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世争锋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水鬼游魂
形式主义害死人,但参加宴会的民国高层,中外记者,外国参观礼兵,还有作为谈判团成员,最重要的是政府首脑徐世昌都表现的一场轻松和欢快,反而淡薄了两年前在巴黎时候的落魄。
顾维钧是外长,他是签署文件的主席团成员。于是发言人的工作就落在了王学谦的身上,在乐队雄壮的进行曲曲调之中,他一步步的走上了发言台前。
手上并没有稿子,不过这个场合,只要说几乎过得去的赞美之词,给客人面子,给主人长脸,也就足够了。
“子高,五分钟,最多五分钟的发言,随便捡两句好听的说就可以了。关键是……”
顾维钧小心不但大的嘱咐了两句,两人就像是在主席台上的一次交错,很少有人会想到,他们不经意的停顿之间,就完成了一个上司对下属的嘱咐。
原本的五国代表团,到会的是三个国家。
英国、法国和日本。美国作为见证人的身份参加了这次庆典活动,最多也是一个嘉宾的身份。
至于德国和俄国?
德国的战败,让这个在短时间内异军突起的西方列强,一下子消失在世界舞台上。至于红色俄国?民国政府还没有承认红色俄国的合法地位。等于说,对俄国的借款,民国政府准备赖账了,这很好理解。红色俄国也不会在意,因为俄国现在是世界公敌,根本不在乎那些根本就没指望收回来的借款。
再说,沙皇都已经被毒杀了,列宁的使者到任何其他国家,都宛如黑夜里从下水道钻出来的老鼠,深怕闹出动静。成为追打的对象。
所以对于整个谈判过程来说,英国人只能依靠法国人的强硬态度,来对阵民国政府。可惜的是,法国人很不好对付,英法两个国家,就像是一窝的狗崽子,没有外敌的时候,他们闹腾的最欢,都是你要一口。我咬一口的折腾着。
日本的份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个份额在五国银行团成立的时候,原本是比利时的份额,要不是英国人为了拉拢小弟。便宜了日本,这场谈判也不会牵涉到诸如山东问题,胶济铁路的归属权问题,还有青岛的主权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好在法国人终于做出了正确的一步。让谈判有了一个相对圆满,能够让各方都满意的结局。
所以王学谦的发言,针对的也是中英的友谊。中法的合作之类的。
“女士们,先生们,来宾们,朋友们……”
“在十年前,在东方,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发生了一件振奋人心的大事,统治了两千年的封建王朝终于结束了他最后的生命。民主和自由的风潮,席卷了整个神州大地……”
“科技的进步,让人类的脚步越走越远,英国和民国,一个在西半球,一个在东半球,却非常巧合的走在了一起。在民国建立之初,并伸出了友谊之手,向我们这个新生的国家给予了最无私的帮助……”
所有听懂了王学谦说话的人,尤其是民国的官员,都是一脸古怪。当初的善后大借款,其实是被逼的,袁世凯迫于国库没钱,而国家需要运作不得不做出的一个决定。
而当时的英国使团和法国使团,加上德国和俄国,都天天堵在大总统的府邸。
贷款可以,但是要这要那的心思,公然提出。正值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在上海募集款项,隶属于比利时的华比银行接受了唐绍仪的借款要求,签署了一笔能够度过难关的款子,125万英镑。其实如果不算庚子赔款的话,125万英镑,换成白银的话,大概是1200万两,已经足够袁世凯的政府运作了。
可是英国人出面,用军事威胁袁世凯,不得不放弃了要价最低的比利时的借款,最后才敲定了五国银行团的借款。而作为抵押,北方四省的中央税、盐税和关税作为五国银行团的抵押物,时间为47年。
这些都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在王学谦的口中,竟然变成了是无私的友谊,是价值观认同之后的援助!
卖国贼!
这三个字已经隐隐在王学谦的头上亮了起来。
“……众所周知,英国是一个崇尚礼遇,追求公正的国家,绅士这个词语,就来自于英国,我们很庆幸的得到了来自外海朋友最炙热的关怀和友**,这是一种让人无法拒绝的好意……”
英国代表团一个个脸色潮红,一顶顶高帽子下来,一直不坚定的外交团成员开始胡思乱想起来:“我们有那么好吗?”
