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孤独麦客




第七十九章 伟大的航行(四)
    1642年4月5日,晴,西南风四级,已经是从塔城港出航以来的第17天了。

    斩波号甲板上,一名随船道士正站在那里,嘴里不停吟诵着什么东西。而随着他的声音,四名水手将一个扎好口的麻袋缓缓扔进了海中。这是出发以来死去的第九名八旗武士了,这些生长于南非大草原上的孩子也许无法适应长期颠簸的海上航行,自出航以来很多人就一直萎靡不振,少数熬不住的更是直接就死去了。不过幸好船上的水手们和那些八旗武士军官们一直都严密关注着他们身体健康状况,一旦发现有人死去立刻就会将尸体投进海里,因此没让船上爆发什么传染病。

    仪式结束后,李毅戴上了自己的军帽,然后走进了三楼舰桥,开始下令:现在我命令,船只转向正北,全速航行,如果发现陆地轮廓,第一时间汇报。命令下达后,军官们很快各就各位,并且把消息通过信号旗传递给了后面的破浪号。

    调整好帆桁的两条探险船以6节的速度全速向正北方向航行,并于4月8日清晨由斩波号的瞭望手首先发现了一片连绵的陆地。得知消息的全体船员们顿时欢呼雀跃,在海上漂泊了20天了,虽然这对于经常一个多月上不了岸的东岸水手们来说实在算不了什么大问题,但谁让这次是探索陌生航线呢,而且还是如此荒凉偏僻的一条航线,大家的精神压力从一开始就相当大。

    出航时有很多军官怀疑自己手上的那份手绘地图到底精不精确。那片传说中的名叫澳洲的大陆到底存不存在。以及这条航线到底能不能走通。如今这一切的疑问都烟消云散了。毫无疑问大家发现了大片的陆地,而且看起来这片陆地并不是某个岛屿,因为它看起来绵延出去很远,直达远方的海平面尽头。

    两艘船已经很久没上岸了,在风浪较大的南印度洋航行了这么久,不光那些八旗武士们有些晕,渴望下船上岸休整休整,就连很多水手们也迫切地希望能够将脚踏上坚实的陆地。而且不光如此。大家还希望能够补充一些新鲜淡水,水舱里那些充满了可疑绿色悬浊物的淡水他们可是不想再喝了。

    斩波号降下了所有风帆,改用全蒸汽动力航行。她在前面领着头,破浪号紧随其后,两艘船此时开始转向正西,逆着风向和洋流缓慢地航行着。岸边到处是一片荒凉的景色,李毅站在船艉甲板顶上用望远镜观察着,发现这里是一片平坦的大草原地带,看得出来比较干旱,航行了大半个小时竟然连树木都很少见到。

    两艘船就这样以225节的低速沿着海岸朝西航行着。一直到了下午天色将黑的傍晚时分,岸边的陆地上才开始出现了大片密密麻麻的原始森林。李毅翻了翻手头的资料。觉得自己可能已经很接近澳洲大陆的东南角了。这里是地中海气候,不像澳洲大部分地区,这里的降水还算丰富,因此孕育了岸边的大片原始森林。考虑到天色将黑,两条船可不敢在这种不熟悉的近岸海域摸黑航行,万一触礁或者搁浅了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因此,两条船都关闭了主机,下了首尾双锚,就这样停泊在海面上过夜。

    4月9日清晨六点钟,刚刚吃完早餐的水手们在军官的大声命令下收起了船锚,发动了蒸汽机继续朝前航行。而两条船上的航海长和实习筹谋们早就站在舰桥内,举着望远镜仔细观察着岸边的地形,开始绘制地图,并且与手头已有的地图进行比对,以确定如今自己到底身处什么地方。

    在穿过一片岛群后,几名实习参谋在对比了手头的地图后,终于确定了自己的位置——他们一致认为如今船队正位于大澳洲湾内的格兰德角附近,李毅在听取了他们的分析后也认可了他们的意见。既然确定了自己的位置,那么事情就好办多了,李毅摊开了手上一份密级很高的大比例精确地图,在仔细寻找了一番后,直接将手指往地图上某处一点,说道:就这里!继续向前航行150海里,我们在这里下锚上岸。

