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孤独麦客
第三百四十五章 黄鹤楼(三)
1690年3月7日,陈明坐船从马当来到了武昌。
他乘坐的正是一艘李难先朝思暮想的雅克萨级武装运输舰楚科奇号。这艘船从宁波定海港出发,装载了大量来自印度和波斯的香料,同时还有一些鲸鱼制品五金工具刀剑折扇(来自日本)药材毛皮(来自朝鲜)及少许染色印花布。它的目的地是清国著名商港沙头市,一个对各国商人开埠的内陆港市,商业非常繁荣。
因为东顺两国间目前险恶的政治气候,这艘船上所载的商品都不大可能在其境内的港口卸货,如东岸人常去的九江武昌岳州等地。他们所去的地方,是目前仍处于清国统治下的沙头市,一座辐射范围很广的港口城市。
自从沙头市开埠以来,各地商人纷纷聚集而至,有湖广的,也有四川的,当然更有来自外洋的东岸商人,贸易非常繁荣,有力促进了附近地区经济的发展。东岸人几乎每个月都有一艘船只过来,一般就是250吨级的雅克萨级武装运输舰,既能拉货,又能战斗,航速还快,吃水也不过分深,非常适合往返这片区域。
而雅克萨级武装运输舰拉过来的商品,无一例外都会在市面上引起轰动。在这个偏处内陆的港口城市当中,一般而言确实很难见到来自外洋的商人或商品,即便有一些,也不知道从沿海地区倒了几道手了,价格昂贵不说,往往质量也不咋地,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购买**。但东岸人直接用大船拉过来的则不同,不但品相好,价格也相对便宜,而且他们做生意还很讲信用,因此在沙头市很受欢迎,基本上每次运来的商品都被抢购一空,然后换成茶叶日用百货绸缎药材棉花粮食等商品返航。
本来东岸人每个月也会开一艘雅克萨级去武昌城的,但现在这条航线已经被完全取消了,什么时候恢复也不可知。顺国商人若想买东岸商品,大概就只能前往沙头市,在市面上寻觅了。特别是那些非常紧俏的金属农具五金工具,他们得花费比以往更多的钱才能买得回来,心里面别提多郁闷了。
17世纪末的中国人,第一次尝到了贸易禁运的滋味!
陈明远远地在江中便下了船,然后与随从们雇了一艘小渔船,慢慢悠悠地上了岸。而在他们身后,楚科奇号武装运输舰则高亢地鸣笛了一声,然后便吞吐着黑烟,划了一个漂亮的圆弧,朝上游驶去了。
因为刮的是西北风且逆流而上的关系,楚科奇号的风帆紧紧收起,单纯只靠蒸汽动力推进,以两节的航速向沙头市开去。江面上有不少顺国的船工渔民,他们站在船上,呆呆地看着这艘庞然大物的船只破浪而去,不知道在想些什么。而在他们旁边,还有两艘顺国水师的哨船,平日里跑得飞快的它们,这会也只能让水手们吃力地摇着桨橹,龟速般地航行在江面上,与迅捷若飞的楚科奇号一比,当真是云泥之别。
李先生,好久不见了,甚是想念啊。渔船甫一靠岸,陈明便大步跃上了栈桥,看着前来迎接的大买办李难先,哈哈笑着说道。
李难先闻言亦是大笑,上前按照东岸人的礼节握了握手,然后打量了一下陈明,揶揄道比从川中刚回来时黑了一点。如此看来,川中水土确实养人哪,陈站长在那是如鱼得水。
陈明这个人李难先比较熟悉了,打过很多次交通,基本上每一次都和情报刺探有关。当然他刺探的也不是什么机密情报,而是处于公开或半公开状态的政治社情或经济情报,即便他不说,东岸人有心的话也都能一一打听到,只不过从他这里了解的话效率高一点罢了,毕竟他李难先在顺国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交游广阔得很哪。
不过李难先确实也不太喜欢与陈明过多接触。原因其实也很好理解,他现在产业越做越多,不但在羊楼洞有焙茶厂,加工茶叶然后出口,同时也投入巨资创办了大发永航运字号,搞起了武昌与沙头市之间的航运贸易,生意做得那叫一个大,顺国国内除了几个官商白手头之外,几乎没有能出其右者。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他是分外地想避嫌,分外地想减少与东岸人的接触,以免因此引起顺国高层的忌惮,影响到他以后的发展。
陈明是个聪明人,当然能够从李难先平日里表现出的蛛丝马迹之中嗅出一丝味道来。他对李难先这个想法嗤之以鼻,觉得这个人当真是被目前经营的大生意大场面给蒙蔽了心窍,竟然不知道自己已经是很多人眼里挡路的恶人待宰的肥猪。他现在之所以还没有落得太过悲惨的下场,还不是因为他与东岸人的交往还算密切,很多人忌惮这里面的关系,不敢遽然动手罢了。
李难先也是聪明人,迟早能想通这一节,只不过目前他被顺国君臣给予的信任和发展空间迷惑了,不知道该怎样保护自己。别的不谈,大发永若是真买回来几条先进大船,李难先能保证就没人前来争夺船行控制权吗?历史上这种事可不鲜见!
