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明末边军一小兵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老白牛
曹变蛟与王廷臣,自然没有王斗那样的专业辎重营,最多随军一些民夫,也携带不了多少粮草,所以,还没走多远,随军携带粮草,就吃喝得差不多了。
不知为什么,一路南下,二将都隐隐感觉到周边一片敌意,沿途许多地方官府,千方百计的推脱,不愿意,或是少供应粮草,最后二人,只得拿银子买粮。
义州的缴获,加上朝廷封赏,二人手中,还是有一些银子的。
不过,一路南下,四野萧条,各城各镇粮物匮乏是一部分,不知为什么,总还有种种力量,让二人陷入,手上拿着银子,却经常有买不到粮草的窘迫,便如当年卢象升一样。
如此,大军行军,却经常饥寒交迫,加上寒冬腊月,离年节不远,将士本就不怎么愿意出战,更是产生很多牢骚,这让曹变蛟、王廷臣二人愤怒,同时心下有些彷徨。
当然,南下剿贼,还是有让二人温暖之处的,比如路过涿州时,不但涞水的靖边军守将,依言送来东路鸟铳五千杆,威劲子药三十万发,还给二将带来不少粮米,豆料等物。
行军到保定,还有真定的赞皇、高邑,保定总兵虎大威,赞皇游击许月娥,都给二人提供了不少帮助,特别许月娥,此时怀有身孕,腹中高高隆起,仍张罗着,给二人安排粮草,让二将感激涕零。
不过与虎大威等叙话时,众人都在感慨,似乎周遭的官将,越来越对他们怀有敌意,特别许月娥,更有意无意遭受了排挤,保定总督杨文岳,已不若往日那样对她热情。
从临城南下,放眼更是赤地千里,黄茫茫一片,或是百里不见一个居民,或是遇见大群大群流民,除了稍大的城镇,几乎没有人烟。
到了这个时候,大军的粮草供应,更加困难,饥寒之下,将士已经免不了抢掠。
初时,二人还含泪斩杀了一些抢掠官兵,最后止不胜止,偷偷出营抢掠粮米者不绝。
曹变蛟叹息:“真不知,永宁侯当年不劫掠,是如何千里行军的。”
此时,初出征时的意气风发尽数不见,环绕在二人心中的,是对前途的茫然。
……
崇祯十五年正月,清顺治二年,盛京。
清顺治帝多尔衮,志得意满的抚摸崇政殿上的皇帝宝座,千争万夺,这张座位,终于还是落在自己的手中。
在他心中,皇帝的宝座,早应该是自己的,当年太祖皇帝,就有意将座位传给自己,未想给皇太极抢去了,然轮了一圈,还不是回到自己手中?想到这里,多尔衮满足地大笑起来。
与历史情况不同,此时二白旗实力雄厚,豪格更死,福临一个几岁的小屁孩,当然不能与多尔衮争抢。
人心惶恐,危难关头,满洲人需要的,是多尔衮这样的狠角色,而不是福临那样,还可以吃奶的小屁股。
代善,济尔哈朗等大臣,也不想大清发生内乱,所以都对多尔衮妥协了。
加上蒙古人支持,二黄旗旗主大臣,更没有能力抗拒多尔衮的力量,所以在皇太极死后,没什么争议的,皇帝宝座,就落在多尔衮的手中。
当然,各方对自己表示支持,大清团结的呼声又很大,所以多尔衮为快速登基,也作出一系列的妥协。
继续用大清国号是一,善待福临是二,登位后没怎么清洗是三,眼下情况看来,这些措施还是得力的,迅速稳定了大清国内局势。
当然,留给多尔衮的,还有令人焦头烂额的破烂局面。
辽东大败,光满洲兵,就战死了一万多人,盛京城内,几乎家家披麻,户户带孝。
此外还死伤很多蒙古兵,汉八旗更是几乎完了。
外藩蒙古各部,很多部落,也惨遭王斗抢劫,还是来回两次,到处光光溜溜,若无大清救济,很多幸存部落,一场风雪过来,可能就会永久的消失在草原之中。
更不谈,八旗蒙古,外藩蒙古各部,他们之所以投靠清国,还不了为了顺势占便宜?眼下便宜洞占到,反而偷鸡不成蚀把米,一部分蒙古人离心离德,已然不可避免。
更重要的,先前经过皇太极苦心经营,清国已然隐隐的,对大明形成了包围。
眼下这种包围圈,不出意外的,已经破洞处处,有等于无了。(未完待续)





明末边军一小兵 第567章 反间与议和之计
不单如此,朝鲜国为对主子表示忠心巴结,辽东之战,派军一万多人参军,几乎全军覆没不说,右议政金自点,还被王斗活活烧死。
消息传回朝鲜国内,朝野大哗,亲明派,迅速占了上风,朝鲜国内,君臣上下,一样战战兢兢,惟恐大明发兵征讨。
后来大明虽然无力征讨,然亲明派蠢蠢欲动,而这时,多尔衮回到盛京后,由于国内粮米缺乏,又为安抚蒙古人,加大了对朝鲜国的压榨力度,更激起朝鲜上下不满。
然因为清兵的威胁近在眼前,大明无力陆路,或是跨海救援,所以朝鲜国上下商议后,还是继续奉清国为主,不过已没有往日那样恭谨,暗遣使臣前往大明,颇有些鼠尾两端的样子。
同时朝鲜国暗流涌动,有人暗议朝鲜国王李倧失德,又对胡虏奴颜婢膝,压迫国民,不配为主,颇有人想取而代之。
多尔衮只有朝鲜一头肥猪,也不敢压榨太过,再说朝鲜国小力弱,力有不逮,能压榨出什么?
