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帝国争霸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闪烁

    在决定研制重型反辐射导弹之后,帝国空军才发现,需要一种重型平台来搭载使用这类导弹。如果仍然是“战-10AD”这类轻型平台,挂上2枚重型反辐射导弹之后,就别想挂载其他武器与设备了。

    当然,KD-24A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导弹。

    KD-24A的导引头其实就来自KD-18C,拥有全频段侦测能力,还具有记忆功能,而且攻击航线标定点由12个增加到了48个,从而获得更加精确的航线规划能力,能够更有效的应付欺骗与干扰。

    凭借高达1800千克的发射质量,KD-24A获得了超过300千米的射程,平均飞行速度超过4马赫。

    这个速度,比大部分防空导弹还要快!

    此外,300千米的射程更超过了现今几乎所有防空导弹。

    也就是说,“战-16AD”能够在敌方防空导弹的射程之外发射KD-24A,再也不需要跟防空系统拼刺刀。

    至于威力,肯定是管够。

    重达250千克的战斗部,达到了100米的杀伤半径,能确保摧毁任何一种防空雷达。

    换个角度来看,也就是因为不需要冒险进入防空导弹的打击范围,所以不需要防空压制战斗机拥有多好的机动性能。

    其实,KD-24A还没有完全达到空军提出的性能指标。

    比如,暂时不具备对付机动目标与时间敏感目标的能力。

    说得直接一点,如果敌人把雷达部署在履带式底盘之类的机动平台上,在受到威胁之后立即关机,并且以最快速度转移,就有很大的把握避开从300千米之外射来的KD-24A,毕竟以4马赫的速度飞行300千米,至少需要4分钟,而常见的履带式载具能在4分钟之内行驶数千米。再结合有源诱饵,或者是具有相同辐射特征的假目标,就更加有可能让KD-24A瞎火。

    关键还有,把雷达部署到机动平台上,提高平台的战术机动性能,本身就是提高生存能力的主要手段。

    正是如此,帝国空军才提出,反辐射导弹必须得具备对付时间敏感机动目标的能力。

    简单的说,就是在目标消失之后,能够在战场上空逗留一段时间,等到目标重新出现之后再发起攻击。

    这个要求一点都不简单,实现难度非常大。

    关键就是,延长滞空时间与飞行速度相互矛盾。

    如果保持4马赫的飞行速度不变,那么多飞行15分钟,就得增加3倍的燃料,导弹的整备质量将超过4000千克。

    显然,帝国空军肯定不会接受4吨重的反辐射导弹。

    要获得更久的滞空时间,就必须降低速度指标。

    只要降低到亚音速,别说获得15分钟的战场滞空时间,哪怕多飞行1个小时,也没有什么难度。

    可惜的是,帝国空军同样没办法接受飞行速度太慢的反辐射导弹。

    针对这个矛盾,唯一的解决办法,也就是采用两级弹体,或者说在攻击阶段让战斗部跟弹体分离,并且为战斗部配备一具加速用的小型发动机,确保在攻击阶段获得4马赫的冲刺飞行速度。

    这就是还在研制的KD-24B。

    虽然采用了相同的编号,只是序列号不同,但是与KD-24A相比,KD-24B其实是一种全新的导弹。

    严格说来,除了战斗部与导引头,两者没有任何共通的地方。

    当然,研制KD-24B的难度比KD-24A大得多。

    关键,也就是动力系统。

    KD-24A的动力系统,其实是一具整合了助推火箭的液体燃料冲压发动机,基本上没有什么技术难度。而KD-24B至少需要两套动力系统,而且这两套动力系统还必须达到极高的技术水准。

    要说的话,也就是帝国空军提出的要求实在太高了。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在保持KD-24A的飞行性能的基础上,至少获得15分钟的战场滞空时间。

    这意味着,仍然需要以4马赫的速度飞行300千米!

    此后才以亚音速在战场上空飞行15分钟,并且在重新发现目标之后,以4马赫的速度发起攻击。

    要命的是,整备质量不得超过1800千克。

    其实,这也是战术作战飞机通用重载外挂点的上限。虽然名义上能够挂在2000千克的弹药,但是在实际使用当中,肯定要留下一些余量,特别是在挂载导弹的时候,还得使用专用的电气转接部件。

