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的工业革命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科创板

    宋老太爷放下手里的茶杯,少见的有些凝重:“乡绅最大的能力,其实就是可以控制乡民。”

    “怎么控制乡民,就是依靠土地捆绑乡民,控制乡里。”

    “说白了就是土地在乡绅手里,作为佃户的乡民,不听话也得听话。”

    “土豆推广以后,只有咱们这个蒸汽磨坊,才有能力把土豆从辅粮变成主粮。”

    “间接的控制了粮食,所以说土地的控制权,落在了咱们手里。”

    “没了土地的控制权,乡绅还能是乡绅?”

    “哪里还会有乡绅拜访咱们,接下来可是要面对整个天下所有官僚乡绅的反扑。”

    朱舜听到宋老太爷说到整个天下的时候,没有半点情绪变化,心想老爷子还真够镇定的。

    换成其他人,估计早就吓破胆了,毕竟面对的可是全天下的官僚乡绅。

    不过对于这件事,朱舜却有不同的看法:“老爷子,咱们来算一笔账。”

    “顺天府的下田,一亩地能产一石左右的粮食。”

    “按照粮食的市价,一石一两六钱银子,这个银子还要和老百姓平分。”

    “落在手上的只有八钱银子。”

    朱舜从怀里掏出来早就准备好的八钱银子,放在了雕花茶几上。

    放好银子,朱舜继续说道:“下田种植土豆,一亩地能产二十石的土豆。”

    “咱们按照五分银子一斗的价格回收,一石就是五钱银子。”

    “二十石就是十两银子。”

    朱舜再次拿出来一锭十两银子,放在了雕花茶几上。

    指着一个小点的八钱银子,还有很大的十两银子,笑道:“同样是一亩地,种植稻麦只能得到八钱银子,种植土豆却能得到十两银子。”

    “八钱,十两。”

    “虽说失去了土地控制权,但是顺天府的乡绅也成了既得利益者,不上咱们这条贼船,也得上了。”

    宋老太爷盯着八钱和十两,盯了有很长时间,褐斑老脸上渐渐有了笑意:“这是你小子早就谋划好了的吧。”

    “只要能把顺天府的乡绅捆绑在一起,应晶这个小兔崽正式成为了顺天府知府,加上皇上的支持。”

    “咱们在顺天府的根基,谁也动摇不了了。”




第一百九十三章 大明第一家大实业家
    朱舜笑了笑,算是默认了这件事,准备继续帮宋老太爷算账。

    还没开口,宋老太爷把雕花茶几上的十两八钱银子,拿在了手里:“这个钱,就当做你小子买宋氏飞梭织布机的钱了。”

    “往后,宋氏飞梭织布机的所有权,就是你小子的了。”

    朱舜脸上的笑容消失不见,站起来郑重拱手,很快又被宋老太爷按了回去。

    宋老太爷气不打一处来的说道:“都是一家人,朱先生这是作甚。”

    “要是没有你,应晶这小子连个知县都做不了,哪里还能成为堂堂顺天府的知府。”

    “这可是正三品的一方封疆大吏,品秩相当于一部侍郎了,这份恩情太大了,一台飞梭织布机算得了什么。”

    “再说了,这个面粉厂已经让宋家赚了足够多的银子了。”

    “还有那二十七座县学的钱,宋家出了,你小子可别争。”

