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农门小福妻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风十里
再说鲁家,鲁家虽然显赫几朝,却是已经败落了。现在大楚不稳,将来会发生什么事情还不得而知。如果他们在这个时候把鲁家后人推出来,能不能兴盛鲁家不知道,却很有可能招来楚皇的暗杀。
大楚皇族可是很不喜世家的,以前就清理过世家,足足有一半世家死在大楚皇族的屠刀下。
夏夫人收到这封信,是哭得不行,对夏先生道:“我没有别的意思,也没有想过要做僭越的事儿,就是心疼四个孩子,心疼绣姐儿,不想让她跟她娘一样……崔氏已经废了,咱们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四个孩子的身上,真真是一个都浪费不得的。”
夏先生搂着她安慰道:“我明白夫人的心思,可胡观主说的不是没有道理,如今就把几个孩子推出去,确实不是好事儿。再等等,以景元帝的秉性,大楚撑不了多久了,到时就是世家再出的天下,鲁家作为一流世家,几朝柱国,定能重回鼎盛时期!”
不管夏先生跟夏夫人有何宏愿,都被胡观主压着,而顾锦里在收到胡观主来信的第三天才让程哥儿继续去夏家上课。
夏先生夫妻是松了一口气,真怕顾锦里不把程哥儿送来。
这一回,夏夫人没敢再见顾锦里,只是派了个嬷嬷来跟她道歉,说她上回是魔怔了,让她不要在意,以后绝对不会了。
顾锦里只是笑笑,说了一句:“嬷嬷回去告诉夏夫人,过好她的日子就成,我家怎么过日子,跟她没有太大关系。”
又加上一句:“我家人不是任何人的傀儡,想做什么由我家里人自己说了算,不管她是好心还是算计,都歇歇吧,我们家不需要。”
她娘流离失所被卖去做下人差点给人当妾的时候他们在哪?如今她家里的日子好过了就想来指手画脚,他们以为自己是谁?世家豪族了不起吗?
嬷嬷把这话告诉夏夫人,夏夫人又难过得哭了一场。
不过,此后夏夫人还是对他们很好,每天都会下厨给程哥儿做好吃的,安哥儿每次去接程哥儿,也会被请进夏家去坐坐。
两兄弟每天回家都会拎着两包吃的,或是茶点,或是干果肉干的,总之她家的零嘴因此多了起来。
重生农门小福妻 第578章 陶嬷嬷
“二姐,你吃这个,这个叫杏仁酥,甜甜香香的,可好吃了。”程哥儿把一块杏仁酥递给顾锦里。
顾锦里接过,咬了一口:“一般般,改天二姐给你做个更好吃的。”
程哥儿眼睛亮了,欢喜的笑道:“二姐说话要算数,记得给程哥儿做好吃的。”
见顾锦里点头后,又拿着杏仁酥去分给三爷爷、三奶奶、崔氏跟顾大山:“爹娘,你们吃,香香的。”
说着把杏仁酥塞进崔氏嘴里。
崔氏笑着把杏仁酥吃了,用帕子给他擦着嘴:“这东西掉渣子呢,吃的时候小心点,别弄得到处都是,你这衣服可是为了去念书新做的,花了半两银子的,贵着呢。”
以前在老家的时候,他们家人都是花十几文钱去买别人的旧衣服回来穿,哪里穿过半两银子一套的衣服。
程哥儿笑嘻嘻的,冲着崔氏点点头后,跑去让顾锦安抱,被顾锦安推开了:“功课可做了?尽顾着玩了,写不完可是不能睡的。”
夏先生对程哥儿严厉,功课繁重,程哥儿回家后每天都有很多功课要做。
一说起这个,程哥儿就眼泪汪汪,抱着顾锦安道:“大哥最好了,程哥儿想跟大哥学认字,不去上学了。”
他以为上学是跟旺哥儿他们那样,很多人在一起念书,可夏先生家就他一个孩子,每天还有做不完的功课,他昨晚写字都写睡着了。
顾锦里有点心疼,对程哥儿道:“写不完就不写,交不上功课夏先生又不敢打你。”
没错,夏先生碍于程哥儿的身份,是不敢打他的,最多只敢罚他面壁思过。
