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而杨镐是锦衣卫诏狱里面待决的死囚!
朱由检要杀他只有一句话......他本来就判了死罪,只是皇帝心善,容他多活几年罢了!
“那就行了!”朱由检顿了顿,“锦衣卫诏狱里面还有一个李如桢,也论了死罪......你去和他说说,让他也来帐前亲军当差。他如果不愿意,那就准备杀头吧!”
李如桢是李成梁的三子,比不了他的几个兄弟,但总算也知道怎么选拔训练家丁,没准还能招揽一批故旧。
所以朱由检也打算给他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如果他不愿意,那就杀掉算了!
“他一定愿意的,”杨镐道,“老臣去和他说,他一定会对陛下感激不尽的。”
朱由检点了点头,挥挥手,让曹文学领着杨镐再去锦衣卫诏狱里面去找李如桢。
看着两人离开,朱由检又对左右道:“让外面的罪臣都到院子中来,朕和他们说话。”
这批罪臣,可不仅是肥羊,同时还是候补的走狗!
魏忠贤用他们,也不完全因为他们肯大把送银子——银子肯定要送,但是光靠这个当不了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这70人是魏忠贤阉党的核心,没有一点办事能力能行?
诺大的明朝在这群人的治理下......好像还比后来众正盈朝的时候景气呢!
身为光杆皇帝的朱由检,当然要把这些奸臣都收为走狗!
有了走狗鹰犬,朱由检的皇帝才能当得舒坦。而大明的文官大多心高气傲,特别那些自以为是正人君子的家伙,这些人哪里肯给人当狗?
所以朱由检就不能挑挑拣拣,诏狱里面的人可用,魏忠贤的阉党走狗一样可以拿来使用......奸不奸的另说,至少他们听话,而且也肯办事。
而且现在还有要命的把柄在朱由检的手中......要是不听话,随时扣上逆党的帽子,杀头抄家都够了。
70个罪人已经被押进了文华殿的院子,一个个都忐忑不安......他们现在可不是阉党,而是逆党!逆党是要杀头的,即便不杀,给丢在诏狱当中折腾上几年,也得倾家荡产!
“万岁爷驾到!”
太监的喊声一起,奸臣们赶紧跪了一片。
朱由检看着他们,满意的点点头:“好啊,你们来的正好......今儿是你们的老祖太太千岁凌迟的日子,就在净乐堂内挨刀......你们都去送送她吧!”
抢救大明朝 第1650章 ??新君上台,暮气沉沉
皇极门。
净鞭三响,香烟缭绕。
朱由检终于回到皇极门的宝座上了......等了多少年了!终于美梦成真,再一次一大清早坐在皇极门外的平台上,等着满朝的文武奸臣来给他磕头啦!
现在已经是天启七年的九月份了,27天的丧期已经结束,大行皇帝的梓宫已经抬出了乾清宫,送去景山脚下的寿皇殿安置了——天启皇帝死的太早也太突然,皇陵还没开工呢!所以暂时没有地方下葬,就只能把梓宫安放在专供大行皇帝长期停灵的寿皇殿安放。
朱由检因为担心哥哥在寿皇殿寂寞,所以还特意吩咐手底下的太监,把魏忠贤和客氏的骨灰用坛子装了,一起送去寿皇殿给天启作伴......特别是那个客氏,根据张皇后的懿旨给剐了3600刀,剐得零零碎碎的,还得一块块捡起来一块儿烧成灰。哦,还是那70只观刑的“肥羊”负责捡的。应该是一块不少,总算能把一个完完整整的客氏还给天启了。
天启皇帝的在天之灵应该是满意的,只是吓坏了那70只“肥羊”,当场就晕过去好几个......就不知道受了惊吓后会不会幡然悔悟,以后当个“好奸佞”呢?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满朝的文武奸臣们正向着朱由检叩拜并且山呼万岁,朱由检向下看了一眼......人还到得挺多,下面黑压压的一片,没有一千也有八百!
这场面,比起朱由检上一辈子执政的中后期开大朝会的时候壮观多了。那时候满朝的文武奸臣早就没干劲儿了,一个个都想着捞钱混日子,连一大清早上朝的劲头都不足,能躲就躲了。
当然了,那些还能坚持每天上朝的,大多也不是什么好人!好办法没有,馊主意一堆,更可恨的是还喜欢和皇帝抬杠或者弹劾那些勉强还能办事儿的官员......后来逆子执政,根本不让这些“正人君子”上弹章,连科道都给他废了,最后不照样当了圣君!
虽然心里面挺瞧不上这**臣的,但是朱由检的面子上还是堆满了笑容,笑呵呵的挥手:“平身,平身!”