    确实赚了很多钱,但也是宋家应该赚的钱。

    土豆面粉的产量很高是不错,放在一般的乡绅手上,卖到一钱银子一斗,就已经是救苦救难的活菩萨了。

    毕竟,粮食的市价是一钱六分银子。

    宋老太爷却是只卖六分银子,为了让利给辛苦种地的老百姓,土豆的收购价格高达五分银子。

    中间的差价只有一分银子。

    宋氏面粉厂还创造了大量的职位,养活了很多工人。

    一家宋氏面粉厂,苦力就有三百人,还有一些其他职位,全部加起来少说也有四百人了。

    利润这么的薄,养活这么多人,宋家却还是赚了大量的银子。

    一斗赚一分银子,一石就是一钱银子。

    良乡县大概有十万亩下田,一季土豆能产两百万石,土豆一年可以种两季,就是四百万石。

    一石赚取一钱银子,四百万石就是四十万两白银。

    二十七家面粉厂,一年就能赚一千零八十万两。

    去除各种运输消耗,还有要养大量工人的银子,一年赚个三四百万两白银,不成问题。

    朱舜今天过来一是为了让宋老太爷放心,第二就涉及到一件关系到工业革命第二波红利的大事。

    老二朱四海在松江府待了也有三年了,是时候让他回来,在大沽口建立船舶厂了。

    研究蒸汽机船。

    船舶厂每年吃掉的研究经费可就更多了,一年少说也要两百万两银子,只有宋家才有这个实力支持蒸汽机船的研究。

    以朱舜和宋家的关系,也不用拐弯抹角的说话,直接了当的说道:“不瞒老爷子,今天过来还有一件大事。”

    宋老太爷了却一桩心事,又拿起那支燧发线膛枪,不停的擦拭:“有话直说。”

    朱舜想到终于开始研究蒸汽机船了,心里忍不住冒出一股子激动,努力压下心头的激动说道:“我想研究一种钢铁巨舰。”

    “只是研究费用上,希望老爷子能够支持一二。”

    宋老太爷头也没抬,直接说道:“可以。”

    瞧见宋老太爷在听到钢铁巨舰以后,没有什么反应,朱舜清楚,他们不会相信会有钢铁巨舰。

    钢铁又不是木头,会浮在水面,钢铁落在水里很快就沉了。

    朱舜本来还想用钢铁巨舰这件事吸引宋老太爷,现在相信都不会相信,还怎么吸引:“每年最少需要两百万两白银。”

    宋老太爷还是头也没抬,直接说道:“回头让管家把银子给先生送过去。”

