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帝国争霸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闪烁
    一支由20架B-52组成的轰炸机大队,能够飞到5000千米之外,用480枚射程600千米的空射反舰导弹发起攻击。要达到这个打击规模,需要10艘“提康”级巡洋舰或者6个舰载航空兵联队的120架重型舰载攻击机。很明显,不管是军方最关心的突击力度,还是国会预算委员会关心的效费比,轰炸机都是最优选择,而且在现有技术之下,没有哪种作战平台能够超越轰炸机。

    正是如此,纽兰海军才在BGM-109B,反舰型“战斧”导弹的基础上,独自投资研制了空射的AGM-109B。按照最初的计划,这种导弹将用来装备大型作战飞机,比如P-3C反潜巡逻机。

    可惜的是,在空军的反对下,空射型“战斧”没有能够获得国会拨款。

    在完成了全部测试之后,纽兰海军只能放弃研制空射巡航导弹的念头,转而跟空军进行合作。

    早在3年之前,海军就加入空军主导,覆盖了陆海空三军的“先进巡航导弹”项目。

    该项目对外代号为“沉默彩虹”,其目的是研制一种覆盖陆海空三军,能够由陆军的远程火箭炮、海军的重型舰载攻击机与空军的战略轰炸机搭载使用,拥有多种任务能力的高速巡航导弹。

    最先确定,做为基础型号开发的是空军的反辐射型。

    虽然海军反舰型的优先级别要稍微低一些,但是在海军的采购项目中,该型导弹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如果该项目能顺利完成,这将是纽兰海军的首种超音速反舰导弹!

    在此之前, AGM-84“鱼叉”与BGM-109B“战斧”,都是亚音速导弹,没有超音速突防能力。

    要说的话,这也是纽兰海军紧跟帝国海军步伐,处处学习梁夏海军的结果。

    进入导弹时代之后,梁夏海军凭借全球第一的强大实力,一直不是很在乎对海作战,甚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没有研制专门的反舰弹药,毕竟在战后,海洋上根本就不存在值得让梁夏海军大动干戈的对手。

    结果就是,在大战结束快20年,其他国家都已研制与装备反舰导弹之后,梁夏海军才回过神来。只是到这个时候,梁夏海军依然不是很重视反舰导弹,或者说对反舰导弹的性能没有太高要求。

    放眼全球,没有哪个对手能顶住梁夏海军的三板斧。夺得制空权之后,有的是办法把敌人的战舰送到海底。

    为此,在此后的20多年里,梁夏海军的反舰导弹都以够用为主,全都是轻便,对搭载平台没有特别要求的亚音速型号。哪怕有发展重型超音速反舰导弹的技术,梁夏海军也没有朝这方面努力。

    大概为了面子,或者是说得过去,梁夏海军一直在宣传超音速反舰导弹的弊端。

    最突出的,也就是目标信号太过明显,更容易被探测到,也就更容易遭到拦截。其次还有末段突防的速度太快,需要配备更加先进的制导系统,不然在遭到干扰之后,没有时间重新搜索与锁定目标。

    相对而言,这些前都是亚音速反舰导弹的优点。

    因为单体更小,飞行高度也更低,部分先进型号能在突防阶段把飞行高度降到5米,甚至是3米以下,所以亚音速反舰导弹更加隐蔽,突防概率也更高。速度慢一点,在遭到干扰之后,制导系统还能够做出调整,比如消除敌人的港澳,或者是重新进行搜索,再次对目标战舰发起攻击。

    受此影响,纽兰海军也一直以亚音速反舰导弹为主。

    不同的是,纽兰海军更重视反舰导弹。

    就拿AGM-84来说,虽然总体布局跟梁夏海军的C8系列反舰导弹很相似,基本性能都相差不大,但是AGM-84在突防阶段可以选择高抛弹道,也就是首先爬升,然后从天顶方向发起攻击。

    在跟随了20多年之后,纽兰海军才发现不是这么回事。

    严格说来,其实是技术的锅。

    在20多年前,电子技术还不够先进,甚至可以说非常落后,导弹的火控制导是一道非常高的坎。不要说纽兰海军,就算是梁夏海军,也没有找到应对之策,不得不在技术门槛前另寻他图。

    显然,这才是梁夏海军坚持使用亚音速反舰导弹的原因。

    让导弹飞得慢一点,很多原本非常严重的问题都将迎刃而解,而且亚音速反舰导弹还拥有不可忽视的成本优势。

    随着科技发展,很多限制超音速反舰导弹的技术难题早就攻克了。

    也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才有三军共同参与的“沉默彩虹”项目。

    要说的话,海军的反舰型与空军的反辐射型根本就不是一种导弹,联合研制是为了获得国会拨款。

    按海军提出的技术指标,反舰型的发射重量必须得低于2000磅,也就是908千克,而且能够由A-6F挂载;长度不超过4米,确保能装进AX攻击机的内部弹舱;射程至少要达到350海里,也就是与BGM-109B相当;飞行速度不低于2.5马赫,冲刺速度至少要达到3.5马赫;弹头质量得达到1000磅,如果采用高性能炸药,可以适当的降低,但是最少不得低于500磅。

    如果这种导弹能够研制成功,肯定是全球最强反舰导弹!

