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初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扬镳
最乍眼的,就是一抹黑白,胖达趴在王鸥脚边,看到李牧出来了,便起身要来一个野蛮冲撞。被王鸥给拉住了,这是贡院,还有那么多人没考完,弄出声音来可是不行的。
李牧冲王鸥笑了笑,走了过来,白巧巧、李知恩,独孤九、唐观、魏璎珞还有他的一群学生们都在。李牧来到跟前,板着脸道:“是内务府的事儿太闲了吧?你们怎么都在这儿?”
“恩师,是我的错,我实在是惦记恩师,所以就来了。”
“校长,我们也是放心不下——”
“校长,我们这就回去做事。”
众人纷纷作鸟兽散,李牧清了下嗓子,道:“既然都逃了班了,还假惺惺的回去干什么,等你们回到衙门,也到了下值的时候了,走吧,天上人间我请客,随便吃喝,就当是提前庆贺本侯中状元了!”
众人欢呼了起来,李牧赶紧道:“禁声,还有没考完的呢,悄悄地走。”
众人赶紧闭上了嘴巴,李牧扶着白巧巧上了车,然后又拉李知恩和王鸥上车。胖达也想上来,但它现在实在是太胖了,车里坐了三个人,它再上来,马就拉不动了。
王鸥只好安抚它,把它送上了另一辆马车跟在后头。至于其他人,也好办,今日科举,贡院附近好多马车,雇佣非常方便。众人三五个一辆马车,很快就都上了车,浩浩荡荡地奔向天上人间。
第592章 名落孙山?
科举名次的评定,分为几个步骤。
首先是看书法,卷面是否整洁,字体是否好看。若是写了错字,卷面有涂改,那么不好意思,即便你写的再好,也不可能评为上等,也就是没有资格进入殿试。
字写得好,卷面也整洁。只是基础而已,重要的还是内容,如果内容不贴题,自然也是不行的。
最初级的阅卷者,基本的作用也就是到此为止了。通过了这两轮的选拔,剩下的卷子,就不是他们能够定夺的了。会交给弘文馆、崇文馆的诸多学士一起品评,类似于投票制,被更多人认可的排在前头,取前三十名进入殿试。
那么,这个过程中有没有猫腻呢?实则也是有的。科举的制度,在隋朝才出现,初唐的时候,仍然处于‘蛮荒期’,制度并不完整。
这个时期科举的特点,与后世明清的一个明显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仍然有察举制的遗风。大门并没有关死,允许学子“投牒自进”,即把自己文章,送给有权有势的人看,以期得到赏识。这样的事情,在整个唐朝期间都有,一百多年后的大诗人李白,也曾多次投“简历”给贺知章,在他府上混吃混喝很多年。
所以很多门阀世家的子弟,他们的亲眷就有在礼部任职的,想要一点透题都没有是不可能的。还有就是,在考卷上做文章,例如第几行的第几个字用什么字,权当是暗号,评卷的时候相应给提一提档,都是存在,也是杜绝不了的。
但李牧不怕这个,因为他是李牧。谁敢故意把他的卷子压低档次,家里缺粪了不成?再者说,他的卷子,皇帝是必然要看的,有李世民在,故意压低也不可能。
而考卷在离开考场之后,便会进行‘糊名’,而监考是没有资格阅卷的,他们还被勒令不能离开贡院,直到放榜,所以也不用担心监考把消息泄露出去的可能。
相对于小科,明经和进士的评等要严格得多。经过层层的评选,最终,三十份脱颖而出的试卷,被拣选出来,封在了匣中,由一队禁军校尉护卫着,快马送到了宫中。
科举乃是国家大事,李世民也没有擅专,而是把三省六部都召集到了一起,如今内务府俨然也已经是自成一派,坊间把它跟三省六部合在一起,号称‘一府三省六部’,还排在前头。正常情况下,李牧也应当在,但他今年参加了科举,为避嫌,李世民就没召他过来,而是把长孙冲叫来旁听,也算是给内务府面子了。
“让朕瞧一瞧,今年的学子们,能否给朕一个惊喜。”李世民亲手撕掉封条,打开了匣子,从中把卷子拿了出来。这些卷子是有顺序的,当然这个顺序是阅卷大儒们给出的建议顺序,最后的排名,还是李世民来定夺。但这些人已经算是成功者了,能呈递给李世民御览的这三十个人,全部都是‘进士及第’,按照规矩,他们都有资格参加吏部的选试,只要不是太差,至少也能有个七品县令做。
李世民看过几份,递给长孙无忌等人传阅,三省六部执宰天下,他们对这些考生的名次,也有发言之权。
“这份是秦怀道的卷子。”李世民终于瞧见一个熟悉的名字了,三十人中,阅卷大儒给出的建议排在十七位。这个位置不算高,却也不是末尾,算得上是中等之姿。李世民看了一遍秦怀道的作答,贴经一字不错,口试十条大义全对,时务策的考评也是上等,综合明经科排名第三。但他的进士科成绩,就不那么显眼了,诗的评价是中等,赋的评价也是中等,两科叠加,最后定在了十七名,也算是公允。
李世民本来还想拿这个做把柄,讥讽李牧几句。但是似乎也讥讽不出什么,他对秦怀道的风评,也是有所耳闻的。秦琼这个儿子,平时不好好读书,整日在街头打架,打架还不太行,属于是纨绔里头的‘军师’,动嘴的角色。能在李牧的教导之下,取得明经科前三的成绩,已经是殊为难得了。若以往年的规矩,明经前三,都有取状元的资格,只是今年看重的是两科的成绩,他的诗赋不出彩,被拉低了评等,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继续往下看,卷子剩得越来越少,李世民也是有些担忧了,看到这儿都没李牧的卷子,难不成他真的名落孙山么?
