驸马传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短头发
国际之间那些美好动听的外交辞令之是说说而已,却是当不得真的,国家间的往来最看重的还是利益,利益决定国家的态度。
真是搞不明白,段正明的年岁和自己差不多,为什么连这么简单的道理也不明白,还冒冒失失的跑来借兵,能借出一兵一卒来才怪。
看来段正明有太多美好的想法,实在不是个适合做皇帝的人,怪不得最后出家做了和尚。 看他们空手攥空拳的前来借兵,李二顿时失去了兴趣,意兴阑珊的说道:“段氏正统为人篡夺,你身为太子,自然有责任为国除jian,不过……不过却不似你想的这般简单……”
“太子?”段正明急忙起身:“阿不是太子,延庆太子早在乱军之中找不见了的……”
“延庆太子?你说的是段延庆?”
驸马传 第151章 大法官(1)
段延庆,那个武功绝顶的大恶人原是大理的太子,因国内生了叛乱这才逃亡天涯,落下一身的残疾,至于他的后来金大侠已做交代,不再赘述。
“既然你连太子也不是,我看还是先忍耐些时日,借兵之事恐不大好说,还是从长计议的好。 ”李二言道:“若是你们实在要借兵,对我说也是没有作用的,不如去找找朝廷里的大员,走走他们的路子或许可以上达天听。 ”只要他们见到了神宗皇帝,被皇帝拒绝之后一定会死心的。
政治只看重利益!素来如此,他们如此幼稚的抱着“大宋和大理是兄弟之邦”的浪漫主义想法,就来借兵,肯定是要四处碰壁的。
何况大理本是天南小国,国力和军力都不可能对大宋构成大的影响,大宋才没有兴趣关心是哪个做了大理的皇帝。
李二想的是只要他们多碰壁,自然就会看清楚形式,也就不会再提起借兵的事情了。
不成想这些人认死了李二这个皇亲国戚,一门心思的要李二在皇帝帮言,好借大宋十万雄兵回去平乱。
李二无奈的说道:“我是真的见不到皇帝的……”
“爷爷,爷爷,宫里头来人了。 ”芝兰慌忙忙的跑了过来,气都喘不匀的说道:“说是官家
要召见爷爷哩……”
方才还说见不到皇帝,如今却是皇帝召见。 李二大是尴尬的解释:“这是个意外,皇帝很少召见我地,确实是很少召见我的……”
那老者从背后的褡包里取出两根象牙,有三尺余的模样,通体洁白,毫无瑕疵,递到李二的手上:“这是阿们的点点心意。 阿定要将阿们的事情给大宋皇帝陛下说说……”
李二知道这事情说了也是白说,明白是办不成这事情地。 急忙退却:“老人家这是做甚?东西我是不要的,刚好今日进宫,定然为皇帝陛下提起此时,只是能不能成就不敢打包票了地。 ”
看李二出去,那老者对段正明说道:“王子看这小官人能不能从大宋皇帝处借出兵来?”
对于大宋的情形段正明比这没有出过大山的部族长老要明白的多,黯然说道:“只怕借兵之事是极难的……”
旁那白尼女子反而是坚定的很:“阿不收阿们的礼物定是不易办理,虽如此。 终究是一线希望,阿们万水千山地来到汉人的地方万不可如此放弃,定好生的想个法子要这大宋的驸马帮咱们说话……”
却说李二进的宫来,三穿五绕,五绕三穿的随宫人到了御花园。
御花园里空气清冷,曲径通幽,数转迂回终于见到正赏雪景的神宗皇帝。
神宗皇帝并一大票的臣子宫人正在厅中说话,见李二过来。 神宗皇帝兴致颇高地冲李二摆手:“驸马这厢来,来的正好。 ”
李二行罢了君臣之礼,官家笑道:“驸马看这御花园景致如何?”
前几日的大雪将御花园装备的萧萧皑皑,银堆玉砌,想来是皇帝特意叫人保留这份景色,所以那些树畔水旁连个脚印也是不见。 也有几分意境。
李二躬身道:“陛下的御花园自然是气象万千,华贵非常,瑞雪铺地更有别样情趣。 ”
神宗皇帝哈哈大笑:“俱言驸马才情高绝,却也是俗人,怎你的言辞和诸位卿家所言一般无二?是随口说来附言朕地吧?”
