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孤独麦客

    毫无疑问,一旦电动车床成熟稳定并推向市场后,可以瞬间淘汰东岸在用的所有蒸汽车床,目前仍在很多地方随处可见的中央蒸汽动力车间也会慢慢关闭,除非是那些进度要求不高的产品电动机的优势实在是太大了,单就稳定性一项而言,就已经完爆各路蒸汽车床,而稳定性对于机械加工精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你们厂新搬过来,有什么要求尽管提。我给不了你们钱,但我分管科技,新技术总还能为你们指点指点的。工程院的那帮人前阵子还找到了我,说很多研究出来的技术没法产业化,让我想想办法。呵呵,所以我们的技术储备还是很雄厚的,你们要有信心。邱海洋伸手摸了摸擦得锃亮的新机器,笑呵呵地说道。




第三百五十五章 技术储备(二)
    356 技术储备(二)

    陈小毛,又要去上工了啊?大清早六点半,穿着工作服的陈小毛来到一家小食店面前,老板立刻高兴地打着招呼,同时将几个鳕鱼球从锅里挑出来,稍稍冷了冷后,便用油纸包起来,递到了陈小毛手里。 小 说

    鳕鱼球是东岸传统食品了,是用东岸近海捕捞的鳕鱼剔骨后剁碎成团,和以面粉油炸而成,有点类似中国的狮子头。而事实上这种食物也正是淮安府移民发明的,他们从狮子头里面找到了灵感,然后利用东岸产量巨大的鳕鱼做出了创新,最终形成油炸鳕鱼球这么一种传统快餐食品,是工人阶级的最爱之一。

    陈小毛从兜里摸出几个新版铜钱,塞到旁边的一个钱盒里,犹豫了一下后,又说道:给我准备一些小羊肋排,老规矩,中午我来店里吃。

    店老板听后立即会意,笑着说道:好咧。今天你运气好,南锥那边刚运来一批新羊,都是顶呱呱的,很多老伙计抢着要吃。我给你弄点肋排,再加一点腿肉,一会就焖上,中午下工了正好来吃。

    店老板所说的焖罐小羊排是东岸传统名菜了。当然这个传统可能还不够长,大概也就二三十年的样子,不过就流行程度而言却非常惊人,已经与土豆炖牛肉蛤蜊豆腐汤等一样,成了地地道道的本帮名菜。

    这种菜据说是一位来自奥斯曼帝国的移民发明了,融合了一些来自中国的元素,最后东西交融,形成了一道深受东岸人民喜爱的菜肴。这道菜说穿了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用一个大大的盆形陶罐,底部刷一层油,放入切好的小羊肋排土豆块,以及进口自摩洛哥的迷迭香等香料,然后盖好陶罐盖子,四周用木炭围住,点火焖烧。

    焖烧羊肉无疑是非常美味的,这既得益于烹制的过程,也和南锥小山羊鲜嫩的品质有关,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相信随着外来移民的日益增多,各种不同的文化在这里碰撞,最后都被东岸文化吸收入内,形成了自己民族独特的风格。

    陈小毛在小食店那里吃完鳕鱼球后,便不再耽搁,大踏步走进了不远处的大鱼河海军造船厂的厂区内虽然已经从首都搬来了青岛港,但据说是传统,船厂前的大鱼河字样却始终保留着,一如已经慢慢搬到拉普拉塔河以南的大鱼河纺织厂一样。

    小毛,一会把心送来的铜皮检查一遍,铁岭重工的,看看质量怎么样。刚来到车间,坐在门口抽烟的组长叫住了陈小毛,吩咐道。

    明白了,组长。陈小毛答应了一声,然后便朝对方铜皮的地方走去。他们这个车间不是船厂的核心车间,但也不可或缺,嗯,主要是给重要船只的船底覆盖铜皮,以减轻船底被浮游生物的侵害,延长船只使用寿命。

    铜皮一般都是从铁岭重工联合体采购的,有时候也会从更北方的平安煤钢联合体采购一些,那个重工集团同样有一个有色金属轧制车间,不过采购量不如铁岭重工,主要考虑的还是运输物流成本。

