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工业革命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科创板
“以后你们考虑任何建筑,首先考虑的第一点就是安全问题。”
“水塔的直径是90米~100米,已经不是一个水塔了,而是一座小型水库了,还高于地面2米。”
“水塔墙壁的强度如果达不到要求,时间长了,很有可能发生水漫金山,大量的河水就会变成小山洪,冲垮厂房。”
“厂房冲垮了还可以再建,里面的老百姓可就要遭殃了。”
李州桥的脸色有些煞白,何止是遭殃,在蒸汽厂房里做工的老百姓,没有一个能活下来。
嘴角不免有些苦涩,难道设计了无数个昼夜的水塔运输,只是个失败的产物?
朱舜接下来的话,让他又振奋了起来:“水塔运输系统完全是可以的,只不过建造水塔不能用水泥和青砖,要用强度极高的混凝土直接浇筑。”
“为了以防万一,水塔的四壁厚度最低要在一米左右,还要专门安排人盯着,定期对水塔进行检测。”
“只要是发现裂缝,立即停止使用水塔运输系统,迅速排完里面的河水,进行修缮。”
脸上带有颓色的李州桥,立即振奋了起来:“山长的意思,这个水塔运输完全是可行的?”
朱舜点了点头,又交代了一些细节,让欢呼雀跃的李州桥重新设计一份图纸。
第二百三十三章 厂房构造
工业魔改的强大在于再怎么昂贵的东西,都能变成白菜价。
水塔运输系统极大的节省了运输成本,接下来就要建造石膏蒸汽厂房的具体设施了。
李州桥对于石膏蒸汽厂房也有一个详尽设计,管理部门和蒸汽磨坊一样,分为生产、搬运、仓库、秤房、管理、账房六个部门。
这是一套标准化的高效管理机构,以后蒸汽工厂基本上都会按照这套蓝本,搭建管理机构。
这座石膏蒸汽工厂主要的难点,是怎么利用蒸汽动力,量产化廉价化石膏原料。
生产部门便是重中之重。
生产部门一共分为三组,爆破组,破碎组,碾机组。
石膏料从矿山上敲打下来,正常都是人力捶打,效率太慢,又要花大量的银子雇佣苦力。
石膏蒸汽工厂全部改为用火药爆破的方式,直接从矿山上炸出大量的石膏原料。
只是火药民用化是个难题。
朝廷为了赚银子,开放了鸟铳的买卖,为了防止鸟铳的泛滥使用,对于火药铅弹的生产和买卖,把控的极其严密。
崇祯对于火药的重视程度,远超朝廷官员的预期,不仅让王承恩亲自监察,还不顾内阁的反对强硬的下达了一条律例。
但凡是私造火药者,一律流放辽东,充为军户。
大明的军户过着什么日子,官僚乡绅哪一个不是门清,这条律例出台以后,当即就在朝野引起极大的震动。
可不管朝廷命官们怎么直谏,崇祯始终是不松口。
这也就导致了火药铅弹成了奇货,为了可居两个字,很快就冒出来一批铤而走险的官僚乡绅。
崇祯三年以后的东厂可不比以前了,北平火器总局每年买卖鸟铳的银子,有一半进入了东厂的腰包。
王承恩有了银子,大刀阔斧的开始搭建东厂的新班底,全是心狠手辣忠心耿耿的番子。
第一年就查处了十几家私造火药铅弹的作坊,其中还有一位是皇亲国戚。
不管周皇后怎么求情,包括那名皇亲国戚在内,全部抄家,流放辽东。
火药在崇祯眼里,就是那粒半点也容不得的沙子,谁动谁死。
这件事全天下谁都解决不了,福王世子也没招,对于朱舜来说却是再简单不过了。
崇祯现在巴不得朱舜求他点事情,不就是公器私用的买点火药,又不是不给银子,也会认认真真的备案。
一点火药罢了。
也就是朱舜,换了别人,这个一点足够流放的了。
火药组属于技术活,尤其是定点爆破需要严格的训练,要对剂量有着精准的把握。
组长的问题就交给杨百岁了,算是对他的一个考验。
破碎组是对火药组炸出来的石膏块进行破碎,破碎成石子大小,甚至是砂粒大小,交给最后的碾机组。
