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回到明朝做昏君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纣胄
打仗的事情提上了日程,军队开拔,人员开拔。
大军走了几批之后,朱由校也开拔了。
这一次朱由校到辽东去,当然不是为了打仗的。他去的政治目的更多一些,同时还有更多的经济目的。打仗只能往后推一推了。
这一次打仗用不到他,朱由校可以心安理得的享受。
消息传到辽东之后,熊廷弼可以说是大喜过旺。
自己在辽东八年了,这八年自己是怎么过的呀?
马上就九个年头了,可以说是三年又三年,三年又三年。
虽然官职一升再升,现在已经是辽东总督了,可这是什么地方?谁愿意在这里吃这样的苦?
如果不是皇帝给自己信心,自己早就不想在这里干了。现在这个机会终于来了,自己终于可以带着人灭了建奴了!
最初的几年是最难熬的,收拾辽东的烂摊子,整日里提心吊胆;然后就是躲在城里面,憋了吧屈的守卫,日子可以说难过得要命。
后来在辽东打了一仗之后,这日子才好了很多。现在可以说的上是越来越好了。
这一战覆灭建奴之后,自己就可以离开辽东了。
一来是没有什么事情可以继续做了,二来是自己在辽东的时间也太长了。如果不是陛下信任自己,估计早就让人给弄成筛子了。
功成身退,回去好好干活。
熊廷弼开始积极的准备,等待着朱由校的到来。
越往东北越冷,虽然北京也算得上是北方,可是整体的气温还算好。
越往北走,就越冷。不过地面是硬的,有利于运输,所以这个时间出发最好。
等所有人都到了辽东、准备好了之后,天气也开始转暖了,正好打仗。
在赶奔辽东的队伍当中,有一个队伍非常的吸引人。
这支队伍十分庞大,在队伍当中有一辆由十六匹高头大马拉着的巨大马车,看起来蔚为壮观。
这辆马车自然不是别人的,而是朱由校的。
马车上面使用了百工院最科技的东西,比如板式弹簧、钢制轴承,使得这辆马车能够在保持稳定的时候,也略微具有一些灵活性。
大车向前走的时候,也更加的安稳。车里面也非常宽敞,像是一个移动的小房子。
朱由校坐在里面,可以过得很舒服。
这一点对朱由校来说其实没那么重要,这几年他也算得上是走南闯北,虽然没有吃过什么苦,但赶路还是没问题的。
不过这辆马车弄出来的时候,居然得到了很多臣子的支持,说什么天子威仪,要威加海内,所以这样的大车皇帝来乘坐,就是要给外人看的;毕竟这一次皇帝要到辽东去,不光是为了打仗。
人家把理由都找好了,而且还很坚决,朱由校也就接受了。反正现在的大明也不缺马,找一些好马拉着也就是了。
拉车的十六匹马全都是枣红色,没有一丝杂毛,挑选的时候也是严苛至极。
如此一来,朱由校也知道了张居正当年是有多么的奢华。
看到这辆马车的时候,朱由校的心里面就感觉很奢华,这玩意即便是皇帝坐也有一些过了。
可是当年的张居正,人家那可是用人抬的。四十八个人抬起来的大轿子,可见何其的过分。
张居正整日教导万历皇帝要节约,宫里面的用度甚至都是一削再削,甚至连点灯都只点一半。
太监宫女的月钱更是一减再减,皇宫里面很多宫殿都塌了一半。皇宫里面因为减少费用,园子什么的都没怎么维修,显得荒芜破败。
而对比起来,却是张居正的奢靡生活。这让年纪轻轻的万历皇帝,怎么可能不产生逆反心理?怎么可能不觉得张居正是个曹操一样的权臣?
甚至在万历皇帝年幼的心灵里,很可能已经提心吊胆的过了很多年了,生怕张居正对他取而代之,甚至和他的母亲勾结在一起。
毕竟万历皇帝的母亲和张居正还曾让他下过罪己诏,他还有一个弟弟深受母亲的喜爱。这也导致了万历皇帝后来做的那些事情。
因果啊!
朱由校坐直了身子,将自己从回忆中拽了出来,转头看了一眼魏朝问道:“人派出去了吗?”
