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的工业革命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科创板

    “大兄给的价钱相对也比较低,七两银子一匹。”

    “辽东大马的采买倒不是很难,咱们在辽东聚拢了一股不小的势力了,大兄那里不够,还可以从黄得功那里采买。”

    “不过马匹的数量很多,算上拉着各种辎重铅弹的骡马,最少也需要一千三百匹辽东大马,真正难的是饲养。”

    “马厩、马场、草料等等,都要跟上,这些跟不上,买来的辽东大马很容易变的瘦弱,丧失大半马力。”

    朱舜在手边的一张宣纸上,写下了马场马厩问题,盖上工人协会的印章,交给了曹文耀:“这件事尽快办法,需要多少银子,直接去找经济署去批。”

    “嗯,经济署署政暂时就由宋兄代领,各个蒸汽工厂捐纳的自卫队筹银,由经济署掌管。”

    “另外,乡勇的招募也要尽快完成,争取在半个月以内招募全部的八百四十名乡勇,这件事也劳烦曹兄了。”

    曹文耀行事作风也干脆利索,从来不拖拖踏踏,拿上朱舜给的批文就推着轮椅出去了。

    宋应升站起来拱了拱手,走出了会首公舍,走进了两旁的经济署公舍,清点各个蒸汽工厂捐纳的筹银。

    筹银也不多,经过三人的商议,暂定为一年收益的百抽一。

    百分之一确实不多,但是架不住蒸汽工厂的体量大,单是宋家的蒸汽面粉厂一年就能送来二万两白银。

    永定河岸边又有五十多家各种蒸汽工厂水力工厂,算上各地的梳棉厂,一年少说也有个七八万两白银。

    供养上千名团练乡勇暂时足够了,不过如果真的有了战事,这个银子就远远不够了。

    火箭营的一波齐射就能烧掉一千两左右的银子,加上各种火枪铅弹的消耗,一场战事下来,少说也得上万两白银。

    朱舜现在能做的就是加快蒸汽时代的进程,最好先把金融体系搭建起来,这样就能用一两银子杠杆十两甚至一百两银子使用了。

    曹文耀回到已经重建的家里,写了一封书信交给了亲随,让他尽快把书信交给大老爷曹文诏。

    接下来就是处理乡勇的招募了,这件事对于曹文耀来说也是熟门熟路,让家丁搬来一车的现银,拉着一车白灿灿的雪花银,招摇过市的去了乡野。

    秋收过后,老百姓忙着打谷米,打好谷米输租给官僚乡绅。

    然后趁着难得的农闲时月,勤着做些别的生计,贴补家用。

    顺天府的老百姓不用这么麻烦,直接把高产二十石的土豆卖给宋家,用银子代替粮租,拉上自家留着吃的土豆,去蒸汽磨坊碾磨成面粉。

    顺天府各县的蒸汽磨坊每到秋收过后,也就成了最繁茂的地方,聚集了大量前去碾磨的乡野百姓,逐渐形成了临时的市集。

    曹文耀拉着一车银子来到良乡县的蒸汽磨坊,远远就看见这里人头攒动,到处堆满了乡野百姓。

    “刚出锅的炸秦桧呦,一文钱一根。”

    “土豆馎饦喝了身子热乎,两文钱一碗。”

    “卖估衣喽,卖估衣喽。”

    买卖土豆炸秦桧、土豆馎饦、土豆姜汁索饼等等各色小吃的支着一个个棚子。

    针头线脑,铁器铜簪,布匹估衣,各种沿街叫卖。

    曹文耀看到远处喧嚣热闹的一幕,不得不感慨,朱舜推动的蒸汽时代,对于大明的影响真是巨大。

    就在三四年前,顺天府到处都是食不果腹的流民。

    蓬头垢面,卖儿卖女,易子相食的都大有人在。

    堂堂天子脚下的顺天府,就像是一处人间地狱,每天都有人饿死,每天都有小孩子被吃掉。

    谁能想到短短三四年时间,顺天府就像是变成了人间天宫,老百姓从内到外焕然一新。

    土豆面粉的产生,把辅粮变成主粮,老百姓从此能够吃饱饭了,手里还能有一些余钱。

    纺织体系的初步建立,不仅把棉布的价钱降低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低价,还让顺天府的手工经济得到了极大的旺盛发展。

