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素罗汉
&nbs
第314节 种牛
王古德在墨西哥当兽医时,他被当地人叫做“古德曼”。
后来曹川应霍雄的要求“招聘”兽医时,在墨西哥这个混乱之地当兽医的王古德就进入了某人视线。
有着四分之一墨西哥......西班牙白人血统的王古德,除了皮肤比较白,脸比别人大一点外,基本上没什么白人的明显特征。
此君穿越后算是解了霍雄的燃眉之急——畜牧业一点点发展起来是很艰难的。200多号穿越众里,接触过畜牧业的居然只有霍雄一个,其他人吃牛肉的时候倒是都冒出来了,一说转行去养牛,一个个都跑了......
霍雄虽说是学生物的,但他的技能点偏向于理论知识,列计划,做研究他合格,实际操作他就有点马虎了。
这个问题直到王古德到来之后才算解决。他们两个人现在配合比较默契,霍雄负责日常管理公司业务,王古德负责高精尖项目。
......
今天听到牛舍外面霍雄在乱喊后,正在给种牛做检查的王古德就出来了:“不错啊,看着都蛮精神的,烤起来味道应该不错。”
拍了拍装竹鼠的笼子后,王古德喊来了农场的帮工,命他去烤竹鼠......他老人家等会就要吃。
“怎么样,状态都还不错吧”霍雄进到牛舍后,站在一头正在给小牛喂奶的母牛栏杆前,欣慰地看着面前这对母子。
考虑到水泥地坪,二十四小时值班,食槽里的苜蓿和象草,那么在这间牛舍里能拥有房间的肯定不是一般的牛:这些黄白花色,身材高大,体重能达到800——1200公斤的宝贝叫做西门塔尔牛,是穿越众专门“进口”来的高档牛种。
西门塔尔牛原产于瑞士阿尔卑斯山区,并不是纯种肉用牛,而是乳肉兼用品种。然而西门塔尔牛产乳量高,产肉性能也并不比专门化肉牛品种差,役用性能也很好,是乳、肉、役兼用的大型品种。
此品种在文革之前就被引进到国内,当时对各地的黄牛改良效果非常明显,杂交一代的生产性能一般都能提高30%以上,因此很受欢迎。
被穿越国引进的这几头宝贝自然不可能去做杂交和役用——一俩煤气拖拉机在平原的功效远远超过一群牛。穿越国今后的粮食基地势必不会放在多山的明国,类似于北美这种适合大规模机械化的平原地带才是既定地点。
所以霍雄他们进口的西门塔尔牛,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肉牛,其次是乳牛,役用不考虑。
今后的100年里,穿越国畜牧业唯一需要奋斗的方向,就是如何扩大眼前这十几头西门塔尔牛的原生种群。
眼下牛舍一共有八头母牛和两头公牛,外带八只母牛犊。
当初进口的时候,每四头怀孕的母牛刚好能占一个箱子,当然,是卧姿。等来到大员后的第二个月,母牛陆续生产......于是牛舍里就多了八头母牛犊。
这大小十六头母牛外带2头雄壮的种公牛就是霍雄手里最值钱的资产了......讲真,给个装甲师都不换。
为了种群繁衍,霍雄他们当初也是给曹川找了不少麻烦:小牛犊在娘胎里的时候,就通过了b超筛检,所以八只牛犊都是刻意挑选出来的母牛。
另外,小牛的父系是在旧世界挑选的八只外系公牛,并不是眼前这两头公牛的后代。所以等小母牛长大之后,是可以继续和两头公牛配种的,不会出现近亲性状。
在这个基础上,今后再通过建立档案,交叉繁育和少量引进外系种公牛,一个西门塔尔牛的原生种群就会健康扩张起来。
......
王古德在门外安排完烤竹鼠事宜后,进来后听到霍雄的问话,于是他答道:“这两天状态都不错,就有一头小的磕了腿,太淘。”
“唉,还是你这儿清静。”霍雄摇头叹息道:“那边的猪死了四头,竹鼠也跑了一窝,我这两天头都大了。”
王古德听完呵呵一笑:“看来要加强管理啊。”
“是啊,要搞强化培训。”霍雄感叹道:“任重道远。”
王古德对后一句是赞同的,他盯着眼前在栅栏里乱窜的小牛犊,同样若有所指地说了一声:“是啊,任重道远。”
......总得来说,古代的家畜养殖和后世是完全相反的。
古人不需要瘦肉率高的家畜,古人也没有工业化的饲料来给家畜集中育肥,所以后世这些生长速度极快的猪种牛种在古代根本体现不出优势。
然而在改开以后,国内大批的原生种群却开始灭绝,或者走在灭绝的道路上。
这些原生种群的特点都非常统一:肥肉率高,生长缓慢。
没办法,经过几千年人工选育,瘦肉率高的家畜都被宰了,没有传播后代的权利。而只能吃草散养的种群也没有快速生长的基础条件。
王古德他们现在做的,就和后世那些跨国牧业公司没什么区别:首先扩大种群,然后流水线出栏各种速生家畜,最终将土猪土牛之类的本地种群赶尽杀绝。
所以说,他们这些人的未来任重道远:要彻底改变国家的畜牧结构,就要工业化种植饲料,工业化制造抗生素,工业化出栏家畜......
