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世争锋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水鬼游魂
“刘思源托宋汉章找过我,但是让我以返浙推辞了会面。”对于合作伙伴,王学谦自然没有隐瞒的必要,说出了自己的行动。
但是这样的答案,让急匆匆赶来的人顿时像被泼了一盆冰水,心都凉了半截:“啊!”
(这些天榜单争斗太犀利了,作为围观党,水鬼一直很淡定,可是当月票掉出五百之后,再也无法淡定下来了。手中有月票的兄弟,帮水鬼一把,谢谢!)r1152
大世争锋 第954章 【风险意识】
地主家没有余粮?
不是。【】
银行并不是靠着本金经营的,而是通过储户的存款,用来放贷等多种经营获得收益。比如盐业银行,储户存款其实要比起资本金多很多,至少在十几倍。
拿北方的盐业银行举例,资本五百万的盐业银行能控制的资产就该在5000万以上,承担政府的国债包销业务,应该是轻而易举的。
账,可不是这么算的,盐业银行掌握的资本庞大是不假。
但大部分的资金都已经以贷款的方式放了出去,一部分资本金放在银行,是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储户提现,甚至挤兑风潮。最终能够动用的资金也不会太多。另外国债包销还有一个销售国债,回笼资金的过程,没有卖出去的国债,只不过是一堆印刷精美的纸而已。万一期间出现挤兑,银行岂不是要倒闭?数量上千万的国债,已经超过了一家银行的极限。所以盐业银行吃不下来,金城银行也吃不下来,没有哪家银行敢拍着胸脯说,能够承销所有的国债。
好不容易,银行公会搞了一个全体总动员,锅架好了,火点上了,就等米下锅了,做菜的王学谦竟然说:再等等
“进去说!”
王学谦没有在停车场解答张镇芳提f出的问题,而是匆匆的说了一句。
在俱乐部的二楼,选了一个没人的,隔音好的房间,王学谦叫上了几大银行的主事人,或者大股东,进入房间。
还没等坐下,就接连的问题扑面而来。
“子高,这样的机会百年等不来,你怎么就迟疑了呢?”
“下手慢,只能喝汤了。”
“说不定曹锟在走投无路的时候。会选择洋人!”
……
说了这么多,王学谦盯着众人的脸,沉声道:“都说完了?”
众人面面相觑,不知道王学谦的葫芦里是买的什么药,开口就好像面色不善的样子,让人颇为怀疑。王学谦没有给人猜忌的时间,反而眼神清澈的看向王郅隆、张镇芳等人,问了一句:“几位都是在燕京政坛商界的翘楚,张公甚至当年还做过曹锟的上司。您还说,曹锟。我们现在的曹大总统是个下决定果断的人吗?”
“这个?”
张镇芳回忆道:“曹锟这个人说他傻吧,其实比普通人都机灵。故意做出一些傻里傻气的事,也是刻意为之。看着是个直筒子,其实还是有些小聪明的,要不然也不会有如今的成就。当然官场不光讲能力,还要说运气,尤其是军界,他是一员福将,在军队中是非常吃香的。只不过在决断上。并非外界传言的那么果断。反应慢,喜欢私底下算计……”
说到这里,张镇芳警觉道:“子高的意思是?”
“我觉得他答应的太痛快了。”王学谦接着说:“曹锟如果想要以武力统一为前提,重用吴佩孚。新编军队,增加装备,那么借款将是以亿计……”
丝!
上亿的资金,就算是整个银行公会拿得出来。最后也是伤筋动骨,沦为曹锟政府的附庸,也有可能。
王学谦继续说:“如果是短期的拆东墙补西墙。那么千万足矣。如果能拖就拖的话,给一点是一点,燕京的军队闹饷或许只要几十万就能短期解决。当然,政府的开销也要算进去的话,一两百万是需要的……”
其实政府开销,在民国,有两种算法。
赖账,段祺瑞时期,这位大爷经常这么干。发一半工资,有时候经常不发。当然段祺瑞也有说辞,明清以来,六百年官场,当官的就没有一个凭工资俸禄过日子的。好家伙,他老人家一竿子把所有人都撂趴下了。
其次就是军队,军队其实也有不要钱的养法,就是让驻地摊派,军纪差一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说白了,在军营里是兵,出了军营就是土匪。很多小军阀都是这么干的。
打从袁世凯手里,北洋编练新军就已经不考虑军备好,代价高昂的常备师了。而是选择花费低廉,军备差的混成旅。原因就是军费开支太大。
“可如今的局势是,北方的战事已经告一段落,东北的张大帅偃旗息鼓。吴佩孚要是闲不住,把直系的主力往南边赶,怎么应对?到时候淮盐、芦盐都是曹锟一个人说了算,一张纸,能抵什么用?”