    过去全家只有一条裤子,谁出门谁穿的老百姓,基本上都能穿上一整套棉布对襟了,只有很少的补丁。

    不过衣服的款式有了很大变化,剪裁的方式多多少少都模仿了蒸汽工厂的工作服。

    看来命名为工人的蒸汽工厂工人,在大明老百姓心里是一群很有地位的人。

    曹文耀走进近处,果然看到一些穿着工作服的工人,挺直腰板很有自信的里面走来走去,好像自己是一位乡绅老爷。

    相熟的人,也都热络给工人们主动打招呼,能够得到回应,也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




第二百四十六章 正式成立
    曹文耀来到喧嚣热闹的市集口,那一车白灿灿的银子,很快就引起了老百姓的注意,全部都是楞在了原地,不停的吞咽口水。

    曹文耀只带了四五名家丁过来,却没有一人敢去哄抢。

    因为靠近这里的几名工人,正好是曹氏织布厂的工人,认出了工厂主。

    几名工人自发的走了过去,隔开了老百姓,防止有人冲过去抢夺银子,嘴里还不停的吆喝。

    “老六,赶紧过来,曹工厂主来了。”

    “石老三,赶紧的,别在那乱逛了。”

    “穿工作服的都赶紧过来。”

    老六和石老三听见吆喝走过来一看,瞧见骡车上满满的一车银子,先是愣了一下,然后赶紧挡在了曹文耀前面,隔开了老百姓。

    凡是身穿各个蒸汽工厂工作服的工人,不管认识还是不认识,属不属于曹氏织布厂,全部自发的隔开了老百姓。

    老百姓里什么人都有,不缺少好吃懒做的光棍,想要鼓动老百姓哄抢白银,瞧见二十几名工人自发的围在四周,只能放弃这个念头了。

    自称为工人的乡民们,在各自村里的地位越来越高了,谁家婚丧嫁娶的要是请不来几名工人坐场子,都是一件很丢脸面的事情。

    有了工人们自发的隔挡,谁也不敢哄抢了。

    曹文耀对于这种情况没有半点反应,还是那副不温不火的样子,心里想到已经多达上万人的工人,大部分还都是壮劳力。

    脑子里突然出现了一个词。

    振臂一呼。

    曹文耀把这个词从脑子里驱赶出去,让身边的亲随开始招募。

    戴着瓜皮小帽的亲随,利索的爬到骡车上面,抓起一锭沉重的十两银子,呼喊道:“工人协会现在招募乡勇,每个月三两银子。”

    老百姓们听到工人协会四个字,登时出现了不小的骚动,工人协会是啥意思不清楚,不过纺织协会却是知道。

    纺织协会就是所有织布厂成立的社,那这个工人协会肯定就是所有蒸汽工厂成立的社。

    进入工人协会,不就能成为工人了。

    月钱还高达三两银子!

    不过听到乡勇两个字,老百姓们却是迟疑了,大明军户过的什么日子,老百姓再清楚不过了。

    市集里面还有一些军户的遗孀,要不是因为土豆面粉和梳棉厂,这些遗孀现在还在做娼妓。

    老百姓们很想成为工人,但是想到军户们的凄惨日子,全部都吓的退缩了,没有一人敢走过去。

    曹文耀早就预料到了会出现这种情况,也不强求,拉着一车银子回去了。

    回到白色圆府,曹文耀先把银子存放在自卫处专属的库房,推着轮椅去会首公舍找到了朱舜。

    朱舜正半坐半躺的坐在官帽椅上,规划着明年的一个战略大计,瞧见曹文耀进来了倒是先说了一件事:“家里为我寻了一门亲事,过两天请曹兄一定要到场。”

    听到朱舜终于要成亲了,曹文耀不温不火的脸容,总算是露出了一丝笑意:“谁家的女儿。”

    朱舜指了指刚好进来的宋应升,笑道:“你也认识,宋老太爷的小女儿。”

    宋应升温和的笑了笑,坐在官帽椅上,慢慢品茶。

    曹文耀脸上的笑意更浓了:“是个良配,宋家小女儿在京城都是很有名的书香女子,不仅人长的美貌,听说性情还十分的贤良淑德。”

    以曹文耀的脾气从来不会主动夸赞任何人,今天为宋家小女儿破例,看来这个宋家小女儿名声极好。

    何止是极好,这两年凡是见过宋家小女儿的权贵子弟,哪一个不是惊为天人。

    高官、勋贵、豪商、甚至还有几位皇室子弟的媒人,都快把宋家的门槛给踏破了。

    宋老爷子老来得女,对于小女儿那是奉为掌上明珠,一直没舍得嫁出去。

    谁知道员外朱忠仁老两口,过去了一趟,喝了两杯茶,就把很多煊赫权贵都没解决的婚事给定了下来。

    朱舜自己倒是也见过宋家小女儿一面,不仅是见过,还多看了两眼,因为宋家小女相貌真的很美。

    很像**十年代,红极一时的港片美女,还多了一分书香女子所特有的贤良淑德气质。

    朱舜笑了笑,暂时把这件事揭了过去,询问道:“乡勇招募的怎么样了。”

