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的工业革命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科创板

    形成一面极其壮观的面粉大瀑布,摆在所有人的面前。

    东林党和晋商瞬间说不出话了,呆呆的看着谷场。

    空旷的谷场上,挂着一条看不见尽头的面粉瀑布。

    宽约几里。

    “这这不可能!”刘汉儒尖叫了一声,魔障了一样冲了过去,嘴里不停的念叨:“假的,假的,全是假的。”

    “一定是朱舜施了障眼法,一定是的!”

    刘汉儒冲过去抓了一把土豆面粉,疯狂的塞进嘴里,却没有半点泥土的味道,反倒是有点甜。

    吃到‘泥土’的味道,刘汉儒再怎么不愿意相信,心里也清楚面前的泥土,确实是土豆面粉。

    双手用力抓着面粉,踉踉跄跄的退后几步,六神无主的瘫坐在地上。

    看到这一幕,东林党成员知道自己又栽了,栽在了朱舜的手上。

    损失了命根子一样的银子不说,顺天府的二十七个县城州城,都将建立一所所县学。

    从此在东林党坚固的壁垒上,彻底撕开了一个口子,还是大口子。

    京师大学堂的人数,必将暴涨。

    最倒霉的就说王登库了,本以为是一场稳赢的局面,经商哪有不冒风险的。

    如果能控制整个京畿的骡马行,就能支持贝勒爷建立一支三十万女真大军,受益远远大于风险,心想着有点风险就有了。

    可谁能想到,这个风险却毁了王家。

    其他六大晋商是什么脾气,王登库比谁都清楚,平时大家称兄道弟的。

    一旦有机可乘了,就是一群恶狼,眼都不会眨一下的侵吞其他晋商的家产,黄家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王登库脸上没有半点悲痛或者难看的表情,满脸平静的坐上了苏绣绸缎轿子:“登科,咱们回去。”

    族弟王登科看到大兄这副平静模样,松了一口气,心想大兄到底是做大事的人,竟然能承受的住这么大的打击,要是自己早就呕血了。

    可就在第二天,族弟王登科刚刚睡醒,就听见了一个噩耗。

    不愿意亲眼看着王家家破人亡的王登库,上吊自杀了。

    八大晋商,只剩下六大晋商了。




第一百九十一章 朝廷的封赏
    第二天,朱舜得知了这件事,高兴的又和老爹二叔三叔喝了一个酩酊大醉。

    女真为了扶植给八旗每一旗提供粮草、铁骑、茶叶的大晋商,耗费了二十年以上的时间。

    也只有八大晋商才有那个实力,带着海量的货物越过宁锦防线。

    其他那些小晋商只是小打小闹,满足不了人数众多的八旗子弟。

    想要扶植一家顶级商贾,很难,智谋、运气、时间等等缺一不可。

    现在不到两年的时间,接连灭亡了两大晋商,没个二三十年难能扶植起来。

    半个月后,得知这个消息的皇太极,恼羞成怒的第一次当着大臣的面,摔碎了最爱的斗彩鸡缸杯。

    朱舜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把天下最有权势之一的皇太极,气的半死。

    如果是知道了,估摸着又要去找老爹和两个叔父喝酒了,再喝他个酩酊大醉。

    不过今晚是不能喝了,要等到明天早朝结束,因为明天的早朝,朱舜是需要上朝接受封赏。

    第二天,早朝。

    朱舜刚刚走到御道上,就听见平时闷不吭声的徐光启,拄着拐棍,主动给其他几位东林党尚书和侍郎们打招呼。

    “顾侍郎,今天的气色怎么这么差,面有菜色啊,是不是有日子没吃肉了。”

    “齐侍郎听说你无肉不欢的,怎么听说最近吃斋念佛了。”

