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素罗汉
第二天一早,住在客栈里的代表团就接到了信使的带来的口信:所城有请余军师。
余军师见到来人后不敢怠慢,急忙出门去所城等候接见。今天他学乖了,没有带随从,也没有雇马车不带礼物的话,所城离客栈又不远,几步路就到了。
依旧是那间屋子,依旧是马跃同志。
今天的马跃更加干脆,因为昨天他已经用电报和内阁沟通过了,得到的答复果然是:“按既定方针行事”。
所以他只用1分钟就结束了这次会谈:“将军只和刘香本人谈判,其余闲杂人等恕不奉陪!”
帝国对于刘香集团的态度是很明确的:无论他降不降,都得去广东闹搞事情。什么时候广东官场被逼“引狼入室”,发公文调曹氏兵马入粤剿匪,什么时候刘香的历史使命就完成了。
所以这边对刘香是一种冷眼旁观的心态:如果你诚心要降,那就请单枪匹马来磕头,然后“领命”继续去广东当海盗,事后再公开投诚,保你个政协座位还是没问题的。
如果你没那个胆子来投降,那也无所谓。在适当的时候,自然会有舰队从厦门出发将你赶去广东继续当海盗,只不过这样被动的话,刘某人的结局肯定不会太好就是了。
这就是某位跑来探路的军师受到冷遇的原因了:穿越众必须要摆出一副冷冷的样子给刘香施加压力,逼迫他丢掉幻想,在两个极端中选一个。
饶是余仙客之前已经有了不好的预感,但是当他站在所城门外回想起刚才的场面时,还是禁不住怒火中烧了一把:真视我大帮几万兄弟为无物吗一句话就打发啦!
然而现实就是这样残酷,等余师爷徒步回到客栈后,短短一截路就让他那点怒火退散了所谓的几万兄弟连厦门附近都不敢来转一圈,可不就
第334章 熊道的任务
余仙客在福州待到农历年过完后才返回了潮汕。这期间他一直在多方联系,试图能游说官府的某位大佬。
然而现实很残酷。战略地位迅速降低使得刘香集团的影响力大不如前,所以没有哪位大佬愿意跳出来趟浑水。而余仙客最终将带来的财物都消耗在腐朽的官僚体系中之后,也只能恹恹打道回府了。
回去见到大掌柜交换情况后,两人都是连连摇头。虽说现在局势比之前更加明朗,然而这没什么卵用:北方两家提出来的面谈要求刘香是无法做到的,至少现在他不会考虑。
“也罢,只好南下了。”刘香颓然说了一句。
余仙客这时也只能点头表示赞同:“事已至此,南下去广州筹措一番也未可知。”
刘香叹口气:“唉,谈何容易。”
尽管广东那边传来的消息听上去不错:广州官场对于招安刘香还是有兴趣的。但是这件事前文已经说过,刘香有苦自己知——他没有转型所需的地盘和商业渠道。
澳门和厦门两处地方已经卡死了南北两处的贸易路线,刘香即便像郑芝龙那样转了型,他的商船队到不了福建就会被扣押,哪里有买卖有可做。
如此一来,哪怕广州官场招安了他,没有生意和地盘的刘香迟早还是会走上劫掠的老路。这之后就是和广东官场翻脸,信誉值变负,然后官府开始下定决心剿灭他......
可见的未来令刘香愁眉不展,然而还有更让他糟心的事在发生:就在余仙客回来的第5天,两艘各自装备着4门火炮的流线型帆船,在南澳岛以北和海盗巡船发生了交火事件,打死打伤多名海盗后扬长而去。
南澳岛位于闽粤分界之处,最是要紧地带。
明朝廷早在万历1575年就将南澳岛划为两省共管,以雄镇关为界,建立了全国唯一一座海岛总兵府:“闽粤南澳总镇府”。这同时朝廷设立了“协守漳潮等处地方专驻南澳副总兵”,其下设闽粤军各一营,既历史上郑芝龙曾经染指过的南澳副总兵。
到了清朝,这里的副总兵规格又被提高到了总兵规格,位置愈发重要。
现在髡人的炮船既然已经来到南澳岛挑事,那么毫无疑问下一步就是大举南下了。
尽管髡人这么做有点挑衅南澳副总兵防区的味道,但是刘香可不敢把希望寄托在官老爷身上。
于是在1629年的3月5日,休整了几个月时间的刘香大帮开始大批从潮汕地带涌出,直奔群盗最熟悉,也是南边最富裕的海路要冲:珠江口而去。
得到消息的北方强邻并没有做什么,只是冷冷目送了对手地远去。
刘香不知道的是,这一次走后,他再也回不到起家的潮汕地区了,南国将会是所有中式海盗们最后的舞台,剧本会如期上演。
......
将目光暂时从温暖的南国收回后,偏居一隅的巨人又把视线投向了冰冷潮湿的江南。
“浪奔,浪流,浪里涛涛江水永不休......”
