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世争锋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水鬼游魂
“子高,等到了会场演讲的时候,最好换一个思路。”胡适自以为委婉的商讨口气,会引起王学谦的反感。但是,让他诧异的是,王学谦非但没有反驳,反而笑道:“我的大教授,你放心吧!在宴会厅,我是看不过那些自以为获得了一场重大胜利的高官们,一个个以为,在他们的领导下,国家兴旺在即。”
“不是吗?”
政治在胡适的大脑中,就是一片空白,他很少有觉得世界上还有如此难以理解的学问。可政治智慧,首当其冲。
王学谦看了一眼路,问:“是往前走吧?”
“没错,一直往前,下一个十字路口转弯就到了。”胡适眯起眼睛看了一眼周围的环境,毕竟天色昏暗,他也只能依靠两边的灯光来辨别,反应上不那么快。
可王学谦却开口道:“适之,看来你不从政是对的。和英国人的谈判,不说艰难,就说付出,你绝对想不到。上海的那场游行,就有十几人丧命,上百人受伤。这已经不是谈判的范畴,而是斗争。但结果呢,我们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的退让,最后得到了一颗芝麻,却以为抱着是西瓜。这不是正常的外交手段,而是乞讨,一边留着血,一边却伸出手来乞讨,向那些高高在上的西方列强们,乞讨一个能够让我们华夏生存下去的空间,你不觉得可笑吗?”
“我们没有请他们来,原本的主人,却沦落为衣衫褴褛的乞丐。这就是民国的外部大环境……”
胡适很想说出一些有见地的高论来,平时在教授中间,他还是挺能说的。可在王学谦的面前,竟然在搜肠刮肚之后,沮丧的发现,他连附和王学谦的高谈阔论的词都没有。
什么科学啊!民主啊!新文化运动!
他一开口,就能滔滔不绝,说上一两个钟头,都不带停歇的。
可是说道政治,他却好像是卡壳了的机枪。哑了。
汽车内的气氛,显得有些压抑和凝重。连陆小曼和林徽因都能感觉到从王学谦身上散发出来的那种愤怒和无助。仿佛是身上隐藏了巨大宝藏的秘密,让人忍不住有一探究竟的想法。到底哪一个展现出来的王学谦,才是真实的王学谦?
或者都不是,只不过这个家伙隐藏的太深了,以至于没有人能够探听到他的内心世界里去。
胡适倒是能够松一口气了,王学谦的情绪表明,他并没有在官场中沦落成为一个可怜巴巴,只知道奉承上司。压榨手下的官僚集团中的一员。他还是他,拥有民族主义正义感的有为青年。事实上,王学谦的心态更贴近于年轻学子的心态,这一点连胡适都有些纳闷。到底他在大学里混迹,还是王学谦在大学里混迹?
其实,除了少数留洋的学子,带着一种轻松的心态。用眼睛去观察西方的社会和制度之外。大部分的年轻人出国的目的只有一个,寻找国家和名族的出路。
带着这样的信念,有的人认为实业救国。而专心研究机械,化学等具体学科,以期待回国之后,能够让国家拜托洋行的盘剥和西方列强的工业品倾销。
有些人认为教育才是救国的之重要手段……只有少数人发现,国家的积弱,并非这样那样的问题,国人从来不缺乏学习的能力,只是在两千年的封建制度下,醒不来……唤醒民众,或许是一条不太好走的道路,但是有人愿意尝试一下。
民国早期,其实是一个理念冲突,年轻人迷茫的时代。
这也是新文化运动一被人提出,就受到无数年轻人追捧的原因。
汽车缓缓的停下,在青年学生夹道欢迎中,胡适陪着王学谦缓缓的走入会场。
年轻人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甚至是雀跃的表情,让胡适的脚步都轻了几分。燕京的学生太不容易了,靠着父母的供养,不仅要在学校里读书,还要为国家大事操心,一个个都连自己都养不活,却操着国会议员的心。
从反帝游行。
到反对巴黎和会上出卖主权……
似乎激进是这个时代年轻学子们该有的朝气和动力,一旦死气沉沉的,就会让当局紧张,怀疑,甚至猜度,这帮不安分的家伙是不是又在预谋更大的运动和游行?