    对铜皮质量的检测主要还是靠化学法,即取样一小块铜皮,然后送到化学检验室内,通过化学反应称量出铜以及其他杂质金属的百分比。这个过程不需要太长的时间,大概只花了一个多小时,陈小毛便从化学检验室的两位工程师那里得到了结果,然后飞奔着去找组长了。

    班长,含铜量61,非常准。看到正在加工一根铅管的组长后,陈小毛立刻汇报道:最近他们送来的铜的含量都十分稳定,奇了怪了。

    一点都不奇怪。示意陈小毛一起坐下抽烟后,组长说道:上次你请假不在,不知道而已。工程院的人已经过来了,他们采用了新方法新技术,纯铜的含量已经到995以上了,因此控制这种铜合金的含量简直是小菜一碟。

    他们发明了铜矿石与氧化铁的熔融提炼新方法,通过二次煅烧精炼,大大提升了铜的含量。为此,南海运输公司已经在想办法收购欧洲人冶炼铜后留下的废渣了,价格简直和白捡一样,这就是科学的力量啊。组长抽了口烟,说道。

    话说东岸的工程技术研究院手头还是有不少技术储备的。比如,他们之前一直在小规模研究验证的精炼铜的方法,前阵子刚刚取得小成,便与铁岭重工联合体展开合作,通过改进生产工艺等方法,将铜的精度大幅度提高,给东岸的工业生产及科学研究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更有甚者,几个脑瓜灵活的人提出,是不是可以去旧大陆收购当地人冶炼铜之后剩下的矿渣,那里边一般还含有2035不等的铜,但当地人却没有办法进一步提炼,只能弃之不顾,非常浪费。

    基于这个原因,本土嘱咐南海运输公司到旧大陆各处代为收购各类炼铜矿渣,然后运回本土进一步提炼。要知道,随着东岸工业的迅速发展,无论是船舶机械军事还是新发展的电力领域,对铜尤其是高纯度的铜的需求量是与日俱增的,铜价在东岸也是一年一个样,蹭蹭蹭往上涨,且看起来似乎永无尽头的样子。

    因此,从旧大陆收购各种含铜废渣或化合物,就成了有利可图的事情。尤其是当地人炼铜后的废渣,几乎毫无价值,跟白捡一样,这其中的暴利程度可想而知。当然旧大陆的人也不是傻子,时间一长,他们总能琢磨出东岸人一定是研究出了了不得的精炼铜的方法,因此大肆采购含铜废渣回去提炼。但这又如何呢?他们又没有提炼的方法,那些废渣在他们手里始终就还是废渣,无法变废为宝,因此即便心里再有不甘,也只能作价卖给东岸人了,撑死了提高一点价格罢了。

    当然了,东岸人的这种举动肯定也会促进旧大陆对含铜废渣的提炼的研究,这都是可以预想的事情。不过,以他们的研究能力以及对各种金属矿物的认识程度,难度很大就是了。含铜废渣里的一些比较少见的金属,欧洲人此时还没什么概念呢,但东岸人已经在研究这些金属的特性,并尝试着用其与钢铁制作一些合金了,这其中的差距何止以道理计!

    确实发财了。陈小毛从兜里掏出一根皱皱巴巴的宇宙牌香烟,一边点上一边说道:而且说得我都想去读书,学习一点新知识了。小学学的那点玩意,现在看来是真的不够用啊,想要靠这种新发明一步登天,那是想也别想。

    其实,作为东岸老牌国营大厂,大鱼河海军造船厂就办有夜校,教授一些专业知识。学校就设在厂部的礼堂那边,新落成的,煤气灯照明系统已经安装完毕,一到夜晚就灯火通明,有外聘的老师过来进行讲学,不收费,但仅限本厂职工。

