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回到明朝做昏君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纣胄
这些人的主要作用就是鼓吹朝廷这次行动的正义性,鼓吹皇帝的英明、鼓吹陈四海,顺便批判一下那些贪官污吏和那些为富不仁的商人。
然后鼓吹一下,这么做有什么好处,天下百姓能得到什么好处,官员能得到什么好处,商人能得到什么好处。
总之一句话,这次大清洗之后,全天下都能够得到好处,让那些人去死吧。
今天他们又开始了一次表演,表情十分的愤怒。
朱由校看到那边那个人表情狰狞、肌肉颤抖、身子哆嗦,那个气的
知道的知道他是生气了,不知道的还以为他发羊癫疯了。
再看旁边那人,目光发直,用力咬着后槽牙。要是再用力一点,恐怕牙都咬掉了。
朱由校都怀疑他是不是已经把牙咬裂了。
这个演技啊!
朱由校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评价了,尴尬都不足以形容了。
朱由校转头看向陈洪说道:“你一直以来都是用这样的人手来给朕办事的吗?”
虽然平时里也有一些效果,可如果都是这样的人,朱由校不得不怀疑这个效果了。
陈洪心里那叫一个苦,连忙说道:“启禀皇爷,并非如此啊!咱们的人虽然带来了一些,但还是人手不足。”
“毕竟除了南京之外,其他的地方也要动用这些人。所以奴婢把一个成熟的人手配上几个新手派发了出去。这里显然就是新手比较多。”
“为了顾及到更多的地方,奴婢在南京这边没有留太多的人手,毕竟这里情况安稳,而且有皇爷坐镇,魑魅魍魉全都不敢冒头。”
“其他的地方就不一样了,需要更多的老手。”
听了这话之后,朱由校才点了点头。
这还算是一个说法。
毕竟外派的那些人都是一些老手的话,的确容易好办事。
南京这个地方的确不容易让人闹腾起来,毕竟自己在这里,锦衣卫和通政司还在到处抓人。
只不过,如此浮夸的演技,实在是有些看不下去了。
正在这个时候,朱由校被一个年轻人吸引了。
只见他一拍桌子,站起身子怒声说道:“我们不能够在这里干看着,我们要做点什么!”
在场的人听到这话都是一愣,全部转头看向这个人。
要知道,他们每天在这里都是批评居多,偶尔也会义愤填膺的说点什么。但是如果说要去做什么的话,那些人还真就没有想过。
毕竟这是皇帝作战,办事的是锦衣卫和通政司,普通人轻易不能插手进去,不然的话容易被牵连。
可眼前这个年轻人应该是上头了,这是被冲昏了头脑!
有人下意识的就想离他远点。
你在这里说行,但是参与进去就不太好了。
这个年轻人的目光却无所谓地扫向所有人,继续说道:“我们虽然不能够帮朝廷做什么,但是也要尽我们的一份心力。毕竟有皇帝做主,我们要尽心尽力的帮忙才行。”
“我觉得我们应该组织好到各个地方多多宣传,告诉那些百姓,有人给他们做主了,陛下到了南京了。他们应该站出来,让那些非法的官员和商人无所遁形。”
“这些人不会写字,也很艰苦,我们要帮他们。我们可以帮他们写状子、帮他们打官司。”
朱由校看着这个年轻人,脸上露出了若有所思的表情。
这个年轻人要干的这个事情,这不就是要做律师吗?
难道这一次的运动还能够促成这样的行业?
帮着不会写字的人写字,帮着不懂大明律的人打官司。说白了,这样的人的确有用,能够健全大明的法律建设,能够让普通的老百姓或者穷苦百姓也有钱打官司告状。
当然了,也容易诞生讼棍。
只不过这件事情究竟是好处多一些,还是坏处多一些?
是不是适合当前的大明环境?
朱由校还是要好好的琢磨一下的。
不过眼前这个青年倒是有点意思,算得上是一个为国为民的人。
朱由校看了一眼他的穿着打扮,这个人应该是皇家学院的学生,而且是南京皇家学院的学生。
说起来,这些人应该快要去京城考试了吧?