    遵命,长官!强森上士瞄了一眼那份地图。那份地图是用铅笔画的,看起来很精确,精确到海岸线的每个褶皱都描绘了出来。上面很多地方还标注了经纬度,一些较大的河流也被画了出来,据说是国内那帮贵族们的祖先流传下来的海图。

    也不知道他们的祖先当初花费了多少努力,历经了多少艰难险阻才完整地探索出了这片海岸,强森上士都有些肃然起敬了。不过此时显然不是感慨这些东西的时候,强森收起了自己的情绪,大步走出了舰桥,他要去向水手们传达命令了。

    两艘探险船在4月12日中午终于抵达了李毅在海图上敲定的地点。这里是一片优良的避风港湾,一道斜插如海的半岛将汹涌而来的海浪阻隔在外,形成了一个天然的避风湾。两艘船上同时放下了许多小艇,强森上士带着水手们划着小艇进入了海湾内,开始测量水深标注航道。

    在忙活了大半天后,一直到天快要擦黑时,强森上士才终于带着水手们回到了大船上。很快,两艘探险船一前一后沿着标注好的航道驶进了这个天然港湾内,然后选择一个近岸处下锚停泊。谢天谢地,这里的海底不是坚硬的石头,而是有粘滞性的淤泥,这使得铁锚能够牢牢固定在海底。

    第二天天一亮,两艘船上便放下了好几艘小艇,水手们划着小艇将大批八旗武士送上了岸。这些八旗武士手持长矛步弓,将四周仔仔细细搜了个遍,并没有发现任何人类活动的踪迹。在确认这是一块荒无人烟的土地后,李毅也乘坐着小艇上了岸。

    他用脚上的牛皮军靴使劲在地上蹬了蹬,然后咧嘴笑了。这里就是后世西澳地区的奥尔巴尼港啊,一座天然良港。而眼前这块不大的海湾应该就是所谓的皇家公主湾了,皇家公主湾东面的海湾应当就是后世的乔治王峡湾了,这里应当也是后世西澳地区最早有欧洲人活动的地区。当然,如今这里归东岸人了!两名水手在海滩上埋下了一块石碑,正式宣示了华夏东岸共和国对这里的主权要求。

    既然宣示了主权,那么李毅接下来就过起了给这片新发现的土地命名的瘾。这个地方大概是此刻地球上最孤独的地区了吧,嗯,那座孤零零的山就叫孤山,这片海湾就叫孤山湾吧。一名海军实习参谋站在李毅身后,在听到他的话语后立刻忠实地在一份新绘制的地图上写下了这个名字。

    水手们在一些八旗武士的护卫下上岸寻找水源去了,而剩下的四百多名八旗武士此时也已经悉数上岸。在踏上坚实的陆地上,他们中很多被风浪折磨得快要发疯的家伙们几乎都快感动得哭了。八旗武士首领莫大勇奉李毅命令,带着一帮精神头还算好的八旗武士开始去内陆森林边缘砍伐一些树木。

    按照李毅的想法,部分身体状况实在太差,已经不适合继续跟随船队航行下去的八旗武士将被临时安置在这里。而现在大家需要做的,就是为他们修建一道简单的防御和居住设施,比如木栅栏房屋什么的。一些没有活干的水手们也加入了进来,他们从船舱内搬出了很多拉锯伐木斧,然后去森林边砍树。

    大伙儿就这样一直忙活了好几天,直到为即将留守此地的大约七八十名八旗武士建起了一道木栅栏围墙两座瞭望塔和一排十来间木屋后,才终于准备收工回船。莫大勇在留守此地的八旗武士内任命了一正一副两名管理者,嘱咐他们在此地坚守岗位,如果有余力的话最好再在海岸边修起一座木质栈桥,以方便下次有船只来到后停靠。

