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孤独麦客

    政务院内的官僚们经过连续几次会议讨论后。终于达成了一致。他们决定立刻编制一个更为详细囊括更多商品的价格加权算术指数表,同时每月拿出一笔专项资金(不超过三万元),到国际市场上专门采购一些较为重要的物资,以丰富国内各大物资库的储量。必要时候,物资库可以直接抛售库存商品以暂时平抑物价,然后等待危机的解除。

    而就在政务院的这帮官老爷们在讨论的时候,强全胜已经与经济对策委员会的几名委员一起,分头行动,到国内各地进行调研。而强全胜的去处,自然就是东方县了。东方县一镇五乡。经济发展水平不尽相同,强全胜乘坐着内河运输公司的一艘汽船。沿着大鱼河这条黄金水道溯河而上,对沿途的河南乡定远乡棉农乡镇远乡以及牧场乡进行一番深入调研,最后再返回首都办公室,起草报告。

    汽船为国内最常见的72吨级内河小火轮,船上载着不少南非运过来的高粱少量食用油。船舱周围的甲板上露天坐着十来个乘客,他们都是在渡口买了五分钱的站票的,前往内陆地区公干或探亲。而在船舯部还有个小型客舱,里面大概有七八个座位,票价为一角,一般很少有人花这个钱购买座位。而此时这个船舱内已经被强全胜及其秘书警卫们占了个满满当当,船长虽然不认识强全胜,但一看这架势也知道是来了大人物,因此还让人特地送来了一壶马黛茶。

    大鱼河的运量终究还是不够大啊,虽然这些年来河道不停裁弯取直拓宽加深,但这河道毕竟先天不足,淤塞严重,运力终究有限,随着内陆地区乡镇的快速发展,大鱼河这条昔日的黄金水道已经有些不堪重负,渐渐名不副实了。现在要说的话,伊河的货物运量已经赶上来了,那才是真正的黄金水道啊。强全胜坐在巴拉那松木打制的木椅上,看着窗外,感慨地说道。

    和强全胜一道赴内地进行调研的司法部高级调研员姜南齐听了后一笑,接口道:其实主要还是船少了,河道虽窄,但如果24小时不间断行船的话,内陆地区几个乡甚至包括邻近的西岭地区兵团堡荣军农场两地的物资人员转运其实也不是忙不过来。不过现在国家重点发展的是伊河地区,新造出来的内河汽船优先配备到那里,这就造成了大鱼河这条航段的物资运输不畅。航运不畅,不过大鱼河旁边的1号公路的陆上运输却发展地很不错。尤其是在河南乡的木材加工厂全部转产民品后,重点发展的重型马车开始有了销路。王德前阵子和人合股建了一家运输公司,专司陆路短途运输,生意还可以。

    姜南齐口中说的王德就是前任东方县人民法院院长,后来遭到枪击,再加上一堆烂事被扯出,这厮就灰溜溜地去职,到下伊河堡长山堡一带担任巡回法庭庭长。整天带着一头小毛驴和两三个随从,翻山越岭地去处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苦逼的很。不过在新一届政府上台后,这厮又时来运转,升任了刚刚确立的伊河地区巡回法院院长,成了地区一级的副局级高官。

    而姜南齐本人也是共和国早期政坛上著名的法律系的一员。此君今年43岁,法学本科毕业,穿越前曾经在某县级司法机关工作过3年,后被遴选进入了某省直机关,也算是年少得志了。不过穿越后此人受法律系整体颓势的影响,在政坛上一蹶不振,先是在司法部里厮混,后又去民政部里打杂,然后还在教育部里待过一阵子,郁闷得很。这次同样是乘着新政府上台的东风,此君一跃而为东方县人民法院院长,担任了这个也许是国内最重要的一家法院(副局级)的院长。

    法律系的官员们似乎一瞬间迎来了春天,他们以前的扛把子白斯文最近也颇为活跃。刚刚从被穿越众们调侃为历史发明办公室主任的职位上卸任的白斯文,最近经常被人看到频繁出入几名中央执委的家中,坊间传闻白斯文将被调任即将成立的鸭子湖地区巡回法院院长兼平安县人民法院院长,算是要东山再起了。