在大明现行的教育制度之下,凡是能够考进大明皇家书院的学生,全都有资格去京城参加科举。说白了,就是你要想参加科举,你就要先考入皇家书院。
这一次的事情之后,朱由校可以向下继续普及一些学校了。
现在只有各省的省城才有皇家书院,也就类似于后世的大学。
接下来,朱由校要普及的就是初高中以及小学的教育,说白了就是要培养更多的读书人。
当读书人多到一定的程度,就不都会想着去考科举当官,自己以后对科举的定义就是后世的公务员考试,想考的话就去冲独木桥。
至于说考不上的那些人,你也可以去工作。大明的各行各业现在都缺人,会读书会写字的人尤其的缺乏,以后自己展开海上贸易就更缺这些人了。
当然了,皇家学院也有不同的科目,本身他们学的就不再是八股文的东西。把他们放到社会上,他们也能够生活的很好。
除此之外,朱由校的改革马上就要开始了,也会给这些人安排一个好去处。总之,不会让他们没有工作、整日游手好闲就是了。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541章 有意思的年轻人
朱由校虽然在思考事情,目光却从来没有离开那个侃侃而谈的年轻人。
他对这个年轻人非常感兴趣,或许就代表了一类人。
这类人的出现让朱由校很高兴,说白了这就是自己的支持者。
这其实是朱由校一直以来都担心的问题,自己的改革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会不会出现所有人都反对自己的情况?
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就麻烦了。
可是如果有人支持自己,那就好办多了。
即便有人反对,那也没关系,现在的情况来看就好很多。这些皇家书院的学子,他们愿意支持自己,这对自己来说是一件好事情。
看了一眼身边的陈洪,朱由校说道:“把那个年轻人请过来。”
“是,皇爷。”陈洪连忙答应道。
那个年轻人这个时候准备走了,他聚集了几个人跟随他一起。显然这个人是有人格魅力的。
除了跟着他一起来的那些人之外,还有一些陌生人跟他们一起。
这就让朱由校更感兴趣了。
话语之中带有煽动力、让人信服,这是很难得的事情。
时间不长,那个年轻人就被请过来了。
虽然年轻人不知道陈洪为什么请他过来,可是从陈洪的穿着打扮上就能够看得出来,这应该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
在这人身后的人,自然就更加地不简单了。
年轻人过来之后,看了一眼朱由校,就确定了自己的猜想。
眼前人的打扮可以说是非富即贵,身边陪着的这些人看起来全都是他的手上。
有护卫,有仆人,带着这么多人出来,那就不简单了。
年轻人对着朱由校抱了抱拳说道:“不知这位先生怎么称呼?叫我过来有什么事情?”
“本人白玉。”
朱由校又一次把化名拿了出来,做了一个请的手势继续说道:“只是听你刚刚说的话非常的有意思,想请你过来聊一聊。”
“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年轻人点了点头说道:“在下史可法,见过先生。”
说完,史可法就在朱由校的对面坐了下来。
听到这个名字之后,朱由校一时之间有些没反应过来。
这个名字实在是太大了,称得上是如雷贯耳,在明末可以说是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
还有另外一件事情让朱由校很感兴趣,史可法是左光斗的学生。
不是那种普普通通的师生关系,两人的关系可以说是非常的深厚。
朱由校上下打量了一番史可法说道:“听你刚刚的话,你似乎对当今陛下的施政很是赞赏,非常想去为陛下做些什么事情。难道是想借此扬名吗?”
这话说的就非常不客气了,可以说百分百就是在挑事啊。
果然听了这话之后,史可法的眉头又皱了起来。眼前这个人似乎没安好心,把自己叫过来,就是为了和自己说这些事情吗?