然大堆蒙古人围着,需要清国救助,达不到自己渴望时,不免愤怒。
崇祯十四年十一月的时候,外扎萨克蒙古几个汗王,突然不告而别。
有若起了连锁的反应,紧接着,外藩蒙古土默特,左右二旗扎萨克俄木布楚虎尔,善巴,不满自己获得的奖赏,同样打算不告而别。
二人私议,回到驻地后,去投靠王斗算了,二人的草场林地,离王斗势力范围满套儿不远,以后肯定是王斗重点打击对象。
辽东一战。很多蒙古人已经胆寒了,善巴等同样如此,打不过,就投靠,多少年,蒙古各部,对这一套已经驾轻就熟。
不过,有外扎萨克蒙古几个汗王前车之鉴,多尔衮对蒙古人动静已经起了警惕。善巴二人还未动作,二白旗大军已经攻来,当场擒获了这两个倒霉蛋。
当着满蒙各大臣的面,多尔衮下令将俄木布楚虎尔,善巴二人处死。任命了新的土默特左右二旗扎萨克。
只是这样一来,各外藩蒙古扎萨克表面不说,内心里,对清国更是离心离德。
多尔衮当然知道这一点,所以内心非常担忧,国内之事,牵扯了他大部精力。一直忙到正月,才总算松了口气。
目前情况,朝鲜国小,压榨不出多少油水。满清元气大伤,需要休养生息,更需要外来油水填补损失。
晋商一途,已经被王斗切断了。虽然私通满清的,不单是宣大三镇的晋商。九边中,蓟镇,密云,山海关,辽东,甚至京师,山东,江南等地,都颇有通奴之人。
多尔衮自信,厚利之下,源源不断,还是有前来走私之人。
大清别的不多,就是银子多,人参与药材,也非常吸引人。
只是,这需要长年累月的功夫,不是一时半会可以见效的。
还想弥补损失,最重要的手法,还是入关劫掠,锦州之战,清国虽然损失不少,然多尔衮自信,论总体战力,大清还是比明军强悍的,当然,这需要排除靖边军在内。
只是,要劫掠大明,王斗是绕不过去的槛。
王斗在宣大大力抄家,收获丰厚,多尔衮已经得到情报,也在他的意料之中,丝毫也不意外。
或许,了解你最深的,往往是你的敌人,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
王斗更强了,多尔衮内心忧虑无比。
还有,大清休养生息这段时间,如何让大明不动干戈,也是要多尔衮伤脑子的事。
坐到龙椅之上,多尔衮志得意满后,随后涌起的,是无尽的压力,皇帝不好当啊,怪不得自家四哥,一年比一年肥。
他咳嗽一声,威严地喝道:“宣,弘文院大学士宁完我!”
……
登基之后,多尔衮发现自己与皇太极一样,还是离不开汉人文臣的辅助,八旗各满蒙旗主,虽然打仗骁勇,然在政务处理上,还是大大不如汉人。
而一个国家的治理,是离不开文人的,所以,继续重用汉臣,也成为多尔衮的后续政策之一。
对汉八旗,辽东之战后,私下里,各满蒙旗主也不得不承认,靖边军最大的伤亡,就是那些汉军造成的,他们是非常庞大优质的炮灰,所以,重组汉军八旗,也提上了多尔衮的议程。
只是,重建汉八旗容易,再次打造鸟铳与火炮,铁料何来?