    毫无疑问,不增加质量,又要获得更好的性能,肯定需要更加先进的技术。

    正是如此,KD-24B的研制规划一拖再拖,即便在大战爆发之后,也没有多大起色,至今都只存在于设计图上。

    所幸的是,对付基本没有战场机动能力的远程防空系统,KD-24A就够了。




第227章 海航出手
    严格说来,让2个大队的“攻-5E”在2个大队的“战-9B”的掩护下,长途奔袭维纱军港更像是战术佯攻。

    只是对付梵罗海军东方舰队的3艘护卫舰,根本就用不着出动重型攻击机,甚至不用出动航空兵。3艘护卫舰停在码头旁边,根本跑不掉,让埋伏在港口外面的潜艇发射反舰导弹就足够了。

    当天的重头戏在西海岸这边。

    虽然以全球大战的角度来看,梵罗国根本就没有发展海军的必要,因为就算是拼尽全力建设海军,也不可能动摇帝国海军的霸权地位,但是为了维护所谓的地区霸权,也为了牵制帝国海军,梵罗国依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打造了一支规模不算太小,战斗力也不算太差的海军。

    当然,这也离不开纽兰共和国的支持。

    在大战爆发前,梵罗海军总共有100余艘舰艇,大型舰艇有40余艘,包括2艘进口的轻型航母。

    这些大型战舰,几乎全都部署在孟卖。

    其实,在梵炎洋上,梵罗海军的实力只在帝国海军之下,也是环梵炎洋地区最先拥有航母的海上力量。

    有趣的是,这2艘小型航母跟纽兰共和国没有直接关系,而是从斯班王国进口,还全都是布兰王国在上次大战期间建造,在大战结束之后,被当成战争赔款移交给斯班王国的轻型航母。在达到服役年限之后,斯班王国才把这2艘航母以“废品”卖给梵罗国,只是需要由梵罗海军出资改造。

    当然,肯定由斯班王国的造船厂承接改造工程。

    要说的话,斯班王国就是通过为这两艘航母进行现代化改进,对航母的内部构造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还锻炼了设计与施工队伍,为接下来建造“战略支援舰”,也就是由纽兰共和国设计的小型航母打下了基础。

    不过,这2艘服役时间超过了半个世纪的小型航母,也只是充当摆设。

    和平时期,这2艘航母还经常去巴铁近海活动,说是炫耀武力也没错。只是在大战爆发之后,准确说是在梵罗国正式参战前,就退回到孟卖港,还进了内港,完全没有准备出海作战的打算。

    此外,由航母搭载的几十架“海鹞”战斗机也全都去了空军基地。

    至于其他大型舰艇,也龟缩在孟卖港里面。

    其实,这很好理解。

    在梵罗国正式参战之前,帝国海军就在其主要的港口外面部署了潜艇,只是没有袭击过往的舰船。

    关键就是,梵罗海军最为欠缺的,也就是反潜作战能力!

    虽然梵罗海军有20多艘驱逐舰与护卫舰,2艘轻型航母也能搭载反潜直升机,还有数十架部署在陆地上的反潜巡逻机,但是针对的并不是帝国海军的大型攻击潜艇,而是巴铁海军的小型潜艇。

    此外,梵罗海军基本无法在远海为反潜巡逻机提供掩护,也就不具备在远海执行反潜任务的能力。严格说,在飞出了远程防空导弹的有效射程之后,梵罗海军的反潜巡逻机就很难生存下来。

    可惜的是,所有的远程防空导弹都归属于空军,仅够用来保护主要的战略设施。

    正是因为心里没底,所以梵罗海军才退回港口。

    此外,月初发生在维纱港外面的灾难,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那艘大型导弹艇在港口外面沉没之后,梵罗海军首先想到的不是水雷,是被潜艇发射的鱼雷击沉。在几天之后,西方舰队的一架反潜巡逻机就在孟卖港外面发现了潜艇的行踪,还认定是梁夏海军的大型攻击潜艇。随后在“北霍努岛大海战”的次日,帝国海军向孟卖港发射了200多枚巡航导弹。

    经过这些打击,梵罗海军断定帝国海军在孟卖港的外面部署了十几艘大型攻击潜艇。

    显然,这明显是在故意夸大其词。

    通过强调威胁为胆小避战找借口。

    即便是最多的时候,在孟卖港外面活动的潜艇也就只有3艘,而且跟孟卖港的距离都在50千米以上。

    在理论上,只要1艘大型攻击潜艇就能封锁孟卖港。

    正是如此,在10月中旬就减少到了2艘,而且呈前后部署,只有1艘在孟卖港的外面待命,另外1艘在远海活动,主要是监视过往船只,协助岸基航空兵与地区分舰队对梵罗国实施战略封锁。

