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可今儿都初十了,谁在大同北关操场城见过一个老朱家的宗子?不去北关操场城集结也就算了,反正这帮人也不是怂了一代两代了。朱由检嘴上说要开革他们,可实际上是不可能那么干的,这可犯众怒!
可是在初八清晨,天子率兵千余在御河岸边和插汉部大队人马遭遇并且展开激战的消息在大同城内传开后,那个重病缠身,本就活不了太久的代王朱鼎渭居然给吓破了胆,不顾王府官员和太监的阻拦,就带着几个儿女和一群妻妾,在少量太监、随从的护卫下,还叫上了几个要好的郡王跑路了。
而且他还跑得挺机灵的,趁着总镇满桂出城,巡抚张翼明忙着调兵遣将支援前线的当中,拿前去北关城集合为借口出了大同镇城的北门定武门,过了吊桥,但是却不入北关南门大夏门,而是在大夏门外拐了个弯,向西沿着护城河绕城而走,绕过大同城后一路南下去了......这份机灵劲儿还真有一点老祖宗当年的风采了。
可是这机灵怎么就不用好地方呢?
大同代王虽然早就被当猪养了,可依旧是大同城内军民的主心骨啊!
只要代王在城内镇守,大同军民就知道大同镇城还固若金汤,哪怕城外的鞑子多如牛毛,大家伙的心还是定的。
可是代王和几家郡王一跑......而且还在天子亲征并且出城迎敌的时候临阵脱逃,这不等于告诉大家伙当今天子也和土木堡的时英宗一样,叫鞑子给捉了吗?
大同城内的人心还不得乱了套?
人心一乱,城还怎么守?
所以得到消息的大同巡抚张翼明一面派人去追代王朱鼎渭,一面分派大同城内的麻家将、马家将的子弟带着家丁和临时兵,去分守大同主城的四个瓮城(四个城门)和东、南、北三关(大同没有西关城),还让人把东南北三关城的三门都堵了,只留一扇对着大同镇城开的大门,还让人把大同西门清远门也封堵了。而麻登山则被张翼明委任为临时的东关分守参将,带了一千多人在东关小城忙活了两天两夜,总算把三个门堵了,还在城头布设了不少防具。
布防稍定之后,忙活了两天两夜的麻大参将实在有点顶不住,就在东关迎恩门城楼上找了个安静些的房间眯了一觉,正睡的舒服的时候,就有人在他耳边大喊:“天子回来啦!天子带兵回来啦!”
什么?天子回来了?
麻登山迷迷糊糊的睁开眼皮,就看见一个上了年纪的麻家家丁一张满是兴奋表情的老脸儿。
“天子胜了?”麻登山问。
“胜了,应该是胜了!”老家丁说,“看着就不像是打败仗的样子......浩浩荡荡的,还押着不少被俘的鞑子,还赶着许多牛羊马匹!看来是大获全胜啊!”
“不对!不对......怎么可能?”麻登山听着这话就觉得不对头啊!白登山上的鞑子有十万啊!小皇才多少人?帐前军不过万人,满桂带出去的家丁、镇标,还有一些不中用的额兵,满打满算就是两万,怎么可能大胜?
他一骨碌就起来了,也不让人给自己披甲,只是随手拿了件袍子披在身上,然后就大步流星出了城门楼。
到了外面,他发现城内的“临时兵”都丢下了手中的土石,和麻家家丁混杂在一起看东面的景象,还发出了大大小小的欢呼声音。
麻登山连忙大声呼喊:“戒备!戒备!小心有诈!”
他怎么一呼喊,下面的人也立即警惕起来了——鞑子可是很狡诈的,可别是冒充明军来混城!那十二面三角龙旗,别是从小皇帝的帐前军那里抢来的!
“快快,快派人去请张巡抚!”麻登山又派人去通知张翼明,然后才掏出一个千里镜开始张望探查。
看了一会儿,就在涉渡御河而来的军队当中发现了喜气洋洋的大同镇总兵满桂和镇标参将方谘崐。
看他们俩的喜庆模样,也不像是打了败仗被俘的样子啊!
难道小皇帝真的打败了威震草原的“跑路汗”?
麻登山连忙吩咐手下一个千总谨守堡垒,自己带着几个亲随,飞马出了大同东关小城的西门,然后绕过小城,奔向正在涉渡御河的明军大队,很快就被警戒的骑兵给拦住,又给领到朱由检马前了。
朱由检之前见过这个麻登山,所以等他下马叩头之后,就笑吟吟道:“麻登山,张巡抚和代王呢?朕这次蒙祖宗保佑,可算是大获全胜了......让他们赶紧准备轻功的酒宴,再出来迎接!”
