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现在光临王登库骡马牛羊铺的这辆骡车上载着的显然是个大主顾,在王登库铺的门脸边上一停,就瞅见一群伙计管事从里面一路小跑着出来招呼,最后还瞅见王登库行的东翁,以“王登库”这个商人名行世的王大老板也大步流星的迎了出来。
此时天色已经渐渐暗了下来,车夫挑开车帘子。里面走出了两个人,先出来的是一个锦衣华服的商人,满脸堆笑,正是张家口范家老号的东翁范永斗。
范永斗下了骡车后,却没有马上和王登库招呼,而是转过身,就像孝子伺候亲爹似的从骡车当中请出一个大和尚。
这和尚正是后金第一包衣,范文程范大奴才。
范文程还真是与佛有缘啊,上次扮个喇嘛,这回演个和尚,脑袋上还烫了戒疤,举手投足之间,也多了几分得到高僧的气质。
王登库看来也已经认识范文程了,看到他钻出骡车,立马双手合十,躬身就拜,真是虔诚的不行啊!
范文程的眉头皱着,一看就知道心情不好了。心情不好的原因是没饭吃!当然不是范文程范大和尚没饭吃了......他可是黄台吉身边的奴才,怎么也饿不着的。而且他还给派了外差,扮成和尚到大明境内联络范永斗、王登库这些奸商。奸商都是有钱人,还能不把范文程喂饱了?但是范文程一个奴才吃饱了,口外、关外却又千千万万的奴才还吃不饱。
原来口外、关外一带因为旱灾和兵火(口外的蒙古各部正在混战),造成粮食歉收,今年春天时就闹起了春荒。在原本的历史上,因为袁崇焕卖粮给喀喇沁三十六部,帮助口外的蒙古人和辽东的满洲人度了难关。
但是这一回情况不一样了,朱由检在三月四月五月间连着下达严旨——不许卖粮给蒙古和建州......也不允许招抚口外的喀喇沁蒙古和内喀尔喀蒙古!
他们要投建州也由着去投,总之不能卖粮——朱由检当然知道,无论大明卖或者送多少粮食给蒙古人,他们吃饱了还是投东虏,还是会带着东虏入口烧杀!因为大明给粮,东虏杀人!
给粮的恩,无论如何都抵不上要命的威!
而且喀喇沁蒙古和内喀尔喀蒙古跟着东虏入口,还能分得许多战利品,何乐而不为?
所以朱由检这回铁了心禁运,为了贯彻“粮禁”政策,他还派自己的亲信曹化淳去山海关和宁远监督关闭互市。还给负责平辽军(东江军)粮道的袁可立下旨,让他卡一下毛文龙的军粮......不是不相信毛文龙,而是不相信毛文龙的那几个好养孙。
总之,朱由检这回是铁了心要饿死黄台吉了!
不过黄台吉是饿不死的,不仅没饿死,连饿瘦都没有。而且黄台吉下面的八旗兵将和家眷也没饿死一个,饿死的都是包衣奴才和喀喇沁、内喀尔喀等部的蒙古人。
而黄台吉这个后金天聪汗也不能完全不顾奴才们的死活,所以就让范文程在脑袋上烫了几个戒疤,到大明朝来找买粮食的门路了。
而范文程这个奴才就又找上了自己的本家范永斗,范永斗也挺卖力,就带着他进北京找门路了——张家口那边因为隔壁大同镇正打仗呢,所以边墙戒严!虽然没有严到范文程进不来,但成千上万石的粮食是出不去的。而且宣府总镇侯世禄又是新官上任,三把火还没烧完,门路当然也走不通。
所以范永斗只好带着范文程进京走门子,还找上了自己的好朋友王登库。今儿范永斗就陪着范文程去走了几家武勋的后门,可不知怎么的,全都吃了闭门羹。
不是不帮忙,而是连人都没见着!
这到底是怎么了?难道这帮纨绔子弟知道了什么?北京可是锦衣卫的老巢啊!
范文程心事重重的就跟着范永斗进了王登库的商铺,也没在门脸内的大堂落座,而是被一路请进了内堂。到了内堂里面,范文程就发现不对了,诺大的内堂当中,一个使唤人都没有,也没人上茶。王登库铺的伙计也不知去了哪儿?厅堂里面就是范文程、范永斗、王登库三个人。
这是怎么回事儿?范文程看着气氛不对啊!不会一会儿就冲出一群锦衣卫吧?
正紧张的时候,王登库忽然神神秘秘的凑上来行了一个揖拜大礼,“大师,小的给您道喜了!”