    有些亲兄弟因为十两银子,都会反目成仇,多达两百万两银子的巨款,说给就给了。

    还是打水漂的那种给。

    朱舜没有说话,拱手离开了这里,只是把这份情义,记在了心里。

    工业革命的根据地有了,蒸汽机船也要开始研究了,京师大学堂开始大规模招生了。

    朱舜骑着小毛驴来到京师大学堂,准备先把手头所有的零碎处理了。

    却在京师大学堂门口看见了一顶轿子,说是皇上御赐的。

    朱舜让人给二叔说一声,找四名弓马骑射娴熟的夜不收,担任轿夫,就去了朱氏纺纱厂。

    朱氏纺纱厂卖给了吕员外。

    张焘自己成立了一家北平压力水厂,每天还要教导京师大学堂的学子,就辞去了北平机械总局的职务。

    北平机械总局正好缺一位世故圆滑的工厂主,负责贩卖新式机械,就让三叔担任了北平机械总局的工厂主。

    这样一来,朱舜手上只有北平机械总局,以及正在研究水泥的朱氏水泥厂。

    家产终于处理的清清爽爽,条理清晰了。

    立秋时节,朱舜又被宋老太爷给叫过去了,参加一场酒宴。

    朱舜走进宋家在黄村建好的青砖绿瓦宅子,多了不少的宋家人,听到二弟子宋士意叽叽喳喳的介绍才知道。

    宋家把家里所有的田产都卖了,只留下了一个祖宅,举家搬迁到了宋家的龙兴之地,顺天府。

    还把家里的祖坟给迁过来了。

    宋家以前落魄肯定是风水不好,现在发达了,与风水有很大的关系。

    重金聘请一位风水大家,在景山挑选了一块风水宝地,把祖坟也迁了过来。

    宋家从此正是扎根工业革命的根据地,顺天府。

    朱舜在酒宴认识了同样也是温文尔雅的宋家长子,瞧见宋家三兄弟都是这么的谦和,心里忍不住感慨了一句,家风真的很重要。

    不仅宋家三兄弟都是一副谦和的样子,宋家的晚辈们,也就自己的二弟子宋士意性子跳脱了一些。

    其他宋家的男丁们,接人待物都十分的彬彬有礼,就连宋家的女眷们也是一副蕙质兰心的样子。

    尤其是宋应星的幼妹,不仅人长的貌若天仙,还是一位温柔贤惠的书香女子。

    宋士意瞧见恩师盯着小姨母看了好几眼,眼珠子滴溜溜的转了好几圈,嬉笑一声跑开了。

    朱舜酒喝的不少,找个借口去了宋家的二楼,站在二楼看着下面觥筹交错的场景。

    忍不住想要大笑。

    宋家养活了一万多名工人,每年还能赚三四百万两白银。

    卖了所有的田产,正式以实业为祖业。

    大明第一家大实业家,正式诞生了。



第一百九十四章 工业革命对于大明的初步影响
    悬在大明子民头顶最重大的一件事,只有两个字,吃饭。

    尤其是在当今这个年月,灾害频繁发生,还要面临官僚乡绅的剥削。

    粮食的价格又很高,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吃饱饭,却是最难的一件事。

    每年不知道要饿死多少人。

    家住西瓦厂附近的项老六,是崇文门众多苦力中的一个,每天依靠搬运京杭大运河上的货物,勉强能够保证家里人不会饿死。

    可谁知,京城的粮价在一钱六分银子还没保持多久,因为官僚乡绅大批量的采买,暴涨到了一钱九分银子。

    涨一分银子都有可能饿死一个人,何况是三分银子。

    项老六家里就他一个男丁,没有兄长和弟弟,名字叫做老六,那是因为上面的五个哥哥全部饿死了。

    听说粮食涨价了,项老六扛了一天的麻袋,浑身酸痛的回到了家里。

    打开柴门,走进了破烂院子。

    瞎眼老娘坐在四面透风的灶房里,身边放着一堆灰色泥土,正在做馒头:“六儿回来了吧。”

    项老六身材长的极其魁梧,身高九尺有余,看到泥土做的馒头。

    这么一位铁塔般的汉子,眼泪差点掉下来。

    马上就是父亲的祭日了,他爹就是前年闹饥荒,像很多老人一样,吊死在了树上。

    父亲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吃馒头一次吃个够。

    项老六这个做儿子的,在老爹活着的时候,没能让老爹吃过几次干的。

    人都死了还是没能做到,别人家都是用真馒头祭奠,他家只能用泥土做馒头。

    项老六嗯了一声,身子有些颤抖的走进了漏风的屋子。

    空无一物的屋子内,娘子躺在一堆稻草上,满脸慈爱的抱着儿子。

    项老六说了一句给我抱抱,强行从娘子手里抢走了孩子。

    “项老六!放开我的孩子!”

    娘子刚生过孩子没有多长时间,身体比较虚弱,家里都吃不上饭了,更不要说吃些滋补的东西了。

    想要抢过来孩子,却跌倒在地上,凄惨的哭喊。

    项老六的老娘眼睛瞎了,耳朵却不聋,听到儿媳的哭喊,就知道儿子要干什么。

    老娘拿起身边的拐棍,颤颤巍巍的站了起来:“老六,放下孩子,这可是项家唯一的香火。”

    项老六不管不顾的抱着孩子,走出了门外,站在门口的老槐树下,慢慢举起了手臂。

    项老六过去在西瓦厂附近,见识了很多的这种事,但他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也会这么做。

    杀婴。

    项老六抬头看向了儿子,儿子还以为老爹在和他玩,稚嫩的小脸露出了纯真的笑容。

    看着儿子纯真可爱的笑脸,项老六再也忍不住,眼泪立刻掉了下来:“儿子不要怪爹。”

    “是爹没有本事,挣不来钱养活这个家,粮食要是不涨价,咱家勉强还能养活四个人。”

    “现在粮食又涨价了,爹不这么做的话,你娘就得饿死。”

    从来没流过眼泪的铁塔汉子,越说,眼泪流出的越多,竟是像个小媳妇一样,抽泣起来。

    虎毒不食子,谁想杀了自己的亲生儿子。

    但是这个世道就是这样,多少年了都这样。

    只要遇上了灾年,粮价肯定会大涨,官僚乡绅是搜刮了大量的银子。

    底层的老百姓要么杀婴,要么老人自尽,甚至还有的易子相食。

    项老六慢慢闭上了流着眼泪的双眼,颤抖的双臂,举到了头顶。

    “那个汉子!赶紧放下孩子。”

    朱舜带着一群京师大学堂的学子,上一节实践课,正好看见了让人眼角欲裂的一幕。

    一个箭步冲过去,劈手夺走了项老六手里的孩子。

    这不是一个巧合。

    在救下项老六手里的孩子以前,朱舜带着学子在天底下最富庶的京城,救下了七名上吊的白发老人,三名准备杀死的婴儿。
1...8384858687...19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