“回皇爷,已经去了。”魏朝说道:“礼部、司礼监、锦衣卫和东厂全都派了人。为首的是礼部侍郎赵大人,今天一早就已经出发了。”
朱由校点了点头说道:“如此甚好。”
“去把孙承宗请过来。”朱由校想了想之后说道。
这一次到辽东,朱由校把孙承宗也带来了,反而是徐光启被留在了京城。
之前无论朱由校走到哪里,带着的都是徐光启。但是这次不一样,虽然徐光启也很想来,但没有成功。
朱由校之所以带着孙承宗,一方面是因为他懂得军事,另外一方面则是因为历史上的遗憾。
不论怎么说啊,原本的历史上,孙承宗在辽东死得也太惨烈了一些。全家人都死了,那种决绝也是很少的。
朱由校这一次把孙承宗带上来,让他来见证,有什么事情也可以和他商量一下。
至于说英国公张维贤,那就没戏了,让他在京城呆着吧。
时间不长,孙承宗就走了过来。
他这样的大员自然有自己的独立马车,虽然没有朱由校的这么夸张,但也是双匹马拉着的四轮马车,平稳快速。
朱由校上一次也想过,这些让自己换大车的臣子是不是也是为了他们自个儿?
自己如果换了大车,他们也可以顺便换。不然的话,自己还坐着小马车,他们换大车,那就不像话了。
他们只能比自己小一个级别,就像后世很多单位的属下要给领导换车一个道理。
领导开了一辆三十万的车,你这个手下你也就开的十几万的车。可是如果领导开的是一辆一百多万的车,你搞个六十万的车开开不过分吧?
反正花的不是自个儿口袋里的钱,享受的是自己,这种事情没人不愿意吧?
不过朱由校很快就把这种阴暗的想法抛了出去,如果再这样继续想下去的话,天下就没有好人了,自己恐怕就谁都不能够信任了,什么建议都没有办法继续采纳了。
时间不长,孙承宗就上了朱由校的豪华马车。
见到孙承宗还要行礼,朱由校连忙摆了摆手说道:“这样天寒地冻的就不用行礼了。爱卿快快过来坐,朕已经让人温好了酒水,正好过来喝一点暖暖身子。”
“是,陛下。”孙承宗连忙答应。
虽然年纪不小了,但孙承宗的身体还是不错的。即便是身体不错,走这样的路,这样的天气,还是有些难熬。在皇帝这里喝点酒,也是极好的。
等到孙承宗坐下之后,魏朝就把酒菜摆了上来。
至于说害怕颠簸弄撒了酒菜,那是不可能的。这条路是大军开过去的路,早就已经压平了,而且前面还有人专门清扫,怎么可能出现颠簸?
无论是马匹,还是车夫,那都是精心挑选过的,不会有一点问题。车子平稳得很,可以放心在这里喝酒吃肉。
魏朝在旁边伺候着君臣二人,将两杯温热的酒给两人倒上了。
“来,先喝一杯。”朱由校看着孙承宗笑着说道:“朕敬孙师,很久没有这么好好的和孙师喝一顿酒了。”
听了朱由校的这个称呼,孙承宗的身子一震,随后脸上就带上了笑容说道:“当年陛下读书的时候就聪慧的很,现在做了帝王也成了大明的中兴之主,臣为陛下贺。”
孙承宗是朱由校的老师,只不过朱由校很久没有表现过这种亲近的意思了。
这倒不是朱由校不想表现,而是有些时候有些事情身不由己。
只不过,以前不能够做的事情,现在可以做了。
君臣二人喝完了酒,朱由校继续说道:“孙士郎今天早上已经出发。”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550章 顺我者昌 逆我者亡
听到朱由校这么说之后,孙承宗脸上的表情并没有什么变化,依旧十分淡然。
这件事情本来也不是什么太大的事情,他不知道为什么皇帝会这么看重。
一个礼部士郎出使朝鲜,有什么大不了的?难道还能闹腾出什么事情来吗?
无论是谁都不可能闹出事情来,这件事情根本就没有什么好期待的。
朱由校没有听到孙承宗的回答,脸上并不在意。
没有人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自然也没有人明白自己的打算,自己也没和他们说。不过到了现在,也可以和孙承宗说一说了。
朱由校说道:“朕让他邀请朝鲜的国王到辽东。”
听了这话之后,孙承宗就是一震。这是他没有想到的。
孙承宗不知道皇帝让朝鲜的国王到辽东来有什么事情。如果说会盟的话,根本就用不到朝鲜,它有什么资格会盟?