“陛下,”麻登山道,“臣已经让人去请张抚台了,应该一会儿就到......可是代王殿下来不了了。”
“怎么?病倒了?”朱由检皱起眉头,“病得不行了?”
“不是......”麻登山摇摇头,“他,他跑了!”
“什么?跑了?”
抢救大明朝 第1703章 代王有罪!朕是仁君!
大同皇城,承运殿。
奏凯而还的大明天子,现在已经入了大同城,进了代王府,还在代王府的主殿承运殿上高坐了。
承运殿是亲王府的大殿,极为富丽,而且颇有气势,面阔七间,青绿色琉璃瓦覆顶,墙柱涂以红色。殿基为汉白玉筑,高六尺九寸,分为两层。
宫殿当中,更是堂皇华丽,窠拱攒顶、中画蟠螭、饰以金粉,边画八朵吉祥花。
除了这座承运殿修造的极为气派之外,大同代王府内其它的建筑,也都修得不错。虽然不比皇宫大内那么豪华庄严,但是也差不了多少,有些地方甚至更胜一筹……比如代王府的围墙!
和北京皇城、紫禁城的城墙没有多少防御功能不同,代王府的围墙是真正的城墙,又高又厚,比大同镇城的城墙差不太多。
而且大同皇城占地面积不大,和大同城外的三座关城差不多,非常有利于防守。
守着这样的城堡,外面还有固若金汤的大同镇城,还有东北南三关城,可真是层层护卫,万无一失啊!
另外,大同城内吃饭的居民不多,这意味着不需要太多的粮食就能让大同城堡在敌人的包围下坚持下去。
拥有这样城堡内,代王朱鼎渭居然来了个不战而走……而他儿子也强不太多,当年李自成打来的时候,不也没有扛住?
坐在承运殿上的朱由检可真是越想越生气啊!你们这些人根本就不配当代王啊!大明的代王,也是只有朕还没出生的三子朱慈炯才能当!
“哼!”朱由检一声冷哼,站在大殿上的一群文武,都都是一哆嗦。
这位小皇帝可凶了!不仅手刃魏忠贤,还阵斩了蒙古第一勇士,还差一点活捉了蒙古大汗……那可是真正冲锋陷阵的马上天子,杀人不眨眼的主儿啊!
代王一家看来要倒霉了!
“代王有罪!罪大恶极!”朱由检怒吼着,“朕在前线苦战鞑虏,替他保着祖坟,他倒好,脚底抹油先溜了!他这样配当塞王吗?你们都说说,他配当大明的塞王吗?”
这个问题……在场的臣子们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因为代王朱鼎渭的表现,不就是一个大明藩王的正常表现吗?
真正不正常的不是代王,而是万岁爷您啊!
好好的太平天子不当,亲自练兵带兵,还领了万把人跑到大同前线和鞑子作战,这怎么说都不是个正常的大明天子啊!
而且您这个不正常的天子还不是坐镇后方指挥,而是自己当先锋,带了千把人就上阵去和鞑子交锋……这也太乱来了吧!
更加不正常的是,您这样乱来的皇帝,居然还把蒙古大汗给打败了!
而是说用区区两万人马把蒙古插汉部的十万大军给打得惨败!
更夸张的是,这一仗还是您亲自排兵布阵,亲自临阵单挑,其中带队冲锋,连大炮都会用,还用得挺好!
这本事都跟谁学的?您的讲官孔运贞能教这些?
可您自己不正常就算了,怎么还想拉着大同镇城内的一群宗王宗子一起上战场?这可不是上城墙督战,是出城去和鞑子交战啊!
结果把代王还有其他几个王都给吓跑了……吓跑了就对了!要是不跑就得跟着您一块儿上战场去杀鞑子了。要有那胆子,就不是大明王爷了,而是隔壁建州女真的贝勒爷了!
所谓公道自在人心,虽然殿中的臣子们大多是奸的,但是他们的天良并没有丧尽,谁也不敢帮着朱由检一块陷害宗藩……陷藩可是大罪!就算您这个马上天子长命百岁,可以一直罩着大家,天天让一帮御史言官天天弹劾批斗的日子也不好过啊!
看见殿上的臣子都装哑巴,朱由检已经明白了——你这帮没种的奸臣都不敢陷藩,都怕被御史言官弹劾是吧?