土布短衫,渔家打扮,戴着蓑笠的艄公一边卖力划船,一边侧耳听着船楼上飘来的小调声。虽说听不懂这种曲词怪异的外乡小调,但是艄公还是从歌声中感受到了一点萧瑟惆怅的小情怀。
唱歌的是熊道。
船只从杭州出发沿钱塘江而下,到了金山卫就可以转道北行进入松江府地界。在长江三角洲繁密的水系里穿行,只需三五十里的水路,船只便能到松江府城,再往北三五十里,便是后世的明珠,现如今的小小上海县了。
高歌一曲上海滩后,抒发完热情的熊道被冷冷的江风一吹,顿时豪情不再。他紧了紧身上的竹鼠皮袍子,看一眼河道四周荒凉的棉田,顿时寒意上身,急忙转身窜进了船舱。
通常来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棉田在三四月份就可以开始播种了,明代赫赫有名的松江棉就是靠着长江南北的大批棉田来提供原料的。
这种情况导致了原本是鱼米之乡的长三角在明末已经变成了纯商品粮购入地区,粮农变成了棉农和桑农,整个苏松常地区的农作物
第335章 开港(一)
上海县在元朝时就已经有了建制。元十四年(1277年),朝廷在上海镇设市舶司,衙门就在今天的光启路上。当时上海市舶司与广州等地的市舶司齐名,是全国7大海关之一。
到了明代,拜官府捉摸不定的海禁政策所赐,整个国家的海贸和与此相关的科技发展反而倒退了不少。像市舶司这种产物,在隆庆开关以后就只剩了广州一家,其余的则全部被官府撤销......
而熊道这次的任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要“重开市舶司”,“重建国内第一外贸港”,可谓是任重道远。
当座船来到上海县外时,已然是掌灯时分了。
虽说从规划上讲,明代的上海不过是个县城而已。但是从繁华程度上来说,此刻的上海县,城里城外一片灯火,绵延关厢东西各五里,市场,客栈,佛宫,酒楼,贾肆,鳞次栉比,俨然一副江南巨镇的模样,说是明代版的“十里洋场”也不为过。
这种嚣华场面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
无论朝廷在海贸方面如何消极,但是上海的区位优势是不可改变的。作为中国大陆海岸线的中点,上海地理位置优越.从此地出发,无论北上京津,还是南下闽粤,抑或是渡海去日本琉球,航程都差不多。
即便像明人这样只做内需海贸,也足够上海县发达富裕了。而且上海县从来都不是小渔村,自宋元以来就一直是繁华的贸易港,所谓的“东南壮县”。
熊道的座船在过了金山卫后,就拐入了黄浦江,然后一路沿江而下,来到了县城大东门外的码头区,缓缓在官码头旁边的诸多栈桥中选了一条下锚降帆。
走出船楼,面对着后世寸土寸金的外滩叹了一口气后,熊道便带着众多从人下了船。在两盏富贵人家标配的煤油灯左右照耀下,熊老爷踏过跳板,和早已等在码头的地主接上了头。
地主和熊道差不多年龄,姓罗,名叫罗十之。此人身材匀称,脸型有线条,态度热情又不做作,算是有风度的老帅哥一个。
罗十之身上有个秀才功名,又是当地富商,一直以来都在大批收购熊道的货物,算是熊道的二级经销商。
见面行礼后,熊道又与侯在一旁的几个小商人寒暄了几句。这几位都是打听到此事后专程跑来熊老爷面露脸抬轿子的,要知道熊老爷现在可是炙手可热的人物,巴结好了,生意上随便漏一点下来就够小商人们嚼谷了。
应付完码头上一堆人情后,熊道和罗十之转身上轿,在前呼后拥之下去了城东,进了关厢三里处的罗家私宅“罗园”。
......
自宋以来,由于朝廷选拔人才的机制渐渐变成了科举,所以唐汉那些传承千年,把持着官僚职位的世家门阀便渐渐没了消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相对公平的科举制使得寒门士子得以入仕,用后世的话说:“为下层人士打开了上升通道”。
然而在这种制度下,宋明新兴的士人阶层因为无法垄断社会资源,所以“旋起旋灭”,“富不过三代”这种家族兴衰史,却成为了一种社会新常态。
换句话说,田地,房产这些用来传家的财富,往往是在缙绅之间来回倒手的。因为很少有家族能代代出仕,所以祖辈利用官位获得的土地和财富,后人一旦没了护身符,就渐渐守不住了。
第336章 开港(二)
熊道这一趟出差阵势不小:掌柜,帐房,伙计,保镖,内卫,小厮,光这些就有四十多口人。事实上这点人对于此次任务来说,还仅仅是先头部队而已。
要知道熊老爷这次来可是要开埠的。建设大面积的新式码头区且不说,以穿越者的尿性,伴随而来的肯定还有商业区和住宅区,说白了就是小型特区。
上海滩啊,冒险家乐园,有轨电车,骑楼,先施公司,永安公司......不把电视剧里常见的“复古”南京路搞出来,那还叫上海滩吗
所以他这次不但带了很多土著,等事情稍微有眉目后,还会有一些穿越者来此地出差——规划和建设这些熊道可不懂,需要其他部门派人来。
......