原本还以为他是被自己的言论所吸引,想要听一听自己的详细论述。现在看来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
史可法面容严肃,直接沉声说道:“当今陛下之政自然值得赞赏,从古至今都没有出现过,乃是千古帝王所为。”
这话就很明白了,这种事情只有千古一帝才能够做得出来,这就是在夸奖朱由校。
对此,朱由校不置可否。
他看着史可法,点了点头说道:“好在哪里呢?江南之地,哀嚎遍野;礼法纲常,混乱不堪。读书人的体面都没了。”
史可法看着朱由校面无表情的说道:“贪官污吏横行不法,商人欺行霸市、鱼肉百姓。天下的百姓已经苦不堪言了,这些人自然应该严惩。”
朱由校看着史可法点了点头。
说起来,这就是两种思想观念的碰撞。史可法能够认同自己的观点,这倒是让朱由校没有想到。毕竟史可法是左光斗的学生。
没想到史可法居然还算认同。
事实上,民间对朱由校的思想反对根本就没停过。只不过现在实力比较强的是朱由校,已经把这些人压下去了。
各地的皇家书院建立起来之后,进入皇家书院的学子天然的就维护起了朱由校的这一套。加上舆论的宣传,这些人的效果还是不错的。
很多人已经开始认同这套理论,因为四民平等的说法也得到了很多商人的支持,这就使得这种学说更加的深入人心,更加的让人觉得是对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事情都能够得到扭转。
朱由校看着史可法说道:“我看你言行举止颇有建树,应该不是普通的人家出身吧?难不成是官宦人家?”
听了这话之后,史可法就有一些迟疑,上下打量了一番朱由校说道:“你认识我。”
朱由校直接摇头,语气随意的说道:“不认识,从来没见过。只不过是通过你的言谈举止有所猜测而已。”
“家中世袭锦衣卫百户,也是京城锦衣卫籍。”史可法直接说道。
这倒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不是说你家里边是世袭锦衣卫百户,你就能坐上实权的锦衣卫。
朝廷每一次有功劳都会发一大批锦衣卫百户这样的东西,每年也能够通过朝廷领取一些俸禄。但是这个玩意就像是虚职一样,说白了,某种程度上是弥补了爵位的缺失。
你拿了一个东西,特权没有爵位那么多,平常也就领取一些俸禄。如果你想要转成正式的实职锦衣卫百户,那基本不可能,顶多给你转一个总旗。
往下压一级,你想坐副百户都没可能。而且还要家里面有人、有关系,甚至是花钱去疏通。否则的话根本就没希望。
你也只能是顶着这么一个级别,然后去做别的营生。史可法显然就是这样的,或者说家里面几代人都是这样的。
史可法拜了左光斗为老师,安心的读书,想要更进一步。
“原来是锦衣卫出身。”朱由校点了点头说道:“这倒是没有想到。看你一身打扮和谈吐,还以为是书香门第。倒是不错,不知道你师从何人?”
朱由校就直接把问题扯到史可法的老师上来了。
提到老师,史可法自然不能够隐瞒。人家问的话你不说,难道觉得自己的老师丢人吗?
这自然是不可能的。
史可法正了正态度,说道:“我的老师是左光斗。”
听到这个名字之后,朱由校露出了一副没想到的样子,看着史可法问道:“没想到你居然是左公的学生,当真是名师出高徒啊,果然不同凡响!”
