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孤独麦客
哦?他倒是不辞辛劳,卫生所的伤病员多吗?王铁锤一屁股坐在了一张椅子上,随口问道。
不少。罗德里戈略有些忧心地说道:去年五月八月和十一月份分别来了三批奴隶总计1300人,目前因为疾病工亡战斗等因素死亡了119人,前后患病400多人次,其中无法治愈的恶性疟疾患者多达87人,其余人也多多少少患有一些慢性病,总减员率令人触目惊心。而且,去年五月份的第一批登陆者的死亡率目前已经攀升到了30以上
唔。王铁锤也不知道说什么好。目前穿越众虽然在科学技术上有了一定的进步,不过在医学上面仍然是一片空白,原因就是太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人才了。与之相对应的是,国内卫生学校医学校培养出来的一干医生和护士的水平也很低,对于患病的人能起的作用实在有限。更别说目前才刚刚部分脱离蛮荒气息新华夏殖民地了,这边有限的几个医护人员所能做的也就是给患病者提供一个相对舒适的生活环境和较为精心的照料了。至于说让他们给你看病还是算了吧,还不如靠自己硬捱呢。
不过好在死亡和患病的基本上都是八旗奴隶。罗德里戈又小心翼翼地解释了句,101连的官兵和宝贵的技术人员们的健康状况都还不错,就连新过来的四百多爱尔兰移民也都大体上保持着健康,这从每次集中军事训练时请病假的人数就可以看得出来。
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的。开发蛮荒地界嘛,条件又有限,死人是难免的。王铁锤随口鼓励了几句,我看你们这里现在整得还不错嘛。至少城区周围几百米内一片清爽,如果不出城的话,得疟疾的几率是大大减小了。对了,现在本土那边的焦化厂的生产逐渐走上正轨了,再给他们一些时间他们也许就能够用苯制作一些杀虫剂出来,然后可以让他们送一些到这边来给你们试试效果。
那样就太好了。罗德里戈有些高兴地说道,现在本土那边对木料的需求开始逐渐旺盛了起来,我们每日里需要进山伐木的奴隶工是越来越多,山里光伐木营地就建了四个,这些人一不小心就会被蚊虫叮咬从而染上疟疾。我们虽然在那里填平了一些水坑,但仍然难以彻底杜绝蚊子的出没,如果能有一些杀虫剂的话,应该能够极大地改善他们的处境。
王铁锤呵呵一笑,没再说话,他刚才也就是随口一说而已,当不得真。
话说用煤焦油里提炼出的苯制作五氯苯酚六六六ddt之类的杀毒剂岂是那么容易的。别的不说,制作五氯苯酚首先就需要六氯苯酚,而六氯苯酚需要苯和氯气作用得到,而这氯气的制作对于现阶段的华夏东岸共和国来说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传统的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备的方法对于现在就不现实,因为大家现在根本还没玩到电这一步呢,而用浓硫酸氯化钠和软锰矿反应制作氯气又实在太过于浪费。
因此,王铁锤这话搁现在也就是安慰安慰人家而已,至少几年内化工部门很难通过低廉的工业化生产模式制备出足够的杀虫剂和消毒剂。(未完待续索,!