    至于攻击孟卖港的那些巡航导弹,是由第三十一特混舰队的大型战舰发射。

    这些战舰全都来自第五十一特混舰队。

    主要就是,在和平时期,驻守梵炎洋的第三舰队其实就是一支区域分舰队,没有承担太多的作战任务。即便是在波沙湾战争爆发之后,进驻穆阿海与波沙湾的战斗群,也编在第五十二与第五十三特混舰队的名下。直到第五十一特混舰队被击溃,撤离陆心海,第三舰队才得到加强。

    按海军的安排,这些来自第五十一特混舰队的大型战舰,将在年底前往南玄国,编入即将成立的第七十一特混舰队。今后以制海作战为主,需要对弹药进行调整,也才被派去执行打击孟卖港的任务。

    那些巡航导弹,就算没用掉,在到达南玄的军港之后也要从垂直发射系统里取出来。

    与其这么麻烦,还不如在此之前用掉。

    这样,还能在基布要塞补给弹药,省了往南玄国运送的麻烦。

    不管怎样,在潜艇的巨大威胁下,梵罗海军倾心打造的西方舰队依然当了缩头乌龟。

    正是如此,战后才有很多人认为,梵罗海军这种不思进取的行为,错过了夺取战争主动权的最佳机会。甚至有一部分人觉得,这是以纽兰共和国为首的西方联盟走下坡路,并且战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按照这些人的观点,当时存在一个夺取梵炎洋战场主动权的绝佳机会。

    理由就是,帝国海军在梵炎洋的军事存在跌到谷底,而且要到新历151年的年初才能够恢复。

    单纯的说帝国海军,还真是如此。

    当时,第五十一特混舰队基本丧失了航空作战能力,而参与波沙湾战争的另外3支航母战斗群也处于“非战”状态,三艘航母全都在基布要塞休整,就算能出海作战,也没舰载机可用。

    主要就是,在波沙湾战争中,几乎所有的舰载机都是超标准出动,超过一半的舰载机得返厂大修,其余也需要进行全面维护。

    此外,这几支舰载航空兵联队的飞行员也不在状态。

    为了让飞行员尽快调整过来,帝国海军专门送他们去索科特拉岛的度假区。

    那地方之前一直是高级将领专属疗养胜地,从来没向基层官兵开放过。

    正是如此,才把第五十一特混舰队的护航战舰抽调出来,组成了第三十一特混舰队,随后参与了针对梵罗国的作战行动。

    如果梵罗海军西方舰队能够在这个时候从孟卖港冲出来,确实是势不可挡。

    可惜的是,根本不存在这种可能。

    不要说部署在斯兰的航空兵,只是在孟卖港外蹲点的那几艘潜艇,就能把西方舰队送到海底。

    当然,封锁无法彻底的消除威胁。

    正是如此,在完成兵力调整之后,帝国海军立即组织航空兵,发起针对孟卖港与西方舰队的打击行动。

    帝国海军为此出动了2个大队的40架“战-9B”与4个大队的80架“攻-5E”。

    机群在24日下午出发。

    选择这个时间,主要是得确定有没有摧毁特里凡的远程警戒雷达,保证打击性能能够隐蔽的进行。

    机群在起飞后,首先向西南方向飞行,避开了梵罗本土。

    在绕过了马尔代夫群岛之后,才转向朝着西北飞行,并且在转向之前,跟空军的加油机汇合,进行了首次空中加油。

    随后,机群从西边绕过了拉克沙群岛。

    在孟卖港西南大约500千米之外,跟来自卡拉港的支援编队汇合之后,机群进行了攻击前的编组。

    当地时间的下午4点50分左右,第一支“攻-5E”编队开始投弹。

    按照安排,首先到达的2个攻击机大队重点对付港口里面的战舰,使用的全是空射反舰导弹。

    因为有预警机协助,而且目标全都在港口里面,帝国海军在大战爆发前就掌握了梵罗海军主力战舰的信号特征,所以不需要在投弹之前用雷达锁定目标,攻击机全都从超低空进入发起攻击。

    即便在投弹后,这些攻击机都没提升飞行高度。

    结果就是,直到上百枚反舰导弹从天而降,击中了停在港口里的战舰,梵罗海军的官兵才知道遭到了空中打击。

    结果毫无悬念。

    前后不到10分钟,孟卖港里的数十艘大型战舰全都遭到了打击。

    几分钟后,第二轮轰炸开始。

    第三个大队的“攻-5E”携带的是短程空对地导弹,肩负着两个任务。一是继续轰炸那些还没有沉没,或者没有遭到打击的大型战舰,特别是两艘航母,另外就是轰炸港口里面的基础设施。

    当时,至少有1个小队的4架“攻-5E”扑向了还没翻覆的航母。

    正是如此,后来把击沉航母的功劳算在了这4架“攻-5E”头上。
1...370371372373374...42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