“倒时候盐税抵押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所有的银行将面临巨大的亏空,即便不是如此,银行包销的部分国债也将会被你们的客户购买,万一无法兑现……银行的信誉毁掉了……”
“所以,在巨大的利益面前,迟疑是不对的,但必要的慎重才是关键。至少,我们要搞清楚,曹锟需要多少钱,能够暂时摆平直隶,以及河北,关中的局势。给多了钱,会成为吴佩孚南下的军费,谁也不想看到……”
被巨大利益蒙蔽了双眼的银行家,富豪们这才惊醒,收益越大,风险也越大。
只是前两天光看到了钱,心情激动之下,反而忽略了可能出现的风险。或者说很可能出现的风险。
说白了,对银行公会最有利的局面就是,曹锟在燕京当他的大总统,只要曹锟的政府拖着不死,才是整个银行公会最乐意看到的局面。当然,王学谦还有一些话没有说,因为太过于阴暗,不免让人觉得他是个唯恐天下不乱的阴谋家似的。
其实很简单,只要直奉战争打响,那么银行公会就可以放开手脚给曹锟足够的支持。
在此之前,还是谨慎一些比较好。
和政府做生意,尤其是大生意。情报、局势的判断和分析,原本处于弱势的商人想要获得庞大的收益的同时,也不能忘记控制风险。
而让直系的政府半死不活,才是最好的选择。
临走的时候,不少银行家都是一筹莫展,有些眉头紧锁,苦思对策的样子,让卫挺生有点想要笑出来的冲动。好在他忍住了,在回去的车上,卫挺生笑道:“子高,我估计你再这样吓唬他们,早晚这些人要崩溃。”
“你以为我是开玩笑?”
王学谦没好气的看了一眼坐在他边上的卫挺生。
后者尴尬的笑了笑:“难道不是?”
“银行公会是一盘散沙,你也应该看出来了,如今的银行业势头不错。但是不少银行太过于急功近利,做出一些顺人不利己的事也是常有的。尤其是风险控制,银行太过盲目,最后受损失的是整个行业,而不是一两家的银行。而且在民国做生意,要比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要负责。”王学谦感慨道:“算了,慢慢来吧,我希望通过这次合作,能够看到一个契机。一个行业整合的契机,现在的银行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是在太弱了。”
卫挺生点头认同道:“这倒也是。”(未完待续。。)
...
大世争锋 第955章 【舍得】
一家企业要兴盛,赶上好时候,运气好,加上掌舵的人没犯大错,兴许能成事。
在民国,做生意的,只要不是投机倒把,想干一番事业的,都有一道迈不去的坎——洋行。
英国人的洋行,美国人的洋行,日本人的洋行……
从小到一个螺丝螺丝帽,大到轮船汽车,不管大小的生意,洋行都做。像怡和洋行,在苏州河边上就有包装工厂,组装机械配件,然后出售。想要在如此环境中,脱颖而出,确实不容易。
以至于在民国,除了早期的官办工业兴盛了一段时间,随着政府在工业上不再投入,整个国家的工业大环境,就一直没有多少起色。摆在眼前的就是纱厂,纺织工业,欧洲的战争结束了,棉花的产量降低,加上各地战争不断,民族资本业将面临一个很大的危机。首当其冲的就像是大生纱厂、恒丰纱厂,这一类全国数一数二的大厂。
如果没有银行业的支持,还有银行公会在政治地位上的提高,这些民族资本集中的产业,将很快成为洋行的眼中钉,首当其冲的成为其要挤垮的对象。
而银行无法给予■及时的支持,也是这些纱厂最终走向倒闭的原因。
当然这些话,王学谦是不会说的。但是他可以说的有很多,民国本土银行有很多外国银行没有的优势,比方筹集资金容易,办事点多,如果整个行业联系紧密,那么外国银行就很难针对民国的银行业下手。但同时,民国没有像样的工业,没有足够的工厂,对于银行业来说将失去其扩张的机会。
这也是民国的银行业虽然在二十年代,三十年代中前期。发展迅速,但是整个行业来说,大银行在工业国家中连小弟弟的都不是。
就像是王学谦当初在纽约收购的第一家银行,代美商业储蓄银行,一家不入流的社区银行,小的不能再小的银行,但是这家银行的资产也超过了500万美元。
