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世争锋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水鬼游魂
七道菜的法国午餐,如果不在餐桌上聊天的话,是一个会让人感觉漫长的无法忍受的煎熬。
可对于刘思源来说。此时此刻,已经是煎熬了。
几次想要开口,都让王学谦给转移了话题。急在心里的刘思源发现,王学谦牢牢地把握的谈话的主动权。如果要是在平时,他要是不拂袖而去,也要数落两句,因为这种谈话方式很不符合官场的规则。
这是上司对下属的说话方式,主动权都在上司的手中。
可王学谦和刘思源,谁也不管谁,从级别上来说,刘思源还要在政府中的职位更加高一些。
眼看最后的甜品都上了餐桌,刘思源忍无可忍,也知道如果自己不抓紧时机,好不容易等来的一次见面,将又要泡汤了,只要不管不顾的直接问王学谦:“子高,政府财政上吃紧,需要发行国债,但是你也知道国内的环境无法和美国、日本等列强相比……”
刘思源说话还算客气,但也说出了国内发行债券的难度。公信力不够,政府执行力不足等客观原因的存在,让老百姓认购债券,无从谈起。
尤其是政府甚至无法保证,在债券到期日,一个派系是否还在台上……种种不利的因素重叠起来,让民国的政府债券,成了世界上信誉最低的债券种类之一。
刘思源也深知这其中的关键,所以说话多少有些躲躲闪闪,含糊其辞。
王学谦表情吃惊,像是听到天方夜谭一样,就差没把手上的调羹掉在餐桌上,学当年刘备和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手段了。这让刘思源的心一下子给提了起来,心说:“这位不会是装什么都不知道把?”
银行公会内甚至召开过紧急会议,对包销政府债券的安全做过反复的评价。得出的结论,作为财长的刘思源都不忍去看。
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肉包子打狗。
连老北洋的政府高官都纳闷,难道政府真的如此不堪?连最起码的信任都无法做到?
一开始,财政部的经济专家,还有官员,比如陆定等人,都是见识过日本大规模发放债券的情况的。也有一定的经验。认为银行公会的此举,多半是存着要挟的意味,比实际意义更加多一些。从而在谈判桌上争取更大的利益。
商人嘛!
用的手段都差不多,万变不离其宗。
可王学谦一句话,就让刘思源的这个想法,就听得,王学谦沉吟了良久,才开口道:“恕我直言,恐怕银行团近期没办法认购政府国债。不过,刘兄可以找找其他的门路。”
刘思源追问道:“还请子高为为兄解惑?”
“打从民国建国之后,借款维持政府运转都已经是常态了,曹大总统新上任,但支持者颇多,筹借三百万,应该不成问题。这个燃眉之急也就解开了。”王学谦完全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说话极不负责任。
曹锟的支持者,都指着曹锟上台猛的捞一把。
这时候。谁还会拿出大笔钱来,给曹锟造势?该做的,在直皖战争时期,在竞选的准备期,都已经做完了。这时候已经是收获的时候了,再投入,很多支持者机会担心血本无归了。
再说,北方的商会,能够支持政府的也就那么一两家。
晋商倒是有这个实力,但是晋商一直收到外来资本的冲击。这些年已经大不如前。
王学谦没管刘思源的表情,继续说:“其实吾国国民还是对政府有些信心的,如果政府通过行政力量,发行债券的话,各地认购一定踊跃……”
狗屁!
刘思源差点气的将桌子掀掉,行政力量要是可行的话,还用发现债券?直接收税不是更加妥当?
问题是,曹锟的政府控制力所到之处,都是穷的快卖孩子过日子的地方。政府高官也不敢提增税的建议。万一引发了民乱,最后屎盆子可就要扣在脑袋上了。
当然王学谦还给刘思源指出了一条明道:“是否可以效仿袁大总统和前总理段公……”
“不可!”
没等王学谦说完,刘思源就立刻反对,倒不是向外国银行借款有什么不妥之处。但是眼下的北洋手中。已经没有什么底牌,向外国银行借来足够的资金了。
就算是袁世凯的善后大借款,段祺瑞的对日借款,都是在出卖了国家主权的前提下。才获得了大额的借款。当然付出的代价大的惊人,袁世凯向五国银行借款2500万英镑,实际到手里的钱。还不到800万英镑。洋人在每一个缓解挣钱,白银兑换、利息收入,甚至还有关税、盐税……民国的盐税和关税抵押,在五国银行中竟然每年只有500万的税收?
