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他说话的水平还是很高的,可不敢说天子谎报大捷什么的......污蔑天子的罪很大,得买许多赎罪券才能赎了。
一旁的兵部尚书王在晋算是个“无党派”,其实也是个属狐狸的,之前闹“国本之争”的时候,他一句话都不说!现在倒是逍遥了,也笑吟吟的凑了上来:“大同那边当然是大捷......帐前亲军可是精锐之师,远比虎兔敦汗的人马能战,即便是虎兔敦汗的铁槊骑兵也打不过帐前军啊!”
你个老狐狸......早为什么不说!
吏部中堂当中,几道怨恨的眼神狠狠的射向了王在晋——王在晋本来就不是个好人,十几万辽军给他点数点成了六万多,这样的人能好的了?
黄立极也不和王在晋一般见识,王在晋这号人叫“孤臣”,无党无派,也不屑和人结党,而且还总干一些让同僚咬牙切齿的事儿。
对于大明朝廷来说,这号恶人是必须要有的,但是不可能当首辅......太会得罪人了!所以黄立极并不怎么忌惮王在晋,他担心的是孙承宗。孙承宗善于拿大明朝的银子拉拢同党,就是个各方面都能摆平的人物。
黄大首辅也不理王在晋,只是看着赵之龙,赵之龙道:“大捷啊!天子勇冠三军,身先士卒,阵斩了蒙古第一勇士贵英恰!杀得插汉部溃不成军,伏尸数十里,一路溃出了大同边墙......”
什么?
天子斩了蒙古第一勇士,还身先士卒......这是真的吗?听着也不像啊!黄立极已经失去判断能力了,扭头看着王在晋。
王在晋皱眉道:“大同镇给兵部的呈文上也说了天子率队出击、大获全胜的事儿......可如果真有这样的大捷,天子为什么不奏凯还朝?”
原来王在晋也不大相信白登山大捷的战报......看着太假,天子怎么可能上阵找人单挑?怎么可能亲自冲锋陷阵?怎么可能会用大炮?
听了王在晋的话,赵之龙就是一声叹息:“天子留在大同,名为西征土默特川......实则是为了整顿大同镇的八卫六十四堡和诸家王府之事。”
“什么?”黄立极没听懂,“陛下是想......”
边上的王在晋比他懂行,当下就追问道:“天子难道在查田点兵?”
赵之龙叹了口气:“天子就是想清查大同的军屯田,然后好多收籽粒粮......另外还要整顿大同诸军,十三万数千之兵,天子是不信的。天子要的实兵、精兵,要在大同整顿出四五万精实之兵,还想另外招募1500天子家丁。”
王在晋皱着眉头道:“大同镇的军屯田至少有二百多万亩,哪怕能查出二百万亩,一亩收个一斗二升籽粒粮,也能有差不多二十五万石啊!如果由朝廷和山西输往大同的钱粮不变,那大同镇的饷额至少能有一百五六十万,养五万精实之兵的确够了。”他捋着胡须,点点头道:“五万精实之兵如果养好了,宣大方向上就能万无一失了!”
赵之龙苦苦一笑:“就怕天子要将大同当成宣府的镇国府啊!”
黄立极一怔:“怎么回事?”
王在晋也问:“这是怎么说的?”
赵之龙道:“在我离开大同府的时候,万岁爷就说了......北京太热,大同凉快,是个避暑消夏的好地方。”
......
皇城,司礼监。
“什么?万岁爷要去大同避暑?还想让皇后娘娘和两位贵妃娘娘同去......”
李尊祖这个时候正在向司礼监秉笔太监兼提督东厂办事太监徐应元传达皇帝的手诏。
看完了手诏,徐大太监也吃了一大惊。
朱由检在手诏中吩咐徐应元立即准备迁移后宫去大同,不过他并没有说要设立镇国府,更没说要建立西京,只说是“避暑”,因为天热啊!
“可现在夏天都快过去了!”御马监掌印商辅明也来了司礼监,他听了徐应元的话,就插了句嘴。
现在已经是农历的六月底了,眼看就要入秋,还避什么暑?
徐应元瞥了商辅明一眼,“老商,天子也许觉得北京城的秋天也热呢?”
被他一提醒,商辅明也知道刚才有点失言,立马就摸出块手绢擦汗了,“还真是的,这天.....都快七月了,还那么热,的确得去避暑。”
徐应元点点头,对李尊祖道:“宁远伯,咱家和商掌印得赶紧去坤宁宫向皇后娘娘禀报......”
