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明末边军一小兵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老白牛
眼下,举荐优秀人员,这点等于没了,还很大部分人事权力被剥夺,镇抚司更等于被拆分,一部分人员,分流到吏务司、监察司,审判司去,以后只管军队的军纪、诉讼、核功等方面。
面对各人的目光,迟大成仍然面无表情,看不出内心所想。
当然,民事类有吏务司,军事类,一样有相关机构,王斗,不会让军队的人事权力,归到吏务司去,让文官管理,所以,同样增加了军务司。
以后,各军官、士兵的任命、调整,升迁等,便由军务司进行,各级主官,一样有提名或建议权。
所以,迟大成的镇抚司,又被分流了一批人,不过他掌管军法,有监督与审判军人权力,手中权力,仍然很大,再则,新增各部门,很多是他的同僚下属,拥有的影响力,也是出众。
“参谋司下,原有东路讲武堂,现易名宣镇军事学院,新增之吏务司下,同样设立民事学院一座……”
看着堂内各人,王斗缓缓说道:“宣镇民事学院,专事培养民事官员,吏员。”
“主要招收人员,为我东路子弟,大明各处。一些亲善我之文人、吏员,也可以吸收,军中退役将士,有意民事者,同样可以进入学习,以后各屯之吏员,屯长,都需经过学院考核!”
“各屯各堡,各家厂矿。商行,也需接受这些学员之实习……”
“若原讲武堂一样,新增之民事学院,由本将亲任祭酒……”
轰然一声,堂内议论纷纷。众人交头接耳,大将军其志不小啊。
一般而言,众将虽都有读书学习,不过打仗可以,管理民政,却是有些力不从心,所以需要文人参与管理民政。不过眼下大明官僚对东路越发戒备,未来对文人的吸收,可能越来越有难度,特别随着地盘的扩大。
不过建立民务学院后。未来培养出无数的民事官员,人才充沛下,就可以不鸟那些旧官僚文人了,等于摆脱了。将来套在幕府身上的枷锁。
而且依大将军介绍,民事学院。将广泛教习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应天巡抚张国维所撰的《吴中水利全书》,还有《齐民要术》,《农桑辑要》,《货殖列传》诸册,未来毕业的学员,与大明别处官吏比起来,将个个出类拔萃。
“肃静!”
见众人喧哗,迟大成猛地站起来喝道。
立时堂内鸦雀无声。
在座各人,或多或少,都吃过迟大成的军棍,对他均心有余悸。
王斗笑了笑,看看手中文案,又说道:“教化司,掌管各屯之学堂,学习国文、算术、剑术、工商、华夷之辩、圣人典籍等,开启民智,以后幕府会大加拔款,全镇适龄儿童,均需入学……”
他道:“同时,教化司还是我幕府之智囊,研究历朝历代之兴废,各国文明之精粹,为我幕府,指明前进的道路与方向,此司之设,需尽收人类文明之精华,便是蕞尔小国,海外红夷,其文明有独到之处者,也皆可取之!”
一番话,说得众人心潮澎湃,虽流言叵测,然他们言大将军有皇者之气,确实不是随随说说。
保安州儒学学正符名启,早任了幕府教化司大使,看着王斗,往日与之相识经历一幕幕经过,当时的他,绝想不到王斗有如此的远见与内涵。
他是圣人门徒,信奉的,就是子不语乱力怪神,然除了王斗星宿下凡这个解释,符名启找不出别的说法。
民部,除了这些机构,还新增了新闻司。
原本东路等宣传,由邸报,还有情报司下宣传科负责,眼下看来,已不能满足幕府发展需要,需要另设机构。
所以,王斗增设新闻司,设立发言官,还将开设报纸,宣传宣镇的价值观,生活观,潜移默化的思想影响。
同时,还将与各方展开舆论战,需要在舆论上,压倒各方。
邸报,不但在大明,更早在西汉初期就有出现,不过出于成本考虑,还有识字率等,基本上都是手抄,大明现在,各地也多有小报,规模不大,混乱不说,也基本上是抄报。
活字印刷,到了大明,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东路广泛的识字率,也具有很好的普及基础,所以王斗打算,发行类似后世意义的报纸,归于新闻司麾下,第一家报纸名称他都想好了:“皇明宣府镇新闻时事报,简称:宣镇时报!”