熊老爷的团队当天晚上就歇在了罗园。罗十之这边不但划出半个园子供客人休息,还打算给老总提供几个服侍的丫鬟小僮。
然而这一点却被婉拒了。
随着时间推移,穿越国内部的架构得以不断完善,所以很多之前的野路子现在也变得越来越正规化。
像熊道他们这些当初随意加入情报系统的玩票人士,陆陆续续在后来都得到了副局长马跃的专业补课,将他们缺失的部分弥补上来。
而包括内卫,小厮这些身边的亲近人,现在都已经换成了情报局在新港训练基地培训出来的正式雇员。这些人不但负责保护熊道的安全,还担负着发报,侦查,秘密刺杀等间谍日常。
所以熊老爷现在出门,就相当于一个情报小组出了门,随身携带着各种秘密,不可能接受罗家送来的丫鬟。
当天晚上简单休整过后,从第二天开始,熊老爷正事没干,先是进入了一轮交际时间。
接风宴,曲宴,茶会,清谈,密谈,接见提着礼物上门的某某,自己带着礼物去上门去某某府上求接见......整个一轮交际活动用掉了熊道好几天的时间。
这种是必须的。上海县里有大把富商,其中和熊老爷打过交道的为数不少。现在某人既然要在这里施展一番,自然要先摸摸情况,和各路神仙打个招呼。
一轮密集的交际活动过后,熊道这才腾出手来开始做正事。
第一步是勘址。后世的地图和400年前是不一样的,沧海桑田这个词很好地诠释了上海滩的变迁:谷歌上大约有五分之一的沿海土地在明代还是大海,像浦东国际机场,南汇新城之类的地方,眼下统统是鱼鳖王国。
熊道先是花了几天时间沿着海岸线附近的水网走了一圈,这之后他搭乘的小船就在高桥镇一带转悠起来。
高桥镇在上海县城东北方30里,唐初时只是长江口一个小岛,随着岁月流逝,小岛渐渐和大陆连成一片,在明代属于嘉定县的地盘。
明代没有外高桥一说,只有离海岸线不远,位于长江出海口的高桥镇。在高桥镇西北方,就是黄浦江的出海之地:吴淞口。
根据大员方面传过来的战略规划,未来的港口区肯定是要江海联运的——沿着长江上溯到明国内陆是既定战略。
所以高桥镇这里就成了熊道重点勘查的位置。此地正好紧邻长江口和黄浦江口,一旦港口建成,不但能停泊海船,饮马长江,还能利用黄浦江的水运能力沟通整个江南地区的水运贸易,是一处上好的“金三角”地带。
于是熊道就带着人将附近仔细勘查了一番。不但估算了要购置的地皮面积,还拍下数码照片,将17世纪的高桥大致地形都输入了电子地图,然后将u盘捎回了大员。
在等待回信的日子里,熊道也没闲着:万里长征才走完第一步,后续的麻烦事还多着呢。
最让他头痛的,就是接下来的置地了。
要知道,一旦新区开始建设,那么是个人都会清楚周边的地皮要涨价......不要低估古人的商业嗅觉,尤其是在江南这种地方。
所以为了避免日后的麻烦,避免出现17世纪的钉子户,熊道必须在一开始就买到尽可能多的地皮,悄悄地进村,打枪地不要。
毕竟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熊道的资金可以说是无穷尽的,在上海滩置地又不是什么亏本的生意,所以有多少买多少才是王道。
事实上漫天要价的钉子户还不是最难缠的,毕竟这也算是商业行为,来自于地产强国的熊某人可是有跨时代拆迁经验的。
而熊道最怕的,则是那些干脆不卖地的人——譬如不差钱的缙绅,还有视那几亩地为命根子的自耕农。
......
粗略规划一番后,熊老爷就打道回了罗园,接下来是案牍工作。
按照初步规划,最开始的港口,货场,住宅,商业这些区域加起来,最少要有一平方公里的土地才能施展开。
17世纪的地块和后世不一样。这上面不但有树林,湿地,大小溪河,湖泊,荒滩,芦苇塘,还有农田,桑园,村庄,私港等等。总之,地形很复杂,土地所有权也很复杂。
熊道现在的工作,就是和手下的掌柜们一起,将看好的地块先在地图上标识出来。哪一块是荒滩,哪一块是棉田,等把这些都统计出来后,下一步才能有的放矢。
当天晚上,面对挂在墙上的大幅地图,举着煤油灯的熊老爷不由得越看越皱眉头:前路多舛啊!不亏是开发了几百年的江南熟地,在他看好的一平方公里范围内,
第337章 开港(三)
在县衙一间僻静,略显破旧的屋子里,熊道终于看到了高桥镇周边的土地原始资料。这些卷契是余本德两个年轻徒弟搬来的,包括各种地契,官契,舆图,公文,满满当当堆了两大桌。
到这时候,熊道带来的掌柜和帐房自然再不用客气,纷纷卷起袖子,拿着县衙的笔墨纸砚就开始做起了记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