在简短的介绍之后,王学谦走上了会场的演讲台,只有一个扩音器,没有台子。
王学谦站的笔直,仿佛像是在检阅士兵的将军一样,眼神俯瞰着整个会场……
终于,他开口了:
“今天我站在这里,我们整个国家的首都,在我身后的不远处,是清政府专门处决烦人的地方,有一个人,历史将永远不会忘记他……谭嗣同……他用鲜血浇灌的土地上,不仅仅有他,还有无数的先烈的鲜血,让我们这个民族得以在东方屹立数千年。”
“我的面前,站着的是一个名族,一个在屈辱中呻吟的民族……一个勇士倒下了,我们甚至连给他竖立雕像的勇气都没有。这并不是冷漠,而是懦弱。在八十年前的那场战争,留在我们头上的尊严没有了,一个拥有璀璨文明的民族,却只能让那些蛮横的外来者,骑在我们的脖子上,作威作福,他们随意践踏我们尊严和灵魂。你们说,你们想要成为一个自由的斗士,还是一个奴隶?”
从王学谦一开口,梁启超沉默了,胡适张开嘴巴,傻了;甚至连刚才还洋溢着笑容的学生和教授们,都脸色阴沉了下去。这不是针对王学谦,而是对于民族的感情,他们在沉思,在思考。
王学谦的话,就像是一根撞针,一下子击中了每一个还有民族自豪感的人心头,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这一刻,每个人的呼吸都变得急促起来,是的,自由的斗士。
他们苦苦找寻的信仰,就是让自己,让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获得新的自由!
“有人或许要说,王学谦先生,我需要一份工作,一份可以果腹的工作。是的,你的说法也对,生命固然重要。但是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是自由,是尊严!”
果断的手势,铿锵有力的语气,瞬间点燃了年轻人的心,掌声如同海啸一般席卷而来,甚至在会场之外的数百米,都能清晰的听到。(未完待续。。)
...
大世争锋 第865章 【说真话的孙立人】
震耳欲聋的掌声,让每一个在会场中的人都有种耳膜刺痛的警醒。【】但是每一个人仿佛都陷入了魔咒之中一般,疯狂的鼓掌,甚至手掌肿了,也毫不在乎。
陆小曼目瞪口呆的看着台上,那个举止仿佛精神病患者一样的家伙,心里有一个疑问:“不会是换人了吧?”
答案只有王学谦自己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演说家,比如说列宁,罗斯福,但是有一个人的演说,几乎会让所有人黯然失色,那个家伙就是希特勒。
一个疯子和狂人的结合体,但是魅力四射。
王学谦明白,他此时此刻,只不过希特勒附体了,他说的这些话,也是最贴近民国青年学生的心态。
一战后的德国的情况,甚至比民国更加糟糕。
领土被分割,国内四分五裂,民不聊生。而希特勒的崛起正是因为他的演讲,可以说是他一个人的演讲让一个不起眼的小政党获得了大量的支持者,并获得越来越多的政治献金,让这个原本在他加入前,只有几十个人的小党派在几年的时间里,一跃成为德国境内最大的党派之一。
而他的人生也被分割成了两部分,1919年之前,他是炮灰;1919年之后,他成为了一个政客。
靠着极具煽动能力的演讲,让他登上了德国的神坛。
王学谦倒不是要效仿这位眼神里容不得一点沙子的偏执狂,他要做的很简单,就是在国人自以为获得足够大的胜利的时候。给他们的头顶上浇一盆冷水,让他们清醒、清醒。
而这样的话,在国宴上是绝对不能说的,而在青年学生中,是个唯一的选择。
演讲还在继续:
“只要上海、天津、广州、武汉的上空,还飘扬着英国人、法国人、日本人的旗帜。我们的尊严就不存在!只要那些法国人,英国人,日本人在我们的国家横行霸道,我们的尊严就不存在!只要在世界的版图上,我们的国家四分五裂,民不聊生,我们的尊严就不存在!只要那些人提起民国就发出轻蔑的笑声,我们的尊严就不复存在!”
“我们需要的不是一点点让我们活下去的食物,而是一个生存空间,一个民族的生存空间!这生存空间不是靠着乞求和抗议就能实现的。而是要靠铁和血来实现!”
“别人欺辱我们,哪怕是最弱小的民族也来践踏我们,我们只会叫着:我们表示强烈的愤慨和抗议,这样的人。是没有骨头的!这样的人,是低贱的!我们应该用大炮地震耳欲聋声让敌人颤抖!我们应该碾压他们的尊严、生命,让他们知道我们不是一群只知道抗议的懦夫!”