    陈小毛曾经去听过几次,有些收获,但因为种种原因,他没能坚持下去,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这会听组长说起新技术新发明的事情,心里面又有所触动,觉得自己才二十岁出头,还很年轻,似乎还可以挽救一下。因此他便打定了注意,今天下午下班后,就去打听下夜校里目前在讲什么,去听课的话要做好什么准备,这是准备扎扎实实充实自己一下了。

    想想以前自己一下班要么和几个朋友去胡吃海塞,要么去戏院看戏,实在是浪费了大好光阴。厂里开办的夜校说实话是一个大福利,以前陈小毛依稀听一位来修船的英格兰船长感叹过,旧大陆可没煤气灯这种低成本易使用的照明系统,而蜡烛灯油的成本都是很贵的,亮度也大大不如,因此根本没那种条件开办夜校这种培训机构。想到自己竟然浪费了英格兰船长都垂涎不已的大好学习机会,这简直是没法忍啊!

    听说这次厂子从首都那边搬过来,有技能的工程师或技术骨干,厂里都发了补偿金或安家费,以鼓励他们到青岛港的新厂来上班。但与他们相比,数量上占据多数的普通工人却被放弃了,厂里对他们的态度是来可以,但没有补偿金,需要你自费搬家,这挡住了很多人的热情。陈小毛是青岛县本地人,进入厂子的直接原因就是首都那边很多普通工人没过来,人手有些不足,便在青岛港当地重新招募了,这事陈小毛也是直到的。

    而也是在这个时候,陈小毛突然想通了之前一直没想过的问题,那就是如果自己不能多学习知识,熟练掌握各项技能,未来是不是也会变成那种可以被厂子随意放弃的普通工人呢?万一以后经济不景气了,船厂进行裁员了呢?想到这里,陈小毛不禁打了个寒颤,心里面对夜校的渴望又浓烈了几分。



第三百五十六章 技术储备(三)
    铁船和木船从大体结构上看,还是有一些差别的。大鱼河海军造船厂的夜校内,煤气灯正发出明亮刺眼的光芒,陈小毛坐在第一排,似懂非懂地听着授课老师的讲解。

    而在充作教室的礼堂外,几名全副武装的厂保安站在门外,仿制闲杂人等靠近偷听。一名来自梅毒病人统计调查局的特务则隐没在墙角的暗影内,一边抽着烟,一边静静思考着什么。按照以往的经验,东岸各大国营企业的夜校开始讲课时,总有一些不三不四的可疑分子靠近,保安和特务的存在,也正是为了对付这些家伙。

    夜校一般在晚饭后七点半开始,九点半结束,一共两个小时。讲课的内容一般由各厂自己制定,但基本上都和厂子的生产内容有关,其中通用的有机械传动等课程,这是各个机械化工厂都避不开的,基本上都会讲,区别是深浅程度不一。

    除了通用课程之外,每个厂也会依据各自实际情况讲授一些特别的专用内容。以大鱼河海军造船厂为例,该厂最近就在将铁船和木船的区别,内容比较浅显,但就劲爆程度而言却也不用多言,绝对是划时代的课程。也正因为如此,当从南锥雪峰湖造船厂请来的教师登堂授课时,几乎全厂所有有追求的正式工都过来了,以至于礼堂的座位都有些不够,有些人干脆就席地而坐,也不嫌脏,专心致志地开始听课。

    首先,构成木船外壳的木板无法做到端对端的连接。在座很多人都是资深的造船设计师或工匠了,应当知道在造木船时,为了保证船壳的连续性,我们会错开相邻两块木板的端头,这种结构无疑是无法承受超大的海浪应力拉伸的,尤其是在船龙骨是拼接而成的情况下。授课老师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当然我知道诸位也有许多解决办法,比如尽量挑选一整根通透比值的龙骨,比如尽量选用高柔韧性的木材,但这无疑会极大增加造船的成本。尤其是龙骨这一项,超过30米且还要通透笔直的龙骨可不好找。咱们国家森林资源也算是丰富的了,但找寻一根能够建造‘执委会’级三甲板战列舰的整根龙骨,怕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吧?不然的话,当年库尔兰人在刚果河弄到一根龙骨,我们也不会花大代价将其运过来了。更别说,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些可以拿来做巨型龙骨的大木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它们在森林里只会越来越少,越来越难找,价格也越来越高昂,高昂到造船业难以承受的地步。因此,作为一名光荣的造船人,我们是不是应该就此寻求突破呢?毫无疑问,突破的重点就在铁船建造技术上了!

