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孤独麦客

    当然了,既然身为穿越众的一员,他就不可能由着自己的性子做事。他平时经常接受军部的雇佣,带领一些探险队深入探索东岸共和国境内外的各个区域,并绘制地图。有时候他也会接受政务院或情报部门的指派,进行一些社会或经济调查,以给掌权者们对国内的经济或社会状况有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以便更好地制定政策。

    他这次就接受了政务院的雇佣,带队前往鸭子湖流域对国内的森林资源状况进行统计。执委会最近正在酝酿出台一个《森林法,对国内目前混乱的森林采伐业以及森林资源模糊的产权界限进行一个规范。

    新的《社会保障救济法肯定是要出台的了,该法律核心思想其实就两条:对工人(包括城市工人和农业工人)中的低收入群体在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方面实行价格补贴;对高收入群体(包括熟练技工高级技术人员富裕农民军官等)征收高额所得税,并将起征点由2元调整为5元。魏博秋头也不抬地给木雕上着色,但嘴里仍旧说着。

    但农村问题也要解决了,现在工农业不平衡的状况不应该再持续下去了。以前我们缺少治国经验,犯了一些想当然的错误,现在既然认识到了,就必须纠正。目前乡村工作搞得很不像话,很多基层村干部对本村村民的真实财产进行袒护隐瞒,相当数量的符合财产税征收条件的农民都偷逃了税款。我们在调查中就在很多地方发现了这个问题,现在必须要解决了。还有就是,分给农民们的女奴,以后不应当再免费了。

    农民们的生活确实相当不错。蒙虎赞同道:就我在鸭子湖地区南北十一个乡镇的调研中,我发现他们真的很富有。特别是在开发较早的平安县地区,家家户户的房屋都进行了翻修,每家至少有三头牲畜以及一群鸡鸭;很多人新修了谷仓,用于存放收获的多余粮食;每个成年男子平均每周至少消费三次腌肉两次啤酒和一次白酒。很多人置办了新家具皮具;还有人在私自酿酒,或者将粮食违规出售给一些深加工作坊或企业,而这个价格往往比政府的统一收购价要高。总而言之,他们既不需要像城市工人阶级那样将三分之二以上的收入花在生活必需品上面,同时获得现金的渠道也不少,生活质量确实不是工人可比的。

    所以这就是执委会在酝酿《谷物法出台的原因所在。魏博秋终于完成了他手上的作品,只见他仔细端详了一下,然后将这个作品放在旁边的书架上。做完这一切后,他朝蒙虎笑了笑,说道:你的调查报告内容丰富资料详实,正好和我们梅机关的经济调查形成互补。这下执委会做决策就简单多了。《谷物法必须要坚决推行下去,一些私人作坊或企业将不再具备从民间收购粮食的权力,所有粮食必须由政府进行统购统销,价格由农业部根据情况每年制定两次,分别在夏粮和秋粮收获以前制定完毕并广而告之。以前农业税的征收也一直拖拖拉拉,没个正行,现在也要严格执行起来了。

    呵呵,刀刀都是砍在农民身上啊。蒙虎微微一笑,说道:以前都说工农业剪刀差,农业补贴工业。他奶奶的,我们现在还在草创阶段呢,就是工业补贴农业了。也难怪那些工人们不满,说到底,他们创造了国家大部分的财富,但分配机制却对他们不公平,现在这几部法律密集出台,针对的对象已经很明显了。

    国家草创,制度方面漏洞百出,现在出了一些问题,自然需要调整。这没什么可丢人的,错了就是错了,及时改正即可。魏博秋说道,你调查的关于湖西地区原始森林资源被大量盗伐的情况,也非常有价值。很多村民到森林里砍伐那些粗壮的树木,然后回去做各种用途。甚至一些人不舍得花钱买蜂窝煤,转而砍伐树木做燃料。糟糕的是,他们往往只知道砍伐树木,却又没有补种新的树苗,这就使得森林面积不断减小。虽然我们国家的人口还很少,森林面积还相当广阔,但这种趋势不对,必须得到遏制。

