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世争锋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水鬼游魂
看着胡适夸张的背影。仿佛像是一个街头卖报的报童,吆喝的给院子里的人报喜。
陆小曼踌躇的了一眼王学谦,似乎在等待对方的下一步行动。
王学谦轻声咳嗽。也有些意想不到,陆小曼在京城的名气,竟然已经到了如此地步。一个才参加了几次外交宴会的女中学生,竟然能够名动京城?
“没想到你在燕京的名气挺大的!”
陆小曼的眼睛,眯成月牙状,晶莹的皮肤如同白玉一般,不得不说,这个女儿还是有些资本的。享受了一句不算恭维的恭维,陆小曼在阴霾中的心情,立刻就好了起来,昂起头,白皮鞋在石阶上,踩出水珠滴落在屋檐下水潭的声音,步子并不大,却透着一种灵动。
高昂的头,像是一只骄傲的小母鸡……
虽然王学谦很不愿意承认,此时的陆小曼是美丽的,动人的,骄傲的,气质绝伦的……
能够成为校园女神,本来就需要足够的实力。
陆小曼应该是故意的走慢了一些,等待王学谦,不过她还没有大方到挽着王学谦的手臂的程度。除非是亲兄妹,或者是情人关系,不然这样亲昵的举动,是不被这个时代所允许的。
王学谦心中暗暗叹了一口气,心说:“算了,反正徐志摩在英国,让她参加这次同学会也没什么。”
“子高!你看谁来了?”
“张彭春!”
“哈哈,还有几位,估计你不认识,都是留学欧洲的,对了,还有我们的小师弟,王庚。”
胡适说到别人的时候,还是非常热情的,原本应该对学弟给以照顾的学长,却在说道王庚的时候,有些冷落。
王庚在美国求学的时间并不长,就五六年左右。
相比王学谦,张彭春,十多年的苦学,才获得了一张学位证书,成为留洋博士。王庚是那种一心想要利用留学经历,来改变自己命运的人。庚子留学生,本来选择文科的就少,像是胡适,张彭春这样的教育学博士,也都是为了回国筹办教育而所学。
研读欧美文学的学子,本来就会给人一种不务正业的感觉。
像是王学谦,刚到哥伦比亚大学的时候,学的是数学和机械,之后转入物理和天文学。
因为对于大多数庚子学生来说,他们的使命并不是却美国见世面,而是将美国,乃至西方国家最先进的技术带回国。或者研究经济学、财政学、政治、社会学,研究的是社会制度层面的管理,这才是民国派遣留学生的重要目的。
可王庚在美国的前四年,就换了三个大学。密西根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都是在美国享誉盛名的大学之一。尤其是哥伦比亚大学,是当时美国最好的工科大学之一,并列的是芝加哥大学。
去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文学,本来就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张彭春、胡适,选择哥伦比亚,最大的原因是。当时欧美最好的教育学导师杜威,就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教育学院任教。
之后,王庚更是出人意料的选择了西点军校,对于文人阶层来说,抱团取暖几乎是一种本能。早年间的秀才闹事,后来的革命党反清,文人虽然总给人一种成不了大事的感觉。但是其中一个人,突然有一天闹出要当兵了,这等于是自动从这个圈子里退出来了。
王学谦对王庚没有偏见,但是在第一眼看到王庚的时候。他有些失望。
没错,是真的失望。
王庚是一个军人,但是王学谦愣是没有从王庚的眼神中看到铁血的坚毅,或者是坚如磐石的信仰,甚至连蒋百里性格中的那种冲动都看不到。
或许王庚在西点军校的成绩很好,但是他似乎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军人,要走的路还非常远。至少他心中的名利心,要少一些。
姑且不说别的,就是在淞沪抗战。两军交战正酣的时候,双方政敌散兵犬牙交错,他孤身只带了一个卫兵,离开守卫深严的军级指挥部去租界的美国大使馆。失手当了俘虏。且不说是否是宋子文下的令,但当时的情况,作为一支拥有三万人大军,装备精良(超过日军)的最高指挥官。在交战时期,是说什么也不能孤身犯险的。
虽然说不少人感慨于王庚的婚姻不幸,仕途不畅。但是却没有人想到,从这些小事上,他缺乏一个大将该有的果断和临场应变能力。
说这些,在此时此刻,都是没影子的事。
此时的王庚,作为外交武官,参加过巴黎和会,在燕京的总参谋部任职。已经是上校军衔,要不了多久,说不定能够在不到三十岁之前,就成为将军。完成一个草根,励志的全过程。招揽的人,是需要付出很大代价的。同样是西点毕业,王学谦看重温应星,并委以重任,是因为对方务实的性格。
任用蒋方震,好吧,虽然是对军神的不敬,但蒋方震是朱葆三硬塞给他的。
站在王庚的面前,王学谦的表情凝固了一下,随即笑容浮现在脸上,如沐春风的感觉,让人感受到最亲切的关怀:“王学弟,你可是让顾学长都是赞不绝口,我来燕京没几天,就听起顾学长多次提到你在巴黎和会期间,风度丝毫不亚于欧洲的贵族军官,是能文能武的帅才。”
“顾学长真这么说?”
