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工业革命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科创板
不就是一个大点的作坊,以少爷的身份,想进就进,想出就出,用得着你一个泥腿子引见。
这名曹氏织布厂的苦力,昨日有邻居成亲,邻居非得请他到场,说是他不去,这场婚事的排面就不足。
邻居已经给亲家夸下海口了,说是请的动一位在永定河河畔做工的结义兄弟。
苦力没有办法,只能找管事放工一天,去参加结义兄弟家的婚事。
今天着急做工,给这名达官显贵说了一句,见他没有说话,就加快脚步离开了。
这名苦力离开以后,勉强把视线移开的毕明珪,带着几名家丁去了一家蒸汽工厂。
这才明白那名苦力为何要说那句话了,没有熟人的引见,甭说是通政使的嫡长孙,就是内阁首辅的嫡长孙来了,也是进不去。
几名家丁本来想硬闯,好好教训一顿一个小小乡绅家的狗腿子,但是瞧见他们手里很精良的鸟铳,只能放弃了这个想法。
知道几天以后,当这名家丁得知这是曹文诏家里的工厂,守门的家丁还是从边疆退下来的老卒。
遍体生寒的一阵后怕,万幸自己当时没有冲动。
毕明珪进不去,就去了目的地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同样是不允许外人随便进出。
门房出于谨慎,就进去禀报了一声,毕竟他通政使的嫡长孙。
谁曾想,朱舜真的同意他进去了。
等到毕明珪进来,朱舜也没废话,直接扔给他一张策试试题,期待着注视毕懋康的孙子。
毕懋康在火器史上很重要的一位发明家,把第一代火绳枪,改进成第二代的燧发枪。
毕明珪做完策试试题,交给了朱舜,最终的分数果然没让朱舜失望。
又是一名世界级的天才。
朱舜正在考虑怎么收纳这位井喷的天才,自己的学说在大明不仅不是显学,在仕林的名声也不怎么好。
还没开口,毕明珪倒是主动提出了:“朱山长,学生想拜你为师,不知山长可否同意。”
同意,一万个同意。
但是拜师可不是一件小事,朱舜慎重的说道:“这件事需要你家里的同意才行。”
谁知,毕明珪直接跪在地上,郑重磕头。
第二百二十九章 水泥研制成功
毕明珪从小在祖父身边长大,耳濡目染了各种机械几何方面的知识,对于精密机械有着很深的钻研。
朱舜身边正好缺少帮手,把他从地上扶起来,交给他一把线膛手枪说道:“这个是为师给你的拜师礼,6号实验小院以后就属于你了。”
“为师身边现在很缺帮手,你以后暂时就跟着为师。”
毕明珪到底是真正出身于簪缨府邸的少爷,举手投足之间有一种说不出的贵气和谦和,只是一袭素色长衫,却比京城很多穿金戴玉的少爷,龙章凤姿。
只是静静的站在那里,就让人心生欢喜。
朱舜忍不住在心里感慨了一句,除了老四赵斗米,收的一帮子科学狂人里终于有一个正常人了。
拜师仪式虽然简陋了些,但也算是正式拜师了,朱舜就准备带着六弟子去见见其他五名弟子。
朱舜刚刚走出大门,就看见一名朱氏水泥厂的管事,慌张了跑了过来。
管事跑的太过着急了,差点撞到朱舜,好在被一只强壮的手臂按住了脑袋。
管事从铁塔汉子的手里挣脱开,脸色大喜的说道:“少爷,水泥出来了。”
水泥研制成功了?