李尊祖连忙起身,“下官得回家去看看,先告辞了。”
徐应元说了声“不送”,也站起身,和商辅明一块儿去了坤宁宫,向周皇后报告。
而李尊祖也没回家,出了西华门就直奔孙承宗的住处去了。孙承宗现在掌握了盐运衙门,手里拿着几百万的盐利,那可真是炙手可热了。不少被魏忠贤撵出北京城的东林党人,也渐渐汇聚到了他的门下,有些被他安排去淮扬管盐,有些则还在北京守选。
当李尊祖到访的时候,孙承宗家里正有两个江南来的访客,其中一人就是江南的东林领袖钱谦益,另一人是个太学生,名叫沈廷扬。两人是一块儿来的北京,其中钱谦益是来求官的,他是东林魁首,所以被魏忠贤排挤,在家呆了好几年,本以为魏忠贤死了就可以翻身,没想到朱由检压根不理睬他......所以只好厚着脸皮到北京来运动。
而沈廷扬则是为了开中法而来——沈家是江南的大海商,海砂帮的魁首。这个海砂帮和郑一官的十八芝不同,不跑远海,不下南洋,也不去日本,而是转跑北方的航线,最远到朝鲜。现在的平辽总兵毛文龙就和他们合作,贩卖朝鲜的人参、皮货。不用说,肯定抢了不少人的生意!
另外,海砂帮还一直想抢了运河的生意,想海运漕粮北上——其实淮安、扬州大部分的地主奸商都想废了运河,改行海运。因为要保证运河畅通,就必须让黄河夺淮,而黄河夺淮又会造成淮河下游淤积,从而影响淮河的泄洪能力。淮河也因此每隔两三年就泛滥一次。
而要废掉漕运......又会影响一大堆人的生计和财路!
抢救大明朝 第1712章 就知道党争,黄台吉都快到了!
“孙先生,本爵的兄弟可是天子的领班侍卫,他可是跟着天子一块儿上的战场,亲眼看见天子和蒙古第一勇士贵英恰大战三十六个回合,一条银枪舞得那是上下翻飞,扎得那蒙古第一勇士左支右挡,招架不及,最后被万岁爷一招猛龙过江,挑落马下......当今这位天子真的有万夫不当之勇啊!”
正在滔滔不绝的向孙承宗、钱谦益、沈廷扬三人述说天子之勇的,就是宁远侯李尊祖。这位爷也是个说书的人才啊,虽然没亲眼见过朱由检砍人,但是一张巧嘴却说的绘声绘色,让听书的人有亲临其境的感觉。只是稍微有点军事经验孙承宗听的直皱眉头,这个天子怎么能自己一个人杀上去和人单挑呢?还好赢了,要是打输了,大明朝还不得内讧?
“那天子为什么不奏凯回师?”孙承宗看了眼李尊祖,“宁远伯,您可别拿什么天子还想直捣土默特川的话来搪塞老夫!”
李尊祖被孙承宗说破了心思,当下只是轻轻一声叹息,苦笑道:“天子想做什么?孙先生真是不明白吗?天子现在正在大同镇清田点兵......再加上之前的盐务改革,天子想干什么,不是明摆着吗?”
孙承宗能不明白吗?他是天启皇帝的老师,天启皇帝当年,也有和如今的崇祯皇帝差不多的心思,只是手段差太多了——这两兄弟,都将朝中的衮衮诸公当成了国贼朝敌,想要大加整顿。但是天启帝没有什么办事能力,打仗不会,理财不懂,权谋不通,也不大会用人,所以就拎出一个只会乱来的魏忠贤。
整了半天,真正的硕鼠巨贪,一个也没逮住,反而把自己折了进去,年纪轻轻就驾崩了......
而眼下的这位万岁爷就厉害多了,不动声色的搞出了万余天子家丁,又利用虎兔敦汗入寇的机会来了一场御驾亲征,居然还打出了一场以少胜多的大捷。借着这场大捷的威,虽然不足以控制北京城,但是大同却牢牢的在朱由检掌控之下了。
大同的十三万几千账面兵畏惧鞑虏如虎,而少年天子凭着万骑破敌,杀得虎兔敦汗丢盔卸甲的威风,足以睥睨大同八卫六十四堡了。
所以天子就能在大同清田整军,在大同当地,谁也不敢反对他啊!
