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诸君,鞑子已经打进长城了!”
满场的帐前军的军官都站得笔直,顶盔贯甲,一动不动,只能听见各自粗重的喘气声儿......都是呼呼的,听着都生气儿啊!每个人都是神色激动,脸上的肌肉一抽一抽。
朱由检也已经全副戎装,穿了一身很重的长身甲。他和天启帝虽然是兄弟,但是体格可不一样。天启帝看着像根豆芽菜,瞧着就知道身体不好。而朱由检还是很壮的,特别是重生以来还很注重锻炼,吃的也多,每天都拎石锁拉硬弓,天热的时候还下太液池游泳......游得可好了!他这可是上辈子几十年养成的好习惯,要不怎么活到90岁的?
将近十个月锻炼下来,朱由检的体格壮了一圈,再披上一身战甲,看着就跟个武将差不多了。他身边还站着俩和差不多的少年壮汉,一个是吴三桂,另一个是黑云龙的干儿子叫黑文韬。吴三桂和黑文韬也都是十六七岁的少年,也和朱由检一样,牛高马大,只是武艺比朱由检差一点。
什么?吴三桂的武艺不如朱由检?
当然不如了!朱由检有上辈子几十年的功力......这些日子恢复训练下来,基本上已经到了巅峰状态,都可以号称武功天下第一了!
如果不限兵刃的话,满洲第一巴图鲁遇上现在朱由检,那也是一铳毙命!
除了吴三桂和黑文韬这两个少年亲卫,朱由检身后还站着好几十个披着金甲的少年骑士。都是从帐前军的各级将校家里招来的少年武士,不是那些将校的亲儿子就是干儿子,个个都武艺高强。朱由检自打把盐税发包给孙承宗、袁崇焕后,就拉起了这群少年武士,让他们一天十二个时辰守在身边。哪怕他和周皇后、田贵妃、袁贵妃等人荒淫,也会让一队少年武士在乾清宫外面守着。
这群人在北京城里面没什么关系,家里有指着帐前军富贵,眼下是最可靠的。
而且他们的武艺都非常高强,都是能上阵杀鞑子的!
而朱由检把他们带在身边,除了当亲兵,也当学生......他不仅武功天下第一,兵法也是天下第一啊!
所以他不必学逆子开什么讲武堂请洋将来教,他自己就能教了。
当然了,澳门的洋将洋兵还是要请的,光闭门造车不行啊!朱由检只是纸上兵法家,没有真正指挥过西式军队,所以还是得请洋将洋兵来当个参考。
不过现在孙元化还没把洋将洋兵请来,只是从澳门上了个奏章,说他已经和澳门葡兵头见过面了。对方也愿意出人,不过需要一点时间才能把人招齐。另外,朱由检没有亲自操纵过大炮,只是在上看过,所以还需要洋将来教炮兵。
另外,孙元化还在澳门找了卜加劳铸炮厂的经理,照着朱由检的吩咐提出了采购3磅青铜团炮的要求。现在已经订购了20门,卜加劳铸炮厂正在加紧开工生产。
总之,还得有一段时间才能到位。
好在朱由检也不着急,已巳之变是崇祯二年十月发生的,还有一年多呢!
这些洋兵、洋将、洋炮怎么都该到了。有了20门3磅团炮和一万家丁铁骑,再加上几百个掩护和操作团炮的洋将、洋兵。怎么都能把黄台吉轰出去的......
一想到大明的中兴大业很快就要在自己手中实现,朱由检就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看着站在自己跟前的一排排帐前军的将校,看着一面猎猎飘扬的军旗,看着更远处,将近一万名披挂整齐,还列出了严整的队形,个个都挺胸凸肚,士气高昂,就等着砍鞑子了。
看着这些自己花了血本才招募训练出来的虎贲,朱由检竟然眼眶都湿润起来了。
“鞑子来了,来抢咱们的土地,来抢咱们的钱财,来抢咱们的女人了!尔等现在都是朕的帐前骑士,个个都分了几百亩的田庄,没有成家的也都分了娘子,京城周围到处都是尔等的宅院和田庄......现在鞑子要来抢了,你们说应该怎么办?”
朱由检讲的都是非常质朴的道理,没有什么国家大义,也没什么孔孟之道。就是一个理儿......鞑子来了,来抢你们的土地、钱财和女人了!你们现在都是有女人,有房子,有土地,有钱财的有产阶级战士了,怎么办?