    魏博秋所说的情况其实是普遍存在的。除了南方林木稀少的地区外,在北部十几个乡镇中,大片离村庄较近的公地(即未分配出去的土地)上的树木被砍伐一空。甚至还有一些夸张的做法,即某些村民将某一小片树林整体烧荒烧掉,然后在上面种植一些农作物,收成往往相当可观,但这却是以破坏了宝贵的森林资源为代价的。

    以前国家对这些行为没有一个法律上的明确说法,因此处理起来颇多麻烦。现在执委会酝酿出台《森林法,就是要对公地上的森林资源进行统一管理,任何私人采伐或烧荒的行为都将被定义为违法。同理,以后更多的诸如《矿产资源法《湖泊河流管理法等类似的法律肯定也会陆续出台,进一步完善国内的各项规章制度。

    对了,你做的这些木雕艺术品为什么都是一个风格的?全是神父,而且还是受难的神父,表情还这么栩栩如生,有些甚至看起来聊完了公事,蒙虎看着魏博秋书架上那一排木雕,突然皱着眉头斟酌着语句说道。

    看起来很眼熟是吗?魏博秋淡淡一笑,说道:这都是经过我亲自审讯然后处刑的地下讲经会的神父们啊,都是照着他们的真实面容雕刻的,当然栩栩如生了。

    我我回去处理报告了。蒙虎突然感觉这个房间里有些冷,因此立刻收拾起东西,离开了梅机关的办公室。




第二百四十六章 经济调查(三)
    1645年11月,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春播季节。奇山堡外,这座去年新设的城镇已经初现了她的活力,一望无际的平整土地沿着伊河两岸规则排列着。而在这些土地边,已经有一些性急的农人在播种了,他们种的是大豆——一种需求量极大收购价格很高的经济作物。

    如果你沿着田间的田埂走过,并仔细观察的话,你会发现在田间劳作着的农人中,充斥着大量穿着破旧麻布衣衫胡子拉碴的男人,他们和穿着整洁干净的棉布衣服的山东农民一起,在田间辛苦劳作着。

    这些都是来自意大利的季节性农业工人,他们乘坐沿海小船渡过拉普拉塔河后进入东岸大草原东部地区,然后依靠极少的食物在荒野间跋涉好几天,最后进入共和国最南端的罗洽港。已经正式辞去公职,来奇山堡给某些人当白手套筹办榨油厂的徐文选如是对采访他的记者说道。

    记者是从首都过来的,名叫黎达彦,兵团堡第一届毕业生,隶属于教育部办的第二份报纸《生意人报(原为《真理报副刊)实习记者。他前些天莫名其妙地接受了个任务,说是到伊河地区的奇山堡丘伊乡梅林港进行一番经济社会调查,并重点报道一下当地的工业。报纸主编特地扭扭捏捏地向他暗示,工业报道除了梅林港的南方车辆厂外,尤其需要重点报道一下奇山堡的徐氏榨油厂。因为这是国内第一家大规模使用蒸汽机榨油的企业,值得大书特书一下。黎达彦虽然觉得这其中肯定有什么猫腻,当基于服从命令的天性。他还是遵照主编命令来到了奇山堡。

    徐氏榨油厂的东主徐文选特地抽出时间陪同黎达彦到田间地头走了走。向他展示了一番伊河两岸众多和徐氏榨油厂签订了购销协议的农户们的农田。

    事实上这些意大利人如今无处不在。徐文选继续向小记者介绍道。不瞒您说,我的厂子里就雇佣了一些手续齐全持有临时身份证明的中南欧人——主要是匈牙利人。众所周知,他们勤劳刻苦老实能干,需要支付的报酬也很低——因为他们并不享受《劳动法以及《社会保障救济法的保护与补贴。如今不光是我,国内很多私人企业甚至国营农场建筑队都大规模雇佣他们,这已经成为了一种风潮。

    如果黎记者你愿意去别的地方——特别是那些大城市——转一转的话,你就发现,如今诸如挑粪工清洁工码头挑夫力工脚夫等没有技术要求的所谓‘低贱’行业都已经被他们大量占领了。原本在这些行业拥有深厚势力甚至还组建了行会的查鲁亚人被他们一步步驱逐。现在都转而到南非乃至新华夏讨生活去了。

    等等,徐厂长,你刚才不是说他们是季节性工人么?我的理解是他们在农忙时节浮海来到东岸,以赚取一些工资。那么农忙结束后他们不应该再返回拉普拉塔么?