第二十九章 新华堡(二)
史钦杰站在城东椰树溪水库边新建的木材加工厂内,仔细观察着这座依靠本土支援过来的部分技术人员们主持运转的工厂。厂子内管理技术人员绝大部分都是本土过来的外来者,少部分是在本地爱尔兰移民中招募的,至于一般工人则由八旗奴隶或马来奴隶充当。
木材加工厂分加工车间和干燥车间两部分。干燥车间目前只建了一座临时使用性质的小烘干土窑,高约三米,使用的是在东岸本土已被淘汰的烟熏烘干法。即将木材堆叠在一块儿,然后在材堆最底部用小火燃烧,靠燃烧产生的烟气热量来烘干木材。这种方法不但干燥速度慢干燥不够均匀,而且还容易引起火灾,环境污染也比较大。
目前本土已经淘汰了这种落后的技术,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先进的坑道烟熏烘干法。即在烘干窑墙体的内侧四周设立很多矩形的砖砌烟道,烟道上方布满孔洞。生产的时候在烟道内放入燃料燃烧,然后靠燃烧的烟气熏干木材。可以看得出来,这种烘干木材的法子和前一种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它的好处就是让材堆与明火完全脱离了接触,通过加热窑内充当介质的湿空气对木材进行加热烘干,使之发生火灾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不过在新华堡此番上这个项目的时候,本土新来的技术人员向史钦杰提出了使用砖窑废热气来烘干木材的建议。他们认为,新华夏地区缺乏煤炭又天气湿热,收集干燥的柴草类燃料比较麻烦。再加上传统的烘干窑需要大量的投料工司炉工。因此对于劳动力缺乏的新华夏地区都不是很适合。
正好目前新华堡城外正在使用的小土窑制砖产能相对有限。而且经过雨季几个月的冲刷,原本粘土制作的窑体损毁不轻,各种因素交织之下史钦杰便准备在四月份雨季结束的时候开工修建一座规模宏大的制砖轮窑,一劳永逸地解决上述问题。
该轮窑与本土早期修建的轮窑相差不多,如果正常生产的话,年产一千五百万块标准砖以上不成问题(本土现有轮窑三座,各年产标准砖3600万块,工人包括奴隶工在内总计两千多人)。不过这么大的产能。需要的工人数量也绝对是不小的,主持砖窑厂修建的裴索宁就向他直言,可能需要四五百人左右。因为每天制作砖坯需要的熟练工人就是一个海量,这个时候,史钦杰真的是无比怀念21世纪时的自动制砖机了。据说本土已经在研究此类机械,不过缓不济急,看来新华堡这边暂时还是需要大量人力来手工制作砖坯了。
新的轮窑按照本土那边的数据参数计算的话,大概每小时能产生60008000立方米的废烟气,温度大约在80100度左右。而木材的燃点为250300c,正好可以用来烘干木材。根据估算。这样的废热气流量用来烘干两座五六十立方米容量(指木材容量)的窑是绰绰有余了。按照烘干一批木材平均需要六天时间计算,每年烘干50006000立方米以上的木材没有任何问题。这么多的木材。用来造几艘战列舰都够了,更别提以后这边主打的商船制造,也许,新华夏殖民地将来还可以向国内出口一定数量的造船木材呢。
当然,海军部门比较挑剔,那帮脑子顽固的家伙目前只接受用特殊手段阴干的木材用来制造战舰船体,而拒绝使用任何烘干窑快速烘干的木材,理由是烘干的木材质量不可靠。因此,将来出口到国内的木材只能给本土那两家造船厂造造商船和渔船了,实在不行还可以给本土木材加工厂用来制造马车工具家具枪托等部件。
对于技术人员们提出的这个建议,史钦杰只是稍微思考了下后便欣然同意了。没办法,新华夏这边不像本土有平安煤矿源源不断供给过来的煤炭,像烧砖都只能让奴隶们自己去收集柴草晾干后拿来烧。仅有的一些本土运过来的煤炭也被石灰窑和水泥窑拿去烧石灰和水泥用了。可以说,要想在新华夏地区发展任何高耗能的产业如非必要一般都不会得到史钦杰的允许,因此此次技术员们提出使用砖窑厂排出的废热气来烘干木材着实是对了他的胃口了,无他,主要是省了很多燃料。
