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做昏君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纣胄
事实上,朱由校也是这么做的。他之所以到扬州来,无非就是为了盯着别出事罢了。
现在事情已经步入了正轨,自然就可以走了。
朱由校离开了扬州,赶奔南京。
而此时的南京,依旧是一片风平浪静,至少表面上看起来是这样,私底下有多少暗涌,这个就没人知道了。
不过即便是再奔涌也没有用,在绝对的权利面前,这些东西都不过是土鸡瓦狗耳。
镇守南京的大将是成国公,他可是北京来的,基本上与南京本地的势力牵扯不深。即便曾经受过一些好处、有些牵扯,也不是很在意。在这个时候,更不可能为了这些人去得罪皇帝,这是作死的行为。
除此之外,就是魏国公府了。
这段时间朱由校一直派人在私底下查魏国公府,而魏国公本人此时已经被看押起来了,想要闹事都不可能。
只要军队稳定,那么下面就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即便有一些魑魅魍魉,也蹦得不出什么乱子。
难道要造反吗?谁敢?
朱由校回到南京的时候,也算得上是大张旗鼓。
队伍很长,气势非凡,整个南京城都知道皇帝回来了。
这也是朱由校想要的效果,还要告诉所有人,扬州那边的事情已经完了,朕回来了。
进入到南京的皇宫之后,朱由校看着陈玉儿笑着问道:“怎么了?很紧张?”
陈玉儿怎么可能不紧张?这里可是皇宫啊!
跟着皇帝一起回了皇宫,不知道自己将来会变成什么样子,这心里边是一点底气都没有。
陈玉儿看着朱由校,咬着嘴唇,绞着手,略有些紧张的说道:“害怕。”
对于自己将要面对的是什么,陈玉儿很清楚,自己唯一的机会就是皇帝对自己的看护。
而在回京城的这段时间里面,皇帝的身边只有自己一个人,用这段时间尽可能的为自己争取好处,让皇帝喜欢自己。这是自己唯一能做的事情。
陈玉儿摆出一副楚楚可怜的样子看着朱由校。
用这招对付男人,通常都是很有效的,皇帝也一样。
朱由校自然就笑了,伸手拉着陈玉儿说道:“不用害怕,跟着朕好好的在这里。放心吧。”
说完,朱由校便拉着陈玉儿向里面走了进去。
把陈玉儿安顿好了之后,朱由校看了一眼跟身边的徐光启说道:“传召南京的文武官员,还有六部官员,朕明天要上早朝。”
“是,陛下。”徐光启连忙答应道。
南京这个地方有一套班子,这是朝廷上谁都知道的事情。只不过谁也没想到皇帝会用这套班子来办公,会真的要上朝。
这套班子通常有两个作用,一个是培养后备干部,另外一个则是养老。
朝廷中一些有声望的官员得罪了皇帝,通常都会被发配到这里来养老,还顺便掌管着南边的几个省。
同时可能还有另外一个用意,那就是为了将来一旦有一天出事了,这里可以作为后备。
当年大宋的开封丢了,还在南方搞了这么多年。如果大明将来有一天在北方出了事。也可以在南京再搞一个朝廷,直接就可以运转起来。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套班子其实是很有存在的必要的。即便是没有存在的必要,朱由校也不可能废了南京这个都城。
两京并行并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实,这种事情历朝历代都很多。
唐朝的时候,西京长安,东京洛阳,皇帝还没事就两个地方乱窜,在这待半年,在那待半年。
从李世民的时候时候开始,就有这个惯例了。只不过有的时候去洛阳吃饭,毕竟从江南运粮食到长安太过遥远,这一路上花费也太多了。
而且关中人口密集,居然闹粮荒,所以皇帝就带着文武大臣和王公贵族跑到洛阳来吃饭。这个叫就食。
大明自然没有这样的危机,不过接下来几年,北方也挺难熬的。
如果自己住在南京的话,遇到事情很方便。但是要把北方的事情搞定以后才行,不然北方容易乱套,没有自己镇守不行。这一次以后,相信自己就有这个精力了。
消息传出去之后,南京城上下也是一片哗然。所有人都在想,皇帝这是要做什么呢?