    那样他们甚至连来回的船费都支付不起。徐文选哈哈大笑道,黎记者,他们将全部身家拿出来付了船费就是为了来东岸打个零工么?要知道,拉普拉塔当局可是禁止他们的人民出外工作的,要不是多年前的那场战争的结果,他们甚至都不能与除利马之外的商人进行贸易。载运他们来东岸的那些船都是走私船,费用可并不低。这些人来到东岸后压根就没想过回去。拉普拉塔已开发的土地基本都有主了,那边的官员们对于开发新的土地一直不太热衷。虽然这些年也向南边和西边扩展了一些,但终究有限。但是他们那个愚蠢的国王却又在通过奥地利亲戚不断地将处于战乱地区的波西米亚匈牙利西里西亚乃至意大利地区的落魄居民们弄到拉普拉塔来,所以,这就是东岸外来劳务工数量持续增加的原因所在。

    看来这已经成为一项产业了。黎达彦用略带自豪的语气说道,这些还生活在邋遢贫穷的中世纪的居民们向往我国的美好生活。看看奇山堡这座城市就知道了,我们通过辛苦却又伟大的劳动对环境进行了一番彻底的改造,在风景优美的河岸边建立起了一座美丽坚固的城堡。城堡有完善的下水道,有足够数量的公共厕所和澡堂,有医科专门学校派驻的医生,这一切比起拉普拉塔来不知道好了多少倍,我们这里才真的称得上是文明世界啊。哈哈,谢谢你给了我启发,看来我又可以多写一篇稿子了。

    是啊,我们国家如今已经通过种牛痘部分克服了天花,有专门的医科学校,每个定居点至少有一名医生和一座药房,这些措施都是对生命的尊重,也帮助我们的人口增长率在稳步提高。徐文选附和道,对了,你刚才说这已经成为一项产业,我同意你的看法。事实上他们已经有了掮客或经纪人一类的角色,马上你就会看到了。瓦伦蒂诺,你过来一下。

    随着徐文选的嗓音落下,一名穿着圆领衬衫头戴毡帽脚踏牛皮靴的地中海面孔男子走了过来,他首先脱帽向徐文选鞠了个躬,然后转眼看向年轻的黎达彦,用不确定的语气问道:法兰西人?

    不,我是东岸人!黎达彦觉得自己有些被冒犯了,这使他对眼前这个意大利男子的好感急剧下降。

    瓦伦蒂诺一怔,他觉得自己似乎说错了什么话,因此讪讪地站在一旁。

    徐文选看到瓦伦蒂诺有些尴尬,立刻出来打圆场转移话题道:瓦伦蒂诺是拉普拉塔著名的劳工经纪人,他的人脉很丰富,手头掌握着的劳动力资源不可想象,而且质量很高。你可以去平安县东方县以及镇海县这些大城市去打听打听,数量起码上百的修鞋匠补锅匠泥水匠木匠铁匠锁匠箍桶匠酿酒师磨坊工人都是由他介绍来的。无数人因为他而从此过上了高品质的生活,而我们也解决了人才匮乏的大麻烦,这是两全其美的事情。

    劳工经纪人是近年来在东岸和拉普拉塔兴起的一种职业。这些经纪人大部分是拉普拉塔人,只有极少一部分是东岸人——他们往往是东岸商品的代理商,这些经纪人一拨拨地将拉普拉塔的中南欧移民介绍到东岸打工,并收取费用。如果被介绍来的劳工不准备再回到拉普拉塔了,那么他们将一次性缴纳足够的费用给经纪人;相反,如果这个人已经在拉普拉塔安了家,而他仅仅是想趁着农闲时节的几个月来东岸短期打一些零工的话,那么经纪人将从他的工资收入中抽取一定的比例作为报酬。

