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孤独麦客
就这样一直过了好几天,从11月10号开始,陆陆续续有消息传了回来。最新传回消息的是治安队的斥候,这些精锐的库页岛猎人回报说在青州城郊外遇到了同样精锐的清军斥候,双方展开了残酷血腥的斥候战,互有损伤。不过东岸的斥候本就装备不俗,人人配有好几把短枪,同时他们这些甚至时常需要与棕熊搏斗的库页岛猎人,比那些生长在白山黑水间的满清猎人更野蛮更嗜血更耐战,因此总得来说那些满清猎人往往需要花上两三条人命的代价才能留下一位库页岛猎人。
满清一共才多少精锐斥候,这样的损失是他们所无法承受的。因此,在付出了十余条人命的代价后,他们选择了退却,等待大军前来后再做计较,而青州城外的荒野则暂时成了东岸斥候的狂欢之所。
东岸人确实也与赵应元取得了联系。赵应元这厮早在十月初九(11月7日)就知晓了满清大军前来的消息,然后在青州城外立旗,招募士卒,大会从各地云集而来的抗清武装。同时,他也将拥立的衡王抬了出来,当做其反清的旗帜。只是他拥立的这位衡王似乎很不满意自己如今的处境,这位早就七月份就上表给王鳌永请降的朱明宗室对自己被拥立恐惧不已,据传其只知啼哭,眼肿如桃,丝毫没有为人主的气象。
翟五和尚这厮也和东岸人吐露了一些那边的情况。据他所言,如今聚集到青州的各地抗清武装已经有了两三万人。当然其中大部分是被裹挟来的百姓,真正能打的不过几千人而已。不过聚集了这么多人,其声势也当真是相当不小了,更别提他们还弄死了一个满清督抚拥立了一位明朝藩王。这种情况下,满清派来平叛的和讬李率泰二人要是再不赶紧把他们剿灭,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的话,这山东的局势恐怕就要有新的变化。
赵应元对于东岸人连下两座县城击溃三千清军惊异不已,特别是其中一座更是清廷设立的胶州总镇柯永盛的本部,这让他们这些前阵子还被柯永盛追杀得惨兮兮的人如何能够相信。不过他和那些前来会盟的抗清武装首领们倒也相信东岸人确实是打了一些胜仗,特别是清青州守备李士元兵败窜入济南的消息传来后,更是证实了这一切,这反而让他们坚定了与清军大战的信心。
历史上李士元可是带着两三千人前往青州增援和讬李率泰二人的,不过在这个时空就没他什么事了。带着两百多人落魄进入济南城的他如今已是脱毛的凤凰,再没有半点利用价值。而历史上以赵应元为首的反清大军面对和讬李率泰二人带来的两万清军时,抵抗信心严重不足,假意投靠赵应元的前明青州知府张文衡趁机劝说赵与清军再次议和,接受其招抚,同时又暗地里与清军联络,最后在议和的会场上与清军里应外合斩杀了赵应元杨王休等反清武装首领,然后又收编了其部众,山东局势就这样被满清平定了下来。
不过在这个时空内,由于东岸人连下清军两座县城,击溃数千人,并且还攻下了柯永盛的老巢,因此当张文衡劝说赵应元接受清军招抚的时候赵显得很是犹豫。经过东岸人这么一闹腾,他手下那帮前来会盟的大当家二当家的也纷纷觉得满清不过如此,因此一个个都吵吵嚷嚷地说先打一架再说,这让暗地里一直与清军联络频繁的张文衡焦急不已。
而至于清军的兵力,情报参谋目前根据零零散散的消息已经拼出了一个大概的轮廓。据与清军斥候交战的治安队官兵们所言,满八旗数量应该不会很多,大致在20004000人之间,不然是不会仅仅只有这么点斥候的。而清军的指挥官姓名官职则被打听了出来,听说领兵的和讬不过是个梅勒章京,那么其所统带的兵马应当不会超过三千,另外估计还有包衣跟役七八千人;李帅泰的汉军旗士兵可能会多一些,那就多算点算个五千,同样加上一些仆从跟役之流,其总数应当在八千人上下。因此,和讬李率泰二人统带的满汉八旗兵数量应该有一万八千人左右,其中战兵约七八千人。