道喜?范文程不大确定,“王掌柜,买到粮食出关的路子了?”
“非也非也,”王登库笑道,“出大事儿了!那个御驾亲征的小皇帝在大同兵败......很可能被虎兔敦汗给俘虏了!大明朝要完啦!”
“什么?你说什么?”范文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王登库已经摸出了一个信封,双手递给了范文程,“大师,您自己看吧......这是大同城的代王和代王府下面的八个郡王联名写给朝廷的奏章的抄本。”
原来是那本坑了代王和大同八郡王的奏章送到北京城了!
不用说了,这个虚假消息立即就在北京城的上层引起了轩然大波......天都要塌了!范文程和范永斗吃了一天的闭门羹也是因为这事儿。
范文程连忙接过信封,抽出里面的信纸,忙不迭的就看了起来,越看越兴奋,兴奋的都发抖了。
“这,这消息靠谱吗?”范文程问。
“靠谱,”王登库笑道,“这消息是徐寡妇从宫里带出来的,错不了!”
“徐寡妇是谁?”范文程问。
“是淮盐白家的长房儿媳妇......”范永斗笑道,“就是个手眼通天的女人,京城的晋商都以她为首。如果这奏章抄本真是她弄来的,那一准错不了!大师,看来明朝的气数要尽了......咱大金国马上就能入主中原了!”
一旁的王登库提醒道:“徐寡妇还说了,蓟镇、宣府各口很快就会戒严......到时候谁都出不了关!”
范文程一想:如果蓟镇、宣府各口真的戒严,那就说明这个奏本抄件上说的事情是真的了!
他立即对范永斗和王登库道:“我得立即出关,把消息带给天聪汗!你们二位能助我出关吗?”
抢救大明朝 第1709章 黄台吉要来啦!
范永斗和王登库还真是有门路的!
在他们俩的安排下,范文程抢在北京城门关闭前出了北京外城西面的广宁门,然后又直奔遵化县,最后在遵化县北面的蓟镇边墙上找了个很不起眼的口子。使了一大笔银子,就让范文程出了边墙,进入了喀喇沁蒙古的地盘。
因为朱由检的粮禁政策,此时的喀喇沁蒙古三十六部,都已经完完全全站在后金国一边。范文程在沈阳是奴才,但是到了蓟镇边墙外的喀喇沁蒙古部落,可就是高高在上的主子了。
范文程找到了三十部中的一部营地,拿出后金国的令牌,对方哪里敢怠慢?立即备了快马和护卫,在六月二十五日这天,就将范文程护送到沈阳城。
而此时的黄台吉则刚刚凯旋归来,才到沈阳没两日——在朱由检亲征大同镇的同时,黄台吉也来了场御驾亲征。他亲征要对付的目标也和朱由检一样,都是插汉部。不过他没怼上虎兔敦汗本人,而是攻打插汉部留在左翼蒙古的余部,就是之前被黄台吉击败过一次的多罗特部。上次发生在大凌河畔的交战并没有完全消灭这一部蒙古人。而是把他们逼到了大兴安岭以南的草原上,在三月到五月间,又有一部分脱离了奈曼、敖汉两部首领的蒙古人去和多罗特部汇合(还是不能小看蒙古大汗的号召力),所以多罗特部势力一度复兴。黄台吉为了彻底压制左翼蒙古,就在六月份的时候出兵草原,又打了一仗。当然是大获全胜了!
在将虎兔敦汗的势力完全逐出左翼蒙古后,黄台吉就返回了沈阳,开始筹备一次由喀喇沁蒙古、内喀尔喀蒙古、科尔沁蒙古参加的大会盟。从而确立自己在左翼蒙古的支配地位!
除了这个支配地位,天聪汗搞这样的会盟还有个目的,想从蒙古人手里多少再挖点粮食出来。
大金国现在哪儿哪儿都好,就是没饭吃!
虽然八旗主子还没饿着,但是汉人、蒙古包衣却饿死了不少......包衣少了,大金国的力量也就被削弱了!
因为大金国的生产和大金八旗兵的后勤供应,全都得靠包衣奴才。如果没有那么多包衣奴才,单靠几万户旗人,大金国是不可能长期维持现在的战斗力的。
所以天聪汗还是得想办法搞点粮食去养活大金国的包衣奴才......可问题是这年头搞粮食真心不容易啊!