    东岸乡间对这些持临时身份证明的外来劳工的需求是不小的。特别是在一些小乡镇,普遍存在的乡村榨油作坊水力磨坊(磨面粉等)酿酒作坊果园对于这些外来者非常欢迎,因为他们(雇主)往往是以一种无可再低的工资在雇佣这些人。

    这些中南欧人在这些作坊里打一阵子工后,如果得到雇主的认可,那么他们便会被长期雇佣,一直持续到这个人获得正式的身份证明为止。假如他没有得到雇主的认可或者雇主认为自己不再需要雇佣工人时,那么他们就必须去寻找新的工作,要么去找经纪人介绍工作,要么自己去东岸到处都是的建筑队或国营农场(主要种植棉花)寻找机会。

    如果这些措施都没有奏效的话,那么他就得做好饿肚子的准备了,有些人会自己制作一些小船,然后到近海捕鱼或打捞海草。当然,他们其实还有最后一条路,东岸的海外殖民地——新华夏岛常年招募开拓者,且待遇从优,去了就给正式身份证明。虽然传说那里的死亡率相当之高,但还是吸引了很多一无所有的可怜人到那里去碰碰运气。反正在拉普拉塔的生活也没什么盼头,去了新华夏岛没准就发达了,不是么?

    在看到拉普拉塔的经纪人们发了财以后,北方的葡萄牙人也有些心思活泛了起来。前些年这些巴西人通过帮我们从东方移民发了大财,这使得他们有充足的资金与荷兰人进行战争,以及开发新的种植园和牧场。他们花钱从战乱的北德意志人口快速增长却又充满饥荒的爱尔兰正在进行惨烈内战的英格兰迁移了大批移民来到圣维森特圣保罗里约热内卢等地。徐文选向黎达彦说道,不过他们对这些新来的白人移民盘剥得太过头了,这使得很多人通过各种途径逃到了我们这里。而且现在真是有一些葡萄牙蛇头在帮助他们偷越边境,而我们的边防军只要确认他们没带武器,那么便不会过多阻拦他们。你知道的,今年上半年刚出台的《移民法对这些人构成了一定的保护,我们的政府拒绝向巴西人遣返这些逃亡者,并且最终还会给予他们正式的身份证明——当然这并不容易,这同样使得从北边巴西流入国内的劳务工也在快速增加。

    黎达彦一边听徐文选聊天一边不时记录着。他觉得一会儿有必要放下自己的私人厌恶,去找那位讨厌的瓦伦蒂诺了解一下经纪人这个行当的一些详细内容,以便更好地统计这些年来外来劳工的流入数量以及对东岸经济社会的影响。随着《移民法的正式颁布施行,上头也许对这方面的调查会很感兴趣。如果他完成这份调查的话,那么一定会为他在报社乃至教育部内赢得一定的声誉。



第二百四十七章 清乡行动
    轰!的一声,一颗圆滚滚的炮弹落在了山坡上,然后顺着坡度往下蹦蹦跳跳了好几十米,在擦碰了数人之后,才最终被一颗两人合抱粗细的大树挡住。

    火炮发射完毕后,一群20岁左右的年轻人立刻调整起了炮位,计算起了参数。他们是如此地娴熟,以至于在短短两分钟内就完成了这一切,完全比得上正规军里那些资深的炮兵军官们了。

    做到这一切没有别的诀窍,靠的只能是勤学苦练。作为执委会近卫学兵团35届的毕业生,他们在一起整整训练了十年了,无论是个人技能还是团队默契都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如今所缺的其实只是实战经验而已。而这,也正是执委会将这支心尖尖部队拉出来的原因——通过打瓜拉尼人这种小怪,刷一刷经验。

    伴随这帮学兵团的愣头青们一起出动的还有陆军第1连常开胜部。这帮骄傲的全国第一连官兵们用挑剔加审视的目光看着这些脸上还带着一丝稚嫩的年轻人,并没有参与这些学兵们进攻瓜拉尼村落的作战行动。