这是官方意义的报纸,军中,也会有报纸,不过不对外发行。
宣镇时报,一般五到十天发行一次,为了尽可能收回成本,会接受一些商家的广告,同时新闻司,也接受民间的报纸发行申请,当然,会对资格人,进行严格的审查,也会有相关的管理。
物以稀为贵,报纸发行后,王斗并不打算让人人,唯有军队,学生,官吏,各地方表现出众者,方可订购,同时,军户优于民户。
这是一种微妙的心理,便如俗话,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到。
越是限制的东西,百姓越是心痒,然后产生争取的心理,便如后世的领带,曾经只是西方贵族的打结权,后小民嫉妒,连兴革命暴乱,才为自己争取到了一样的打结上吊权。
这无形中,为报纸的出现,打了大大的广告,也可让优先订购者,产生高人一等的优越感,感觉这张价值五合粮票的报纸,物有所值,最后在众人争取中,不知不觉的普及。
众官仔细听着,听大将军说来,这报纸倒有意思,将舆论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上,众人平日也有观看邸报,对报纸的出现,皆是兴味昂然。
温达兴默默听着,大将军已经批准他辞出尖哨营主将一职,以后他虽是参谋司副使,主要精力,还是放在管理情报司上。
现在情报司,也被调整拆分了,一部分,划归到新闻司去了,一部分,放到了参谋司。
比如尖哨营,就明确由参谋司管理,参谋司下,也会有一个军事情报科。
不过诸司调整拆分不是他一人,而且虽然拆分了,因为是幕府上升期,随着地盘扩大,各人权力还是越大,所以也没人不满足。
“接下来是归化司。”
看着各人,王斗说道:“现我东路,仍有不少的旧军户,旧民户,未纳入幕府治下,以后到达镇城,更加如此。同时,大明各处,不时有流民进入,治下,也有了一定的夷人,所以,幕府增设归化司,便是出于这方面考虑。”
他说道:“依归化司条律,幕府治下军民,共分三等,一等汉籍,二等归化籍,三等夷籍。”
他解说:“幕府治下众军户,皆为汉籍,治外军户民户,流民等,皆为归化籍,治内各夷人,塞外各部落,皆为夷籍。”
王斗环视众人:“幕府治下,唯有汉籍,方可从军,从政,教书育人,申请开办报纸,享有治下一切福利待遇……”
堂内各人,都发出会心的微笑。
作为最早跟随大将军人等,还有那些交粮纳税的军户们,自然不能让别人,享有与自己一样的待遇,一视同仁,就是最大的不公平,大将军首先维护自己人的利益,深得他们之心。
也唯有照顾了自己人,形成坚定的核心,才能如滚雪球般,席卷他人,形成越来越庞大的团体。
“是否依条律纳粮纳税,是否对我幕府有认同,这是判断三籍重要之法,当然,三籍也非一成不变。”
王斗舒服地靠在自己座位上,目光炯炯:“夷籍、归化籍可以上,源源不断,将他们中人等化为汉籍。汉籍,一样可以贬为归化籍,甚至夷籍,所以治下人等,均需有一颗崇汉之心。”
在王斗心中,蛮夷,当然不能与汉人享有一样待遇,否则,如何体现出汉人的优越性?
治外汉民,也一样不能享有与治内汉民一样待遇,否则,如何体现出治内子民的优越性?
汉民族,文化概念更重,认同感最重要,血统血缘可以次之,有了认同感,金发碧眼人种也可识为汉人,没有认同感,纯正的汉人血统也可识之胡人,便若那些晋商,他们算汉人吗?