    东方县人口稠密,几乎占了全国四分之一的人口,如今各项经济都发展起来了,机会确实很多。河南乡的木制品,定远乡的建筑用品粮食和水产品,棉农乡的棉花,镇远乡的羊毛羊皮腌肉和兽脂,牧场乡的牛皮牛肉(肉联厂所在地);再加上邻近的荣军农场的粮食,兵团堡的棉花,大力发展公路短途运输大有可为。强全胜也有些赞同地说道,可惜上头没有在这里修铁路的打算,不然修一条铁路也是好的。

    修了铁路不是和我们公路运输抢生意么。姜南齐开玩笑道。

    强全胜也哈哈一笑,没再继续这个话题。

    河南乡很快就到了,强全胜与姜南齐告别后便带着随从们下乡调研,他重点考察的对象就是本地的两家中型国营企业:河南玻璃厂以及河南木制品厂。

    河南木制品厂的军用业务已经剥离了开来,目前转移到了位于鸭子湖西岸小西河畔的西湖木材加工厂,以利用那边原始森林里丰富的木材资源。因此,后来河南木制品厂主要就是生产一些木制碗筷乐器家具马车之类的民用品,主要以从新华夏殖民地运回的木材为主。而到了现在,他们甚至连那些利润率较低的木制碗筷之类的商品都不愿意生产了,转而丢给了那些私人小作坊,自己则集中精力生产一些利润率较高的商品,比如重型马车的箱体。

    除了这些之外,河南木制品厂的另一项重大任务就是在旁边稀稀拉拉的树林旁边的大片草原上进行植树造林,即种植人工林。这边虽然是草原地形,但年雨量达到了1000毫米左右,比起中国内蒙古年降雨量不足250毫米的半干旱草原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因此这里还是很适合种植人工林的,而后世的乌拉圭政府也确实是这么做的。乌拉圭人在沿海的大片区域内大量种植橡树松树桉树之类的经济树种,以供采伐并出口国外,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此时的东岸共和国境内虽然森林覆盖率极高,但大多集中在北方的鸭子湖一带,南方东岸大草原上原生树林较少。因此执委会决定仿效后世的乌拉圭政府,在这片草原上大力种植速生人工林,以减少对原始森林的采伐,同时也给自己逐步发展的木材加工业提供丰富的原材料资源。(未完待续索,!




第二百二十四章 经济工作(四)
    考察完木制品厂以及旁边的人工林后,强全胜又考察了一下河南玻璃厂。

    说实话,河南玻璃厂这些年来在国内的存在感一直不是很强,他们的产品也比较单一,技术与质量也就那样,很一般。这些年来他们通过课题攻关,陆续解决了玻璃制品中存在大量气泡色泽不纯较混浊之类的弊病,产品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他们的工艺水平始终和旧大陆威尼斯法兰西荷兰这几个老牌制造玻璃的强国有一定的差距。比如,他们在人才储备生产技术上略逊于对方,工厂的主要生产形式也是以手工业为主。

    一直到去年,他们也就能够为国内提供一些质量很一般的各色玻璃玻璃或水晶质地的实验室仪器工艺品以及望远镜之类的产品。受制于熟练工人的数量,工厂的规模也始终没有太大的扩展,这导致产量也一直上不去,也就能勉强供应国内而已。

    去年年底,东岸人重金从如今欧洲玻璃科技最先进的荷兰挖来了一些资深技师(二流技师,一流的挖不到)。从这之后,河南玻璃厂的技术能力有了一个不小的提升,比如他们的温度计质量比以前更好了,精确度也更高了。而更关键的是,他们的产品线更加丰富了。在这些荷兰技师的带领下,河南玻璃厂开始组织技术精湛的技师们手工打制高分辨度的望远镜和显微镜镜片。尤其是显微镜镜片,这更是上头点名要的,目前这种据说是卫生部主要投资研发的仪器设计原理已经有了。就等河南玻璃厂打磨一些高等级的透镜出来。