王庚很天真的相信了,顾维钧在当时是什么身份?会去关注一个随从的使团中的武官?
王学谦只是客气的说几句好话,没想到让王庚激动之余,竟然想要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架势。这让他有些为难,立刻转移话题道:“不过,作为学长我得给你提点建议,你在文学上的才能也要利用起来,要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有更高的成就。”
王庚根本就转不过弯来,文学和军事?这本身就是两个既然不同的学科,能结合起来吗?
要是在场的其他任何人,王庚根本就不会搭理,更不要说这等离谱的事了。文学结合军事?
那是个什么玩意?
可王学谦给他的印象太不一样了,燕京的总参谋部内,有当时浙西防御战的案宗。当时并不被看好的浙军第二师,张载阳部,缺枪少炮,根本无法抵挡北上仙霞关的闽军,而浙军第三师的叛乱,也不是成立时间不长的宁波地方守备旅,一个旅的兵力能应付得了的。
可战斗的结果是王学谦在宁波发动总动员,闪电般的让主力在最短的时间内击溃第三师,之后急行军三天,抵达西线战场,彻底将李厚基吞并浙江的美梦击碎。
这等手段,是一个文人能够办到的?
正因为吃不透王学谦的深浅,王庚才怀疑,才不解,才觉得王学谦说的很有道理,可他就是想不明白,怎么结合起来?
而这一切,被站在王学谦身后的陆小曼都看在了眼里,顾叔叔什么时候和王学谦说过这个叫王庚的家伙?
原本以为他还是一个机灵鬼,没想到是个呆子,三言两语的就让王学谦带沟里去了。(未完待续。。)
...
大世争锋 第836章 【两种人】
看似一个荒谬的建议,但是在大人物的嘴中说出来,顿时成了一个可以达到的可能,目标,甚至是超越常人思维的方向。$.23wx.
王庚眼神发直,嘴角干涩,心情如同梅雨天的天空很惆怅中看不到任何一点的阳光,都感觉自己已经裂开成了两个人,两个截然不同的人。一个是漫步在欧洲乡间,一眼望去,是无边无际的农田,点缀其中的是看上去略显笨拙的乡间小屋;或是佛罗伦萨这样的大城市,手上放着的是但丁的诗集,看着人来人往的路人,还有那些斑驳的恢弘建筑,心中愤慨的想要大喊大叫:“这个腐朽的世界,让灵魂都堕落了。”然后一口吞下大杯的玛克白兰地,加入到狂欢的人群之中。
可一个方面呢?
他似乎穿梭在索姆河的英军阵地的坑道里,是炸弹留下的硝烟味,是烧焦尸体的糊臭味,还有坑道里一张张惊慌失措的脸,惊恐的看着坑道口的一点亮光……
文人相轻,自己人都不得天天窝里斗,更不要说他们看不起的武人了。
至于文人看清武人,其中给一个原因就是武人升迁快,不过大部分文人却不会这么说,武人粗鄙是一个最好的解释。
读书少,坏习惯多。
至于文人之中,崇尚武功的,大部分都不被认可。
并不是每一个在军中的文人,都能有王阳明那样的功绩的。明朝时候的王阳明,也就是王守仁,那是一个妖孽般的存在。是继宋朝的朱熹之后,儒家第四位圣人,是要被膜拜的对象。
当年喜欢兵事的正德皇帝,听说了宁王叛乱,在京城那个高兴啊!立刻下诏,御驾亲征。可算逮着机会了。幻想着指挥千军万马的正德皇帝,前脚刚刚走出京城的大门,报信的就来了,宁王被剿灭了。这口气一下子堵在了胸口,就差没把王阳明革职查办了。
可没办法,人家是立大功了,平叛大功,搁在哪朝哪代都得封爵。
立德、立功、立言。
王阳明的心学是影响了明清两代四百多年的重要学术,连章炳麟都还在研究。实际上,民国时期。研究‘心学’的专家学者,不在少数。但这些人要是站在余姚王家人面前,甭管多大的名气,都要矮一截。没办法,谁让王阳明是王鸿荣的祖宗呢?