可顾锦安却道:“不能这么惯着他,得让他慢慢适应上学的日子。”
他把程哥儿从自己怀里拽了出来,道:“回屋写字去。”
程哥儿要哭了:“写不完……”
顾锦安看着小家伙眼泪汪汪的样子,无奈了:“先写,能写多少就写多少,实在写不完了,明天大哥去找夏先生说说,看看能不能让他少给你留些功课。”
程哥儿高兴了,收起眼泪,跑回屋里写字去了。
可夏先生布置的功课实在太多,顾锦安偷偷看了,以程哥儿这么小的孩子来说,确实是做不完的。
第二天再去接程哥儿回家的时候,他就把这事儿给说了。
夏先生听罢,看了程哥儿做的功课,最后决定减半……孩子太小了,学得太狠伤身子,他还是太着急了。
程哥儿得知自己的功课减半了,很是高兴,对夏先生重新亲近起来。
程哥儿适应了上学的日子后,吴老大夫给顾锦里的一批人也来了。
来的人不少,足有二十三人,由一个老嬷嬷带着。
老嬷嬷姓陶,看着已经快要六十,是个办事老练,极其有规矩的人。
还有一个四十出头的戴叔,以及一个三十出头的洪姑姑,是陶嬷嬷的左膀右臂。
顾锦里得知消息去接人的时候,陶嬷嬷正掉着眼泪在跟吴老大夫叙话,看见她来后,急忙带着所有人起身,对着她跪下:“老奴拜见小东家。”
顾锦里赶忙把她扶起来道:“可使不得,您老快起来。”
吴老大夫道:“这丫头不喜跪来谢去的,只要你们忠心,她就会真心待你们,快起来吧。”
陶嬷嬷他们听罢,纷纷起身。
吴老大夫拿出一个盒子,递给顾锦里:“这是陶嬷嬷他们的卖身契,是在官府换了红契的,你拿着,以后他们就是你的下人,生死由你做主。”
顾锦里接过,把卖身契一张张的看了。
吴老大夫又说起陶嬷嬷他们的来历:“他们以前都是跟着我的,后来跟了你吴姑姑,只是二十多年前,又回来了……他们遭过一些罪,但你放心,他们如今的身份都是见得光的,不会给你带来麻烦。”
吴老大夫怕顾锦里会担心,又细细的把陶嬷嬷他们的来历说了一遍。
顾锦里听罢,放下心来,对吴老大夫道:“我明白您老的意思,您老放心,只要顾家不败,他们就会有个养老的地方。”
吴老大夫听罢,感激的点点头,让阚六、木通他们驾着悬壶坊的骡车把陶嬷嬷他们送去顾氏制药作坊。
阚六今天很不对劲,驾着骡车差点翻了,可把顾锦里吓得不轻,但木通却是一脸看好戏的模样,顾锦里立刻明白过来……这是有八卦啊。
而村里人已经习惯了顾锦里家时常买人的事儿,对于陶嬷嬷他们的到来根本不觉得新鲜了,只感慨顾家当真是发了,这下人买了一批又一批的。
有了陶嬷嬷这批人后,顾锦里是轻松了很多,更让她惊喜的是,戴叔竟然是个大夫,有他在,制药的事儿更加轻松。
陶嬷嬷则是个管庶务的强人,她来到作坊当天就开始逛作坊,第三天就在顾锦里的授意下开始整顿制药作坊,把制药作坊分成了四个小制作院子。
一个小院用来做蚊香,由叶大蔻管着。
一个小院用来做牙粉,由阿时管着。阿时算是入了陶嬷嬷的眼,陶嬷嬷说,阿时虽然不懂药理,却是个会安排事的,是个做管事的料。
一个院子用来做祛疤膏,暂时由阚六管着,要是以后有年轻的小子合适干这活儿,就接替阚六。
阚六除了管做祛疤膏以外,还要带着邱琅他们学拳脚。顾锦里买邱琅他们不单单是用来干活的,是要他们平时干活,遇到战乱的时候能拿起刀子护主。
一个院子用来给以后做方便药,这个由戴叔管着。
而木通叔总管整个制药作坊的进货出货,洪姑姑则是管着制药作坊里的琐事,以及姑娘们的吃穿住。
陶嬷嬷则是统管,制药作坊里不管男女有啥事都可以找她。
叶荆子则是继续跟着顾锦里待在药房里,继续给顾锦里做副手。
经过陶嬷嬷这么一整顿,整个制药作坊都顺当了起来,顾锦里不用再费神去管理琐碎的事儿。
而顾锦里还发现,让阚六叔变傻的人似乎是洪姑姑,他在洪姑姑面前说话竟然结巴……叔,您都三十好几了,用得着喜欢个妹纸还害羞吗?
