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逍遥初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扬镳

    这种情况,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李牧交了卷没写名字,要么他就是写了别人的名字。而考卷之中,并没有重名者,那么答案便呼之欲出了,这个言辞风格很像是李牧的李寻欢,很可能就是李牧。

    “混账小子!”

    李世民怒不可遏,正要把李牧找来骂一顿,高公公走到跟前,小声提醒道:“陛下,吉时已到,您该去太极殿主持殿试了。”

    “正好,朕正要找他!”

    李世民抓起李寻欢的卷子,让高公公拿着,换了正式的皇帝冠冕,备齐了仪仗,浩浩荡荡地来到两仪殿。

    ……

    金殿传胪,多少学子毕生的梦想,尤其是刚刚他们才经历了跨马游街,享受了人生至高荣耀的一刻,自信心已经膨胀到了顶点。只是此时,众人心里都有一个疑惑,状元哪儿去了?本应该骑着高头大马,走在第一个的状元,没有出现,取而代之的是榜眼马周排在头一个,此等奇怪的事情,就这么堂而皇之的发生了。

    难道这世上真有如此高人,得了状元不要的?

    在学子们进皇城,在进宫门之前,会有礼部的官员演礼,传授面君的礼节,以免殿失仪。而此时的两仪殿内,“一府三省六部”的大佬们,都已经聚齐了,李世民下旨,让这十个人先做监考后阅卷,共评制科状元。

    众人也没有想到,会这么快见到李牧。按照常人的思维,吹了牛之后没能做到,哪还有脸见人了,怎么也得等事儿过去了,再出来吧。但李牧不但出来了,还像是没事儿人一样,瞅着心情还不错,这就让人看不懂了。

    “陛下驾到。”

    高公公喊了一声,众人赶忙端正神色,恭敬施礼。今日不是平常的朝议,乃是殿试。殿试重威仪,也算是给未来的官员们打个样,让他们看一看是如何为官的。若站没有站像,坐没有坐像,岂不是有损朝廷威仪?

    李世民在龙椅之上端坐,斜眼瞅了李牧一眼,哼一声,道:“有些人,还敢出现在朕的面前?是等着朕找他算账么?”

    众人都看向李牧,李牧正要说话,忽然一个小太监慌张地跑进来。高公公急忙斥责:“慌慌张张做什么,还有一点规矩吗?”

    小太监快要哭了,道:“大事不好了,状元公,他、他不见了!”

    众人大惊失色,高公公急忙问道:“什么不见了,怎么不见了?光天化日之下,状元还能丢了不成么?就没找找?”

    小太监哭道:“找了呀,没有啊!没人认识状元公,他也没来看榜,没领腰牌。跨马游街也没来,像是,像是不想当状元了。”

    “岂有此理!”高公公走到小太监面前,道:“你们就是这么办事的?还不去找?!”

    魏征听到了这儿,看了李牧一眼,把头扭到了一旁,他已经猜到了结果,不想看李牧的表演。

    但是表演这东西,是谁不想看就能不看的了?

    只见李牧站出来,哎呀一声,道:“我想起来了,今日是放榜之日啊,我该去看看榜才是,这可好,都不知道自己考了第几名。”

    李世民冷哼道:“榜上无名之人,不必看了吧?”

    “什么?榜上无名?”李牧吸了口冷气,道:“谁人这么厉害,竟抢了我的状元之位?”

    王珪实在是忍不住,‘好心’道:“侯爷,快别说了,真没有你的名字,就一个行李的,状元公,叫李寻欢,不是你。”

    “王侍中,你怎知我的号?”

    王珪蒙了:“号?”

    “是呀,本侯姓李名牧字逍遥号寻欢又称云龙将军,王侍中不知道吗?”




第595章 殿试
    知道?知道个屁呀!再说你没事儿取那么多的名字干什么,正常人谁这么多名字!

