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孤独麦客
英格兰东印度公司基于航行安全的考虑,急需在中途获得一个可以歇脚的地方,因为他们不确定著名自由港开普敦是否会永久对他们开放。他们担心,一旦和东岸人的关系走坏,那么也许他们会失去在开普敦自由港停靠的权利,这是他们所完全无法接受的,因此东印度公司铆足了劲要取得贝拉港的所有权。
虽然葡萄牙王国这几年与英格兰的关系有些趋于疏远,但说到底他们在欧洲仍然需要英格兰的帮助,更别提在印度他们更需要与英格兰人联手的虽然东岸人同样可以在印度给予葡萄牙人安全承诺,但谁会只在一棵树上吊死呢因此葡萄牙王国是注定无法拒绝财大气粗的英格兰东印度公司的要求的。于是乎,在去年年中的时候,里斯本方面正式答应了英格兰人的请求,给予贝拉港的英格兰人自治权,并委托英格兰东印度公司对其进行管理,事实上失去了这座天然良港的控制权。
而获得了贝拉港控制权的英格兰东印度公司也立刻在伦敦发行贝拉港股票,募集了超过七万镑的资金对其进行扩展,同时招收专业技术人员前来贝拉工作,整座城市的发展由此进入了快车道。
克利福德家族购买了大约五千镑的贝拉港股票,获得了董事会的一个席位,爱德华克利福德便是其代理人。这个大腹便便的商人将家人都带了过来,在这里兴建了一个货栈,开设了一家特产商店,同时也在郊区投资了一家小型工厂,专门加工椰子,做成各种产品出口到南非的东岸人那里,生意还算不错。
在莫桑比克利用黑人的廉价劳动力经营作坊,然后将产品出口到东岸人那里,现在已经成了一项产业。这个产业,葡萄牙人做得不少,后来的英国人做得更多!尤其是在贝拉港,目测有二十家以上这种企业,出口包括粮食干果酒木材皮革船具在内一系列商品,有效繁荣了当地经济,让每一个大胆的投资者们都大获其利。
贝拉港商业上的成功,至少有一半因素和东岸人挂钩。这种状况长期持续下去的话,我们的人在面对东岸时,抵抗意志会越来越衰弱的。蓄着一副漂亮小胡子的爱德华汉普顿忧心忡忡地说道:所有人都不想生意受损,这实在是让人
放宽心,我的朋友。乔治克利福德安慰道:难道这样不好么?我们的终极目标难道不就是赚取利润么?东岸人是值得信赖的商业合作伙伴,而且非常公平。我曾经在他们的法院起诉过欠我货款的东岸商人,你猜怎么着?在我提供了切实的证据之后,他们的法院判我赢了,并且责令那个我再也不想提他名字的家伙赔偿了我。我对他们很有信心,他们是值得合作的,而且现在每个人都想和他们合作,包括东印度公司。
其实,乔治克利福德早就通过自己堂兄的渠道得知,英格兰东印度公司已经正式确立了未来在印度的扩张方向,那就是孟加拉湾!他们想避开东岸和葡萄牙势力活动频繁的印度西北部,以免与其发生不必要的冲突,白白消耗力量,却让荷兰人捡了大便宜。目前苏拉特和孟买所有的商人都得到了东印度公司的告诫,即不要试图无端挑战东岸人在当地的利益,否则东印度公司有可能拒绝对作为二级代理人的他们的庇护。
毕竟,以东岸人目前表现出来的野心来看,他们的主攻方向还是印度西北部的拉杰普特地区,与英格兰东印度公司并不存在什么明显的利益冲突。英格兰东印度公司挑选这么一个强大的对手,也是十分不明智的行为。印度已经足够大了,荷兰人经营着马拉巴尔海岸及科罗曼德尔海岸,葡萄牙人经营着果阿达曼等孤立的小港口,东岸人控制着第乌岛,英格兰人转而重点经营孟加拉湾,确实是非常明智的事情,因为这样一来他们只需关注讨人厌的法兰西商人们的动向就可以了。
统治着印度大部分区域的莫卧儿王朝的颓势已经相当明显,帝国的财政陷入到了可怕的灾难当中,以至于他们不得不向外国商人借款来弥补亏空。英格兰人荷兰人法兰西人都参与了其中,获得了相当的落脚点,并开始深入印度次大陆的贸易体系当中。被莫卧儿王朝强行捏合起来的印度,现在又一次陷入了分裂的危险之中。