第一百七十七章 浑水(五)
出发时带了一万八千人,一路上有没有可能大肆收编明军呢?情报参谋认为有可能,但不会太多。
盖因他们进军路线上的明军部队早在六七月间就已经被巴哈纳石廷柱二人搜刮过一次了,目前基本都去了山西。而且他们进军速度极快,明显没有在地方上多作停留,因此在河北沿途收编的明军应该极少,甚至可以说没有。而济南城里又只有六百兵,守城都嫌不足,根本无法给他们提供有效支援。至于原本内定的李士元部三千士兵,目前已经不存在了,在被东岸人大炮猛轰骑兵一轮砍杀后,陆陆续续逃回济南的李士元青州军不过才两三百人,也就只够帮方大猷守守城的,别的啥也指望不了。
不过以上这一切仍然只是猜测。虽然参谋们认为可能性很高,但猜测终究只是猜测,万一清廷从近畿河南调了部分收编的明军顺军过来呢?莫茗不敢轻易做决定,他手头这四千人轻易折损不得,一旦失败可就万劫不复,到时候烟台能不能守住都难说。退一万步讲,就算没有失败,但打仗战损太高,这对缺兵少将的东岸人来说也是很不划算的事情,他们补充士兵可比满清还要艰难呢。因此,万事还是谨慎一些的好。
柯永盛这厮的胶州镇军去哪里了?莫茗突然问道,我们掀了他的老巢,他怎么像个死人一样没反应?
据翟五和尚说,前阵子柯永盛带了四千多人到了登州招远黄县一带。似乎是为了配合清国任命的登莱巡抚陈锦招降登州城。不过据守登州城的明国副总兵杨威拒绝了招降,后来那陈锦与柯永盛便不知道去了哪里。或许还在登州莱州两府北部沿海一带的州县内活动。但也可能目前正处于前往青州的路上。长官,需要扩大侦查范围吗?情报参谋问道。
不用那么麻烦,范围维持在目前高密周围州县便可。莫茗摆了摆手,说道:重点侦查区域仍然是青州城左近,清军大队一旦开来务必立刻来报。
11月15日,最后一批俘虏和物资也随着军夫队运抵了大沽河畔的海军舰船上。随后,满载九百多名清军俘虏七百名志愿跟随东岸人垦荒的流民上百名东岸伤员近三百吨粮食四百头牲畜以及一些银两丝绢之类物资的四艘运输船拔锚升帆,离开了胶州湾。然后顺着刮起的西北风向东而去。而两艘护卫炮舰仍奉命留在原处,他们是东岸陆军万一遇到麻烦时最后的归途。物资运输完毕后,原本驻扎在胶州附近的三个中队的挺身队官兵也带着部分军夫队军夫来到了高密。至此,东岸人集结在附近的部队已经达到了七千人(不算海军),其中战兵接近4500人,拥有两百五十辆大车450匹驴骡250余匹挽马400余匹驮马900多匹蒙古战马二十门各型火炮以及充足的粮食,士兵士气也还算高昂。机动能力也很强,如果野战之中碰上几千之前遇到的那种清军的话基本能够以较少的伤亡获得胜利。
而就在莫茗开始考虑是不是将部队向西拉到青州境内的安丘一带时,青州城的情报再次传来,和讬李率泰二人统率的大军已经抵达青州城外。治安队的斥候面对越来越多的清军骑兵,已经无法再有效地遮断当地的战场,于是纷纷开始回撤。不过他们也带来了清军最新的讯息:骑兵很多!至少有四千人!骑兵的装备很好。训练水平也很高,士气和自信心更是高昂,看起来是一支常胜军。而之前一直对清军招抚持强硬态度的抗清武装在看到辫子军如此威势后,顿时噤若寒蝉,一个个缩在青州城内。再不复往日骄横之状。据翟五和尚最后一次传出的消息来看,最近青州城内向清军就抚的思潮再度开始抬头。而张文衡在这种情况下又一次活跃了起来。