    吃个屁斋,念个屁佛,家里只有粮食,想吃肉也得有啊。

    朱舜瞧见徐光启容光焕发的在那里打招呼,心情莫名的好了很多,很想做一个摊手的动作。

    这次我可没坑你们,是你们自己非得往上面撞,我也很无奈啊。

    除了正二品的徐光启,朱舜还见到了一位穿着锦鸡补子的二品大员。

    两只手抄在袖口里,满脸笑眯眯的富家翁。

    富家翁朝他挑了挑眉毛。

    似是在说,能把东林党和晋商坑到这个地步,老夫甚是佩服啊。

    朱舜瞧见内阁宰辅温体仁这么佩服自己,坦然接受,也朝他挑了挑眉毛。

    小事一桩。

    旁边的徐光启瞥见朱舜和温体仁在那,眉目传情,以他看淡一切的心境,多了几分好奇。

    心想朱小子怎么认识这么一位人物。

    早朝的时辰快到了,朱舜最后给富家翁挑了挑眉毛,跟着西法党人,踏上汉白玉御道,走进了那座黄色琉璃盖瓦的皇极殿。

    坐在大殿之上的崇祯,不停的寻找朱舜的身影,一盏茶以后,终于是满是乌烟瘴气的朝堂,找到了满脸平静的朱舜。

    崇祯脸上忍不住出现了一丝笑意,低声嘱咐了一句:“承恩,朱舜身边的护卫要加强了。”

    王承恩低眉顺眼的站在一旁,问了一句:“皇上,上升到什么级别。”

    崇祯想了想,说出了一个让王承恩心底掀起惊涛骇浪的一句话:“皇子。”

    两人刚刚商讨完,怎么保护朱舜这个国之重器,孙元化站了出来。

    孙元化走出朝班,故意把声音提的很高:“启禀皇上,在顺天府建立二十七处县学的事情,是不是要提上日程了。”

    崇祯不留痕迹的看了一眼东林党成员,站在最前面的几位老尚书,眼皮子直抖。

    崇祯从来没见过东林党的几位领头羊,气到这种地步,心情大好的说道:“准了。”

    孙元化又看了一眼刘汉儒,前几天都已经内定要站在尚书身后,现在只能窝在众多郎中的最后面。

    虽然刘汉儒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讥讽他,孙元化却没有半点落井下石的意思,只是阐述了事实:“刘汉儒要去当庄稼汉这件事?”

    崇祯的心思全在土豆面粉上,想到今年终于能够给辽东边军,足额的粮食了,随口打发道:“准了。”

    这些细枝末叶的小事解决了,接下里就是要封赏朱舜了:“朱爱卿,想要什么赏赐。”

    听到皇上询问朱舜想要什么赏赐,满朝哗然,一般封赏官员,都是朝廷提前拟定好的。

    封赏什么,就接受什么。

    皇上对于朱舜也太过恩宠了,直接问他想要什么赏赐,这就相当于给他一张空白的票拟,让朱舜在上面随便填写。

    朱舜从朝班里走了出来,没有半点紧张,仪态大方的说道:“启禀皇上,微臣不敢贪功,磨坊是宋家建立的。”

    “磨坊的新式机械是微臣的弟子,宋士慧发明的。”

    不贪功。

    崇祯在心里又给朱舜记了一笔,看着仪态不俗的朱舜,越发的喜欢了,甚至开始觉的朱舜是上天赐给他的张居正。

    还有这个宋家,去年就主动开设粥厂,现在又帮着朱舜干出了一件利在千秋的大功。

    崇祯的手指,不留痕迹的敲了敲金黄色龙椅。

    王承恩不看任何的书卷,直接报出了宋应晶最近的履历:“宋应晶担任权知顺天府府尹的这一年,没有贪墨老百姓一分银子。”

    “所有的灾民都得到了妥善的安置,凭借以工代赈的办法,疏浚了很多的河道。”

    乌烟瘴气的大明朝廷,清官少,能吏更少。

    以大明现在病入膏肓的国体,崇祯情愿官员贪腐一些,但是他们要有能力治理一方。

    宋应晶不贪,是个清官很难得,更难得的是治理一方的才能,还这么的出众。

    唯一的缺陷,只是个举人。

    但是以现在的情况,朱舜立下了如此大功,明显又在举荐宋应晶,不能不给他这个面子。

    一盏茶过后。

    崇祯面无表情的说道:“加封宋应晶为权知河间府知府。”

    这句话落下,顿时引起了满朝文武的反对。

    皇上这是什么意思,满朝的官僚再明白不过了,他这是想在河间府推广土豆。

    “皇上,不可!宋应晶才疏学浅只是个举人,担任了河间府的知府,恐怕不能服众。”

    “皇上,万万不可开了这个口子,如此一来,就是破坏了科举制度。”

    “皇上,这么做会寒了天下士子的人心。”

    崇祯知道满朝的官僚肯定会反对,继续说道:“加封权知保定府知府。”