    至于说打磨透镜所需要的材料。河南玻璃厂生产的少数高质量的玻璃可以。水晶也可以(乌拉圭盛产水晶),甚至就连新华夏地区所产的宝石也可以,卫生部都能提供,他们现在只需要你能打磨出他们所需要的透镜,以便他们能够组装出一台高放大倍数的光学显微镜出来。

    卫生部下辖的首都医科专门学校的那帮教师学生们,早就腻烦了整天拿着一些放大倍数较低的放大镜观察昆虫制作标本编纂动植物图录了。他们迫切地想要一些更高级更清晰放大倍数更高的显微镜来观察一些有趣的东西,比如人体的血液等等。

    不过鉴于如今国内较渣的玻璃制造技术,以及现有条件下复式显微镜很难消除的色差等难题。这些荷兰技师们仍被要求制作一些高放大倍数的单式显微镜(即放大镜)出来。卫生部为此给出了高额悬赏,以放大倍数50倍为起步,每提高一定倍数奖金便上升一个台阶,最高奖金甚至达到了史无前例的2000元。而且他们的这个悬赏是向全世界公开的,这些技师工匠们可以写信回荷兰或德意志地区,邀请自己的那些技术高超的朋友们也加入进来,共同磨制高质量的镜片。

    有了高放大倍数的显微镜——无论是单式的还是复式的,无疑会为东岸人在微生物以及细菌的观测上提供非凡的助力。也只有微生物学发展起来后,现代医学才能够逐渐走上正轨,而这也正是卫生部拿出大笔专项资金投资这个项目的原因所在。

    在河南玻璃厂内转了一圈后。强全胜对那些重金招募来的荷兰技师以及他们的工作并不怎么感兴趣。作为一个经济口的高级官员,他更感兴趣的是如今厂里工人们的生活状态。如今国内存在一个不好的现象。那就是每一次政府往内陆地区新建定居点,总有很多城市里的产业工人趁着这个机会拖家带口申请移居内陆新城镇。这个时候政府总是会招募一些老国民,和那些新来的山东人混居,以强化政府各类同化措施的效果。

    因此,在这个时候,这些原本城市里的工人们总会比较容易得到政府许可从而将户籍迁移到那些新城镇上。而新城镇一般都是农业城镇,绝大多数居民都为农民,因此这些人多半会放弃自己的工人身份,转而在当地干起了农民,开始种田放羊。

    这种现象最早在前年开始零星出现,到了去年开始逐渐增多,而到了今年年初随着宁津堡峡谷堡的先后设立则达到了顶峰,一共有大约四百多名建筑材料公司的底层工人国营农场的农业工人木材加工厂的学徒工申请移民这两地,让民政部的官老爷们大吃一惊。

    执委会在得到民政部的报告后,立刻责成成立没多久的梅机关进行调查,并最终搞清楚了事情的原委。其实这事情很简单,那就是农民们的平均生活水平比工人高。以河南玻璃厂的普通工人为例,其六元的月收入中绝大多数将花费在主食以及一些副食品之类的食物消费上,只剩下的一些为数不多的金钱可用于满足自己的某些嗜好,比如购买酒类高级皮靴呢绒大衣热带干果报纸书籍之类的商品或服务。

    而农民则不同。他们在食品方面的花费极低,因为粮食由他们自产,甚至连一些肉类和副食品自己也能提供相当一部分,他们也许仅仅只需要花费极少量的现金购买一些诸如燃料豆油食盐之类的生活必需品。除此之外,他们还可以到市场上出售自己的农产品以换取现金,然后购买很多工薪阶层可望而不可及的一些商品。虽然农民前几年的土地租税很高,但是一旦他们的土地从最初分配下来的五亩变成了十亩二十亩,租税也度过了最初的几年高峰期后,他们的收入将快速超越入职没几年的学徒工人,甚至直追那些收入并不算很低的普通工人,这让很多工厂的产业工人们羡慕嫉妒恨,并且表示难以接受。