他的话,被身后站着的少年齐声重复了一遍,南海子大营校场上所有人都听见了。
都怒了!
“拼了!额和鞑子拼了!”
第一个吼起来的是李自成!
他都快气炸了!
鞑子太坏了,居然要来抢他的娘子、土地和房子......那可是万岁爷赏给他的老朱家的闺女啊!才16岁,白白嫩嫩,气质高贵,是开封周王府一脉的女子。李自成不过是陕北米脂的平民出身,能讨上这种档次的娘子,那可真是八辈子修来的艳福啊!
鞑子居然要来抢!李自成都恨不能把鞑子活吃了!
“对!额也鞑子拼了!”
李锦也怒了,他也得了个老朱家的闺女,秦王府一脉的女子,白白胖胖的,看着就有福气。
李锦男儿大丈夫,怎么能让鞑子把自己的胖媳妇抢了?这么可恶的鞑子,必须砍成肉酱啊!
“额们和鞑子拼了!”
“俺们和鞑子拼了!”
“杀杀杀......”
然后是更多的帐前骑士发怒了。上万人发出怒吼,都要和插汉部的鞑子拼了。
这可不是一般的明军,而是天子家丁,清一色的铁甲骑士。虽然没有什么好马,但是甲还是有的,还苦练过集团冲锋的本事。可以以团、营为群,发起车轮冲锋。
可别小看这种打法,不一定冲得动后金军的步阵,但是冲击草原上的武装牧民是没有一点问题的。
插汉部的武装牧民可不是当年跟着成吉思汗吊打四方的蒙古勇士了,这群人也就能玩个骑射,一打就散,没有什么大用。
其实虎兔敦汗征讨四方的骨干,也不是那群游牧民,而是从中精选出来的铁槊科诺特十苏木,也就是和这群天子家丁差不多的铁骑兵。不过数量可少多了,没有一万,顶多就是三四千人。
所以朱由检也不需要调集多少大军,就带着眼前的一万铁骑去大同,也能把虎兔敦汗吊起来打了。
打完了虎兔敦汗,朱由检的威望可就起来了。
到时候,就再不用担心北京城内那群不中用的勋贵了,他这回御驾亲征,其实也是为了离他们远点。
因为东南盐业当中的利益可大了......哪怕有东林党和辽镇边军顶在前面,还是难保不出什么万一。
所以朱由检这段时间还是非常小心的,而真正要放心,还是得把这群不中用的家伙打发出北京城......
想到这里,朱由检大声呐喊起来:“诸君,可愿随朕西上杀虏否?”
西上......不是去辽东杀东虏!
西边的蒙古人现在不厉害了,这谁都知道,所以谁都不怕他们。
“愿意!”
“额们愿意!”
“俺们誓死追随......”
朱由检看见群情激昂的场面,自己也热血沸腾!
“出兵!”朱由检用尽全身的气力大喊,“敌在白登山!”
下面的人也跟着一起大吼:“杀敌!敌在白登山!”
:。:
抢救大明朝 第1686章 ??天子拼命去了,咱们怎么办?
上万铁骑开出南海子大营,轰隆隆的通过卢沟桥向西南而去的动静,那可真是震天惊地了!
这是上万铁骑,而且是一人双马啊!光是在官道上行进所扬起的烟尘,站在北京城头上都能瞧见了!
另外,朱由检身边还是有几个隶属锦衣卫的御前侍卫的。水印广告测试
水印广告测试虽然他不怎么信任这些多半出自勋臣门第的侍卫,但是也没把他们撵走,还提拔了李成梁的孙子李尊宗(李如松之子)当了领班侍卫。他昨天就跟着朱由检到了南海子大营,但是并不知道这位少年天子要御驾亲征,直到听见朱由检宣布要出兵白登山,这才发现不对。再想要劝阻,却已经来不及了。
上万的铁骑呼啸而出,你还想劝?劝得住吗?没得办法,只好让自己的一个手下去北京城内的宁远伯府给自己的哥哥李尊祖报信,然后自己给也上了马带着一群侍卫跟着朱由检的大军而去......也不知道去干什么?他们这些侍卫既没有披甲,也没有携带长枪弓箭,就一把绣春刀。真上了战场是他们保护朱由检,还是让朱由检保护他们?
而宁远伯李尊祖是跟着老子李如松上过战场的,如果不是老子征土蛮的时候不明不白死了,这会儿他多半都是总兵了。他家和插汉部那是老对手了,当然知道这一战有多凶险!