即便作为王家唯一继承人的王学谦,他目不识丁,投身军旅,也会被人吹捧。
而稍微有点成绩,就会被放大了说。这是王家的学术渊源,文治武功的传承,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祖宗显灵了。
所以。王学谦的成就大一点,胡适等人都是没反应,甚至还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家族底蕴放在那里呢?
可是王庚呢?
本属于文人圈子的一员。民国时代属于人文的社会活动,不外乎,在报纸上写一些文章。胆子大一点的,可以抨击社会,甚至影射政府,只要不怕坐牢。要是没胆子,也有没胆子的玩法,说一些似是而非的话,引起争论事端,成就名声。再其次就是写一些美文,诗词什么的,属于孤芳自赏的一类人。最不济的,也能写鸳鸯蝴蝶派的言情小说,用来赚取懵懂少女无知的眼泪。
可王庚呢?为了仕途发达,好好的文人不当,去当兵了。这是彻底的堕落,自古军人和文人阶层都是两个对立的阵营,胡适能给他好脸色看已经是不错了。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胡适不记得他邀请过王庚。
这样说来,王庚是听到消息,自己溜达来的。虽说,欧美同学会不是什么组织,只不过是一个大家能够喝喝茶,说说话的地方,但是一群知识分子里,突然多了一个军官,总让人心里膈应。
见王庚和王学谦说话,虽然两人是一个姓,都姓王,但五百年前也绝对不是一家人。
自然也是说些无关紧要的话,胡适虽然不喜欢王庚,但是很想听俩人的谈话。在会馆里,其实大家都是比较安静的各自占着地方,寒暄过后,也是围成一个小圈子说话。
当胡适听到王学谦对王庚的建议,顿时有种想要笑出来的冲动,好不容易忍住了,心中暗骂:“子高也太狠了,这家伙什么都敢说啊!文学、军事,这能结合起来吗?”
虽说他是一百个不相信的,但也好奇,总有种感觉。就王学谦的性格,说下了一个弥天大谎之后,还能把整个谎言给说‘圆’了,这才是他认识的王学谦。
“那个……请恕小弟愚钝……”
王庚有种感觉,仿佛站在他面前的王学谦给他带了巨大的压力,额头都隐隐见汗了,这一刻,慎之有种想要逃跑的冲动。这也是他心里有鬼,本来,胡适邀请的客人名单中,并没有他,他是自己过来的。
虽说,为了能够融入这个圈子,他甚至拜了梁启超为师。
可梁启超就像再之前的康有为一样,是一块招牌,本身不能给他带来任何好处。
王庚想要在燕京官场中获得更大的机会,就不得不百般小心,父亲亡故之后,王庚的家道从官宦人家一下子败落下去,甚至最简单的时候,连吃饱饭都有困难。这让他从小都对当官有着一种狂热的**,当然,他当官也是有自己的底线的,除了俸禄之外,不贪一分钱。
而民国时期的军官的收入,是非常高的,尤其是像他这样的中上级军官,只要不讲排场,足够一家十几口人生活富足,何况他是一个人呢?不过,这点钱想要在官场打点,就有些寒碜了。清末财政崩溃,卖官鬻爵,虽说是饮鸩止渴,但对于清政府来说,也是无奈之举。
可想要晋升就不那么容易了,他已经是上校军衔,再进一步是将军了。
没有上面的人说话,仅凭一张西点军校的文凭。是没多大希望的。
王学谦的崛起,让王庚的心里看到了希望,甚至在他的认识中,王学谦的作用比梁启超给他的帮助要大的多。因为,民国收回盐税之后,很快就回在南北两个地方,组建两个旅级编制的护税部队,他要是能够获得王学谦的青睐,成为这两支部队中,任何一支部队的军事主官。那么等于他的一只脚,已经踏进了将军的门槛。
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任何一点个人的德失,都是微不足道的。
更何况,王学谦还是他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学长,国人注重的同学之谊,也是无法抹去的痕迹。