    探险船队给他们留下了足够吃两年的粮食一公一母两头驼峰牛一些粮种农具工具武器以及盐巴布匹等生活物资,甚至还遗留了两门4磅小炮给他们。虽然这地区没发现有土著活动,而且就算有的话多半也处于石器时代,但有备无患总没错不是。

    一切都安排妥当后,4月15日,休整了好几天的探险船队离开了那些孤独镇守在此地的数十名八旗武士,离开了孤山海湾,开始顺着洋流与西风,继续朝东前进。这次有了东西方向绵延的澳洲陆地做参照物,沿着大澳洲湾海域向东航行的东岸探险船队的旅途便顺利了许多。沿途风浪也不甚大,洋流风向都给足了面子,这往澳洲东海岸而去的航行当真是惬意无比。(未完待续索,!



第八十章 伟大的航行(五)
    斩波号和破浪号这两艘探险船顺着自西向东的洋流与西南风,关闭了蒸汽主机,以一种不快不慢的速度向东航行着。之所以关闭蒸汽主机,主要还是为了减少煤耗以及机械磨损。虽然目前两艘船加起来才消耗了不到一百吨燃煤(每小时消耗80千克塔城煤),而且机械备件也带了很多,但海上长途旅行,能省一点是一点吧。他们时而靠近海岸,考察一下沿岸的地形与植被;时而远离海岸,到南面大风浪区加速航行。

    1642年4月26日,沿着澳洲南海岸航行的东岸探险船队抵达了澳洲大陆与塔斯马尼亚岛之间巴斯海峡,在花费了少许时间确认了一下自己的位置后,两艘船在李毅的命令下转向北方,驶进了澳洲大陆上的一处海湾内。此海湾被两个相距仅两三公里的海岬封闭在内,形成了一个天然的避风湾。两艘船在水手们标注好的航道内小心翼翼地驶了进去,然后在海湾内下锚停泊。

    强森,带上五十个水手上岸警戒,这地方可能有土著出没。李毅站在舰桥上,一边用望远镜观察着岸上情形,一边说道。这里就是墨尔本了啊,海岸边全是一马平川的草原与森林,远处还有一些不高的山脉。这里深处海湾之内,陆上又有大河森林和富饶的平原,地理位置还这么地好,真是上天赐予东岸人的绝佳土地。

    遵命,长官。强森行了个礼,然后到甲板上去挑选水手去了。被挑选到的水手一人被分发了一枝步枪。然后便分乘多艘小艇划上了岸。五十个火枪手。足够对付一些不开眼的土著了。对于那些尚处于石器时代文明层次甚至比那些班图黑人还低的澳洲土著。无论是李毅还是强森上士都没有太过在意,派五十名火枪手上岸,也仅仅是为了以防万一而已。

    莫大勇,带上你所有还能动弹的手下,立即带上工具,给我上岸到指定区域内去采挖。记住,挖掘深度不得低于四米,一处不行就立刻换另一处。直到给我挖出煤炭来为止!快去吧!李毅朝恭敬地站在自己面前的高大八旗武士说道。

    莫大勇低声应是,然后迅速走了出去。虽然李长官的命令有些没头没脑的,比如他怎么知道哪些地方会有煤炭的?难道他的祖先曾经来勘探过这里吗?不过上峰的命令他可不敢违背,因此他很快便召集了自己的手下,带上了铁锹铁镐麻袋等工具,分批搭乘小艇朝岸上指定地区而去。李毅给他们划定的地区位于后世墨尔本的阿尔托纳区,这里有着埋藏极浅的煤炭——大部分是褐煤,少部分是黑煤。同样的,在海湾外面的阿格莱希地区(angle色a)也有一个这样的煤田。

    这两个煤田都不是什么储量丰富的大煤田,不过还是那句话。在17世纪,这样的煤田已经不算小了。尤其对暂时没想过在这里大办工业的东岸人来说,这里的褐煤只是给路过的船只提供一些燃料而已,消耗能有多大?

