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闪烁
舰载战斗机围绕航母战斗群作战,后方有舰载预警机的支持,海面上还有防空战舰,对付携带轻型反舰导弹的攻击机绝对是信手拈来。依托完善的舰队防空体系,甚至不用舰载战斗机去拦截攻击机。
这种截击属性,在“战-9”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如果是充当截击机使用,“战-9”再战20年都不是问题。
换句话说,如果在空军的“战-X”之上研制的下一代舰载战斗机出了问题,海军也能够通过改进“战-9”,比如换上性能更好的AESA火控雷达来延长其服役时间,也就能从容不迫的研制新式舰载战斗机。
其实,这本身就是周涌涛为海军航空兵制订的计划。
空军搞的“战-X”能用就用,要不能用就另起炉灶。
此外,还放弃了“指-11”项目。
严格说来,放弃“指-11”也是妥协,或者说当初启动“指-11”项目,就是在为将来妥协做准备。
与舰载反潜巡逻机不同,舰载预警机对飞行速度没有太高的要求。
就“运-6C”本身来说,因为换上了涡轮螺旋桨发动机,所以充当舰载预警机的平台肯定是绰绰有余。
正是如此,在海军的规划中,需要的不是“指-11”,是换上AESA雷达的“指-6D”。
可见,在海军舰载航空兵的下一代舰载机当中,用来取代“攻-5”的“攻-X”,拥有最高优先级。
可惜的是,“攻-X”的研制工作并非是一帆风顺。
往前追溯,早在20多年前,帝国海军就顺应时代潮流,提出研制一种能够以两倍音速冲刺飞行,最大起飞重量低于40吨,作战半径超过1500千米,载弹量至少达到10吨的重型攻击机。
如果研制程功,就用来取代“攻-5”。
这些技术性能指标,哪怕放到现在都非常超前。
结果就是,在完成论证之后,帝国海军不得不承认现实,转而寻求跟有类似需求的空军进行合作。这就是,空军也在研制2倍音速重型攻击机,用来取代众多在大战之后采购的战术轰炸机。
当时,帝国海军相中的就是空军最新式的“攻-8”。
按海军的设想,在“攻-8”的基础上,适当的降低性能指标,能够研制出适合海军的重型攻击机。
不得不说,帝国海军乐观得有点过头。
“攻-8”在定型的时候,最大起飞重量超过50吨,而海军舰载型需要提高机体的结构强度,还要做防腐处理,空重要增加2吨左右,因此就算是降低其他性能指标,最大起飞重量也无法控制在40吨以内。
以当时的技术,从“攻-8”发展而来的低配版舰载攻击机至少都有45吨。
显然,这个重量完全没办法接受。帝国海军最新式的蒸汽弹射器,设计最大弹射重量也就只有40吨。
加上其他原因,比如需要分摊“攻-8”的研制经费,海军最终打了退堂鼓。
结果就是,帝国海军不得不对“攻-5”进行多次现代化改进,延长其服役时间。
其实,即便是周涌涛主持海军的装备建设工作,“攻-X”项目的推进工作也很缓慢,并不是一帆风顺。
这里既有技术上的问题,也有非技术原因。
关键,其实是“攻-5”的服役时间太长了。
虽然帝国海军航空兵有过很多异想天开的念头,但是在放弃了“攻-8”改进型之后,再也没有更好的选择。
提高舰载航空兵打击能力的唯一办法,就是挖掘“攻-5”的潜力。
必须得说,“攻-5”确实是一种很优秀的舰载攻击机,超过30年的服役寿命就是最好的证明。
那个时代的舰载机,甚至是战术飞机,绝大部分的服役时间不到20年!
只是,“攻-5”的缺陷也非常明显。
最突出的就是飞行速度太慢!