大家爬起来,偷眼朝上瞧。就看见朱由检已经去了丧服,换上了一身朝服,坐在御座上面,笑吟吟的看着大家伙儿。看见群臣已经爬起来就位,笑道:“今儿国丧已过,大行皇帝的梓宫已经抬去皇寿殿了,朕算是完完全全的接过了大明江山......所以才一大清早叫大家伙儿过来,就是想说一下今后上朝的规矩。朕是少年践祚,之前也不曾出阁读书,实在是才薄而识浅,难以应付如今天下的纷乱之事。所以今天这样的大朝,对朕而言,意思实在不大。老祖宗定下这种大朝会的规矩,主要是为了能多见一些官,多知道一些外面的事情。祖宗起于微末,筚路褴,百战而有天下。自然是明察秋毫,明辨忠奸的本事,朝会之上所议的事情,当然也是越多越好。但是朕长在深宫,不知外事之艰险,又没读过多少圣贤之书,怎么可能日理万千机要?所以今日这样的大朝会,以后初一、十五办一下就可以了。”
朱由检的话再一次让奸臣们震惊了!
这哪里是一个17岁的少年天子说的话?分明是个老狐狸嘛!
朱由检的语调依旧轻快,侃侃而谈,不紧不慢,似乎一切都在他的掌控当中,他接着往下说:“朕只在初一、十五办大朝会,也不仅是因为才薄识浅,理不了太多的政务,还因为朕要多抽出点时间读书。以后除了初一、十五,朕每天清晨就要去文华殿读书,一直读到午膳。用过午膳后,再由内阁大臣、六部堂官、京营总戎、锦衣卫缇帅、科道诸臣等重臣到文华殿上奏议政,议政之后,再召对臣子。
至于初一、十五这两天,除了大朝会,就不办别的事儿了,朕也得休息一下。
诸卿以为如何?”
读书什么的,不过是个借口。上一辈子朱由检当了五十多年的太上皇,除了同小姐姐们玩耍和向逆子学做皇帝,就是在读书了!而且不仅读传统的儒家经典,还读在《子论格物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儒家的著作,甚至还读了许多西洋学术著作......通常还是拉丁文版和法文版的!
他的学问可大着呢!
朝中那些文官和他一比,都是半文盲,根本不配给他当讲官......听他讲课还差不多!
所以朱由检根本不会花半天时间去读书,他这是要把时间抽出来用于处理内府和帐前亲军的事儿。
另外,初一、十五两天的大朝会,他也不会真的按时上班......能躲就躲吧!
在他看来,外朝的事儿水太深,得先搁一下。他的主要精力,得放在管理内廷和帐前亲军上。
可别以为内廷和帐前亲军容易管好,这两方面的事儿可麻烦了!内廷方面有十二监、四司、八局,一共二十个衙门!好几万的太监、宫女儿......其中没几个是好人!
而朱由检必还须得把这二十四个衙门管好了!
因为帐前亲军的经济基础就是内廷所管的内库、里库、皇庄等等。
如果内廷弄不好,朱由检通过查抄逆党和卖赎罪券圈来的钱,要不了多久都得败没了。
所以朱由检接下去还得继续整顿内廷......而且还得大量裁员!
因为人多是没有用的,朱由检一家才几号人?用得着几万个太监宫女?那么多人,都在消耗大明有限的财力啊!
不把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遣散了,朱由检拿什么去养帐前亲军?
而开办帐前亲军的事儿,比整顿内廷更需要朱由检亲历亲为......只有他亲自督促训练出来的亲军,才能如臂使指,得心应手。才能真正放心!
因此朱由检在往后的几年内,压根没多少时间去对付外朝的奸臣。而且他也不指望靠这些奸臣去振兴大明王朝......这些家伙能把局面维持下去,他就谢天谢地了。
所以和上一辈子锐意进取,奋发向上的明君做派不同。这一辈子的崇祯皇帝,刚一上台,就显得暮气沉沉,也不勤政,就想着“偷懒”了。
底下的人大概也没想到朱由检会说这个话......你好歹装几天勤政呢?所以全都愣住了,这就有点冷场了。看着大家都不言语,朱由检就有点不耐烦了。赶紧给首辅大学士黄立极打眼色——你是阉党的首辅,最会迎合上意了,赶紧出来拍马屁啊!
黄立极被朱由检一瞪,立即就反应过来了,刚想出班上奏,居然有人抢在他前面出列了,就见那人扑通一声跪下:“陛下圣明!陛下虽少年英才,但还是应该多读一些圣贤之书的。不过圣贤之书的道理博大精深,还需要硕儒为讲官,为陛下答疑解惑。”
朱由检定睛一看,原来是孔子第六十二代孙,现任左春坊左谕德的孔贞运。
看见他,朱由检就想起《子论格物篇》了......这是多尔衮去曲阜倒斗倒出来的圣贤书啊!这回多尔衮肯定是打不进长城的,所以也不可能去曲阜倒斗了。那《子论格物篇》怎么出世?
要不把孔贞运弄到身边打听一下?咱们自己去倒?
想到这里,朱由检一指孔贞运道:“朕看你挺像个硕儒的,要不就当个讲官吧!”
抢救大明朝 第1651章 ??大明好老师
这就当帝师了?
明朝的帝师可不得了......当过帝师,那可就是阁部疆臣手到拿来了!
