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领主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倦鸟迷途

    很多人现在能力都不行,陈函辉至少还有脑子,还能说话,还能分析问题,一些大事还能去指挥一下。

    以他的资历和阅历,文武两处都干的不错,坐在监察部位置上,主要事情让两名侍郎,副部长去干,他出主意,把握方向,监察部还有民情部的配合,如今的官员又严重不足,大家有在华夏军这个欣欣向荣的集体里面,官员犯事的不是没有,但是很少,有事情民情部往监察部移送,监察部审核一下,直接移交刑部处理,工作死要繁重也能繁重起来,要轻松也能轻松起来。

    刑部肖大壮是一个跟随华夏军的老人,原先是一个举人,后来参加了武义县起义,从一名读书人变成一名冷兵器部队的战士,虽然干的是后勤部队活计,但也经历了不少战斗,之后管理武义县刑名,往后跟随华夏军一直打战,也曾经进入民兵部队指挥作战,在守备部队随同大军作战,官至守备营营长,后来华夏军读书人奇缺,不得不征召读书人出去管理占领的地盘,先后在几个县担任县吏,县慰等职位,出任过一任知县,一任布政使。

    随后在张强的侍从室里面担任起草文书的侍从,侍从长等职位,后来跟随尤海波,贺锦在台州府出任知府助手,担任知府刑名师爷,以后一路在刑部路上升迁至刑部给事中,等刑部的尚书被调走以后,出任刑部侍郎,副部长,不久前周粥提名他担任刑部尚书,算是升到了他能力的顶峰了。

    兵部李过,李过是大顺军忠贞营的主帅,也曾经风光一时,算是名人,军事素养是有的,被华夏军押解到中枢以后一直闲居,直到高氏劝他,他才出来走动,后来主动要求去新兵训练营担任总监,干的不错,古月笙卸任兵部尚书以后,方以智接上,方以智和他合作不错,于是让他担任了兵部的给事中,




第571章 办公地点分家
    内阁会议一直开了十天,不仅确立了各个重要的内阁尚书人选,也把各个侍郎,给事中等职位填补完全,虽然仍有一些空缺和身兼数职的情况,不过也无大碍了,这是华夏军第一次把内阁的各部和方面大员补齐,补善。

    效果就是使得华夏军更加效率。

    之后各个调动职位的官员赴任,朱大典出去接了南明降将和降官回来,因为腾出不少职位安排,所以大部分降官都接受了新的职位,并没有因为他们投降就闲置了,这极大的安定了这部分降官和降将的心,尤其是朱聿健很是感慨。

    虽然以皇帝之尊屈居一个副首相职位在他们看来是很委屈,但在适应了一段时间以后,朱聿健还是担任了这个职位,周粥很是会来事,将以前的金华府县衙给了他居住,县衙的条件比起一般的居所当然要好,更加适合朱聿健居住。

    这时候很多华夏军百姓和官员,士兵,武将其实都已经搬出了城池,在外面购买了华夏军新建的住房,去哪里居住了,让出来很多以前金华府富人的宅邸,宅院给那些南明来的官员和武将居住。

    当然这不是白让的,官员们得掏出真金白银来购买,华夏元也行,这帮官员在南明国贪了不少,这次贪污的很大一部分钱财都进了华夏军口袋。

    不过也不是华夏军就贪南明国那点金银,而是如今华夏军无论百姓和官员都接受了新思维,加上人口的增长,很多人往郊区迁移买房子。

    有些人不想去郊区,就在城里买房子,华夏军盖的房子一般都是那种三层的古式琉璃瓦飞檐的房子,一套房子一家住也行,但如今没有那种大富贵人,一般都是三家住,一家三层,一家二层,一家底层,买了那层住那层,很多房子都是官府盖的,为了缓解越来越多的涌入中枢的人口压力。

    当然这些人都是富贵人家,原先就有家底,后来从小商人变成中型商人,或者在华夏军里面担任一些官职,华夏军的官不准贪污,但给的俸禄还是很多的,有的官员的俸禄普通百姓就是一辈子也赚不来,小商人也得掂量一下,十来二十年经营才能赚到。

    华夏军的官很金贵的。

    住了县衙的朱聿健一家算是显贵之家了,这是华夏军对他曾经是一国之君待遇,但以后他的发展却要靠他努力了,否则能不能维持住这种显贵之家还是个问题,华夏军是得靠能力当官的,不是名气,而且华夏军的官员调动频繁,哪怕今天是中枢阁老,明天就可能是一县知县,哪里需要往哪里派,不过中枢阁老华夏军总是在用段时间之后让其返回中枢,继续担任阁老,不过就不是原来的职位了。