陶嬷嬷也没有瞒着顾锦里,对她说了阚六跟洪姑姑的事儿。
以前他们两人原本是已经议亲的,可吴姑姑那边出了事儿,最后只能天各一方,如今再次遇到,她是想让两人终成眷属的,可事情能不能成,得看他们的造化。
顾锦里眼睛都亮了:“这还有八卦,还是陈年的,特醇。”
重生农门小福妻 第579章 徭役
陶嬷嬷跟着顾锦里相处十几天,已经知道这个小东家的脾气,听到她这不伦不类的话,没有觉得不妥,反而笑了起来,又感慨道:“小六是个重情的,这么多年过去,换做其他男人早就娶妻生子,他却是记着承诺,一直等着岁儿。”
洪姑姑名叫洪岁。
两人正在说话,三七拿着一个瓶子过来找陶嬷嬷:“嬷嬷,我们做祛疤膏的珍珠粉用完了,来领半斤。”
三七跟麦冬一样,以前都是在悬壶坊做药童的,但他为人比较稳重不多话,因此跟着阚六一起做祛疤膏,以后估摸着会接手做祛疤膏的事儿。
麦冬为人比较活泛,跟着木通,以后可能会接木通的班。
陶嬷嬷听罢,拿出一本册子,写下他于何日何时来拿多少珍珠粉,拿去做什么后,让他按上手印。
这是陶嬷嬷来了之后的管理法子,制药作坊的所有人都要这么做,以期做到查而有据。
三七按下手印后,陶嬷嬷问询过顾锦里后,起身去屋内的药柜给三七拿了半斤珍珠粉。
临走前,顾锦里问三七:“小六叔今天咋样?还傻吗?”
三七是个聪明的,年纪也不大,又跟顾锦里混熟了,听到这话笑了:“傻着呢,前天还因着愣神,差点把祛疤膏给熬过火候。”
顾锦里听得急了:“这可不行,一锅祛疤膏的成本少说也要二十两,坏了一锅可就亏本了。”
三七道:“小东家放心,我会看着小六叔的,不会让他再出错。”
又怕顾锦里会责怪阚六,忙道:“今天好多了,只是发了一会儿呆,砸了一个陶罐。”
陶罐也要钱啊。
顾锦里想着:“这不是办法啊,得早点让阚六叔心想事成。”
三七看着顾锦里,小东家这是知道了啥?想问,可阚六已经找来了,看见三七后道:“三七,你小子拿个珍珠粉怎的这么慢?赶紧拿回去,再把珍珠粉筛上两遍,我等着用。”
“诶。”三七赶忙拿着珍珠粉跑了。
顾锦里看见阚六,笑了,笑得阚六发毛,忙问道:“小,小东家,你咋了?”
顾锦里小跑到阚六面前,抬头问道:“小六叔,要我帮你娶媳妇不?”
嘭一下,阚六一张老脸红得滴血,结结巴巴的道:“不不不用……六六六叔能能行。”
顾锦里:“能行什么能行啊,您说话都结巴了,怎么娶媳妇?”
阚六却摇头,坚持道:“多谢小东家,但这事儿,我自己能行。”
竟然不结巴了!
顾锦里看着阚六,想到洪姑姑梳着妇人发式,想着洪姑姑这些年来定是遇到了什么事儿,因此再见到小六叔后,没有立刻再续前缘。
“好吧。”顾锦里答应了,又鼓励道:“小六叔加油,你一定能行的,痴情的汉子一定不会被辜负。”
加油?
阚六想着,油挺贵的,用来炒菜都要省着点,加不起呢,但他知道顾锦里是好心,笑道:“嗯,小东家放心,小六叔不会让你失望的。”
说完对着陶嬷嬷点点头,转身走了。
陶嬷嬷则是看着顾锦里,笑着摇摇头……吴老爷子说得果然没错,这丫头是个有趣的,跟着她不会闷。
有了陶嬷嬷这批人的加入,制药作坊的生产速度加快不少,给源字药行的两万瓶牙粉不到十天就做出来了。
顾锦里让阿时他们继续做牙粉:“这东西定是好卖的,多做些备着,免得源字药行大量拿货的时候,我们拿不出货来。”
“诶。”阿时很高兴,一天天都忙着牙粉的事儿。
大年也是高兴得不行,小东家重用他妹子,妹子以后的前程定是不愁的,他开心了,干活、学武的时候卖力很多。
时间一天天过去,九月底的时候,官府下了十月初八启程去服徭役的公文,为期两个月,十二月初十返程回家过年。
各村知道又要去服徭役,全都愁苦起来,有的人家还因着邹县丞贩卖服徭役男丁的事儿而痛哭出声,生怕自己家的男人会被卖掉,或者是死在徭役工地上。
徭役就是招收民夫去给官府免费干活,或挖凿水渠,或修筑城墙,总之是能累出人命的苦差事。
许县令知道百姓们因着邹县丞贩卖服徭役男丁的事儿很抗拒去服徭役,生怕百姓闹事,是派了书吏跟衙役前来,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的跟农人解释,这回去服徭役的地方就在临河府,是去清理淮水淤泥的,地方近。
活计嘛,累是累,也有可能会被卷进淮水里死掉,但地方近啊,不像以前,去的地方远,是死在服徭役的地方尸体都运不回来。
这次能给田福县去这么近的地方,还是因着邹县丞的事儿。朝廷觉得,得安抚安抚,不然他们就得去中州修城墙。
顾锦里听到这事儿,皱起眉头,纳闷的道:“朝廷为什么不直接把田福县这次的徭役给免了?”