    王珪瞠目结舌,想到自己说过的话,不禁咽了口吐沫,挤出一丝笑容,硬拗道:“我就知道是侯爷你,开个玩笑,其实我早就猜出来啦,能写出《阿房宫赋》这等辞赋文章的人,除了侯爷你,放眼天下,还有何人啊?大家说是不是啊!”

    众人都不应声,太丢人了,好歹也是太原王氏出身,这老东西怎么脸皮都不要了。

    “李牧,朕问你,为何不用本名参加科举?你知不知道,这是违制的,朕可以下旨取消了你的状元之名。”

    众人一听,对呀,忘了此节,你李牧违制了呀,这叫冒名顶替,得开革了你呀!

    “陛下容禀。”李牧敛去嬉笑的神色,道:“臣是故意这样做的,其因有三。一,近日臣听说了不少谣言,据说不少礼部的官员,为了让臣不能中状元,想出了百般的诡计。臣没有使用本名,便是出于这种考虑。其二,臣也不想陛下背负偏袒的恶名,若陛下看到试卷上的名字是李牧,即便臣真的是出类拔萃,陛下点臣为状元,也是会落人口实。其三……”

    李牧嘴角勾起一丝轻笑,道:“臣是真的没把状元太当回事,臣只想告诉天下人,我李牧言出必践,说出去的话,就有对等的实力,至于是否会被开革功名,臣不在乎,因为臣已经证明过了。”

    “所以你才跟朕说,若你得了状元又不想要,让朕允许你转送给别人?”

    “正是此意。”

    “好一个恃才傲物的家伙!”李世民哼道:“别说朕不给你机会,今日的事情,朕给你一个转机,等会儿殿试,你若有能力再得头筹,你犯的错,朕当没看见,还奖赏你,但你若没得制科的状元,朕便数罪并罚,你敢赌么?”

    “臣无所谓呀,魏公敢么?”

    魏征已经拜读了三遍《阿房宫赋》,心底其实已经是服了李牧的,但他实在是挂不住面子承认,而且以他的年纪,拜李牧为师,也太有点说不过去了,只好以冷哼应对。

    李世民懒得看这俩人扯皮,对高公公示意了一下,而此时殿外的进士们也都完成了演礼,按照规矩教的,一个个战战兢兢地进殿来。

    众人按照自己的名词,在各自的案头后面坐好了。不约而同地看向了状元的案头,只见李牧优哉游哉地走了过去,坐下,他旁边的马周看了一眼,丝毫不觉得意外,仿佛已经猜到了是这个结果一样。

    “科举为国选材,朕在常科之外,又增加制科,目的是不拘一格,选拔非常之才辅佐朕。因此,制科拔得头筹者,朕会额外嘉奖,任用之时,也会提高一档,希望诸生能发挥出自己的才能,为朕分忧解惑。”

    说完,李世民示意了高公公一下,高公公展开手里的圣旨,道:“本次制科为直言极谏科,陛下问曰:四夷未平,西突厥又欲东进取河套之地,大唐是战是和,该如何自处。”

    “写吧,一个时辰为限。”

    李牧作为常科状元,与李世民距离最近,李世民最注意的也是他。见李牧提起了笔,李世民便走下来,站在李牧跟前,看着他写。

    李牧正要落笔,忽然看到前头有个人,抬头瞅了一眼,小声道:“陛下,臣有个毛病,有人看着写不出来。”

    “朕就要看,你赶紧写。”

    “陛下,每一个作家都有自己的难言之隐,您这不是逼迫臣么?”

    “什么作家?朕听不懂,你写不写?朕就要看着你写!”

    君臣对视,终究还是李牧败下阵来,任命地把头一低,开始写了起来。笔触一动,果然是王献之的字体,只是与进士科考卷上又有不同,不再是行楷,而是行草,更加的流畅,更加的行云流水。

    你说这气人不气人?这才几天不见,这小子又练了好几种字体,常人练一辈子都达不到的境界,他几天就做到了。

    “你小子什么时候练的?”