要召见他们?
如果要是召见的话,这个时候是不是有一些太晚了?来的时候就应该召见的。
没人觉得皇帝要在南京上早朝是个好事情,毕竟扬州的事情刚刚过去。
皇帝在扬州杀得人头滚滚,抄了那么多家,抓了那么多人,要是好事情的话都怪了。
不过也没人敢不来,大家都在等着,等着第二天一早去上朝,
只不过小事大会,大事小会,在上早朝之前,朱由校已经把人都找来了。
这一次参与会议的,南京本地的官员一个都没有,全都是朱由校带来的。除了内阁的人之外,便是锦衣卫和通政司的人,所有人都已经到齐了。
目光从所有人的脸上扫过之后,朱由校说道:“扬州的事情简直就是触目惊心!官员贪污,商人无法无天,扬州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朕乃天子,实在是有负天地所托,让百姓经此大难!”
“一个扬州尚且如此,在江南的其他地方呢?朕决定在江南来一次清查,清查所有的商人、官吏,凡作奸犯科者,凡违法乱纪者,凡欺压良善者,一律严惩不贷。
“内阁调派官员和人手稳住各级衙门,不允许出现乱;锦衣卫配合通政司探查抓人;各地内务府负责接收善后,绝对不允许有人囤积居奇、扰乱市场。”
“如果有此行为,无论是谁,全部法办,一律严惩不贷!”
说完,朱由校目光从所有人的脸上扫过说道:“至于军方那边,卢象升,你盯着他们所有人,让他们绝对不可以轻举妄动。但凡有私自调遣人马,一律按谋反论处。”
“是,陛下。”卢象升连忙向前走了一步答应道,
“行了,那就各自回去准备吧。明天早朝之上,朕会对外宣布这个消息,到时候所有人都动起来,不要让朕失望。”
众人连忙答应道:“是,陛下。”
这一次大清洗动作之大,牵扯之广,可以说是历朝历代都很少的。
可是朱由校知道,今时今日,大明已经到了需要刮骨疗毒的时候;如果不这么干的话,什么都干不了。
自己没有时间去一个府一个府的收拾,也没有时间一个省一个省的收拾。
自己现在能做的就是彻底大刀阔斧的开干,有了遍布各地的内务府配合,有了锦衣卫和丽春院搜集的情报,这一次基本上不会出太大的纰漏,该收拾的人全都会被收拾掉。
实际上,朱由校的手里面已经有一份名单了,这都是下面的人递上来的,牵扯到了江南七省各个府。
虽然说对外喊的是这些,但实际上已经准备了八年,现在要做的只不过就是大张旗鼓的抓人审判,没有其他的事情可干。
这一次自己又要把江南扫清,把他们那些抱团的全打垮。
所有人的脸上表情都很严肃,皇帝的这个圣旨已经超乎想象了,谁也没想到皇帝会这么干。
有的人有些迟疑,不过很快他们便被朱由校瞪了回来。
八年了,登基了这么久,朱由校的心里面很清楚,就在此一搏。
只要有军队,就不会出乱子。谁敢造反,就平叛。
反正接下来大明就不会太平,各地的农民起义也非常的多,趁这之前先把他们扫了。
朱由校回去就要去解决其他的问题,比如冰川期越来越严重,各地的水灾旱灾也越来越多,地震什么的也没完没了。
朱由校需要解决这个事情,重新布置土地、改税收,甚至出海。
在万不得已的时候,还要从南边运粮食;北方的事情也要尽快解决,所以没空绕弯子。
无非就是打仗平定叛乱而已,有人造反就打一架,反正人手已经准备好了,以天子亲军的装备,干掉这些造反的没什么问题。
所有人从皇宫走出来,脸色都非常的凝重。
朱由校站在龙椅旁,转头看了一眼不远处的陈洪说道:“让你们准备的冕服准备好了吗?”