当年朱由校清洗东林党的时候,左光斗的站队就很正确,他根本就没有参与那次的事情,得到了保全。
后来还因为徐光启的举荐,左光斗做了户部侍郎,一直在为朝廷试种土豆,试种其他的农作物。
左光斗做得非常的好,立下了不少的功劳。后来因为功劳得到了升迁,由户部侍郎外放了,直接到湖广去做巡抚了。
朱由校让左光斗去湖广,原因也很简单,就是让他去种地的。因为在这个时期有一句话,叫做“湖广熟天下足。”
朱由校要保证粮食的稳定生产,自然要保证湖广这个地方。在当前这个自然环境下,湖广就是重中之重。
以今湖北、湖南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平原已经取代苏常,成为全国商品粮的基地。湖广自然需要一个稳重牢靠,有能力的人来管。
朱由校自然就选择了左光斗,事实证明左光斗干得不错。到现在为止,左光斗好像干了已经快两任了吧,估计也该回来了。
该升官了,不能再继续干下去了。
听到史可法这么说,朱由校还真就想起了左光斗。说起来,这几年自己还真的把左光斗忘了。
朝堂之上其实应该有新的血液流动,左光斗这个人要提拔重用一下,回头就去搞一搞。
如果今天不是遇到史可法的话,朱由校都快把左光斗这个人忘了,也不知道猴年马月能想起来。
听到朱由校夸赞自己的老师,史可法自然是一副与有荣焉的表情。
“既然你是左光斗的学生,那就可以和你聊一聊了。”朱由校带着笑容说道:“你的老师一向沉稳,深得当今陛下的信任,这两年在湖广任上干得也不错,估计会有一步升迁。”
“可是看你行事,似乎与你老师的作风颇为不合。”
“当今陛下在江南所行之事,可以说是疾风骤雨、雷厉风行。难道你不觉得这样行事很突兀吗?如果这么干下去的话,很容易激起民变。是不是应该稳稳当当的做下去?”
事实上,这就是朱由校对史可法的试探。
这种说法现在不少,很多人在抨击朱由校的时候用的就是这个理由。
陛下实在是太着急了!为什么要这么急?
根本就不用这么急呀,慢慢来不好吗?
这样的话很容易动摇大明的根基呀!
史可法看着朱由校,脸上的表情很严肃。
他不知道为什么这个人几句话都离不开皇帝。在德胜楼他们也曾经谈天说地,说了不少人,也谈论了朝廷的政策,但是很少去议论皇帝。
这不是他们能干的事。
眼前这个人是怎么想的?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542章 回京
私下里议论皇帝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你可以抨击朝廷的政策,可以抨击某一个大臣,甚至可以私底下大骂他奸臣这都没有问题。
但是议论皇帝就不是一件安全的事情。
无论是被人听到,还是在个人的道德上,这都不是被允许的。
忠君爱国。
非议皇帝可不是忠君的表现。
可是眼前的这个人明显不是这个样子的,他说起皇帝来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史可法实在不知道眼前这是什么人,暂且说这家伙是个精神不正常的人吧。
可明显从穿着打扮上就能够看得出来,这个人非富即贵。他说这些话的时候,身边的人表情也没有什么变化,显然已经习惯了。那就证明这个人的身份真的都贵到不可言了,他说皇帝大家都已经习惯了。
可是你说行,我说不行,史可法可没有想说的意思。
自己的老师得到皇帝的信任,自己一旦走上官场,也会拿到很多的资源。这个时候非议皇帝,作死吗?
“陛下的想法和做法,不是我们这些人能够揣度的。”史可法直接说道。
自己今年就要去参加朝廷举办的科举了,在这个时候不能惹事。谁知道眼前这个人是不是给自己挖坑。很可能这家伙没安好心。
所以史可法直接就拒绝了。
朱由校看了史可法一眼,点了点头说道:“随你吧。”
说完,朱由校站起身子来到史可法的身边,伸出手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我们还会再见面的。”
说完,朱由校就迈步离开了。
史可法看着这个离开的背影,脸上露出了若有所思的表情,但是还没想明白。
不过无所谓了,这个人说还会再见,那就不知道什么时候再见了。以后都见不到,也没什么奇怪的。
不过在史可法的感觉当中,可能还是会再见的。
朱由校离开了这里之后,并没有再闲逛,而是直接回了皇宫。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已经不用自己这个当皇帝的还做什么了,下面的人会把事情做好。
现在已经是大势已成,没有什么人能够翻天了,逆势不可为。
自己用了这么多年的时间,为的还不就是凝聚自己的大势?
