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闪烁
斯塔克抬手打断史密斯,没有让他说下去。
显然,史密斯是要用第52特混舰队来交换梁夏海军的两支特混舰队。
真要能够交换,斯塔克绝对不会犹豫。
哪怕损失了第52特混舰队,接下来的几个月,也能依靠第51特混舰队扫荡整个霍瓦依群岛。
其实,只要打下中转岛就足够了。
没有后顾之忧,第51特混舰队就能全力支持登陆部队,也就肯定能在几天之内消灭中转岛上的残敌。
要说的话,在输掉舰队决战之后,守卫中转岛的部队未必会死战到底。
想到这些,斯塔克不禁暗自叹息。
等到情绪平静一点,他才朝史密斯看过去。
“如果是另外一种情况,第四十一特混舰队在东边,就更好办了。因为是远程奔袭,所以第四十一特混舰队未必会直接发起攻击,更有可能会呼叫岸基航空兵的支援,甚至让空军出手。因为部署在霍瓦依群岛上的岸基航空兵已经遭到重创,还负责搜寻任务,未必有能力组织发起进攻,所以多半会交给空军,而且动用部署在后方,比如北马群岛上的轰炸机执行突击任务。”
“你的意思是,我们出动战斗机为第52特混舰队提供掩护?”
史密斯点点头,接着说道:“这么做,主要是让第52特混舰队集中力量应付来自第四十一特混舰队的攻击。关键是,我们仍然会动用那些轰炸机对第四十一特混舰队发起突击,并争取将其一网打尽。”
“真要是如此,第六十一特混舰队肯定会撤退。”
“这确实是个难题,不过肯定要比一无所获好得多。”史密斯瘪了瘪嘴,转而说道:“再说了,在第四十一特混舰队覆灭之后,梁夏海军肯定会做出调整,变得更谨慎,不会让第六十一特混舰队前出冒险。我们受到的影响,其实是花更多时间攻占中转岛。目前看,这是我们能争取到的最好结果。”
“没有伏击第六十一特混舰队的机会?”
“虽然从战术的层面看,在第四十一特混舰队发起突击之后,第六十一特混舰队将会在西边采取行动,以分散我们的注意力,但是有理由相信,梁夏舰队指挥官会充分的利用空军的轰炸机。”史密斯稍微停顿了一下,在斯塔克看过来之后才说道:“要想伏击第六十一特混舰队,我们得留在这里,最多向东北方向转移500千米。离太远,就很有可能超过舰载机的作战半径。”
“你是说,我们会首当其冲遭到攻击?”
在说出这句话之后,斯塔克也长出了口气。
关键就是,第51特混舰队现在所在海域,在北马群岛到霍瓦依群岛的航线上,是轰炸机的必经之地。
其实,第51特混舰队来此就是为了拦截梁夏空军的轰炸机。
如此一来,那些前去对付第52特混舰队的轰炸机,有很大的可能在飞行途中发现第51特混舰队。
“我们必须向后方转移,准确说是去第52特混舰队的北面。”
斯塔克没接话,他当然明白史密斯的意思。
此举,就是把第52特混舰队当诱饵。
从部署的角度来看,其实就是第51特混舰队与第52特混舰队调换了位置,由原本打掩护第52特混舰队顶到前面。
要说的话,斯塔克并不在乎第52特混舰队的死活。
不要忘了,第52特混舰队原本隶属于夕落洋舰队,与第51特混舰队所属的东望洋舰队没有多少交集。
严格说来,两支舰队一直都不和。
原因也很简单,在第二次全球大战中,东望洋舰队投靠联邦当局,而夕落洋舰队听华城当局使唤。
即便到了战后,东望洋舰队也是特立独行。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在众多大战之后回归的海军将领的推动之下,华城当局不得不做出妥协,采用“尼兹”为第一级超级航母的首舰命名,而且前三艘的舰名都来自东望洋舰队的名将。
不要忘了,对华城当局来说,这些人都是叛将!
此事,还被当成了笑柄。
结果就是,在第二批开工建造前,华城当局通过了一项很有针对性的法案,规定只能用总统的名字为航母命名。很明显,该法案针对的也就是海军里的保守派系,免得再次闹出类似的笑话。
斯塔克来自东望洋舰队,虽然算不上保守,但是肯定更加在乎东望洋舰队。
他现在考虑的,其实是在牺牲掉了第52特混舰队之后,哪怕取得了胜利,能否靠1支特混舰队取得更重大的胜利。哪怕不求夺取整个霍瓦依群岛,也至少需要保证在近期打下中转岛。
如果不行,牺牲第52特混舰队还有什么意义?