很快的,在多尔衮宣诏下,弘文院大学士宁完我匆匆而来。
年在五十多,形象干瘦,两撇鼠须,双目阴沉的宁完我,曾是皇太极智囊团的核心人物。
皇太极建弘文院后,他成为弘文院总裁,与高鸿中,鲍承先、范文程等人一起,译纂洪武宝训,大明会典诸大明典籍,完善制度,对清国的国家化,起了重要作用。
清兵大败,汉八旗毁灭,皇太极身死,宁完我等一干汉臣,曾经内心惶恐,不过多尔衮在表明,自己继续重用汉臣之策后,宁完我等人,皆是感激涕零,竭尽全力,为顺治帝出谋献策。
宁完我急速赶来,咚咚咚的恭敬叩头,在多尔衮赏了他一个小凳后,他半边屁股小心翼翼挨着。
又听了多尔衮如何让大清安稳的休养生息,让大明不动干戈的询问后,他沉思良久,果断道:“回皇上,唯有议和一途!”
“议和?”
多尔衮沉吟。
对议和,多尔衮并没有心理障碍,塞外诸胡,弱时装孙子,强时作虎狼,几千年来,都是如此,也就是魏征说的:“此辈强必寇盗,弱则卑伏,禽兽也。”
眼下清国形式,议和是必要的,关键一点,大明会答应吗?
对外,他们可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素来强硬的。
宁完我充满信心道:“微臣所见,明国定会同意。”
他分析道:“锦州大战结束,我大清虽有所挫,然南朝也好不到哪去,各兵损失惨重不说,内又有天灾、瘟疫,更流民层出不穷。情报所闻,明国河南诸地,又再次流寇大兴,他们更杀死了藩王。南朝皇帝急欲扑灭流贼,定然无暇北顾,只需我言辞卑切,就算不能明面议和,至少,他们也会默许,双方不动刀兵。”
“趁机良机,我大清则可休养生息,静待时机!”
多尔衮放下心来,只需议和成功,言辞卑切算什么?
他心想:“这些汉人,果然弯弯绕绕就是多,不过他们了解大明内情,却是大清良助。”
他起身踱步,随后冷笑:“不单如此,大明内乱,乱得好!”
他说道:“彼流寇内讧,土贼蜂起,或百万,或三四十万,攻城掠地,莫可止遏,我大清,应该不断添火,让其内乱不止,以取我渔翁之利……”
他虽没说怎么添火,宁完我还是连忙道:“皇上圣明。”
心中有一些寒意,比起太宗文皇帝,眼前这位,少了几分大略,却多了几丝阴毒,更加喜好阴谋诡计,不过却很有效。
他巴结道:“微臣以为,明有必亡之兆,明之将卒,岂但不能敌我,反自行剽掠,自残人民,行赂朝臣,诈为己功。朝臣则专尚奸谗,蔽主耳目,私纳贿赂,罚及无罪,赏及无功,以此观之,明之必亡,天命在我。”
多尔衮满意点头,坐回龙椅,道:“说说吧,怎么对付王斗?”
他有些头痛,有王斗在,大清就不得入关抢劫,弥补损失,壮大自己,如何才能搬开王斗这座大山呢?
宁完我眼中闪过一丝阴冷,说道:“臣请行反间之计!”
多尔衮沉吟:“反间之计?”(未完待续)




明末边军一小兵 第568章 完善
崇祯十五年正月起,诡异的,京畿各处,又出现一些关于王斗的流言,还慢慢蔓延向大明余处。
不过,与上次风波不同,这次流言内容,可谓尽数为王斗说好话,只是,好话说得太过份了,甚至可说吹捧到极致。
流言将王斗捧到了天上,将大明余人踩到了泥底。
内容中,似乎除了王斗,别的武人都是饭桶,大明唯一仁义之师,就是靖边军,唯有打仗可胜的,唯有永宁侯王斗一人,放眼国朝几百年,论打仗能力,似乎只有太祖高皇帝可以比肩。
在内容中,似乎除了王斗,别的文官,也一样是饭桶,还是饭桶中的饭桶,别的不说,东路桃源,哪个父母官可以办到?尔等身为文官,打仗不说,连治政都比不过一个武人,岂不汗颜乎?