现在殿上的这些臣子,除了满桂、张翼明这两位是大同镇当地的官,其他人可都是跟着朱由检从南海子大营过来的。
他们都不敢言语,说明代王朱鼎渭跑路固然有错,但大家都认为是事出有因,不应该严惩,否则难以服众......不过没有关系,朱鼎渭还可以继续犯罪,等他再多犯点罪,就能名正言顺的削藩抄家了!
想到这里,朱由检语气阴沉地说:“代王弃藩而走,罪不容恕,但朕终究是仁君,还是有开一点法外之恩的。”
“陛下圣明!”
臣子们都松了口气,谁也不想沾上陷藩的事儿啊!
朱由检对大同巡抚张翼明道:“张抚台,你知道代藩往哪儿去了吗?”
“陛下,”张翼明忙出班道,“臣猜想代藩应该往浑源州去了。因为大同城外的御河以东之前有不少鞑子骑兵打草谷,代藩没有多少护卫,肯定得避开他们。不能往东,多半就是往南去了。大同南面的浑源州境内有北岳恒山,山里面地势险要,而且有几家黄庙可以躲避......代王府往年可没少往黄庙施舍香火钱,现在有难当然可以去相投了。而且浑源州也还在大同境内,代王虽然出城。但也不算太出格。”
黄庙就是喇嘛庙,都是元朝留下来的古刹。因为草原上的蒙古人都信喇嘛,所以怎么都不会去喇嘛寺里杀人放火。
另外,大明朝的藩禁到了如今也有点松弛了,藩王借着扫墓、烧香的名义出城,甚至在城外久居都是常有的。
朱由检点点头,这个张翼明分析的不错,倒是个当锦衣卫的好料,可惜考了进士,投错行了。
朱由检又道:“张抚台,那你就走一趟,去把代藩一家还有那几个郡王都找回来。朕也不会穷治其罪......还会许他戴罪立功。”
“陛下,戴罪立功的意思是......”张翼明问。
朱由检点点头,笑道:“现在虎兔敦汗遁走土默特川......但朕不能就这么放过他,除恶务尽嘛!
所以朕准备亲征土默特川!这次他总该带着代藩一系的子弟到军前效力了吧?”
军前效力可不是一定是身先士卒,筹集军粮,招募民伕,也算是军前效力啊......另外,代王家可是二百多年的王爷,骨气是少了一点,但是银子还是有的是,大不了破财免灾吧!
张翼明松了口气,领了朱由检的圣旨,就立即离开王府,然后带上自己的抚标营,出了大同城,往恒山方向追过去了。
可是这位一心想着和稀泥的张巡抚怎么都没想到,这个代王朱鼎渭犯错的本事可比想像中要厉害。
就在张翼明琢磨着怎么替代王一家开脱的时候,这位爷又犯了新的大罪——他犯了“造谣惑众、诅咒天子”的大罪,而且他还给自己找了几个足可以服众的证人!
原来这个代王朱鼎谓溜的挺快,出了大同城就顺着御河跑,然后在御河和桑干河交汇处再过桑干河,之后就往浑源州跑,想去恒山暂避(还真给张翼明猜着了)。可就在他跑到浑源州州城附近的时候,要巧不巧的,就撞上了张维贤、朱纯臣、朱国弼、骆思恭、骆养性这帮京城勋贵率领的京营援兵了。
一帮京营勋贵遇上了落荒而逃的大同王爷团,当然得问个究竟啊!
这一问,朱鼎渭的罪孽可就大了去啦!
抢救大明朝 第1704章 连大明江山都危险了!
“......完了,完了,万岁爷凶多吉少了,他在御河东岸被虎兔敦汗的十万大军围攻,大同镇城内的精兵都去援救了,可是鞑子有十万大军啊!大同镇城内才几个人?怎么救得出来?”
浑源州衙之内,老糊涂的代王朱鼎渭正在犯罪!犯造谣惑众,诅咒天子的大罪!
而听他造谣和诅咒的,则是一群“堂堂铁证”,有英国公张维贤、成国公朱纯臣、抚宁侯朱国弼、左都督骆思恭......还有一个锦衣卫都指挥使骆养性。这可真是没谁了,连锦衣卫里面最大的头目都在!这逆案定得也太瓷实了,连抵赖都没办法抵赖啊。锦衣卫都指挥使亲自作证,还能有错吗?