尼玛!这历史的惯性还真是强啊!赵应元这厮难道真的就过不了招抚这一关么?不过也怪不了他,他手下真正能打的部队也就最初带来的那四百多骑兵以及后来逐渐收拢的千余名顺军,其他的都是最近才招募的前明卫所军士土匪等,实力有限得很。而赶来与他会盟的那些所谓抗清武装,那就更是一帮乌合之众了,很多人根本就没什么战斗经验,眼下人数虽然达到了三四万之众,但一旦打起来那多半会惨不忍睹。因此,也难怪赵应元会屡次动心接受清军招抚,实在是清军来得太快,自己手头实力又太弱,没办法啊。
洞悉了这一点后,莫茗又和手下军官们商议了一阵,104连连长茅德胜坚持认为此时不应将宝贵的军力掺和到双方之间这种数万人规模的会战之中,而是应当缓缓撤回胶州,然后登船撤离。他认为每一个东岸士兵都是宝贵的,一旦损失在这里补充将很困难,因此应当撤回坚固的烟台堡内据守。不过105连年轻激进的连长李仁军中尉认为他们至少应当西进安丘一带,声援一下赵应元等人也好,至少让他们不至于迅速投降,而莫茗则倾向于他的这个意见。至于骑兵军官杨明阳,此人对下一步行止没什么特别的想法,他表示服从命令。
在这样一种情况,莫茗立刻便下定了决心,西进安丘!茅德胜虽然表示了强烈反对意见,但最终还是接受了命令,并且带着部队护送着辎重与骑兵一起第一批上了路。安丘县离东岸人暂时驻扎的高密相距不过四十多公里,也就是两天的路程;而到了安丘县后,离青州城便只有五十公里的路程了,可谓近在咫尺。
11月17日,伴随着猛烈的西北方,天空飘起了鹅毛大雪。这让一路跋涉而来的东岸人感到万分庆幸——庆幸这雪没在他们还在路上的时候便下起来。安丘县此时控制在清廷手里,县令在七月份的时候被王鳌永招抚,不过这是个小县,清廷并没有派兵驻守。
在看到天气已经逐渐恶劣起来后,东岸人也不再墨迹,随着莫茗的一声令下,炮兵兄弟们再次拉出了视若珍宝的长管加农炮,在将安丘县东城门那座老朽的包铁木城门轰破后,打先锋的挺身队士卒轻而易举地冲破了城内稀稀拉拉的不足百名丁勇和衙役的阻挡,以亡3人伤9人的轻微代价顺利攻占了这座不大的县城。
占领安丘这座深处内陆的小县城后,大部队便开始休整,但斥候队近两百名斥候们却没法休息,莫茗将他们编好组,然后由库尔汉带着冒着漫天的大雪出外搜集情报。而军夫队两千多名军夫也没的休息,他们被组织起来利用城内简陋的材料草草修缮一下城防,并将被东岸人大炮轰掉的东门用石头沙袋堵了起来。
东岸人进入安丘县的消息令清军极为忌惮,同时也让得到消息的青州城内的诸家抗清武装再次提起了一丝信心,向清军就抚的议题再次被搁下。正在等待各路兵马汇集的和讬,放心不下这支曾经给他的精锐斥候造成巨大伤亡的黄衣海寇,不过他手头只有两千多八旗官兵,和东岸陆军士兵一样轻易折损不得。因此,在和李率泰商量了一下后,决定由李率泰带着他的四千多汉军旗士兵及跟役辅兵,外加投降过来的顺军张汝行部两千余人,东进安丘,清除自己的侧翼威胁——他可不想万一招抚不成强行攻打青州城的时候这帮东岸人突然又从哪里冒了出来,当然如果有机会的话再试试这帮东岸海寇的成色就更好了。而他率领两千多精锐主力在此监视青州城内的三四万反贼,顺便等待胶州镇总兵柯永盛部四千余人的到来,并准备随时支援李率泰部。
李率泰对这个安排没有异议,于是他便带着自己本部八千多人(含跟役辅兵)张汝行部两千余人带着大量辎重开始往安丘县一方进发。一路上他行得很谨慎,原因有二:一是风雪交加天气恶劣;二是他根本弄不清楚这帮东岸海寇有多少人有多少马装备情况如何,这样糊涂的仗他还是第一次遇到。而野地里不时冒出的那些穿着棉大衣的东岸海寇斥候更是让他倒吸了一口凉气,之前只隐隐约约听说这帮黄衣贼斥候的厉害,连八旗劲旅都在他们手下吃了大亏,但和讬对此事讳莫如深,因此他也一直没个直观的印象。
