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领主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倦鸟迷途

    内里争斗的一塌糊涂,蛮族说不定花两个钱就能变成自己的打手,帮着自己打自己人。

    对于这些汉




第576章 评价
    刘良佐是很不情愿,他刚回到中枢述职,就又被派到了云南州,然后李定国交给他十万大军,命令他征讨老挝,具体原因却是老挝向安南北部的安南土著人提供庇护,同时有老挝战象加入安南北部针对阮进开发出来的当初为了支援李定国的补给通道。

    开头只是征用,通过,但安南人十分的排外,于是阮进直接打了他们,虽然是一条通道,但穿越了北安南王朝的大部分土地,就像李成栋在缅甸一样,这等于是战争,于是他们陷入了安南王国的战斗,由于海战队在海上打的很厉害,陆战队紧守港口,派遣去的守备团一路向上打,加上李定国派兵接应,所以在安南人没有反应过来之前,就连通了通道。

    等安南北面的王朝一面调兵,一面发动百姓的时候,大量的远征宝岛的郑成功投降的部属士兵被安排在这里,人口,士兵,还有从广东州调集来的民兵部队,通道被经营的犹如铁通一样。

    安南人也只敢在半路上袭击运输队,随着第二野战旅占领河内,安南人的北部王朝绝望了,他们求和,求饶,为了支援李定国部,华夏军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并且撤出了一部分部队,部队移防到了边境地区,沿着边境通道重新部署补给物资的兵站,重新疏通道路,这个动作一直持续了两年时间。

    但休养过来的北部的安南王朝渐渐变得强硬起来,并且要求华夏军撤出安南海防港,交换一些被俘的士兵和百姓,同时索要赔偿。

    阮进什么人,哪能让他们如此要挟,一边强硬的准备打仗,一边调回部队,同时暗地里联络南方的安南王朝,给枪,给钱,让他们派兵打安南北部王朝。

    双方的战斗打了好几个月,北部王朝在南部王朝的进攻下节节败退,很多人都逃到了老挝境内,然后从老挝为出发基地攻击安南南部王朝,同时发动了对边境沿线的兵站的攻击,袭击补给队,杀死士兵,屠杀汉人。

    随着南明国的解体,投降,南明国和华夏军合并,但一时半会儿华夏军并没有改编南明队,庞大的南明队是个负累,于是张强和内阁商量了一番以后,命令苏正清带领南明军攻占安南北部王朝,战争打的有声有色,虽然遇到了和李成栋同样的问题,可毕竟补给容易,地方小,不过两百公里远。

    十几万南明国正规军,十几万南明阀头头们交出的杂兵,顷刻间,不过两个月就将安南北部王朝击溃,占领了安南北部王朝全境,兵逼老挝边境。

    这时候,张强下令安南境内的兵力不得越境老挝,因为毕竟老挝和华夏军没有什么交界,南明军就地驻扎安南北部,然后下令朝安南北部移民,先是移去了俘虏营里面的五万俘虏,然后是三万苦役营俘虏,接着是宝岛的郑成功移走的大明沿海的一带的百姓,移去了两万人,接着从壕门境,广州府,广西州,江西州移去了三十万汉人,以及无数的土家,客家人,就像当初占领湖广州一样,打散安置。

    随着移走的还有福建州最后的民兵大队,江西州一半的民兵大队,这样下来总共移民三百万人。

    民兵,守备营,正规军,各地百姓,历次战争的俘虏,这次华夏军把大半的俘虏都移动到了安南北部定居下来,随之组织起来强大的民兵部队,就像当初华夏军还是金华义军的时候的动作。

    流亡老挝的安南北部王朝不干了,征召了老挝的百姓,老挝的土司,部族军队也出兵帮助安南北部王朝,双方在老挝边境掀起一场不亚于大明和大清的战斗。

    杀的血流成河,本来战争还算可以,苏正清除了拥有三十万南明军,还拥有三十万规模强大的由原先就是士兵的南明军,大清绿营兵,大清汉军旗兵,大清蒙古兵,大清满族兵组成的民兵队伍,同时还有退伍的汉人华夏军正规军士兵担任的民兵队长组织起来的原先就是民兵的百姓部队,加上调集的两到三个州的民兵部队近十万兵力,还有扈从的安南伪军,总兵力有近百万兵力。