当然了,这个宁远伯也知道天子家丁是能打的,他叔叔李如桢在帐前军中当参议,他能不知道吗?
但问题是不能让天子带兵啊!少年天子一小孩子,本事再大,也是从没上过战场的新丁,到时候吓尿了怎么办?战场之上,主帅要是吓夸了,那再大的优势也白给。
而且插汉部也有几千铁骑兵,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打败的......万一少年天子变成了英庙第二,宁远伯府还能把自家摘干净?
想到这些,李如松的这儿子都给吓哭了,哭着就去了戎政府,到了那里才发现,京营总戎张维贤没在。打听了一番,才知道张维贤上午就去了吏部,现在还没回呢!
李尊祖只好再去吏部,到了地方才发现,吏部中堂之内挤满了蟒袍乌纱的大官,一个个都在那里摇头叹息,一看就知道出事儿了。
“不好了,不好了......”李尊祖一进门就嚷嚷,还一边嚷嚷一边流眼泪。
他这一哭一嚷嚷不要紧,可把中堂之内的官员给吓坏了——李尊祖的兄弟李尊宗是领班侍卫啊!
他哭成这样,还大叫大嚷的,难道是天子不好了?
大家伙儿中午的时候在乾清宫就没见着少年天子,只看见一份莫名其妙的手谕,说什么:汝要战,那便战!
从乾清宫出来以后,大臣们越想越不对,所以也不各回各家,就又聚集到吏部,接着商量对策。
可是商量来商量去,也商量不出个头绪。正打算再找关系去打听一下的时候,领班侍卫李尊宗的哥哥宁远伯李尊祖哭着就来了!
大家看着他,都是心里一沉:这可如何是好?天子还没儿子,而且也没兄弟......要是不好了,皇帝谁做?
“宁远伯,”张维贤赶忙上前去拉着李尊祖的胳膊就问,“是不是万岁爷他......”
李尊祖点点头,一脸的伤心难过,“英国公,您都知道啦!”
张维贤哀叹了一声,然后就哭起来了:“万岁爷,您怎么就这么走了呢?”
他这一哭不要紧,吏部中堂内的文武官员全都跟着哭了起来——皇帝没了!能不哭吗?哪怕心里不向着这位少年天子,这个时候也得哭的好像死了亲爹似的。
李尊祖见着这一幕也有点懵了,怎么回事?怎么都跟死了爹妈一样?
看出有点不对的李尊祖赶紧大呼起来:“不好啦!万岁爷御驾亲征,要去和插汉部的虎兔敦汗拼命啦!万岁爷要去拼命啦......”
什么?
万岁爷去找虎兔敦汗拼命了?
这下所有的人都不假哭了,全都瞪着眼珠子瞅着李尊祖。
首辅大学士黄立极连忙抢到李尊祖跟前,抖着声问:“宁......宁远伯,你说什么?”
“首辅,舍弟今天下午遣人来报,万岁爷已经率领帐前军万余骑兵,从南海子大营出发,宣称要去大同镇和破墙而入的插汉部虎兔敦汗拼命了!”
黄立极听了这话,腿肚子就是一阵抽筋,一下没站稳就一屁股坐地上了。边上的兵部尚书王在晋比他要镇定一些,上前就问:“宁远伯,你再说一遍......”
“万岁爷率兵出发去大同找插汉部虎兔敦汗拼命了!”李尊祖道,“万岁爷是昨天到的南海子,今天上午着急万余铁骑在校场阅兵,阅兵完毕就带着这万余铁骑出发往西南紫荆关而去了。舍弟不及阻拦,只好遣人来报我知晓。”
王在晋跺了跺脚:“早就该想到的......天子行事和武庙类似,分明就是个想当马上天子的万岁爷啊!”
“这可如何是好?”首辅黄立极问。
王在晋咬咬牙:“当然是去把万岁爷追回来了!万岁爷连儿子都没有,要有什么万一,大明天下还不乱了套?”
“追得回来吗?”黄立极抖着声问。
“尽人事,听天命吧!”王在晋又对京营总戎张维贤道,“总戎,出兵打仗该是你的本职......你赶紧去召集个几千上万骑兵。如果万岁爷实在不肯回来,你就带着骑兵给万岁爷当先锋吧!”
什么?张维贤张着大嘴话都说不出来了......北京城这边能打的骑兵不就是帐前军的万余骑吗?都叫万岁爷拉走了,自己再上哪儿去找几千骑兵?