    说完,授课老师在一面临时架起的黑板上做起了画。他画的是一条船的龙骨简略示意图,还包括了连接在龙骨两侧的密密麻麻的肋骨,同时还画了一些受力情况,基本上很清楚地表明了一艘船航行在海上时的情况。

    铁船的优越性是什么?授课老师用粉笔在肋骨那边虚画了一下,自问自答道:铁船的优点是,如果外壳使用铁板的话,那么铁板与铁板之间就可以用铆钉铆接起来。这样一来,船板之间就能端对端连接,船体上的一些缺陷便可以克服,船只漏水程度会减轻,船只也可以做得更长更大,因为船壳已经可以承受更大的力而不出问题。我们在雪峰湖建造全钢铁船壳的时候就发现了这个优点,同时也通过了各种风浪试验,最终结果都证明铁船在大型船只上的优越地位。

    你们厂作为东岸数一数二的老牌大厂,最近也从雪峰湖船厂和工程院采购了一些有关铁船的技术专利,未来应该也会上马铁船的建造攻关。授课老师微笑着说道:铁船代表着未来,这一点毫无疑问。船只若想越做越大,靠去森林里大海捞针般地寻找高大笔直的原木是不可取的,也是无法持续发展的。有且只有铁船技术,才是解决上述难题,并带领我们走出资源困境的唯一手段。当然就现阶段而言,铁船的建造仍然存在着一些技术上困难,我们也在着力解决。而且,从经济性方面来说,木船仍然维持着较高的竞争力,尤其是在民用中小型船只上面,我也不讳言,铁船的竞争力稍显不足,成本高维护麻烦是其主要症结,但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啊,同学们!我希望铁船的建造能够在未来取得突破,各厂最好也要花费更大的精力去投资研发,并将其真真正正地作为未来产品来搞,而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技术储备,不疼不痒地进行着研究,那样势必会被时代所抛弃,厂子也会因为这种巨大的决策失误而陷入无法挽回的困境。

    其实,根本不用授课老师多么强调,东岸国内四大国营造船厂(大鱼河厂镇海厂现代厂和太平洋厂)基本都从雪峰湖船厂和工程院引进了相关技术,并专门成立了课题组进行研发。而这,其实也是在交通部的主导下完成的,因为以雪峰湖船厂的实力,研究到现在这一步已经很不容易了,下面若想加快研发进度,敝帚自珍显然是不行的,还是需要业内几大巨头深度参与进来,如此才有可能取得快速突破。

    最先引进相关技术的其实是位于镇海县的现代特种船舶厂。该厂重点生产各类特型船只,有时候也会接一些军舰订单,技术力量雄厚,研发决心也很强。该厂在立项后,通过调集精兵强将研究,改进了外部船板(铁板)与内部肋骨之间的连接方式,即他们通过将铁肋骨向外弯曲的方式,形成了一连串可以接受外部铁质船板的底座。这种内外船板的连接方式,比雪峰湖船厂原本设计在外部船板与内部肋骨之间填充平行衬板以提高铆接进度的方式,其加工方法要更简单,铆接起来精度也更高,更不容易弹跳。

    位于智利一侧的太平洋造船厂对铁船的建造技术也有贡献。该厂通过重新计算论证,设计出了连接船上各个部位的多种角铁槽钢,然后他们的技术员带着这些设计图纸分头前往黑山工业公司铁岭重工联合体平安煤钢联合体寻求技术支持,并最终将其生产加工了出来。从此,铁船船体许多构件的抗弯矩能力大大增强,而且在生产制造时可以减少部件的需求量,这对于降低船只的建造成本以及提高其使用可靠性意义非凡。