而大同镇的军屯、镇兵整理完毕后,十三万几千大军是没有的,四万五万的精实之兵肯定有啊,再加上天子的帐前骑兵,总共就有五万六万的“天子之兵”,不仅可以护卫天子周全,而且还可以震慑北京城内的国贼朝敌。
北京的国贼朝敌势力再大,也不可能把手伸到天子之兵牢牢控制下的大同镇去,而且这帮国贼朝敌的势力,也没办法真的拉上战场......要有那样的势力,天启皇帝也甭折腾了,直接派张维贤带京营兵去把努尔哈赤砍了不就结了?
所以天子一旦离开北京城,去了勋贵们的爪子够不着的大同,就能占据主动,也不必担心划船落水、食物中毒,或者被庸医误了性命。
......
“受之、季明,你们走一趟大同吧!”
送走了李尊祖之后,孙承宗就对进京跑官的钱谦益和一心想要抢了漕运饭碗的沈廷扬道,“天子暂时是不会回北京了,即便入了顺天府,也不会进北京城......他身边肯定是不缺武士的,但是能用的文官却不多,会理财的更少。你们如果去了,一准能得重用。”
钱谦益是万历三十八年的进士,入仕已经十八年了,年纪也有四十六岁,而且他当年还中了个探花,入仕就是翰林院编修,是很高的。可是之后的仕途却非常不顺,因为担了个东林魁首的虚名,成为魏忠贤的眼中钉,所以官场沉浮多年,肥缺没有捞到,却两度革职。现在眼见都要“知天命”了,却还在闲居。还好祖上积德,家里是大地主,自己又是在籍官员,不用交税。要不然都得为衣食住行发愁了!
不过钱谦益岂是混吃等死之人?这次他可是拉上了江南巨富沈廷扬一块儿进京......有了沈廷扬的赞助,还有孙承宗这个东林领袖的提携,起复应该是没问题的。
可是到了北京后钱谦益才发现,自己遇上怪事了......皇帝老子出京去找蒙古第一勇士单挑了!
皇帝不在家,北京的内阁和司礼监也就成了看守状态,也就没人能起复钱谦益了——钱谦益这样的人物,起复就是尚书侍郎这个级别,不可能给个县官就打发了。
所以这事儿必须得皇帝拍板!现在皇帝不在,沈廷扬就算愿意花钱替钱谦益买官,也没地方送了......
钱谦益拈着胡须,一张黑脸上表情严肃,看着跟个包黑子差不多,“孙先生,天子看来对京中的勋贵极为不满啊!而阉党在上回代王误报消息的时候,又和勋贵勾结,谋立福王......您不如写个奏本,由下官带去大同,交给圣上。”
孙承宗皱起眉头,似乎有些犹豫。他知道,这个奏本交上去,那就和北京城的勋贵怼上了。
阉党他是不怕的,但是勋贵......一个个都树大根深啊!
钱谦益看见孙承宗有些犹豫,低声又道:“孙先生,咱们接了盐运衙门的盘,就和那些国之硕鼠对上了。无论咱们怎么委屈忍让,他们都不会满意的。
除非咱们就那原来的二百多万去养辽军......可是辽镇上下能答应吗?他们原来吃着四百多万的饷(扣掉天津、东江的份额差不多是四百多万),减去一半,还不闹翻了天?真闹到袁元素都压不住了,京中的阉党勋贵,一定会借题发挥对付咱们!
孙先生,党争的事儿,其实就是借力打力......主上的意思明摆着,而且也有力可借,咱们只要把阉党和勋贵联系在一起,就不怕打不死他们!”
孙承宗皱着眉,沉默不语,似乎还在权衡。
钱谦益又道:“还有先帝之死,也是可以拿来做文章的......当年咱们东林君子都不在朝,这事儿和咱们没关系。但是阉党和京中勋贵,却是罪责难逃!”
“这怎么说?”孙承宗问。
钱谦益道:“京中勋贵恨先帝想要整顿京营和锦衣卫,而阉党则谋立福王......”
“还牵扯上福王?这可是陷藩啊!”
钱谦益笑道:“怎么是陷藩?这次真有人谋立福王啊!他能脱得了干系?等皇后娘娘到了大同,还不和天子哭诉?天子会怎么想?总宪啊,内阁首辅,就在此一举了!”
这个钱谦益一准是被压抑久了,满脑子都是这么斗争,也不看看现在都什么时候了!
黄台吉都快打来了!
