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素罗汉
事实上,穿越众现在很清楚郑氏船队的位置。
送给我郑的那块怀表,只是用来定位他本人的怀表里的电池和发报装置太所以监测距离不远。至于郑氏船队如此重要,耗费了无数资源的大型行动,穿越众自然不会把希望寄托在一块小小的怀表上。
就在郑家船队停泊在福州码头那几天,福州站已经通过不同的官府中人,将几件“礼物”送进了船队。这里面还包括巡抚衙门的当红赞画黄举人的一件礼物:铜佛。
大肚铜佛是在老熊送行的当天,才最后由黄举人托付给郑芝虎的。而郑芝虎也当场做了保证:一定会把铜佛带到漳州某位黄老爷的同年那里。
所以,特遣舰队现在很清楚郑家船队的位置:电脑的液晶屏上,清晰显示出位于南日岛北方的几个红点。
第二天一早,湄洲岛外海。
特遣舰队正在洋面上缓缓兜着圈子。已经接受正规训练半年多的水手们,正在颠簸的甲板上完成着一系列战前工作:操帆,洗刷甲板,维护火炮,捆扎物品整个场面井井有条,忙而不乱,充分体现出海军众辛苦训练的成果。
这些水手今天统一穿着靛蓝对襟短褂和贴腿7分裤。另外,他们脚上今天穿的是皮鞋:水牛皮鞋。
随着福州城里大批物资被采购到位,纺织厂也终于有了足够的苎麻用来织布。和牛仔布类似的,由30支乘3股的苎麻线织成的斜纹仿牛仔布相当给力,一出厂就成了军人和工人通用的主力服装用料。
除了沉重和用天然靛蓝织染后容易掉色之外,这种布几乎没有缺点,所以海军大批使用这种布料来制作服装。
至于昂贵的皮鞋,这是没办法的事穿越众不能容忍在战场上,自己的士兵还穿着逼的草鞋。所以,讲真,今天这次行动,某些人真的是咬牙出血了的。
皮鞋工艺对某势力来说不值一提。200多个穿越众里,“生前”在温州干过皮鞋这一行的不下5个,包括著名的温州皮革厂都有人干过。
皮鞋的难点在于材料。
台湾能提供大量的鹿皮,但是没有牛皮。鹿皮这玩意用来做柔软的高档箱包那是极好的,但是用在天天搞越野训练的士兵脚上,就很不合适了。
所以暂时只能从海对岸进口的牛皮,现在就成了紧俏商品。这些发给士兵的大头皮鞋,通常在磨合几天后,都会被细心保存起来,只有庆典和类似于今天这样的战斗,才会上脚。
穿着灯草灰颜色的陆军士兵,这会也轮流在船舷旁练习观瞄。原本决定是每船派驻50个陆军士兵的,后来考虑到空间问题,就缩减了一部分数量。
之所以穿有点土的灯草灰军服,原因在于这是目前最容易搞到的植物染料之一。至于今后化学染料搞定后,是走英帝大红色龙虾兵的热酷路线,还是走德二铁灰色的冷酷路线,这个目前一直有人在撕逼,还没定下来。
现在已经是6月25日上午10点。这支集中了穿越军队精华的舰队,就像几条懒洋洋的鲨鱼一样,正缓缓游动在湄洲岛外海,等待着猎物上门。
而一帮穿越军官,此刻正集中在旗舰301号的艉楼里,集体关注着电脑屏幕上代表郑家船
第212节 杀王(九)
海面上原本相对而行的两支船队,突然有一方改变了航向:自北而南的那支福船队,开始集体右转。
右边是大陆。
“跑了跑了,真跑了唉!”舷号为301,在海军内部被暂时命名为“台江”号的特遣舰队旗舰上,一群拿着望远镜的吃瓜群众同时发出了感叹。
而舰队真正的主持者刘哲,现在没功夫搭理这帮货,他很快就根据对手的动作发出新指令:“轮机舱添煤,三分之二速度。”
“是!四分之三速度!”刘哲身旁一个身高不足1米6,剃着板寸,名叫茅五的矮子少年,这时双脚一并,大声重复一遍命令后,转身用标准步伐走到传话器前,拿起手咪开始和轮机舱通话。
四分之三速度,指得是18节航速:满速是24节。
