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素罗汉
确定了新开垦的耕地统统上马大豆项目后,梁乐天和米硕两人又回到了电三轮上,继续往东开去。
再往前不远,就是正规的大田作物区了。一望无际的平原上,分布着大片的土豆田,番薯田和玉米田。蚂蚁一般的农场职工正在田间劳作,远处还能看到黑点般大小的拖拉机在缓缓移动。
这三种是经过筛选后,最终被粮食公司挑选出来的主粮作物。
台南平原终年温润,七八月间的平均气温是33c左右,即便是冬季最冷的一二月,平均气温也在16c上下。
再加上本地水源充沛,所以除了一些热带植物外,绝大部分农作物都可以在台南平原播种生长......无非是产量高低的问题。事实上,很多北方农作物在温暖的台南反而长势更好。
后世的台南平原,主力农作物是水稻和甘蔗。这两种“高档货在眼下的大员是没有多少市场的,或者说,短时间内穿越众伺候不起两位大爷。
水稻和甘蔗都是需要大量肥料和田间精细管理的作物,而这正是穿越众眼下的短板所在。
像甘蔗这种经济作物,没有足够肥料的话,产量就会很低......虽说大伙都知道在17世纪白糖是硬通货,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眼下还是先考虑填饱肚子为妙。
水稻也是同理。需要蓄水的水稻田,不但容易引来可怕的蚊子军团,还需要肥料和精细的灌溉系统,以及田间管理,总之,大米好吃秸难栽。
所以这两种作物眼下在台南的播种面积并不大。
真正跳上舞台的,是土豆,番薯和玉米。
大航海时代是东西方开始密切交流的时代,很多植物种子都是这个年代传播开的。这其中土豆,番薯和玉米基本上都是在明末清初这个时间段传入大明的。
异军突起的三种美洲作物,是真正的“统治者福音”,“皇朝稳定大杀器”,“小冰河时代最能抵抗气候异常的农作物”。
&n
第320节 水利
如果单从辨识度来说,那么梁乐天和米硕这两个穿越者,大概是移民最熟悉的人了。
因为从明国来的大部分人都是文盲+农民,这些人在一开始往往会被踢到农业或者基建行业去干活,所以他们经常能在田间地头看到二位。
于是当电三轮从远处驶过来时,正在忙碌的工地上顿时就传起了消息:“蓝头骡子来啦!”
很快,得到消息的工头就从简易工棚里跑了出来。
工头姓张,四十来岁,是少见的懂数学的明国工匠,所以他来到大员后很快就当上了工头......平时顺便再补习初中几何。
这个职位已经算是建筑总公司的中层干部了,所以他肯定认识梁乐天和米硕。见到两位老大从蓝头铁骡子上下来,张工头急忙上前招呼:“梁大人,米大人,您二位来啦!里边请,里边请。”
梁乐天哼了一声后,一边对着前方眺望,一边问道:“老总在吗”
葱翠苍绿的茫茫丘陵底部,几块镜子一般的大小湖泊点缀在天地间。大批的建筑工人正在湖泊之间的洼地上忙碌,突突作响的煤气铲车担当了改造自然的主力,每一铲下去就会有一辆人力车上被装满了土。
看着呈现在自己面前的繁忙景象,梁乐天不由得感慨连连:“水库这玩意真是费事啊!”
......
台南平原水量丰富,永久性和季节性的大小水洼湖泊很多,尤其在靠近山脉的丘陵区,湿地,沼泽和湖泊遍地都是。
这里就凸显出了水利的重要性:想要将平原变成粮仓,就一定要做好水利工程。
后世的嘉义一带有7几座大小水库。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日本工程师八田与一在1920年设计建造的乌头山水库系列工程。
乌头山水库坐落在大员北方的嘉义地区,位于中央山脉余脉,是当时亚洲最大的灌溉工程,历时7年才彻底建成。
这个工程的核心建筑是“嘉义大坝”。整个堤堰在建成后长1273米,高56米,蓄水量达到了一亿五千万吨。
八田与一在施工时,不但调动了大批工人,还使用了蒸汽铲土机,压力喷水机,砂石运输车等等一系列在当时算得上先进的工程机械。
水库建成后,当即就将下游15万公顷(220万亩)的田地变成了旱涝保收......而这座水库,同样也是穿越众念念不忘的台南终极工程。
事实上自从当初大办公室成立那一刻起,深知民以食为天的掌权者就拿着谷歌地图的台南复印件扔给了建筑部门:“去勘探这些水库的情况。”
结果很快就反馈了回来:除了几个小型水库外,其余类似乌头山水库这样的大型工程,没有5年的工业发展建不起来。
这个结论是科学的:中大型水库需要挖掘巨量的土石方,还需要巨量的混凝土,钢筋,工程机械,建筑工人。以当时窑区工业园那点可怜的生产能力,根本不能满足要求。