    毫无疑问,再次引起了满朝文武的反对。



第一百九十二章 工业革命的根据地
    真定府、广平府、大名府北直隶的州府说了一遍,全部是遭到了满朝文武的反对。

    崇祯装作震怒的样子,猛的拍了一下金黄色龙椅的扶手:“你们是皇上,还是朕是皇上。”

    满朝官僚看到皇上震怒了,站在黑亮如洗的临清贡砖上,不敢说话了。

    孙元化踩出清脆的声响,走了出来:“皇上,不如折中,把宋应晶官帽子上的权知去掉。”

    听到是已经推广了土豆的顺天府,满朝官僚放心了,也没人出来反对了。

    东林党的几位白发侍郎,却是转头看了一眼孙元化。

    徐光启真是培养了一个好接班人。

    看似是给了皇上一个台阶,也给了满朝官僚一个台阶,实际真正的目的,就是这个顺天府知府。

    顺天府推广了土豆是没错,但这等于挖全天下官僚乡绅的根基,肯定会想尽办法破坏。

    宋应晶倘若还有权知的名头,有的是办法,把他从顺天府知府的位置赶下去。

    只要把顺天府的治理权拿到手,官僚乡绅们有太多的办法,让土豆的推广无疾而终。

    现在宋应晶顺利去掉了权知两个字,只要皇上不点头,谁也动不了这么一位一方大员了。

    结果,很多的官员还在沾沾自喜,以为自己成功破坏了一场阴谋。

    朱舜彻底放心了,当前最要紧的是把顺天府这块根基给稳定了,稳扎稳打,一步一步的推广。

    顺天府还没稳定,就想着去其他州府推广,最后很容易两头落空。

    有了宋应晶担任顺天府知府,加上皇上的支持,顺天府就是实业家们的根据地。

    固若金汤。

    官僚乡绅就算有通天的本事,没了上层、中层、下层的支持,在顺天府也翻不出什么浪花了。

    终于有了一块稳固的根据地,朱舜紧绷的心情当场就轻松了,这段时间总算没有白忙活。

    敲定了一个举人担任顺天府知府,崇祯继续说道:“另外宋士慧授予国子监监生。”

    大弟子宋士慧成为了国子监监生,朱舜对于这个赏赐,更为满意了。

    国子监作为大明的最高学府,能够进入国子监的人很少。

    一是各地出类拔萃的举人,叫做举监。

    二是三品大员的子孙,叫做荫监。

    还有一种就是豪商巨贾花费重金,捐了一个国子监监生,叫做例监。

    进入国子监并不是真的为了学习,而是为了积攒人脉,官场上的同窗,仅次于同乡。

    宋士慧成为了国子监监生,对于接下来二十七座学堂的招生,有着极大的帮助。

    这就是在告诉顺天府的老百姓,想要进入国子监还有一个办法,成为京师大学堂的学生。

    大明最顶级的权贵学府,诱惑力可不是一般的大。

    宋应晶去掉了权知两个字,大弟子宋士慧获得了一个监生身份,朱舜明白什么叫做适可而止。

    再让皇上封赏,就有些得寸进尺的意思了。

    朱舜打住了崇祯想要继续赏赐的意思:“叩谢皇上。”

    崇祯反倒是有些不满了,本来还想让他升官进入工部,又让这小子躲过了过去。

    赏赐完朱舜,在一声退朝过后,早朝结束了。

    朱舜没回京师大学堂,去了永定河边上的宋氏面粉厂。

    宋老太爷正在亲自监督苦力们,把土豆面粉运到小码头的平沙船上,通过永定河运往京城。

    瞧见朱舜过来了,热情的招呼一声,两人去了宋氏面粉厂的正堂。

    正堂里很简单。

    几张官帽椅和雕花茶几。

    四壁挂着几张字画,放着几只青花瓷。

    两人坐在正堂主位的左右两张官帽椅上,也没关门,看着外面忙忙碌碌的苦力,心情很好。

    喝了几杯茶,朱舜开口道:“用不了几天,顺天府的乡绅们就会来拜访老太爷了。”

    宋老太爷本身就是一位乡绅,很清楚土豆的推广,触动了多大的利益:“朱先生是否知道什么是乡绅。”

    朱舜做出了洗耳恭听的样子。
1...8283848586...19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