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回到明朝做昏君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纣胄
一来边境安稳,不会出什么问题,军事改革即便出点问题,也不会有什么大事情。
二来一旦辽东打赢了,可以树立自己的威信。
自己现在的威信虽然高,但还是有些虚。
为什么成祖皇帝和朱元璋的威信那么高?
原因很简单,朱元璋是开国之君,这个天下就是他打下来的,人家就是这样打出来的威望。
朱棣虽然造反了,但是人家扫了那么多次漠北,每次都是大胜。在这样的情况下,威望自然就高涨了起来。
说白了,什么威望都是打出来的。
威在前面,望在后面。威望,威望,先要临之以威才行。
听了朱由校的话之后,韩爌心中一动,他没想到皇帝居然要在辽东开战。
不过这也是好事情。一旦辽东开战,自己能做的事情就多了,而且会将大明推向中兴盛世。
毕竟这么多年敢挑战大明的也就建奴那些人,把他们打趴下之后就没什么问题了。
这一说蒙古人,根本就是蚍蜉撼树、不自量力。打了这么多年,他们有什么建树?
等到把辽东全境收复之后,就可以继续往西扩展了。到时候收复大宁,继续向西向外都没有什么问题。
这些年,朝廷在北疆的贸易开展得很快,韩爌的家里面虽然没有北方的生意,但是他身为内阁首辅大学士,自然知道的很清楚,朝中很多人都赚得盆满钵满,他们对北疆的战事很支持。
现在羊毛纺线价格越来越高,羊绒的价格也非常的高,这些人都快红眼睛了,迫不及待的要去草原上圈草场,迫不及待的想抓一些蒙古人来做奴隶。
这几年懂得放牧的奴隶,那价格可是翻着翻的往上涨。
韩爌知道,只要开战就会获得朝野上下的支持,而他身为主持这场会战的内阁首辅大学士,功劳不功劳的先不说,至少地位就稳固下来了。
韩爌站起身子,恭恭敬敬的整了整衣服,跪倒在地上说道:“吾皇圣明!大明中兴盛世,由陛下开始!”
最近臣子越来越会说话了,朱由校的心情还好。
“爱卿免礼吧!”朱由校笑着说道:“魏朝快把韩爱卿搀扶起来。”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545章 疯狂备战
魏朝连忙走了过去,伸手把韩爌搀扶了起来,又扶着他坐了下来。
虽然韩爌的身体和年纪远远没有到这个地步,但魏朝还是这么伺候了。
韩爌看了一眼魏朝,笑着说道:“多谢魏公公。”
等到韩爌坐下之后,朱由校又和他谈论了一会。
当然了,聊的主要就是怎么执行的问题,大致上的计划还是要朱由校摆握方向,剩下的才能交给韩爌去做。
谈论完成之后,韩爌就离开了。
目送韩爌离开,朱由校站起身子迈步向着宫殿的门口走了出去。
很快,朱由校就来到了宫殿的门外,手扶着栏杆,眺望着远处,面容宁静。
良久之后,朱由校抬起头看着天空,轻轻的说道:“不知道这最后一项会不会有人来谏言。”
军队的事情如果完成,那就只剩下官绅一体纳粮了。
军队的事情,韩爌能够来自己这里谏言,甚至愿意把事情揽到手里面去做。
可是关于官绅一体纳粮,恐怕没人会做这个事情。这种得罪人没有好处的事情,实在是没有人愿意去做。
当年张居正权倾朝野也没敢这么做,因为他一旦提出这个论点,就会被他所代表的利益团体掀翻掉,没有丝毫的迟疑和犹豫。
毕竟张居正本身就是文官团体的人物,他的权利是基于文官的权利的,可以说已经达到了明朝内阁首辅大学士的顶端。
只不过这个权利本身不是张居正个人的,而是整个文官集团的。如果他做出来的改革有悖于文官集团的利益,下场就会很惨。
实际上,张居正只是动了一点点,清查了一番田地,结果就那么惨了。
不管你们怎么想,这件事情一定要做。
朱由校舒了一口气,随后转身向后面走了过去。步伐坚定,脚步凝重。