只要能够获得王学谦的举荐,只要不出意外,王庚掌军的机会大增。
让他担心的是。王学谦会不会和其他人一样对他有偏见。一开始,他还以为遇到的是王学谦的冷遇和刁难,但是他想来想去,他们之间没有任何隔阂和不满。似乎也没有必要如此做。
尤其是王学谦笑意盈盈的样子,也不像是看仇人的表情。
其实王庚的心里根本就不懂,文人骂人,都是带着笑的。只是王学谦还真的没有对他故意刁难的意思。出了一个难题,并不是让他解决,而是看他的应变能力。
王学谦对西点军校毕业的学生。还是非常有好感的,宁波守备旅,现在已经是有正经编制的国防军第11师。温应星或者在学业上不如王庚优秀,但是为人极为踏实,性格沉稳,临战不露怯,能够在第一时间做出对战场的正确判断,这是丽水之战获胜的最重要的一个条件之一。要不是温应星不顾长途急行军士兵的疲劳,在最短的时间内,利用战斗间隙就地取材,建造了大量的简易各种地堡,不但让伤亡降低到了最小,而且让他原本手上不足的兵力,发挥到了最大化的效果,极大的挫败了闽军的士气。那一仗,让温应星一仗成名。
之所以王学谦要为难一下王庚,主要还是受到了站在他身后陆小曼的影响。
见王庚窘迫,他也没有继续为难人的意思,开口道:“王学弟,想知道为什么当时宁波守备旅能够在极度疲劳的情况下,却还能发挥出巨大的战斗力吗?”
“在下可是百思不得其想,学长一定要了却我一个小小的心愿,告诉我原委。”王庚诚恳道。
“因为信仰!”
“什么信仰?”
“保家卫国是信仰,保境安民也是信仰,驱逐外寇也是信仰!信仰不是生来就有的,需要宣传。文学的作用是让人民的灵魂受到共鸣,从而思考人生的真正道理。而军队,如果没有信仰,就是占山为王的土匪,践踏法律的强盗军阀!当然当时的宁波守备旅的信仰还很初级,仅仅是保境安民。”
“任何一样战争都不能说是正义的。但是士兵也同样是人,而不是战争机器。眼下的民国,大部分士兵都不明白这一点,绝大部分的人认为,当兵是为了军饷,也就是养家糊口。少部分认为,当兵可以改变命运,运气好的话,还能当官。还有一部分人需要手中握有足够的权力,来获得人生的尊严……”
“宁波守备旅组建不到半年,就接受了一次严峻的考验,当时面对的对手是三个师的老兵。闽军李厚基部,浙军周凤岐部,一共三个师的兵力,五倍于己。一句保家卫国是不能让士兵面对如此大的强敌而产生畏惧心理,甚至大批量的出现逃兵。”
“就像是地主家被抢劫一样,长工甚至会去帮劫匪。因为他虽然也住在大宅院里,但是地主老爷居住的是明亮的堂屋,而长工却和牲口棚挤在一起,军队也是如此。当兵的是长工,军官是地主,这是眼下的普遍现象。民主的力量,自由的信仰,就是拉近了这种社会矛盾之间的鸿沟,直到填补这条不平等的鸿沟。而民主,自由,需要宣传,需要开启明智,单独靠军事的管理是不够的。浙江南部歼灭战的胜利,与其说是军事上的奇迹,还不如说是挺直腰杆的自由之民,战胜了封建残余的散兵游勇!”
王学谦把关键问题忽略了,加上一万发炮弹,别说一个李厚基,就是十个李厚基。也要饮恨山林。偷换了一个概念之后,王学谦把一场战役的胜利,吹的是天花烂坠,就差没说,自由万岁!自由无敌!
虽然觉得王学谦说的挺有道理,至少说起来一套又一套的,很有调理,欺负他这种不懂军事的人来说,已经足够了。不过支着耳朵偷听的胡适,还是撇撇嘴。不屑道:“骗鬼呢!”
“说的太好了。”王庚眼神中流露出崇拜的目光,也不知道真假,似乎找到了一支军队所需要的精神支撑,但是眼下他最需要的拥有一支军队的指挥权,而机会就在眼前。
没等他开口,王学谦却开口道:“你的问题我也知道,不过眼下,不是谈这些事的时候,改天我给你引荐一个人。他要是答应,距离你得偿所愿也就不远了。”
王庚的脸上有些发烧,原来他的意图,在对方第一眼中就已经看出来了。
可见他做的有多么露骨了。这时候,他才有些明白,为什么胡适等人和他的关系,连外热内冷的逢场作戏都做不到。原来不知不觉之间。他们已经成了两类人。
“对了,你有没有带兵经历?”