朝鲜就是大明朝的属国啊,国内的文字都是汉字,上等人都是说汉话的。那个后世被韩国人捧为无敌的李舜臣,在这个时代就是典型精明一党,那汉字写得那叫一个好,而且人家那个诗做的,学问可以说是十分高深,当年差一点就跑大明来当官了。
大明有什么事情,也就是和朝鲜说一声,甚至就是吩咐一声。
皇上让朝鲜国王到辽东来干什么?让朝鲜的人来帮着打建奴?
用不着啊。现在的大明根本用不着谁帮忙,甚至连蒙古都能推掉。
孙承宗抬起头看着朱由校说道:“可是想让他们看看大明的英武?”
除了耀武扬威之外,孙承宗实在是不知道皇帝要干什么。可他觉得这么干实在是没必要,大明还用向朝鲜耀武扬威吗?简直就是在浪费气力。
不过他这么问,也是接了朱由校的一句话,好让朱由校给自己解释一下。
朱由校摇了摇头说道:“当然不是如此。”
把朝鲜国王找过来,自然不是为了向他耀武扬威,也不是为了和他说什么乱七八糟的事情,更不是什么威胁安抚之类的。根本就不存在这种事。
朱由校之所以要做这样的事情,是关乎到以后。
等到辽东之战打完,自己就该向东扩展了。如果能够把自己的势力扩展到朝鲜去,或者把朝鲜纳入大明,那么辽东就有了战略纵深和根基。
只要在辽东半岛上建立起海军基地,把朝鲜囊括过来,这个战略态势就很好了。蒙古人想要打过去根本就不可能。
而占领了朝鲜之后,朝鲜就会成为大明的商业基地,无论是生产还是贩卖,这里都是非常好的地方。
同时可以在朝鲜建立一个庞大的军队和海军基地,到时候进攻倭国,那就很方便了。
从现在这个时候开始,自己要开始布置了。大明要开始全面入侵朝鲜,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每一项都不能够放过。
当然了,不是通过暴力的手段,而是通过正常的合作。反正是藩属国,这方面很好操作,比起后世更加好操作。所以朱由校才会想要见朝鲜的国王,因为这件事情只有他能做主。
事情会变得很简单。不过这些话不能说,至少不能说的太直白。
朱由校看了一眼孙承宗说道:“自然不是,朕什么都不想给他们看。让他们过来只是想和他们谈一谈,毕竟辽东平灭之后,还是要和朝鲜多交流。为了防止再发生这样的事情,维护地区的和平、加强合作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孙承宗看着朱由校,脸上的表情有些迟疑。
不知道为什么,他觉得皇上在说这些话的时候总是透着一股古怪的感觉,但是具体哪里古怪自己还是没看出来。而且皇帝和自己说的这些话,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反而像是绕圈子的车轱辘话。
他不知道皇帝把自己叫来这里为了什么,如果不想和自己说的话,那为什么要把自己叫过来呢?