李二大是尴尬,想不到自己的这套言辞居然意境被那些大人们说的烂了。
神宗皇帝笑道:“书案上自有首即兴做出的新诗,驸马且品评一二,看看优劣如何。 ”
“在座之士俱为当世的大家,臣年少无知,如何品评的好。 圣上还是御览亲断的好。 ”明显是那些官员老爷们做的诗词。 却要李二来品评,若是一味的说好话。 显得虚浮不实,若是说写的不好,人家那作者还指不定心里如何地不快呢。 这样得罪人地事情还是叫皇帝自己来做吧,说好说坏旁人都说不出甚么话来。
神宗皇帝微微笑道:“便是要驸马这样的少年人来评才分地出高下,驸马但直舒心中感想就是,不必顾及其他。 ”
李二这才上前,但见书案上放置了篇诗词,墨迹还不曾干透的样子,随手取过,大声诵出:“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
虽然下面没有落款署名,李二也知道这是王安石的诗词。
并不是因为李二对于王安石那干瘦方正的字体熟悉,而是这诗是在小学的时候就学过的。
“此作如何?”
李二略略的沉吟一下:“此做和折押运而已,还算是严谨工整,旁的也没有甚么,算是平常的诗文,这样的诗词乡下的老秀才一天也能作个十篇八篇的出来……”
众人都亲眼见王安石做这诗的,听李二如此的评价,顿时哄堂大笑,神宗皇帝亦是笑的直不起腰来。
司马光喘着气,好容易止了笑,大声说道:“驸马的评价真是中肯,尤其是那严谨工整的评语最是贴切,哈哈。 ”
王安石亦是微微一笑:“驸马所言不差,此诗确实平庸的紧。 ”
大凡文人,对于自己的作品总是格外珍惜,即便明明知道别人的夸赞言不由衷也是喜欢,最见不得李二这般的评价。
王安石能够坦然承认自己的诗词平庸,实在叫众人心生敬佩!
李二正色道:“然此诗乃是当世无出其右者的佳文,纵是诗仙重生,亦难有如此的胸襟气魄,无论此文为何人所做,李二先行敬仰一下。 ”
俺李二团团一揖,众人大是惊诧,便是神宗皇帝亦是问道:“驸马这是为何?方才不还是说此文平庸的么?为何又言为当世的佳作?”
李二说道:“若是这诗确实是一般,言辞不见华丽,也就是对仗工整而已。 然此文的妙处却不在字里行间,而是在诗词之外的。 ”
王安国自然知道这首《咏梅》是兄长王安石所作,奇道:“看诗便是要在字里行间寻找妙处,如何还看到在诗词之外?”
李二嘿嘿一笑:“此诗文看似咏梅,实则是言志的。 作诗之人借梅花表自身,想来此人亦是如这梅花一般的迎风傲雪,虽经风寒而不屈,孤独无援而不馁,这是何等的胸襟!每到百花杀尽之时,蜂蝶消散之季才肯怒放。 宁可忍受霜刀冰剑亦不肯轻赋好逑于桃杏牡丹之俗流,想来做此文者亦是刚正不屈之人,想来也是处于“百花凋零无蜂蝶相伴”的孤立无援境地。 此等人物行事不论成败,都是孤胆豪杰。 想那诗仙不过是咏叹山川的壮丽,抒发自家的豪迈;而此诗却是以以独抗众,更为难得的。 ”
众人听李二这么说,俱是在思索王安石的境地,如今的王安石确实是“百花凋零无蜂蝶相伴”,原本许多支持新法的人物如今纷纷倒戈,激烈的反对新法,只有几个铁杆的新法派追随,王安石确实到了四面楚歌的地步。
李二装模作样的问道:“不知这是哪位大人的佳作?”
王安石笑道:“甚么佳作不佳作的,是我胡乱应景所写的。 ”
司马光亦是笑道:“驸马方才所言极是有理的,如今王大人已是到了“百花凋零无蜂蝶相伴”的境地。 虽是铁骨不屈为人敬仰,却是与国家社稷不利,以一人之声名博天下之大势,为智者做不为,难道獾郎还执迷不悟……”
王安石亦是毫不退让的说道:“司马二郎缪的甚了……”
众人都知道二人又是要一番争吵,神宗皇帝急忙摆手制止:“二位爱卿安坐,今日不论新法旧法之事,还是先说道说道那牡丹一案的吧。 ”
“牡丹案已历经三审,早是定案,为何还要再说?”司马光早就知道李二闹法场的事情,李二当时不知案情,为“老乡”开拖也不奇怪,奇怪的却是神宗皇帝的态度,先是不动声色的不闻不问,如今突然再次提及,显然是有再次审理的可能。
王安石言道:“也毋庸讳言,驸马与那牡丹本是乡梓,还有长平公主也在阳谷不少的时日,驸马公主俱言牡丹非是那弑杀尊亲的歹人,希望能够改判成误伤人命……”
“本就是误伤人命,我两次判决都是如此,根本不必再审。 ”司马光坚持说道:“只是被伤之人乃是牡丹生父,这便是大大的不同,自然是要重判的。 ”
“牡丹既已出嫁,便是夫家之人,三媒六聘官家文书一样也曾少了,难道有人伤害其亲夫便袖手旁观不成?不过是出手重了误伤而已!”