邹县丞闹出这么大的事儿,但凡楚皇聪明一点就该直接把田福县的徭役给免了,施舍这点子恩情对于朝廷来说不算什么损失,却能收服一片百姓的感激之心,可朝廷却没做。
顾锦安道:“我与郑兄、上官兄通信的时候,他们提到过,朝廷里有些大臣是主张免去田福县这次的徭役,可有些大臣却不同意。说因着前几个月的兵祸,很多城池的城墙都被灾民给砸毁了,这回徭役的活计比以往要重,不能再减人了。”
“且这次要是想不去服徭役,需要给的银子比往年多上两倍,得要十两银子一个人……听说还有可能要加收人头税。”
顾锦里:“……”
大楚这是要完呐。
十两银子才能顶一个徭役名额,朝廷的人知道这十两银子对于普通农家人来说是多大一笔巨款吗?
江淮江南两地能种水稻,是有名的富庶之地,可农人忙活一年也就能有个十几两银子,更别说西北、中州、东北等地,那些都是贫瘠苦寒之地,一家子累死累活一年都存不下五两银子。
顾锦安叹道:“郑兄跟上官兄他们也觉得朝廷过了,上官阁老他们苦劝许久也没能让楚皇打消主意。”
郑兄跟他的关系比较好,给他透露了两个字:缺银。
大楚西北干旱两年,又遇上兵祸,国库早就空了,楚皇如今正在四处搜刮银子。更让郑兄担心的是,又有人撺掇楚皇,说世家豪族累积财富几百上千年,此刻应该为国出力。
要是楚皇真的被说动,大楚又将是一番腥风血雨。
郑家跟上官家是不用担心的,他们是皇亲国戚,但其他世家豪族就没那么幸运了。
重生农门小福妻 第580章 丰收
郑英是冒险给他透露这些消息的,因此顾锦安看完信后,就给烧了。
顾锦里听完顾锦安的话,问道:“大哥,你还考功名吗?”
顾锦安笑了:“自然是要考的,效不效力是一回事,但功名是个好东西,对咱家有大用。”
有了功名,他才能更好的护住家人。
顾锦里也笑了起来:“大哥是个明白人,我放心了。”
而他们几家人是不去服徭役的,家里有了银子,直接用银子顶就成。
第二天他们几家人找到何村长,给了顶替徭役的银子。
陈氏还很心疼,骂道:“十两银子呢,整整比往年贵了两倍,太他娘的不是人了,这是要把我们往死里逼吗?”
“你给我闭嘴!”顾大贵骂道:“家里现在缺这十两银子吗?”
说这种话,不想活了是不是?
陈氏梗着脖子道:“缺啊,家里还得盖房子呢,怎么不缺?”
顾大贵一噎,真是拿这个凶婆娘没法子。
老严氏也很心疼,好在家里靠着小鱼,日子好过起来了,没了这十两银子家里的日子也能过下去。她是知道徭役苦的,在老家的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因着徭役死过人。
可其他人家就没那么幸运了。
村子里是愁云惨淡了好几天,除了在顾锦里家作坊干活的,以及何村长家、何大粟家、何万里家、何老田家、何娃子家、还有几家日子过得比较宽裕的人家用银子顶徭役外,其他人家都选择去服徭役。
三奶奶还以为村里人会来向他们家借钱,正愁着要不要借呢,却是没人来。
三爷爷道:“十两银子一个人呢,贵得要死,就算能借到,也是很难还上的,与其背着这样一笔大债,还不如去服徭役。”
何大钱跟何老四这两家破落户倒是想来借钱,被何村长给摁下去了,连村尾都没能进。
在出发的前一天,村里有不少人家开荤做肉菜,给去服徭役的男丁践行。
官府怕民夫逃役,也是提前一天就派了衙役来到各个村子里守着,要是发现有人逃役,会立刻抓人。
大丰村好点,没有衙役进村,只因秦三郎回来了。他是押送民夫的县兵小旗长,回村跟家里人道别,等明天再把大丰村的民夫押去县里。
顾锦里知道他回来了,特地给他做了一大袋子的肉干跟炸鱼给他送去。
秦三郎收下了,又拿出二两银子给她。
顾锦里看着这二两银子,皱皱眉头道:“你这是要付钱?可是不够。”
买肉的本钱虽然没有二两,可这是她亲手做的,工钱贵!