“回皇爷,已经准备好了。”陈洪连忙答应道,那是一点都不敢怠慢。
要知道,冕服,那可不是什么时候都能穿的,非大场合不可以穿。
冕服只有大朝会的时候才能穿,或者是祭天祭祖。平常皇帝都不穿冕服的。
冕服,后世的人应该都知道,就是那种帽子前面带珠帘子的衣服。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539章 南京大清洗
朱由校这一次要穿冕服,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表示重视,让所有人都知道自己这一次要干什么。
自己到南京来,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震慑,这一次就是要拿出全部实力压倒他们。
第二天一早,朱由校在陈洪等人的服侍下换上了冕服,随后直接前往前面的大殿准备上早朝了。
而在朱由校的身边,戚元辅紧紧地跟着。
看了戚元辅一眼,朱由校朝着他摆了摆手,说道:“拿来吧。”
朱由校这一次不但要穿冕服,而且还要拿剑上殿。
戚元辅不敢怠慢,连忙伸出双手,恭恭敬敬的把一把剑递到了朱由校的面前。
伸手将宝剑拿了过来,朱由校迈步走进了大殿。
此时,所有人都等在这里了。
魏朝站在台阶之上,高声喊道:“陛下驾到!”
随着这句话,所有人都跪在了地上说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由校走进大殿,直接在龙椅上坐了下来,目光缓缓扫过所有的臣子。
这座大殿,在这么多年之后,终于又迎来了一次皇帝升座。
而朱由校坐下之后,想到的就是朱元璋,那位大名鼎鼎的大明太祖皇帝。
当初太祖皇帝应该就是在这里大开杀戒的吧?
将手中的宝剑拄在地上,发出了咚的一声响动之后,朱由校说道:“平身吧。”
等到所有人都站起来之后,朱由校才继续说道:“今天把你们找过来,是有件事情要说。”
在这里,根本就没有必要绕弯子。这里的臣子都是南京的臣子,不是北京的臣子,论能力、论权力,他们都要差一些。
朱由校把他们找过来,为的也不是和他们商量。所以朱由校的态度很坚定,语气也非常的沉稳。
他直接说道:“这件事情就是,朕要在江南展开一次清查,上到文武百官,下到贩夫走卒,但凡有欺压良善者、违法乱纪者、不遵纲常伦理者,一律严惩不贷。”
“朕把你们找来,就是要告诉你们,不要试图干扰这次清查。如果谁敢干涉、包庇,被朕知道,一律严惩不贷。”
说完,朱由校看着所有人,面无表情的再次说道:“谁有意见,可以站出来说。朕是一个善于接纳意见的皇帝。”
大殿里面鸦雀无声,落针可闻。所有人都愣愣的站在那里。
实际上,谁也没想到,皇帝把自己的人召见过来,就说了这样一番话。
要知道,这根本就不是什么召见,就是把大家喊过来威胁一番。这可不是一个皇帝该做的事情。
下面不少的文官都开始皱眉头了,心里面都是忐忑不安。
要知道,皇帝在扬州做的事情可以说是非常的大。这么多年来,官场上少有的大开杀戒。这种威势,除了当年的太祖皇帝和成祖皇帝之外,已经没有哪个皇帝拥有了。
可今时今日,坐在上面那个年轻人就摆脱了这种威势。
没人敢说话,甚至没人敢反对。
原因很简单,当今的皇帝就是有这样的威势,虽然威望还没有太祖皇帝和成祖皇帝那么高,但也快威压天下了。
无论是皇家亲军,或者是这些年的手段,没有人敢小看皇帝陛下,
事实上,这就是朱由校掌握了中央权力的原因。
内阁、参谋处,还有通政司,再加上东厂、锦衣卫,这些人现在全都是这个皇帝的人。即便偶尔有人不顺应他,但那也只是个人的决策。
这些年这个皇帝打散了很多东西,新建了很多东西。到了今时今日,能在朝堂之上留下来的,基本都是皇帝的人了。
如果想要反对的话,通过官场上没办法,只能选择造反。
而面对朱由校,想要造反没那么容易。现在京城的亲军那不是说说的,大明没有任何一支军队能够拉出来和他们打。
何况现在造反的不是百姓,而是他们这些当官的,那就更没戏了。
用厚实的话来说,农民起义,那就起义;没有农民参加的不叫起义,那就造反。
见没有人说话,朱由校说道:“如此甚好。这一次的清查,朕交由魏国公来主持。上下人等,要全部听从魏国公的调遣。如果有人改阴奉阳违、不遵调令,一律严惩不贷。”
说完,朱由校站起身子就向后面走了出去。
而此时的魏国公满脸的苦涩。
这个可不是什么好差事。别说自己不想干、是被皇帝逼迫的,即便是自己想干的话,这个差事也是要命的差事。
如此一来自己就把整个江南都得罪了,在南京都无法立足。到时候抓的人多了,杀的人多了,什么名声都没有了。
可是现在皇帝就是在逼他这么干,就是让他和南京的人决裂。说白了,你引起皇帝的猜忌了。
这要是看不明白,那也就不用混了。所以也只能硬着头皮上。
至于说真的能够做主吗?