一代人的时间大约是不够的。
......
检查完母牛和小牛犊后,霍雄又来到了两头种公牛的畜栏前。脾气暴躁的种公牛不能关在一起,它们之间是
第315节 胚胎移植和马政
旅明正文卷第315节胚胎移植和马政理论上说,供体母牛和受体母牛最好是在同一天发情,这样能提高胚胎成活几率。所以当今天一早皇帝带来液氮罐后,早已有所准备的王古德就将水牛中处于发情期的母牛都挑选了出来。
下一步是解冻。
王古德带着霍雄到实验室,两人先是换好隔离服,然后他们从液氮中取出装有胚胎的细管,再把细管浸入到35c的温水当中。
20分钟后,被解冻的胚胎还会用0.3摩尔的蔗糖溶液稀释几遍......这样做是为了除去细胞中的甘油。
最后一步就是鉴定胚胎活力。两人用显微镜将胚胎检测完毕后,前期的准备工作就完成了。
拜后世先进的染色体鉴别技术所赐,这些被挑选出来的胚胎,将来出现母牛的概率会超过95%。所以说,科学技术才是一切神奇背后的真正原因,王古德他们其实是站在无数巨人的肩膀上享受了成果。
这边准备好胚胎后,那边农场的职工们也已经把母水牛推进了专用格挡里。
格挡是一条很狭窄的木质过道,母牛进去后不能转身,只能老老实实把牛屁股亮出来接受手术。
之前的胚胎手术,是需要在母牛腹部开刀口移植的。随着这些年技术的不断革新,整个过程现在不用刀了......改成了用枪。
诸事备齐后,只见王古德同志先是来到母牛身后,然后他一声轻喝,沉腰坠马,对准了母牛的屁股,就把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捅了进去。
捅完后,王古德双眼望天,脸上是品味的表情。随着捅进去的部位轻轻蠕动,伴随着母牛“牟牟”的叫声,场景十分刺激。周边围着的农场职工哪里见过如此香艳的场面,一个个干咽着唾沫,全部看傻眼了。
说时迟,那时快,王古德蠕动了几下后,伴随着“枪来”的一声低喝,在一旁帮闲的霍雄赶紧递上了卫生纸......错,是移植枪。
王古德刚才插进牛屁股的,是自己的手臂。
这么做是因为他要先检查母牛的黄体位于哪一侧卵巢:黄体发育不良的母牛是不能做移植手术的。
这之后他还要用手把住母牛的子宫颈,接下来他得用另一只手接过移植枪,然后将枪头捅入母牛子宫,注射胚胎。
整个手术过程必须要做到快速准确,避免对组织造成损伤——一不小心就捅破牛逼了。
一下午时间里,两人拢共为40多头母牛做了胚胎移植手术。
这些母牛一部分是处于发情期的,另外一些则是通过注射激素调整了发情期。总之,以农场现有的条件,王古德他们已经做到了最好。接下来就要等待命运的宣判了——如果有一半以上的母牛成功怀孕的话,那么今天就算是大功告成。
胚胎移植是一项需要长期进行的工作。想要将一个牛种群发扬光大,时间是要用十年来做单位的。
后世国内经过了50多年的引进和改良,西门塔尔种牛的数量也不过只有2万头,其余几百万全是杂交牛,可见原生种群的数量是多么难以提高了。
穿越众这里唯一的好消息就是:冷冻胚胎的体积很小,所以曹川可以时不时带一个液氮罐过来。
只要这边随时保持着足够数量的待孕母牛群,那么胚胎移植这种神奇的撒豆成兵之术,就可以一直延续下去,直到将种群数量提高到千头以上......到了那个时候,就可以考虑在北方和南方设立分基地了。
现在是地广人稀的17世纪,穿越众完全可以在大明朝圈地养牛,不怕地皮不够。
......