如今他是印象深刻了,因为自从出发走了一天多后,他派出去的斥候就经常回不来,至今已经失踪了十余个,让他心疼不已。这些精锐斥候的补充可是相当艰难的,他们需要掌握极其全面的知识和超强的野外生存能力,当然战斗技能更要过硬,他为了培养这些斥候可是花了很多年的时间。如今在这里一下子损失了这么多,这叫他如何不心疼。
在看到斥候损失这么严重后,打老了仗的李率泰再次命令部队放慢行军速度。有时遇到险要可疑的路段他更是让部队展开战斗队形,然后仔仔细细搜索一遍后才继续前行。11月中下旬的山东天寒地冻,再加上风雪交加,士兵们为此怨声载道,士气也极为低落。
第一百七十七章 浑水(六)
1644年11月23日,山东青州府,西北风六级,晴。
随着天气的日渐寒冷,青州附近云集的数万清军也不得不开始伐木取暖,与此同时,对青州城内赵应元部的招降最近也渐渐停顿了下来。度过了最初的心理恐惧期后,这帮大大咧咧的各路武装当家们稍稍缓解了对清军的恐惧,反正城内有不少他们抢来的粮食,够他们造一阵子的了,那就这么耗着呗。看是野地里的清军难熬,还是在城里的他们难熬!
不过清军显然不会无限期地在野外吹冷风,由于出发的时候走得急,他们可算是轻装行军,很多攻城器械都没带在身边,因此只能在青州城下临时打制。八旗兵们拿着鞭子,将一群群包衣驱赶到城外的树林内去伐木打造攻城器械,不过这哪是一时半会儿能弄得完的,因此这帮八旗老爷们注定要在青州城外的野地里吹上一阵子的冷风了。
看着城外我大清将士们的窘境,青州城内的张文衡忧心如焚,在又劝说了几次向清军投降未果后,这厮已经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感与警惕。要不是赵应元不知道在想些什么不愿意动他,这吃里扒外的张文衡早就被那些大老粗们一刀砍死了。
山东局势混沌,而在此时的山西河南战场上,已经交战了三四个月的清顺两军开始渐渐进入中盘决胜阶段。十月初三丢了重镇太原后,李自成再次增派军队出潼关进入河南。一路连克济源孟县武陟温县等多座县城,然后围攻怀庆府。清军以炮火守城,杀伤大量顺军。为了对付怀庆府的这股火力强大的清军。顺军统兵将领田见秀紧急调尚在河北的郭升率军赶来,准备以黄衣大炮对付清军的红衣大炮。
而为了解围怀庆府,清军组织了数次攻势,但均被击退。其中,实力最为雄厚的清军董学礼部(原顺军,已降清)被击败包围后,进入太原的清军叶臣部后路随之被截断。为此。清河南巡抚罗锦绣开始向清廷连连告急。
为了彻底解决河南山西的问题,清廷开始组建大批援军。十月十九,清廷以英王阿济格为靖远大将军。率军三万余,准备在击溃山西北部顺军重兵集团后进入陕北。随阿济格同行的还有吴三桂尚可喜二人的部众,在征调了宣府大同的军队后,这股清军的兵力已经超过了八万人。如果再加上代州附近的数万清军。其对陕北的顺军已经有了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的碾压优势。
在看到顺军清军双方几十万人绞杀成一团的时候。南明督师史可法欣喜若狂,开始严令江北四镇忠于南明的河南地主武装进攻当地的顺军,客观上极大策应了清军的攻势,使得大顺兵力分散局势日趋紧张。而在四川,张献忠的部众也开始进军汉中,准备趁着李自成主力被清军和青海西宁一带的回民蒙古人吸引住的时候,夺取汉中,以完成他征服天下霸业的第一步。