那是不可能的,只不过是顶着一个名字罢了。魏国公的脸色就变得很难看,却只能强迫自己让脸色变得好看一些。
回到了后殿之后,朱由校看了一眼魏朝,说道:“让他们动手吧。”
“是,皇爷。”魏朝连忙答应道。
这道圣旨内容十分的严重。
这道圣旨传出去之后,整个南京城就开始动了起来。
锦衣卫和通政司相互配合,锦衣卫的人抓商,通政司的人开始抓过来,内务府善后,配合地非常默契。
一时之间,整个南京人心惶惶,瞬间就乱成了一锅粥。
不少人想要携家带口的逃出南京城,却在这个时候发现南京城出不去了。原因也很简单,卢象升已经带人封锁了南京城。
这么大的城池封锁之后,必然很麻烦。不过也不是说不让走,封锁几个时辰或者是大半天还是没有问题的。南京城现在也没办法离开了。
原本大家以为是魏国公主持,多少还有一些缓和的有一点。
可是没想到,这动起来就是雷厉风行,显然就是早有准备。
南京的六部衙门之中,被逮捕了将近四成的官员,除此之外,各个中下级的衙门也有无数的人被抓。
在南京城的商人,也有很多人被抓了起来。在南京城的大街上,一座临时衙门被树立了起来。
这座衙门乃是新成立的临时衙门,承接南京城所有人的状子。凡是有官员违法乱纪,商人作奸犯科,全都可以来这里告诉。
一时之间,整个扬州城风起云涌,同时锦衣卫和通政司四下出击。赶奔其他的城市。
朱由校坐镇在南京城皇宫大内。
看了一眼陈洪,朱由校说道:“让你的人盯着点,不要让人在这里面搞事情。如果被人利用了,就更麻烦了。”
“是,皇爷。奴婢已经传下去了,让他们盯着。”陈洪连忙说道。
要知道,在每一次大清洗当中,都会有人假公济私、公报私仇。说白了就是利用大清洗来搞一些事情。
在明朝的党争当中,京查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往往都是打击异己的好办法,用来栽赃陷害。
虽然这一次负责调查的是锦衣卫和通政司,根本牵涉不到原本官场上,但朱由校还是很担心,就派着陈洪的人盯着。他可不想自己的清洗变成别人牟利的工具。
朱由校在江南搞轰轰烈烈的大整风,而另外一方面,内务府悄无声息的发展。
他们要做的事情也很简单,通过这些年调查和得到的名单开始四下联络和串联。在他们的名单里面记录的,当然是那些风评比较好,口碑比较好的商人。
除了一些商业行为之外,没有什么作奸犯科的行为。
这些人全被内务府吸收和串联。你不是成为内部服务的供应商,就是成为了内务府的外围。他们将会接替那些被抄掉的商人,快速占领市场。
一方面维持市场的稳定,另外一方面则是凝聚人心,鼓舞士气。
这一次干得大,恐怕动的人有点多,朱由校也担心影响民间的民心,让人觉得他是暴君。那么宣传和凝聚民心就很重要了。”
这些人在这样的压力之下,非常痛快的就答应了。
然后他们就领取了第一个任务,那就需要宣传。
快速的将所有的情况全都通告出去,四下里说这些人干了什么坏事,把他们的罪状公之于众。
皇帝这么做不是残暴,反而是为了百姓来整治他们。
与此同时,另外一样东西终于被朱由校拿了出来。
这个东西就是报纸。这一天南京城上下忽然多出了很多卖报的童子,他们手中晃动的报纸,大声的呼喊。
南京这个地方,基本上可以说是江南文人荟萃之地,读书人非常的多。所以报纸出来之后,迅速的就成为了火热的东西,到处都在抢购。
而在报纸上面,重点介绍的就是那些人的罪行。
当然了,主抓的就是大奸大恶。那所有人都知道那些人干了什么坏事。
号外,号外。户部侍郎竟为最大高利贷幕后东家。看通政司陈大人生平。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540章 这演技太浮夸了吧?