确实,在牡丹案中,不存在多么扑朔迷离的案情,亦没有官官相护贪赃枉法的丑闻,只不过是父权和夫权之争。
看二人争吵的越发激烈,李二忍不住说道:“二位大人不必红面相争,且听我一言。 ”
驸马传 第152章 六脉神剑
“牡丹一案已经按照大宋律法判决,两位大人俱是确定为误伤人命,所争者不过是夫权父权罢了。 两位俱为当世大家,精通律法,俱是旁征博引的道理充分,谁也驳不倒谁,不若将此案公审。 ”
“公审?”
“如何公审?”
二人齐齐的发问。
“所谓公审者,乃是将大堂放开,任人旁听,若有对判决不服者可当堂陈述其理由。 如此审理可顺民心应民意,官家以为如何?”
其实神宗皇帝和王安石是愿意把此案从新审过的:“也好,便公审一回,以百姓意愿为先,任谁也说不得甚么。 既是驸马说出公审的道理来,便由驸马主审,如何?”
不等李二表态,司马光当即说道:“驸马不及老臣熟知律法,且大理寺所要行走的流程驸马想必亦是生疏的很,臣愿自荐再审此案。 ”
李二知道司马光不是个灵活的人,说不准还会把牡丹的案子定成铁案,挺身而出说道:“若说大宋律法,自是不及司马大人精通,然牡丹案早有误伤定论,只是看看应该如何量刑而已,用不到太多的律法条文。 尚且此次审理为公审,谁说还要到大理寺的?”
“不去大理寺如何过堂?”
“我的老大人呐,既是公审,自然要挑选个热闹的繁华所在,选个人流如潮的地方才好审理,一来可知百姓心意。 二来以示审理之公正公开,老大人以为如何?”
王安石笑道:“司马二郎还与少年人争甚么?左右是公审,既然那些布衣百姓可以去看,你我更是去得,若是看驸马审理不堪,当堂提出便是。 ”
经王安石这么夹枪带棒地取笑,司马光亦是觉察出和李二争执那主审的位置实在是有失身份。 坦然笑道:“驸马年少才高,堪为社稷栋梁。 也该当历练历练,公审之时定前往之,一睹驸马的风采。 ”
“依驸马之意,何时开审?”
“官家自当先发明诏,周知百姓公审之事,市井坊间皆知之后,便可审理。 ”
“好。 便如此作为。 ”
李二看神宗皇帝站起身子,大有“有本早奏,无本退朝”的架势,急忙上前道:“臣有本要奏……有话要说……”
神宗皇帝确实是准备回宫安歇的,听李二还有话说,当即坐下,细听缘由。
李二便将大理人借兵之事原原本本说个清楚,至于大宋是不是借兵那便是皇帝的事情了。
神宗皇帝笑道:“大理天南小国。 国弱民贫,无论是段氏为帝还是杨氏为君,俱是对我大宋没有甚么影响。 听驸马所言,那大理的上德帝已亡,太子在乱军之中无有音讯,想必已是身死。 段氏衰微也难成甚么大地气候,我大宋劳师远征自是不值,管他段氏还是杨氏,由他们去吧,于我大宋无干。 ”
李二早就料到神宗皇帝会这样说的,果不其然便是如此。 若是那段正明如西夏地惠宗李秉常一般许诺割地赔款,或许借兵还有一线希望,可段正明既不是皇帝也不是太子,只是个没落的皇族子弟,就算他许诺割地赔款诸般事宜也是没有效力的。 何况大宋对于偏远闭塞的天南之地本就没有多少兴趣。
李二准备把这个消息如实的告诉段正明和那些白尼人。 叫他们去想别的法子吧,莫再打大宋借兵的主意。 再起码是不要在驸马府上添乱了地。
李二在路上就想好了拒绝这些人的言辞:我大宋皇帝对于大理段氏的遭遇深表同情,对于死去的大理上德皇帝表示深切哀悼,对于杨义贞的谋篡表示最强烈的愤慨和抗议,并且对大理残存的段氏一族表示极大的精神支持……
却见喜儿满脸欢喜地和那几个白尼女子嘻嘻哈哈的说着什么,凑的近了才知道喜儿是在跟那白尼女子学习大理的小调,只是喜儿那稚嫩的童音实在转不过大理小调的曲转之处,唱地未免不伦不类,那感觉活似施耐庵用《水浒传》的笔调写《红楼梦》一般,说不出的别扭。
偏偏喜儿很是自以为是,认为自己唱的甚是美妙:“哥,你说我唱的怎样?”