接下来的日子里,一切似乎都恢复了正常。
表面上,朝廷在按部就班的运转,江南的钱财快速运到了京城,随后便被分赃了。
一部分流入了皇帝的内库,一部分流入了户部的国库。分赃完成之后,这笔钱又快速花了出去。
户部那边拨款兴修水利、整修河区、兴建码头,同时开拓商路、整修道路。
这几年,在商业上朝廷赚了不少钱,所以投入也比较舍得。更何况,现在朝廷各家之中都有做生意的,这样的政策一直在被积极推动着。
只不过朝廷没有钱,事情也被朱由校压着。现在有钱了,自然就提上日程了,朱由校也没有继续压,他需要这些人把事情做起来,来解决国内的一些矛盾。
比如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把更多的农民转移到工作上来,用这样的办法来提高佃户的待遇,减少以后推行摊丁入亩和官绅一体纳粮的阻力。
所以这一次朱由校大笔一挥,直接就把钱拨下去了。
除此之外,一大笔钱流向了百工院,新的炼钢厂准备开始,山西和陕西那边甚至都准备动工了。那里是朱由校准备打造的第二个煤炭和钢铁基地。
原因也很简单,提供就业啊。山西和陕西的天灾马上就要来了,而且是非常惨的那种。
这两年已经有趋势了,旱灾和减产都非常严重,朝廷每年都要调拨一大批粮食过去,运费很高。
朱由校准备为山西和陕西那边的人提供工作,同时大力展开对西面草原的贸易,让他们有一条活路——走西口,去做生意吧。
当然了,走私生意是不能做的。
同时朱由校也让内务府从那边大量雇佣工人和劳动力,至少让他们在大旱的年间有一个能活下去的工作。
至于粮食,土豆生长期短,煮土豆吧。还有就是地瓜,反正就是怎么够用怎么活。
等到地都旱得厉害、什么都种不了的时候,那就没有办法了,去草原上过活吧;要不然就到京城,到工坊去做工吧。
反正朱由校在尽一切的可能做准备,以现在的运输条件,想要运粮食到山西和陕西养活那里的人基本不现实。
即便有粮食都不行,运输的损失太大了,根本就供不起。所以朱由校要让山西和陕西的人习惯去外面做工。
一旦没办法在当地活下去,他们可以去北面、可以去草原上,也可以到京城来。
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钱财流落到百工院的武器研发部门。
朝廷下了一大笔订单,或者说朱由校下了一大笔订单,让百工院快速制造新式的武器,采购材料马上就投入生产。
毕竟战争就要开打了,武器还没到位呢。这怎么打?
以前是钱不够,现在钱已经有了,那就开足马力生产,要人给人,要钱给钱。朱由校相信很快就会凑足亲军的装备。
除此之外,就是囤积粮食,顺便在京城和辽东沿线建立粮食仓库,一路上都可以吃用。
要知道,这个时代的后勤补给很困难,鉴于此情,朱由校采用了笨办法,像蚂蚁搬家一样,在京城和辽东之间修筑了一条补给线。
在这一些补给沿线上,有很多类似于驿站的机构,里面都存储着粮食,而且在大明的国内也不担心被袭击,粮食都会提前运上去。一旦开战,不会出现粮食短缺的问题。
通常情况下,两个点之间都是短途运输,可以由当地的衙门来承运,这样就不会出现问题。甚至可以找商人来承运,给他们一些钱就行了。
虽然没有对外公布,但是大明的一个机器已经开起来了。
整个国家都在为战争做准备,盔甲、兵器、粮食、人手,一项一项的都在进行着。
京城瞬间就安静了下来,朝堂上的官员们也不再去说这些事情。
所有人都知道要打仗了,因为国家在疯狂地备战。
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口就不是明智的选择,大家都在私底下抓紧布置。
勋贵和亲戚家里面的人都在找机会,看看有没有机会上战场。所有人都知道这将是一次大胜利,上战场之后就会立下功劳。
这是一个飞黄腾达的好机会,他们怎么可能放过?