    虽然褐煤的燃烧热值不高,但和本地出产的少部分黑煤搭配着烧的话,也能够给这些船只提供相当的续航力了。在李毅的想法中,最理想的还是开采到东海岸纽卡斯尔内陆的猎人谷煤矿带,这里大都是露天埋藏的优质黑煤。不过这在目前看来也就只能想想而已。本土不提供大量的技术人员和物资,单靠李毅手底下这几百号人,休想开采出那些深处内陆地区的煤炭,就是开采出来也很难外运。因此,想来想去,还是先凑合着用墨尔本附近的这个以产褐煤为主的煤矿吧。褐煤就褐煤,总比没煤用的时候烧木炭强吧。

    打信号给‘破浪’号的安处少尉,让他带一批人上岸搭设帐篷,设立临时营地。李毅放下了挂在胸前的望远镜,继续开始下令:营地搭建完毕后去那边的森林处伐木建造房屋!

    很快,接到命令的破浪号上也放下了大批交通艇,然后一群水手们携带着大量物资开始登陆。与此同时,百无聊赖的李毅开始组织水手们利用船上的渔网,在海湾内进行捕鱼。虽然一直在高纬度地区航行,气温不算很高(10多度),但食物储藏室内的那些木桶里的腌肉熏肉仍然散发出了一股难以描述的气味。因此,航行过程中的捕鱼活动一直深受水手们的喜爱,尤其是斩波号破浪号这种装备了大型拖网的多功能探险船,在航行过程中便经常下网捕鱼,为大家提供宝贵的蛋白质补充。

    到了傍晚时分,上岸搭设临时营地完毕的安处少尉乘坐交通艇来到了静静停泊在港湾内的斩波号上。一整天都没发现有土著过来骚扰我们。安处少尉轻松地说道,临时营地已经搭建完毕,拉了两道铁丝网,晚上莫大勇带两百个人驻守在那里,看守那些我们带上岸的工具粮食和武器。不过看起来他们还没找到煤田所在地,接下来还要继续挖,天知道他们还要花费多少时间。

    嗯。李毅上尉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然后坚决地说道:不管找几天也要找出这个煤田来,这里可是我们已知的澳洲煤田中最容易开采的一处了。难不成我们要去猎人谷的内陆地区,或者塔斯马尼亚岛的泰马河深处去挖煤?那样都不现实,还是这里最靠谱!我们还可以在这里等一个星期,一个星期内再找不到的话那我也无话可说,直接打包上船去纽卡斯尔附近的猎人谷去找矿吧。

    如果找到矿了呢?安处少尉追问道,找到矿以后你准备如何安排?还像在奥尔巴尼嗯,孤山港那边安排人留守设点吗?

    当然了,这里是重要的中途加煤补水点,当然要留一部分人手在此地了。李毅理所当然地说道,我准备留一百个八旗武士在此地,先建立一个初级的据点,等以后再想办法扩建,你觉得怎么样?

    这里作为最容易开采的一个露天煤田,自然是要设点的。安处望着李毅,有些不理解地问道:但你不觉得这里和孤山港有些重叠了吗?孤山港离此地也就十天左右的航程,如果机帆并用的话甚至还用不了十天,我认为这两个点之间只需要存在一个就可以了,我倾向于墨尔本,因为这里有煤炭。

    你不能这样想。我在这里设置两个点,自然是有我自己的考虑的。李毅摆了摆手,说道:从墨尔本沿澳洲东海岸北上经新几内亚岛,至济州岛附近海域,一路上洋流风向多变,沿途气候水文条件也极为复杂,一切顺利的情况下我估算着怎么着也要航行一个月左右才能到。

    安处点了点头,表示认同李毅的判断。

    这是去程。回程的话虽然能快一些,但少说也得二十天以上。李毅继续解释着,当我们的船上拉满人口从明国沿海取道菲律宾以东洋面南下时,就目前的国际形势来说我们唯一能走的只有继续顺着澳洲东海岸南下返回墨尔本。从明国弄来的人口将就地在墨尔本修养一些时日,然后乘船向西抵达孤山港。这一段航程比较艰难,你别看我们来的时候只花了10天,如果机帆并用甚至只要六七天,但反过来走可就是逆风逆水了,我们很可能要走二十来天才能从墨尔本抵达孤山港。