穿越势力新出品的这款驱逐舰,在顺风顺水的情况下速度可以跑出13节。而一旦舱尾的轮机房开始工作,螺旋桨转起来,那么船队的速度很快会从13节飙升到18节左右。
事实上空船全速是24节。然而事实证明,木船一旦超过18节的话,船队就脱离了“四分之三速度”这道安全线,有点得不偿失了。
历史上长646米,宽11米,排水量2100吨的著名飞剪船“短衬衫”号,航速也不过是175节而已。
而“台江号”这种全木质小型风帆舰,天生就带有骨质疏松症,无法和19世纪的铁肋木壳飞剪船相比。它们不能承受长时间的高速航行:在18节高速下,海浪会变得和砖墙一样坚硬,没有钢铁船肋做骨架,时间一长,船只就会出现裂缝和漏水。
另外,高速同样是麻烦。就像用普桑飚到100码一样,速度一旦高到某种程度,台江号这种风帆船的操控性和稳定性都会大降。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螺旋桨带给驱逐舰的好处,更多是体现在提高船只的下限:增加逆风中船只的速度,增加在复杂海况下船只的操控性,辅助船只进港等等这些方面。
至于提高船只的速度上限18节已经是警戒线,再高也没意义。另外,在大家同时顺风的状态下,福船队此刻的船速也不过是区区六节,根本无法逃脱舰队的追杀。
所以犹如普桑追踏板一般,特遣舰队很快就追上了福船队。
双方从迎头互相发现,到几乎同时转弯开向大陆,再到缓慢的福船队被舰队追上,总共只用了20分钟不到的时间。而转向跑路的福船队,连鸬鹚岛都没有越过,就被追了上来。
一条细长的带鱼从后方追上了一条肥大的鲤鱼比喻不恰当,但是实情就是如此:只有拥有侧舷射击能力的舰队,才会拉出战列线这种阵型。而17世纪这帮玩冷兵器跳帮厮杀的海盗团队,是没有战列线这种概念的,此刻的5艘沙船队,摆出的是一个锯齿型的传统阵法。
至于说福船上的炮火,事实上现在起不到任何作用。
郑氏船队中,每艘船的船头,都安装有葡萄牙人卖给郑家的舰炮。这5门炮是用各种不同的山寨捆扎方式固定在船头的炮台滑轨这些技术海盗们既没有能力掌握,也没有必要。
将一个“”字型船底的福船船模立在桌面上,然后从侧面吹一口气,船模就会倾倒。
设计中用来灵活运货和吃八面风的福船,原本就不是用来打侧舷炮的。莫说这些福船连船肋都没有,即便是加装了足够的船肋,那么在侧舷发炮的同时,“”字型的福船当场就会倾覆最好的情况下,也会化身为公园式“海盗船”,用大幅度的横摇将水手们都甩下海去。
历史上在20年后,国姓爷收复大员商馆的战役中,能打出侧舷排炮的船只,依旧只有郑家外购的“”型底欧式船。
而郑家自造的船只,哪怕是加强了船体结构的所谓“大青头”,本质上还是尖底肉搏船:船头只能安装一门火炮,然后利用纵向龙骨来消解火炮的后座力。火炮在射击时,不能左右摆头,更不能向侧舷射击,只能将船头对准敌人发射。
现在的局面就是这种情况。
从身后高速追上来的线列已经快要和福船阵列平行,而福船队毫无办法他们不可能集体掉头就为了轰一发铁蛋出去,何况也轰不到:双方现在的平行距离是1000米,拥有速度优势的一方,正在自如地调整双方之间的距离。
5分钟后,灵巧地战列线已经将双方之间的平行距离调整到500米,然后舰队开始降帆,降低煤气输送量速度太高不利发射,大家同速前进就好。
看到对方居然在海战中降帆,郑芝龙此刻不再有侥幸:他现在已经很清楚虎和绵羊之间的速度差异,而且在荷兰和葡萄牙公司都上过班的他,很清楚对方接下来要做什么。
所以他只能痛苦地发出一道近似于放弃希望的命令:转向冲锋。
同一时刻,由三艘驱逐舰上的12门海军型拿破仑炮发出的铁弹,也在白烟和轰鸣声中,齐刷刷飞向了福船队。