所以公审后,他们家族中不死子弟,王斗会统统贬为夷人,将他们发配塞外赎罪,以后各家,也没有从政,从军,从事文化等权力,他们只有一代代,苦心积攒功勋值,才能重新归化为汉。
这些晋商家族,为了家族后代,可以苦心挖国家的墙脚,同样为了家族后代,想必也可以爆发出强大的奋斗力。
如此上上下下,各族精英不断归化为汉,本民族的败类不断贬走,保持流水不腐。
这就是王斗心中民族融合,万族为一之法。(未完待续)





明末边军一小兵 第570章 任期、勋阶
老白牛:回天下纵横有我书友,看看哪天,我整理上来。
另:看看大纲,还有好多内容没写,决定加快情节,争取在年前完本。高兴的是,心中最重要的感想,最想写的东西,已经展开一部分了。
……
堂内各人心中凛然,他们的一切,都是建立在有汉籍的基础上,依大将军解说,非汉籍,没有从军,从政等权不说,很多方面,还受到限制,夷籍更不用说,限制更多。
对大明人等来说,晋商等为什么影响这么大?就是因为官商勾结,他们官就是商,商就是官。
这当然与他们拥有从政、从军,从事文化等权力分不开,如果他们单纯是商,再富有,也是肥猪一头,没有任何威胁力不说,更不可能拥有历史上这等影响力。
不是汉籍,连许多商事,行业都不能参与,无形中,更增治下人等优越性与向心力。
而对很多汉籍来说,不代表入了籍,就可以高枕无忧。
若他们立场不对,屁股不正,做出危害汉民族的事,将被不留情的剔除出去,还连累家人族人,失去他们拥有的一切,这可让各人保持危机感,不会认为目前拥有一切,都是他们应得的,失去感恩之心。
王斗一直认为,古时中国在同化异族方面做得不错,然没有剔除机制,这是个缺限。
“我幕府,还将增设银钱司,专门发行粮票,还有银元,掌管钱庄官店!”
看民政司大使张贵立时苦了脸,财政司大使钟荣若有所思。余者各人,一副置身事外的样子,王斗神情平静。
粮票是由民政司推出的,张贵等人,功不可没,有张贵成功经验在前,幕府财政司,很快也推出一家钱庄,用来向境内商人士人放贷。鼓励投资实业等。
二者功能,其实重叠,而且民政司与财政司之间,也是明争暗斗,张贵认为钱庄该归民政司管。钟荣认为粮票应该归于钱庄职能之内,双方争夺,不亦乐乎,官司还经常打到王斗这边来。
这下好了,大家都没了,都分出去了,张贵恼怒地瞪了钟荣一眼。
对王斗来说。经深思熟虑后,还是决定钞票的发行机构,应该独立出来,作为穿越者。一个明显的优势,就是有大把后世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
目前情况,东路,宣镇。甚至宣大三镇地方,很多军民百姓。已经对东路粮票颇可接受。
当然,不代表宣大所有地方,都可以接受一张票据,很多人还是认可银子铜钱,甚至宁可以物换物,更不说大明别的地方,东路粮票,影响更是薄弱。
所以为了扩大未来幕府的影响力,一种新增的货币,必然发行,王斗想了又想,还是决定发行银元与铜元,用于粮票影响力外间区域的使用,当然,影响力区域内要使用也行。
目前的大明,可谓私钱泛滥,不但中央,便是地方各省,什么样的白银与铜钱都有,而且个个品质不堪入目,百姓苦不堪言。
对此,朝廷虽然三令五申,然别说民间私钱商了,就是各省钱局,一样大造特造钱币,让崇祯通宝,成为中国货币史上,品类最繁多,版别最复杂的钱币,最终损害的,只有朝廷与百姓的利益。
趁这个机会,王斗打算发行一种质优价美的货币,用来横扫诸币,增加幕府的经济影响力。
关于银币,崇祯四年时,曾经也有打算发行,然因成色,各省仿效滥铸等原因,很快宣布破产,与历代流入中国的银币一样命运。
成色不一,毫无章法,很多外形不美观,质量不佳,是银币以往在中国,难以流通的主要原因,所以官府与商人宁可融了,铸成银锭,当然,内中还有某些火耗等因素。
发行银元与铜元,这是大事,该什么成色,含银多少,含铜多少,分多少面额,都是需要仔细研究之事,所以王斗,打算到达镇城后,再着手进行此事。
“最后,本将决意,每司大使,皆行主官任期制,五年为一任,最多两任,幕府设立当日为计算之日。各营主将也是如此,五年一调,最多二任!”
堂内各人又差点哗然,若说先前大将军对各司调整增设,众人还坐得稳如泰山,大将军石破天惊,突然抛出这么一个重弹,很多人都坐不住了。
这是典型的能者上,庸者下啊,若抱着安心养老的思想,什么时候自己位子都不保了,算算从幕府设立,过去多少时间了?