反倒是,顾维钧小心的陪在徐世昌的身边,这两位额头隐隐有些见汗。
徐世昌甚至哆嗦着从兜里摸出手绢,在额头点了几下,仿佛想要验证似的询问了身边的顾维钧:“王学谦怎么胡说八道,这样弄下去,我们政府的脸就要丢尽了。说好话,也不是这么个说法。”
最郁闷的就是顾维钧,在两分钟前,他还小心谨慎的提醒王学谦,要见好听的说。
王学谦倒是听话,他光说好听的了,只不过谁都听出来,这种好话已经不是好话,而是献媚。
这要是明天的报纸发行出去,几十家中外媒体轮番的轰炸之下,民国政府将体无完肤啊!
这时候把王学谦从台上给拉下来,也不合适,顾维钧只能硬着头皮说:“且听下面的,估计是没有稿子,说岔气了!”
这等鬼话,徐世昌怎么会相信呢?
可是这是外交场合,他作为国家元首,也无法做出过激的反应。反倒是美国代表团非常淡定的目视前方。
记者团方面,记者们在速记本上飞快的纪录,深怕遗漏了任何一个字。这时代可没有录音笔,也没有电视台直播录像,唯恐遗漏了关键的记者,只能寄托于最古老的纪录方式,尽量多的纪录演讲的内容。只是混杂在记者区内,人数不多的民国急着,脸上似乎带着一种若隐若现的愤怒和不甘。
“这货在胡说八道些什么?”
“听说是个公子哥,音译倒是讲的挺溜的,就是不说人话!”
作为女宾的陆小曼听到这些,也是一脸的羞愧,心里挣扎着,等到王学谦说完了,宴会开始之后,她是否还要站在这个混蛋的身边。以免她的光辉形象也被玷污。
秦桧的老婆,也没有干成什么坏事,不也被唾弃了上千年吗?
王学谦可不敢台下的人已经变成了两个阵营,被夸耀的,对快找不到北了。而民族感情身后的民国记者,或者官员,一个个都咬牙切齿的,像是‘羊癫疯’发作前的样子,让人看得害怕。
“或许在最近几年,两国的外交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是隔阂。并引发了一系列不太友好的反应,对此,我们都在做出最大的努力,来化解这样的危机。让人感激的是,我的英国同行们率先发现了端倪。英国人民是友好的人民,民国人民同样也是友好的人民。朋友之间的帮助,怎么可以有抵押?这是亵渎友谊的高利贷的行为,是最可耻的奸商行径……”
“……一直一来,我和我的同僚们坚信,误会终归会被解开的那一天,而我们等来这一天并不太长。很快,我们就惊喜的发现,英国政府做出了公正国家让人信服的举动,决心修改不公正的合约。并派出了里丁伯爵沟通协调并取得了双方的赞同和谅解,将盐税并合并直隶、山东、江苏和河南的四省中央税先交还给民国。或许大家对这位举止优雅的绅士还比较陌生,他现在还担任着英国最高法院的官。现在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来欢迎里丁伯爵上台。”
……
台下黑压压的几百人,一下子都愣住了……
什么情况?
英国人上赶着认为错了,要改?谁信啊!很多人都懵了,总觉得王学谦说的话都是好话,可听的人都发现好像变味了。
这家伙怎么就在关键时候,转折了呢?
不仅把英国人转晕了,连民国记者也是停顿了好长一会儿,才回国未来。心中嘀咕道:“这不会是讽刺吧?”
掌声如期想起来,但是上台的里丁伯爵可笑不出来了,他似乎在这一次碰面中,很意外的中了一刀。王学谦明显是给英国人足够的体面,但死要好处的做法,英国人也受不了啊!
关税是英国人的底线,听王学谦的意思,这次修改协议,不过是一个开始,而且还是英国人上赶着要来修改的?
这让他台上的演讲一开始就有些艰难,他总不能说,英国政府不希望民国的主权完整,南北战争不断吧?未完待续请搜索,小说更好更新更快!
...
大世争锋 第863章 【赶场子】
“吓死我了!”
“子高不是那种会轻易的信服人的人,不过这一次,他说的有些过了。【】”
“今天他还有没有上台说话的安排,有的话……”
“没有了,您放心!”
徐世昌忍不住给顾维钧打预防针,心脏如同是过山车一般的上下乱窜一阵之后,连带着他的脸色都有些泛白。实在受不了王学谦的演讲方式,太折磨人。尤其是是像他这样的一个老人。民国眼下的外交局势,对洋人太随从不行,国内反对;太强硬也不行,怕洋人不干;能够做到不卑不亢,已经算是外交展现上的巨大成功了。在徐世昌的心里,他但求武功,只求无过,怎么还敢把王学谦放出来乱咬人?