    也正是因为海军定下的性能指标太高,“沉默彩虹”项目中的反舰型,不但研制经费大幅度超标,进度也一再拖延。按照最新的计划,能在公历92年之前拿出样弹,交付给海军进行测试,就很不错了。

    此外,按照研制经费的超标幅度,要不是大战爆发,该项目空怕早下马了。

    关键还有,对纽兰海军来说,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

    缺乏合适的运载与投射平台!

    轰炸机都属于空军,海军最大的飞机,为起飞重量还不到65吨的P-3C反潜巡逻机。

    虽然在设计的时候,P-3C就保留了挂载反舰导弹,执行对海攻击任务的能力,但是受自身性能限制,也就只能使用AGM-84这种级别的小型反舰导弹,没法挂载与使用重型反舰导弹。

    也就是说,哪怕“沉默彩虹”项目的反舰导弹研制出来,并顺利投产,纽兰海军都没法有效使用。

    让舰载攻击机挂载重型反舰导弹?

    技术上行得通,不过基本上没有实战价值。

    就拿A-6F来说,挂上4枚各重2000磅的反舰导弹,作战半径还不到800千米。如果只挂载2枚,另外2个挂点携带副油箱,把作战半径延长到1200千米,也会让打击力度降低一半。

    此外,这种不知道何时才能研制出来的反舰导弹的发射重量,未必在2000磅以内。

    以目前的情况,肯定会超重,而且超重幅度很可能会达到100%。

    果真如此,那就只有战略轰炸机能够挂载。

    当然,用战略轰炸机充当搭载与投射平台,前面的问题全都不是问题。

    哪怕重达2吨,B-52与B-1B也能轻松挂上12枚,在飞行5000千米之后,对敌舰发起打击。

    要说的话,这也正是纽兰海军的应急之策。

    正式参战之前,纽兰海军拿1000枚库存的BGM-109C进行改进,换上为AGM-109B开发的制导设备,装上了反舰弹头,还跟空军的2种主力轰炸机进行了匹配,确保能够由轰炸机挂载与投射。

    此外,在总统出面干预之后,空军把一个联队的B-1B交给海军指挥。

    总共有40架,分2个大队,分别驻扎在迭戈基地的航空站,以及西海岸北部的梁夏湖空军基地。

    同时出动,40架B-1B能够一次性投射960枚空射反舰导弹!

    别说第四十一特混舰队,哪怕把第六十一特混舰队算上,也能一战而灭之。

    可问题是,梁夏海军没有这样的撒手锏吗?

    不管梁夏海军在过去多么的忽视反舰导弹,从空军借用几十架轰炸机,准备上千枚空射反舰导弹,也不是难事。

    要说的话,甚至不需要海军出面。

    只要找到纽兰舰队,梁夏空军会立即发起攻击。

    在斯塔克看来,梁夏空军不计损失的派出大型飞机深入北东望洋,就是要赶在海军之前歼灭纽兰舰队。

    这样一来,纽兰舰队现在的处境就非常凶险了。




第177章 拼上一拼
    整个晚上,斯塔克都在思考一个问题。

    要不要撤回去,或者让第52特混舰队跟上来?

    让两支特混舰队靠近点,就算遭遇了不测,也能够一同应付,不至于在落单后,单独面对强大的梁夏舰队。

    可惜的是,想了一整夜,斯塔克都没拿定主意。

    关键就是,中转岛上的战斗还在进行,因此只能让第51特混舰队撤回去,暂时不能让第52特混舰队跟上来。

    这样一来,就没法应付来自西边的威胁了。

    前面已经提到,跟梁夏舰队相比,梁夏空军的战略轰炸机更值得担心。

    哪怕使用最大射程为250千米的C8C型反舰导弹,只要出动足够多的轰炸机,并且愿意承受巨大的战斗损失,梁夏空军的轰炸机就能干掉第51特混舰队,甚至能同时对付两支特混舰队。

    此外,之前的战斗已经证明,梁夏空军不是很在乎损失。

    这也没啥好奇怪的。

    做为全球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空中力量,梁夏空军的前身就是陆军的战略航空兵,也一直以战略航空兵为主。哪怕在和平时期,梁夏空军都维持了一支数量超过3000架的轰炸机群,还有大约相同数量的,进行了封存处理,并得到妥善保管的退役轰炸机。论战略打击能力,梁夏空军肯定是独步全球。

    斯塔克掌握的最新情报,梁夏空军的轰炸机数量已经扩充到5000架。

    除了启用封存的轰炸机之外,还增加了约500架新生产的轰炸机。

    这个生产效率,可以说高得吓人!