虽然雨季不便施工,但木材加工厂仍然利用雨季几个月内难得的一些晴天天气在原本已经平整好的土地上搭起了许多木制遮雨棚。而遮雨棚下,许多八旗奴隶们正在修砌厂房,最近由于修城墙占用了大量的砖头,木材加工厂分到的使用配额很少,大概一天只有不到两千块的样子,因此进度一直不快。为此,工厂的负责人趁着史钦杰前来视察的时候开始大叹苦水,抱怨建材不足,他很难按时完成任务等等。
工厂负责人的抱怨史钦杰很清楚,他们完不成任务就会遭到自己的考核,此时向自己诉苦也算是提前打预防针了。史钦杰对此事也是哈哈一笑,就此揭过,毕竟这事确实也怪不着人家么。
不过说到这个红砖不够,确实也是一个制约如今新华堡发展的重大问题。按照现有的那座小土窑的产量(年产三百五十万块),这砖头还真是不够用,不说别的,这修城墙就是一个消耗砖头的超级大户啊。史钦杰算了算,要是正在修建的城墙不大量掺杂石块而全部使用现有的大号城墙专用砖(大小是标准砖的4倍)修建的话,每米城墙大概要消耗26万块砖头。这个消耗量是惊人的,要知道本土每年产砖数量将近11亿块,却仍然不敷使用。这不,这两年陆续新建的几个定居点的城墙要么还没有完工,要么修建的也都是区区数百米的小城堡,就这还是在大量使用了石块和木头混合的情况下呢。
因此,新华堡的建设与其靠从本土运砖头(每艘运输船运二十万块标准砖)来建设,还不如立足于自身大力在本地烧砖呢。当年南非河中堡的建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莫茗和刘昂二人利用本土运来的砖头立了好几个小土窑,然后再驱使大批土著们去采石,就这样一开始修建的也不过是一个很小的城堡,后来建材富余后几经扩建才有了如今的这副模样。
真是个头疼的事啊。史钦杰也有些着急,谁让自动制砖机到现在还没能弄出来呢?要是让这边的奴隶们手工去做砖坯,即使让他们一人一天工作14小时,那一个人一天也就能做个一两百块砖坯出来,更别提一开始那些笨手笨脚的奴隶们很可能还达不到这么高的劳动效率。而且,目前的小土窑的容量也是有极限的,一次也就能烧个三万多块砖头,烧一次就要三天,年产量撑死了一年也才三四百万块,这还不够填牙缝的呢。
看来上轮窑的事情要抓紧了。史钦杰暗自寻思着,嗯,雨季一结束就开工。接下来一阵子烧的砖头都得存着,这次运过来的一批耐火砖也得留着。最初规划的年产1500万块标准砖的轮窑看来还是保守了一些,最好能和本土的看齐,年产三四千万块,那样我干啥就都有底了。接下来修城墙修房屋修码头修水利灌溉设施修炮台甚至修工厂,哪样不得用到海量的建筑物资啊。愁都愁死我了,也不知道那些欧洲国家的土鳖们每到一个殖民地是怎么建据点的。难道一开始就和那些土著们一样先搭茅草棚子木屋什么的对付个一两年再说?还是大量驱使当地的奴隶们开山采石造屋?
看完了干燥车间,史钦杰又走到了隔壁的加工车间。这里就乏善可陈了,一些从本土过来的木匠,带着一帮在本地新招收的学徒,正在处理原木。原木从上游山里的伐木营地采伐下来后,就地去枝去叶去皮,剩下的原木接着由奴隶们顺着河道一路拉到加工车间内,然后整齐叠放在一边的遮雨棚下,等待车间内的木匠们来对其进行保湿防腐和杀虫处理。
沿着水库河岸边,车间也已经安装起了几座简易的木制水力锯床水力木工车床之类的玩意儿,这都是木匠们将来加工木材所需要的工具。很遗憾,本土最先进的蒸汽锯床蒸汽木工车床在现阶段还是绝对禁止流入到任何海外殖民地的,谁来打招呼都不好使。因此,这些从本土过来的木工师傅们只能继续使用着当初他们曾经使用过不少年头的落后设备来加工木材。
看完了木材加工厂,史钦杰又稍稍叮嘱了几乎,然后便在卫兵的簇拥下打着雨伞朝城内办公室走去。(未完待续索,!