于是这事就暂时搁置了下来,毕竟当时大伙才来到这儿不久,窑区连水泥窑都没建呢,别说大水库,小水库都力有未逮。
然而过了一年多后,当时间来到1628年的7月份,狂暴的山洪和大雨顿时就让21世纪来的人们领略了一番17世纪的狂野。
然后就是痛定思痛,大办公室在雨季过后,迅速,立刻,马上有点神经质的命令建筑总公司开始修建水库。
还是那句话,水库不是那么好修的。
一不小心就接了一票大活的建筑总公司,在愁眉苦脸地评估完现有工程技术能力后,只能战战兢兢地告诉台上诸位大佬:眼下只能先拓宽各处渠道溪河,然后再择机修一两个小水库练手。
于是“1628台南综合水利工程”就这么匆匆上马了。
劳累梁乐天他们今天跑了几十公里来视察的,就是这个水利工程的核心项目:镜面水库。
镜面水库在后世是一座小型水库,水源主要来自曾文溪与菜寮溪溪水。在7座水库中,镜面是最小的一座。
17世纪的镜面水库原址,是由丘陵区的一系列湿地,树林,和大小湖泊组成的。建筑公司经过勘探后,发现这里的施工条件勉强能达到要求,于是决定将这些湖泊清掏深挖,然后连接到一起,最后再筑一道坝体完事。
梁乐天现在看到的,就是在几个小湖中间正在进行深挖施工的建筑队伍。
将近2000人的大部队组成了十余个小组,每个小组都围绕着一辆工程机械在工作。
这些小组有跟在伐木机身后砍伐树林的,也有跟在挖掘机身后放空湖水筑临时堤坝的,最多的则是推着小车,在铲车周围等着运走土方的。
大批的人和机械散布在山水之间,像一群群黑色的蚂蚁——使用就地砍伐的新鲜木材做原料的煤气工程车,冒出了浓浓的黑烟。
......
站在堤岸上看了一会工地后,梁乐天和米硕转身向指挥部走去。
指挥部是用原木搭起来的几间木屋,门口挂着一块露着白茬,散发着清香的樟木牌子,上面用歪七扭八的墨字写着“镜面水库工程指挥部”几个字。
看了眼门口一个小泥炉上咕嘟嘟滚着肉块的砂锅,梁乐天和米硕对视一眼后,哈哈大笑一声,闯进了指挥部。
&nb
第321节 脱毒
从水库工地出来后,坐在电轮车上的梁米二人面色都不是太好水利枢纽工程进展缓慢的话,对下游的农业影响是很大的。
“看来只能加大排灌渠的整修力度了。”米硕若有所思地说到。
“那也是有上限的,总不能把农渠挖成河道吧。”梁乐天叹了口气:“说到底只是毛细血管,上游的动脉修不好,下游怎么样都会遭灾,只是程度不同。”
米硕想想后说道:“大力扩展马铃薯和甘薯红薯田。”
“唉,只能这样了,先凑活两年吧。”梁乐天无奈地说到。
既然水库搞不定,那么每年七月份的暴雨山洪就是躲不过去的坎。在这种局面下,增加马铃薯和甘薯这些块根作物的种植面积,就成了农业方面的唯一选择。
这个道理很好理解:躲在地下的土豆和甘薯对于山洪,大雨,太平洋风暴的抵抗能力要远远强于水稻这种娇嫩货。
不过这个战略实施起来倒也不难,因为原本在台南的主粮作物就是土豆和甘薯,现在只是继续增加种植比例而已。
要知道,以当前这种缺肥少药的技术条件,水稻的亩产量也不过是五六百斤而已而一亩土豆田的产量很轻松就能达到水稻的三倍,今后还可以更高说白了都是淀粉,穿越众自然会选择能喂饱更多人的土豆。
确定了今后的种植计划后,两人便回到了赤崁,然后又沿着海边的柏油路一直往南,差不多跑了10公里后,他们的位置已经到了高雄和赤崁的分界线:二仁溪附近。
由于住宅区还没有拓展到这一片,所以这里很荒凉,周围全是烧荒过后着的黑色土地。从海边沿着二仁溪往东又跑了二里路后,远方出现了一片建筑物。
这里是粮食总公司的核心资产:良种基地。
良种基地的占地面积很大,是由生物实验室,温室大棚,实验田,锅炉房,发电室共同组成。
生物实验室是良种基地的核心建筑。
四栋二层砖混楼围成的实验室乍一看和后世的小楼没什么区别。大幅的玻璃窗,铁制栏杆,白色的围墙。
实验楼内部的设备也尽可能做到了和后世看齐。
包括显微镜在内的各种进口生化仪器这里都配置的很齐全。另外,楼里还有一些包括恒温培养室在内的“国产”低级实验设备。
在大门口的岗哨位置出示代表着穿越众贵族身份的紫皮证件后,三轮车驶进了基地大院。
得知消息的杨乐意迎了出来。
杨乐意在穿越众这个群体里算是比较年轻的,今年只有25岁。此君在大学的专业是细菌学,毕业后就把专业扔到了一旁,跑去贸易公司当了专门跑赞比亚的“业务经理”。
原本他以为生活就会这样继续,谁曾想穿越后他居然又把自己扔掉的专业捡起来了是的,“国家和人民”需要他的专业。
看到身穿白大褂的一群人从楼里迎出来,梁乐天和米硕顿时在脸上堆满了微笑,摆出一副领导视察的样子,热情地上前握住了杨乐意的手猛摇:“乐意,辛苦了辛苦了,车上有头鬣羚,我们哥俩专门打来给你炖砂锅用的!”