他们都在抓紧时间沟通关系。
另外一方面,这些人在抓紧时间布局商业,甚至有很多人在囤货。
在他们看来,辽东和蒙古那都是好地方,这次如果能够把建奴灭掉,那里就归大明了!
无论是山中的野山参,还是饲养出来的辽东山羊,那可都是好东西,羊绒的价格早就已经贵上天了。
而且除了这些之外,据说那里还有更好的东西。比如各种各样的矿石,铁矿、煤矿。
还可以从那里运货到朝鲜,将自己生产的东西倾销出去。
这几年在内务府的带动下,很多人都已经有了倾销这个概念,把自己这边生产的一些东西以相对低点的价格卖出去。
当然了,只是相对低一点,事实上还是非常的暴力。然后用钱再低价从其他的地方购买物资,比如朝鲜的各种各样的东西,贩卖回来卖,还能大赚一笔。
这几年,大宁城的生意非常火爆,与蒙古人的贸易进行得非常好。
大宁城已经成了新的贸易基地,无数的大明商人往北地。除了蒙古人就是建奴,把他们全都干掉,手上就有自己的草场了。
这些人都准备大捞一笔。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转眼之间就入秋了。
今年入秋比较早,毕竟马上就进入冰川期了,天气很早就冷了。
树叶枯黄,冷风直吹,呼呼的北风吹得人浑身发冷。
朱由校裹着一件熊皮袄子,头顶上带着一个狗皮帽,从车上钻了下来。
说起来,这个还是朱由校弄出来的,而且是准备装备给亲军的,最近也弄了一些棉花。当然了,主要是用来做棉衣的,而不是用来织布和纺线的。
边军已经配上了新的棉衣棉裤,搭配上棉帽子。那种盖耳朵的棉帽很是能够抵挡寒冷。
以后在辽东,大明要长期驻军,所以火炕、铁炉的这些东西全都已经有了配套的措施。到时候就可以在辽东挖煤,然后烧了,还可以烧木柴,让边军不至于冷,
这个时代的东北还没有开放,遍地都是傻狍子。虽然说不上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但也差不多,在东北的生活会好一些,除了保暖,没有其他的问题。
天越来越冷,说不定在京城就能够吃到东北的冷冻肉,一路运过来都不开化。
很快,长江以北都会下大雪,整个长江以北都会被大雪覆盖。
山海关内都会冷到这种程度,很难想象东北会冷到什么程度。这也是后世的人不能够体会,这种寒冷上厕所需要带棍吗?
赶走了自己的胡思乱想之后,朱由校下了马车,看了一眼在不远跪得笔直的毕懋康说道:“行了,大冷天的就不用跪了,快起来吧。”
说完,朱由校直接往前走,一边走一边继续说道:“有什么事情进去说吧。”
“是,陛下。”毕懋康连忙答应道,赶忙在朱由校的身后跟上。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546章 试枪
一行人很快就进入了百工院。
经过了几次扩建之后,百工院的规模扩大了不少。除了科研人员之外,这里还招募了不少技艺精湛的工匠。
这些工匠的作用很简单,就是把研究出来的东西变成实物。比起设计和科研的人来说,这些工匠的作用非常关键,毕竟他们有很多技艺是别人不曾掌握的,而且在制作的时候,他们的想法也很重要。
走进百工院的时候,朱由校不时的四下看一看。
说起来,朱由校也有日子没到这里来了。除了给钱之外,他对这里的过问程度还真的是很低。现在这里已经让他觉得有一些陌生了。
朱由校看了一眼毕懋康,温和的笑着说道:“带着朕四下看一看。”
“是,陛下。”毕懋康连忙答应,在前面引路走了几步,突然想到什么似的又说道:“陛下,前方这里我们可以走过去,但是远一点的地方可能就要坐马车了。”
百工院实在是太大了,以前可以走着去,但是现在不行。
朱由校点了点头说道:“好啊,不着急。今天朕有的是空闲。”
“是,陛下。”毕懋康再一次答应了一声,转身在前面引路,介绍道:“这里是制作炮弹的地方。”
“在定型之后,这里主要制作两种炮弹。一种是迫击炮的炮弹,另外一种就是山炮的炮弹。”
朱由校轻轻地点了点头。
这个他知道,大明现在定型的火炮只有两种,不是他不想拓展,而是条件有限,只能先生产两种。而且在朱由校看来,这两种就足够用。
其中一种就是迫击炮,作用就不用说了,重量轻,用于短距离攻击。
第二种就是山炮,采用的火炮形态是法国小姐,也就是意大利炮。