可实际上呢?
两亿是一个非常低的数额了,甚至三亿,乃至三亿五千万都不是一个太离奇的数字。
实际上,袁世凯用几十年的关税和盐税作为抵达,可是抵押物所产出的利益,一年就抵得上了。作为一国财长,这种憋屈的文件还是不好签署的为好。
如今的政局不同于辛亥年,当初‘国党’还是信心满满的进军议会,想要和北方势力一决高下的。就算袁世凯给了‘国党’700万的‘封口费’,可结果呢?最后‘国党’的不少要员,还是在报纸上撰文,骂袁世凯卖国?
平心而论,袁世凯卖国了吗?
当然是买了。
可问题是,‘国党’也是既得利益者,拿钱不办事就不说了,还造反?
在袁世凯的眼中,简直就成了养不熟的白眼狼。
袁世凯的地位,那里是刘思源能够企及的,他老人家卖国,虽然名声差一点,但谁敢明着和他过不去?可刘思源呢?他不过是曹锟身边幕僚出身,真要是名声臭了,碍于舆鹿力,曹锟说不定就把他拿下了。和外国银行签订借款协议,哪里是刘思源敢碰的?
当然,对外国银行抵触情绪很深的曹锟,也不会答应。
段祺瑞就更不要说了,当时民国政府和日本银行团的借款,除了出让了东三省的部分利益之外,大部分都是以借款换取武器的形势进入民国。段祺瑞为此让北洋多了二十多万的大军。
曹锟一要名声,二不缺武器弹药,至少现在不缺,更不愿意和洋人打交道了。
谁都知道,洋人的钱不好拿。
曹锟又不是真傻。
刘思源是真的急眼了,王学谦东拉西扯的样子,要么是故意晾着他,要么是心中动摇。作为财长,发行国债这么大的生意,他不相信王学谦不会动心?唯独可能让王学谦举棋不定的就是风险。
他也听说了王学谦在银行俱乐部说的那段话,对于风险的控制,刘思源也没办法。
民国不是他当家,说实在的,打从袁世凯之后的政府之中,内阁的权利越来越被削弱,总长虽然好听,但是能够做多大的主,他也吃不准。情急之下,刘思源把他在银行公会探听到消息都吐露了出来:“子高,你就别骗我了。银行公会连债券包销的份额都已经定下来了,难不成这只不过是说说而已?”
“可不是,就是随口说说……”王学谦挑剔的眼神下,透露出一种玩味的表情:“我也承认,国债是个好生意,但生意再好,也要有赚。要是本金都拿不回来,这就不是生意了,而是投机。银行投机,一旦失策,倒闭的也不是一家两家了。”
刘思源瞪眼看着王学谦,透着不满,可随后眼神却软了下来,仿佛是哀求道:“子高,你也给我透个底,银行公会的要价到底如何?我坚信生意毕竟是生意,都是可以谈的。”
“原本我认为,有了抵押物就足够显示政府的诚意。”
“这是自然。”
刘思源心头一喜,抵押物?不就是盐税吗?这些他也探听了出来。
没有盐税的时候,政府照样过日子。刘思源就怕王学谦什么都不要,什么都不开口。反而期待王学谦能狮子大开口,毕竟,只要是条件,说出来了,还能是条件吗?
可王学谦随后悠悠的说了一句,让刘思源顿觉头晕目眩:“可是后来银行公会,经济研究所,还有众多的同行之间的商谈之中发现了一个问题,因为银行公会就算是拿到了抵押物,银行公会也保不住!”
保不住!
就这么一句话,让刘思源顿时觉得前途一片灰暗。
银行公会不过是商业组织,是一个行业组织,在强权的眼中,除了少数几家之外,都是待宰的羔羊。没有一家银行能够抵挡吴佩孚的几十万大军,一旦曹锟要反悔,谁都知道结果。
而对此,刘思源也无法给王学谦保证,曹锟会履行诺言。契约精神在银行业已经被认可,但是在军阀的眼中在枪杆子面前,一切都是虚妄。
为什么王学谦会火箭一样窜起来?
