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帝国争霸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闪烁

    与普通的激光制导炸弹相比,钻地炸弹的区别,也就是配备的战斗部。

    为了提高穿透能力,钻地炸弹的弹体由报废的炮管制成,而且是质量更好,保有量也更多的舰炮炮管。常用的1000千克级钻地炸弹,使用的是150毫米舰炮的炮管,而2000千克级炸弹使用的200毫米舰炮的炮管。理论上,1000千克级钻地炸弹能穿透15米厚的土层或者是3米厚的混凝土。

    这个穿透能力,足以摧毁99%的军事目标。

    8架“攻-11A”总共携带了16枚1000千克级钻地炸弹,需要确保摧毁的目标也就只有6个。也就是说,只需要37.5%的成功率,就能够摧毁全部目标,而“攻-11A”在波沙湾战争中的打击效率超过80%。

    为了保密,也是为了达成突然性,这些“攻-11A”都是从帝国本土的机场出发,飞行了近10个小时,在投弹之前还进行了2次空中加油,而且全程保持无线电静默,甚至没跟预警机通信。

    在作战行动开始后,斯兰驻军司令部才告知前线指挥官,为“攻-11A”机群留下半个小时的投弹时间。

    跟在“攻-11A”后面的,就是由“攻-8FZ”率领的防空压制编队。

    要说的话,帝国空军也下了血本。

    为了摧毁保护特里凡的防空网络,帝国空军不但出动了12架“攻-8FZ”,还派来了20架“战-16AD”。

    从编号就能够看出,“战-16AD”是专用防空压制战斗机。

    之前,帝国空军一直用“战-10AD”执行防空压制任务,而且严格说,“战-10AD”并不是专门的型号,而是对“战-10A”的火控软件进行升级,使其能挂载与使用反辐射导弹攻击防空雷达。理论上,任何一架“战-10A”只需要用几个小时升级火控软件,就能成为防空压制战斗机。

    当然,作战效率肯定不会高到哪里去。

    关键就是,“战-10A”是轻型战斗机,再怎么改进,挂载能力都十分有限,无法携带太多的打击弹药。

    在低烈度战争当中,“战-10AD”还勉强够用。遇到高强度战争,肯定是力有未逮。

    正是如此,帝国空军决定用“战-16A”为平台,发展一种重型防空压制战斗机,而且是全能型号。

    也就是说,不但用来取代“战-10AD”,还要取代“攻-8FZ”。

    今后,只需要这一种作战飞机就能完成防空压制任务,再也不用安排多种作战飞机协同作战。

    这也是选择“战-16”的关键原因。

    在帝国空军的装备序列当中,“战-16”的真实身份其实是“战术轰炸机”,并不是重型多用途战斗机,更非重型攻击机。

    严格说来,帝国空军并不缺乏重型攻击机,而且对重型攻击机的需求也不是很紧迫。

    不说别的,“攻-8”系列再飞10年都没有问题。等到10年之后,“攻-11A”恐怕都几百架了。哪怕“攻-11A”只能算轻型攻击机,而且维护保养太麻烦,难以大规模装备,也还有海军的“攻-12A”可以期待。就算海军靠不住,还有按照多用途战斗机的标准研制,充当备胎的“战-11C”。

    相对而言,在“轰-7”全部退役之后,战术轰炸机就已经“断代”了。

    可见,真正青黄不接的其实是战术轰炸机。

    可惜的是,不管空军提出了多少理由,论议两院都不肯为新式战术轰炸机拨款,认为战术轰炸机已无存在价值。

    道理也很简单,重型攻击机的作战半径超过了1500千米,载弹量在10吨左右,并不比战术轰炸机差,而且有加油机的支持,加上精确制导弹药的普及,即便是仅有的那点差距也变得无关痛痒。

    何况,还有综合性能更加突出的重型多用途战斗机。

    那么,有什么理由在战术轰炸机上浪费资源呢?

    只是,帝国空军并没有就此罢休。

    先不说战术轰炸机还有多少价值,只是超过1000架的编制体系,就需要用其他作战飞机来填补。

    战略轰炸机肯定不合适,因为太贵了。

    攻击机同样不合适,因为作战能力依然有欠缺,保持编制规模不变就肯定会导致战斗力降低,而扩大编制规模肯定会遭到论议两院的反对。

    至于多用途战斗机,那是战斗机。

    正是如此,帝国空军才打着“重型攻击机”的幌子,着手研制战术轰炸机。

    为了获得拨款,肯定不能做得太露骨,毕竟论议两院的军事委员会有一些能人,更别说可以请专家当顾问。

    结果就是,“战-16”其实就是“战-11”的深度改进型号。

    为此,也才保留了战斗机的编号。

    与后来研制的多用途型,也就是“战-11C”的最大区别,就是在设计的时候把起飞重量放宽到50吨,并且完全放弃了机动性能要求,甚至不需要拥有自卫空战能力,所有的改进都是为了增强打击能力。