徐世昌并不是没有见过大世面的了,作为民国的政府首脑,元首。他出席的宴会,几乎和下馆子一样多。但要是在家门口闹出了丑闻,他可真要在第二天面对来势汹汹的反对者,示威游行者,发出书面的道歉。
为什么王学谦闹出的过错,要他来承担?
因为,他才是民国政府的元首,这句话就足够了。
好在王学谦也及时的转变了话题,在台上说的话,多少有点献媚的嫌疑,但最后只不过是给英国人戴了一顶高帽子,圆满的把皮球提给了英国代表团的里丁伯爵。
实际上,民国政府对于英法,尤其是英国人的蛮横,操纵巴黎和会的做法,早就非常反感。但是决定权在人家的手里,北洋政府有什么办法?他们只能接受,接受一个又一个不平等的条约。
反而,英国人却标榜什么正义,公正的举动。让人反感。
只是战胜了德国的英国,虽然在经济实力,国家财富方面已经不算是最强大的帝国了,但是国家地位却有稳步的上升。国联的创建,更是让英国人坚信,在他们周围的利益团体,将越来越强大。
走下演讲台的王学谦,就像是冲进沙丁鱼群的鲨鱼,瞬间,聚集的人群分开了一条通道。这种感觉。让陆小曼想笑,终于知道自己不受待见了吧?让你胡说八道!
有人避之如瘟疫,但也有人却趋之若鹜。
“子高,这里!”
“子高!”
胡适穿着并不合身的西服,看上去像是借来的。不过,估计他也不会去借一件旧衣服来充当门面,多半是国内的生活太安逸,让他发胖了。很难看到胡适也有腼腆的时候,更像是对周围环境的不适应。可以从这些小细节上看得出来,他是第一次参加这么高规格的国宴。
不自在的整了整领子,胡适露出他洁白的牙齿,脸上散发着振奋的光芒:“子高。你说的太好了。”
对于口是心非的朋友,王学谦一直以来都表现让人恨不得上去扇他两巴掌的冲动。
“您是林总长吧?感谢您那一次对小子的帮忙……”
林长民却摆摆手道:“帮不上什么忙,我可听说了,你子高一个书生。却如同常山赵子龙似的,杀进杀出,愣是没有一个警察敢拦住你。倒是老朽运气。他白人某这个燕京的警察厅长是大人物亲封的,早就不把我这个上司看在眼里了,在司法部这个庙里,我是不管事的菩萨,还是个泥塑的,他白某人才是这庙里的主持,权力大的很呢?”
“你林老弟不是借着这个由头,痛骂一顿白某人?”
站在林长民边上的老者,笑容可掬的插话道。显然,他是林长民一个圈子的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标准来看的话,这位也是官场边缘人。穿着过于传统,两撇胡子有些花白,从口音、长相上来看像是湖广一带的人。
王学谦虽没有见过对方,但仿佛像是在看到的第一眼,就认出了对方。
“这位是国学大师,梁启超博士。我可是沾了梁博士的光,才在警卫森严的门卫的眼皮子地下混进来的。”胡适接着介绍道:“子高,我在哥伦比亚的同学,性格跳脱的很。”
没办法,自从戊戌变法之后,梁启超的名字就已经刻在了华夏的近代史上了。一个普普通通的文人,在随后的几十年中,活跃在民国的学术界和官场,可谓显赫一时。
而这种显赫,并非是高官厚禄,权力巅峰。而是在民望上的收获。
“梁先生!来燕京多次想要拜访您,可是造化弄人……”
“不提这些虚的,你是为国奔波,理应如此。”梁启超并不在意一个年轻人的到访,更何况他也知道,有些话,在有些人的嘴里说出来,就是客套话。
反倒是胡适撇撇嘴,仿佛要提醒王学谦,在称呼上应该更尊重一些。不过他还是放弃了。
人各有志,有人认为,梁启超才学一等,为人耿直,民望颇高,拜于门下。大部分拜师梁启超的人,有敬仰的成分,但更多的是想要借助梁启超的威望,获得更大的名气。
这些,在王学谦的身上都不需要。
就算是称呼上的不冷不淡,也能体现他如今的地位,在曾经的大人物面前,足以不卑不亢,反倒是胡适还不能。
就像是‘先生’一词,在华夏,有着对于师长的敬称;也有对才学深厚者的敬仰称谓;还有就是对授业解惑的闻达者的尊称,最普通的就是从西方传来的一种口语化的称呼。就像是‘博士’,在华夏的意义也有很多种,比如说古代的官职,属于皇帝的幕僚集团的成员;还有在某个学术领域拥有崇高地位的人;最次的才是学历证明。
胡适想要说的是,眼下的燕京,或者说是民国,流行对德高望重者,或者才学颇高者用以‘博士’这一称谓。
王学谦口中的‘先生’,并非对梁启超的才学德望有所敬仰,更不是像弟子一样的尊敬老师的尊称,而是来源于西方的这种口语化的称谓。内容平淡,甚至没有亲近之感。
胡适的异样,很快就被王学谦发现了。能够在王学谦的眼神下,保持心态不发生变化的人还真不多。显然,胡适不在此之中。
浑身不对劲的感觉身上好像多了几只不太受欢迎的虫子,在他后背上爬似的,胡适嘴角牵动了一下,揶揄道:“子高,我身上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吗?”