大明的小作坊经济,破碎石膏块,还是使用人力,招揽大量的苦力砸击石块。
费时费力,每天的产值还低的可怜。
针对这一点,朱舜派人给京师大学堂的六弟子毕明珪送去了一封书信,让他尽快搭建一套研究班子,在最短的时间内研究出来四大工业母机之一的蒸汽锤。
矿石的破碎正常是用破碎机,没有破碎机,可以用蒸汽锤替代。
只要四周建造好混凝土防护墙,防止飞溅的石子伤到人,就可以投入使用了。
破碎组破碎出来的小石子,通过水道运输到碾机组。
由碾机组碾压成粉末,石膏的生产基本上就完成了,接下来就是交给秤房称重,储存在库房里面了。
碾机组的碾机很好解决,朱舜手里就有现成的碾机,只要把蒸汽磨坊的碾机进行稍微改装,就可以用来碾磨石膏碎料。
只是磨盘的消耗就要快多了,毕竟蒸汽磨坊是用来碾磨面粉,这里是用来碾磨坚硬的石膏。
经过三四天的研究,在加上实际测量得来的具体数据,大明第一家矿石蒸汽工厂,开始建造了。
李州桥和一些擅长基建的天才学子,这段时间吃住都在矿石蒸汽工厂,激情满满的带领着匠人们建造。
朱舜和杨百岁站在旁边观看,不免也被李州桥这些天才学子的激情所感染了,说话时都带着笑脸。
石膏料的生产,很多难题都陆陆续续的解决了,现在剩下的最大难题,还是安全问题。
现在已经是夏至时节,天气比较炎热。
朱舜带着杨百岁坐在附近的一间凉棚里,舀了一瓢水缸里的清水,畅快的喝了起来。
一口气喝了小半瓢,朱舜身上的暑气消去了不少,打开手里折扇扇着凉风说道:“石膏料最后碾磨成粉末,也会存在尘爆的问题。”
“尘爆是什么,你应该知道吧。”
杨百岁为了建设好厂房,专门去找监督建造了二十七处蒸汽磨坊的宋士慧,把建造的过程详细的问了一遍。
从地基的挖掘,到蒸汽厂房的大小,就连公厕大致需要建造多大,都细致的问了一遍。
真不愧是杨秃子的儿子,有了这份细心,即便是去辽东担任一名塘骑,也能干出一般成就来。
尘爆的问题,宋士慧慎重的交代了三遍,杨百岁印象很深刻:“山长放心,一定安排匠人专门监察尘爆问题。”
“还有疫防问题,也会建造好一系列的疫防建筑。”
“只不过现在匠人的数量还没定下来,山长觉的多少合适。”
朱舜决定放权给杨百岁了,就有培养他的意思,很多事情也就不会过问了:“匠人的人数,还有用谁担任管事,这些事情你可以自己做主。”
“除了账房我会让家里安排几名账房先生过来,其他的你自己决定就行了。”
杨百岁没想到朱舜给他的全力这么大,嘿嘿一乐,搓了搓手掌,准备大干一场,争取早日让三座矿石蒸汽工厂运作起来。
水泥的原料生产,已经解决了,蒸汽厂房的建造又有李州桥和杨百岁在这里盯着,应该没什么问题了。
朱舜走回了水泥厂,准备一次性的把水泥厂所有配套设施都建立起来。
水泥有了,接下来就是混凝土的问题了。
第二百三十四章 黏土工厂对大明的影响
混凝土是由水泥,石子,砂子构成。
朱氏水泥厂里的圆窑,利用仓库储备的原料,正在昼夜不停的烧制水泥。
石子的问题也好解决,石膏、黏土、石灰石的爆破,会产生伴生矿石头,只要利用三座矿石蒸汽厂房的蒸汽锤,破碎成石子就可以了。
砂子的生产就困难了,需要120~300目的超细粉碎机。
现在连蒸汽锤的影子都没见到,更不要说这种更为精密的超细粉碎机了,以现在的人才厚度,暂时还实现不了,只能等到以后了。
就算是现在有了超细粉碎机,朱舜也不会舍近求远的去自己加工。
还停留在小农经济时代的大明,对于朱舜来说就是一个遍地是宝的宝库,很多工业时代昂贵的原料,在大明就是扔在地上白捡。
砂子分为山砂,河砂,海砂。
山砂需要利用工业机械进行加工,河砂和海砂遍地都是,尤其是海边,成片成片的堆在那里,都堆了不知道几千年了。
整个大海的砂子都是朱舜的!