而资产500万美元的银行,就算是十年后的民国银行界,也是一流的大银行。
尤其是眼下的银行业,更是混乱。有的经理是留学归来的高材生,学习的是西方的银行模式。这些人更加重视行业内部的合作和发展,很少有人会想老子一人打天下的。但是这个时期的民国,还有一些根本称不上银行,但在行使银行职权的机构,比如说钱庄。
想要整合行业,本来就不容易。不仅仅需要一个共同的目标,良性的竞争,还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
好在上海。第一家商业学校已经筹备完成,就等开学了。
马寅初不情愿的当上了这家学校的校长,而银行公会成了这家学校最大的投资者,每年将投入的资金不少于50万。招收的学生也从中学中招考。当然学费全免是一个优势。至少吸引不少学子报考的原因就是,毕业之后能够在收入不错的银行找到职位。
一开始,王学谦也不想这么干,因为发展太慢。
学生从学习记账。到最后能够胜任银行工作,需要两年左右的时间。本来想着只要资本充裕,那不是分行遍地开花。生意做遍天下?
可事实,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
就像是被搁置的‘汉冶萍’收购计划一样,王学谦一开始也想着把这家钢铁联合企业接手过来,然后就能大干一场,钢铁洪流的目标就能实现了。
而实际上,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
张之洞当初找英国人来设计‘汉冶萍’的时候,是准备这家工厂建成钢铁巨无霸的,一百万吨的钢铁年产量,也说得过去。可问题是,谁家百万吨的钢铁公司,附属的煤矿一年只能供应三十万吨的?
按照生产一吨钢,需要一吨二煤炭来计算,汉冶萍的产量也只能在二十五万吨左右晃荡,这不是开国际玩笑吗?
还有一个大问题就是,工人。
没有熟练的工人,只能自己培训,招工也不容易,民国可没有什么技校、中专什么的。技术人员,要么身份高的吓,甩出的‘派斯’要么是伯明翰大学的学位,或者是芝加哥大学的硕士。
这样的人,放在车间里屈才了,放在研究所,根本就用不了多少。
还有一种就是连数都数不明白的农民,倒是有把子了力气,可一说到技术,开口就是一句外语:“你说了个啥?”
说了也等于白说。
其实‘汉冶萍’就算放在王学谦的手里,也只能关着生锈,除了煤矿运作不要费心之外,钢铁厂也只能部分开工。因为根本就没有那么多合格的工人。想要开工,还得培训。不仅如此,基础的技术员也匮乏,高端的倒是不少,可就算是王学谦在‘黑心商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也不好意思给留洋归来的海龟,每个月发几十块钱养家吧?
他真要这么干的话,立马就能成为文化界的公敌,旅欧留美学生中的败类。
心急之下,王学谦的步子也不由的夸的大了一点,眼前就有一位当着他的面来诉苦的。
上海商业学校,从筹备起就不缺钱,但是让作为校长的马寅初提心吊胆的是,作为学校的校董,王学谦一天一个想法,让他有种猝不及防的担忧。
本来第一期开学,准备招收的学生只有50人,但王学谦当成就反对,少于200人,学校不要办了。无奈之下,马寅初只能去杭州,宁波等地招生,等到银行年会之后,王学谦又改主意了,要招600的学生。本来200的学生,就已经让马寅初心里负担极重了,一下子多招收400人,校舍倒是不缺,可老师呢?
“要不你去南京一趟?”
王学谦给马寅初支招道:“反正东南大学今年招生就一百多人,经济系估计也办不成了,你去活动活动,让学商科的几个讲师来商业学校授课。和郭校长说话的时候就用借,我们搞联合!”
“得了吧!有借无还是吧?”马寅初也看出了王学谦的把戏,不太光明:“子高,你也替你哪位师兄着想一下,他老人家求爷爷告奶奶的,才办了一个学校。统共才只有四个系,你倒好,挖人连块的挖,把一个经济系的老师都挖走了,你让郭校长怎么想?要不你去说。”
王学谦托着下巴。思量之后摇头道:“我怕他见我之情绪太激动,不太好控制。”
马寅初也倒是光棍,一脸的鄙夷:“你觉得郭秉文见我就有好脸色?”