    我们厂前阵子一直在忙搬迁的事情,大概是没有太多精力去研究铁船啦。陈小毛一边听授课老师讲课,一边暗自琢磨着:来这边也几个月了,反正我还没看见厂区里有哪块是专门给铁船研发预留的,也没看到任何在建中的铁质龙骨的船只。厂领导这帮人,大概是被养叼了嘴了,有源源不断的军舰制造订单,有利润率很高的船舶维护保养生意,每月都可以躺着赚大钱的他们,大概是没有太多精力和激情去经营新船的研发和建造了吧?看来,生意太好也是一个问题啊,都没有动力去搞新的东西了。唉,我们厂现在每年帆船的建造量全国第一,特种船舶全蒸汽船只铁船等新玩意的比例太低,长此以往该如何是好呢?这个雪峰湖船厂也真是挺有意思的,以前只听说过他们厂的名字,但在哪里都不知道,如今看来,他们竟然不声不响地搞了这么多东西,唉,真是刮目相看啊。

    陈小毛的遐想并没有持续多久,因为稍稍休息了一会的授课老师又开始讲起了铁船各个部位之间的受力情况,以及船体为何要这样设计,为何又那样建造,总之里面涉及到了不少数学上的知识,这让陈小毛听得很失望,因为他只有小学文化,懂得的知识有限,根本无法理解这些东西是如何计算的,更别提授课老师本身讲得也很简略,关键的地方避而不谈,只做了大概的介绍了,这些都加重了他的疑惑,同时对自己孱弱的知识体系无比痛恨,心中琢磨该如何才能提高他的知识水平。

    毫无疑问,在这个年代,任何知识都是有代价的。这种代价可以是金钱,或者是别的什么东西,总之很难无偿传授给你。陈小毛也明白自己其实已经足够幸运了,能够坐在大鱼河船厂灯火通明的夜校里,接触到别人想都不敢想的东西,可以在配置了大量新锐机器的车间里,接触着这个星球上造船界的顶尖工艺,但他还是很不满足!是的,就是不满足!想想那些掌握了大量知识的设计师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一副众星捧月般的待遇,自己却只能寂寥地站在一旁充当背景,这可真是太糟糕了,太让人感到悲伤了!

    授课老师也讲了,铁船代表着未来。木船造不了上百米长,但铁船绝对可以!陈小毛遐想着,要是自己未来能够参与进一条铁船的设计与建造嗯,最好五千吨以上,一万吨也不嫌多并亲自乘坐其前往大西洋彼岸乃至印度洋一带遨游,那可真是再美不过的事情了!真要是有那么一天的话,就算自己寿命减少二十年也愿意啊!

    只是,这一切都是需要知识的,大量的知识,自己改怎么才能学习到这一切呢?陈小毛从来没有像此刻这般,对数学力学材料学等高端知识充满着渴望。是得想想办法了,不能在这么浑浑噩噩地混下去了!为了自己的铁船梦想,从现在开始就得努力啊!



第三百五十七章 技术储备(四)
    小毛,你的焖罐羊肉来了。晚上十点钟,船厂旁边的小食店送走了最后一批客人,店老板点了根烟,然后坐到了陈小毛对面,闲聊了起来:你说你们厂现在都在忙个什么劲啊?都几个月了,船台上一字排开的都是些帆船,看那船型,连个蒸汽机的位置都没预留,纯风帆动力的。这发展,让人很是泄气啊。

    小食店老板虽然从事的是餐饮业,但早些年也曾跑过船出过海,最远曾经去过加勒比海的新京港,也是一条老海狗了。年纪大了以后(彼时已经35岁了),他便回到了岸上生活。那时候他手头有年轻时攒下的不少钱,但却举目无亲,索性一不做二不休,花钱买了一个从黑海贩卖过来的乌克兰女人为妻,然后在大鱼河厂旁边开了一家小食店,利用以前结识下的小小的人脉关系做起了生意。
1...10571058105910601061...121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