    移民抵达孤山港后将继续休养一段时间,休养完毕后乘船沿着澳洲西海岸北上,接着顺着南印度洋终年的逆时针环流抵达新华夏地区的新华堡。李毅一边说一边用铅笔在纸上画起了航线图,这一段航程也比较艰难。其大部分时间都在赤道附近区域航行,食物饮水很容易变质。而且,我们也不能忘了这炎热的天气很容易使移民的健康状况快速恶化,甚至爆发传染病。不过现在也只能这样走了,这已经是最优选择,毕竟澳洲北海岸这条航线我们暂时不能去碰;还有我们总不能从墨尔本继续向东航行做环球旅行吧,那样距离就太长了,航程搞不好也要将近两个月,纯粹是作死。

    其实还有一个选择,我们可以顺着黑潮走北太平洋航线,然后在北美西海岸登陆休整,最后再沿着整个南美洲大陆西海岸南下,绕过合恩角,抵达须鲸港,再返回本土。当然了,这条航线也实在太长了,只能作为备选航线。安处笑着说道,好吧,看来你是对的。奥尔巴尼墨尔本这两个据点都不能少。最后一个问题,当初为什么不选择珀斯作为西面的据点呢?

    谁让我的船走过了,然后先找到的是奥尔巴尼呢?李毅一脸无辜地说道。(未完待续索,!



第八十一章 伟大的航行(六)
    1642年4月28日,小雨,东南风三级。

    果然是人多好办事,在四百多名八旗武士和百来个东岸水手的通力协作下,他们只花了两天半的时间就在这片不大的沿海地带上掘到了第一个储煤点。该储煤点煤炭埋藏深度还不到三米,非常适合采掘。

    找到这个储煤点后,李毅立刻调集了大量人手开始在此点附近开挖,果然发现这里有一个不小的储煤带。虽然其中几乎都是碳化程度较低的褐煤,但李毅等人已经相当兴奋了,这个煤田的出现几乎就在一瞬间轻易解决了困扰东岸人许久的蒸汽船中途加煤难题。

    要知道,如果没有找到这个煤田的话,那么东岸人就只有从塔城地区运输大量煤炭过来到孤山港和此地储存。而这必然会限制到这两个补给点的各项建设活动,因为从本土过来的船只携带了大量的煤炭,肯定会挤占到其他物资的运输空间,这对这两地的长远建设其实是很不利的。不过如今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了,东岸人从塔城出发的船只除了携带少量煤炭以外,腾出来的船舱就可以装运大量生活物资和生产资料,以供应这两地尽快建设,以便能够容纳大量的明国移民。

    我决定了,在这里留一些人手,先把架子搭起来。等以后明国移民大量涌入后,再逐步展开后续建设。目前这里的任务主要是挖掘出更多的煤炭出来,以供应今后可能路过的本土蒸汽船只。李毅弯腰抓了一块挖出来的煤炭看了看,然后转头朝安处说道:就是可惜了大多是褐煤。不管了。嗯。我们带300个人走。剩下的90多人都留在这里。和孤山港那边一样,我们给他们留一些武器粮食种子什么的,再帮他们建一个木质寨子,就这样!

    安处点了点头。李毅说的没错,在这里有个木头寨堡,再留下近百名武技娴熟的八旗武士,足以对付那些可能出现的澳洲土著了。那些愚昧野蛮的澳洲土著绝对无法和身披铠甲手握强弓火炮的八旗武士对抗,因此这边的安全其实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

    对了。孤山港已经由我命名了,这墨尔本地区的命名权就交给你啦。怎么样,我够意思吧?哈哈。李毅拍了拍安处的肩膀,笑着说道。
1...154155156157158...121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