    李牧一边写一边小声道:“陛下,这答卷呢,您能不干扰考生么?臣刚不是说了么?怕别人使坏,臣就多练了几种字体,怕被认出来呗。”

    “你……”

    “陛下,不是臣一个人啊,咱们这么聊天,把其他人也都影响了,您不知道写作最怕被打断思路么?”

    “行!”李世民咬牙忍了,道:“你写,你好好的写,朕倒要看看,你能写出什么来!”

    李世民抿嘴不语了,看着李牧笔走龙蛇,笔触竟然丝毫不停。李世民起初还不以为然,但看了一会儿,便皱起了眉头。《六国论》,这小子写什么六国啊,先秦的史书看多了?都已经写了一个阿房宫了,又写什么六国啊?

    但是看了一会儿,疑惑渐渐消解了。这篇文章,表面是在写六国,实则是写一种治国之道。开篇便明意,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这句话算是说到李世民的心里去了,面对西突厥的东进,必然是要迎头痛击,否则真给了他河套,是能保一时安寝,来日呢?又如何?还能把长安割给他们?

    而这句就更有意思了“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李世民是读过史书的,这句话里头的良将,说的是赵国大将李牧,赵国的大将李牧镇守下,秦军不能存进,但当赵国君主中了秦人的离间计杀了李牧之后,赵国便崩溃了,被秦军轻易攻灭。

    李世民不禁失笑,这小子用了这个典故,绝对是故意的!

    再往后,李牧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他是在说,苟求的和平,不如同心协力,应当奖赏功臣,招贤纳士,就算敌人强大如秦,也不需要害怕。

    果然是大才!

    李世民颔首而笑,心中已经有了计较。



第596章 歪理
    殿试制科的结果,会当场出来。采用的方式为,考生不写名字,当场撕下卷子上的一块儿没有字的纸,由于每个人撕下的纸不可能一样,所以就形成了一个最基本的防伪,当然这是在只有三十个殿试考生的情况下才会使用的办法,若是常科那么多人,就不能这么做了。

    阅卷之人背身,小太监乱序收卷,然后考生离席,一旁束手站立,阅卷者依次坐下,用朱批,在没有姓名的卷子上头做记号。觉得好,就画一个圈,觉得不好,就打一个叉,最后根据圈和叉的数量,决定文章等级。若出现两篇文章相同的情况,则由皇帝最终定夺,而阅卷皇帝则是不参与。

    看文章,比写文章自然是要快很多。答题用了一个时辰,阅卷只用了半个时辰。结果就摆在了李世民的面前,其中有两份卷子,都得到了九个圈,一个是李牧的六国论,另一个李世民不知道是谁,叫《陈时政疏》,名字不新颖,遣词造句也无亮点处,可谓是没有多少文采,就像是一道奏折一样,但其中的每一条,都非常有道理,分析的也很透彻。让人挑不出什么毛病来,故此才得到了九个圈儿。

    李世民高公公念了头两句,马周站了起来,对比了缺角,认定了是他的卷子。

    李世民心中其实已经有了决断,这个状元,他是想让李牧来当的。除了私人感情,针对这篇文章来说,他更加倾向于李牧的文章。因为李牧的《六国论》,它除了阐述道理之外,举的例子也非常好,文采斐然,词句华丽。给人的感觉就是,洋洋洒洒,气势磅礴,仍有余力。就像是一个才华横溢者,随手为之,文采风流。

    而马周的文章,一点亮点都无,若不是是在大殿上,看着他写出来的,就说这篇文章是魏征写的,是长孙无忌写的,李世民也丝毫不会怀疑,这就是一篇普普通通的奏疏,它就像是一个普通学生的标准答卷,题,都答对了,但这是他的最好发挥了。若一百分满分,他与李牧都是一百分。但若以一千分满分,李牧可能值五百,但他还是一百分,到了顶了。

    现在李世民终于理解,李牧为何要用李寻欢的名字作答了,知道了那篇文章是李牧之后,这个状元是真的不好点了。点李牧,旁人肯定会说,都是一样九个圈儿,为何不点马周?马周老成持重,更适合状元之位呀?