王学谦笑了,笑的很开心。胡适的古板表情。总是给人一种气定神闲的样子,但实际上,这家伙的神经最是敏感,也是最容易心虚的,只要他心虚,他就回语无伦次的,用一堆花团锦簇的话来掩饰他内心的慌乱:“衣服不错。”
“是吗?我也这么觉得,这都是我在纽约的时候做的,那时候还觉得大。穿着过于老气。今天穿,正好。看的人都说我穿上洋装,显得年轻了许多。”胡适自我感觉良好的沾沾自喜道。
王学谦托着下巴,点了点头。调侃道:“你这是老黄瓜刷绿漆,装嫩呢?平时的棉布大褂不是穿的挺好的吗?”
“你以为我想啊!这是国宴,我要是穿的不正式一点,哪里混的进来?万一看门的狗眼看人低。要轰人,到时候梁博士脸上也不好看吧?”胡适苦笑着,他不太喜欢穿洋装。总觉得拘束,没有大褂来的畅快。
“咯咯……”
一开始坐在林长民身后的林徽因还不敢出头说话,这样的场合,林长民能够带她能来,就已经很出格了,更不要说开口说话了。所以,林徽因自打进入宴会厅之后,就谨小慎微的不敢多说一句话。
感觉上有些闷,王学谦调侃胡适的话,让她也忍不住笑了起来。
胡适耷拉着脸,苦笑道:“子高,你能不损我吗?”
在同学之间,胡适也是以嘴皮子出名的,但是真要和老马,马寅初斗嘴,他怕挨打。和王学谦斗嘴,他最是气短,因为别看王学谦仪表堂堂,这家伙说话损的很,让他防不胜防。
看看在演讲台说话的里丁伯爵,就能想得到,这家伙一不留神,就给里丁伯爵挖了一个坑。
公正?
正义?
英国人真要是心怀公正和正义,就该好好的在他们的小岛上呆着,而不是把英国的旗帜在世界地图上胡乱的插。这是一个手里拿着刀,嘴上却开口闭口说‘仁义’的强盗。
所以,里丁伯爵在台上的演讲变得为难,甚至不得不放慢了语速,深怕一不留神,在外交场合说错了的话,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反倒是王学谦却上下轻松的还能有心情和人闲聊。
“子高,时间也差不多了,你看……”
“你说我能拒绝吗?”
胡适很不给面子的说道:“不能。”
“那还废什么劲,前方带路!”
林徽因也很好奇,王学谦在学生中演讲,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胡适的这个提议,要是换一个政府高官肯定会被拒绝,因为学生,尤其是青年学生,是这个时代最为激进的时代。
在民国,女大学生在国内还是没有的。
要等郭秉文在秋天国立东南大学招生的时候,才会有首批的女大学生,之后蔡元培从欧洲考察回国之后,也会带来法国的教育新思潮,允许女学生报考北大。
一群唯恐世界不乱的年轻,精力旺盛到让自己父母都心惊胆战的愤青,上千人聚集在一个礼堂里,结果很可能是因为天上的一句话,台下炼成一锅粥。
运气差一点的,那些早有准备的学生,带上了臭鸡蛋,烂菜叶……之类的武器,让演讲者颜面无存。(未完待续。。)
...