孙承宗所有的困惑都明明白白的写在了脸上,巴不得皇帝赶紧一次性全说明白。
朱由校看了一眼孙承宗,说道:“朕把爱卿找过来,是有一件事情要爱卿去办。”
“请陛下吩咐。”孙承宗说道。
朝鲜的事情只是告诉孙承宗一声,让他知道有这么一个事。将来继续的时候,省得他手足无措。至于把孙承宗找过来,当然不是为了朝鲜的事情。
“朕这一次到了辽东之后,想要召见蒙古族部的头人,对他们采用羁縻的政策。这件事情朕想交给爱卿去办,相信爱卿能够办好。”
朱由校直接说道:“这次这样彻底解决问题。”
听了这话之后,孙承宗也明白了皇帝想让自己干什么。
蒙古的事情也的确到了该解决的时候。建奴灭了之后,蒙古部族就成了皇帝的眼中钉和肉中刺。现在大明有了这样的实力,自然是不可能放过他们。
在这样的情况下,把蒙古部族叫过来、让他们听话也是应有之义。
孙承宗抬头看了一眼朱由校说道:“臣领旨,只是不知道陛下想要做到什么程度。”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朱由校缓缓的说出了这八个字。
随着冰川期的到来,草原上的日子也会越来越难过。如果自己不支持蒙古的话,他们会死得很惨。
按照原本的历史来说,蒙古部族只有跟着后金一起南侵才活了下来。如果那个时候他们没有打进来的话,死伤会很惨重。
而自己就是要树立这样的威望,让蒙古部族全都听自己的。等到了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自己就可以把手伸进去,让他们全都归大明管辖。
至于说把蒙古部族正式纳入大明的统治,朱由校很快就能够达成。
只要草原能够给大明带来利润,商人们蜂拥而至,各种移民出去,肯定就会呈现一种非常好的效果。而朝鲜和倭国全都是后勤基地,草原上的东西也可以卖到朝鲜和倭国,甚至是大明;各种各样的制品也可以通过大明的海贸卖到各地去。
对于朱由校来说,这都是长远的规划,但是前期的这些问题一定要解决。
孙承宗听了朱由校的话,脸上没有什么诧异的表情。
自己的这位皇帝弟子,自从登基以后,这威势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了现在这个时候已是如日中天。如果这一次把建奴平灭掉,那就更是无人能直视的存在了。像蒙古族部,那真的就是“顺我者生,逆我者亡”了。
而且大明和林丹汗之间必然会有一战,这件事情是或早或晚的。只不过究竟什么时候开打还不知道,而怎么开打暂时也还不知道。
不过有一件事情孙承宗知道,那就是投降过来的蒙古诸部肯定是先锋军,这样的做法可以削弱蒙古的实力,同时也可以更好的牵制他们。
只不过究竟用什么样的方法来驱动他们作战,这件事情尚且还存在问题,不过想来也就是恩威并施罢了。
“爱卿回去好好筹备,这件事情不能够出现差错。说起来朕还是想见一下科尔沁的人,这一次你传信给他们,让他们准备好。”
“是,陛下。”孙承宗再一次答应道:“如果没有什么其他的事情,那臣就告退了。”
朱由校看了孙承宗一眼,点了点头说道:“爱卿去吧。”
很快,孙承宗就离开了,车里面又一次剩下了朱由校自己。
斜靠在卧榻上,朱由校的脸上没有什么表情。
事情都已经计划好了,只需要按部就班的进行就行了。到了现在这个时候,很多事情就是水到渠成、积累大势。
等到大势已成的时候,就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掀得起浪花来了。
马车碾着寒冰,一路上再没有发生什么其他的事情。
朱由校到了辽东。
熊廷弼等人第一时间就在山海关迎接朱由校。
几年下来,熊廷弼人变得非常粗犷,整张脸也变成了枣红色。这是被东北的寒风吹的,在寒风之中生活一个冬天,那脸已经不会裂口子了。
辽东的将领也都来了,只不过他们的目光更多的是集中在进城的军队身上。当然了,看的也不是军队本身。
这些亲军身高体壮、目光锐利,一看就知道是精锐。这些辽东将领们早就已经想到了。
皇家亲军和他们不一样,亲军都是优中选优,而且后勤非常好,吃的也非常好,有这样的身体很正常。这方面咱们这些人比不上。
再看装备,这装备上的差距可就不是一般的大了。看看咱们孩子,用的火绳枪,少数装备燧发枪,那些残破的火炮,那种落后的火箭,比起皇家亲军背着的那些,差得实在是太多了。
看看人家的长枪,看看人家的装备,看看火炮,看看人家的火箭弹,这差距也实在是太大了。
这让辽东的将领心里面有一些不太舒服。
这些人是皇家亲军,可我们也是大明的军队呀。
皇家亲军是皇帝的军队,我们就不是吗?