正是如此,在“攻-X”项目初期,准确说是前几年,帝国海军坚持要求具备超音速巡航飞行能力。
在立项的时候,还把“典型作战挂载下在12000米高空达到1.4马赫巡航飞行速度”放在了首位。
这个指标,等于锁死了“攻-X”的其他性能。
结果就是,“攻-X”项目白白浪费了几年时间,直到新历144年,也就是周涌涛住进首辅官邸的那年,另外一种被寄予厚望的先进攻击机在战场上大放异彩之后,帝国海军才猛然觉醒。
第137章 现实难题
对帝国的海军将领来说,空军的“攻-11”在锡兰王国平叛行动中的惊人表现,简直就是一计响亮的耳光。
当年,帝国海军就重新拟定了“攻-X”的性能指标,并直接放弃了超音速飞行能力。
调整之后,隐身性能摆在了首位,其次是2000千米的作战半径,以及具有低可探测性的战场感知能力与通信系统。因为以激光制导炸弹为代表的精确制导弹药已经成熟,所以海军不再强调载弹量,由12吨降低到内部弹仓挂载4吨,以及额外设置6个1500千克级外部重载点。
至于起飞重量,仍然以40吨为上限。
其实,只要不再要求具备超音速飞行能力,利用新式技术研制一种40吨以内的隐身舰载攻击机,并不是什么难事。
次年,新历145年,三家厂商就拿出了各自的设计方案。
有趣的是,三家厂商不约而同的采用了在当时看来,还非常前卫的飞翼升力体布局。
这也是满足隐身性能与大航程指标的唯一选择。
因为三家厂商的设计方案几乎是如出一辙,所以在年底,帝国海军让三家厂商联合组建项目小组。
此后,“攻-X”项目进入了快车道。
短短3年之后,在新历148年的年底,第一架“攻-X”样机正式下线,并且在首飞之后获得“攻-12”的军方编号。接下来,承包商陆续交付了7架原型机,项目由此进入到设计试飞阶段。
按照计划,设计试飞工作将在新历151年宣告结束。
不出所料,首批量产型,准确说是按量产标准改进的试飞原型机,将在新历151年交付给海军的教导大队。
如果一切顺利,将在新历151年年底,或者152年年初,组建第一个“攻-12A”重型攻击机中队。
帝国海军也将就此进入隐身时代。
只是,仍然比空军慢了半拍。
当然,只要“攻-12A”顺利入役,帝国海军的第三轮变革就将取得阶段性胜利。
至于这种攻击机的价值,完全用不着怀疑。
虽然在执行风险巨大的高强度打击任务时,“攻-12A”只能使用两个内部弹仓,最多能挂载4吨弹药,远低于“攻-5F”,但是凭借更强的生存能力,“攻-12A”的作战效率远远超过了“攻-5F”。
执行对地打击任务,“攻-12A”一般挂载为4枚1000千克级、或者8枚500千克级、或者12枚250千克级的激光制导炸弹,或者2枚远程空对地导弹,或者4到6枚短程空对地导弹。
对海打击,通常是2枚2000千克级重型隐身反舰导弹。
关键就是对海打击能力。
虽然反舰导弹由6枚减少到2枚,而且只能亚音速飞行,但是这种为“攻-12A”量身定制的反舰导弹,拥有同时代最突出的突防能力,打击效率比“攻-5F”使用的KD-12提高数十倍。
此外,还能够充当空射巡航导弹使用。
如此一来,帝国海军的打击范围,将由2000千米“战术”级别扩大为3500千米“战略”级别。
可惜的是,绰号“没羽箭”的XKD-30的研制进度比“攻-12A”还慢!
关键就是,海军提出的性能指标实在太过苛刻。
往简单说,就是要在2000千克,长度不超过4米、直径不超过0.5米的弹体里面,实现600千米的最大射程,0.95马赫的巡航飞行速度,最后60千米在海平面高度不低于3马赫的冲刺飞行速度,还必须具备隐身能力,RCS面积低于0.01平方米,而且弹头质量不低于500千克。
要说的话,弹重指标还算是比较宽裕。
真正的问题是尺寸。
哪怕海军在后来放弃了通用要求,不再要求能够由潜艇搭载使用,从而把弹体直径放宽到0.8米,也就是“攻-12A”弹仓所允许的最大值,其弹体空间也难以实现海军提出的战术性能指标。
有趣的是,“巡航导弹”版反到率先完成研制工作,在去年就已定型,并且在大战爆发之后开始量产,其正式编号为KD-30A。因为不要求具备超音速冲刺飞行能力,巡航飞行速度降低到0.85马赫,所以KD-30A不但把质量减轻到1650千克,还在保持500千克战斗部的情况下,获得了1500千米的射程。
因为性能非常出色,所以KD-30A还获得了空军的青睐。
不过,也并非尽善尽美。
最突出的问题,也就是太贵。
哪怕应国防部要求,海军与空军联合下达订单,第一批就采购了15000枚,出厂单价依然是KD-20与DD-20的5倍。按厂方提供的报价单,只是隐身涂料与电子设备,就占到了总价的60%。