    所幸,最后的设计方案没有这么极端。

    道理也很简单,战术轰炸机确实不适合现代化战争,稍微小一点,定位于重型攻击机之上的,或者说是增强了打击能力的重型攻击机,才是最为理想的选择,也能更好的适应未来战争。

    正是如此,“战-16”才成为取代“攻-8”的主力攻击机。

    在大战爆发前,“战-16”就已经开始量产。

    随着大战爆发,帝国空军立即下达了1000架的大订单。

    从这个时间点来看,帝国空军大批量采购“战-16”,其实有那么一点私心,也就是想借此打击由海军主导的“攻-12”,甚至是逼迫“攻-12”下马,夺得未来攻击机的主导权,全面主宰战术航空兵。

    不要忘了,“战-20”就是由空军牵头。

    当然,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战-16”确实是一种非常先进的重型攻击机。




第225章 重战称雄
    “战-16”的打击能力超过了所有现役攻击机,不止是载弹量更大与航程更远,还因为能够使用现役,以及即将服役的所有精确制导弹药,并且在任何气象条件下摧毁地面与海上目标。

    以46吨的最大起飞重量升空时,“战-16A”最多能够挂载16吨炸弹,内部满油的最大作战半径为1800千米,进行一次空中加油能够达到3000千米,携带5具副油箱的转场航程可达7500千米。

    相对而言,“战-16A”的其他性能算不上突出。最大飞行速度仅1.6马赫,最大可用升限为18000米,可用过载为+5G到-2G,海平面最大飞行速度每小时1100千米,最大爬升率为每秒240米。

    当然,对于体量接近于战术轰炸机的超重型攻击机来说,这样的飞行性能也能接受。

    帝国空军选择了“战-16A”,以其为基础开发新一代电子攻击机,也就是看中其巨大的改进潜力。

    超过45吨的起飞重量,以及巨大的内部空间,就算“战-16A”没有内部弹舱,也能够像“攻-8FZ”那样把电子战设备置于机体内部,从而腾出宝贵的外部挂点,用来携带打击防空系统的弹药。

    得益于电子设备小型化,“战-16AD”只是牺牲了位于座舱后方的背部油箱,内部载油量减少了1800千克。因为有5个2000千克级的重载外挂点,而且一般不需要使用重型对地打击弹药,也不用挂载电子干扰吊舱,通常可以用3个重载外挂点挂载副油箱,所以作战半径不但没缩短,还稍微有所提升,达到2000千米,不进行空中加油的最长滞空时间更是高达6小时。

    关键还有,“战-16A”采用的并列双座布局。

    前面已经提到,帝国空军最初把“战-16”当成战术轰炸机看待,也就需要考虑长时间飞行所带来的问题。

    显然,至少需要2名飞行员。

    不管自动驾驶设备多么先进,只要正常任务周期超过了6个小时,就得必须安排2名飞行员。

    在战术飞机上,通常是纵列布局。

    这么设计的好处有三个:一是能降低迎风面积,也就是降低飞行阻力;二是能减少水平投影面积,等于降低了被机关炮这类小口径高射武器击中的概率;三是结构更简单,能够减少上百千克的重量。

    缺点也很突出:得配备2套飞行控制系统,飞行员之间的沟通协调不是很方便。

    对战术轰炸机来说,纵列布局的优点没多大的价值,缺点反到显得很突出。

    正是如此,战术轰炸机都是采用并列双座布局,而且“战-16A”在设计的时候,为了显现出“重型”与“攻击”的定位,采用了并列双座布局,还一直沿用下来,在后期修改的时候都没有换成纵列双座布局。

    当然,这也跟空军希望尽快让“战-16A”投产有关。

    对电子攻击机来说,并列双座布局肯定要比纵列双座布局好,尤其是在只有两名飞行员的情况下。

    准确的说,在“战-16AD”上只有一名飞行员,坐在右侧的是电子战军官。

    在同样具备防空压制能力的“攻-5CZ”上,有足足4名成员,除了飞行员,还有3名电子战军官,而且前座副驾驶兼任武器军官。“攻-8FZ”因为只有2名成员,所以不具备防空压制能力。

    虽然随着技术进步,不再需要数名电子战军官来操作电子战设备,但是肯定需要让两名成员协同作战,比如在必要的时候得由飞行员控制机载武器。很明显,并肩而坐能更有效的进行沟通协调。