宁远伯李尊祖知道自己被坑人的叔叔李如桢牵连,朱由检真要有什么万一,一准要倒血霉,只好硬着头皮请战道:“英国公,我府中还有家丁百人,都是能打的......北京城那么多家勋贵,如果一家能拿出五十骑,两三千人就有了。京营和锦衣卫中多少还有点骑兵......凑一下总能有个五六千的。”
张维贤瞪着李尊祖,心说:你这是要害死我们这些北京城的武勋吗?
李尊祖看了看周围的群臣,全都瞪着眼睛在看他,但他也顾不得那么多了,上前一步,凑到张维贤耳边,低声道:“公爷,若有什么万一,咱手里得有一支骑兵啊!
而且,天子如果打赢了呢?咱们这些京中武勋,难道真的要置身事外?”
张维贤一下就明白了!
现在这个时候,自己这个京营总戎手里不能没有几千个可以一战的兵啊!如果天子真的没了......这几千人就是定策的本钱!如果天子赢了,自己带着几千人还可以去摘一点果子,也显得京畿武勋们还有点用处。要不然天子还不得趁着打败插汉部的余威,再从京畿勋贵手中抠点利益出去?
“对!”张维贤当即就重重点头,“我等勋臣,累世受恩,怎么都不能看着天子弄险!”他对黄立极、王在晋、孙承宗等人一拱手,“诸位先去劝一劝天子,下官去点集骑兵,随后就到!”
黄立极和王在晋、孙承宗等人互相看看,也都点了头......现在也只有两手准备了,如果能把天子劝回来还好,万一劝不回来,那就只能做最坏的打算了!
:。:
抢救大明朝 第1687章???万岁爷兵到!
明朝的大同城,很可能是全中国最坚固、最易守难攻打的城池......没有之一!
这座城池最初是由大将军徐达在洪武五年时,督率军民在辽、金、元三朝遗留下来的大同土城的基础上增筑扩建而来的。
由徐达扩建增筑而来的城堡,是日后形似凤凰的大同城堡的核心堡垒,东西长约三里,南北长约三里半,周长十三里。城墙修建得高大雄伟,坚固险峻,各种城防设施齐备,自成一个防御体系。城墙一律以规整有制的石条、石板、石方、石柱等为基,墙体用“三合土”逐段逐层夯成,外围砌以青砖,用于筑城的青砖都特制的,又大又沉,比普通的城砖重几倍。大同城墙也修筑的又高又宽,高四丈有余,最宽处宽达五丈五尺。四面城墙上有垛口580多处,门楼、望楼、角楼62座、窝铺96座,蔚为壮观,固若金汤。
如此规模的大同城池,还仅仅是明代大同城的初级状态。在土木堡之变后,大同城又进行了几轮扩建。在大同城的北、东、南三门之外,各建了一座关城——其实就是三座坚固程度不亚于主城的小型城堡,环列在大同城三面,互成犄角之势,从高空俯瞰,仿佛一只单展左翅的凤凰,因此有了凤凰城之说。
在兴建了三关之后,明朝君臣还是不大放心,又以“镇城孤峙,旁无辅卫”为有,分别在城东和城西修筑了聚乐、高山二堡,使它们成为了大同城的两翼。
于是大同就有了“一城、三关、两翼”,总共6座坚固异常的堡垒。
如果要给这座大同城一个比较公允的评价,那就是坚固过头了......对于大同边墙外的蒙古人或者即将出现在大同镇附近的后金军而言,除了饿饭或劝降,是没有第三个方法可以将之攻占的。
也许正是因为大同城池的坚固,使得大同镇的军民官吏过于依赖城防,而忽视了训练和战备。特别是在大同边墙外的蒙古土默特万户的武力渐渐衰落,从而彻底放弃了入寇之后,大同这个昔日的九边之首,也就日益废弛。在大明朝的少年天子朱由检看来,大同镇的军民官吏......这些昔日跟随大明开国功臣们扫北定边,复兴汉家天下的英雄好汉的后代,现在已经失去了为大明王朝一战的勇气。这对大明朝和对大同军民官吏自身而言,都不是什么好事儿。
所以朱由检才会让辽镇悍将满桂率兵辽军15000进驻大同,为得就是以外来的辽军为骨干,全面整顿大同防务。
也不指望满桂能整出十三四万可战之兵,但是四万、五万的精兵还是要练出来的。
否则大同就会成为宣、大、蓟三边防御体系中的一个软肋,未来有可能会被入寇的东虏强盗突破。
可是出乎满桂的预料,他所主管的大同镇还没有遇上西进的东虏女真,居然就被插汉部的“跑路汗”带兵给突破了!
