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帝国争霸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闪烁

    关键还有,梁夏空军还没有大打出手,很有可能是库存导弹已经用光,还得优先保证大陆战场的需求。

    这种情况不会维持多久,在年底,等到几家生产巡航导弹的军火公司完成动员,就能够得到解决。

    到时,有了足够的导弹,梁夏空军首先就会增强打击纽兰本土的力度。

    这正是梁夏空军一直在积极搜寻第51特混舰队的关键所在。

    等到战略轰炸全面开始,在进攻受挫之后,撤回去的第51特混舰队就将成为横在梁夏空军面前的拦路虎。

    可见,梁夏空军肯定做好了准备。

    这么一来,让第52特混舰队顶上来,其实是于事无补。

    唯一的选择就是让第51特混舰队撤回去。

    只是,这个问题的关键,并不在舰队这里。

    打到现在,哪怕没有人愿意承认,就连斯塔克也不例外,可是在内心,斯塔克早就有了清楚认识。

    攻打中转岛的作战行动已经失败。

    按照最初计划,是在3到5天之内打下中转岛。就算从登陆那天算起,到12日也已经有5天了。只可惜,登陆部队依然没有能够歼灭中转岛上的守军,甚至没有完全控制至关重要的机场。

    双方到现在都还在机场附近鏖战!

    当初订下3到5天,并不是拍脑袋做出的决定。

    这个时间,其实就是第四十一特混舰队返回所需的时间。

    如果不能在此期间完成攻占中转岛的行动,那么在第四十一特混舰队返回之后,必然会进退两难。

    为此,斯塔克还专门拟定了一份备用计划。

    只要第四十一特混舰队返回,第51特混舰队与第52特混舰队就转为制海作战,并同时结束攻打中转岛的作战行动。在战胜梁夏舰队之后,再重新发动进攻。如果打输了,就得把登陆部队撤走。

    现在的问题是,第四十一特混舰队没有返回中转岛!

    要说的话,斯塔克已经在打退堂鼓了。

    不要忘了,在对部署做出调整的时候,他就让登陆部队暂停进攻,并着手巩固登陆场的防御部署。

    只是,他没有下达撤退命令。

    显然,这就是问题。

    哪怕明明知道,继续在中转岛熬下去,只会变得更加的被动,错失所有的机会,甚至会遭受惨败,可是在内心,斯塔克不想放弃占领中转岛的机会,哪怕要为此承受有可能全军覆灭的风险。

    这里,关系到纽兰共和国的总体战略。

    说得直接一点,如果首轮进攻就遭受挫败,纽兰共和国在战略上将变得很被动,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

    在东望洋这边,不止是由攻转守,其实是全面溃退。

    到时,只能退到本土西海岸附近,动用重兵死守至关重要的望夕运河,依托本土与孤大陆对付远征的帝国海军。

    简单的说,也就是用空间换时间。

    所幸的是,就算东望洋战场具有最高的优先权,梁夏帝国也需要用2到3年的时间才能够获得跨越东望洋,攻打纽兰本土的能力。哪怕是进军望夕运河,也需要花2年时间增强舰队的作战能力。

    在此之前,最多也就是封锁望夕运河,切断纽兰东西海岸的海运航线。

    对纽兰共和国来说,这2到3年是缓冲期。

    在此期间,除了建造更多的航母,增强海军战斗力之外,还必须在其他方向上牵制梁夏帝国。

    最直接的,也就是出兵参与巨大陆的战斗。

    不管怎样,依靠还算强大的空军,以及大洋两岸的军事基地,北夕落洋的制海权暂时还没有危险。

    这意味着,会有数十万,甚至是数百万纽兰官兵战死在异国他乡。

    此外,这样的牺牲有多大的意义?

    要说的话,斯塔克一直都看不起陆军,对陆军战斗力持怀疑态度。

    道理也很简单,在第二次全球大战结束后,纽兰共和国缩回了孤大陆,此后几十年都是埋头发展。哪怕需要教训那些不太听话的小国,也无需大动干戈,动用听从灰宫指挥的陆战队就够了。

    关键还有,纽兰陆军早就沦落成一支“岸防”部队。

    几十年来,陆军的头号任务,都是阻止敌人在本土,以及孤大陆关键地带登陆,守卫望夕运河这类的战略要地。

    在装备建设上,表现得非常突出。

    比如,纽兰陆军的M1主战坦克,战斗全重超过60吨,而且采用的油耗非常高的燃气轮机,配的却是一门105毫米线膛炮。如此笨重的坦克,其实就是用来部署在海岸防线的浅纵深地带,在敌人登陆后立即发起反冲击。因为作战范围很有限,无需太大的行驶里程,反到对机动性能,特别是复杂地形下的机动性能有很高的要求,所以采用了功率密度更高,启动性能非常突出的燃气轮机。再说了,在激烈的登陆作战中,坦克肯定会遭到重点照顾,需要更好的防护。相反的,登陆部队一般没有重装甲,通常也就是两栖战车,用105毫米坦克炮足能够解决。