“王,王,王爷......”英国公张维贤已经被这个很可能得了老年痴呆的王爷给吓坏了,说话都不利索了,“您,您这些都是听谁说的?”
“唉,大同镇城内都传遍了!”朱鼎渭长长的叹了口气,“本王还让人找了从城外回来的大同镇的哨兵逻卒询问......他们都说万岁爷带着千余骑兵和鞑子交手,还得了小胜,然后就亲敌冒进,过了御河!”
给张维贤打下手的成国公朱纯臣跺了跺脚,一张颇为英武的面孔上都是忧色,晃着脑袋道:“中计了,中计了......这是鞑子的诈败诱敌之计啊!”
张维贤也是连连摇头,且不说中不中计,以天子的尊贵,都不应该率领千骑深入险地啊!哪怕这个天子真的有万夫不挡之勇,也不能这样......陷阵杀敌,根本就不是天子该干的事情!
锦衣卫的老帅骆思恭心眼贼多,总觉得老代王的话好像只说了一半!于是就问:“王爷,天子到底败没败啊?”
他儿子骆养性更坏,还补充了一句:“王爷,您是藩王啊,怎么就出城来了浑源州了?”
你这话什么意思?朱鼎渭也觉得不对啊,细一想,才记起骆思恭、骆养性两父子都是锦衣卫的头头!
“孤,孤王......”朱鼎渭赶紧得找借口啊,努力一想,还真有一个,“是万岁爷让孤王出城的!万岁爷被困御河,让人传旨,要孤王率领大同宗子及各府家丁出城参战!”
什么?还有这样的事情?让王爷和宗子出城作战?这天子也太胡闹了吧?
张维贤、朱纯臣、朱国弼等人都觉得难以置信。而朱鼎渭为了证明自己所言不虚,赶忙向和一起跑路的几个郡王打眼色,让他们说话。
这几个郡王也都是一肚子委屈,他们本来舒舒服服的在大同城内当王爷,可是这少年天子也不知道吃错什么药!大老远的跑来大同,而且还要大家跟着一起去被鞑子杀......最过分的是,他自己还身先士卒,他以为自己和他祖宗成庙老爷一样勇猛吗?还有满桂、张翼明这两个守臣也混蛋,不拦着天子不说,还跟着一起疯,在初八日这天就把城内的精兵都调出去和鞑子决战!
鞑子有十万啊!
大同城内的精兵才多少?满打满算不足万人,一股脑全调出去了,那么大的大同城谁来守?靠麻家、马家的几百家丁和一两万“临时兵”能行吗?
所以不是大家伙要跑......不跑真没命了!不是给这少年天子整死,就给破城的鞑子杀死!
王爷们你一言我一语的倒起了苦水,虽然说的零零碎碎的,倒也能拼凑出一个“事实”。
一群京城武勋当中最会编故事的前任锦衣卫都指挥使骆思恭拈着胡须,开始做总结了。
“诸位王爷,大同那边发生的事情是不是这样的,万岁爷误信奸佞,轻敌冒进,仅率千骑出城,结果被鞑子引诱到御河东案,陷入重围,张翼明、满桂率领大同全城精兵往救,诸位王爷也率自己的护卫和家丁出城助战,但是被鞑子所阻,同时退路也被切断,不得已才绕城而退......”
锦衣卫的老牌缇帅就是不一样啊!故事编得还挺圆润的,都可以上青史了。
“对,对,对,就是这样!”代王朱鼎渭连连点头。
骆思恭看了一眼英国公张维贤——大事不妙啊.....您得带着咱们一块儿把黑锅给甩出去!
英国公叹了口气,就对代王朱鼎渭道:“王爷,要不您和几位大同出来的郡王联名写个奏章,把大同城那边发生的事情和朝廷还有皇后娘娘、懿安皇后娘娘说一说。”
“行,孤王马上写!”朱鼎渭也知道自己丢下皇帝开溜是个罪过,现在当然不敢再得罪京城来的勋贵了,于是很爽快的就答应了下来,当场就写了奏章,还让跟着他一起跑路的几个郡王都署了名。
张维贤等人也不敢耽搁,立即就派了信使骑快马将几个大同倒霉王爷的奏章往北京城送去了......
送走了信使,又把代王和另外几个王爷都安顿在浑源州城内,然后就聚集在一块儿大眼瞪小眼了。
少年天子很有可能已经出事了,大同镇不一定会丢,但肯定被困了,而且城内一定没有什么兵力......最好的情况,就是靠张翼明发动一点老百姓勉强守着。
“英国公......”过了半晌,还是抚宁侯朱国弼开了口,“万岁爷要是真没了,咱们怎么办?”