    内阁的各个尚书其实也是有高低之分的,天阶就是吏部,户部,国防部,这是最高的职位,之后是地阶,兵部和刑部,礼部,外交部,人阶就是工部,学政部,工商部,农业部,这些实际关乎民生的部门,以及特级的惩戒营,民情部,监察部,军情部,守备军部,总督府衙门。

    以朱聿健皇帝的名声,怎么也不能跌下副首相这个职位去,所以他就要多操劳,当然如今是个虚职,他不管什么事情,但时间长了,恐怕他也不会无动于衷的,肯定要负责一些事情的。

    实际上副首相是要负责几个方面的工作协调的,比如米淳原先就负责中枢金华府府城的民生,守备司令部,亲卫营的各个将领亲卫的分配,吏部,户部,同时协调国防部,可以说大权在握,后来朱大典加入进来,杜歌退出,朱大典就负责吏部,户部,协调国防部,米淳负责其余各部的协调和管理



第572章 李成栋的缅甸之战
    浓密的树丛里面,隐藏着危险,潮湿的亚热带雨林让人感到十分的阴森不舒服,几片芭蕉叶,几片木棉树叶遮挡着身体的土著居民隐藏在树林里面,看着树林空地上警惕的眼神走过的明军,举起了手中的投枪,弯腰弓背,侧身,手腕用力,猛地呐喊一声,将手中的投枪投掷出去。

    远处正顶着明军的红缨头盔,穿着银色铠甲,手里执着长矛行军的明军猛地发出一声惨叫,扔掉手中的长矛,双手握着透入胸膛的投枪惨叫一声,侧身翻滚到地上,在地上打了两个滚,吐出一口鲜血,凝然不动了。

    这还是穿着铠甲,拿着铸铁长矛的精锐士兵,其他的穿着皮甲辅助士兵,更是纷纷被投枪射翻在地上,惨叫声不断。

    惨叫声中夹杂着战马的嘶鸣声,骑士的怒吼声,弓弦的争鸣声,拍打盾牌的梆梆声,树林里面一片混乱,四面八方摇动的树叶后面,涌出无数的身材敦实矮小,脸像猴子,容貌像凤姐的缅甸土人。

    四面八方都是,在这个林木茂密的树林里面,你根本弄不清楚对方到底有多少人。

    袭击发生的时候,这一支六百人的步兵营会同两百名骑兵,三百名辅助的民夫正在行军,他们的目的是把手中的这七车武器和铠甲运送到一百里远的另外一个营地。

    一名披着红色披风,身穿明朝明光铠,却戴着乌沙帽的骑士抽出腰间雁翎刀,大声喊道:“结阵,步兵结阵,刀盾手在外,长矛手在后,弓箭手在中间,各队先前三十步,骑兵,骑兵回归本阵,所有人把辎重和民夫围在中间,骑兵保护辎重,不要乱,不要乱……。”

    “哦,哦,呜呜——,咻咻——,”战场乱成一团,他的喊声几乎被淹没在缅甸土人的呐喊冲锋声中。

    缅甸土人的投枪第一波就让行军状态的明军损失了一百多人,可以说损失惨重,对士气打击很大。

    但明军显然是训练有素的,惊慌过后,没等缅甸土人靠上来,纷纷从行军纵队变成了横队,自动靠拢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个小方阵,将从两面袭击来的缅甸土人挡在外面。

    刀盾手形成盾墙以后,长矛手在后面将长矛往地上一插,接着从背后抽出一根根标枪,纷纷投掷出去,缅甸土人正在冲锋中,也纷纷中了标枪倒地,这时候弓箭手也在后面见缝插针,展开了队列,弯弓搭箭,在缅甸土人离着队伍还有十来步的时候射出了一轮直射的箭矢。

    缅甸土人聚集在一起冲锋,一堆一堆的,此时一轮标枪以后,面前为之一空,只有零零落落的十几个人冲到面前,这一轮箭雨彻底解决了这一面的缅甸土人,但行军队伍拉开两百多米,队伍聚拢之后,不免有些空隙,断断续续的,明军一边打战,一边向中军的将领身边靠拢。