“你们要记住,一个只懂得抗议的国家,是一个没有骨头的国家!一个只懂得抗议的政府,是一个没有骨头的政府!当我们的尊严、领土、生存的空间都遭受践踏的时候。还不知羞耻地抗议地政府,我们是不需要的!你们最后也会抛弃它们的!”
……
演讲还在继续,一次次被掌声打断的演讲,表面上看上去。仿佛像是一幅支离破碎的图画。但只有置身其中的人,才能感受到那种心灵上的震撼和震动。
连台下的胡适的眼前仿佛也有些幻觉,仿佛看到台上的那个人并不是他认识的王子高,而是一个灵魂高尚的斗士。一个殉道者,他的灵魂都忍不住想要去膜拜的英雄。
似乎这一刻,王学谦并不是以一个读书人的身份来劝导年轻人。甚至根本就不是带着一个让国民兴奋的好消息,与民同庆的官员。
他是一个颠覆者,一个眼里不揉沙子的先驱者。
和民国文人软绵绵的演讲不同的是,演讲中更多的是劝导和规劝,或者是展望和期许。但是王学谦不同,他的每一句话,都是一把刀,一根刺,绝不妥协的口吻,让每一个倾听者,都在那一刻放开了心扉,与之共鸣。
在会场上,教育界,文化界的不少名宿和新锐都聚集在前几排。
他们虽然是整个会场对于王学谦演讲最冷漠的人,如果以掌声来评判的话。有些年纪大的,甚至还偷偷捂着胸口,显然他们被一次又高过一次的掌声袭扰下的心脏,有些不太配合的要罢工。
不过也有人开始怀疑,甚至挖空心思的想,王学谦到底说的是什么?
他是站在那头的?
“豫才兄,你的这个小师弟,出口不凡啊!可比你的杂文看着要提气的多!”
听话的这位长脸,理着精神的板寸,脸色凝重中又有些费力和迷茫,经常在报纸上写一些批判文章,揭露社会的阴暗和官场的腐朽而知名。当他听到边上的人调侃,他才转过头,发现是熟人,北大的一个教授,姓李。这才抱歉的笑笑:“小师弟袭得老师的衣钵,自然要比树人更有见地。”
不过李教授不打算放过周树人:“太炎先生可没有他这样的口才。”
“李教授对子高也颇为推崇?”
作为文化界的名人,李教授在上海和王学谦合作过,知道王学谦的性格是外柔内刚,甚至在旁人的眼中有些玩世不恭。可是在关键的问题上,九头牛也拉不回来。
对于年轻人的欣赏,他是不遗余力的。
可问题是,王学谦的演讲虽然激动人心,但是在政治上的主张却让他警觉。
自从俄国革命之后,李教授无意识国内对红色俄国最为向往的两个拥趸之一。还有一个是同为北大教授的陈教授,后来去了上海。之后的一年多里,一北、一南,遥相呼应。
在某种民族感情上,李教授其实是支持王学谦的。
政府,国家,民族,一个软弱的民族,是不会崛起成为一强盛的国家。不得不说。王学谦的主张,很符合眼下年轻人的心思,尤其是青年学生的人心。就像是一副特效药,很容易被人接受其显著的疗效,但是大部分人却会因为其疗效,而忘记了其实药都是有副作用的。
充斥着国家主义,民族主义。
在国家积弱的时代里,仿佛是一剂强心针,让人振奋。
同样迷惑的还不仅仅是教授们,作为在场威望最高的人。由胡适亲自陪同,在台下听着。梁启超是在座的人中间,获得赞誉最多的,也是拥趸最多的文化名人。
当官的梁启超是个不做事,想做事,都无事可做的闲散官员。
但是在教育上,为人师,这个行当里,他的作用和威望在在座无人可挡的。不过年近天命之年的梁启超。似乎根本就没有在意王学谦夺走了原本应该属于他的风头,甚至他已经将原本写好的演讲稿都在袖子里揉碎了,丢在了座位底下。
这一幕让胡适看到,以为梁启超是不满于王学谦的宣兵夺主。
“梁教授。子高并不是有意占据您演讲的时间的?”
“不说也罢!”