顾锦里有点生气了,小子还敢跟她算钱了,她给他东西吃又不是贪图他的银子。
她这样的富婆会缺他这二两银子吗?
秦三郎解释道:“不是买肉干的钱,这是我的饷银……以前的都存起来了,身上就这么多,给你存着。”
又怕她嫌少,补充道:“等以后我赚的钱多了,会给你更多银子的。”
顾锦里瞅着他,问道:“你病了?说的什么胡话,我能要你的钱?自己留着吧。”
他的银子,她拿着存起来算是怎么回事?
秦三郎也觉得自己刚才的举动像是有病,默默地把银子收了起来:“小鱼说的是,我先把银子收起来,等到了临河府,用来给你买点新鲜吃食回来。”
顾锦里点点头:“嗯,买点便宜的就好,临河府是江淮首府,东西贵。”
她跟秦三郎说了几句话就回家去了,秦三郎按照习惯去送她,见她进了家门才转身回家。
第二天天不亮,秦三郎就带着村里服徭役的民夫出发赶去县衙集合,跟杨班头汇合后,由杨班头带着一班衙役、他带着一队县兵,一起押着民夫往临河府去了。
秦三郎跟县兵们不用在临河府待多久,把人送到就能返程,杨班头他们则是要留在临河府看着民夫,直到徭役结束为止。
服徭役的男丁一走,县里家家户户就开始烧香,祈求老天爷保佑自家的男人、儿子能平安回来。
许县令见顺利的把民夫送走了,是松了一口大气,他真怕百姓们因着邹县丞贩卖服徭役男丁的事儿而拒绝去服徭役,继而生出事来。
等忙完徭役的事儿,便到了稻子收获的时节。家里有水田的开始准备农具,等着下田收稻子。
顾锦里家今年买了不少水田,家里也要准备着收割稻子。
米老翁夫妻在收割前三天来了家里,跟顾锦里说:“稻子可以收了,请了三十个家里没有水田的农人,都是老把式,会干活的,银钱是按照小东家说的,按亩算,一亩两百文钱,管三顿饭。”
顾锦里发现米老翁这回说话恭敬了很多,以前他老人家说话都是简短且带着傲气的,他这是?
米老翁没有让顾锦里猜多久,直接说了:“我们老两口想过了,小东家是厚道人,既然愿意给我们养老,那我们也不能再端着。”
他把家里的户籍拿了出来,递给顾锦里:“我们想卖身给顾家,以后做顾家的下人,这样小东家用我们看庄子也能放心些。”
米老婆子还担心顾锦里会不要他们,毕竟他们年纪这么大了,随时都有可能入土,买了他们算是亏本了。
顾锦里没有嫌弃他们,问过顾大山跟崔氏的意思后,就把米老翁家的户籍收下了:“改天我爹会去县衙把你们的卖身契办下来。”
她拿出六两银子给了米老翁夫妻:“这是您二老的卖身钱。”
米老翁没有推拒,把银子收下了,拿上崔氏给他们准备的卤肉,回了松子庄。
三天后,各个村子有水田的人家开始齐聚地头,收割稻子,把稻子割倒之后,用草绳子捆扎好,挑回村里的打谷场晒上三天,等把稻子晒得蔫吧后,开始脱粒。
古代没有脱粒机,都是用耙子打,或者拿起来甩打脱粒,有的人家还直接用手搓,很是辛苦,但大家伙都很高兴,毕竟是丰收了,农家人最在乎的就是粮食,为了一口粮食是再苦再累也愿意。
陈氏是直呼:“咱们几家是赚到了,水田买的便宜不说,买的时候田里还种着庄稼,如今是白白得了一季粮食。诶哟等谷子进了仓,我可得杀只鸡来酬谢老天爷,都是他老人家保佑,才让咱们买到种着庄稼的水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