其实,从长远来看,牺牲第52特混舰队肯定弊大于利。
不说别的,欠缺航母的不是梁夏海军,是纽兰海军。真要拼消耗,纽兰海军会死得非常难看。
可问题是,还有别的选择吗?
史密斯说得很透彻,毕竟跟斯塔克比,他是旁观者,也就看得更清楚、更彻底。
在史密斯做分析的时候,斯塔克也在思索。
思前想后,他也不得不承认。以当前局面,根本没有太好的选择。别说是完胜,能确保不败,就非常不容易了。
作战行动已经出了问题,还能全身而退吗?
如果必须做出牺牲,那么牺牲第52特混舰队,肯定要比牺牲第51特混舰队好得多!
第182章 暗夜凤凰
阿留群岛,基斯海军航空站。
夜幕落下之后,平时为大型巡逻机服务的西北勤务区里面是灯火辉煌,上百名地勤人员正在忙碌。
不过,并不是海军航空兵的地勤人员,全是空军的官兵!
此外,停在这里的也不是巡逻机,而是两架隶属于空军,外形非常怪异的飞机。
绰号“暗夜凤凰”的“侦-333”型高空高速侦察机。
要说的话,帝国空军对“侦-333”的存在一直讳莫如深。
早在十多年前,也就是在纽兰空军的SR-71A“黑鸟”问世之前,就出现了帝国空军也在研制这类空高速侦察机的传言。只不过,帝国空军一直都没有承认,还对这种依靠高度与速度来对抗防空系统的侦察机提出了质疑。道理很简单,侦察机的性能再出色,也肯定不如防空导弹。
显然,实际是另外一种情况。
纽兰空军靠SR-71A大出风头的时候,帝国空军也在研制高空高速侦察机,只是遇到了技术难题。
配套研制的发动机没有能够通过测试验收!
要说的话,这是空军司令部的锅。
当时,帝国空军的头号项目并不是侦察机,是代号“霹雳”的“双三”轰炸机。
按空军提出的要求,在航程、载弹量等指标达到战略轰炸机标准的前提下,“霹雳”还要拥有3马赫的飞行速度与3万米的升限。在最后的设计方案中,将为“霹雳”配备4台大型涡喷冲压复合发动机。
其实,这就是后来说的变循环发动机。
至于研制难度,自然是不必多说。
帝国空军忙活了十几年,至少投入200亿金元,最后也就制造了3架用来进行技术验证的原型机。
这种原型机的空重超过了100吨,最大起飞重量接近300吨,载油量高达160吨,配备4台最大加力推力为160千牛的涡喷冲压复合发动机。只可惜,没有达到空军提出的性能指标。虽然在22000米的高度上,飞行速度能达到3马赫,但是升限才24000米,没达到30000米。
关键还有,“霹雳”的经济性实在太糟糕了。
即便按照最乐观的结果估计,“霹雳”的造价都高达“轰-9”的5倍,而且最终有可能再翻一番。
此外,烧掉160吨燃油之后,“霹雳”只能把20吨弹药投掷到6000千米之外,而在同等情况下,“轰-9”只需要120吨燃油。关键是,“霹雳”没办法使用外部挂架,也就无法搭载大尺寸弹药。
当然,最为要命的还是勤务性能。
直到下马,配套研制的发动机都没有能够通过测试验收,而且预估的使用寿命只有可怜的100个小时。
哪怕“霹雳”的机体设计寿命也不长,只有2000小时,仅为“轰-9”的三分之一,可是配备寿命仅100小时的发动机,而且是4台,也意味着在全寿命周期内,更换发动机的费用将超过轰炸机自身的价格。
何况,这种发动机很不可靠,也没人知道能在什么时候达到成熟状态。
3架技术验证机在封存之前,差不多3年里面,总共才飞行100多个小时,大部分时候在地面嗮太阳。
原因就是,发动机的故障率实在是太高了。
要说的话,其实就是发动机太不靠谱,所以“霹雳”才在造出3架原型机之后,被空军束之高阁。
一起完蛋的还包括配套的发动机。
问题就在这里。
高空高速侦察机项目所采用的发动机,其实就是为“霹雳”研制的发动机,只是根据实际需要做了适当的调整。
其实,在最初阶段,空军搞的不是侦察机,而是截击机!