首先是大金国自己虽然占着不少肥沃土地,但是从来就没有好好种地的心思。特别是黄台吉登基后,打朝鲜、打宁锦、打东江、打内喀尔喀、打喀喇沁、打插汉部......周围的势力打了个遍!每次出兵,都得耽误一点农事,积少成多,也就不能好好种地了。
其次是被大金国攻打的各方面也不能好好种地放牧,特别是蒙古这一块,因为插汉部虎兔敦汗的西迁,出现了权力真空和多方混战。
这样的局势再加上干旱和寒冷天气,出现饥荒再正常不过了!
而大明朝的新君朱由检掌权后采取的加强封锁的政策,又加剧了大金国的饥荒——原本黄台吉还想通过和明朝存在朝贡关系的喀喇沁诸部向明朝买粮,可没想到这个朱由检是个铁石心肠加上油盐不进的主儿。随便蒙古人说什么软话好话狠话,他就是不答应卖粮。
除了在粮食问题上严防死守之外,现在这个明朝皇帝在辽西的收缩和在辽南的加强,也让黄台吉有点始料未及。
明军在今年六月上旬时,居然完全放弃了锦州、大凌河堡、小凌河堡、松山堡等一系列位于锦州地区的堡垒,并且大踏步的实行了退缩。
现在明军在辽西的前沿,已经后退到了宁远要塞!
与此同时,在辽南方面,明军则变得非常活跃。就在黄台吉将注意力放在左翼蒙古的这几个月中,大明的平辽总兵毛文龙就在金州卫搞出了大动作。平辽军先是重修了金州卫城,随后又掘了南关运河并且筑起了南关边墙,最后又在南关运河之南筑堡屯田,大有将金州卫变成平辽军大据点的意思。
金州卫可比皮岛大多了,虽然不是岛屿,但是有了金州卫城和南关运河、长墙的保护,也已经变成了一块南啃的硬骨头。
虽然平辽军的实力有限,对大金国的威胁也不算太大,但是这么根刺插在背后,总归是很不舒服的。
可是大金朝要拔掉平辽军这根硬刺又不大容易......所以在范文程回到沈阳之前,黄台吉都琢磨着,如果实在不行,就去再打一回朝鲜,顺便拔掉平辽军的皮岛据点。
虽然朝鲜的油水不能和明朝相比,但终究是可以挖出一点粮食的。
就在黄台吉准备征朝鲜的时候,被他派去买粮范文程风尘仆仆的回了沈阳,而且还带来了一个让黄台吉做梦都不敢想象的好消息——大明要完!
“什么?你说什么?明朝小皇帝和明英宗一样,被蒙古人抓了?”黄台吉看着一脸灰扑扑,似乎在路上吃了不少苦的范文程,真有点在做梦的感觉。
“这个小皇帝轻敌冒进,在大同城外的御河边上被蒙古人包围了!”范文程道,“即便没有被俘,也一定损失惨重......而且大同的形势,也一定非常凶险。臣在喀喇沁部的时候,就让人打听了,蓟镇边墙在臣通过后不久,就完全戒严了。大汗,这可不是什么寻常的动作啊!”
蓟镇边墙虽然地处前沿,但并不是长期保持最高戒备的......毕竟口外的喀喇沁蒙古并没有多少实力,除非得到东虏点兵集结的消息,否则蓟镇一般是不会大戒严的。
“大汗,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啊!”范文程道,“不论明朝小皇帝有没有被俘或是被杀,明朝和插汉部的战争一定是没有那么容易了结了。而大同那边一旦战事吃紧,辽西、蓟镇的明军一定会减少。咱们的机会不就来了?”
黄台吉皱着眉头,还是有点不敢相信。因为朱由检登基十个月来,所采取的各项政策,看上去都颇为老练,而且真的很难对付。不像是个头脑发热的少年君王所为,倒像是个老奸巨猾的老狐狸在统治。
这样的老狐狸真的会轻敌冒进,让虎兔敦汗那个废物给收拾了?
“范文程,你的意思是......绕过辽西,从蓟镇破墙而入?”
“大汗英明!”跪在地上的范文程建议道,“奴才从蓟镇边墙外通过的时候,发现那里的蒙古人都饿的厉害,个个都想杀入边墙去饱掠一通,只是打不进去啊!如果大汗能出兵攻打蓟镇,一定会有许多喀喇沁和内喀尔喀蒙古人跟随......有他们在前面冲杀,咱大金国的勇士,只需要在后面督战,就能凿破边墙了。如果大汗不带着他们去吃大明的,就怕他们都对大汗失望,全投到明朝那边去当家丁啊!”