    他们只是全副武装地镇守在瓜拉尼人撤退的必经之路上,然后看着三百多名年轻的学兵一板一眼地依照步兵操典上的内容进行着各种战斗动作。看得出来,他们平时练得很勤,也很刻苦,但动作过于死板,战术过于僵化,还需要战争的磨练来教会他们一些诀窍。

    学兵团35团(意为35届)的带队团长廖逍遥也满头大汗地看着手下学兵们的表演。他本人是35届学兵的指导员之一,不过年纪却只有27岁,虽然比起这帮学兵们来说要大了很多,但在穿越者中可是绝对的小字辈。在兵团堡里厮混了整整十年的他如今终于也算熬出头了,开始带领这帮刚刚毕业的学兵们出来接受实战的洗礼。

    年轻的学兵们不停地使用火炮对瓜拉尼人的这个村庄进行着炮轰。火炮射击结束后便轮到穿戴着全副盔甲的士兵们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快速接近敌人的据点,在遇到敌军射出的箭矢或弹丸阻击后他们又立刻就地隐蔽,然后继续等待野战火炮的支援。

    极其依赖火炮中规中矩的打法!廖逍遥既有些失望,同时也有些欣慰。

    他失望的是他的学兵们并没有打出一场精彩的突袭战出来。他们在之前的战斗中犯了几个小错误,这使得这场本应轻松解决的突袭战斗打成了艰苦漫长的阵地攻坚战。宪兵队的情报员们事先绘制的地图有一些谬误。但负责指挥战斗的几个学兵连长们应该早就发现错误并立刻作出正确的调整,只可惜初出茅庐的他们没有做到这一切。意外被敌人发现的他们只好将一场本应完美的突袭战搞成了进攻演练,令人懊恼不已。

    不过总算他们的进攻战打得还算不错,步炮协同做得相当好。炮兵射击准确,步兵推进及时,很快就将这些由弓箭和火绳枪武装起来的瓜拉尼教民们压进了庄子内。庄子外面空旷的玉米地里横七竖八地躺着二十几具尸体。除了一具是东岸人的以外其余都是这帮被耶稣会传教士蛊惑起来的瓜拉尼教民们的。现在他们已经将敌人压进了村庄内,村子后面逃跑的必经之路上也被陆军第1连的前辈们扼守住了,更外围还有几十名骑兵在丘陵坡地上游弋着。这场仗,基本没有失败的可能。

    炮兵连8门野战火炮中已经有4门被拉到了正面,瓜拉尼人用泥土和木板修筑的简陋工事在密集的弹雨下被打了个底朝天。整整半个连的士兵端着刺刀冲了上去,将刚刚从工事废墟内爬出来还晕头晕脑的瓜拉尼人当场刺死在地。

    拔掉这个钉子后。这场战斗差不多就该结束了。村子里精壮的男人大部分已经战死,瓜拉尼人再也没有了抵抗的力量。学兵团的士兵们小心翼翼地冲进了村子,然后开始挨家挨户地清剿残敌。

    此时村后也想起了密集的枪声以及火炮发射散弹的呼啸声。那是从村子里出逃的瓜拉尼人遭受了埋伏在半路的陆军第1连官兵们的火力突袭,他们的死伤应当会很惨重。不过学兵团的士兵们却并没有对他们抱有任何一丝同情,他们从小就被教育,这些野蛮人袭击我们的村庄伤害我们的人民抢走我们的牲畜,是绝对不可饶恕的对象。

    事实上如今的这三百多名学兵中也有约十分之一是瓜拉尼或查鲁亚土著出身。但经过东岸人长达十年时间的封闭式教育和训练后,如今这些至少已经十七八岁的大龄青年们对这些土著可没有任何一丝同情心,剿杀起来依旧是毫不留情。

    廖逍遥隐约听说,35团另一位穿越众指导员带的两百多人在南方草原上曾经屠杀过一个查鲁亚村子,而杀得最狠的就是那二十多个查鲁亚孤儿出身的学兵了,他们几乎每个人手里都沾满了查鲁亚人的鲜血,令人感慨不已。
1...228229230231232...121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