“是啊,”成国公朱纯臣眉头大皱,“万岁爷连个儿子都没留下......”
抚宁侯朱国弼连连摇头,“要是真的没了倒好,就怕又弄出一个夺门之变......”
骆思恭瞪了朱国弼一眼:“抚宁侯,你这什么话呢?”
朱国弼也知道自己有点失言,但还是不知悔改,哼哼一声:“大实话!”
英国公张维贤嗯咳了一声:“这种事情不是咱们应该过问的......咱们应该考虑到就是怎么保住大明江山!”
“保住大明江山?不至于吧?”骆养性被英国公的话吓一跳,“蒙古人难道还想再回中原来?”
“难说!”英国公张维贤叹了口气,“大同那边情况不明,但必须做最坏的打算......如果大同城不保,那么咱们要防的就是内长城,特别是山西段的内长城和内长城上通往京师的隘口紫荆关等处。”
朱纯臣说:“那就得立即分兵守备偏关、宁武关、雁门关、平型关、倒马关和紫荆关了。”
英国公点点头:“咱们手头的兵力不多,就先分守宁武关、雁门关、紫荆关三关吧!”
虽然京营账面上有十几万人,但是真的到要用兵的关键时刻,还是拉扯不出几个人。这次张维贤、朱纯臣、朱国弼等人带到大同镇来的部队,总共只有两万余人,其中还包括了两三千京中勋贵的家丁呢!
他想了想,又对朱纯臣、朱国弼两人道,“成国公,你带6000人去把守雁门关。抚宁侯,你带6000人去宁武关。余下的人就由老夫和两位骆缇帅统领,先在浑源州这里看看情况......如果大同还在,万岁爷也无恙,鞑子又退去了,当然最好。”
张维贤这样安排,其实是为了躲避朝中可能发生的皇位继承之争.....算是非常如意的盘算。朱纯臣和朱国弼都是明白人,立马就领了将令,各自带了6000人去守雁门关和宁武关了。而张维贤自己,则带着8000余人在浑源州布防,同时还派出探子去探听大同方向的情况。
结果没等探子回来,大同巡抚张翼明就先到了!
抢救大明朝 第1705章 好大的黑锅啊!
“张抚台,你这是从大同城里杀出来的?万岁爷呢?是不是已经......”
张维贤听说张翼明带兵过来了浑源州,立即就出城相迎,见着风尘仆仆的张大巡抚,连招呼都没打,就拉着他问了起来。
问了几句,才发现张翼明的脸色有点古怪,才停了下来,想了想后,又开始打听了:“张抚台,老夫问你,六月初七这天万岁爷是不是带着一千骑出城去和鞑子交战了?”
张翼明摇了摇头,“不到一千,只有六七百人,一起出了北关城,那时城外还有大同镇的数百人,正在和鞑子的骑兵交战。”
张维贤老爷子叹了口气,连连摇头:“那万岁爷是不是打胜了一阵?”
“对,对。”张翼明点点头,“的确胜了一阵......英国公,您怎么都知道?”
张维贤没有回答,而是接着追问:“那之后万岁爷是不是领着一千人过了御河?”
“对啊!”张翼明道,“满总镇一开始还拦着,但是哪里拦得住?”
“然后万岁爷就在御河东岸遇上了插汉部的大队人马?”
“对对......英国公,您都知道啦!”张翼明佩服的点点头。
英国公接着说:“然后万岁爷就陷入鞑子的重围,派人到大同城呼救了?”
“......”张翼明一下没反应过来。
英国公还在那里说呢,“然后满桂就带着万余大同精兵和万余帐前骑兵过河救驾,结果被鞑子的十万大军重重包围......然后鞑子又挥军攻打你的大同城,你守城不住,突围而走了!是不是啊?”
张翼明瞪着眼珠子看着张维贤,“英国公,你这是听谁说的?”
“还能有谁?就是代王和大同城内几个郡王啊!”张维贤急急地问,“张抚台,天子怎么样了?还在吗?有没有和土木堡的英庙一样?”
张翼明抬手指着张维贤,话都说不利索了,“英、英、英国公,你、你胡说什么呀?”
“胡说?哪儿胡说了?”张维贤望着张翼明,也觉出不对了。
“那个,那个过御河和鞑子交战后的内容都是胡说!”张翼明挑起个大拇哥说,“咱们万岁爷可是勇冠三军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