梁启超看了一眼台上的王学谦,心里不得不赞叹,时势造英雄。叹了口气道:“与其说一些不痛不痒的论调,还不如不说。不加评论。子高的演讲水平已经在在座的所有人之上,而且这次演讲,也不方便加以评论。因为在民族大义之前。我们所有人都只有听的份,只有一个选择。”
胡适歪着脑袋想了一会儿,他原本也是有打算上台说两句的,在口才上,他自认为绝对不逊色于任何人。
可问题是,王学谦这家伙太坏了,说民族大义。这样的话题,只要不生反骨,心里还留着祖宗的国人就不会在之后说任何一个不字。
只能赞同点头,还要心甘情愿成为一个追随者,至少是一个赞同者。
他们这些教授,当然要比学生们想的更加多一些,王学谦又一次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着全世界咆哮。反对者只能是异族,或者是汉奸。甚至连不少教授学者都被这通演讲说折服,认为王学谦是一个干大事的人。在民国,就是缺少像王学谦这样干大事的人,脚踏实地……至少表面上看,确实如此。
胡适沮丧的发现,他只能等待王学谦在台上风光无限的,声嘶力竭的演讲之后,却像是一个临时拉来的报幕员,说上几句感谢的话,然后只能躲在王学谦高大的阴影之下,从主角,变成路人乙。
胡适不由的自嘲道:“子高,这个家伙,总是能够让所有人的目光投身在他的身上。”
在长达十分钟的掌声之后,王学谦走下了演讲台。
有时候,他也为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叫屈,很多人都非常迷茫,每一个激进的年轻人都希望将拯救国家和民族的重任放在自己的肩膀上。这样的年轻人,要么被重大到无法承担的责任被压垮,要么最后彻底迷失在信仰之中。
唯独让王学谦感觉有点吃味的是,最后来送花的竟然是一个五大三粗的男人。
没办法,大学里清一色的和尚庙,根本就不招女生。作为组织者之一的张彭春,也只能临时找一个清华男生来送花。
“王学长,您说的实在太好了。”
对方说话的口气,一下子拉近了彼此的距离。王学谦欣然拿过花束,嘴角露出温和的微笑:“鲜花是要献给美女的,如果你的老师没有教过你这些,那么作为一个大哥,我要提醒你,你已经到了恋爱的年纪。怎么能把鲜花给我,而忽视在场的美女呢?”
男生见王学谦要顺势把花递给身边的陆小曼,勃然变色,大喊道:“王学长,不可以。”
吓的陆小曼伸出的手都缩了回去。
“怎么了?”
男生不好意思挠着后脑勺憨厚的笑道:“市面上的鲜花都已经卖光了,连学校花坛里的月季都只剩下杆了,张教授实在没办法,找了个街上的纸糊匠做的绢花,不吉利。”
听到的人都想要笑。
可是有一个人笑不出来了,张彭春恼羞成怒的大叫道:“孙立人,不说真话,你会死啊!”(未完待续。。)
...
大世争锋 第866章 【月夜政变】
“主教导我们要说真话!”孙立人眼神往屋顶飘,心里也是有些紧张。毕竟他的做法是往大了说,是欺师灭祖,往小了说,张彭春可是清华的教务处长,那么一个大人物要是给他穿小鞋,估计这辈子他都别获得出国留学的机会。
“你!”被学生出卖了的张彭春,怒气冲冲的想要反驳,却发现这话不太好在公众场合说。
孙立人的回答无懈可击,在清华,甚至民国大部分把目光盯着赴美留学的学子们,加入教会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其中一条,教会推荐的学生,只要成绩上的差距不是太离谱,美国的大学很少会拒绝的。
所以,很多国内的学生都会选择在教会学校读上一两年的书,然后直接去美国上大学。甚至在国内如沪江大学,圣约翰等念完专业的基础学科,然后去美国留学,不仅可以节省留学的时间,还能降低各项费用,更不会耽误在国内传宗接代……
民国的学生,要担负的责任很多。
你看老蒋和太祖,两家人其实家境是差不多的,而且在十四岁那年,他们都结婚了……
王学谦还只是随口开了一个玩笑,让他没想到的是,他还真的遇到了一位大拿。至于那些冒犯他的话,或者让他难堪的反应,他都不在乎。他在乎的是,对方竟然是孙立人。
一个让他美梦以求的战术指挥官,当然,孙立人的成功,并不在于他的个人能力,也不在于他的指挥,最大的原因是当时他指挥的部队是按照美军主力装备的军队。用老美的飞机大炮,打小鬼子的小山炮,哪里有不手到擒来的道理?