东岸人控制着新华夏岛,并在那里修建了炮台港口和其他设施,受其管理的殖民者总数也已经很庞大了,也许有二十万人,也许有二十五万,也许更多,总之不是我们能够应付的。乔治克利福德又解释道:他们现在正在岛上展开新的征服战争,这从他们订购量激增的各类商品就能看得出来。而一旦他们完全征服了这座大得惊人的岛屿,那么其地位就更加稳固了。毕竟,你不能指望仅仅有着一两个小岛的荷兰人或法国人悍然出兵干涉新华夏的征服战争走向。
而且,作为一个岛国,一个以航海著称的离岛国家,我们英格兰与东岸之间其实有着天然的合作基础的,东岸人甚至愿意为此给我们提供一些帮助。你知道的,他们现在已经不禁止我们的船只前往清国进行贸易了,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也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可怜的法国人,可怜的奥地利人,可怜的瑞典人,陆地文明注定要被我们海洋文明所击败,我们没有任何与东岸人作对的理由,相反合作的却一大堆。这一点,其实也是国会里目前的主流意见,虽然国王夫妇看起来对此有些不满,但那又如何呢?生意就是生意!乔治克利福德最后说道:我们真正该做的,是与东岸人取得战略方面的互信,然后想办法招募移民来到贝拉港定居,将这座港口彻底打造成一个稳固的中途基地,给我们的商船提供便利。印度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没必要现在就争个你死我活,不是吗?
第三百四十二章 西印度洋(二十九)
1689年2月25日,中雨,一艘吞吐着黑烟的中型蒸汽船正在印度洋上乘风破浪。
他们此时已经很靠近新华夏岛东海岸重镇塔城港了,这座港口城市现在常住人口有两万多人,占了全县三分之一,总数超过了棉河县,仅次于新华县,是全岛人口第二多的城市,占了新华夏开拓队辖区总人口(28万多)两成有余,重要性自不必多言。
塔城港目前最重要的产业还是煤炭采掘业。历史悠久的塔城矿务局也是全岛有数的优质企业,其出产的煤炭除供应军用外,也应用到了民用方面,销量极大。曾几何时,塔城煤矿出产的煤炭还曾经远销本土和南非河中地区,不过在本土的黑山煤矿和黑金岛煤矿纷纷投产之后,闻名遐迩多年的塔城精煤市场慢慢萎缩,不得不将主要精力转向了本岛及南非市场,并在此投入许多资源,修建不少储煤场,建立了由精干人员组成的销售团队,以稳固市场。
再后来,更大的噩耗来了!义成地区成皋煤矿被发现,然后迅速得到了来自本土及南非的资金注入,煤矿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投产成功,开始在义成地区销售。在那个时候,受限于基础设施及运力的不足,成皋煤矿的煤炭虽然质地优良,但辐射范围不广,只能大部分在本地销售,小部分出口河中地区,还没对塔城煤矿造成如今的巨大影响。
不过,基础设施是可以改善的,特别是在资金迅速到位的情况下。而义成地区出身又比新华夏岛高,其实纳入中央财政统一管理的,资金人才的获得都比较容易,不是新华夏岛这么一个殖民地可比。再加上时任义成地区行署专员的肖敬宗又是一个比较有办法的人,与中央各部委的关系比较好,因此很容易就能拉来项目和资金,义成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得到了迅速改善,港口公路纷纷建成,就连铁路都已经在建了,虽然有些断断续续的,但一直在顽强地兴建着,这些都极大降低了成皋煤矿到义成码头间的物流成本,使得成皋煤矿大规模出口煤炭成为了可能。