关键就是,纽兰空军也在研制跟“霹雳”旗鼓相当的轰炸机,也就是同样以下马收场的XB-70“瓦尔基里”。
当时还有情报表明,迢曼帝国也在研制3倍音速轰炸机,只是稍微小一点,最多算是中型轰炸机。虽然这份情报不是很准确,即迢曼帝国与西骆沙研制的是飞行速度仅2.4马赫的TU-22M,但是在当时,这些情报足够促使帝国空军研制一种针锋相对的,或者说能追上这些轰炸机的截击机。
不管怎样,面对3倍音速轰炸机,以往的战斗机与截击机的飞行速度都太慢了。
在这个问题上,帝国空军与纽兰空军可以说同途不同命。
纽兰空军在研制SR-71A的时候,想要获得的,其实也是截击机,而且在研制阶段一直以截击机为主。
只是,研制截击机的难度实在太大了。
此外,在各国的3倍音速轰炸机陆续下马之后,加上导弹的性能愈发先进,3倍音速截击机已无存在必要。
结果就是,纽兰空军先放弃了3倍音速截击机,然后利用已经取得的研制成果弄出了3倍音速侦察机。
必须承认,在这一点上,帝国空军做得不够好。
因为发动机的研制进度太慢,所以在“霹雳”下马之后,帝国空军的热情也一下跌到了谷底。
过了3年,在获知纽兰空军在研制3倍音速侦察机之后,帝国空军才翻出之前的高空高速截击机项目。关键是,经过3年的积累,几个关键的技术难题已经得到解决,发动机有了希望。
此后,也就有了“侦-333”项目。
虽然采用了正规军用飞机的编号,但是这并不是真正的军方编号,只是一个比较直观的研制代号。
三个“3”代表就的是三项主要性能指标,飞行速度3马赫,飞行高度3万米,作战半径3000千米。
可见,至少在立项之初,空军玩了借尸还魂的把戏。
说得简单一点,当初让“双三截击机”项目下马的不是空军,而是由论议两院把持的国防预算委员会。也正是如此,在该项目下马后,空军还在为配套的发动机破款,也才有了后面的突破。
站在帝国空军的立场上,飞得更快与飞得更高是永恒的目标。
关键还有,三倍音速截击机所用到的很多技术,都有超前性,今后肯定能用在其他作战飞机上面。
最有代表性的,其实就是涡喷冲压复合发动机。
现在称为变循环发动机,而这种发动机是帝国空军第五代战斗机,也就是“战-20”的标配动力。很明显,如果当时没有投资研制复合发动机,帝国空军获得变循环发动机的时间至少要推迟10年。
说得直接一点,用一个不算太大的项目来推动各种尖端技术,是一笔很划算的买卖。
不止空军,在帝国海军,也有很多类似的项目。
此外,空军热衷于搞三倍音速截击机,也是在为第五代战斗机做前期探索,并借此确定研制方向。
不要忘了,在研制“侦-333”的时候,两种主要的第四代战斗机都已研制成功,并且进入到量产阶段。按生产一代,研制一代的惯例,空军在“战-11A”投产之前就启动了第五代战斗机的预研工作。
显然,在那个时代,没人知道第五代战斗机是什么样子,也才需要尝试与探索。
可惜的是,这次明显是眼高手低。
项目启动之后不久,帝国空军就发现,3倍音速截击机不但研制难度很大,也没有什么实战价值。
原因也很简单,同样由空军主导的DK-10“神箭手”防空系统已经进入到定型阶段,其设计指标是能够拦截飞行速度在6马赫以内的高空目标,射高30000米,射程在100千米以上。
此外,海军主导的DK-9,最大射程达到了160千米,改进型超过200千米。
与这些防空系统比,3倍音速截击机不止价格昂贵,用途接较为单一,明显不适合未来战争。
直到这个时候,空军才正式确定,“侦-333”为高空高速侦察机。
最初几年,空军的目的并不是要研制出这种侦察机,而是利用该项目套取经费。
后来用在“战-20”上的很多先进技术的启动资金,其实就是来自“侦-333”。
当然,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事情,在各军兵种都很常见。
正是如此,帝国空军才一直没对外宣传“侦-333”项目,甚至一再否认其存在,以免给自己惹上麻烦。
也就是在这几年里,纽兰空军完成SR-71A“黑鸟”的研制工作,还采购了几十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