当然了,孙承宗和钱谦益这个时候也不知道黄台吉奔蓟镇长城来了......实际上,就连跟着黄台吉一起出兵的八旗兵和准备和黄台吉会师的喀喇沁蒙古、内喀尔喀蒙古、科尔沁蒙古的首领,也都不知道这位天聪大汗已经准备试一试北京城的鼎之轻重了。他们这些人只知道,天聪大汗准备在大凌河畔大会蒙古诸部,并且接受蒙古左翼各部的臣服。
甚至连未卜先知的那位朱由检,也不知道已巳之变提前了,变成了戊辰之变!
抢救大明朝 第1713章 出兵,抢妹子去!
崇祯元年七月,大同镇城。
祖可法和李承运这两个“不辱使命”的使臣,终于抵达了已经在朱由检完全掌控之中的“避暑胜地”大同城。
他们俩上回去库库和屯的时候,就从大同这儿经过,还和满桂来了个把酒言欢。对大同城的风土人情,还是有点熟悉的。可是他们怎么也没想到,时隔一个多月,他们再来大同的时候,这座边关重镇的气质,居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一个多月前,大同城的外观看起来虽然和现在的模样几乎一样,但是谁都能感觉到那种浓郁到几乎抹不开的沉沉死气。
当时的大同,可以说是一座完全凝固的,并且正在走向衰亡的城市!
作为一座边疆军城,这里本来应该充满奋发蓬勃的气息,边关的生活虽然艰苦,但同时应该是充满希望的。
因为边关应该是一个帝国生长发育的地方——帝国的生命力就在于扩张,而边关就是扩张的最前沿,当然应该是最充满生机的地方。
这里是勇士们建功立业,万里觅封侯的所在。是商人们随军而入草原大漠,攫取暴利的。也是大明帝国实现征服大漠草原,彻底混同海内之梦的大据点。
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封侯的功业成了传说,和草原大漠的贸易变成了走私,而大明帝国也不再想要征服草原大漠,只想着关起门来过安生日子。
而这种转变,则让大同军城渐渐失去了生机,失去了希望,失去了梦想,也失去了勇气。
这座九边之首的雄城,不再是大明帝国插向漠南草原的利剑,而是一座在本身也很衰弱的草原游牧部落的兵锋威胁下瑟瑟发抖的堡垒......掌握着这座可以号称天下第一坚城的城堡的,也不再是保卫大同镇所属八卫六十四堡的战士,而是削弱了大同八卫六十四堡武力的敌人!
当杀敌立功不再有利可图时,居于大同军镇最顶层的人们,就将图利的对象从口外的鞑子,变成了大同边墙之内的军户和营兵......于是,保卫边关的战士都渐渐的成了肥羊,而本来就不应该存在于边关的寄生阶层的数量又越来越多,整个大同军镇,也就不可避免的走进了死胡同,没有希望,只能慢慢死亡。
可是当祖可法和李承运在库库和屯的牢房里呆了一个多月后再回大同城时,他们却惊奇的发现这座濒死的九边第一雄城,已经复活了!
在大同主城内繁华的四街八巷上,到处都是看上去就志气昂扬的壮士,或是披甲持兵,往来巡逻。或是三五成群,在街巷上走动,一个个看着都乐呵呵的,仿佛有了什么大好前程似的。
而原本随处可见的那些混吃等死的宗子,似乎一夜之间就从大同城的街巷上消失了——混吃等死的宗室历朝历代都是有的,但是将这些人圈养在边疆重镇,明朝却是独一份了。
中国的北方、西北边疆本就不怎么富足,根本就不是养人的地方。特别是那些聚集了大量战士的边疆重镇的供应就更加困难了,再圈那么多好吃好喝的闲人,必然会加剧这些边疆重重的粮食供应压力,而且也会让有限的社会财富向这些不能战斗的特权阶级集中。从而更加恶化边疆战士们的经济处境......
可以这么说,如果明朝能把封在华北、西北等地那些混吃等死,啥也干不了,啥也不许干的宗室迁走。那边军的战斗力一定可以上几个档次!
因为这些人迁走之后,各个边疆重镇立即就能多出一大笔可供分配的巨额财富......只要把这些财富分配给能战斗的人,大明王朝马上就能得到十几二十万可以拿来续命的精兵。
跟着逆子学了几十年“皇帝秘籍”的朱由检当然知道边镇边军其实也是一桩买卖——光靠忠义不行,必须得让边军们有利可图啊!