看着各人惊骇议论,王斗点头,这个反应,在他意料之内,政治的生命力,就在于流动,保持上下流通,人才的交替。
往往一个传承数百年的帝国,都被大量贵族豪强占据高层,把持国家,断了底层人上升的希望,从而产生怨恨,安史之乱的造成,原因很多,然地方官将不得能朝为相,却是其中之一。
若职事终身化,或是长期化,难免会让各人骨子里陈腐、堕落,或者产生非份之想,这是王斗不愿看到的,他要在第一时间,就断绝各人产生野心的机会。
而在王斗看来,其实大明的内阁制度已经非常优良,走在此时全球的前列,然有个明显的缺限,就是首辅与阁员,没有明确的任期,这也是恶争激烈,没有下限的原因之一。
因为,他们绝了很多大臣的上升希望,为了权位,自然无所不用其极。
有了任期,就可让更多优秀的大臣,进入领导国家之列,也选拔更多优秀的人才,更大大避免,权倾朝野的现象出现。
而因为有练兵司,加上一系列制度,眼下靖边军各营,其实名将的作用减到最弱。不需要兵为将用,任何一个主将上台,仗都可以打得很好,就是打得不好,也不会打得很差。
便若历史上的英吉利,势力扩张最快的时代,却是庸将辈出的时代,所以,依靖边军练兵制度。王斗大可将各将轮调,减少军阀念头或势力的产生。
当然,放在别的明军中,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便是对靖边军而言。此举有利也有弊,总体言之,还是利大于弊,所以王斗决定推行。
看着各人惊骇的样子,王斗淡淡道:“好了,都不要震惊了,我也是为众兄弟好。眼下我府,我军,正是朝气蓬勃之时,只需努力。未来的前景,诸兄弟都可以预料!”
钟显才猛地站起,大声道:“不论大将军如何决意,末将都是遵从。”
众人这才反应过来。皆是叹息:“小钟儿反应越来越敏捷了。”
温方亮紧跟着第二个道:“大将军设定任期,各将轮调。确实是为了众兄弟好,为了幕府、靖边军好,末将遵从大将军决意。”
随后各官反应过来,纷纷赞同。
大将军念旧厚道,便是未来自己跟不上团体的发展脚步了,想必到时退下来,安享荣华富贵是肯定的。
当然,到时还需有王斗这个集团健在。
更让众人放心的是,有了此举此度,未来更不会出现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之举。
确如大将军如言,是为他们好,是对他们最大的保护。
王斗轻喝一声:“好,众兄弟明理,斗也在这里说一声,定不会亏待大家。”
他扬扬手中文案,高声道:“眼下我幕府越发壮大,麾下军民百姓更众,需用我们的剑,为我们的理想护航!”
看众人露出兴奋之色,他说道:“加之我又是宣府总兵,所以,再次扩军,时机已到!”
……
不计屯丁青壮在内,靖边军,原有前锋朱雀营,左卫青龙营,右卫白虎营,后卫玄武营,又有中军,全军合计二万余人,王斗决定增加到五万余人。
原本依东路财力,他是养不起这么多兵马的,好在充任了宣府镇总兵,地盘大大扩大,又抄没了各大家众多财帛,所以养五万兵马,还是养得起的。
在王斗与参谋司规划中,骑步四大营,扩充为四军,仍以青龙、白虎、玄武、朱雀为号。
每军麾下二、三营,分甲等营,乙等营等,一军约七千多到一万多人,中军也扩编一部分,对外仍总以忠勇营之称。
吸取辽东之战经验,王斗决定在骑步各营中,一样装备火炮,每营皆有炮总,装备红夷大炮,佛郎机炮不等,军部更不用说。
辽东军的百子铳,让王斗颇有兴趣,也会装备一部分,还有臼炮,发射毒烟与灰弹,重量轻,威力大,王斗同样打算装备。
每营炮总,还备有专门的护卫队。
经过多年的研究,东路军工厂,打制的燧发枪,瞎火率一般只在百分之八、九,略高于火绳枪瞎火率百分之三、四,各方面已经非常成熟。
加上燧发枪优势明显,军中各将,也慢慢接受了自生火铳存在,所以王斗,打算大规模装备,替换下来的火绳枪,可以买卖,或是留给屯丁预备役们使用。
铳剑,也会装备一部分,看看实战效果如何。