    当然,还能够共同使用一套电子战的操控设备。

    要说的话,帝国空军对“战-16AD”是非常的满意,在完成验收测试之前就下达了批量采购订单,而且第一批的采购数量就超过了200架,除了一对一的取代“攻-8FZ”,还要取代“战-10AD”。

    在空军的战术体系当中,“战-16AD”的地位还在“战-16A”之上。

    道理也很简单:帝国空军并不缺乏攻击机,重型攻击机也足够用,更别说还有数量众多的战略轰炸机,相对的,专用的电子攻击机却捉襟见肘,而且“攻-8FZ”缺乏实施硬摧毁的能力。

    在波沙湾战争期间,帝国空军的攻击机群经常需要海军的“攻-5CZ”提供掩护。

    先不说作战效率的问题,面子上就挂不住。

    此外,“攻-5CZ”的综合作战效能确实超过了“攻-8FZ”,即便是执行压制干扰作战的能力也能通过携带更多的电子战吊舱来增强。加上具备硬摧毁能力,所以“攻-5CZ”的作战灵活性远远超过“攻-8FZ”。

    实战早已证明,硬摧毁是最为可靠的打击手段。

    面对先进防空系统,电磁压制干扰的可靠性往往会受到挑战,甚至遭到攻击机飞行员的质疑。

    按之前的规划,空军将在5年内让所有“攻-8FZ”退役,仅保留“战-10AD”。

    虽然“战-16AD”已经完成设计,进入到验收试飞阶段,但是没拿到拨款,就别想进行量产。

    也就是说,今后只能从海军借用“攻-5CZ”执行电子战任务。

    如果不是大战爆发,帝国空军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没有自己的电子攻击机可用。

    不要忘了,哪怕“攻-5CZ”也要面对机体寿命即将耗尽,在10年之后就要陆续退役的尴尬处境,可是下一代电子攻击机仍然由海军主导,在“攻-12A”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与空军没有直接关系。

    到时,空军还是得采购“咸菜”。

    由此不难看出,“战-16AD”的价值是多么巨大。

    可惜的是,在大战爆发之后,“战-16AD”的采购计划才获得批准。哪怕帝国空军立即调整了生产计划,把“战-16AD”的优先级别排在“战-16A”之前,还直接使用了已经生产出来的机体,也不可能立即获得足够多的“战-16AD”,何况“战-16AD”的验收试飞都还没有完成。

    迄今,帝国空军就只有30余架“战-16AD”,其中的10多架在进行验收测试。

    也就是说,剩下的“战-16AD”全都参与了突袭特里凡的战斗。

    这也是帝国空军安排“攻-8FZ”在前面开路,让“战-16AD”在后面跟进,执行防空压制任务的主要原因。

    参战的20架“战-16AD”都还没有进行验收,很多电子战设备甚至没有进行调试!

    武器控制系统其实是现成的,比如火控雷达来自为“战-11C/D”研制的AESA,而且在战前就完成了作战测试。火控软件跟“战-10AD”的差不多,而且已在测试机上完成了跟武器系统的调试匹配工作。

    说得直接一点,这些“战-16AD”都能挂着反辐射导弹执行打击任务,只是无法使用电子战设备。

    安排“战-16AD”执行防空压制任务,其实也是在进行验收测试。

    至于作战效能,完全没必要担心。

    关键就是,“战-16AD”能挂载与使用很多“战-10AD”根本用不了的重型武器,由此获得远远超过“战-10AD”的打击能力。

    比如射程超过300千米,飞行速度高达4马赫的KD-24A重型反辐射导弹。

    其实,这种导弹就是为“战-16AD”量身打造。

    帝国空军当初选择使用“战-10A”来执行防空压制任务,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就是轻型战斗机更加灵活。按照当时的理论,在遭到防空导弹攻击的情况下,轻巧灵活的轻型战斗机更容易摆脱。

    当然,该理论的基础其实是反辐射武器还不够先进。

    说得直接一点,因为反辐射武器,比如反辐射导弹存在性能缺陷,所以防空压制战斗机不得不冒险进入防空导弹的有效射程,以拼刺刀的方式发起攻击,也就只能选择生存能力更强的作战飞机。

    实战结果也是如此。

    在波伊战争中,防空压制战斗机的作战损失率高居战术飞机之首,而且达到战术航空兵平均损失率的5倍。即便到了波沙湾战争,防空压制战斗机的损失率依然居高不下,超过了其他战术飞机。

    原因也很简单,战斗机再是敏捷,那也比不上防空导弹。

    正是如此,帝国空军才选择了重型攻击机,而且着手发展射程更远与性能更好的重型反辐射导弹。

    其实,这番话应该反过来说。
1...369370371372373...42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