李二哪里理会得她这小孩子的心性,随口应承:“唱的不错,好着哩,好着哩!”
喜儿闻得李二称赞,甚是欢喜:“对哩,在家不能叫哥的,要叫相关才是。 ”
“若是母亲在场便叫相公,免得母亲念叨,母亲不在的时候便还是叫哥哥的好。 ”
“不好哩,我与哥哥都是成了亲拜了堂入了洞房地,既然春娘叫地相公,我便也是叫得的。 ”
李二苦笑道:“你与春娘不同,你是我地妹子……”
“表妹。 ”喜儿撅了嘴巴不福气的纠正:“不是亲妹子的。 ”
旁边的那白尼女子闻听惊奇的问道:“阿们是表兄妹结成的夫妻?”
李二尴尬的说道:“是表兄妹,从小订的亲事……”
“可是姑舅表亲?”
“是呐,是呐,”喜儿欢喜的说道:“哥哥的母亲是我的姑姑,我的父亲是哥哥的舅舅,是最最纯粹的姑舅表亲。 ”
“阿们真是好福气,天缘夫妻呐,是受佛爷保佑的恁。 ”
“佛爷保佑?”李二就不明白了,自己和喜儿近亲结婚,本就不怎么合理,怎么又来了“佛爷保佑”的说辞。
“阿吒力佛最保佑的就是姑舅表亲兄妹结成地夫妻,在阿们白尼人哩。 姑舅表亲便是天缘夫妻的。 ”
原来阿吒力教是佛教密宗的一支,阿吒力佛和普通的佛教不大相同,基本接近原始的部族崇拜,有很多古怪的习俗,确实极大的赞成姑舅表亲兄妹结成夫妻这一说。
喜儿见这女子这么说,欢喜地甚是,拉住那女子的手极为亲昵地说道:“好姊姊哦。 你说的对哩,姑舅才是至亲。 嘿嘿,对哩,姊姊你叫甚么名字?”
“阿姓易,叫观音玉。 ”
“易观音玉?”喜儿掰着手指头惊奇的说道:“怎么是四个字的名字,好怪哦。 ”
李二知道少数民族的名字和汉人的名字有很大不同,不要说四个字的名字,就是十四个字地大串名字也不稀罕。
“阿的名字也不奇怪。 ”易观音玉笑着把自己的白色头帕结下来:“这上面绣有阿的名字,送给***吧。 ”
喜儿欢喜的接过,叽叽喳喳的不住道谢。
易观音玉这才问起正题:“今日进宫大宋驸马有没有说起借兵之事?”
“说起过的,说起过的。 ”
“大宋皇帝借多少兵与我们?”
李二支支吾吾磕磕绊绊地把事情说明,尽管李二说的委婉,段正明和那些白尼人还是明白了李二的意思:大宋不愿意借兵!段正明忍不住仰天长叹一声:“我大理国运艰难呐,不知何时才能兴复正统?”
李二看这段正明全然不是金大侠描写的那般英明睿智,反而是懦弱无智。 没有一丝有道明君的意思,忍不住的说道:“既然是那jian人篡夺你段氏地江山,你为何不率众与那jian人作战,几番血战之下,纵是不能完胜,也叫jian人胆寒。 如此方不负皇室血脉……”
“大宋驸马不知道呐,那杨义贞士马雄壮,阿们只有白尼几个部族,男女老幼不过两千余人,能上的阵提得刀的不过千把人的模样,如何是杨义贞的对手?”段正明满脸委屈的解释——不是因为俺胆子小,实在是力量悬殊呐!
看段正明这模样,李二实在失望:果真不是做大事情的人,一点气魄也没有的。 “你们大理段氏武艺高强,当世少有敌手。 何不奋起一博?”