那还不是他手中控制了军队,而且纯色十足,虽然李厚基不过是三流军阀,但也是一省的督军。这块试金石不能算是尖利,但是作为一方豪强崛起的踏脚石,已经足够了。
而且曹锟虽然在别的方面,优柔寡断,很少有正经主意。但是在钱方面,是极有主心骨的。
对此,王学谦信不过也说得过去。
就算是刘思源,说心里话,也不太相信曹锟在钱上的信誉会有多好。
谈话至此,刘思源也唯有苦笑,显然好不容易得到的机会,谈僵了。(未完待续……)
...
大世争锋 第957章 【风头不对劲】
走出饭馆,刘思源被头顶的太阳晃的眼神都有些迷糊,可心头却满不在乎的在站在烈日底下。,
王学谦到底是什么意思?
晾着他,抬高要价?
还是,压根就没有谈下去的意思?
……
总之,刘思源猜不透王学谦的真实想法,不过不外乎这两种结局。因为除此之外,他想不出王学谦请他吃饭的目的。如果是因为同僚一场,早几天就该和和气气的面对面,饮酒畅谈,何必拖到现在,故意得罪人?
“先生!”
刘思源嘴角微张,长在琢磨王学谦的用意的时候,他的保镖在他的耳边轻声提醒了一句:“这里不安全!”
眼神茫然的看着街道上人来人往的场景,感觉不出危险出在哪里?不过街面的繁华让他倒是感觉到另外一番风味。这种繁华甚至是天津的租界内都比不上的。
上海的法租界在城市建设上,无疑是投入最大的。
要不是碍于地理位置的原因,霞飞路的繁华程度,也不会被公共租界的大马路比下去。
不过刘思源虽说不以为然,总觉得自己的保镖有些过于紧张,缓和道:“这里是租借。”
但脚步并没有做停留,而是会走上了在几米之外的汽车上。保镖随后跟着上了汽车的副驾驶的位置。然后神神叨叨的用眼神在前头街扫了一眼,这让刘思源的心头非常好奇:“现什么了?”
“在我们来的时候,在前面三层小楼的方向,停了两辆汽车,还有拐角的地方有几个拉黄包车休息,可是当先生会客的客人走后,这些人先后都离开了……”
“不用找了,那是王学谦的手下派来的。”
刘思源顿时明了自己的保镖到底在担心什么。无疑王学谦带着他来吃饭,已经做过了安保工作。虽说自从当上了财政次长,盐务总监之后,刘思源的身边也配备了保镖,但论武力程度和人数,他的保镖只是防止在街头被江湖人绑架的等级。
真要有人动了杀心,一心想要杀他,他身边的保镖也拦不住。
虽说保镖的战斗力不强,一个打两个或许凑活,但要是来一群。分分钟就能教育他做人。但保镖起码的警惕性却一点不缺,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歪着身体,向刘思源报告情况。来历不明的汽车,眼神中透露不怀好意的苦哈哈,甚至还有巡警……更让他揪心的是,这些人仿佛是一伙的。
保镖还试图说当时的危险,但刘思源去不耐烦的打断道:“开车!”
刘思源心头隐隐有些不妙的感觉,他没有想到王学谦在上海滩竟然有这么强大的控制力。
如果是仅仅是保镖还有帮派的成员。那么刘思源还能接受。
但当街头的巡警,甚至是租借的巡警都成了王学谦都能随便指使的对象,这对刘思源来说绝对不是一个好消息。显然,这个两年前名不见经传的家族继承人。仅仅在上海滩两年,就控制了如此庞大的势力。甚至种种迹象表明,洋人也站在王学谦一边。
这绝对是一个糟糕透顶的消息,如果王学谦本事仅仅是一个商人。银行家,就算个人再有钱,他也无法对曹锟有太大的抗拒力。因为他根本无法抵抗军队的碾压。但背后还站着洋人,情况就截然不同了。
从饭桌上,刘思源还在猜测王学谦的真正用意,一开始刘思源还是在内心挣扎,因为他也猜不透,王学谦是想要那一种结果。不信任北洋政府,那是一定的;但如果说想要获得利益的最大化,漫天要价,刘思源是不相信的。但只是王学谦展露了冰山一角,就让刘思源觉得,王学谦已经不是可以随便揉捏的角色。