    &nb



第577章 经营西南的难处
    张强是不会管什么后世评价的,成吉思汗是蒙古人的成吉思汗,而且是外蒙古的成吉思汗,不是中国人的成吉思汗,咱们不能学韩国人是不是不是自己的英雄绝对不许乱安,在古代人家成吉思汗就不是你汉人的成吉思汗,也不属于华夏民族,如今的蒙古人才是中国人,只有在一个国家范畴内生活,为了这个国家贡献自己的劳动,并且从这个国家获得安定生活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并且接受这个国家保护的人才是这个国家的民族和人。

    所以那些生活在国外,并且心里已经向着外国人,拥有外国人国籍,或者血统的人其实已经不是中国人了,华侨是那些一心为了华夏,并且国籍是中国人的才是中国人,即便你血统是外国人血统,但心向华夏,并且在华夏生活过,而且为中国人办事,国籍是中国人,在任何地方维护中国的利益的才是中国人。

    如果你头发,皮肤,血统都是中国人的血统,但国籍不是,并且不为中国人办事情,连华侨都不是。

    这么说是为了让所有人区分一下,别把汉奸当中国人,别把生活在国外,每天勤劳的为外国人贡献税收,并且接受了外国人思想,打战的时候肯定参加的是外国人的军队,打的是中国人,那样,你说这还算是中国人吗

    我们需要一个团结的,有凝聚力的,没有任何解释,没有任何能混要视听的中国人,而不是什么广义的中国人,狭义的中国人,绝对的纯净,民族血统要绝对的纯净,才能有凝聚力,才能在外来打击面前屹立不倒。

    东南亚的战斗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一时半会儿肯定不可能完毕,云贵的的战斗也在进行着,也肯定不会一下打完,但毕竟已经开打。

    而且真正的情况是华夏军占着绝对优势,哪里不是火器的天下,哪里千里都是环境恶劣的地方,连年的征战,军阀混战,让那个地方穷山恶水,刁民满地,要把那些个地方征服,得费些功夫,主要是移民们要适应哪里的生活,并且安定下来,站稳脚跟。

    随着战争的继续,华夏军各地所需要动员的财力,物力,人力几乎是天文数字,古代历代王朝对于东南亚,对于云贵等地由于地方遥远,土司遍地,管理不便,人口稀少,税收难以保证,还得倒贴,所以很多王朝只要哪里承认是自己的地盘一帮都不去征伐,而是册封土司头人为官员,管理哪里,然后设立一个官府的办事机构,虚应差事就行了。

    云贵,云南,广州,东南亚一带都是古代王朝流放犯人的地方,官员犯事,贬官的地方,所以哪怕是丢失一两个县城,或者死掉一些人,也不会在意,一旦事情闹大了,全部丢失的可能才会派兵,派兵也是打下来,然后顶多深入入侵者的地盘打一下就行了,然后退回来也不占领。

    但来自后世的张强可是知道这些地方以后对于王朝的麻烦,他们可能让王朝覆灭,拖的王朝走入覆灭的深渊,因此他大力整顿这些地方。

    先后往这些地方丢去了一百万左右的俘虏,苦役,反正这些人都是汉人,都是从南方或者北方来的绿营,汉军旗,以及明军俘虏,血统是纯正的,哪怕有一些蒙古人,满族人,在还派遣了很多土司俘虏,并且移民了边境上很多土司部族以后,这些地方已经是汉人最大,各族杂放,混合在一起的华夏民族了。

    内阁学政部的李光地向这些地方派遣了三万童生,这些童生都是原先收拢,搜罗的原先的大明读书人,两万秀才,这些秀才是先前应征华夏军侍从,读书人被刷下来的人,原先过着平民的生活,失去了读书人的资格了优越感,如今派遣他们这些人去三个地方,缅甸,越南,老挝,等被占领并且被移



第578章 西南汉化占领问题
    大都督府大堂内,犹如官员上朝一样,众人按照武将和文官分列左右。

    张强坐在大堂高台上的座位上,下面是周粥,高台再下一个台阶是左侧坐的是朱大典,稍微错开半个身位,坐的是朱聿健。

    南明国原先的皇帝隆武皇帝,如今他归降华夏军,华夏军给予他厚待,以副首相职位接待他。

    他身侧是米淳,米淳奉命归来继续履职副首相的职责。

    三位首相坐在文官这边,面朝百官。

    台阶下面一步是吏部尚书尤海波,第二名是户部尚书张煌言,第三名是刑部尚书肖大壮,第四名是礼部钱秉镫,第五名是工部尚书万思元,第六名是兵部尚书李过。

    这是第一波,隔着一个柱子,第一名是农业部尚书张名振,第二名是工商部尚书朱盼盼,第三名是学政部尚书李光地,他们之后是各部按照排名先后的副部长,侍郎官员。一直排到大殿门口一些的地方,门口里面是左右各有四名身着华夏军蓝色军服的亲卫营亲兵士兵,人人手持一杆后装单打一线膛燧发枪。