只剩下最后两份卷子了,李世民有些紧张,若这两份卷子中有一个人是李牧,那李牧就是状元了,哪怕他不是大儒们建议的头名,李世民也会让他做头名。但若里头没有他,他就会成为贞观朝最大的笑话,连带着李世民的面上也无光。
李世民深吸一口气,撕开了糊名。
马周!不是李牧!
又是一个李世民有印象的人,去岁新年,他曾下旨,让百官上书,议论朝政得失。禁军中郎将常何的奏疏,让李世民大感意外,一个莽夫,不识几个字,竟能提出合理的建议十余条,就算是师爷代笔,也不可能有这样的水平。于是,李世民便召见常何,常何不敢欺瞒,便说家里来个门客,叫马周,都是他的建议。
这是李世民头一次听说马周的名字,此后便对此人留心了。现在又见到马周的名字,还是第二名榜眼的位置,李世民不禁欣喜,看来这个马周,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朝廷又多了一个可用之才。
最后一份卷子了,还有一丝希望,到底是不是李牧——李世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他捏起糊名纸的一角,轻轻撕开,露出了姓氏,姓李,没错!继续撕,第二个字,不是牧!李世民的心登时凉了半截,脸色也变了,全部撕开,根本就不是两个字的名字,而是三个字。李世民瞬间连看都不想看了,三个字,怎么可能是李牧?
李牧啊李牧,你着实是让朕好生失望!你夸下海口,如今看你如何跟朕交代!
第593章 李寻欢是谁?
没来由的一股气充斥着李世民心肺,在场都是人精,看到李世民这副样子,哪还猜不着了?但谁敢问呐,问了,不但得罪皇帝,还得罪李牧,李牧虽然没考中状元,但人家还是逐鹿侯啊,还说内务府的总管大臣啊,而且他还是一条疯狗,见人就咬啊,谁顶得住他啊。
众人纷纷错开视线,好像一点也不关心似的。只有魏征出声道:“陛下,不知头名是谁,还请陛下告知。”
李世民铁青着脸看了一眼,道:“一个叫李寻欢的,哈,真是可恼也,竟以寻欢为名,有伤风化!此人心术不正,不能用,开革了吧!”
“陛下使不得啊!”群臣慌忙劝谏,开什么玩笑,人家十年寒窗苦读,好不容易考了个头名,你不给状元也就罢了,还开革了,这像话吗?就算是最昏君的昏君,也干不出这等事吧?陛下这是让李牧给气糊涂了!
在魏征说出难听话之前,长孙无忌率先站了出来,道:“陛下不可如此冲动,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名字也是受之于父母,作为子女又怎敢更改呢?这怪不得他,科举为国选材,陛下当看他的才能才是啊。”
众人皆道:“陛下三思!”
李世民是一时气话,就算长孙无忌不说,他也不可能那么做,他叹了口气,低头去看这位‘李寻欢’的考卷。明经科,贴经,大义,全对,时务策上等,评为第一。进士科,诗,第一,赋,第一。竟然是双榜的头名!
这让李世民不得不重视起来了,贴经没什么可看的,大义是口试,他也只能看个结果,重点是时务策三题,李世民看的非常认真,可是越看,他越觉得眼熟,这一字一句,跟李牧说话的口吻语气,何其的相似?但看这书法,宛如王献之再世一般,与欧阳询的字完全不同,而李牧是师法欧阳询的正楷,对不上号啊!
再看进士科考卷,怀才不遇诗,李世民看了一遍,不由叫了声好。
众人一听,也按捺不住,李世民便把卷子递给高公公,让众人传阅。高公公把卷子递给长孙无忌,长孙无忌直接念了出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好诗,果然是好诗!”
王珪接话道:“此诗是何等妙也,又是何等的悲怆,全诗不见一字写怀才不遇,但这种慷慨悲吟之感,却让人不禁心生怜悯,此等大才之人,竟然无人赏识,只能独自垂泪,叹哉,惜哉!”