至此,来自成皋的煤炭与来自塔城的煤炭在河中地区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前者的煤炭质地更好,种类也更丰富,再加上得到了本土的投资,现代化改造比较顺利,因此成本也很低。后者则受益于优良的销售管理团队,以及在河中地区多年以来建立的良好人脉关系,同时以本岛为根基的东非运输公司也提供了一定的协助,故在成皋煤炭咄咄逼人的攻势下不至于全盘皆输,仍然保留了河中地区的部分市场份额。
但不论如何,这种局面都是非常令人感到忧心的,尤其是将煤炭采掘业看做本地支柱产业的塔城县政府而言。他们担心,未来或许成皋煤矿不,不仅仅是成皋煤矿了,事实上南非又发现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煤矿,那里的地下不仅有着巨量的黄金,还有着数量更为庞大的煤炭,真是让人嫉妒啊会逐步统一整个南非的能源市场,将塔城精煤逐步排挤出去,那样对他们这么一个殖民地县来说当真是一记重拳,不知道多少人要为之失业,市面上又会萧条多少。
基于这种考虑,现在塔城县官方已经开始为其他产业进行投资了,比如目前正在重点推进的森林工业及食品加工业,以减轻对煤炭采掘业的极度依赖。要知道,塔城煤矿并不算什么大煤矿,其储量其实是有限的,虽然短期内看起来还不虞枯竭,但未来总有这一天的。真到了那个时候,都不需要南非的煤炭竞争,他们自己就垮了,现在再不未雨绸缪,以后是要付出代价的。
公允地说,塔城县官方所挑的这两个突破口还是挺不错的。森林工业不必多说,塔城县西部处于一个侧坡上,森林面积极为辽阔。虽然经过这么多年的开发,森林被毁了很多,但说实话面积仍然大到让人生畏,还是很有潜力可挖的。当然他们在砍伐树木的时候还会在空地上补种新树,并且会想办法尽量按照森林原貌补种不同种类的树苗,以免树种过于单一化,未来一旦出现什么病虫害就全体完蛋,那样可就不美了。
前年(1688年)年初的时候,塔城县政府就开始主动引导本地一些商人投资森林工业,并且拿出一部分资金进行补贴,即每从本土进口一台木工机床补贴若干现金,这极大提高了人们从事森林采伐及木材加工的积极性,塔城县的森林工业慢慢壮大了起来。塔城县政府觉得,南非未来的人口肯定会很多,在金矿煤矿大发展的年代里,其市场容量绝对不可低估。而且南非普遍较为干旱,森林面积很小,即便是在降水较多的东海岸,出于保护环境的因素,其森林也不可能被随意砍伐,这不但本土有关部门会干涉,义成地区行署怕是也不太可能答应,南非想保留一片森林,真的不容易!
所以,这就给了塔城县森工产业机会了。虽然他们可能会面临新华县青天县等森林面积广阔的县份的竞争,但多多少少也是能从中分一杯羹的。更何况,本岛这二三十万人口对木材的需求量也不低,尤其是西部草原地区诸县,以棉花种植起家的他们较为富裕,本地也没什么森林(有也不敢砍伐),只能从东海岸采买,市场也是不小的。
而除了森林工业之外,食品加工业是另一个重点推进的领域。位于塔城县以西的上党县的粮食种植业目前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虽然其大部分都用在了自身的消耗以及填充储备粮库了,但依然有一部分出口到塔城县出海销售,因此还是很有搞头的。更何况,随着开拓队政府对上党县的持续移民,以及塔东铁路的艰难推进,流沙湖畔的水稻产量连年增加已经是注定的事情,然后通过塔东铁路运到塔城港就顺理成章了。可以说,塔城县在这个时候发展食品加工业,还是找准了契机的。未来别的不说,光靠加工从上党县运来的粮食,就已经足够他们大赚一笔了。