    队形有些散乱,被没有被杀死的缅甸土人靠近,很多人陷入了苦战中,落单的纷纷被人数优势的缅甸土人杀死,三三两两的被十几个人围在一起,拼命搏杀,边打边退,又陷入了另外从后面冲出来的土人的包围,不久之后,三三两两的士兵不是杀,就是被俘虏,要不就是重伤倒地,惨叫连连。

    明军将领聚集了千人兵力之中的六百余人,其他的都是四五十人一堆被围困住,无法脱身,陷入苦战。

    骑兵好说,还能挣扎一下,四处跑一下,土人无法围住他们,民夫们就可怜了,他们的战力根本无法同专职厮杀的土人相比,死伤惨重,还大都落在了阵型外面。

    等聚集起一百多骑兵,两百刀盾手,一百长矛手,五十弓箭手,两百民夫之后,明军将领开始移动阵型,缓缓的解救那些被围的离着自己近的小队伍。

    这时候土人冒出来的更多了,仿佛在哪一眼看不到边的森林深处有无穷无尽的敌人似得,一波死了,另外一波就冒出来了。

    杀之不尽。

    刀盾手



第574章 死里逃生
    随着喧嚣声沉静下来,阵阵血腥味开始在空气中迷茫,搅合着森林里面积年枯叶腐枝的阵阵腐臭味钻进人的鼻孔里面,配合着硝烟味道,就像刚进入一座老屋子一样,鼻孔开始翕动,剧烈声张几下,呼入很多如此的味道,才适应过来,此时其实已经没有多少人关注这些味道了。

    随着急促的鼓声响起,一队千人左右的穿着杂乱,却绝对不会是先前那种连衣服都没有的贫苦土著壮汉,这队人在森林空旷地带列队,身上穿着皮甲,铁甲,裹着毛皮,头顶上清一色顶着一顶树枝编制的斗笠,斗笠是黑色的,千人顶着斗笠显得气氛十分压抑,也显得对面那队人非常的威压,霸气,加上整齐的队列,沉默不语,更显出这队人乃是敌人的精锐兵力。

    这队人前排拿着竹枪,后排拿着蒙着毛皮的木头盾牌,手里握着的是细长的把守宽的护手剑,再后面一排拿着明军样式的火铳,不过比较粗糙,看情况是自己打造的,也许是因为铁匠不是很用心的打造,或者说手艺不行,很多地方显得粗糙,有的地方甚至用草绳加铁箍的方式绑着。

    看到如此情况,明军将领的心里哇凉哇凉的,今天看来难逃一死了。

    四周全是土著人,森林里面地形不熟悉,辎重队满打满算也只是走过一次这条路,对路四周的地形和环境并不熟悉,哪怕是逃都不知道能逃到哪里去,毕竟这是敌国。

    十几名护卫在将领身边的家丁将领已经面色灰白,悄悄的用眼光互相交流,一名家丁靠向明军将领,“少主,属下保护你突出去,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咱不能把命丢在这里,先回营寨,集结了兵力再来打这伙儿敌军。”

    明军将领摇摇头,这不是逃于不逃的问题,而是没有机会,敌人退下去的土著壮汉足有三四千人,也许正面硬撼不是明军的对手,一旦明军四散逃开,这帮熟悉地形的人能玩的他们,那时候就从优势变成劣势了。

    坚守,只有坚守才行,这里离着下一座军营一天路程,如果一天以后看不到他们运送辎重去,一定会派探马来打探,到时候就会派遣援兵来,只是不知道援兵什么时候到达。

    按说明军已经把附近的土著人都杀光了,不会有这么多人来,可眼前就有万把敌人,这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看来敌人已经知道明的打不过明军,开始暗地里和明军周旋了。

    “来人,卸车,把武器和铠甲,箭支分发下去,把大炮抬出来。”明军将领咬咬牙,不得不动用这次运送的武器装备了。

    剩下没有死的五十多名民夫纷纷起身在士兵们的指点下,把骡马拉的大车上的武器铠甲卸下来,然后每个人领到了一把武器,有长枪,有大刀盾牌,还有弓箭,转眼之间民夫们的手里也从一些杂牌武器换成了由华夏军作坊里面制造出来的精良的武器和铠甲。

    将一百多重伤轻伤未死的伤员拖到了大车旁边,损失了的武器堆在一旁,剩余的人开始换上新的制式武器装备,武装了起来,防守来路。

    明军将领将民夫,弓箭兵,一些骑兵,轻伤的伤员分为几个小队,编排成一队,护卫在后面,将一些受伤的士兵加上一些没有受伤的士兵,几个家丁分配在一起,编成一队,放在后边,依靠古树和茂密的树丛防守后边。