    不要忘了,哪怕是从波沙湾战争爆发算起,至今也才3个月,而梁夏帝国的飞机制造公司在如此短的时间之内,就向空军交付了500架轰炸机,还全是最新信号,折算后的年产量高达2000架。

    关键还有,这是完成动员之前的产能。

    等到完成战争动员,哪怕按最低标准计算,产量至少得提高2倍,达到每年6000架的规模。

    这可是战略轰炸机!

    就斯塔克所知,纽兰共和国的飞机制造厂就算开足马力,以最快效率,一年也只能生产大约3000架。

    可见,双方的实力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梁夏空军在和平时保持一支规模庞大的轰炸机部队,还有一个巨大的好处,能够培养与维持足够的精锐飞行员,确保在战争爆发之后,也就是在扩充机群规模的时候,不至于没飞行员可用。

    要说的话,梁夏空军最不缺的就是飞行员,特别是包括轰炸机在内的各类大型飞机的飞行员。这就是,梁夏帝国有全球规模最庞大的民用航空市场,国内有一千余座机场,数千条航线,以及约3万架支线与干线客机,还有1万多架民用运输机,从事民用航空的飞行员超过50万。

    这还没包括大约10倍于此的航空爱好者。

    全都算上的话,梁夏帝国的飞行员人数超过500万。

    就算并非个个的身体素质都足够的好,能够驾驶战斗机,也有很多飞行员在进行必要的培训之后,能够驾驶轰炸机、运输机这些不需要做剧烈机动,操控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的大型飞机。

    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梁夏空军不会太在乎损失。只要能干掉纽兰舰队,哪怕损失几十架、甚至上百架轰炸机那也是在所不辞。

    在理论上,只需出动20架“轰-9D”这个级别的战略轰炸机,就能够对第51特混舰队发起饱和打击。

    如果有战斗机护航,那就更加不得了。

    这正是舰载航空兵,或者说航母战斗群在现代海战中扮演的角色。

    通常情况,由航母战斗群出动战斗机,为空军的战略轰炸机提供掩护,以提高轰炸机的作战效率。至于航母上的攻击机,更多的用于执行战术任务,比如在登陆作战当中为陆战队提供支援。

    在由火力投送密度决定胜负的战斗中,舰载航空兵居于次要位置。

    其实,在第二次全球大战结束后,准确说是在反舰导弹诞生之后,舰载航空兵攻击力不足的问题就暴露了出来。

    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受航母限制,舰载机始终都是战术飞机,没法跟战略级别的轰炸机相提并论。

    只是,即便到现在,也没有人愿意承认这一点。

    道理也很简单,对海军来说,舰载航空兵是主要的突击力量,哪怕不中用,也不能随便抛弃。

    根据这些,也就不难推测出白华伟可能采取的战术。

    在跟第六十一特混舰队汇合之后,他会带两支特混舰队北上,且尽量保持隐蔽,尽可能的利用岸基航空兵搜寻纽兰舰队。在发现纽兰舰队之后,将由空军出动轰炸机,在舰载战斗机掩护下发起攻击。如果有需要,空军还会安排大型预警机、加油机与电子侦察机等支援飞机为行动提供支持。

    要这么打,肯定需要在后勤保障上下功夫。

    简单的说,就是需要在前沿基地部署足够多的作战飞机。

    其实,这也是斯塔克最关心,或者说最担心的事情。

    之前每天,斯塔克都会收到由后方发来的关于北马群岛、管岛与威岛的军事基地的卫星照片。

    也就在这几天里面,梁夏空军加强了在这些地区的部署强度。

    只是在管岛的李铭博航空站,就新增了至少120架大型作战飞机,其中肯定有空军的轰炸机。

    威岛那边也在加紧准备,新增了很多临时搭建的停机棚。

    如果把北马群岛的3座空军基地算上,梁夏空军最多能部署500架轰炸机,并且让其中五分之一执行对海任务。

    在理论上,这些轰炸机都能参与对付第51特混舰队的战斗!

    其实,梁夏空军一直在用部署在北马群岛的轰炸机执行远程奔袭任务,包括用巡航导弹攻击纽兰本土的西海岸地区。虽然强度不太高,也没造成多大的破坏,但是产生的影响不可忽视。
1...330331332333334...42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