朝堂之上文官支持,很多地方官员都是皇家书院的出身,这些人都能够给自己的支持。
在武将当中,不支持自己的人已经被冷落到一边去了。皇家亲军非常的强大,有了他们的支持,自己可以为所欲为。
加上锦衣卫,东厂,自己这个皇帝的皇权得到了空前的强盛。
内务府那边又联系了一大批商人,没有人能够闹腾的起来,因为不再有谁是无可取代的。
事情也是与朱由校所预料的一样,全都向着他所预想的方向发展。
史可法等人还是出发了,他们联络了一批学子,直接奔赴各地开始宣传,也开始一些清查,帮助百姓状告贪官污吏。
有了这些人的帮忙,事情的进展就更快了。而且朱由校的名声也越来越好。
当然了,这里面也有朱由校安排的人,而且不少。一方面是监督史可法等人,另外一方面也是暗中监督办案的人。
毕竟不知道他们会怎么做,还是提防一手的比较好。
随着消息一个一个的传来,朱由校脸上的表情也越来越轻松。
大势碾压之下,其他的根本就不重要了。
期间也有人发动了几次叛乱,也闹腾了几次,但是基本上没什么作用。还没等朱由校伸手,就已经被平定了。
朱由校在南京的日子也结束了,他直接转道去了江淮,主要监督盐田改造的事情。
盐田改造这件事情朱由校非常非常的上心,也由不得他不上心。这才是他的关键,打碎了还是要重建的。
盐田里面推广了新的技术——晒盐,不再像以前那样煮盐了,大大的减轻了劳动强度。
同时内务府也开始给这些人转正,那些灶户变成了内务府下辖的食盐商号的员工。
对于这些人的安排,不能够搞一刀切。让他们下岗的话,估计他们也没什么活路。毕竟没有田地,一辈子就在这里煮盐,日子也不好过。所以朱由校也没想断了他们的活路。
至于采用的方式,那就直接从后世照搬就可以了。所有人都变成了食盐商号的员工,该怎么给钱给钱,该怎么有福利就有福利。
至于他们的子女后代,可以内部招募,也可以直接去做别的生意,户籍上不再进行限制。
事实上,这个改动在工匠上都已经进行了很久,军方的工匠早就实行了这个政策,工部下辖的工匠也是如此。
这其实大大的提高了工匠的地位,民间的好工匠也愿意给朝廷做事。不但有丰厚的俸禄,还有奖赏,工匠评级制度也已经推出这一段时间了,效果很好。
所以灶户转正这一次推广下去,没有闹出什么乱子来,毕竟都是提升待遇、改善生活的事情。
一时之间,朱由校的声望再一次提升了起来,在江南搞出来的事情很快就被抹平了。
到了两淮转了一圈之后,朱由校就没有再去其他的地方。其他的地方虽然也要改革,但是朱由校不能每个地方都盯着。
把这些东西都放出去之后,朱由校就可以交给手上的人去做了,有了样板终归不能做得太坏,自己派出人马暗中监督也就是了。
金秋十月,朱由校终于回到了京城。
与朱由校离开的时候一样,京城这里依旧繁华似锦,江南的事情丝毫没有影响到京城,反而有了推动。
因为内务府的沟通,南北的贸易扩大了不少。江南市舶司的事情也提上了日程。
这一次在江南处理了一大批商人,很多地方用的罪名都跟海贸没关系,但是很多走私的商人都被处理掉了。
有人还闹腾过一段时间,但是没什么用。
至于说沿海的倭寇,这个时候没法闹腾了,他们也闹腾不起来。毕竟朝廷的水师就在海边游弋,倭寇根本就不敢靠近。
现在的大明已经不是以前的大明了。
回到了皇宫之后,朱由校第一时间就去见了张皇后,还有儿子。
这位大明的皇长子朱慈炫,此时是个半大小子了。
见到朱由校之后,朱慈炫一板一眼恭敬的行礼。
张皇后则是站在儿子身后,笑眯眯的看着朱由校。
“行了,免礼吧。”朱由校对儿子说道:“去玩吧,父皇还有事情和你的母后说。”
“是,父皇。”朱慈炫答应了一声之后,转身向外面走了出去。
只不过他一步三回头,眼中也带着好奇,似乎很想知道父皇和母后要商量点什么。
1...246247248249250...32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