而在此时青州城与安丘之间已经崎岖泥泞的路面上。一支规模庞大的辫子军正在快速行进着。而这个快速显然是和之前的龟速相对应的,之前李率泰的部队一天才行军五到十里。速度慢得让人笑掉大牙。而在恶劣天气逐渐来临,以及青州的和讬屡次派人催促后,李率泰这厮终于长叹一声下令加速行军。如今要不是和讬在背后严令他前进,他都想率军撤回了。这仗他心里是越来越没底,斥候被大量捕杀,导致战场对敌人单向透明,他现在甚至都弄不清楚敌军到底有多少人。
零零散散侥幸没遇上敌人的斥候向他报告,那群黄衣海寇目前仍旧据守在安丘城内,前两日貌似还派人去乡下向老财们征收了一点粮食,同时顺便裹挟了少许无地的无赖子跟他们而去。不过这两日已经很难见到他们在乡下蹦跶的身影了,似乎大多缩回了城里。这也可以理解,外面天寒地冻的,傻子才在野地里晃悠呢。
在李率泰怀着纠结复杂的心情往前进军的时候,安丘县城内的东岸人也正纠结万分地等待着清军的到来。而在得知李率泰统率上万大军以一天五到十里的速度龟速行军的时候,莫茗甚至都在怀疑是不是斥候战中杀得太狠了,让李率泰那老狐狸吓破了胆,不敢来安丘。不过好在后面传来的消息还算令人感到安慰,李率泰也许是不愿在恶劣天气中多加耽搁,他大大提高了行军速度,然后在今天(11月23日)下午时分终于抵达了安丘县城外三里处,短短百里的路程硬是让他走了六天,也真够奇葩的。
城头上的东岸人用望远镜大致观察了一下城外正在扎营的清军大队,由于距离远,看的不是很清楚。只知道他们似乎是从远处砍了一些木头回来(近处的都被清理干净了)扎营,整个营地虽然闹哄哄的,但还算有秩序,看得出来具有一定的军事素养。前一阵子东岸人碰上的那些胶州军李士元部青州军根本无法与之相比。
到底是汉军旗啊,在关外跟八旗打老了仗了,行事还颇有些法度。这李率泰打了这么多年仗,按理应该也是宿将了,明天估计不好打。茅德胜将胸前的望远镜摘下,摇了摇头问道:今晚要不要去搞一下?古时候戏文里都有趁敌军刚来立足不稳的时候偷营的情节呢,我看他们这营寨搞到今天半夜也搞不完,似乎可以偷一下呢。
偷个屁!莫茗也放下了望远镜,裹了裹自己身上的棉大衣,说道:让军夫队的朝鲜军夫晚上骑马出去骚扰骚扰,外面乌漆麻黑天黑地冻的,刚来的这帮辫子军多半是以不变应万变,不会出击的。不用打仗,就带一些军号到人家营寨不远处吹吹,再偷空扔几个炸弹听听响,再随便开几枪,然后再换地方。让军夫队的人从后半夜开始轮班上,前半夜这帮人估计要修营寨,尽量让他们睡不好觉,等明天决战的时候再给他们致命一击。
莫茗此时对城外那些清军的战斗力也摸不透,根据前几天多位斥候传回来的情报互相印证,这支清军人数大概在一万上下,其中装备精良士气高昂的战兵大约有四千来人,而包衣跟役之流没啥战斗力的部队大概也占四千人上下,除此之外还有一支甚至还没来得及剃发还穿着破破烂烂的明军服装的两千人上下的部队。安丘城内的东岸军官们在集体商议后,觉得也许可以前进到城外倚城而战,试试这帮人的成色,就如同清军的和讬想试试东岸人的成色一样。
11月24日一大早,昨晚被东岸人折腾了半宿的清军开始在草草而就的营门外列队。一夜没睡的辅兵们强打起精神为战兵披甲喂马,准备为接下来可能将要爆发的战斗做准备,他们做这些已经很熟了,不过今天却有些不同。营地内再没了以往那种轻松的气氛,据一些军官们流传的小道消息,这些黄衣海寇似乎比那些顺军老营的精锐还难打。不过好在打头阵的并不是他们,那是那些刚投降过来没多久的张汝行部的前明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