大世争锋 第864章 【天生蛊惑家】
“你也想去?”
林长民并不是个细致的父亲,但他还是从女人渴望的眼神中,看到了林徽因跃跃欲试的心境。【】
对于年轻人运动,林长民不赞同,不跟风,他有着自己的立场和政治目标。而且对于年轻人激进的爱国方式,作为过来人,他也是心有疑虑的。
清末的时候,同盟会在东京,南洋的宣传组织,就以刺杀为主要的革命手段。
这一度让清廷的高官惶惶不可终日,但同时,也显出了同盟会手段的低级支出。缺乏广大的人民基础,任何一种方式的革命都很难成功。当初的林长民,也是同盟会中的一员,之后却逐渐远离了同盟会,眼下他几乎可以说和在广州的‘国党’已经划清了界限。
但这一次的聚会,却并不带着太多的政治目的。
而是学界的一次活动,主办者胡适就在眼前,看着敦厚老实的模样,像个正人君子……加上还有好朋友梁启超在一边看着,女儿的安全也不会出什么事。
“跟在你梁伯伯的身边,不要惹事!”
林长民的嘱咐,后半句根本只是随口说出来的,就他对女儿的了解,林家的女儿是绝对不会在外惹事生非的主。
想去一探究竟的,可不仅仅只是林徽因,还有陆小曼。不过陆定可不想林长民好说话,无奈之下,陆小曼只能拉着林徽因当挡箭牌,加上梁启超坚挺的人品保证。其实梁启超根本就没说话,他都没有站在陆定的面前,完全是他女儿狐假虎威把人带出来的。
“你是长民兄家的爱女吧?”
“陆叔叔好!”
陆定看着和女儿站在一起,长相上不分伯仲的林徽因,语气顿时缓和了不少。他知道,女儿没有朋友,能够和同样出色的林徽因成为朋友。或许对于陆小曼来说,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事。
心里已经松动了,陆定远远的看向梁启超,人的名,树的影。或许两人在政见上有些不同,但是在人品上,陆定是绝对相信对方的。道德上没有任何瑕疵的,拥有一种让人无法抗拒的信服力。
梁启超只不过向陆定站着的地方笑了笑,回应的不仅仅是陆定,连身边站着的同僚。都一副受宠若惊的点头含笑。陆定已经没有理由拒绝女儿提出来的求情,勉为其难的点头道:“记得早一点回家。”
“知道了,我们走!”
林徽因有些猝不及防的跟着陆小曼飞快的离开宴会厅,上了外交部的汽车。
王学谦充当司机,胡适坐在他旁边。他也知道,如果堂而皇之的坐在后座的话,未免不太绅士。
虽说,他从来没有指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绅士,但没办法。谁让座在后座的两个女孩都是美女呢?而且还是数一数二的大美女,美女是拥有特权的。
“徽因,你今天的礼服真漂亮,和你的气质完全符合。”
“是吗?不过是旧衣服了。这还是在英国的时候,我父亲给我买的,哪里比得上你的礼服,看上去很新潮。不会是东交民巷专门给外国人做衣服的洋裁缝做的吧?”
“你也知道裁缝老查理?他真是一个有趣的人。”
……
听着两个年纪不大,但都是人小鬼大的小美女言不由衷的夸奖对方的打扮。还时不时的流露出攀比的心态,王学谦顿时觉得有趣。
“笑什么笑?有那么好笑吗?不理他!”
陆小曼对王学谦的反应。一直都是不假辞色的样子,给人的感觉仿佛就像是亲兄妹一样。
这会让林徽因非常羡慕,而且王学谦本人,还是一个大人物。一个进入内阁只有一步之遥的政府高官。这样被陆小曼呼来喝去的,颇有脸面扫地的嫌疑。也只有亲兄妹才会有的这种自然,才能解释他们的关系。
可要是不知情的人说什么两个人有兄妹相,跳起来第一个反驳的肯定是陆小曼,其次就是王学谦。
其实坐在边上的胡适,也对小女孩的心思不太懂。
他忽然想到了王学谦在宴会大厅里的讲话,要是按照那个路数,说不定王学谦有被轰下台的危险。
虽然他这个组织者有一些威信,可真要是学生闹将起来,他也只有躲避的份。毕竟他一张嘴,怎么能敌得过上千人的怒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