不比李先生创下的偌大场面,陈某终日跑来跑去,一事无成,甚是惭愧了。陈明笑着扯了两句闲篇,然后一拉李难先的袖子,低声问道可有地方说话?
李难先闻言一愣,然后默默点了点头,带着陈明一行人去了黄鹤楼顶层。在让小二泡了一壶茶后,便挥手让所有人都退了出去,然后看着陈明,也不说话。
陈明摸了摸脑袋,然后低声问道贵国此番南征,新得之云南贵州广西如何处理?
李难先一听头皮就有些发麻。这种军机大事,怎么就找上我来问了呢?你们不是与袁保贺道宁还有刘忠贵的关系都很不错么?怎么不问他们?专门欺负我这种老实人啊。不过陈明的问题他也不好不回答,只能想了想后,才沉声说道广西是朝廷兵马打下来的,自然不会有什么异议,虽然四川幕府的兵马现在还有部分在桂西征战,但退出去是迟早的事情。广西,朝廷不可能让出去!
贵州大部地区是招降的,朝廷兵马控制了贵阳城,但地方上仍有许多土司阳奉阴违,不肯降顺。或者某地亦有一些伪明残兵,作恶多端,这些都需要调集大兵进剿,看样子朝廷也不会调川军进来了。李难先继续说道川军的势力这次膨胀得实在太快,已经到了朝廷容忍的极限了。
我听闻郧阳府的贺道宁主动请缨前往贵州剿匪,这事有下文了吗?陈明又问道。
没下文,多半是被否了。你也别多问我,我确实不知道。李难先苦笑着说道我不过是一商人,平日里虽然结交了一些达官贵人,但人家也不可能什么事都和我说,都告诉我,我所知道的也是有限的。
陈明闻言笑了笑,然后皱眉思考了起来。贺道宁主动请缨前往贵州剿匪,这事他是知道的。至于贺道宁安的是什么心思,他也很清楚,无非就是想仿左营旧例,弄一块地盘罢了。虽然贵州看起来有些穷困,可再怎么穷,也比自己困守的那个郧阳府要强呀。郧阳府不但穷,同时还处在对敌第一线,可以说一个不留神就有可能当了炮灰,被清军一波攻灭。
与之类似的还有武昌府的右营,这两部都顶在一线,都没有战略后方,所以都有很强的寻找新地盘的冲动。只不过长沙朝廷并不傻,让四川的左营协助出兵已经是迫不得已了,难不成李来亨还想再造个军阀出来恶心自己?根本不可能的!
所以,陈明可以想象贺道宁部三万余人前往贵州剿匪之事基本不可能。按目前的情况看来,李来亨是必然要将贵州广西二省收入囊中直辖的,那样他手里将握有大半个湖广江西全部广西大部及贵州一省,实力大大增强,对其他各部继续保持威压态势实力占优,同时又有着大义名分,小山头小军阀还被顶在前线,日后收拾起来可谓易如反掌。
唯一让李来亨有些头疼的,大概就是已经率军占领云南大部的左营刘忠贵部了。这厮原本在四川就拥有十万兵马(含收编的吴三桂兵马),被长沙勒令裁撤了一部分后,还有七万人的样子,规模仍然很大。
此番南下伐明,该部直接进攻云南,事实上击溃了明军的主力。银枪效节军都指挥使郝平在广西忙活半天,其实对上的都是明军地方部队罢了,远不如刘忠贵亲率主力与李定国大战那般波澜壮阔。而在李定国病死,刘忠贵占领云南大部之后,他又收编了数万明军,总兵力又一次膨胀到了十来万人,同时握有两省地盘,实力增长之迅速,直让很多人大为担忧。
陈明都可以想象得到,如今长沙方面是如何得伤脑筋。云南是人家刘忠贵打下来的,并且付出了不小的代价,让其管理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但问题是李来亨想把云南收回来直辖,而不想将其交给四川幕府,因为坐拥两省的刘忠贵的地位与威望已经有些微妙了,李来亨不喜欢这种感觉。
虽然刘忠贵平时都很恭顺,也未必有反的意思即便他要反,可能其他人也未必赞成,毕竟李家的大义名分还是在的可李来亨就是觉得不爽,想要将云南从左营手底下剥离出来,然后由自己派遣官员,委任统治。
只是这样操作刘忠贵能答应吗?没人能回答这个问题。但从一些透露出来的蛛丝马迹来看,李来亨还是倾向于试一试。据说他准备下旨褒扬刘忠贵,并晋其爵位为梁国公之所以不是蜀国公,可能是考虑到不能让其名正言顺的缘故,这种事情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啦以此酬其攻灭南明,占领云南的功劳。但受了此赏,他刘忠贵当然也要率部返回四川,云南的新得之地,自然由朝廷派官派兵来管理了。