塔城县当然也有自己本地出产的食品,水稻玉米等等,都不鲜见,产量也不少,可多在本地自己消耗了。不过他们还有几个优势特产,比如蜂蜜棕榈油椰子等等。当然这些也不都是塔城县所独有,但他们因为发展较早,规模较大,产出较多罢了。
蜂蜜棕榈油椰子粉三大商品,多年来已经为塔城县赚取了不少利润了。比如目前正在外海慢慢驶往港口的这艘三百来吨的蒸汽船,之前就是从塔城港离开的,且它的船东也是一位本地商人,常年跑塔城港到波斯阿巴斯港的航线。
现在波斯王国的全部港口都已经向东岸人开放,新华夏岛跑那边做贸易的商人非常之多。塔城县的这位仁兄就是主做食品贸易的,然后从波斯拉回大量瓷砖瓷瓶牲畜皮革毛毯丝绸香料等商品,利润还算不错。
波斯王国这几年趁着莫卧儿王朝局势动荡的有利时机,想恢复对阿富汗的统治,但屡遭失败。另外一方面,奥斯曼帝国俄罗斯帝国以及中亚游牧民族对这个国家的侵袭越来越严重,导致边境地区兵火不断,非常紧张。甚至于,东岸人都隐隐听说,阿玉奇汗旗下的卡尔梅克人都曾经多次入侵过这个国家在里海的土地,让人很是无语。
频繁的用兵耗尽了波斯王国的元气,国内农业生产效率大大降低。再加上天公不作美,干旱的气候持续了好几年,让这个国家陷入了饥荒的边缘。波斯人没有办法,只能想办法从外部进口粮食,新华夏岛的东岸人是其一大来源。
当然可能东岸人提供的粮食还不够多。因为新华夏岛这些年经济作物的种植太厉害,粮食产量下降得很快,另外还要向南非地区出口一部分,故能拿来出口到波斯的相当有限。不过有限归有限,终归还是有一些的,更何况波斯人出价更高,商人逐利,自然愿意把本地的玉米水稻棕榈油蜂蜜干果乃至咸鱼出口到人家那里了,很正常的商业行为。相信等日后上党县粮食基地的产量爆炸性增长之后,塔城县会自然而然地成为粮食加工业的中心,然后出口到国内外各个地方,赚取巨额利润,并反哺塔城县政府此时的支出。
向波斯萨法维王朝出口粮食的东岸控制区自然不止新华夏岛。事实上在印度西北部的第乌岛,最近也愈来愈成为一个粮食集散中心。东葡联合舰队的存在,使得他们可以极大影响印度东北部拉杰普特地区的海上贸易,印度本地商人及中东绿教徒的船只被他们查得欲仙欲死,各种杀人越货也时常有之,因此他们取得了拉杰普特地区对外贸易的最大一份蛋糕,获取利益无数。
当然若是搁在以前,他们还不至于这么嚣张。莫卧儿王朝还是有那么一点威慑力的,这个国家可以轻易调动几十万军队,这对外来殖民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麻烦。而且,像印度这么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形态国家(可能有15亿之多),其实并不怎么需要海外贸易的,所以你尽可以封锁它,它不会感到很难受。更何况其海岸线无比漫长,基本上不可能做到封锁,所以无论是东岸人英格兰法兰西人还是荷兰人,都不打算和他们产生正面冲突,以至于被取消贸易资格,让竞争对手占了便宜。
但今时不同往日了!莫卧儿王朝正在陷入激烈的内部战乱之中,且帝国中央政府看样子完全陷入了泥潭,根本看不到镇压成功的希望,相反钱却像流水一样花了出去,国家财政处于崩溃的边缘。这样一种状态,自然会惹得外来殖民者觊觎和轻视了,因此他们在缴纳了一笔不菲的金钱后纷纷获得更多的落脚点,然后建设更多的堡垒式商站,扩大影响力,把持印度的对外贸易,以此攫取巨额利润。
东岸人当然也深度参与其中了,不过他们借的是葡萄牙人的壳,自己没有亲自出面。比如,他们在拉杰普特地区的坎德拉港获准建立商站,这就是葡萄牙人出面去谈的,但钱却是东岸出的,商站的实际运营和管理也是东岸人在做。