第三十章 新华堡(三)
史钦杰很快在城内自己的办公室内遇到了王铁锤等一干海军众。并且,很快他的副手——马达加斯加开拓队副队长陆军第101连连长徐刚也赶了过来。
徐刚中等身材,戴着一副眼镜,平日里总给人一副斯文的印象。不过这家伙可是个不折不扣的老兵了,穿越以来的每一场战斗几乎都参与过,在陆军里的资历相当之老。这次为了给新华夏殖民地的开发保驾护航,从去年年初军部便将101连这个预备役部队动员满编,集中整训了几个月后便全体装船运到了南非,然后又分批来到了新华夏殖民地。
执委会和军部将徐刚任命为马达加斯加开拓队副队长陆军第101连连长的意图很清楚,就是利用徐刚在军队中多年的资历以及在剿杀查鲁亚瓜拉尼反抗者中建立起来的丰富战斗经验,稳定住新华夏殖民地这个华夏东岸共和国在印度洋上最重要据点的局面,并逐步开拓出更大的生存空间出来。毕竟,执委会的诸位委员们有些担心史钦杰这个性格过于平和甚至可以说有些软弱的人能不能够有效掌控住这里的局面。因此,就有了将徐刚这个双手沾满土著血腥的刽子手派到新华堡来上任的这一幕。
让勤务兵给一干人各上了一杯茶后,史钦杰便急切地询问起了王铁锤这次给他们运了哪些东西过来。
一批水泥石灰耐火砖钢筋等建材,剩下的都是粮食工具等生活物资和生产工具。对了,还给你们运来了一些粮食种子。土豆大豆水稻小麦等啥种子都有。据说都是农业局种子培育中心试验田内经过几代杂交优选出来的粮种。不过呢。郑斌那小子交给我的时候说也就是比一般的种子强一些。抗病害能力和产量啥的比普通的种子提高有限,至于更优秀的种子他们目前还在继续研究。王铁锤从兜里摸出一张写着字的白纸,一边看一边说道。
有种子来了就行。史钦杰满足地笑了笑,说道:这些种子我会找一些试验田种下,然后再选优种继续种植。
嗯,是这个理。王铁锤给自己点了个烟斗,附和着说道。突然他好像又想起了什么似的,转而又朝史钦杰说道:对了。老史,我出来前农业局的郑斌让我劝你这边少种水稻来着,说水稻田容易孳生蚊虫,从而导致你这边的劳动力大量感染疟疾,失去劳动能力甚至死亡。我觉得挺有道理的,你自己好好考虑一下吧。
我又何尝不知道这边蚊虫的厉害?史钦杰苦笑了下,也给自己点了个烟斗,然后继续说道:在没有化肥农药,也没有特别优选种子或精耕细作的情况下,水稻是我们目前手头除玉米外唯一种子产量比在1:10以上的主要农作物了。更难得的是这边的环境非常适合种植水稻。不种真是可惜了。不过你说的疟疾确实也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种水稻插秧拔草施肥到收割。都很容易被蚊子叮咬,得了疟疾就完蛋了。
老史,我一直想问一下,新华夏这边的疟疾真的这么玄乎么?得病率真的有那么高?一直坐在一旁没说话的徐刚也开口问道。
这个问题怎么说呢,说高也高,说不高也不高。史钦杰先是说了几句没营养的话,然后话锋一转,说道:其实全看你防护做得怎么样了。这边的蚊子体内的疟原虫基本全都是恶性疟原虫,不过带病率据我观察并不是太高,本土那边资料室里也有一些这方面的介绍,我记得带病率平均下来大概在1多一点的样子。也就是说你被蚊子咬了一口,然后你只有1的几率会感染疟疾。看起来几率不高,可问题是如果你每天被蚊子咬个十七八次,那么这个得病几率叠加起来一看就有点恐怖了。时间长了的话,其实是很难不中招的,除非你很少到有蚊子的地方去活动。要想所有人都不中招,除了加强防护外,最好的措施就是消灭这座岛上所有感染疟疾的人。那样没有了病毒来源,即使你被蚊子叮咬了,那么你也不用太过担心会感染疟疾,可问题是这样不现实,至少目前不现实。
徐刚默默地点了点头。他刚来到此地,之前对疟疾也没有一个直观的概念,此刻听史钦杰科普完了后,心里多多少少有了些底。