黄台吉皱着眉头,似乎被说动了,思索道:“范文程,你说的有道理,朕知道了......回头朕和诸贝勒们好好商量一番,如果大家都支持,那么朕就要趁着七月份的会盟,领着蒙古诸部一起去打蓟镇边墙了!”
他看着范文程,“到时候,给你们兄弟一个打先锋,赚前程的机会!”
范文程顿时大喜,连连叩头道:“奴才谢大汗恩典!”
抢救大明朝 第1710章 大明天子不回家
北京城,六月二十六日。
就在范文程抵达沈阳城,给大金国天聪汗黄台吉带去特大喜讯的第二天,大队的骑兵护送着几位身负皇命的要人,飞也似的直入北京城北的德胜门瓮城。这些骑兵都是锦衣卫的打扮,全都穿着飞鱼服。因为连着赶了几百里路,全都满身臭汗,胯下的马儿也都跑得马瘦毛长。往日里,这些有资格穿飞鱼服的锦衣卫可都是有身份的老爷,何时见过他们那么狼狈?
大明天子的锦衣亲军可不仅是令人生畏的特务机构,同时还是个官n代、勋n代的“幼儿园”。不少当官的老子攒了些功劳,就给还在吃奶的儿子兑个什么锦衣卫百户的官职......真有一点把锦衣卫当幼儿园的意思。都搞成了官场幼儿园的锦衣卫还能有多少战斗力,那真是用脚后跟都能想出来了。
而今天护送要人回京的,就是一群“锦衣卫幼儿园”出身的n代目。之前他们被张维贤这个老家伙连哄带骗着从征出京,走了六百多里,去了被蒙古鞑子入寇的大同镇......好好的北京城不呆,去那么危险的大同,想想都是在作死啊!
不过还算走运,刚刚登基还没到一年的小皇帝不知道用了什么办法,总之是把入口的鞑子给送走了。所以大家伙儿这一行还算是有惊无险!
可是小皇帝的胡折腾还没完!根本就没有要奏凯还朝的意思,还想赖在大同镇继续折腾。不仅要折腾御驾亲征,准备直捣土默特川。而且还在折腾清田、检地、整军这捅马蜂窝的事儿。
更让这些“锦衣卫幼儿园”出身的n代目们头大的是,小皇帝居然拿出征土默特川的事儿要挟英国公、成国公、抚宁侯他们带着京营里面的识文断字能办事儿的军官帮着一起查田查人!
这事儿可是砸人饭碗、断人财路啊......会有报应的!
而且大同镇能有多少油水?就是一个府的地盘,而且又冷又干旱的。八卫六十四堡下面的屯田最多就是二百七八十万亩,全拿回来能收多少?哪儿能和北京周围的军卫屯田相比?北京周围光是军卫就好几十个,是大同八卫的好七倍八倍,被黑掉的土地起码1000万亩......
另外,大同镇的空额怎么也不能和京营相比啊,京营不仅空额吃的厉害,而且京兵的饷银还多,一个月有一两七八钱银子呢,这空额吃的真是太舒服了。
现在天子让京营官去查大同镇的军屯和空额,回头不会让大同镇的军官来查京营吧?
想想都要糟糕啊!
可是明知道要糟糕,身在大同的京营将校也不敢和刚刚挑了蒙古第一勇士的小皇帝对抗啊!
张维贤带去大同的京营兵,算上各家勋贵的家丁,算是锦衣卫里混日子的n代目,再加上一两银子一个月的临时兵,总共也就两万余人。在大同这边敢和谁横啊?
天子家丁就上万人了!
而且小皇帝在收了几家王爷的庄子后,还在大同开了个“天子家丁”的分号,开出了一户500亩职分田和在大同城内分房子的高价,从大同八卫六十四堡当中招募1500名勇士(从几个王爷那里收来的庄子足够分2000家,但是朱由检还打算从北京挪一批骨干到大同,所以只在大同当地招募1500家)......大同镇这边拢共才多少勇士?被麻家将、马家将这些当地将门一分,再给小皇帝拉走1500户,还折腾什么呀?
如果小皇帝能在大同住上半年,这个大同军镇恐怕就完全被他掌握,以后都可以把大同当成大明西京了......
张维贤、朱纯臣、朱国弼、骆思恭、骆养性他们几个也觉察出不对了,这个小皇帝是不想回家,要一直野在大同了!
这是在用当年明武宗以宣府为家的故伎,要在距离北京更远的大同设立“镇国府”(明武宗曾经在宣府设立镇国府,并以之为家,号令边军),好甩开朝中的阁臣自己大干啊!