王学谦口中的无法信任北洋政府的还款能力,也不过是一个借口。
因为,只要王学谦动身边的外国势力,让美国公使,或者英国公使出面做担保人的话,曹锟就是有无数个理由反悔,也不会表现出来。
可王学谦并没有这样做,反而表现出足够的谨慎,其实都是伪装。
在刘思源的心中,他对王学谦的感觉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开始他以为是拖延。但现在,他更愿意相信王学谦不认为眼前的时机很好,他在等待机会,或是曹锟最虚弱的时候,或者是北洋政府无法拒绝的条件,不管是哪一种,刘思源都认为他在上海和银行公会的接触,将会徒劳无功的。
随后的几天,王学谦的行动仿佛像是印证了刘思源的怀疑。
除了金城银行的王郅隆,北方的银行主要负责人都已经回去,各地的银行家也相继返程。虽说上海拥有全国近一半以上的银行,但是银行公会年会已经结束了。
等于从根上断了刘思源谈判的理由。
紧接着,由上海的远东银行牵头,联合了浙江银行、兴业银行等大银行,对浙江、江苏、湖南等省份,对于民族纺纱工业开始调研,尤其是大生纱厂出现的原料危机,债务到期的情况等进行了解。
种种迹象表明,银行业开始可能会扶持纺纱工业,还有下游的织布行业
如果真的这样的话,被说曹锟,就是银行公会的核心会员,七大商业银行都很可能会紧缩银根。因为同时期还有一个巨大的投资已经进入前期的勘探和测量。
宁波至金华,金华至湘潭的铁路建造,将是一个数千万的大工程。
银行显然选择了一个更加稳妥的投资项目,而且不管是浙江、江西还有湖南的政府,都不会反对这样的工程。一来没有外资进入,本土势力也无话可说;二来,铁路的建设期间就能给当地带来巨大的利益,建成之后,更是一颗摇钱树,当权者无法拒绝。建成之后的铁路,只要不要像南浔线太短。总是保本经营,在民国其他的铁路的利润几乎可以用暴利来形容。每年的收益过固定资产投入的15%也是极为寻常的。
种种迹象表明,银行团放弃了北洋政府,或者更贴切的说法是,曹锟在银行团内部很不得人心,没有投资价值。
还有一个消息让刘思源感觉不太妙。
从燕京传来的消息表明,教育经费似乎又一次被挪动了。其实民国时期的大学,大部分都是私立大学。
私立大学也分为两种,一种是国内筹集资金的私立大学,其中主要的资金来源是军阀。比如曹锟还创办了河北大学。
还有一部分私立大学的资金来源于国外。或者外国公司和个人的教会大学。当初,老约翰洛克菲勒也准备在民国建立一所大学,资金来源是以他名字命名的基金会,并长期资助的大学。但是因为大学创办需要很大的周期,社会影响力积聚缓慢,这才让老约翰改变了主意,资助了一座现代化的医院。
还有就是在燕京,八所隶属于教育部的大学。
作为内阁成员,虽然还是新人上任的总长。刘思源也深知燕京政府如果想要挪动教育经费的话,只能是这么几所大学。在民国,除了教育部名下的大学,很少会有大学因为无法承担教师工资。而成为舆论谴责的对象。
只有公办大学,才有这种可能。因为公办大学的教育资金,很容易被挪动,甚至是贪污。
刘思源正在纳闷。到底是那个没脑子家伙去动了公立大学教授们的工资。
不过很快,让人感觉风向似乎不对起来,《申报》向来是以敢于直面社会最尖锐矛盾。而不怕政府的报纸。当《申报》将教育资金突然‘消失’,这种模棱两可的话,作为新闻买点的时候,已经有人嗅出不一样的味道了。
不过这些不痛不痒的舆论消息,显然无法对政府高层带来一丝一毫的利益损失。
至于挨骂,当官要是怕挨骂,还能愉快的财吗?