坎德拉港与第乌岛一东一西,牢牢控制住了拉杰普特地区对外贸易的航线。当地的印度商人没有办法,只能将货物出售给两地的东岸商站,然后由东岸人负责销售出去赚取利润。当然也有不信邪的印度商人不愿意这么做,他们更中意自己驾船出海去做贸易,但这无疑就要面临较大的风险了,不仅仅是海上航行的风险,同时也有遭遇真真假假的海盗的危险,其实并不是什么明智的选择。
但不管怎样,即便有一部分印度或绿教徒商人坚持独立贸易,也已经改变不了什么大局了。东岸与葡萄牙势力(后者很明显是从属地位)在这个地区的影响力日渐增强,利润也在快速增加之中,可喜可贺。
现在本土已经有呼声了,说是要把第乌岛作为海外飞地直接管理起来,以更有效率地在拉杰普特地区进行扩张。支持这种想法的议员们认为,反正第乌岛上的印度人大部分都被强制移民到马斯喀特苏丹国的塞拉莱港去了,剩下的要么逃走,要么已经认命,等待下一批移民前往阿曼。
第乌岛上的人口现在大部分都是东岸人,少部分是葡萄牙人或印葡人,给予其一个独立的政治地位是很有必要的。目前正在运行的商站编制,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了,必须加以改变!甚至于,有一些人还异想天开,想要在印度西北部建立几个完全由东岸人占据人口优势的城市或地区,并以此为支点,更好地对当地进行控制。毕竟,在他们看来,印度代理人还是不如本国人更好使,这样做短期来看成本巨大,完全没有必要。但就长期来说,则似乎是一笔很划算的买卖。
本土执委会方面,诸位大佬们目前正在对第乌岛的地位问题进行讨论,据消息人士透露,通过是大概率事件。而一旦第乌岛正式升格,成立开拓队或管委会的话,东岸人在印度西北部的扩张又将迎来一个新的契机。这样一个利润丰厚的地方,没人会长期无视的!
第三百四十三章 黄鹤楼(一)
李大哥,快请坐。 小说武昌重新翻修的黄鹤楼内,大买办张绍宗正殷勤地招呼一位面白无须的中年男子入座喝茶。在他旁边,还有七八位衣锦穿绸面色富态之人,这时也都陪着笑,一团和气的样子。而那位中年男子对此也毫无受宠若惊之感,一副坦然接受的模样,让人一看便知是为有身份的场面人。
李大哥名叫李难先,是大顺国一等一的巨商,依靠给东国人充当买办而迅速积累起了大量的资财,现在自己也开始经营茶厂,生意是蒸蒸日上。另外,他最近也开始涉足航运业,著名的顺国航运企业大发永船行便是他名下的产业,占有四成股份,是最大的单一股东,且掌握着企业的经营大权,在顺国体系内的地位是与日俱增。
当然了,刨除这层身份,李难先作为买办界的第一人,与东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光这点也足够让在座所有人仰望了。尤其是同为买办的张绍宗,对李大哥这种前辈级人物更是不敢怠慢,毕竟他也是在靠着东国人吃饭。
今天他们在黄鹤楼聚会,做东的便是纺织行业的大买办张绍宗,除了一桩不太好开口的特别要求之外,主要目的还是在于商讨一下时局,看看他们这些商界人士该怎样突破眼下的困境。要知道,现在东顺两国间的贸易已经萎缩到了以前的四分之一,形势艰难,由不得大伙不抱团取暖。
黄鹤楼是高家在经营,即大顺赣侯(李过所封)名下诸多产业之一。多年前,垂垂老矣的高一功将大顺前营移交给了朝廷,表示不再过问军事,就连逢年过节也不许那些老部下们过来拜访,一副颐养天年的做派。
李来亨对高家恭顺的态度非常满意。高家这么一让,前营数万久经征战的虎狼之士就落入了朝廷手中,长沙朝廷自此掌握了前营中营和后营,实力达到了李自成死后的最高峰,一众山头军阀们也不得不俯首低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