朱舜可以利用京杭大运河的漕运,派遣一艘艘平沙船去海边白捡就行了,想要多少有多少。
不过海砂要使用筛网分级,分成三个等级,也算是对海砂进行了初级加工了。
混凝土要想真正的坚不可摧,还需要在里面加上钢筋,不过以大明的冶炼水平,钢铁的产量很低,暂时还用不起钢筋,只能用熟铁替代了。
使用熟铁,成本同样还是很高,朱舜又不需要建造多高的宫殿,混凝土已经足够了。
冶炼问题也不能不解决,朱舜现在是分身乏术,只能想办法再招收一名世界级天才,扛起冶金体系了。
不过倒是可以利用竹砼技术。
朱舜清楚的记得,二战期间,缺少钢铁的小鬼子就是利用竹砼技术大搞基建,直到现代也有很多建筑使用优点多多的竹砼技术。
朱舜坐在朱氏水泥厂的正堂里,想着让杨百岁建立竹砼技术的课题,宋老太爷走了进来。
宋老太爷身后还跟着一名乡绅,一身标准的盘领衣东坡帽打扮,相貌也很普通,看不出这名乡绅的脾性。
相由心生,很多人的长相和他的脾性有一定的关系。
脾性凶悍的杨秃子,满脸的凶相。
脾气温和的宋应升,满脸的善相。
乡绅迈过门槛走进正堂,拱了拱道:“在下黄宗尧,通州衙门六房之首的户房掌案。”
朱舜知道户房一般是六房衙门之首,面前的这个黄掌案,应该可以说是通州胥吏之首了。
朱氏水泥厂要想扎根在通州,少不了和他接触,与他交好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交好知州。
本地属州的知州只是个外来户,胥吏却是通州关系冗杂的乡绅,六房之首的黄掌案家里更是通州数一数二的乡绅。
石料解运,新式学堂的招生,随着工人增多出现的狱讼,以及票案,都要仰仗这位黄掌案的照拂。
朱舜给宋老太爷倒了一杯清茶,也给黄掌案倒了一杯:“掌案请。”
黄掌案接过来自己的茶杯,瞧了一眼,竟是汝窑出产的青花茶杯,而不是私窑瓷器。
早就听说新式机械是宝源局,看到这只汝窑青花茶杯,黄掌案心里有了底。
三人也不说话,坐在官帽椅上一杯一杯的喝茶,火候差不多了,黄掌案主动开口道:“在下这次过来,是想和朱大使商量一件事。”
来了。
朱舜放下了手里的茶杯,知道这人应该是要做出决定了,今天能够亲自过来,看来没能抵御新式机械的诱惑。
黄掌案顿了顿继续说道:“在下手里有一处生产瓷器的私窑,准备采买朱大使的黏土,不知道价钱方面能否给些情面。”
黄掌案的这句话完全出乎了朱舜的预料,不买新式机械,买一堆随处可见的泥土。
朱舜想了想,很快就明白了黄掌案的意图,心里忍不住感叹了一句,到底是六房胥吏之首,心计果然不是一般人所能比的。
旁人都在关注新式机械,他却看出了这些蒸汽工厂的最大优势。
量产化,廉价化。
瓷器的烧制,主要使用的就是黏土,价格高昂的原因在于原料的开采,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畜力。
蒸汽化生产的黏土,原料的成本降低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几乎可以说上一句无本买卖。
毕竟,黏土就是泥土,在大明的分布多到了遍地都是。
黄掌案买走蒸汽工厂的黏土,节约了大量的成本,完全可以把私窑生产的瓷器,卖到一个低廉到令人发指的程度。
细瓷的市价,基本上都保持在一分银子十只,黄掌案完全卖到一分银子二十只。
价钱低了十成,还比普通瓷器作坊挣的银子要多上很多。
倘若这种廉价的瓷器流入市面,只要数量足够多,几乎瞬间就能摧毁北直隶的瓷器作坊。
这其中的利润甚至都要超过飞梭织布机,还不用得罪东林党,黄掌案真是打得一手好算盘。
朱舜准备同意这件事,不仅同意,还会全力支持黄掌案。
不想得罪东林党?
黄掌案太低估工业魔改的同化能力了,等到黄掌案的私窑扩张到一定地步,就和黏土蒸汽工厂彻底捆绑在一起了。
只有黏土蒸汽工厂才能提供大量的廉价黏土,没有黏土蒸汽工厂,黄掌案的私窑瓷器,价钱又会和以前没什么两样,失去了最大的优势。
命脉就握在朱舜手里了。
黄掌案接下来的话,让朱舜彻底放心了:“有了廉价的瓷器,不是想卖就能卖出去,瓷器涉及了很多大人物的利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