“感谢感谢!”杨乐意一张圆脸上这时也堆满了笑容:“我这儿有牛肉,咱们晚上好好好吃一顿。”
说话一群人就进了楼。
一楼主要用来做各种实验和当仓库,杨乐意平时也会在这里合成一些化学品。
而进了门厅后,梁乐天他们带来的随员就留在了这里:大家今天的目的彼此都清楚,主要是去二楼看看的,所以只有梁米二人上了楼。
上了二楼后,梁米二人就在门厅换上了隔离服,穿上了雨靴,然后踏过了消毒用的石灰水池后,这才跟在杨乐意身后进了一号实验室。
看似安静的实验室,其实里面人数不少:10个身穿白大褂的“女工”,每人面前都摆放着一台显微镜,还有一些罐罐,正在长长的桌案后忙碌着。
俯身在一个女工身后看了几眼,当过种子公司农技员的米硕小声对杨乐意耳旁说道:“不错,技术越来越熟练了。”
“熟能生巧呗。”杨乐意笑着点了点头。
马铃薯和甘薯的种苗,是需要脱毒的。这些女工的工作,就是脱毒工艺其中的一个流程。
甘薯和马铃薯良种,随着种植代数的增加,会出现植株变小、长势衰退、块茎变小、产量品质明显下降的现象这叫做种性退化。
种性退化是严重影响作物产量的,而种性退化的原因是什么呢病毒。
甘薯和马铃薯的植株病毒,会通过昆虫、线虫和真菌等等这些传染源,不停在作物体内传播,导致作物一代不如一代。
而种子基地现阶段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用后世普遍使用的茎尖脱毒技术来得到无毒的作物良种。
如果见过发霉的面包片或者土豆片的人就会知道:霉菌并不是均匀铺在面包上的,而是像一滴滴墨水般形成了大小不一的菌斑,这是细菌群落生长的正常形态。
而茎尖脱毒技术也是利用了这一点:病毒在植物组织中分布不均匀。
脱毒技术就是先将带毒块茎上的顶部生长点切下,然后将这些病毒浓度比较低的部
第322节 钟四毛
正午。
当一只生满老茧的大手抓住绳索上下摇晃后,“叮当叮当”的铜钟声就响彻了校园。
钟声响够半分钟,瘸腿的门房大爷就从操场正中的方台上走了下来,孤零零一个人往大门走去。
而在他身后的教学楼里,没过多久就涌出来一大波学生。这些学生有男有女,他们统一穿着蓝布校服,帆布球鞋,正是半大小子年龄。学生们一出楼门就喊叫着,打闹着往食堂冲去。
赤崁中学建成的时间不长,是在第四小学完工后才开始修建的。
随着移民不断到来,早期的赤崁小学已经改名成了赤崁一小,后续的几座小学也陆续在相应的住宅区拔地而起。
现在不同以往,某个政权已经有了40多万人口。这么大的基数,就总会有少数人被选拔出来。这些人的知识结构虽说有点残缺,但是已经可以学习初高中课程了。
到这时候,第一所中学的成立就不可避免地提上了日程。
于是赤崁中学建成后,第一时间就收罗了200多名学生。
生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就是按部就班从各个小学毕业的学霸。
虽说穿越众来此地还不到2年时间,但是由于小学只有数学和语文两门课,所以每个班里总会有一些孩子能耐得住寂寞和枯燥,从早到晚,再加上晚自习不停努力——学霸的首要属性是能吃苦。
这些孩子用了一年多时间毕业后,就进了赤崁中学初中部。
另外一部分生源是大龄明人。
这些明人大部分都是从杭州,福州这些地方来的小市民阶层。至于他们的身份嘛......落魄的童生,失业的伙计,要饭的和尚,还有少数秀才,职业很庞杂。
明代的识字率是很不平均的,偏远地区一个县城也没几个读书人。但是像杭州这种大城市,即便是小市民阶层,识字率也相当高。那些普通的织户人家,通常都会让子女去学习算账识字......将来给人当了伙计,运气好熬到三四十岁,就有可能当掌柜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