朱舜听到这个惊喜,顾不上带着毕明珪去认识其他五名弟子了。
不等朱舜开口,毕明珪主动说道:“恩师,弟子先去拜读初中物理教材,认识同窗师兄们的事情,等恩师回来再说。”
朱舜见他这么懂事,也不多啰嗦,交给他一串钥匙,骑上一匹辽东大马赶往了京城东郊。
永定河距离潮河比较远,骑上了曹文诏送来的辽东大马,到达潮河的时候,已经是黄昏了。
这要是换作乘轿的话,少说也要两三天的时间。
朱舜刚到朱氏水泥厂的大门口,就看见老爹骑着皇上御赐的那头小毛驴,牵着蒙古细犬,带着几名亲随准备回家了。
员外朱忠仁看见儿子过来了,大手一挥,拽着缰绳让小毛驴改变了方向,回到了朱氏水泥厂里面。
朱舜跟着老爹来到空旷的水泥厂,二十座圆窑冒着滚滚浓烟,直冲天际。
上百名匠人忙忙碌碌的烧着圆窑,很多人为了干活方便把对襟给脱了,光着黑黄的膀子做事。
几名京师大学堂的天才学子,也是忙忙碌碌,正在详细记载着数据。
领头的那名天才学子为了得到真实的实验数据,亲自去烧窑,崭新的紫花棉盘领衣抹的黑乎乎一片。
领头的那名天子学子毫不在意,还在认真的注视着圆窑,朱舜到他身边了都不知道。
领头的这名天才学子一脸的凶相,脾气也像他老爹那样,一股子凶悍脾气。
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杨秃子的儿子杨百岁。
朱舜没想到杨秃子那个粗人,生的儿子倒是脑子好使,那张策试试题考到了七十分,压着线进入了京师大学堂。
杨百岁正在专心的观测圆窑,感觉有人拉自己的衣服,眼睛一瞪,就要凶悍的骂人。
转过脑袋一看,山长站在身后,马上换上了一脸的堆笑:“山长,这是水泥的报表,请过目。”
旁边的几名天才学子,暗骂了一句变脸功夫真是了得,都可以打把势卖艺了。
朱舜接过来报表看了一眼数据,石灰石和黏土的比例,石膏的比例,还有进料出料的时间,都有详细的记载。
最为关键的温度和硬化时间,数据一栏,却是空白的。
朱舜现在最想知道的是硬化时间:“硬化时间检测了吗?”
杨百岁指向了不远处的地面,在落日余晖的照耀下,一小片水泥铺在泥土上:“水泥刚研制出来就去通知山长了。”
“具体时间,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勘察。”
水泥的硬化时间,关系到朱舜下一步堪称转折点的计划,就不准备回去了:“爹,这段时间你回家歇着,孩儿在这里看着。”
一般人巴不得放工回家休息,员外朱忠仁却有些不情愿,主要是回家以后就没酒喝了。
朱柳氏也不是不给他酒喝,只是不愿意他喝一些劣质的酒水,但是老陈家的散酒都喝了一辈子了,就得意这口。
那些达官显贵喝的好酒,员外朱忠仁还真的喝不惯。
朱舜知道老爹在想什么,也没松口,他同样不希望老爹喝劣酒。
员外朱忠仁只能病怏怏的回去了,快到家的时候,心里一横,大不了就喝几天的好酒。
朱舜就这么住在了水泥厂,每天都去圆窑旁边,拿着一根棍子敲敲水泥。
就在第七天的时候,泥土地上的水泥凝固了,朱舜没有专门的电子测量仪器测量水泥的强度,就让铁塔汉子上去跺两脚。
铁塔汉子跺了两脚,立即瞪大了铜铃般的大眼,以他多年练武的脚力,竟然跺不碎一堆烂泥。
前几天他可是亲眼看着恩公拿起一根树枝,随便戳几下,就戳了一个小洞。
不信邪的铁塔汉子,大喝一声,拼劲全力的跺了一脚。
正常都能跺碎一块结实青砖这一脚,还是没有任何作用,倒是把脚后跟震的发麻。
站在旁边的杨百岁这些天才学子们和匠人们,满脸的错愕,以铁塔汉子的魁梧身材,一拳都能打死一头黄牛了,居然奈何不了一滩烂泥。
烧制出来的这种粉末子也太过神奇了些,掺上水没几天就变的比石头还硬,难不成真有化土为石的仙术?
朱舜点了点头,对于水泥的硬化程度比较满意,应该达到了通用水泥的水准。
通用水泥正常七天左右能够凝固到70%~80%强度,二十八天达到100%强度。
正常来说70%~80%强度已经够用了,凝固到100%这段时间只是加固阶段。
水泥已经烧制出来了,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就要建造真正的水泥厂了。
以明朝的交通运输水平,水泥厂必须建在原材料产地附近,这样就省去了原材料运输的环节,大大节省了时间。
朱舜叫来杨百岁,问道:“你可知道附近哪里有石灰石矿山?”