王学谦随口一句话,顿时就把王庚难住了。他还真的没有带过兵,倒是在西点军校毕业之后,实习的时候有过几天,但当时的美**队都拉到欧洲去了,留守美国的军营,压根就没什么人,更不要说士兵了。
“上校没有带过兵?”
王学谦的质疑,让王庚有种做了大逆不道的事一般,羞愧不已。
挣扎之后,王庚鼓起勇气,似乎想要证明自己似的开口道:“西点军校毕业的那一年,我在田纳西州的249团实行过三个月,担任见习连长职务。”
“民兵啊!”王学谦真的没有要打击王庚的意思,世界上第一个将民兵合法化的国家就是美国。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英国殖民时期。1903年的时候就颁布过相关法令,1916年的国防法案让‘民兵’的地位再一步提高。
王庚颇有怨念的没有说话,因为欧洲,美国的所有正规部队都去了欧洲。留下的两个精锐师,也不可能让西点的外国留学生实习,只能去国民警卫队了。
“不要想那么多,你现在的职务,进一步是迟早的事,早一点,晚一点而已。过于执着,反而欲速不达。再看看周围,你看到没有,虽然大部分人都是对你没用的人,不过却是一群非常适合消磨闲暇时光的人,在社会中,这样的人一般被称为‘朋友’。”王学谦有些促狭的瞥了一眼一直偷听的胡适,这时候胡适也不能再装作站在楼梯口做思索状,嘴上却不饶人道:“合着我们都是没用的人,你子高是大才,干脆,我们这些没用的人以后就跟你混日子得了。”
“你真这么想?”王学谦忽然眼前一亮,似乎想到一个不错的主义。
国立浙江大学筹备资金不缺,但是缺人才,尤其是缺少有能力的教授。胡适不适合混官场,但是个会教学生啊!
要不是胡适讲课风趣,博闻广记,非常受到学生们的喜欢。
胡适也喜欢这种给人授业解惑的满足,加上有了一点名气之后,就各地去讲学,回燕京之前,他就去了一趟南京,给数百学子讲学。
王学谦蛊惑道:“去浙江大学怎么样,我给你最好的待遇!”
不适合当官的人,也不见得没有官瘾,胡适欣喜道:“我听说过,动静似乎搞的挺大的,你请我去当校长?”
王学谦纳闷的看着胡适一脸的期望,但还是打碎了他的幻想:“校长有人了。”
“教务主任?”
“是老马。”
“马寅初。”
胡适犹豫道:“我现在已经是中文系主任,去你哪儿,还不如在北大。”
“你可不能这样想啊!你看,浙江大学刚刚办,缺少教授,像你这样的知名教授就更少了。”王学谦尽量捡好听的话说。
胡适非常配合的点头道:“这倒也是。”
“你看,浙江大学缺少教授,但是燕京的北大,清华就挺多的,不少都是我们的同学校友。你要是能拉来五个教授,我让您当系主任;十个教授,当院长;要是二十个教授,没说的,副校长的位置就是你的。”王学谦的话仿佛是带着魔咒的蛊惑,让胡适听着浑身舒坦,可当他惊醒过来的时候,却发现,二十个教授?他哪里去找?
不仅如此,他还想到了另外一个校友。郭秉文。
也就是胡适和王学谦的学长,这位比较倒霉,筹办国立东南大学,学校还没有开学,教务处长卫挺生被王学谦拐带走了。然后在两个月内,经济系主任马寅初被卫挺生忽悠去了上海,数学系……本来民国时期的大学,一般只有两三个系,最后只能郭秉文这个校长。赤膊上阵,担任教育系和中文系的主任,才没让学校黄了。
如果从北大拐带走二十个教授,北大还能办的下去。他不好说。但作为北大的校长,蔡元培就绝对不会放过他。
胡适警惕的盯着王学谦,挖苦道:“你还没说校长是谁,不会是章太炎。章前辈吧?你们师徒珠联璧合,倒也相得益彰。”
“你是不知道,我拜师是被逼的。”王学谦苦着脸道。
“谁信啊!”胡适怀疑道。
“算了。这是天降横祸,我也是倒霉。”王学谦摇着脑袋,顿时把胡适的注意力给吸引了过去。追问道:“有故事,说说呗,子高你放心,我的嘴巴最牢靠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