    长长的枪身,足有一米五长,枪头上挂着寒光闪闪的刺刀,腰间挂着刀鞘,刀鞘旁边是尺八长的短剑,另一侧腰间挂着弹药袋,身上穿着轻便的胸铠,头顶上顶着一顶黑色的明军制式的头盔,看起来有点中不中,洋不洋的味道。

    另一侧,从台阶下面,略微少各部部长尚书一行,第一名是魏无忌这个国防部尚书,第二名是外交部尚书张亮,第三名是军情部部长米林,第四名是监察部尚书陈函辉,第五名是民情部尚书黄韬。

    下面是各部侍郎,然后是能到堂的各军将领,胡奎,萧飞,轩辕龙飞,朱哥,锋无羽,金麒,马三立,等等,将领们到的不是很完全,按照华夏军的规矩,凡是参将旅长的武将都能位列朝会,大朝会就要求守备团长也位列朝会了,守备司令这些更能位列了,但守备司令一般都不回归,因为他们都有领地内的各项事务要处理,除非是特备要求,一般不位列朝会,大朝会有时候要求的时候会回来。

    今天开这个朝会一个是要解决最近的一些事情,比如往云贵和安南,缅甸,老挝,继续输送物资和迁移百姓,同时对遗留下来的那些四个地方的少数民族和归附的百姓如何处置。

    毕竟就算再少,四个地方的人口起码也有两三千万人,杀死杀不尽的,最后还得处置他们。

    各部官员的意见就是将原先的汉人们都迁移到核心地区安置,起码能安置百万人,但很多人不同意,因为历朝历代有这样的先例,这些人往往成为造反的源头和不安定因素。

    而武将们则觉得既然两百万俘虏营的俘虏都迁移到这些地方了,那么这些地方的百姓就来俘虏营当俘虏吧,调集到内地前线,比如河南州,两百万在河南州这样的土地上几乎也不显,河南州需要大量的人口,因为双方的战争使得很多百姓流离失所,就把这两百万和这些流离失所的百姓混合在一起,安置三十万人,再添加核心地区已经接受了华夏军十年统治的意志坚定,忠诚的百姓去河南州,作为监管,三个看着一个,很容易的事情。

    安徽州三十万,安徽州半个州经过七八年的统治,百姓都已经安定了,苏州州三十万,再往浙江州扔五十万,江西州三十万,差不多两百万就分完了,其余的还是在原先的地方安置,两三年以后再逐步迁移到湖北和湖广州两百万人,以后可以往更多的地方迁移,每两年



第579章 处置文安之
    “微臣文安之叩见陛下,”文安之一进入大殿,就对朱聿健叩首,他的话一出,大殿内百官的脸色俱都变得苍白无血色,有高座而上的张强不叩拜,却以君臣之礼见朱聿健,这是不服气新朝啊,想要为旧朝找回一些脸面,故意羞辱新朝。

    华夏军虽然宣布独立,但没有称帝,也没有称王,只是宣布为华夏国,华夏国大都督是最高首领,就算不是王,却胜似王者,叫一声陛下也过得去,殿下也行,但你在人家面前叫别人陛下,这倒地是华夏国还是南明国或者是永历大明国,这就耐人寻味了。

    朱聿健年约四十来岁,此时脸上的胡须都在颤抖,他同张强见过面,甚至谈论过不少事情,两个人感叹一番以后,朱聿健认命了,当初要不是张强救下他,他早就死在李成栋,博洛贝勒手里了,而且是三番两次的营救,之所以出于这番情谊和交情,知道张强的为人,他才投降张强,想要苟延残喘活下名来,反正他前半生二十四年时间都在牢里,寄人篱下,如今后半生当一个蒸蒸日上的华夏国的副首相也未尝不可,相当于是其他王朝的宰相,位极人臣,也不算给朱家太丢脸。

    而文安之的这句话却让他有一种被陷害的感觉,陷害他的人就是文安之,也许文安之心里有一些对他,或者对他们朱家的不满,一个躲在异国他乡,最后被人家异国他乡的藩属国给杀了,一个在南方苟延残喘,没有光复江山,反而躲在别人的羽翼之下,当了别人的官,这对于一辈子忠诚于大明的文安之来说肯定是一种耻辱了。