    说到底,还是分配制度出了问题啊。国家以一个合理的价格从农民手中收走粮食,然后出售给欧洲国家赚钱,以换取紧缺的外汇。在这个过程中农民获得了一定的现金收入,足以抵消他们在种子(购自农技站)化肥水利设施维护费用等上面的支出,同时还有不少盈余。而大量粮食出口国外,物资库又要保持一定数量的存粮以备不时之需,这市面上的粮价就便宜不起来。

    再加上南非河中地区大量精壮年男子被抽调到远东打仗,执委会承诺给南非八旗补充的莫桑比克黑人奴隶丁口又因为财政紧张迟迟无法兑现,因此这几年来南非高粱的产量也逐渐下降,播种面积也逐渐萎缩,这供应给本土的廉价高粱的数量自然是逐年下降了。在这些多重因素的作用下,本土的粮食价格最终平衡在了目前的价位上,虽然因为湖西农业区的粮食产量逐年增加而价格每年都会下跌一些,但下跌的幅度却被极大地减缓了。

    粮食被人为地大量出口至国外换取外汇,以补充因为纺织品销量下滑而带来的巨大财政窟窿,而原本由殖民地提供的廉价高粱又因为发生在远东的战争而供应不足,这也必然会迫使很多人转而购买相对高价的小麦甚至大米,这无疑增加了国民们在食品方面的开支。

    看来要解决这个问题了,不然产业工人这个国家的未来中坚群体的发展壮大便会受到一定的阻碍。虽然明眼人都知道工人的发展前景远超农民,因为只要你技术上去了,工资很快就会像火箭一样蹭蹭往上涨,但这对于一些短视的学徒工或普通工人来说,他们只会关心眼前的利益,而不会考虑太过长远的事情。特别是对那些诸如砖窑厂之类的没甚发展前景的工人来说,真心还不如当个农民生活自在呢。

    不过要解决这个问题也是个麻烦事,因为想要粮食价格下降无非就两个途径。一是增大粮食供给,价格自然会应声而跌;第二个则是进行财政补贴,这涉及到了钱的问题就简单不起来。如今政府还背负着大量债务远东还在持续进行战争欧洲还有大量物资(包括女奴)需要采购,执委会肯定会对任何一项商品的价格补贴持审慎的态度——特别是粮食这种消耗量巨大的基础商品。这个补贴每年没个十几二十万下不来,执委会现今愿不愿意拿出这笔钱来还真是不好说呢,反正强全胜很不看好。

    除此之外,就只剩下给工人们加工资一条路了。而这,其实也和对粮食实行价格补贴别无二致,因为都是要花钱的。想到这里,强全胜就有仰天长叹的冲动,经济不景气,一文钱难道英雄汉啊,如今哪里还有活钱能动用呢?

    看来得从远东想想办法了。莫茗这厮在远东折腾那么久,除了最开始还给本土捎了一些名贵皮毛药材之外,后面尽往本土发一些不能当饭吃的书籍字画玉石翡翠工艺品文物之类的玩意。能直接当货币用的金银压根就没见几个,奶奶个熊,看来得让军部给远东写信了,好好敲打一下那帮军头们,给他们定个指标,往本土发一些银子过来。让主持那边情报工作的宪兵队副司令鲍晨安看紧点,争取一年发个十万元(约十一二万两库平银)回本土来,那样就能解决很多问题了。(未完待续索,!