这事其实很有意思,刘忠贵最终会怎么反应,都大有琢磨之处。但陈明预计,不论结果如何,李刘这两位君臣,此时应该都不会翻脸,这一是因为大敌尚在,不可自先内乱,二则是因为双方互相依存,李来亨需要刘忠贵牵制陕甘清军,减轻正面战场压力,刘忠贵则也需要长沙方面生产的火枪大炮,铠甲等装备,他四川幕府的军工生产能力还太薄弱。
但不管怎样,这君臣相疑的种子却已经种下了。只要刘忠贵不肯交出云南,那么李来亨就始终无法对其予以信任,始终会怀疑他四川幕府的立场,那样结局怕是不会太好。现在是考验刘忠贵和李来亨政治智慧的时候了,陈明拭目以待,想看看他们最终会怎样。
接下来陈明又问了李难先一些顺国的经济状况,这让他稍稍松了一口气。经济嘛,老李还是懂的,聊起来也比那些军国大事更加安全。
李难先主要向陈明介绍了一下湖广工商业的发展,指出开办企业的人开始增多,巴陵武昌等几个港口终日都很繁忙,人员货物的流通大大加速。此外,顺国户部正打算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废两改元运动,打算用自铸的银元取代不规范的碎银,虽然目前他们似乎遇到了一些技术上的问题。最后,李难先提到了长沙朝廷内有人上疏建议,仿照东朝旧例开办官营的大顺银行,并聘请专才进行管理,制定诸多律令,繁荣国中商业。
陈明对此听得津津有味,并不时示意随从把重点记下来。这些都是有用的信息,回去后大家开个会讨论一下,再与各方得来的情报印证一下,就能得到个顺国经济政策的大概脉络了,对于宁绍方面日后制定相应的政策很有参考意义。
而聊完了这些后,李难先突然问起了东顺两国何时恢复商贸人员往来,何时可以重新订造船只的事情。对此,陈明也只能两手一摊,无奈地说道遥遥无期! 。
第三百四十六章 北满格局(一)
魏司令,名单都在这里,请查验。一名参谋捧着一本装订好的名册,匆匆来到了陆军少校魏文度面前,立正行礼道。
魏文度接过名册,随意翻看着。这些都是被俘清军将官名单,大概有一百多人的样子,每个人的名字下面都有简短说明,比如此人身居何职,什么出身,在满洲生活多少年,手上有没有东岸人得血债等等。魏文度没有太过仔细看,这些人都是死硬分子,有些人更是与东岸有血仇,留着都是祸害,因此都上了处决名单,在今天一并行刑砍了。
话说距东岸人占领宁古塔已经有大半年时光了。因为去年冬季天气异常寒冷,统领大军进攻宁古塔的魏文度少校不得不推迟了这次军事行动,一直等到开春气温稍稍回暖后,才率部赶了过来。
他们最先扫除的事宁古塔清军的外围羽翼,即派出部分精锐人马袭击攻破仍然心向满清的一些村寨,一边搜罗丁口财物,一边等待大队辎重的到来——他们在春季泥泞的土地上行走艰难,离主力部队落下了一段不短的距离。
因为年前的松树窝子之战,宁古塔清军损失惨重,堕了士气,因此根本不敢出城与东岸人进行野战,只能眼睁睁看着城外的村寨一个个被攻破,村民们哭哭啼啼地被东岸人用绳子绑着牵走,甚是憋屈。这个时候,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想起前明末年,当他们在城外如此对待明国百姓时,周围一圈明军围观的奇景。相信如果有一些年岁大一点的老人在的话,应该会发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感慨吧。
公允地说,关外苦寒之地的清军,这年头还是有一定的战斗力的。毕竟历史上直到清朝后期,这里的兵都没有腐化到不堪用的地步,更别说这个时空清廷压力更大,腐化速度更慢了。但问题在于他们碰上的是三千年未有之敌,经过多年苦心孤诣组建起来的远东新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战法也更为先进,远不是这伙子清军能够比拟的。远的不谈,就去年的松树窝子之战,参加过得清军无不心胆俱寒,不敢言战,而这也正是当东岸人在野外四处攻城略地时宁古塔清军还在当乌龟的原因,实在是打不过啊!