当然,在战争时期,这个价格勉强能接受。
海军想获得的其实是反舰型。
按照最新版本,帝国海军已经把战斗部的质量缩小到了250千克。
使用半穿甲战斗部,并且装填通常用在鱼雷战雷头里的高能炸药,对大型战舰依然有足够的毁伤能力。
当然,如果适当的降低速度性能,那就更好了。
总而言之,在XKD-30问世之后,“攻-12A”能把帝国海军航母战斗群的打击能力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上。
按照帝国海军做的推演,一个大队的20架“攻-12A”,投射40枚XKD-30,就能对一支单航母战斗群构成饱和打击。因为“攻-12A”不但用来取代“攻-5”,还要取代一部分充当过度品的“战-12”,最终将在1支舰载航空编联队配备2个大队,总共40架,所以就理论而言,帝国海军航母装备“攻-12A”之后,对海打击能力将提高1倍,1支航母战斗群能同时打击敌人2支航母战斗群。
相反,如果不增加“攻-12A”的编制规模,只用来取代“攻-5”,就能够腾出20架重型舰载机的位置。
这意味着,舰载航空兵有了更强的战术灵活性。
比如,多搭载20架重型战斗机,制空作战能力能提高一倍。换成是“巡-4A”的话,反潜作战能力将提高3倍。继续保留24架“战-12”,那么在低烈度的战斗当中,综合作战效率能提高1倍以上。
毫无疑问,这才是理想的航母战斗群。
由此,也就不难看出“攻-12A”对帝国海军的价值,以及周涌涛为什么要拼尽全力支持这种舰载机的研制工作。
在全球大战中,“攻-12A”的价值更突出。
其实,在波伊战争爆发之后,帝国海军立即下达了“攻-12A”的订单,并且责成承包商尽快启动量产工作。
因为设计试飞还没完成,此后还有军方的验收试飞,所以就算拿到了订单,承包商也没办法让“攻-12A”立即量产。
为此,乘风公司提出先在原型机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作战系统来达到服役状态,并进行预产批次量产。
可惜的是,就算是预产批次,也要到明年第二季度才能交付。
此后,还要进行适应性训练。
哪怕是在战争时期,这些“攻-12A”能够在明年的第三季度,甚至是年底形成战斗力就很不错了。
在此之前,帝国海军的主力攻击机依然是“攻-5F”。
当然,海军需要的不止是新式舰载攻击机。
在空军主导的“先进战斗机”结出说过后,设计团队已经把重点转到海军型上。
不出所料,绰号“火凤凰”的“战-21A”将在明年完成研制工作,有望在新历152年正式装备海军航空兵。
到那时候,由两种第四代隐身舰载机充当核心的帝国海军航空兵,必然是所向披靡。
只是,白华伟现在关心的并不是明年才能得到的新式舰载机。
在来到珍宝港之后,他的第一个发现就是,东望洋舰队,特别是第四十一特混舰队并没有预料的那么精干。
要说,也不用奇怪。
帝国海军六大舰队,即东望洋这边的第二、第四与第六舰队,以及部署在梵炎洋与夕落洋的第三、第五与第七舰队,只有第四舰队以海外军事基地,也就是珍宝港为母港,其他舰队的母港都在本土。
此外,珍宝港还是帝国海军东望洋舰队的第二司令部所在地。
这下,产生了一个问题。第四舰队的战舰,尤其是频繁参与部署的主力舰,很难获得返回本土的机会。
虽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为了增强东望洋舰队的战斗力,也是为了增强对霍瓦依群岛的控制力度,帝国海军一直在加强珍宝港的基础设施,甚至在此建设了本土之外,最完善的舰队司令部,但是这些努力并没能改变珍宝港的本质,或者说没能让珍宝港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大型港口。
关键不是帝国海军的投入不够多,而是霍瓦依群岛的人口实在太少了。
道理也很简单,帝国当局不能大张旗鼓的鼓励向霍瓦依群岛移民!
时至今日,霍瓦依群岛依然属于纽兰联邦,而珍宝港所在的霍努岛上的霍努市是纽兰联邦的首都。
在法理上,珍宝港,以及群岛上的其他军事基地均属于纽兰联邦。
虽然帝国已经跟纽兰联邦断绝了外交关系,而且国际社会也只承认纽兰共和国,但是霍瓦依群岛属于纽兰联邦是获得公认的事实,因此就算有十几座军事基地由帝**队控制,帝国当局也无权向霍瓦依群岛移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