但在治军方面。孙立人的才能要比他的同僚好很多。像廖耀湘,郑洞国,在二战后期都指挥军队取得了对日作战的一次次胜利。但是军队的军纪上,却要比孙立人的新一军上差很多。
可让王学谦纳闷的是,孙立人不仅已经到了谈恋爱的年纪,也能够在盯着他的同时,关注边上的两个美女,这货的心思,绝对已经到了无师自通的地步。
可问题是,王学谦迫切需要的是当将军的孙立人。
而不是篮球队长。
人应该没错。大长脸,小眼睛,大钵头,能长成这样的,就已经非常少见。鼻子很大,占据了脸上不小的地方,还有一张吃四方的大嘴,一般这样的人,嗓门也大。适合在街头叫卖……
大将军的威仪,没有看到,在王学谦的面前的是一个长着街头小贩脸,却拥有打手身高的清华篮球队长。
“那个学长。这花您还要吗?”
孙立人发现会场竟然在他说了几句话之后,安静了下来,周围的人都大眼瞪小眼的看着他,这才明白。光顾着给美女解围了,反而冷落了正主。
张彭春冲到孙立人面前,恨不得打孙立人一个耳光出气。可是没办法,一来馊主意是他出的,原本想着蒙混过去。二来,在清华的明星人物很少,大部分都是埋头读书的‘书呆子’,很少能有像孙立人这样的,能够入选民国的篮球国家队。当时没有国家队一说,只是临时的和外国的球队比赛的时候组建的,甚至没有战术训练。
在几天前,孙立人率领的篮球队,把来访的日本队给‘虐’了。
这让张彭春觉得很长脸,才让孙立人在上千学子面前出这个风头,没想到的是,孙立人出风头出过头了,连带着把他都给卖了。
“子高,你别在意,我也是没有办法,本来想着家里头有一盆绢花,还能临时顶用,可是被我女儿给祸害了。这才找了裱糊匠……”张彭春狠狠地瞪了一眼孙立人,一把抢走了傻大个一般站着的孙立人手上的假花。
感觉越说,越错。
张彭春也发现一向自己挺能说的,这时候却有些词穷了。
王学谦呵呵笑道:“我的这些个老同学啊!没有一个不靠谱,好在我以前是和他们混在一起的,多少能够理解这些想法。”
王学谦像是自嘲似的,帮自己开解,也算是帮着张彭春解除了尴尬。
张彭春会意道:“这位是我们学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孙立人,别看他一脸的老实相,心里可活泛着呢?”
张彭春的评论虽然没有贬低孙立人的意思,但至少埋怨是少不了的。好在孙立人又恢复了他一副木然的表情,笑起来也傻呵呵的样子,看上去不像大学生,看瓜摊,倒是合适。
“他可是我们学校的名人,篮球队长,刚在上海和日本队的比赛中,打的日本人昂着头进场,耷拉着脑袋离开,是个体育明星。”张彭春不无羡慕的说道,清华的办学主要是美国政府更具庚子赔款中多余部分和利息,拨付的教育资金。
在国内,属于资金最充裕的几个学校之一。
大部分清华学生,在接受基础学科,或者本科阶段的教育之后,会有留学美国的机会。而在美国的大学里,体育明星是很吃香的,尤其是足球明星,也就是美式橄榄球明星最为瞩目。当然,篮球明星也能获得不错的关注度。
张彭春在留学的时候,可没有这个本事,本能的对孙立人的体育明星的体魄,流露出羡慕的语气。
“土木工程?”
“有问题吗?子高?”
好奇于王学谦对孙立人特别的关注,但是说道专业,他却感觉没人任何的不妥。土木工程毕业的郑华、茅以升几人,已经在浙江设计并开工了让欧洲人认为是‘豆腐渣’工程的钱塘江大桥和曹娥江大桥。
虽然工程没有完工,但是在国内造成的影响绝对是不容忽视的,尤其在学子的心目中,席卷了一场土木工程热。
孙立人也是如此,学习之余,他也幻想自己要是能够建造一座横跨长江的大桥,就是死也值了。
可年轻人,好冲动,孙立人在听了王学谦煽动性的演讲之后,却破天荒的做出了一个决定。大桥就让给郑华、茅以升他们去造好了,反正等他学成归国,估计也没人请他来造大桥。反倒是如果学习军事的话,或许更能符合他的心意。
见王学谦问他:“你有什么理想?”孙立人站直了回答道:“原本想着建造大桥,大楼也行。后来变了,准备去美国学习先进的近代军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