东岸人将城外俘获的人口集中了起来,然后打算打散了安排到北海道等地定居屯垦,统一管理。至于这边腾出来的土地嘛,其实也很简单,从南方移民喽!正好这回廉梧那边新夺了不少土地,也抓了不少乱党,总数算上家属的话,三四万人总是有的。这些人里,相当一部分肯定是要送回本土的,以补充已经枯竭到极点的移民来源。至于剩下的嘛,肯定是要给登莱等在廉梧管委会建立过程中出了大力的藩镇酬功啦。满蒙开拓队虽然出的力不多,但三四千人总是要分的,正好就分配到北满的嫩江松花江一线了,到时候再迁移一些主动投靠的部落过来杂居,事情基本上就妥了。
当然也有人会担心,这些生活在广西湿热地方的人去了东北苦寒之地能不能够适应。对此魏文度只能双手一摊,管他呢!当然俘虏的三千清军,不就集体流放到了千岛群岛和勘察加半岛么?人得适应能力是很强的,当年那批人确实有一部分无法适应酷烈的气候而死去,但活下来的都是好汉,且比例很高,现在不都与当地土人通婚,安定下来了么?
再者,最近二十年来,宁绍地区人口增长很快,地少人多的现象十分突出,故每年都有许多人移民前往登莱乃至满洲,一代人以后也就适应了。新出生的小孩,从小接触的便是这种气候,等长大了你再让他去南方,可能还觉得不舒服呢。所以,广西那批乱党分子的命运就这样被决定了,至少有十分之一的人要到北满一带生活定居,为开发这片处女地挥洒自己的青春与汗水。
确立了移民填补空缺的方针后,东岸人对宁古塔一带认不清形势的清军也就不客气了,一律施以严酷手段。比如今天要斩首的这一百多清国将官,若放在以往可能还会流放到哪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干苦活呢,现在都不需要了,通通处决。而且,这次处决是公开行刑,伴随魏文度出兵的各部落首领附近新降服的各部落骨干们,都被召集过来观刑,以加强他们的印象,以后不要再自误。
这会已经是上午十点钟了。东岸人也不讲究什么午时三刻斩首,魏文度直接拿笔在最后面签了下名字,然后便大手一挥,直接下令行刑。动手的是来自哈尔滨堡一带的部落兵,只见他们两人押着一个俘虏,另外还有一人行刑一人点验,四个人一组,很快就将一百多人给处刑完毕了。
令人意外的是,这些俘虏在被处刑时都很沉默,求饶的都少,谩骂的也不多,似乎都已经认命,更透露着一股绝望。他们在城池被东岸人围困之前,曾经派出信使到南边请求撤退,但被很干脆利落地拒绝了,这时他们便已明白了自己的命运,这是已经成为了弃子了啊!
清理完这一批死硬分子,并不意味着这里就高枕无忧了。清廷在这里经营多年,影响力深厚,还得继续深挖,两面人都要进行处理。草草看了一眼血腥味浓厚的刑场,魏文度便披上大衣,朝跟在自己身边的军官头人们训话:江北七县的民兵就先放回去吧。哈尔滨跟过来的部族兵,按时间先后分批返回,不要一下子都走了。这边投靠的很多人我都不信任,必须继续保持威压态势。第三步兵团的人,一个都不许走,今年我要进行两次扫荡,宁古塔左近数百里的部族头人们,都要进学习班学习。
众人听了魏文度的训话,一个个连连点头,参谋们更是拿出小本本,将要点记录了下来,脑海里已经在盘算该怎么安排部队了。宁古塔经过一年战争的摧残,地方经济秩序受到了极大的破坏,恢复起来并不同意。八千多人马集聚在一块,后勤压力不是一般地大!尤其是夏季雨水季节即将来临,这路更不好走,是得好好盘算一下了。
另外,清军可能的反扑也要考虑进计划。虽然这事的可能性不大,但却不得不防!宁古塔不是那些无足轻重的北满荒地,事实上这里是清廷统治北满的重地,一旦丢了,说他们没有震动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防着一手,天知道康熙那家伙是怎么想的。
宁古塔建县的工作今年就要展开。魏文度少校又说道:我不会再这里逗留太长的时间。脑温城那边的清军蠢蠢欲动,呼伦贝尔挺进支队的工作也要过问,我走之后这里的一切都要靠你们来负责了。我只一点要求,尽可能控制更多的人口并发展经济,不要让这边的事情给我分心。
魏文度几个月前已经接到了海参崴那边陆队长的来信,从而得知从海参崴北上的那两千多人进展比较顺利,击溃了诸多不肯降顺的部落,控制了大片土地。同时,他们还在朝鲜王国派来的五千鸟枪手(其实用的是东岸燧发枪)的配合下,深入到了海西女真的核心地带,一路征讨,相信过了今年,他们就可以控制住乌苏里江以东直到大海的广阔区域了(后世俄罗斯滨海边疆区),从此将北满大地上原本孤立的几块地盘连成一片,控制力大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