    哪怕是改进后的M1A1,也只是换是了一门120毫米滑膛炮。

    其他主战装备也差不多。

    这种思想,还影响到了军队编制。

    比如,为了获得更好的战术机动能力,特别是在退守第二道防线之后,对向本土腹地发起突击的敌军发动反击,陆军非常重视航空兵,不但保留了第82空降师,还把第101师改编成空中突击部队,也就是第101空中突击师。按计划,今后要在所有师级部队增加1个空中突击旅。

    结果就是,陆军在过去20多年里面,耗费巨资采购了几千架直升机!

    巨大陆那边的实战证明,坦克依然是地面战场上的绝对霸主,像空中突击部队这类轻装步兵部队,战斗力非常有限。就算有一些价值,作战使用也受到严格限制,不像过去吹嘘的那么厉害。

    在斯塔克看来,就算陆军去了巨大陆,也只能承担防御任务。

    可惜的是,西陆集团现在欠缺是,其实是进攻力量!

    北半球的冬季即将到来,而且巨大陆腹地的气温已经降到了冰点以下,留给西陆集团的时间也不多了。

    这也是斯塔克不愿意放弃的关键所在。

    现在调整战略,已经太晚了。

    就算纽兰陆军能打,也愿意付出,等主力部队赶到,巨大陆那边已经尘埃落定,最多也就是过去帮助西陆集团巩固防线,等到梁夏陆军发动反击的时候,能够多坚持一阵,而不是直接溃败。

    只是,到最后依然免不了惨败的下场。

    西陆集团惨败,纽兰共和国也别想坚持到最后。

    可见,关键还是保持进攻的势头,拿下中转岛,攻打霍瓦依群岛,让梁夏帝国在东望洋发力。

    既然现在放弃,最后必然会战败,为什么不拼上一拼呢!?




第179章 空天战力
    在电台旁守了半个小时,斯塔克才拿到完整的电报。

    这是长波电台,每秒钟只能收发几十个字符的信息,肯定没法跟短波电台相比,更别说卫星电台。

    没有特殊情况,肯定不会使用这玩意。

    现在就有特殊情况。

    就在开始,准确的说是从纽兰东海岸时间的12日中午开始,梁夏空军在全球范围发起行动,使用各种手段袭击了纽兰共和国的卫星系统。在短短3个小时之内,摧毁与瘫痪了大部分军事卫星。

    即便是部署在高轨道上的通信卫星都没能逃脱。

    按照NSA提供的报告,那些为军方服务的通信卫星都还在,只是没有在工作状态,怀疑梁夏帝国用了定向能武器,比如传了十几年的大功率激光武器。至少在已知的范围内,还没有能够攻击高轨道卫星的导弹武器。至于自杀式卫星,也就是用来反卫星的卫星,前期部署需要很多的时间,没法跟其他作战部队协调,而且这些卫星在入轨之后,就受到NSA的监视。

    如果这个判断没错,梁夏帝国已经拥有定向能武器,还能够用于实战,哪怕因为过于庞大与笨重,暂时没办法用在战术领域,影响都不可低估。要不了几天,纽兰共和国与西陆集团的军事卫星都将完蛋。

    因为缺乏对付高轨道卫星的能力,所以纽兰共和国肯定会丧失仅有的优势。

    这可不是夸大其词。

    纽兰共和国参战的时候,在信息领域最突出的优势,也就是西陆集团在此之前已经重创了梁夏帝国的军事卫星系统。

    依靠这个优势,纽兰海军才能够在参战之前大致掌握梁夏舰队的行踪。

    其实,这也是斯塔克敢于冒险的主要依据。

    说得直接一点,在纽兰共和国参战的时候,梁夏海军在东望洋这边处于部署状态的,就只有第四十一特混舰队,而且除第六十一特混舰队,其他特混舰队都不在状态,或者无法驰援东望洋。

    这种局面至少会维持到年底。

    如果错过这个机会,纽兰海军连半点取胜的希望都没有。

    此后,斯塔克带着两支特混舰队,先佯攻阿留群岛,然后奔袭中转岛,只让滥竽充数的第53特混舰队在东东望洋诱敌,也是依据侦察卫星提供的情报,断定梁夏海军在中转岛的防御部署非常薄弱。