炮击当然是没效果的。
哪怕距
第213节 杀王(十)
郑家的福船队,最早是自北而南行驶的。
在发现对面来敌后,福船及时改变航向,向西边大陆方向逃去。当特遣舰队以闻所未闻的速度追上来后,发现跑不掉的郑芝龙,又将整个阵型改回自北而南的冲锋队形。
在6月下旬这个季节,自北而南是要付出代价的:逆风。
无论是方才的冲锋,还是现在的四散而逃,事实上福船们都处在一种不利的风向中。
然而这些现在已经不重要了。人员伤亡惨重,船速由于进水而变得缓慢下来的福船队,此刻就像一只伸开的手掌,正在分成两股,试图从面前的鸬鹚岛绕过去逃命。
已经绕到他们侧后方,正在全力开炮的特遣舰队,及时发现了对手分散跑路的企图。到这时候,狼群如果再不狠狠扑上去撕咬的话,没名声。
于是乎,三艘驱逐舰当即通过步话机分配任务:舷号为303的“新港溪”号驱逐舰负责从鸬鹚岛东边追杀两只福船,而其余两艘驱逐舰,则去追杀郑芝龙旗舰所在的那三艘敌船。
郑芝龙的旗舰很好认,因为上面的旗号和其他人不一样。另外,穿越众手上的跟踪仪,在双方接近到5公里范围内的时候,就已经准确标记出了怀表所在的位置。
于是301和302号舰,便义无反顾地对准目标追了上去,并且迅速将双方的距离拉近到200米的范围:福船尾部没有火炮,连杀回马枪的机会都没有。
枪炮大作。
在200米的范围内,驱逐舰上的陆军士兵终于开始发挥作用:排枪把海盗们像割麦子一样打落入水。另外,拿三炮在这个距离上也和顶脑门开枪没什么区别了,轰鸣声中,每一轮都有铁球命中对方的船尾。
在今天这一场实战过后,穿越海军里原本存在的口径和射速之争,就要落下帷幕了。
在铁球炮时代,12磅炮和24磅炮的毁伤效果,其实并没有想象中差距那么大。
12磅炮的口径是117毫米,24磅炮是148毫米。也就是说,铁球弹尽管重量增加一倍,但是直径只增加了约3厘米,同样命中敌船的话,24磅炮无非是凿个略微大点的窟窿出来。
然而重炮的附带要求可高多了:额外加固的甲板和炮井,额外的辅助装填系统,额外的炮座和滑轨,额外的炮组人员,等等等等
总之,巨大的系统总重和对射击平台要求的提高,就重炮所能造成的毁伤效果而言,有点鸡肋。
另外,如果是像今天这样打击密集人群的话,24磅炮和12磅炮的效果其实没有区别:都是凿一条血胡同出来,大3厘米的铁球,并不能多杀几个人。但是就在重炮缓慢装填的当口,12磅炮已经又打出去几轮炮弹了综合效率反而是轻炮高。
在17世纪的当下,滑膛炮还有一个对重炮极其不利的缺陷:观瞄方式。铁球弹这种悲催的弹道和观瞄方式,造成的结果就是:无论是轻炮还是重炮,在1000米左右的远距离射击中,命中率都是相当的惨不忍睹。
穿越众也没办法。
穿越众最多也就是用各种目镜来测一测距离和角度,但是他们无法给铁球炮安装炮长激光测距瞄准镜,炮长昼夜瞄准镜、数模混合式火控计算机、目标角速度测量装置以及各种弹道修正量传感器
比烂的话,穿越众目前是位面第一,但是比强比远的话,大家都差不多远距离大家都没谱,近距离的话,12磅拿破仑炮的高射速,以及由此带来的综合毁伤效果,是要超过24磅大炮的。
“口径既正义”这句话的前提,是炮弹里要能塞进去半斤3两炸药铁球炮不在此列。所以,重炮党从今天开始就要偃旗息鼓了,轻炮速射流将会是未来穿越舰队的主流配置。
回到战场。
很快,在两艘驱逐舰密集的炮火近距离射击下,一艘落在最后的,被铁球命中多发的福船开始缓缓下沉。船上的水手们纷纷跳水,有的游向了前方的福船,有的则向鸬鹚岛游去。而看到这种场面的刘哲,拿起步话机开始大喊:“绕圈,从外圈打,允许残敌上岛,不允许从外围逃逸!”