扩大编制,升级武器,这是一步,王斗最重要构想,就是决定在军中设立勋阶,不但军人,幕府各文人书吏官员,同样也有勋阶,享受不同待遇。
“勋阶,明确军人之待遇与礼节,融军职、散阶、勋级一体,使我靖边军之军人,更加重视劳绩战功,而不是祖宗门第。”
王斗大声说道。
眼下大明,不论文官武将,进入官场后,都可按品级获得散阶,出众者,可获得勋级。
然还没到明中叶,散阶与勋级,就成了加俸的代名词。
最后俸禄,都不与散阶与勋级挂勾了,所以后世之人,可以熟知大明将官千户,百户,游击,参将,总兵之职之称,却丝毫不知道他们背后轻车都尉、上骑都尉等含义。
所以王斗,决定作出改变,将麾下军人,他们的职务,与背后散阶、勋级等代遇挂勾起来,增强他们的荣誉,还有实际的收获。
靖边军与大明别部一样,可分小兵,甲长,队官,把总,千总,游击,参将,副将,总兵几级。
所以依军职等级,王斗作出如下决定,设校尉、都尉、将军三级。
士兵的勋阶,为下士,中士,上士三级,普通士兵者,便为下士,中士为伍长,上士为甲长,对应技艺三等。
若有甲长兼副队官的,可授准校尉。
队官可授校尉、有队官兼副把总的,可授右校尉,把总可授左校尉。
若有把总兼副千总的,可授准都尉。
千总可授都尉、游击可授右都尉,参将可授左都尉,副将可授上都尉。
靖边军中,唯有总兵,方能授将军,分右将军,左将军,上将军,大将军几等。
因为守备,不在营兵编制之内,一般分守城池,看情况,领军马一、二千多人不等,算独掌一地,所以与游击一样,可授右都尉。
此些勋阶之设,王斗参考了大明武散阶、武勋制,只是若依大明武散阶,一个千总,都可授将军了,真是校尉多如狗,将军满地走,所以作罢。
若依大明武勋制,队官以下的士兵,就没有勋级参考,护军、柱国、光禄大夫之类的称呼,王斗也不喜,所以还是中和一下,往下,设下士,中士,上士三级,顶上,设将军四级。
而授将军后,便可加各类美号、尊号,很遗憾,目前王斗麾下,还一个将军都没有。
当然,如与报纸发行的欲擒故纵一样,王斗并不打算立时在军中推广勋阶,唯有先追授以往战死的将士,因伤退役的将士,还有军中功勋卓著各将各兵。
如此,他们的相应待遇,赏赐,还有功勋值等分配上,都与众不同,更可吸引,众将士好武好战,渴战之心。
崇祯十五年正月初九日,靖边军军营。
仪仗队整齐的踏步后,火铳鸣响,春寒料峭,寒风中,一方是整齐列阵的靖边军将士,一方是密密麻麻辽东此战,还有以往伤亡将士的家属,此外,还有众多前来观礼的民众。
李小娘子抺着泪,她的儿子韩厚,乖巧地站在身旁,旁边是郑娘子等人,又旁边,有杨通遗孀刘氏等人。
前方高台,隐隐声音传来:“追授……韩仲,左都尉勋阶,杨通……右都尉勋阶……”(未完待续)




明末边军一小兵 第571章 哗然
“黄玉金,追授右都尉勋阶……孙学圣,追授左校尉勋阶……”
白虎营军阵中,赵荣晟、赖得祥、罗良佐等人,脸上露出伤感又高兴的神情,老甲长视甲内有如子侄兄弟,辽东一战,他被火炮打成两截,受尽苦楚而死。
他原为队官,追授把总才可授之的左校尉,想必九泉之下,也当欣慰,愿他英灵不灭。
演武台上,参谋司大使温方亮,一一报念追授靖边军历年伤亡的将士。
下方的家属们,悲伤中也有自豪,大明军中,吃兵粮当炮灰,死后能有一座坟墓已经不错,抚恤更不用说,靖边军中,死伤后有如此荣耀,一切,都是值得的。
隐隐的抽泣声中,场上气氛悲壮,温方亮一一念完,最后对王斗施礼。
王斗点头,站起身来,缓缓对台下道:“保家卫国,吾辈之事,上了战场,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饱念成仁之念。然我奋战立功成神诸将士,也应得到应有的荣耀与尊荣!”
1...313314315316317...46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