    即便是在具体的战术行动中,军事卫星都有不可取代的价值。

    比如借助通信卫星,能够以较为隐蔽的方式跟后方联系,通信效率也更高,也就能够及时准确的掌握战场局势。如果没有了通信卫星,使用传统的电台,不但效率低得多,而且会暴露行踪。

    当然,侦察卫星早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侦察平台。

    在海洋战场上,侦察卫星的价值更加突出。

    前面已经提到,凭借更高的作战效率,特别是突击速度,轰炸机早就取代了舰载机,成为对海作战的主要平台。

    要把轰炸机的价值发挥出来,关键是前期侦察。

    简单的说,就是及时找到敌舰队,并且获得准确的战术情报。

    如果连敌舰队在哪都不知道,就算有再好的轰炸机,也只是摆设。

    当然,即便是在传统海战中,前期侦察也至关重要。在第二次全球大战中,几次决定性的大海战,都是在前期侦察阶段分出高下。后面的攻击行动,反到不是很出彩,毕竟抢先发起攻击的一方,往往都能够取得胜利。因为侦察非常的重要,梁夏海军还在大战期间发明了好几种行之有效的侦察战术。

    进入导弹时代之后,侦察的重要性不但没降低,还提升了一大截。

    不同的是,在导弹时代,侦察主要靠技术手段,尤其是各种电子设备。

    也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侦察卫星登上了战争舞台。

    最先认识到侦察卫星巨大价值的就是梁夏帝国,只是率先发展侦察卫星的,准确说是用侦察搜寻舰队,为海战服务的并不是梁夏海军,而是算不上强大,却要面对巨大威胁的迢曼海军。

    要说的话,这很好理解。

    迢曼海军在本质上是一支防御型海军,作战区域很有限,集中在本土附近,以及西大陆南面的陆心海,因此对侦察卫星的要求并不高。再说了,因为搜寻范围很狭窄,不需要部署太多侦察卫星,也就能把系统成本控制在较低,至少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不存在因为太过昂贵而无法使用的问题。

    这也是梁夏海军在最开始的时候对侦察卫星敬而远之的关键原因。

    别说是在几十年前,即便是现在,要实现全球覆盖都需要部署上百颗卫星,费用高得根本没办法承受。

    所幸的是,在对待侦察卫星的态度上,纽兰海军学的是迢曼海军,而不是梁夏海军。

    原因也很简单,即便是现在,纽兰海军在本质上都是一支防御型海军,没有全球部署的作战要求。

    也就是在此基础上,纽兰海军投资发展了一系列的侦察卫星。

    比如,由CIA控制与主导的“锁眼”系列侦察卫星,就获得了海军的投资,占比还高达四分之一。

    同样由CIA控制与主导的“曲棍球”系列雷达侦察卫星,更是为海军量身打造。

    这种卫星,采用的合成孔径雷达,不但能够全天候工作,还有一定的辨别能力,能够分辨出真假目标。

    关键还有,其侦察效率更高。

    因为战舰是由钢铁建造,是电磁波的强反射体,而且越大的战舰,反射的电磁信号越为强烈,所以用雷达侦查卫星搜寻战舰,效率比“锁眼”这样的光学侦查卫星高得多,而且辨识度更高。

    要说的话,这种卫星就是为海军定制,战时主要为海军服务。

    可惜的是,在2年前才首次发射,至今也就部署了3颗,只能对重点海域,比如北东望洋与东东望洋实现全面覆盖。

    部署数量如此之少,主要就是太贵了。

    前三颗的单价达到了15亿纽币,即便今后实现了量产,也不会低于10亿纽币。

    这个价格,那可不是一般高。

    同样在2年前,纽兰海军订购的第二批次的3艘“尼兹”级超级航母,单价也才30亿纽币。

    也就是说,2颗“曲棍球”就相当于1艘超级航母。

    现在,即便是部署的3颗“曲棍球”也已灰飞烟灭。

    这3颗卫星都在中低轨道上,按NSA发来的消息,都是在经过冰洋的时候被梁夏空军的反卫星导弹摧毁。

    此外,其他侦察卫星都没能幸免。

    受此影响,由斯塔克安排的任务,也就是重点搜寻霍瓦依群岛东北海域的任务,已经没办法执行。

    这难道是巧合!?

    没错,梁夏空军拥有全球最强大的反卫星能力,而且梁夏空军最先着手研究外层空间的军事价值。
1...331332333334335...42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