发现苗头不对的张维贤等人,也知道他们在大同镇是拿朱由检没招的。所以就在几天前,一块儿向小皇帝进言,派跟随京营抵达大同的宁远伯李尊祖和忻城伯赵之龙回北京去主管京营,整饬北京的防务。
朱由检对赵之龙、李尊祖两人的印象不错——赵之龙可是在南京举兵反抗逆子的“忠良”啊!
而李尊祖则在甲申年从北京突围的战斗中失踪,后来再没找到,估计当了忠烈。
所以朱由检就很爽快的同意了张维贤等人的建议,让赵之龙、李尊祖二位代理京营总戎、提督一职,并且带着朱由检的中旨,在一队锦衣卫骑兵的护送下,返回了北京城。
时隔二十来天,再回北京城的赵之龙和李尊祖,看着戒备当中的大明首善之都,都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了。
本来松松垮垮的北京城,现在居然有了一点戒备森严的样子!德胜门瓮城内外居然大队的京营兵在值守!
守门的军官看见大队的锦衣卫要入城,竟然还敢拦截......要大队人马留在瓮城,只放赵之龙、李尊祖两人入城办事儿。
这种戒备程度,都快赶上大同镇了,这一准是出了什么状况了!
人头精熟的赵之龙在德胜门瓮城这边找了个熟人问了,这才知道北京城内这些日子可不大安稳!
由于之前从大同镇传来的消息反反复复,奇奇怪怪。在北京城内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先是几个倒霉王爷的奏章送到——天子兵败被围,生死未卜!可把北京城内方方面面的人物给惊到了。
天子还没儿子呢!这要是真没了,大明皇帝给谁做?
宫里的两位皇后,朝堂上的六个阁臣,满北京的勋贵,全都在目瞪口呆之余起了心思......而且还自动分成了两党,拥护福王的是一党;想要从桂王朱常灜家里抱个小的来当幼君的又是一党。
想要立福王的都是所谓的阉党,也就是没在国本之争中和福王过不去的那些人,照着程序的确该他来当皇帝。
而想要从桂王家抱个儿子来的则是东林党和宫中的大太监......这个组合有点奇怪,阉党那边没有太监,而东林君子这回却和太监们站在了一起。
之所以会这样,那是因为抱养桂王家儿子的主张是张皇后提出的——她还指望周皇后生儿子过继给自己,好让自己当太后呢!当然不能让福王来北京了。福王封在洛阳,很快就能到北京了,根本等不到周后分娩。
而桂王封在衡州,一来一去得不少日子,如果再能拖一下,多半就能拖到周后分娩。到时候周后生了儿子,那就让桂王家的儿子回去,如果生了丫头,那就没办法了。
这个主张,当然得到了孙承宗为首的东林党人的拥护,同时也得到了徐应元、周世治、商辅明等几个信王藩邸出身的大太监的支持。
由于朱由检在离开北京亲征之前,将盐税发包给了孙承宗、袁崇焕,伤了北京勋贵的利益。所以京中勋贵在这场由于误会而引发的“国本之争”中站在了阉党一边......不过没等他们两边真的斗起来,张维贤派出的第二波人就到了,带来了白登山大捷的好消息。
抢救大明朝 第1711章 北京太热,大同避暑
赵之龙和李尊祖入了北京城,当然就得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了。
赵之龙是老牌的勋贵,在魏忠贤当政的时候,他是亲东林,反阉党的,照理应该和孙承宗他们站在一块儿。可是东林党现在变坏了,居然从天子那里接了盐运衙门的业务,要全面恢复开中法......虽然孙承宗为了盐业稳定,也没一口吞光勋贵们的利益。
但是东林党既然接了盐务,就是和南北两京的勋贵为敌了!
因为这事儿,赵之龙已经认清了东林党的真面目,所以这几个月来,他和东林奸党之间的关系迅速冷却,现在已经是敌非友了。
和东林党决裂后,赵之龙这样的勋贵,当然要在朝中寻找新的盟友了。而能够和他们结盟的,当然就是黄立极、施凤来、张瑞图这帮自认为“不阉”的阉党余孽了。
和李尊祖分别之后,赵之龙也没回府稍稍休息,而是直奔内阁大学士们开小会的吏部衙门而去。在吏部中堂上,果然见到了几个正凑一块大眼瞪小眼的阁老和尚书。
看见赵之龙风尘仆仆的进来,首辅大学士黄立极连忙迎上前去,拉着赵之龙的手就问:“忻城伯......你可是从大同回来的?大同那边到底打得怎么样了?天子是真赢了还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