除了这两种火炮之外,还有一种海炮研发成功了,但还没有进行制造。
这种火炮是装在军舰上,现在已经把炮装上去进行试验了,如果合适,便会量产。水师那边开始搭建生产基地,得到了第一手数据之后,就会进行修改和开始建设。
朱由校在毕懋康的带领下,进去参观了一番,主要看的是铜造的炮弹。
说起来,这个玩意大明还是很亏的,容易开采的铜矿并不多。大明需要更多的铜,就只能想办法从外面掠夺。朝鲜和日本都在掠夺的范围之内。
除此之外,还有南边,那里的铜矿比较多。朱由校收拾完了北方这儿,自然会向南边伸手,到时候大明就会有充足的炮弹可以使用。
从火炮制造出来之后,一行人便上了马车。
走出去一段距离之后,才在一个院子门口停了下来。
朱由校也再一次从车上走了下来。
毕懋康这个时候也跟了上来说道:“这里是火炮院,是研发和铸造火炮的地方。臣已经让人准备了表演,等一下为陛下演武。”
听了这话之后,朱由校直接摇了摇头说道:“天气这么冷就别折腾了,上一次已经看过了。朕知道你们的功劳,不会让它们埋没的。等到这次的制造任务完成之后,你们该有的奖赏都会有的。”
“臣谢陛下。”毕懋康说道,心里面不禁感慨,在这样的皇帝手下做事情真的实在是太舒心了,要钱给钱,要政策给政策。
事实上,毕懋康这些人的想法,朱由校心里面很清楚,赏赐也从来都没有延迟过,逢年过节的还会额外给一些,可以说待遇是非常的优厚。
而且毕懋康他们地位也非常高,大部分人都给了官职,虽然是虚衔,但是该有的待遇全都有。
参观完了火炮工厂之后,朱由校也兴奋了起来。他来这里当然不光是为了看火炮工厂。
这些东西他早就知道,上次走之前就已经看过了。
甚至火箭弹工厂也看过了,那里生产的是全新的火箭弹,装备了新式的火焰,威力更强、射程更远。有了新的点火方式,只需要一拉线就行了,不需要去点燃。
这种火箭弹被朱由校视为战略级的武器,打起来非常有优势。在这方面,朱由校不会减轻投入。
无论是后来的单兵火箭筒,还是多发火箭弹,在大明这个时代都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同时可以应用在海军,效果非常非常的好。
导弹还没到时候,但是这方面的科研投入不能缩小,还要加大。
真正吸引朱由校到这里来的,是毕懋康他们搞出了金属子弹。这是朱由校一直很期待的东西。
在搞出了金属定装炮弹之后,金属定装子弹就提上了日程,后装上枪的开发也提上了日程。这两个东西才是朱由校最看重的。
有了金属定装子弹,手摇式的加特林的射速能够达到每分钟1200发,这样的射速能够形成很强的攻击力,对付骑兵的时候,这种武器很了不得。
除此之外,还有后装枪可以刻画膛线,实现精准射击。
以前的火枪是需要排枪的,但是现在的这种就不需要了,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在这种情况上才能够做得到,不然的话根本就没有什么希望。
“陛下,这里就是火枪工厂了。”毕懋康语气之中带着几分得意的说道。
的确,他也应该得意。
朱由校点了点头,带头就向里面走了进去。
毕懋康在旁边介绍道:“前面这里生产的是手枪,后面生产的是长枪。”
“有成品吗?拿来看一看。”朱由校直接说道。
“回陛下,有。”说完,毕懋康就对身边的人使了一个眼色。
他们其实早就已经做好了准备,东西早都准备好了。皇帝来了之后,第一时间就可以给皇帝看。
很快,就有人捧着一个盒子走了上来。
毕懋康接过来之后,在朱由校面前打开盒子。
盒子里面静静地躺着一把手枪。黄色的枪身,看起来十分的厚道。
朱由校伸手把枪握了起来,到手上之后非常有分量,这是一把左轮手枪。
在这个时候,左轮手枪的生产工艺和难度都要低得多,很好用。
“有子弹吗?”朱由校看着毕懋康直接问道。
“回陛下,有。”毕懋康答应道,对着远处的另外一个人招了招手。
这个人捧着一个盒子跑了过来。
盒子里面装的就是子弹。
在皇帝面前应该避免一切的危险,在安排的时候,毕懋康就把子弹和枪分别放在两人的身上,同时安排了人看着这两人,让他们不要聚合在一起。
说白了就是除了皇帝以外,没人能把这把枪的子弹和枪合在一起。
虽然这里的人都是值得信任的,但是谁知道会不会有人脑子抽了?