霍雄当完帮闲后,当天就住在了农场。第二天他本来要去粮食公司闹腾一番的,谁知道马场那边又打来了电话,让他过去一趟。于是怀着满心不情愿,霍雄骑着摩托又去了马场。
说到马政,这里面的矛盾就比较多了,要从很早以前说起。
首先,马场并不是霍雄他们这些畜牧业人士组建起来的。一力推动马场建设的,其实是军方人士......确切地说,是陆军。
这里面又牵扯到了战略问题。
在陆军人士看来,未来三五年,最多七八年后,帝队在大明的北方,势必要经历连场大战,外带小规模治安战。
显而易见的一点是:明国北方没有四通八达的水系,只有在穿越众眼里称得上“滑稽”的官道。在这种情况下,骑兵部队就非常有用了,尤其是在无穷无尽的小规模战斗中。
所以陆军在很早之前就张罗着要组建骑兵部队——军马种群不是一年两年能繁育起来的,这一点是人都知道。
然而陆军的企图遭到了所有人反对。其他人还罢了,就是为了反对而反对......你每进口一匹马,我这边就会少点设备。而对陆军背后插刀最狠的,其实是海军。
海军的专业人士很快就将陆军的名堂揭露了出来:对于拿着后膛卡宾枪和土著战斗的骑兵来说,战争模式早就不是热血冲锋马刀掩杀了。
帝国陆军即便将来有了骑兵,作战模式也是很轻松的——上马小跑...接近目标...下马射击...从背后悠闲地追上溃敌用马刀砍杀。
对,用后膛枪打土著就是这个
第316节 曲线救国
?关于马匹的战略价值,这里其实牵扯到了整个穿越集团的战略布局和对今后社会发展的推演。
总得来说,在当前这种极端需求进口物资的情况下,帝国高层是不会对马种投入多少资源的——马匹有没有用有!是必需品吗不是!
霍雄对于政策的把控是很准确的,所以他明确告诉黄旭,畜牧总公司不会掺和这场浑水扩大马种并不是帝国眼下最急需的事业,所以陆军如果要坚持这样搞,那就请他们挤出内部资源,至于公共资源,这个肯定不行。
黄旭明白霍雄的意思。但是像马种这样需要长期输血的工程,用内部资源实在太不划算,所以黄旭还是努力了一把,试图说服霍雄。
于是两人就在坐在摩托上开始了一轮讨论。
关于牲畜的利用,通常分为力役和食用这两个方向。
力役包括耕地和骑乘。
后世那个科技昌明的世界,是一点点发展起来的,这其中就包含着几千年历史的马耕。
马耕是效率最高的耕地方式,欧陆农夫和早期的北美拓荒者都是用的马耕,重型挽马的效率在拖拉机出现之前是最高的。
然而马耕在东方大陆这里就玩不转了——汉地是多山之国,山地、丘陵和高原的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9。换句话说,汉族从来就不是一个适合养马用马的民族。
这个数据还要砍掉北方适合养马的草原:在清代以前,蒙古从来都是游牧民族进攻中原的根据地,所以要归并到无法养马的山地数据中去。
只有百分之20左右的平原地形可以利用的古汉人,根本没办法像欧洲人或者北美人那样将马匹上升到日常耕田的地步平原上住满了人,连绵的山野里只能存活矮小的滇马,北方人用锄头和牛,南方人用水牛,受环境所限制的民族,基因里没有烙上养马的内容。
所以千百年来东方大陆最主要的耕地方式是锄头和牛,所以千百年来人们只能用盐铁和茶叶从蒙古和青藏换马。
至于历史上那些酷酷的骑兵故事,包括霍去病和赵云事实上从秦灭六国一直到百万红军渡长江,无数次的内外战争中,汉民族解决对手的主要方式从来都是海量的步兵,少数骑兵精锐并不能掩盖骨子里战马的匮乏。
事情具体到新位面的穿越众这里。
前文已经说过,陆军将来到了北方后,完全可以就地购买蒙古马和各类劣马,包括驴骡组成骑马步兵去杀敌,这边没有必要花费巨大代价去培育种群。
这样一来,马匹的骑乘功能就不是当前急需了。要知道,这个位面的战争可不像后世的一战二战,工业国家之间打得天昏地暗,战马的死亡率都在几百万匹——这个位面是奥特曼打弱鸡,帝队的优势太大,战争通常是一面倒,根本不会那么残酷,也用不到百万马匹。
去掉骑乘功能后,剩下的就是耕地功能然而在这个社会剧烈变化的新时代,耕马很难说能赶上趟了。
穿越众建立的国家,会在短短几年,十几年内走过旧世界千年的发展历程。
帝国新出炉的贵族们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都是先知——早知三天事,富贵万万年,所以先知们不会选择落后的生产方式。
整个东亚地区,最适合爆粮食的是哪里除了台南平原之外,毫无疑问就要属泰国的湄南河平原。无论是气候还是水土,湄南河沿途的平原地带都是天赐的稻米产地,东亚第一。
在后世,拼命出口的泰国稻米年产量是2100万吨。这个数字中绝大部分的稻米都是出自于上述土地。另外,巨量的菠萝香蕉荔枝这些水果占据的土地还没有计算在内。
在穿越众的规划中,一旦国家的综合工业能力达到最低的输出要求——炮舰,拖拉机,肥料,农药,那么在舰队护送下的移民船队就要在暹罗湾准备登陆了。
用机械化方式在泰国和台南平原爆出耕地和稻米,这才是效率最高的明末粮食生产模式。
以上这两块天赐之地,再加上煤气拖拉机,土化肥,农药这些大杀器,即便是一年两熟,这两块地方的产出也足够养活所有的明国灾民,顺便支撑帝国早期的殖民行动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