    曹文耀收起脸上的笑意,不温不火的回答道:“会首应该猜到结果了,没有招募一人。”

    朱舜摆了摆手,制止了曹文耀继续要说的话:“这件事既然已经交给曹兄了,曹兄全权处理就好,我只看半个月以后的结果。”

    曹文耀和朱舜相处了很长一段时间了,相处的时间越长,越是被他流露出来的秉性魅力所吸引。

    这一次过来,其实是曹文耀对朱舜的一个小小试探,结果很让他满意,推着轮椅离开了这里。

    具体怎么招募乡勇,曹文耀早就有了腹案。

    不准备招募乡野百姓,一来短时间之内难以形成战力,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操练,还要见血。

    没见过血的军士和见了血的军士,完全是两码事。

    二来乡野百姓的战争意识太差了,给他们再好的火枪火炮,面对上千骑奔袭而来八旗兵,只会哭爹喊娘的溃逃。

    对于建奴的恐惧,早就刻在了骨子里。

    曹文耀离开白色圆府去了一趟顺天府衙门,找到掌管籍账、军匠、驿递、马牧的通判,讨要了一份文书。

    好在顺天府知府是自己人,朝中有人好办事,这名通判当场就签发了文书。

    地方乡绅招募乡勇,需要在县衙备案,曹文耀直接找到了府衙,是因为招募的乡勇太多,县衙签发不了。

    另外这份文书还给了一条便宜行事的条例,可以招募军户作为乡勇,但是每名军户的差徭,需要用五两银子来抵。

    这样一来,自卫队每年又要多花四千多两银子,不过相比较操练乡野百姓的花费,还是很合算。

    曹文耀不仅是一位工厂主,还是大批将种子弟的领头人,在这些将种子弟的相助下,只用了七天的时间就招募了全部的乡勇。

    还都是身高在七尺以上的少年,只要给予充足的粮食和肉食,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强健起来。

    尤其是年纪,全都是十六到十八岁之间,这个时间段的少年基本上在边疆服役了几年,见了血。

    脾性也是最有冲劲的年纪,学习能力同样是最好的。

    就这样,崇祯六年。

    蒸汽工厂第一支武装力量,正式成立了。



第二百四十七章 火箭新品种
    朱舜要求火箭营乡勇的年纪在十六到十八岁之间,主要看重的还是这些少年的学习能力。

    接下来,为了能够更加精准的打击敌人,准备建立炮表体系。

    朱舜坐在白府里的紫檀书案后,正在梳理炮表体系所用的各种标准化工具,掌厂朱玉的一名亲随站在了门口,恭敬道:“我家老爷让大老爷去一趟炮厂。”

    “说是炮厂又有新的火箭了。”

    朱舜挥了挥手,示意自己知道了,放下手里的湖笔:“元池,备轿。”

    铁塔汉子叫住了一名就要跑出去的经济署署员,让他通知白府门口的轿夫,老爷要出门去炮厂。

    朱舜放下湖笔,带着铁塔汉子走出了公署,顺着辽阔草坪间的水泥路,走到了铁栅栏门口。

    朱舜规定任何人不能在白府里骑马乘轿,就连朱舜自己都不例外,免得破坏了白府的景致。

    坐上蓝绸湘绣轿子,赶往了炮厂。

    来到炮厂,已经是掌厂的赵斗米,站在一堆天才学子中间,越发的大大方方,不卑不亢。

    赵斗米看见恩师过来了,走过去恭敬行礼:“恩师,这边请。”

    炮厂有一处试验火炮威力的靶场。

    靶场占地很大,地势平坦。

    朱舜来到这里,就看见正对面有一个个小土包,小土包上方插着一个标杆。

    每个小土包之间的距离,是一百米。

    朱舜拿起千里镜望了望。

    标杆上还写着一个个数字,用来表示这个标杆相对起点的距离。

    赵斗米命人搬来了五枚火箭,黑亮的外壳上,用白色染料写着东风1型:“恩师,这段时间对于东风火箭的改进,没有太大的进展。”

    “不过对于东风火箭的种类,进行了扩展,一共发明了四种东风火箭,这枚是东风1型,也是正常的东风火箭。”

    赵斗米双手奉上火把,朱舜点燃了这枚火箭,燃放着大量耀眼的火花,划起一道弧线飞了出去。

    “轰!”

    第五个标杆处,炸起了一朵蘑菇云。
1...110111112113114...19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