皇帝绝对不可能在任何的危险边缘出现。
赞赏地看了一眼毕懋康,朱由校满意地点了点头。
事实上,这些事情是早就安排好的,朱由校的亲卫也已经检验过。否则的话,他们不可能让人把东西这么拿到朱由校的面前来。而且那两人身后也有朱由校的亲卫看着。
把盒子打开之后,朱由校就看到里面躺着黄澄澄的子弹。
看到这些东西之后,朱由校忍不住伸手去摸。
八年了,他在这里投入了白银多达几千万。
在这个时代,这是一笔海量的投入,现在终于见到了效果。
有了自己的指导,加上毕懋康人马的努力,子弹终于被做出来了。
朱由校伸手把子弹拿起来,一颗一颗的装进左轮手枪的转轮里面,然后轻轻的扣住。
朱由校对着所有人说道:“都站到朕的身后来,朕要试试枪。”
所有人连忙躲到了朱由校的身后。
有人也想上前劝一劝,毕竟这个东西实在是太危险了,伤到自己和伤到陛下都不好。
同时也有人转头看向毕懋康,不但有询问的神色,还有威胁的目光。
那意思很简单,你这个玩意儿安全吗?
毕懋康一脸的苦涩,他也不想皇帝去试验。
虽然这把枪和这些子弹都经过反复的检查,可是这玩意谁也不敢保证百分百的成功。
一旦有问题的话,伤到了陛下,所有人都完蛋了。
朱由校却没管这些,将手枪在手中转动了两圈,就瞄上了前方。
当然了,肯定是没有什么靶子之类的东西,朱由校也没想打哪里,就是想开一枪。
他猛地抠动了扳机。
“砰”的一声,枪口烟雾升腾而起,一股后坐力瞬间就传到了朱由校的胳膊上。
虽然不至于将他击得倒退几步,但身子还是晃了一下,握着枪的手也是一哆嗦,子弹斜向上就飞了出去。
这种射击就不要说射击精度了,不开枪射到队友的话就已经是很好的表现了。痛击队友也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
虽然被震得胳膊发麻,但朱由校还是很高兴。
好东西啊。
随手把枪递给了身后的亲卫,朱由校说道:“走吧,继续看一看,看看你们做出来的长枪。”
世界上第一款后装长枪,发射金属定装弹头,这实在是一个好东西。
比起米尼弹来说,这种东西就是划时代的发明。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547章 几十秒真男人
看完手枪,朱由校的兴致就更高了。
打手枪有什么意思?男人的浪漫不是打手枪,而是打长枪。
朱由校看着毕懋康说道:“好吧,现在我们去看看长枪。”
“是,陛下。”毕懋康连忙答应道。
皇帝想看什么就要给皇帝看什么,这一点是毕懋康永远都要做的事情。
一群人穿过这个新院子,来到了后面的院子。这里已经有人在等着了。
长枪很快就被拿了上来。
看到这把枪,朱由校就更激动了。
伸手把枪拿起来快速看了看,朱由校真的很激动。
这把枪虽然比不上它后世的那些名气,但真的是划时代的产品了。
当年清朝想生产最好的毛瑟步枪,向人家引进生产线,结果人家把已经淘汰掉的1888式委员会步枪出口给了当时的清朝。
1...248249250251252...32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