话音未落,只听李世民又道:“诸公,看看这一篇赋吧。”
众人看过去,只见李世民面色严峻,大家不明其意,李世民把考卷递给高公公,让他递给长孙无忌,道:“辅机,你为诸公念一念,尤其是最后两段,大声的念。”
“诺。”长孙无忌接过来,粗略地看了一眼,也是正色了起来,念道:“阿房宫赋。”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长孙无忌念完,殿内鸦雀无声。他把考卷还给高公公,高公公又交还李世民手中,李世民把卷子抹平整,吩咐道:“这样的人才,竟怀才不遇,发出了“天地悠悠,怆然涕下’的感慨,实乃朕之过也!朕因为他的名字,而说出了开革之语,亦是朕之过也!把此人定为头名状元,诸公可有异议否?”
众人皆道:“臣等无异议,此子大才,当得状元。”
“传旨:点李寻欢为头名状元,马周为榜眼,韦湛为探花,发榜吧。”
说罢,李世民摆了摆手,道:“朕乏了,要歇息一会儿,辅机,殿试的事情你来安排,朕过会儿再去。”
长孙无忌领命,众人退下。
刚出大殿,就听殿内传来李世民的吼声:“去,把李牧的卷子给朕找来,朕看看他每次都提前交卷,到底答成了个什么样子,竟然连前三十都没有他的名字,他就是这么自信的?”
长孙无忌心道,陛下这是真的有点挂不住脸了。他把长孙冲叫到跟前,问道:“你师父到底打什么主意,他不能考不中进士?秦怀道都进士及第了。”
长孙冲心情正低落,唉声叹气:“父亲,别问我了,我也不知道啊。但是我觉得,恩师绝不比那个什么李寻欢要差。”
王珪这时在旁边接话道:“辅机,这不是很正常么?逐鹿侯是有才,这不假,但他的才,都是剑走偏锋,反观这李寻欢,才像是一个读书人做学问的样子,别的不说,就说那笔字,如二王再世一般,颇有先辈古韵啊。”
王献之是他的祖宗,说起来也是颇有得色。
长孙冲不忿,便要与之理论,被长孙无忌拉住了,长孙无忌冷冷道:“王珪,你这是在冷嘲热讽么?你别忘了,李牧就算是没考中,他也不过就是丢点脸面,输点钱罢了,他还是内务府的总管大臣,还是逐鹿侯,还领着工部,你这些话要是传到他的耳朵里,会有什么后果,自己掂量。”
“呃……”王珪心里一突,赶紧找补:“我、我就是随口一说,可不能害我啊。”他看向长孙冲,央求道:“孩子,可不能害我,不能啊!”
第594章 没错是我!
“放榜了放榜了!”
“闪开闪开!”
圣旨一到,便有礼部的官吏誊写名字。唐朝放榜,与明清时也不同,明清时若是中了状元,会有人飞马来报,顺便讨个喜钱。但在初唐,没有这个待遇,只有贡院门口的一个告示板,上面悬挂着一个个像是腰牌的名牌,位置挂得越高,说明这个人的排名也就越高。待到制科殿试的时候,拿着这个腰牌,便可以破例骑马进宫。而在朱雀大街到皇城门口的这一段路,便是最初的‘跨马游街’了。
等待成绩的学子们都在这里等着,每一个名牌挂上去,都会引起一阵议论。
作为立志夺得双状元的人,李牧当然也不可能错过。早早的,他就安排二狗在此等着,而他则跟妻妾一起,在天上人间等着,他已经包下了天上人间,等他参加完了殿试,便要在此开席,收割一波礼金。
等啊,等啊,等了好久,终于,二狗回来了。众人见他脸色不太好,心中纷纷猜疑了起来,难不成侯爷没中状元?
李牧在二楼瞧见了他,喊道:“二狗,本侯是不是高居榜首啊?”
“啊、这……”
李牧挑了挑眉,道:“怎么本侯没中么?”
二狗低下了头,道:“侯爷,小人等到了最后,没看到您的名字。”
“没看到我的名字?”李牧皱起眉头:“怎么可能呢?头名是谁,叫什么?”
“一个叫李寻欢的人。榜眼叫马周,探花叫韦湛。”
“一个叫李寻欢的人么?”李牧嘴角微微勾起来,没有再说什么。
……
李寻欢是谁?
刹那间成为了长安城人共同关注的话题,尤其是家里有适龄女儿的人家,都在打听这李寻欢是谁,哪里人,现在住在哪里,目的是什么?还能是什么,自然是要榜下捉婿了。
把人捉了,捆上,再把女儿扒光了丢到他床上。女子的名节何等重要,你看了就是你的人了,贞观朝的第一个状元,日后必定飞黄腾达,这买卖不亏!
还有另一些人,想事情想得就比较深了。尤其是今日在太极殿,听了阿房宫赋的人。他们都是识货的人,能写出这等深刻的辞赋,必定是一个大才。而且看李世民的架势,也是对此人颇为看重的,必然会加以重用。若是能先一步,把此人笼络到麾下,日后在对抗李牧的时候,也不失为是一员大将。
但奇怪的是,各方势力都要把长安城翻个底朝天了,也没有找到李寻欢其人的一丝一毫的消息,仿佛这个人就是不存在一样。
而此时的太极殿,李世民也发觉了异常,遍寻礼部贡院,竟没有李牧的卷子。小科的卷子能找到,但是明经和进士的卷子,找不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