如此民心所望,文武全才,充满皇者之气的英杰,只要他愿意,取天下易如反掌。
当然,永宁侯肯定是忠于大明的,不见他捉拿奸商,大力抄家缴粮,都是为了增强国朝的力量?
流言各处蔓延,隐隐夹着各类喜闻乐见的闪动片段……
如言王斗出生时,有人见其府邸紫气盈绕,天空隐现仙音龙吟,其子王争出生,一样霞光万道,异香满城,更有人哄传桑干河突现怪兽。口吐人言,踏空而去,足下祥云朵朵,疑为麒麟……
对王斗充满好话的流言,隐隐充斥极为险恶的用心,古时各朝,统治者最忌讳什么?就是臣下邀买人心,众望所归。
大明臣君,早对王斗有着猜疑与裂痕。特别王斗抓捕奸商后,许多大明官将,对王斗更是警惕到极点。
王斗这种例子不可开,若人人效仿,众当如何?
特别若皇帝心动。又当如何,难道让他如正德帝一样落水?
王斗势力越大,众人心中越是恐惧,虽各官表面笑脸相迎,其实内心已经越发疏远,这流言一出,更是直接点到很多人内心深处。对崇祯帝来说同样如此。
有时,他也在问自己,自己御宇十数载,享万里之税。然国内流民不断,百姓颠沛,一个万乘之尊,还不如一个地方军阀?
为何。王斗治内可以人人有衣穿,人人有饭吃。自己却不能?自己一个帝皇,难道真比不过一个臣子?
随着流言的浮动,京畿似乎笼罩在一片诡异的气氛中,各官相望间,也是神情诡异,当然,有不久的前车之鉴,他们都对此不发表意见,更不参与,只有一些无知愚民在津津乐道的八卦。
针对王斗的新的流言又出,大明君臣不敢怠慢,崇祯帝第一时间,让锦衣卫严查。
只是,这次的流言,似乎也找不到什么主使者,或是第一时间就抽身走人了,只利用人类喜好传播谣言的劣根性罢了。
有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小道消息人人爱,这点上,很多男人,与乡间的长舌妇没什么区别,一个共同特点:蠢!
所以查来查去,锦衣卫都查不出什么名堂,抓了一些长舌妇,长舌男,仍然不能止住这些流言的传播。
针对流言内容,大明臣君,都没什么评价,朝堂也是沉默,还是良久后,终于有言官出来弹劾王斗,劾其邀买人心,图谋者大,泣血请斩王贼,以正朝纲。
他们的弹劾,没有引起什么反响,崇祯帝默默将他们杖毙,这些言官的同僚家人,也默默的收尸。
不知什么时候,如微风拂过,流言烟消云散了。
只是事后,朝廷对王斗那种冷淡戒备,还有猜疑,很多有心人都可以感觉出来……
……
流言内容,当然很快传到王斗耳中,他没说什么。
只有高史银暴跳如雷:“又来了,又来了,这些贼人,真是贼心不死。”
温方亮叹道:“智者止于智者,可惜,天下间,始终还是蠢货居多啊。”
……
崇祯十五年正月初八日。
不象以往那样一到过年,王斗就要忙着到各地上官处拜年,现在的他,身份不一样了,除了写几份贺表给朝廷外,就是坐在家里,等着别人上门拜年。
不过自回到东路后,就算在休息的日子,王斗也抽空谋划幕府之事,充任一镇总兵了,原先只是一路的架构,自然要随之调整,再次确定机构与主官,增或扩。
对这事,东路上下,一样极为热心,很多人更盼永宁侯扩兵。
当然了,王斗是出名的甩手掌柜,往往只提出一个思路,然后让幕府各员自己去完善,美曰其名,放权手下,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其实他也有自知之明,论种田,自己赶不上张贵,论经商能力,自己也赶不上田昌国,所以最适合他的位置,只有一个,领导。
当然,什么活都让手下去干,王斗也是理直气壮的,如果什么事都要自己做,要部下干什么?那还做什么领导?
无心插柳柳成荫,对大将军充分信任部下,充分放权给他们,众官将一致赞赏。
初八日,永宁侯府。
宽阔的大堂内,文官武将,济济一堂,幕府各官各将,全部集中在这里。
这是一个火热,又充满激情的团体,大明的希望,就在他们身上。
脚步声响起,王斗一身蟒袍,在钟调阳及一些护卫陪伴下,龙行虎步而来。
“拜见大将军!”