第二百二十五章 西北走廊(一)
    5月的东岸进入了收获的季节,田野里满是热火朝天工作着的农民。姜南齐一路望去,铁路线两侧到处是一望无际的农田,农田里种着金灿灿的黄豆。北方丰收农机厂新研发的马拉大豆收割机正在四匹马的拖拽下以一种不紧不慢的速度向前推进着,被刀片切割完毕的豆秆整齐地倒伏在农田边。

    几名戴着红色包头巾或小花帽的塞尔维亚女人一边哼唱着不知名的小调,一边用茅草将农田里的豆秆扎成一捆,然后几捆互相靠着竖在那里,等待别人来将其运走。有时候她们劳动的动作剧烈了,会不小心吵醒背在背上的婴儿,婴儿响亮的啼哭声顿时就会响彻整个原野。

    一些大孩子们将母亲捆扎好的豆秆装上车,然后自如地驾驭着这辆满载大豆的牛车,朝脱粒场而去。在那里,村里的男人们已经将畜力脱粒机整个搬了过来,他们互相帮忙,一边给大豆进行脱粒,一边将粗粗脱完粒的大豆装到大筐里。

    这些粗粗脱完粒的大豆还需要在畜力鼓风机面前扬吹一番,以清除其中的大量杂物。扬吹完毕的大豆立刻被装进布袋,然后运到不远处的晒谷场上,他们得趁着天气不错的当口将这些大豆摊放到平铺在地面上油布上面进行晾晒,不然这些大豆是没法长期保存的。而且,这种含有大量水分的大豆无论是国营的物资储备库还是私营的榨油小作坊,都会拒收。因此。他们必须对其进行必要的干燥处理。

    这就是下伊河堡的五月,丰收的五月。看到这样的场景。司法部高级调研员姜南齐也不禁心情大好,金黄色的田野景色他永远也看不腻,仿佛那里有一种独特的美感在吸引着他一样,以至于让他觉得空气中都充满了清新的气息。

    这里是下伊河堡通往峡谷堡的铁路沿线,无数名工人正在这里挥汗如雨,为这条横贯南北的铁路线的完工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政务院最近在执委会的授意下提出了一个直通后世科拉莱斯矿区的西北走廊铁路计划,在这份规模庞大的计划中,东岸人将首先完成下伊河堡与峡谷堡之间的铁路。然后向西北越过西岭,经后世的梅洛直抵科拉莱斯地区的锰铁金矿区,为国家的机械材料工业发展奠定基础。

    当然,这条铁路线绵延数百公里,中途也需要修建不止一个定居点,耗费的时间以及人力物力更是不知凡几,同时他们还要面对外交以及安全方面的威胁。难度不可谓不大。不过这个西北走廊铁路计划得到了陆军元老前中央执委现任伊河地区专员全国铁路督办的彭志成的大力支持,他发动了许多老关系,使得执委会最终排除种种顾虑,同意了这项计划,并对此进行政策以及资源上的倾斜。

    至于说这里越过了东岸共和国的法定国界线的问题,东岸人决定暂时对其进行搁置。装作不知道,反正先霸下来再说。他们已经咨询过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一些老朋友们关于前阵子布拉沃男爵前来东方港兴师问罪的事情,这些人在通过快马与秘鲁联系一番后,猛然发现利马的官员们对此也很疑惑,他们并不存在对东岸人如此强烈的敌意。因为任谁也不会相信东岸人会拆毁有越界嫌疑的那座城市(长山堡)以及关闭附近的铁矿,这是绝不可能的。

    那么现在事情有点意思了。一切听起来似乎就像是那位宗教使命感比较强烈的布拉沃男爵的自说自话。基于这种判断,执委会的诸位官员们决定暂时撇开这位狐假虎威的男爵,继续原定方针,即通过西北走廊铁路计划将资源丰富的科拉莱斯矿区与本土核心地带联系起来,以便尽快开采国内工业上急需的锰矿资源。

    很多农闲时节会来铁路线上打零工的农民已经回家大忙去了,此时在铁路线上奋战的除了南非劳务工外,就只有一些从拉普拉塔地区越境而来的中南欧移民了。这些人大多数都是意大利人,少部分是南德意志人匈牙利人以及波西米亚人,都是被哈布斯堡王朝招募来的在旧大陆混不下去的可怜人。他们被从奥地利送到巴塞罗那,然后集中登船运输到拉普拉塔地区,充实这里稀少的人口,以使他们有充足的力量能够抵御东岸人的威胁。
1...218219220221222...121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