    而李世民要故意装不知道《六国论》是李牧写的,也不成。你在旁边站了快一个时辰,你说你没看见谁能信?

    李世民抿嘴不语,长孙无忌见状,猜到了李世民的心思,肯定是两个九圈儿文章,不好定夺了。而且,其中一个,必是李牧的文章,而陛下想点李牧为状元,又有所顾忌。

    长孙无忌眼珠转了转,这可是一个卖人情的好机会啊,他上前一步,明知故问道:“陛下可是为难了?”

    “嗯。”李世民点点头,看了看左手的卷子,又看了看右手的卷子,道:“这两篇文章,朕都很欣赏。一个文采横溢,读之欣然,思路也是另辟蹊径,想到了朕所想不到的事情,受益匪浅。而另一篇,则是心思细腻,老成持重。都得了九个圈儿,朕一时难以定夺,实在是为难呐。”

    “陛下,若不然这样,臣有个建议。殿试,比的是文章,考生,每日做文章,他们能走到殿试,说明他们是脱颖而出者,对文章的好坏,自有一个标准。陛下不妨请人朗读这两篇文章,让众考生选择,哪一篇更好,若能服众,必然是好的。”

    “这……”李世民有些犹豫不决,虽然他相对来说,有信心李牧的文章能更显文采,但是考生的心思,他猜不着啊。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人相轻是自有就有的事情,万一因为李牧文采好,这些考生不忿,故意不选他,李牧岂不是得不到这个状元了?

    “陛下!臣也有一个不成熟的小建议!”

    就在李世民犹豫不决的时候,李牧忽然说话了。李世民一愣,心说这小子什么毛病,现在正是你应该避嫌的时候,你说什么话啊!

    “说!”

    李牧笑嘻嘻道:“陛下,臣方才听闻,在不知道臣就是李寻欢的时候,召臣来这两仪殿,是做阅卷官来的。坊间不是说,一府三省六部么?臣作为内务府的总管大臣,应当也是有资格阅卷的吧?”

    “啊?”

    众人都听傻了?这人还要脸不要脸了!你参加考试,你自己阅卷,那还考个屁了,你自己点自己当状元得了,玩赖有这么玩赖的么?

    李世民狠狠瞪了李牧一眼,道:“李牧,你不要胡闹了,你应当避嫌,这都不知道么?”

    李牧一本正经道:“陛下,古人云:举贤不避亲仇,在其位而谋其政。陛下请三省六部来做阅卷官,其本意是让三省六部对今年的新晋有一定的了解,观其文章,而知其人。日后若本衙需要,可重点关注之。臣,内务府总管大臣,管着内务府那么一大摊子,陛下您也是了解的,内务府急需人才啊,您也不能那么偏心,只让三省六部挑人才,不让内务府挑人才吧,这能说得过去么?”

    “朕真是让你给气死了,这是一回事么!”

    “陛下,要不您问一问考生们,若是没人对内务府感兴趣,那臣就不看了。”

    李世民深吸了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无名火,道:“行,朕问,问一声,尔等考生,谁想去内务府任职啊?”

    “臣等愿往!”

    至少有一半人,李世民吓了一跳,内务府的职官,如今这么吃香么?要知道内务府中,李牧任命的官成色可是不足啊,它的品级,只是在内务府内部算数,对应着俸禄的多寡,但是在朝廷中,仅有吏部正式任命的官吏,才享受朝廷官员的待遇。在内务府里,只有九局一卫的长官,才有吏部的行文,换句话说,现在长孙冲等人的‘处长’,都不算是朝廷正式的官吏。

    这样的官儿,也有人抢?
1...412413414415416...52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