    自己带着家丁和一些骑兵防守去路。

    剩余的所有兵丁都组织起来,换上长枪,盾牌,换上火铳,大炮,面对着敌人的千余名新生的精锐部队。

    所有人围城一个不规则的防御型圆阵,准备抵御敌人的进攻。

    在国内,像缅人的这种战阵,这种装备只能算是乡勇级别的,明军两三百人勉强应付一下就能把他们打的落花流水,可如今久战之后,众人都很疲惫,敌人的兵力又数倍于自己,明军损兵折将



第575章 没有下次了
    李成栋皱着眉头看着一份份信件,这些都是报告被袭击的,大都是在森林里面,而且都是小部队,最大的一支部队就是养子的那支千人营辎重部队,幸亏那支部队打赢了,要不然自己这边的补给就要断绝了,这样就会重蹈李定国的覆辙了。

    李定国就是被这样,那样的小规模袭击给打垮的,当然还有缅甸的山林地形,不容易发现敌人,以及气候,水土不服等愿意。

    原先和李定国畅谈的时候他就知道有这样的事情,如今当这样的事情频繁的发生的时候,他就知道自己遇到了麻烦了。

    该怎么办

    其实他已经想好了办法,那就是那个国家都有汉奸,他已经找了很多这样的人,那个国家都有一些,他已经找了很多这样的双方矛盾,经过幕僚们的一些时日的归纳整理,他已经锁定了很多需要合作的部族,正是这样的部族配合,才使得十几万先后进入缅甸的俘虏军和自己的部队能在各地存在下去,并且建立起一个连着一个的补给站。

    他发现一些规律,在这样的部族里面那些汉人历朝历代来到这里的人组成的部族恰巧是反抗自己最激烈的,最凶狠的,他们中间的继承了汉人读书传统的家族们纷纷为缅甸的部族头人们出谋划策,纷纷出力,比起缅甸人来更加凶狠,威胁更大。

    这让他感到不解的同时也是最愤怒的,这些人在大明或许是一条虫,来到这里却是一条龙,有着缅甸人的武力,他们的智力,使得明军极为头疼。

    有一个和你智力差不多的对手,你能不谨慎,不害怕

    而缅甸人高层则显示了他们的生存哲学,极力任用这些读书人,当他们没有用的时候,就把这些读书人推给征战缅甸的大军,做替死鬼,然后求和,很多人就是这么中了他们的诡计,当他们逃跑了,缓过劲来的时候,继续同征缅大军作战,残杀那些投降的士兵,或者袭击粮道,将明军带人原始森林,自己凭借地形娴熟,一走了之,进入原始森林的明军很少能活着走出来的。

    所以李成栋极少让自己的部队进入原始森林,都是沿着大道攻打,沿着敌人城池,营寨的地方征战,攻破一个个营寨,然后派人驻守,对于周边的原始森林,李成栋总是派人点火,能烧就烧掉,烧不掉尽量砍伐掉,哪怕清除掉周边容易清除的小森林,或者森林边缘地带也要清除掉。

    他不缺人手,那些俘虏在这里只能依靠大军,和缅人语言不通,逃跑无门,上天无路,他们同明军只能一心一意的干活,要打战就打战,要种田就种田。

    实际上以李成栋掌握的资料来看,曼德勒以西地区以前都是明朝的地盘,只不过通过几十年战争,缅军不断发动战争,从无力防守这片土地的明军手里夺走了这片地区。

    为何无力防守

    一个是明朝内忧外患,主要精力对付草原上的民族了,另一个是这片地区民族多的比牛毛还多,这片土地的主人,或者管理这片土地的都是边境地区的土司,他们对明朝本来就没有什么忠诚度,暗地里同邻居缅甸的那些土著人部族反而比较亲近,帮邻居,肯定比帮千里之外的外人要热情。

    另一个就是所有的汉人教育就是不要起兵祸,不要打战,能给别人一点好东西让别人屈服或者给自己好处的绝对不要同别人翻脸,哪怕这人干过自己老婆,占了自己的田,打了自己的老爹。

    反正自己的东西少了可以从自己兄弟,父亲,亲戚那里夺一些过来,再不行欺负一些弱小,从哪些刁民那里夺过来,自己不就又有了,和人家蛮族打什么战啊,会死人的。
1...151152153154155...55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