水稻肯定是要种的,不过我会少种一点,只种几亩实验田,就算是优选一些种子用的吧。史钦杰又说道,其他的我想了想,旱季时种大豆小麦,雨季时由于淋溶作用剧烈,表层土地肥力不足,那么就种玉米红薯这种深根作物吧。正好此地也需要这种高产作物来解决粮食问题,不然光种大豆小麦这种玩意肯定不够吃的。考虑到以后还要接待大量明朝移民过来,这粮食储备不丰总不是个事啊。对了,这边还很适合种一些剑麻,这种东西国内应该很需要的吧,不管是民用还是海军采购,这需求量一直都很大的。这边种植上规模后,以后就不用再从英国俄罗斯进口了。
我看这样行。王铁锤在旁边附和了句,旱季时干脆只种一种大豆算了,还能改善土壤,而且大豆也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军用物资,无论是陆军还是海军的需求量都很大。雨季时种玉米正好,而且这边的微酸性土壤也正适合种这玩意儿吧,嘿嘿,这边土地虽然贫瘠了些,但到时候种种玉米却没太大的关系。
光种玉米肯定不行的。史钦杰摆了摆手,说道:还是得红薯玉米间种,不然这单产数字也是很寒碜人的。你别不信,在没有足够化肥和有效的杀虫剂的情况下,虽然这边的土壤气候条件都挺适合玉米生长,我们也优选了一些种子,但亩产多半也就在250斤到300斤之间,不会再高了。玉米成为高产农作物,那是在后世大力培育杂交品种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的情况下。以我们目前的农业水平,亩产能达到250斤都得精耕细作了。你看看南非河中堡那边,种的那些玉米高粱,虽然每年冬天都清塘肥田,也有农技站的人指导精耕细作,但在不使用化肥的情况下单产就是上不去。即使修建了完善的水利灌溉设施,高粱亩产始终在300斤左右徘徊,小麦亩产更是只有200斤左右,有时候还不到点。所以啊,我们这边还是得实行玉米和红薯间种,这样能大大提高单产。而且,这两种作物都是深根作物,能够吸收土壤较深层次的养分,减少热带地区淋溶作用的影响。
那这个红薯与玉米间种的话一亩能收多少粮食?徐刚又在旁边问道。他问完后王铁锤也看向了史钦杰,显然他对这个问题也比较关心。
这个说不好,我也只能估算。史钦杰摇了摇头,说道:农业部以前也没有做过这方面的种植实验,而且就算有过实验也做不得准,毕竟土壤和气候环境都不一样。我只能按照这么多年来农业部在各地农田中采集出来的数据进行估算,嗯,我预计大概每亩能收玉米150200斤红薯500600斤。当然,实际种植时产量可能会有些上下偏差,因为产量也要看土地施肥状况气候病虫害以及精耕细作程度,不过平均下来每亩收个六七百斤上下的粮食应该问题不大。
王铁锤和徐刚对视了眼,两人对这个产量都自觉很满意。对于新华夏殖民地这种远离本土的飞地,在母国海上运力极其有限的情况下,最好还是能够自给自足的好。当然这个自给自足是指能够解决基本生活所需,至于工业产品方面的自给自足就基本不太可能了,毕竟殖民地就要有殖民地的觉悟,而且现阶段本土那边铁定也是不会让那些先进的工业技术和工艺流程流出到殖民地的,这不是制约殖民地的发展,而是事关国家安全。
而要解决生活所需,最基本的一点便是粮食。如今新华夏殖民地这边包括奴隶在内的小两千人一直吃的都是从南非河中堡运过来的高粱,不过这种情况必须得到改善。不然的话,当高粱占据了宝贵的运输吨位时,那么其他的一些物资例如奴隶建材布匹和铁制品等等就会相应地少起来,这对殖民地的发展很不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