于是乎,三艘驱逐舰上的陆军士兵,对着试图往外海游去的海盗们一通乱枪,逼迫这些人往鸬鹚岛游去。
而已经觉察到末日来临的福船们,做出了最后的挣扎:东边的两艘看到只有一艘驱逐舰追杀过来,于是两艘船分道扬镳,试图在混乱中先跑掉一艘。
然而303号舰可不是一般的船船上有大虫。
下一刻,303号舰降下了全帆,将这艘船变成了全煤气动力推进:螺旋桨动力能提供稳定输出,不受风力影响,而且可以精细操作。
速度放慢的驱逐舰,很快就从一艘福船的尾部平稳滑过。这个时侯,双方之间的距离被驱逐舰刻意调整到了只有40米左右,对面船上那些海盗们,现在连胡须都清晰可见。
然后,一个穿着迷彩长裤和二指背心的大汉,就从船舷旁站了起来。就在此人把
第214节 杀王(十一)
很多人把反恐精英中的51,当成了60通用机枪,实际上这是错误的。
s里面的51叫做249班用机枪。因为它发射得是556口径子弹,所以这把枪射速快,重量轻,所以文化贼才能抱着它到处乱跑。
而这会被钱铁山架在船头正准备开火的,则是正宗的美军60机枪。
这是一款外形和249类似,但是使用762子弹的通用机枪:17世纪的穿越军队不需要娘娘腔的556子弹,因为有无数不懂卧倒,摆出密集阵型冲锋的敌人需要用762子弹去穿透,就像现在一样。
随着钱铁山一声令下,三艘已经冲滩的小艇上顿时射出了一片弹雨。21把17和1把60机枪同时射出的弹雨,只持续了1分钟。
1分钟后,钱铁山在步话机的怒骂中下达了停止射击的命令再打下去的话,舰队总司令兼登陆总指挥刘哲同志就要昏厥了。
为什么要昏厥因为本次出征,大办公室划拨的子弹是存在海军名下的。也就是说,如果今天铜壳子弹用得少,那么海军事后就可以昧下来一些放进自己的小金库。
所以钱铁山这个花别人家钱的烂人就被骂了,他现在隔着几百米的海面,都能感受到某人的怒火。不过他不后悔,能坑一点海军的子弹用来给手下实弹射击,这个很划算。
射击效果当然是完美的。
区区300多个海盗的冲锋,在211的后世自动武器面前毫无意义。事实上没等大伙第一个弹夹打光,勇士们已经开始溃逃:一串串脑袋当面爆炸的情景,将一切勇气扫荡一空。海盗们不是冲滩诺曼底的盟军,他们没有顶着机枪冲锋的能耐。
目送着剩下的几十个残匪往岛东逃去,钱铁山并没有下令追击,而是派小艇回去拉人,同时命令手下原地警戒。现在时间是站在穿越者一方的,鸬鹚岛就这么巴掌大一点地方,带着定位器的郑芝龙能跑到哪去
足足一个小时后,舰队好整以暇的登陆行动才宣告结束:90名增援的陆军士兵和10来个穿越众登上了沙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