众人大吼。
“起来吧。”
王斗到自己位中坐下,笑道:“过了年了,众兄弟都歇息得差不多,该打起精神,开始干活了。”
众人大笑。
他们分军事官。民事官,坐于两侧,泾渭分明。
当然,此时的幕府吏目厅,文案主事冯大昌,已经不见,代之的,是新任文案主事钟正显。
就在年前不久,镇抚司对冯大昌等人处置已经出来。大部分为死罪,冯大昌也在其中。
王斗动用了自己的赦免权力,将冯大昌、陶氏、钟荣的女儿与女婿、洪丘、纪仲崑等人免死,不过发配塞外,需要苦心积攒功勋值赎罪。年后不久,他们已经动身了。
王斗舅舅钟正显,虽然毛病很多,不过大关节上站得住,也颇有能力,举贤不避亲,王斗自然会提拔使用。
此时大明。族人为官为将,很算正常,当然,他们都需按制度考核升赏。这点上,王斗不会徇私。
此时钟正显坐在自己位上,抚着油黑的胡须,颇有意气风发之感。这些年,他越活越年轻了。
王斗坐定。看着众人充满期待的样子,他微微一笑,说道:“钟主事。”
钟正显忙站起来,说道:“是,大将军。”
他恭敬的站直身子,幕府议事,还有军中,只有上下尊卑,没有舅舅与外甥。
一个护卫过来,将他手中一叠文案,取了后,交给王斗。
看着手中的文案,王斗环视众人:“崇祯十二年,我东路设立幕府,定制度,划职事,有了规矩与方圆。幕府设立后,经诸位的努力,各同僚协心,我东路的成就,有目共睹!”
他说道:“当然,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眼下本侯充任宣镇总兵,不久将到镇城,地盘权力,都大大扩大,所以诸位,也要跟着我一同往上升。”
众人又是一阵大笑,堂内气氛,更为火热。
而对大将军口中,不时出现的新颖名词,各人早已习以为常。
稍缓一会,王斗翻了翻手中文案:“幕府原设参谋司,练兵司,情报司,镇抚司,后勤司,财政司,民政司,教化司八司,眼下看来,诸司之设,已不能满足我宣镇之需,需要扩大。”
他说道:“经议,在原有八司基础上,再设归化司,吏务司,巡捕司,监察司,审判司,医卫司……诸司,原设各司,也略为调整……”
王斗计划中,幕府大体分为军民两类,增设管民务人事的吏务司,有若后世警察局的巡捕司,若检查院与法院的监察司与审判司,若卫生院的医卫司等。
现在东路许多地方,大体实行军法,这自然失之过严,一点点小事,就要打军棍,甚至处死,让很多民众的心,都久久崩着,钢久则易断,王斗自然明白这个道理。
这时的保甲捕快制,也颇有弊端,类似警察系统的建立,很有必要,三司设立后,军队就专心打仗,不管这些民事。
这也是王斗完善治下文官系统的一步,文官行政,是中国对世界最大的贡献之一,只有完善而全面的文官行政,一国,或是一地统治,才能走向稳定与开明。
便是到了后世,任何一个文明富裕发达的国家,都是文官治国。
军人统治的国家,给人印象,大多便是混乱,危险,不安全,贫穷,落后等等,历史也有教训,西方的罗马,中国的大唐等,都是毁于武人乱政。
所以很多事情,军人不能参与太多。
当然,吸引教训,王斗不可能如大明这般的文贵武贱,会保持一种平衡,让军人做军人的事,文人做文人的事,不会让哪方独大。
只是,身处乱世,军队的权力,肯定会大一些,赶上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将来动武之处也多,或许,在非常长的时间内,王斗麾下,武人权力,都会大大超过文人。
军国主义,将会造成贪婪又恐怖的怪兽,或许,唯有祸水外引一途。
毕竟,死外国人,总比死中国人好,战死,总比内耗窝囊死好。(未完待续)




明末边军一小兵 第569章 归化司
堂内很多人目光,都有意无意看向迟大成,大将军调整幕府各司,似乎镇抚司,被调整很大啊。
原本的镇抚司,纠察军民军纪、维护律法、负责军中诉讼,核记功次,举荐优秀人员,可说拥有巨大的权力,几乎兼督查、审判、与人事等一身。
1...312313314315316...46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