    老年人一般脑子转动的都比较慢,或者对于以往事物比较忠诚,所以看到朱聿健要羞辱或者故意陷害一下,不惜拿自己陪葬。

    当然,他陪葬肯定是值得的,他都八十多岁了,而朱聿健才不过四十多岁,还有大好人生要过的啊。

    张强也觉得今天文安之是有些过了,好像吃了呛药一样,愣是想要找麻烦的感觉。

    所以他没有说话,而是用深沉如水的目光看着这位抵抗满清的老将,老官僚什么意思。

    朱聿健却忍不了,他以前贵为皇帝,虽然这皇帝当的有点憋屈,有点胆战心惊,有点如履薄冰,可他好歹是皇帝,你一个臣子,即便有些薄功也不能这样羞辱自己吧,要不是看他老迈,早就一脚踹上去了,也许华夏军里面他还没有什么威压,可他有根底。

    华夏军里面好多官员都曾经是他南明国的官员,都把他当皇上,他的话在这些官员中还是好使的,而且来了一个别的团体,原先团体的官员以前不管有什么矛盾,都会抱团取暖,所以他的话就更加顶用了,因为他是这个团体的领头人。

    按照他的想法,这样的臣子一般都是贬官的下场,打发的远远的不再看到这个人,这个人的官位算是当到头了,永远都是一个小官,在哪个位置上终老吧。

    可看看文安之这个人目前的状况,别说贬官了,人家都已经是大明督师,代天子行事,即便投奔到他朝廷上,当初也是太子少保的职位,太傅等等,算是把官当道了顶峰了,而且年龄大了,无欲无求了,还要这么惩罚他呢

    以现在这个年代人的寿命,能活到八十的算是寿星了,寿星还会嫌自己命长

    不过申斥两句还是要的,他要不表态,那么这个副首相一天也当不下去,说不定明天就得去蹲大牢,这可是大事而非的问题,决



第580章 精神控制改造文安之
    不马上枪决,意思就是关押了,文安之被亲卫带到了大都督府地牢关起来了。

    朝会继续进行,有了文安之的搅局,朝会开的并不惹恼,气氛全让他搞没有了,南明国一系,甚至是大明一系的官员全都沉默寡言,心不在焉,想要下来理顺心情,梳理一下当下的形势,头绪,看看今后自己应该怎么办才好

    各怀心思。

    而朱聿健也闷闷不乐,整个朝会之间都在偷偷观察张强的言行,他做皇帝不长,但做臣子久了,学会了下面官员一样察言观色,也懂得审时度势,很是精明。

    只是他水平也就是一般有为的官员的能耐,而不是能像苏观生那样上看上司,下管百官,还能把一个南明国残缺的朝廷经营处一点水平来,这比张煌言每天就研究行军打仗,调拨钱款,和朝臣内斗,却从来不会受到其他官员掣肘不一样,要高明厉害的多,但这些人和朱大典比起来,朱大典更加识人善用,更加会理财,更加会看风色,懂得趋炎附势。

    这些人各有各的能耐,但这些能耐却对挽救大明畏惧无用,只能当做一般的才能表现的比其他人出众一些罢了,令自己的名声更加响亮一些罢了。

    要比起张居正来,他们就连提鞋都不配,张居正就是能把大明带上一些正确道路的全能的人。

    一行三人,躲躲藏藏,闪闪烁烁,在乡间小路行走,不时走上已经铺就石子,并且在石子上面浇灌了一层土石灰糯米糕等混合的土法水泥。

    这使得的道路有了水泥的模样,也有了石子的坚硬,虽然不是太美观,可走起大车来,平稳结实,还不咯脚,关键是加速了行人奔走在道路上的速度,远比土路要快很多,比土路要干净了很多,因为大明没有后世那种重达几十吨的汽车,即便有运输的马车,也绝对不会超过几吨的重量,这点重量对于这种低级的道路来说,绰绰有余,这就是张强带给这个时代的改变。

    不能说有多高级,多先进,但绝对便利。

    而且随着研发人员的增多,主要是华夏军在科举考试的基础上增加了其他的行业考试,三百六十行,各行各业都有考试,低级的人员可以拿到一份官府认证的行业资格证书,拥有这些证书,你可以从事相关行业的研究,并且把研究的成果卖给官府,官府支付一定的金钱买下的研究成果。
1...152153154155156...55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