南京德胜楼。
这是座有了一些年月的酒楼,这些日子里来,德胜楼还算是热闹,主要原因就是这里聚集了不少人在臧否人物、评论时事。
现在闹腾这么厉害,很多人都想得到个消息,也有很多人想在德胜楼抒发一下自己的看法,所以这里就聚集了不少人。
当然了,大部分都是读书人,普通人你进都进不来,更别说在德胜楼说话了。
谁掌握着话语权,谁才有说话的资格。
就像后世曾经有一个笑话,一些人在讨论民主,有人推门进来之后,一个人大声呵斥道:“你进来做什么?我们在讨论民主。”
所以朱由校更相信另外一句话,威力越强越民主,射程越远越自由,口径越大越越正义,装甲越厚越人权,吨位越大越平等。
坐在楼上,叫了一桌酒菜,朱由校一边喝着酒,一边听着酒楼里面嘈杂的谈话声。
“号外!号外!”
听到外面有人卖报,下面混乱了起来,不少人跑出去抢报纸去了。
有身份的人有手下去抢,他们在这里听。
很快,下面就送了一份报纸到陈洪手里。
虽然朱由校没有吩咐下去,但是下面的人还是很及时的就把报纸拿了上来。
接过报纸之后,朱由校快速翻开扫了一眼。
说起来,这个玩意自己也很久没有翻过了,上辈子还翻过一些,后来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人们有了手机之后连电视都不看了,更别说报纸了。信息大爆炸,新闻乱七八糟,很多东西都不可信了。
这份报纸是非常可以相信的,因为是官方的报纸,朱由校弄的。
虽然更多的时候是用作宣传,还是定点定向的,但是这上面的东西都是真的。
翻开第一版,介绍的就是陈四海的生平。这上面把陈四海从小就嫉恶如仇的事例说了一遍,还写了不少的小故事。
比如陈四海小的时候想学医又被贪官污吏迫害,结果陈四海就觉得学医治不了贪官污吏,就转而投文,开始奋发努力的读书。
后来不但科举有成做了官,还实现了自己的抱负。做了官之后,那就更是公正严明、嫉恶如仇,查起案子来不惧艰险,可以说是非常非常的有官员的榜样。
同时第一版里也介绍了陈四海主持这次南京大案的一些事情。
翻过到后面,后面写着另外一版。后面写的就是南京这一次爆发出来的一些贪腐案,不过在这另一版上面写的却是南京户部尚书的贪污腐败案。
南京户部尚书这个家伙干的事情是放高利贷,而且用的是南京库房里面的钱,可以说是空手套白狼,用库房的钱放高利贷,然后收回来再还上,利息就进了自己的腰包,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同时,这个户部尚书还私铸钱币,暗中铸造官方认定的模具。
就这种罪名,拉出去砍头是一点意外都没有。
正在这个时候,大家也看完了报纸,突然就闹腾了起来,一时之间骂声四起。
朱由校看了过去,有些迟疑的转头看向陈洪问道:“那些人是你的人吧?怎么,现在的人手这么差了吗?”
站在朱由校身边的陈洪也有一些尴尬。
那些人就是他的人。要知道,现在南京的情况,基本没有人敢乱说话了。即便是想说话的,也不敢这么大张旗鼓的聚在一起议论时事,这就是作死的行为。
虽然有这种需求,但是顶多也就是私底下沟通一下,暗中吐槽。
敢开办这种酒楼、敢干这种事情的人,那自然是有背景的。
当然了,即便是再大的背景,也不会找这种麻烦。毕竟陈洪干这个事算得上是专业,那么这里埋伏了多少水军就可想而知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