马寅初在挖人行动中,算不上急先锋,但也逃脱不了帮凶的名头。也就是郭秉文好脾气,要是换一个脾气暴躁一点的,说不定就追着他要索命了。
当然,马寅初在不受待见,去郭秉文办公室的时候。至少还能享受到一杯热茶的待遇。但卫挺生的待遇就差很多了,不甩脸子已经算是不错了,王学谦自认在郭秉文这位校友的心目中的地位和卫挺生属于难兄难弟的级别,也不准备去找不痛快。
“等等。我想一辙!”王学谦抬手示意,马寅初不要打断他的思维。
“省省吧!现如今你我,还有老卫,只要出现在郭秉文的面前。这位就像是家里招贼似的,看人的眼神都不对劲了。这年头,兔子都学精了。再好的猎人都白瞎!”马寅初说着自暴自弃的风凉话,其实他也不太好意思再见郭秉文。
总是欺负老实人,让他老人家的心头也有种不落忍的同情泛滥。
可郭秉文在教育界的关系非常广,让王学谦总觉得是个机会。可又有些无从下嘴的无奈。突然他想到了一个办法,凑近对马寅初问道:“你说我们把商业学校送给他,郭秉文会反对吗?”
“你疯了?”随后,马寅初像是看精神病一样,盯着王学谦双腿紧绷的蹲着,扎马步状,仿佛王学谦下一刻就会精神失常,咬人似的。可随后又怀疑,看王学谦不是那种要疯的样子,心头怀疑起来。
“你不会是憋着什么坏吧?”
“你听我说,学校挂靠在东南大学,招收的学生分成两批,一批学制两年,算是……肄业,成绩合格也发证书。另外一批,就算前60名,延长学制到4年,毕业就有大学文凭。上海商业学校就算是南京东南大学名下的商学院,你觉得郭秉文会反对吗?”
“舍了名,舍了利,你落下什么好处了?”
“我只要人,学费全免,还能享受补贴,但是入学之后就要签署合同,毕业后进入银行工作不得少于8年,薪金不会亏待他们,按照行业平均水平。”
王学谦也算是豁出去了,银行没有自己培养人才的能力和精力,只能拜托学习。可这时期的学校,缺乏足够的经费。一般的大学招收学生在两位数的,也很多见。
马寅初沉默了下来,不解道:“这样你落下什么好,出钱又出力,最后名声倒让别人占去。你就不觉得亏得慌?”
“你别看现在银行业兴旺,但是能够在社会招收合格的人才很不容易。留学归来的,就算是日本留学归来的,一个月没有两百块也打发不了,美国、欧洲正经大学毕业的高学历人才,没有三百五,谁会来银行上班?”王学谦一脸的无奈:“再说社会上招的职员吧,几乎没有一个是学商科的,总不能让老卫和我给新来的员工教借贷记账法吧?”
马寅初一想也这么个理由,倒是便宜了郭秉文,这位一分钱没花,最后硬是把一个商学院给办了起来。唯独该让马寅初琢磨的是,学院里开设的学科需要好好思量一下,他倒不担心教师的问题了,因为郭秉文跑这方面,绝对要比他和王学谦加起来强不是一星半点。
马寅初拍着胸脯道:“行,这事就交给兄弟了,保证给你办的稳妥。”
王学谦这才放下了一块心病,这时候他无比怀念后世的教育制度,虽然被诟病的一无是处。可就是连工厂招工都要高中学历的时代,让在民国奋斗的王学谦怎么能不羡慕?
就像是上海商业学校,招收两百个中学生都费劲,更不要说工厂了。
这时代,什么都缺,就是不缺文盲。
别看美国已经跻身世界第一强国,但是美国人文盲率还是要超过一半,但这样也比二十年前好多了。在本世纪初,美国的文盲比例甚至达到了九成。
随着产业越铺越大,王学谦也发现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了,每天似乎都有不少事等着他处理。
刚刚送走了马寅初,另外一位访客在会客室内等了差不多一个钟头多了。
一看办公室内的落地挂钟,已经十二点多了。
王学谦拿起电话,打给了秘书,询问了午餐订的位置。随后叫进来了陈布雷:“去会客室!”