杨百岁的很多习惯和他老爹如出一辙,塘骑要想在辽东活下来,依靠的是细心和准备。
杨百岁按照老爹常说的一句知彼知己,从来到朱氏水泥厂就从内到外把这里了解了一遍,平时没事的时候,还骑着骡子在附近溜达。
一年多过去了,日积月累,对于整个通州的山川地理可以说是了如指掌。
杨百岁不知道老爹留给他的这个好习惯,给他的带来了足够改变一生的机遇,只是回去拿来了一张写着各种狗爬字的舆图。
第二百三十章 买矿山
杨百岁耗费一年时间手绘的这张舆图,舆图绘制是他老爹手把手教的,倒是还不错。
只是上面标注的楷书,却是不敢恭维,哪里是楷书,分明就是一堆狂草。
杨百岁知道自己的字难看,当时绘制这张舆图只是出于习惯,倒也没多想,更没想到拿到朱舜面前。
杨百岁挠了挠脑袋,把舆图交给了朱舜。
字体一文不值,但组合在一起,这张舆图却价值连城了。
煤矿、砂石矿、黏土、大理石、石膏矿舆图上面记载的各种矿山多达十几种,通州各地的矿脉情况,全部清晰详细的记录在上面。
朱舜把手里的舆图交给杨百岁,忍不住夸赞了几句:“你小子可以,还有这份本事,以后由你负责一片工业园区,敢不敢干。”
听到山长夸赞自己,平时凶悍的不像话的杨百岁,更加不好意思了。
虽然不明白工业园区是啥意思,但他杨百岁的脑袋里就没有不敢这两个字,摸了摸鼻子说道:“有什么不敢的,山长敢给,我就敢干。”
甭说是一个工业园区的负责人了,就是一个工厂的工厂主,基本上都是四十岁以上的中年不惑。
杨百岁还没到及冠的年纪,今年刚刚十七岁,还是个少年。
不过却也是最有冲劲的年纪,就像科学研究,少年和青年阶段是最有创造力的时候。
建立水泥厂不是简单建造一座烧制水泥的厂房,就可以了,需要建立一系列的配套工厂。
烧制水泥的原材料是石灰石、黏土、石膏,就需要先建立三座原料工厂,把这三种原料碾磨成细料,送到水泥厂进行下一步的处理。
水泥厂位于潮河的东岸,上游的十几里的地方,河岸旁边刚好有两处矿山出产石膏矿和黏土矿。
就是石灰石矿山稍微远了一些,距离潮河岸边大概有五里。
这些矿山都是地面上的矿山,不是那些积水的矿脉,比较好开采的同时,也没有办法捡漏了。
不过一旦烧制成水泥,也算是一种捡漏。
石灰石这些原矿石的价格,肯定不能和水泥相比。
只是经过一番烧料,价钱从一钱银子暴涨到一两银子都算是少的。
这些矿山属于本地乡绅的私产,不是朝廷的官产,无法借助王承恩的关系买走这些矿山。
朱舜知道自己的身份太过敏感,甭说是去找这些乡绅谈生意了,就是去一趟那些乡绅的家里,绝对会引起一阵鸡飞狗跳。
谁敢见东林党的头号灾星。
只能请出宋老爷子去找这些乡绅了。
喝了两碗肉粥,朱舜安排一名管事去把宋老爷子给请过来,自己带着杨百岁和天才学子们去了矿山,实地勘察。
朱舜骑着辽东大马,杨百岁骑着骡子,先一步去了矿山。
其他的天才学子们没有马匹,只能步行过去,约定就在石膏矿山的门房那里会聚。
这两天没有下雨,天气逐渐炎热,土路比较干燥。
尘土是大了一些,好在没有泥泞,朱舜杨百岁两人顺着尘土飞扬的土路,没过多久就来到了十几里外的石膏矿山附近。
朱舜杨百岁两人从坐骑下来,牵着各自的坐骑走了过去。
光秃秃的矿山上什么也没长,矿山不是一座两座,而是一片小丘陵。
远远的就看见,矿山的前方有一个小作坊,作坊里冒着一股子烧窑的浓烟。
石膏不仅是烧制水泥的原料,还是一味中药,配以麻黄、杏仁等药材,可以医治肺热咳嗽等疾病。
这座小作坊就是矿山主人用来炮制石膏的作坊,朱舜杨百岁两人还没靠近,三名在附近巡逻的家丁,端着鸟铳走了过来。
领头的那名家丁瞧见朱舜穿了一身绸缎,气度又不想一般人,也没敢说些重话,劝告了一句:“这里是顾侍郎的私产,两位员外不要让我们这些下人为难。”
朱舜拿出一锭银子,大约一两重,扔给了领头家丁:“工部的顾侍郎?”
领头家丁听到面前的这位员外,竟然知道老爷是工部侍郎,态度恭敬了很多:“员外认识我家老爷?”
朱舜想要估算这片石膏矿山到底有多大,等到宋老爷子来了,也好商议出一个价钱:“本官准备采买一批石膏,过来看看石膏的质量如何。”
听到一句本官,领头家丁知道这人不是自己所能接待的了:“官爷稍后,小的这就去请秦管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