,迎出来三十多名官吏
太常寺本有卿,少卿,丞,博士,主簿,协律郎,奉礼郎,太祝等众多官员,管理着一应朝廷与礼仪祭祀有关的工作但现在这些官职,全都变成了本官官阶,而不再是实职的差遣
真正从属于太常寺的实职官员,其实只有七八位韩冈看到三十多人中,最前面的几个都身穿官服,倒是知道他手下的官员,差不多当是到齐了
只是这一群从太常寺中迎出来的官吏,衣着寒酸得紧,看起来就是一群破落户的模样
一般来说,朝廷不发成衣,只发布帛,官服必须要自己去找裁缝量身定做所以有钱的官员,身上的官服总是簇的,而身家匮乏的,衣着则是黯淡褪色——这个时代的染色技术算不上,只有衣才能色泽鲜亮,一旦洗过,登时就会褪色,洗得次数越多,褪色的就会厉害——从衣着上看,太常寺无论官吏,都是穷得可以
只有一人还不错,衣着光鲜,迥异他人站在官员班列的最后,看起来当已是年过不惑,相貌却是英俊,只是没有留须这一点却让韩冈很纳闷,到了三十之后,就看不到不留须的官员了,就是他韩冈,为了形象稳重一点,也没有免俗
不过当韩冈的僚属们一个个上前通名见礼后,韩冈便释然了
乃是教坊使丁仙现身为教坊使,自然能得不少供奉管了十几年的教坊,若是没些身家那就好笑了
丁仙现名气不小,韩冈都有所耳闻他的名声也跟他曾经公开讽刺法有关,世言曾有‘台官不如伶官’的说法,便是指当时的台谏官们还不如丁仙现敢于抨击法王安石甚至被气得火冒三丈,想要将他治罪,不过给赵颢保护起来了
韩冈上下一打量:“丁仙现?那就是传闻中的丁使了”
丁仙现此时似乎没有了变法之初的活跃,沉稳的向韩冈行了一礼,“贱名有辱端明清听”
一个伶官,当然与殿阁学士一级的重臣没得比,但伶人自古就有讽谏天子的惯例,丁仙现这么老成倒还真是让韩冈意外
/




宰执天下 第17章 往来城府志不移(九)
不过,太常寺的一众穷官吏也好,胜台官的伶官丁仙现也好,韩冈都没兴趣与他们多纠缠丁仙现肆意妄言的时候,是在变法之初,到了苏轼都被拘入台狱的如今,谅他也不敢再乱说什么
被迎进衙中正厅后,照规矩点卯认人,说了几句场面话,就让下面的官员各自散去
若是在地方上,正任主官就任,还得有一场在衙门正堂中办的接风宴,可是在京中的衙门里,而且是在皇城中,便没有这等规矩了
当然,接风宴一般也是有的,只是得在外面的酒楼中,也不能动用公使钱当几名下属的官员出言邀请的时候,韩冈直接就推辞了,当即就看到下面有几人明显的松了一口气
除了那点数目可怜的俸禄以外,外快就只有依靠辖下的社稷诸坛、武成诸庙一干坛庙,又不是佛寺,祭品本少,却还有三班院的人一并来分账——三班吃香这句俗语的来历——在其中分润到手的,每个人也不过是一星半点而已虽然有个油水丰厚的教坊司,可也只能干看着,沾不上手只要亲戚稍多,平常家里都吃不饱,哪有闲钱出来给上司接风洗尘的?
教坊司虽在太常寺辖下,但教坊中人与士林和官宦来往密切,太常寺对其并没有多少控制力——乐籍的管辖权都在开封府中,周南当年脱籍,状子也是往开封府而不是太常寺递的
韩冈无意对此现状有所改变,甚至可以说,他不愿与教坊有何瓜葛,乃至整个太常寺
方才在廷对上,韩冈了解到了一点赵顼的想法,而且他的计划也是在厚生司和太医局,没必要将精力放在太常寺这里
厚生司现在归于中书门下辖下,等接手之后,免不了要与政事堂的宰辅们打交道而太医局原属于太常寺,前几年才分离出来,以选派医官和教养学生为主,又有选派医生出诊在京诸军和国子监、武学,并不是全部只为皇亲国戚和官宦服务,这就是为什么韩冈可以向赵顼要求设立医院的缘故此外还有奉旨赴灾区治病送药的工作,只是现在已经归入了厚生司
想一想,如今在官制上还真是有混乱赵顼既然让他主管厚生司和太医局,正好顺便将两个衙门给结合起来
1...795796797798799...106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