“刘总长,恭喜!恭喜!”
“王次长,找你可不容易啊!”
王学谦脸不红,心不跳道:“都是一些不容刻缓的事,忙的连脚都停不下来。慢待了刘兄,实在抱歉。还请刘总长给王某一个面子,略尽地主之谊。”
刘思源一听是吃饭,顿时提着的心放下去了一半,既然是吃饭,当然时间短不了。这些天他天天来银行堵门,终于逮住了王学谦的行踪。或者说,王学谦终于来银行上班了,说起来都是泪啊!
自然有机会说起国债的事,其实对于刘思源,他本人也对国债包销并不是太懂行,还是打听了一些门道,才知道了其中的诀窍。要说在欧美,国债发行根本就不用政府操心,尤其是美国、英国、法国,政局比较稳定的国家,发行国债的机会,都是银行抢着做的。
可在民国,这生意颠了个个。
堂堂的财政总长竟然求到了银行公会,对方还不太待见他。
干巴巴的晾了他快一个礼拜,才总算见到了一个说话够分量的主。而他开口不提王学谦在银行公会的身份,而是说起了王学谦‘次长’的身份。
民国的外交次长,虽然他当的极不负责,但站在刘思源的角度,既然国家任命了,你总该为国考虑一下吧!带着心中的小算盘,刘思源在王学谦的陪同下,来到了霞飞路的一家法国餐厅。(未完待续。。)
...
大世争锋 第956章 【绕不过去的坎】
刘思源对王学谦见他,已经是‘感激’万分。【】当然,早几天的时候,这位新晋的财政总长可不这么想,但现在此一时彼一时,种种迹象表明,银行公会似乎对政府发行国债持有谨慎的态度。
别以为,银行的人能够渗透入政府高层。
北洋政府的控制力再弱,也是一个强权政府,对于银行公会内部的消息,可能会滞后,也可能不全面,但绝对不会是两眼一抹黑。
除了王学谦和盐业、金城等南北银行家之间的机密谈话,北洋政府是无法知道。但对王学谦在银行公会的俱乐部的一些公开的谈话,刘思源也都能探听到。
所以,他自始至终认为自己接了一个库差事。
当然了,自从上任财政总长凌文渊被军队人堵在财政部,脱身之后就逃去了天津,刘思源就觉得自己好像是双手捧了一个马蜂窝,稍不留神,就是万劫不复。
能够摆正心态,至少在王学谦的面前,并没有摆他的高官架子。当然就算他摆,王学谦的身份在北洋政府也一点都不比他低,那还是在燕京。如果是在上海,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这可是王学谦的大本营,作为东道主,没有一点特权,能算是东道主吗?
以至于刘思源都没心情去鄙视王2长2风2文2学,.c←←t学谦选择的餐厅,倒不是地方不好,而是厨师太隔音人了。
动不动就来他们的餐桌边上,拿着腥味十足的食材,这让刘思源这样还不习惯这里法国大厨,那颗爱炫耀的心的政府高官,又气,又急。作为一家只有一张餐桌的饭馆,厨子的特权已经和老板重叠在了一起,向客人展示最新鲜的食材。也是老板的一大乐趣之一。
同时也是一种变相的炫耀,在整个上海,哪里有他这里的海鲜更加新鲜?
“子高……”
“再忍忍,老板能弄来加拿大最新鲜的海鲜,也就是这点性格隔音人,主要是我们是华夏人,老板这是显摆他的厨艺。”
刘思源点头表示理解,很快,他的心情就不那么淡定了。刘思源是北洋政府的盐务总监,虽然管理的范围只限于北方的长芦盐场。作为和银行公会接触比较多的政府官员。他深知盐务的问题不是那么一句两句就能说清楚的。
当王学谦一开口就谈论起盐务,就让他一个头两个大。
“刘总长,据我所知,直隶的盐警还没有组建,但是在山东,河北等地,走私食盐已经是超过烟土,成为获利最大的行业。”
“无稽之谈,纯属无稽之谈!”
“防范于未然。王某不过是说一些隐忧。银行公会能够继续和政府合作,还看在盐税,尤其是对私盐的围剿力度。因为走私一旦抬头,甚至成为地方势力。土匪的主要经济来源,见是破坏眼下局面的最大不利因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