段正明面色赤红尴尬的说道:“我段氏一脉也确是有些武艺。 只是经年不曾征战,生疏了不少……”
李二道:“你们大理段氏那一阳指名动天下。 纵不是世间无敌,也是罕有敌手,召集子弟奋身一博,当有胜算。 ”
按照李二的意思就是:你们大理段氏不是会一阳指么,找几个好手行刺那杨义贞总还是可以地吧。
段正明却是一头雾水:“大宋驸马,你说甚么一阳?甚么指?阿怎听不明白?”
李二大汗,看来金大侠说地也不一定对呐,什么一阳指二阳指的终究是虚幻地东西,终究是小说所言,不可深信。
若真的如金大侠所说,一阳指凌空虚点,隔了十几丈的距离就能伤人,那还要弓箭火枪干嘛?若真的后人会那一阳指,只怕所有的统治者都没有安全感。
李二再也不敢随意的把那种经典武侠小说里的东西带进历史中来,想想自己确实好笑,竟然把历史和武侠混淆了。
不好意思的对段正明说道:“我也只是道听途说,同一朋友说起过,说大理段氏有两项独步天下的绝技,其一就是叫做甚么一阳指的,也不知道是真是假,既然你说不知甚么一阳指,那便是空穴来风不足信的。 ”
段正明也是好奇:“大理段氏有两项绝技?阿怎不知?一阳指肯定是没有的,那其二说的什么?”
“嘿嘿,其二也足信的,我听人说大理段氏还有一项绝技,叫做六脉神剑的……”
“六脉神剑……确实是有的,确实是有的……”
啊?不会吧,段正明真的会六脉神剑?
驸马传 第153 举案齐眉
一听得段正明说真的有六脉神剑,李二兴奋的身子都颤了。 想那六脉神剑化气为剑,乃是中华武术中极高的境界,那个大情圣倚仗了逃跑大法凌波微步和半吊子的六脉神剑,就泡到了神仙妹妹,李二当然是大有兴致,定要好好的看看这六脉神剑是个甚么模样,最好是能够学上一学,这可是防身的绝好法宝。
“那六脉神剑是……怎么个模样?能不能演练一番给我开开眼界?”
“好,”段正明痛快的答应。
李二乐不 可支,这便要见到名闻天下的六脉神剑的。
“咄,怎这么许多的番子?把本宫的驸马府当甚么地方哩?都给我撵了出去,撵了出去。 ”说这话的自然是长平公主,更无别个。
那长平公主一进来就见到白尼人的“奇装异服”,见这么多“番子”晃来晃去的,顿时恼怒,大呼小叫的吆喝开来。
领了这么多的生人来驸马府确实不怎么妥当,李二当即说道:“公主不必搅闹,这些是我的……我的朋友哩,不远万里前来,过些时日就走的。 ”
长平公主本欲把这些人统统的撵了出去,不想李二却说和他们是朋友,遂道:“既然和驸马是熟识,那便安排到后庭的独院居住些时日的吧,在前院终究是不甚妥当。 ”
说着便命人带领白尼人去到后面,李二方要随段正明过去看那名动天下的六脉神剑。 却见春娘施施然地过来,先给李二和长平公主见个浅礼:“前厅的饭食备的妥了,婆婆叫公主和相公快些过去用食……”
“开饭喽!”喜儿欢呼一声蹿了出去,忽然记起春娘教的那些规矩,急忙扮个大家闺秀的稳重模样,小心的提了裙角,一步一步的缓慢前行。
看看天色不早。 经历了这么许多地事情 ,早已是身乏体疲。 遂收了那观看六脉神剑的心思,去到前厅。
饭间,母亲竟然提起了自己地创业打算:“如今我儿大婚已毕,为娘的也就没了旁的心思,还是老实的去卖肉的好。 我准备着把后院拾掇拾掇,垒上灶台,支个架子。 把咱家祖传的手艺亮一亮……”
“母亲是说……是说还要杀猪?”如今衣食无忧,李二很奇怪母亲竟然放不下她那杀猪的老本行。
“自然是杀猪哩,旁地手艺咱也不会。 ”母亲满心欢喜的描绘她的“宏图大计”:“准备的妥了,我就去西门的市上买几口肥猪放在后院养着,宰杀之后就是驸马府的门前支个摊子,汴梁这么多的百姓,咱的生意定然红火……”
李二愕然,真是很佩服母亲地想象力。 竟然要把驸马府改造成杀猪的屠宰场,还要在驸马府门前卖肉!
若真是如此,真驸马府可就热闹的多了。
这还了得,那驸马府还不乱套!长平公主最先说道:“婆婆做一月屠户能赚几个银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