不过这次挨骂的范围有些大,从上海开始,仿佛像是传递的火炬,一路烧到了燕京城内。
新闻工作者,虽然鱼龙混杂,人渣,文痞不少;但是也不缺乏硬骨头,当《京报》也开始报导教育资金被挪动之后,曹锟后知后觉的感觉要出事。因为太快了,快到了电报的度。别看上海到天津和燕京有着一千多公里的距离,用蔓延也不太合适,简直就是火药库爆炸。因为两天的功夫,市面上的报纸都多多少少会关注一下教育资金的情况。有的是被一笔带过,有的是长篇累牍。
正当曹锟准备让人去调查一下,至少让大部分报纸‘闭嘴’的时候,生了一件让他意想不到的大事。
上海的英国总领事馆被围住了,当然用‘围’这个字是不太妥当和负责。
确切的说,是被三十多个教授,还有一群不明真相,总人数在一两百人的路人围观下,开始了示威游行。
示威的主题也让人大跌眼镜。
主要就一个意思,督促英国政府向美国人学习,归还《辛丑条约》被多计算的军费和利息,用来振兴民国的教育事业。
游行者战战兢兢,但军警,尤其是公共租界巡捕房一开始是如临大敌。因为打从三年前的五四运动之后,民国的游行队伍一次比一次的规模庞大,而且租界成了游行队伍最喜欢去的地方。连正式警员,巡警,加上临时雇用的巡警,巡捕房也就一百多人,面对几千,甚至上万人的游行,连浪花都扑腾不起来。
在公共租界巡捕房,西籍巡捕房警察虽然人数少,但他们的收入很高,高到什么程度,一天2o大洋。换成美元的话,差不多在8美元左右。一个月6oo大洋的收入,在民国能够过上天堂般的生活,所以西籍的警察非常惜命,也怕犯错,丢掉饭碗。
占人数颇多的华籍警察的收入,是个人都不会给租界卖命,因为他的月薪甚至不如西籍的警察一天的收入,一个月15块大洋。极端不平衡的收入,让华籍警察很少会当面和游行队伍冲突,因为一个月才15块大洋的收入,不值得他们去给英国人拼命。
而西籍的警察担心一旦事态失去了控制,他们就会解雇。更要命的是,领事馆的命令是不准出现冲突,至少游行队伍没有冲击领事馆的围墙是不允许反击的。
说实在的,教授们比巡警更紧张。双方一对峙都紧张的手心出汗,后背凉。
好在很快巡捕房警察们先放下了心,因为游行示威的队伍小到对巡捕房造不成任何威胁。打从巡捕房成立之后,什么时候巡警们遇到过,游行队伍竟然比警察还要少的时候?
可是今天,他们遇到了。
人单势孤的教授现,如果巡捕房真要下手的话,他们一个都跑不了,坚定了尽快撤离的决心。
赵元任抬头看了一眼刺眼的阳光,心中惴惴不安的用胳膊肘捅了两下身边的胡适:“适之,我怎么感觉嘴巴苦,心底虚啊!”
胡适扭头瞪眼,不满的看了一眼他的好友,不屑道:“瞧你那熊样,我真鄙视你。”
身后一个却听到一个突兀的声音,幸灾乐祸道:“适之,要是你腿不抖的话,说话底气就更足了。”
胡适闹了个大红脸,这才现说话的是回家探亲,在上海被他硬拉来的周作人,不过这位站在后排,至少反应正常。胡适不乐意了,撇嘴道:“星杓,你别站着说话不腰疼。有本事也站到前排来?……我担多大的威胁你知道吗?要是对面的机枪开火的话,我可是用血肉之躯给你们在挡子弹,你不感谢我,倒也罢了,还揭我短……”
胡适愤愤不平的说着,嘴巴很溜,就算腿在抖,也不影响他嘴巴的挥。
当然,胡适说的机枪也没有,这让赵元任很失望:“哪有机枪?巡警手里都拿着棍子,连刀也没带。”
胡适点头道:“不对劲啊!连燕京的警察都背上枪了……不会是英国人憋着坏,故意等着我们吧?”
“我看不会……”
……
“大家靠近点,把标语举高一点,对,不要笑……”举着相机的记者蹲在地上,给流行队伍照相。
咔嚓。
然后三十多人,在英国驻沪总领事门前的游行结束,没有激烈的情绪冲突,也没有波澜壮阔的民族情绪。总之现场沉闷的仿佛是毕业季的留念照片拍摄场地,就连驻足观看的路人也直摇头。(未完待续……)
:"..",。,谢谢!
大世争锋 第958章 【高大上的理由】
热门推荐:
教授们找了一个高大上的理由,爱国。w
爱国无罪!
这样的说法,虽然存在着太多的漏洞,在不明真相的人乍一听,还真的能品出一些道理来。至少从感情上,不会那么反对。
曹锟虽然有警觉,但是当他带着老花眼镜,瞪着牛眼般的眼珠子,看着《京报》上铜板大的黑字标题,顿时幸灾乐祸的了起来:
“当初段合肥当政的时候,这帮穷酸,一天到晚的和他过不去,整天闹腾个游行什么的,把燕京城的风水都要败坏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