这种区别,让辽东的将领们很不爽。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551章 辽东大战的序幕
看到辽东将领羡慕嫉妒恨的目光,朱由校大概也能够猜到他们在想什么。
毕竟与其他地方的士卒不一样,辽东这边毕竟是战区,还不太平。这里不说整天打仗,也差不多。
他们这些人也都在为朝廷拼着命,在苦寒的地方戍守。在这样的情况下,朝廷有好的装备不给他们,这心里面自然是有一些不太舒服的。
明白归明白,但事情不是这么做的。自己需要军队来震慑周围的小人。除了周边的国家,大明也需要军队来镇压国内,毕竟自己干的那些事情很容易引起反弹,没有足够强大的天子亲军镇压是不行的。
把所有的资源全都投入到辽东是一种很不明智的选择。原本的历史上,大明就是这么干的,结果导致了皇权一点威严都没有,最后就那么陨落了。
现在自己有了这样的权势、有了这样的军队,说无所畏惧也差不多了。
至于辽东这里,这一次打完了之后估计会太平很久,军队的装备也可以慢慢的换。自己有钱了肯定全都换掉,军改也要在一个安稳的环境下进行。
缓缓地收回了目光,朱由校说道:“让他们不用在这里等了,全都进城吧。”
“是,皇爷。”魏朝答应了一声,转身就去传旨了。
皇帝可以不见他们,但是他们不能不来迎接。
很快就有了动静,外面的人也开始往回走了。大冷天的站在这里,也的确有一些不舒服。
进入了山海关之后,很明显的能够感觉到这里的战争气氛。士卒脸上都是严肃的,带着肃杀之意,不过更多的是兴奋。
很多人都在期待着这一仗,无论是天子亲军,还是辽东的将士们,都在等着这一次的胜利。
在他们看来,这一仗已经打得有点晚了,而且这次是捞取功劳的好机会。
毕竟上一次皇帝奖赏的很丰厚,他们希望这次打赢了之后,也能够给自己捞到更多的好处。
朱由校进入山海关之后,第一时间就召见了熊廷弼和辽东的将领。
宽慰的话说了一些,激励的话说了一些,剩下的就是给了一些赏赐。当然了,并不多,这主要是激励用的。
然后朱由校就不管他们了。
这一次辽东的作战,朱由校不准备插手。
甚至蒙古那边,朱由校也是到了辽东之后才派人去联系。说白了这边都开战了,他们也不一定能够赶得及过来,没想让他们参战。
摧枯拉朽的趋势推过去,才是朱由校想要的。
至于说蒙古那些人,不重要了。如果他们想要参战的话,也不能让他们捡便宜,功劳不能分给他们;如果他们愿意帮着建奴,那也没有问题。
不过在这个时候,估计没有哪个傻子会冒头。
朱由校在山海关停了下来,但是大军没有停继续向前进发,这一支全部奔向了沈阳城,另外有一部分去了建宁卫,还有一路则是在西侧。
这一次主要是兵分三路,以中路主攻为主。
沈阳城的这一支,直接攻打赫图阿拉,要一仗把黄台吉打趴下。
东边的那一支军队,都是沿着鸭绿江进军,一路往前打,奔着建奴的老窝就去了。
西边那一路,主要策应,同时提防蒙古人捣乱。
军队很快就开拔了,各自奔赴战场。
东路的主将是卢象升,中路的主将是孙传庭,至于西路的主将,自然就是熊廷弼了。
熊廷弼在这里坚守了这么多年,自然要给他一个机会。虽然这一次他不是主攻,但是功劳肯定不会少。
这一仗打完了之后,兵部尚书的位置就是熊廷弼的了。不止朱由校这么想,朝野上下都这么想。
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人愿意得罪熊廷弼,对他都很客气。在辽东干了这么多年,所有人都知道他是皇帝的心腹,不然的话不可能干这么多年。
而且熊廷弼的这份功劳,在别人看来可能没什么,但是朱由校很看重。
辽东战云密布,周边也是十分的紧张。
大宁城中,第一个就感受到了这种战争的气氛。
很多大明的商人和勋贵的门下全都蜂拥而至,在他们看来,这一仗就是捡便宜的。大军在前面打,他们在后面捞好处,其中以内务府的人马最多。
大宁城这里已经成了半前线,而城中的蒙古人此时也很慌,一时之间实在是不知道发生什么事情了。虽然知道大明要打仗,但是不知道会不会打到这里来。
这几年在大宁做贸易,很多蒙古高层都赚得盆满钵满,毕竟以前不值钱的羊毛现在成了很重要的贸易品。
1...250251252253254...32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