如果这事儿发生在辽西,插汉部的跑路汗林丹巴图尔很可能已经被辽镇精兵打得满地找牙了。
可这里是大同......满桂只有15000可恃的辽军,而其中最具战斗力的家丁仅有1000余人。
这15000辽军也不能都摆在大同城,因为把他们都集中在大同城,大同镇的千里边墙可就没什么防备了。最近大同边墙外乱成了一团,被虎兔敦汗打散的兀良哈蒙古的部落到处乱窜,如果大同边墙无备,他们一准会冲进来抢一把再说。
所以满桂不得不分出去10000余人,分别驻扎在镇虏卫、阳和卫、大同右卫、玉林卫、威远卫、平虏卫、云川卫、聚落所和高山所等处。靠着这些分散驻扎的辽兵,对付小股蒙古部落是足够了,但是却挡不住虎兔敦汗的大军。
想要挡住虎兔敦汗的大军,就得把大同本地的军力好好整顿一番。
可是大同镇当地的将门、营兵和军户,哪儿有那么好整顿?他们都是两百多年的团体,早就盘根错节,早就自成一体了。这些团体或围绕着大同镇当地的将门,比如麻家将、马家将拧成一股;或是几十家传承两百多年的军卫门第一块儿抱团取暖;再加上一个本该镇守一方的代王府,早就将大同军镇的武力基础——卫所土地,给瓜分一空了!
没有了土地,军户制自然无法维持,大同镇士兵们的生活苦不堪言,也不愿意再从军出征。在嘉靖年间,因为镇兵不愿远戍堡垒,居然发生了大规模甲申兵变,差点把大同城给占领了。
而军户制瓦解后开始推行的募兵制,则因为明王朝的财力实在有限和九边军镇内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而收效甚微。
在天启年间,大同镇额定的军饷(包括军粮),总额也有一百几十万两。虽然不可能发齐,但是每年实际发到大同镇的军饷(军粮)总在百万上下。以平均三十两养一兵计算,大同镇的战兵也该有三万上下。再加上满桂带来的15000辽兵(这群辽兵的军饷暂时还从加派的辽饷中开支,并不占大同本地的饷),总该有四万五千能打的战兵吧?
可实际上呢?
不算满桂带来的辽兵,大同当地的能战之兵,都不知道有没有5000?而且这些能打的战兵基本都是副将、参将、游击等将领们的家丁私兵。而正经的营兵......只有点兵校阅的时候才会出现。
满桂到任后点了几回兵,每回都是呼啦啦一大群人,数数倒也有十来万(大同兵额是十三万几千),可是点完数,大家伙就各回各家,各自营生去了......整顿?训练?别说门了,窗户都没有啊!哪怕是满桂,也是无从入手的。因为满桂不过是个总兵官,大同这边还有个巡抚呢!巡抚是文官,比总兵牛逼!巡抚之上还有宣大总督!在往上还有一群分润了大同镇军饷的朝臣,谁都不想满桂动真格的。
而满桂自己也是老江湖了,他自己就是宣府军户出身,还不知道规矩?
他要敢动真格的,少不得就是一场军乱送他去锦衣卫诏狱,搞不好把性命都赔了。
所以他上任之后也不敢大刀阔斧的整顿,只能整顿了一番总兵直属的镇标营,又从边墙外被虎兔敦汗打散的蒙古人中招募了500夷丁,编入了自家的家丁,再加上驻扎大同的5000辽兵,满桂手头总算是有了万余战兵。
有了这万余战兵,应付一下三两万插汉部的游牧兵是足够了。可是出乎满桂的预料,虎兔敦汗居然倾巢而出,一举袭破了大同边墙,还在大同城北30里开外的白登山立了大营,还分兵四出打劫......
而手头只有万余可战之兵,其中半数还是步兵的满桂,根本不敢出城。
只能闷在大同城里唉声叹气,六月六这天,他正和往日一样,正准备去巡城的时候,他的镇标参将方谘崐飞步进了他的节堂,一脸的难以置信。
满桂看着这个大同镇本地的骁将,也有点莫名其妙,出了什么事儿?虎兔敦汗是退兵了还是来扑大同了?
“总兵,”方谘崐说话的声音听着都有点奇怪,“万,万岁爷来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