所以他住进大同的代王府后,立即就开始迁移代王府一系的宗室了——代王和下面的八个郡王全都“自请撤藩”,那么朱由检还有什么客气?全都恩准吧!
上面的藩王、郡王都撤了,下面的将军、中尉还留着干什么?都收拾东西跟着走吧!
所以从崇祯元年六月下旬开始,大同宗室的大搬迁就开始了。
到七月初的时候,搬走的其实并不多,但是大同的市面已经大变了。因为没有搬走的宗室也没闲心逛街了,全都在准备搬家呢!
另外,针对宗室的土地清查已经完成了。拢共清出一百二十几万亩土地,其中三分之一是被侵占的军屯。
朱由检拿出了其中的一百万亩用作帐前骑士的职分田,并且开始招募勇士。
此外,对大同镇军的整军也开始了。
整军先整饷,朱由检先给大同军镇定了军饷,屯粮、民运粮、折色银、京运银合计定了150万两——其中屯粮、民运粮的数量是固定的,和粮价无关。而原本的盐课用辽饷替代,并入了京运银。
至于部费、克扣什么的,呵呵,朱由检现在就镇在大同,下面的人自己掂量着办就是了!
而这150万两军饷,则用来供养五万额兵,也不分什么主兵、客兵,只有大同营军。五万兵额分给了10个参将和总兵本人。其中8个分守参将,分别驻守大同镇八卫。一个镇标参将,直属大同总兵官。还有一个是巡标兼大同守城参将,由巡抚衙门管辖。另外,大同总兵还能得到一定的兵额,用来供养自己的家丁。
其中8个分守参将都有4000兵额,镇标参将、巡标参将和大同总兵各分6000兵额。
而兵额并不等于实兵,而是领取军饷的额度!
根据朱由检给大同镇定下的规矩,分守参将、镇标参将和巡标参将必须有九成实兵,余下的一成饷额可以用来养家丁。而大同总兵的6000兵额都可以换成家丁,也可以部分换成家丁。家丁必须是甲骑,而且一个家丁只能吃五份额饷。
也就是说,整军完成后,大同镇的实兵(不包括家丁)可以达到39600人,家丁可达2080人。
另外,还有约12000天子家丁,现在也驻扎在大同。还有20000京营,也暂时驻扎大同。
......
大同,承运殿。
祖可法和李承运这两个使臣,终于见到了手握重兵的大明天子。
“......这个虎兔敦汗手头大概还剩四十万部众,其中战士约有五六万,但是周边的蒙古各部都不服他了,正在拼凑一个反插汉同盟。所以虎兔敦汗答应和咱们结盟,也没再要市赏。”
正在报告的是大外交家祖可法,在库库和屯的牢房,这个大外交家都准备“叛国”了,可没想到虎兔敦汗外强中干,惨败而回。回到库库和屯没几日,他妹子兀良哈被朱由检放归,还带来了两家结盟、和亲的要求。都准备放弃库库和屯跑路的虎兔敦汗,当然是喜出望外,立即就答应了朱由检的结盟要求。但是他却没同意把兀良哈嫁给朱由检,因为他准备把自己的这个妹子嫁给外喀尔喀的却图汗,以便建立一个红教联盟。
“林丹巴图尔没提把兀良哈大公主给朕吗?”朱由检听了半天,发现少了个兀良哈,立马就问话了。
“没,没听他说......”
朱由检冷冷一笑:“还是不服啊,看来朕还是得出兵归化城,去抢了林丹巴图尔的妹子!”
什么?出兵抢妹子?祖可法和李承运全都惊呆了。
这才多久没见啊?这少年天子咋就学坏了呢?都会抢妹子了……和谁学坏的?是吴三桂还是黑文韬?
抢救大明朝 第1714章 崇祯斡耳朵
“陛下,老臣听说您这次点集大军是为了......为了去草原上抢插汉部的兀良哈大公主?”
“万岁爷,这个兀良哈大公主真没什么好的,年纪不小,都快三十了,又是个粗鄙丑陋的鞑子女人,根本不能和咱汉家的女子相比。陛下如果觉得大同宫中清冷,不如选几个大宫镇的良家女子入宫......”
“是啊!大同的女子可漂亮了,臣是大同人,可以替陛下去张罗......”
“万岁爷,您兴师动众去草原上抢个女人,这事儿要传了出去,天下人会这么看您?”
“是啊,人言可畏,陛下三思啊......”
朱由检点集大军的旨意刚刚下达,得知皇帝要去草原上抢女人的忠良们就都来进谏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