满朝的奸臣,都向孔贞运投去了羡慕嫉妒恨的目光......早知道自己就该第一个站出来啊!
“臣必不负圣上隆恩!”孔贞运白捡一帝师,心里都快乐开花了,说话的中气都足了几分。
“孔先生请起。”朱由检笑着招呼孔贞运起身,还客气的称他为“孔先生”。
孔贞运就在众人羡慕的眼神中起身,还看了一眼站在皇极门外那个汉白玉平台上的内阁大学士们——根据明朝上早朝的规矩,只有内阁大学士和司礼监的大珰能陪着皇帝一起在汉白玉平台上。
而孔贞运虽然是孔子之后,又是榜眼(他不是嫡系,所以没有世袭的官职,而是科举出身),但是他高中的时候年纪不小了,当时已经45岁(万历47年),现在已经53岁,所以没有一点机缘,是上不去那个汉白玉平台的。
不过此刻的孔贞运一定不会想到,朱由检压根就没想让他入阁......因为上一辈子,朱由检已经让孔贞运当过大学士了,好像也没什么用。
这一回朱由检可得选几个有用的大学士了......而要成为大学士,最好先当一任帝师。
拿定了主意,朱由检又道:“朕还想多找几个讲官......万历47年的进士孙传庭很有学问,而且不畏魏逆,慨然弃官,是个有骨气的忠臣,可以当讲官。陕西督粮参政洪承畴也是个饱学之儒,也可以当朕的讲官。
还有一个卢象升......今儿上朝了吗?”
卢象升是户部员外郎,当然来上朝了。这会儿正在群臣当中站着,听见崇祯皇帝居然点了自己的名......好像还想让自己当讲官!一下就愣住了!
这怎么可能?
卢象升今年才27岁,天启二年的进士,才当几年官啊?这就去当帝师了?
“没来吗?”朱由检没看见卢象升出班,以为他没来,于是就道,“没来也不要紧,讲官还是要当的!”
卢象升这才反应过来,连忙出班上前,扑通跪地,“陛下,臣才疏学浅,恐难当讲官重任。”
“你才疏学浅?”朱由检笑了笑,“没关系......朕还是要你当讲官,你就讲一点浅的学问,可别再推辞了!”
朱由检才不在乎卢象升有没有学问......没学问他可以亲自教!谁的老师谁负责教嘛!但是讲官还是必须要当的,因为他是卢象升啊!
卢象升也没办法,只好谢恩领旨。
朱由检想了想,又道:“还有个陈奇瑜,好像在南阳做官,也来当朕的讲官!”
这下好了,孙传庭、洪承畴、卢象升、陈奇瑜......崇祯上辈子执政时比较能打的文臣都搜罗来给自己当讲官了。还差一个史可法,因为现在还没高中,也就暂时不能大用了。
不过也等不了多久,朱由检想了想,史可法是崇祯元年的进士,到时候给他个状元当当!
这样朱由检手头可就有了孙传庭、洪承畴、卢象升、陈奇瑜和史可法等五大帅臣,大明何愁不能中兴?
当然了,现在还不是五大名帅发力的时候......帐前亲军还没开始练呢!
现在还是得保守一点,各方面都得维持一个稳固防守的局面。
想到这里,朱由检就对黄立极道:“首辅,现在只有四个大学士......还有两个大学士的位子空着,就让兵部王在晋和工部徐光启补了缺吧!”
王在晋和徐光启两人还没有到达北京,其中王在晋是河南人,这几日就该到了。徐光启是上海人,没几个月是来不了的。
不过大学士可以先定下来,免得有人惦记。
对于这两个任命,黄立极当然不会提出异议......他要有那么多异议,魏忠贤也不会让他当首辅啊。
有时候这个三旨相公也有好使的地方!
......
皇极殿上的大朝很快就结束了,因为没有什么人和自己做对,朱由检的心情相当不错,带着几个太监,大模大样的就回乾清宫去了。前脚才入乾清宫,后脚就有太监来报,说是懿安皇后有请。
懿安皇后现在不在坤宁宫了,而是搬去了慈庆宫。慈庆宫是崇祯和天启出生的宫殿,在崇祯封信王前他还住在那里。所以房屋和各种设施保存的比较好,稍微收拾一下,就可以住人。
另外,慈庆宫还是明朝太子的居所。现在朱由检还没儿子,而且他已经说了要把长子(就是朱慈烺)过继给懿安皇后当儿子,还要封皇太侄。
所以把懿安皇后安排在慈庆宫,也可以看成是朱由检将会履行承诺的宣示。
因为有了这个承诺,而且朱由检又把客氏交给懿安皇后处置,所以懿安皇后在朱由检登基以来的这些日子中,还算是比较支持的。
但是朱由检在剪除魏忠贤、客氏党羽之后的表现,却不大能让懿安皇后满意。这个君啊,好像不怎么“明君”啊!
朝中那么多的阉党余孽也不轰走。
东林党的正人君子还在蒙受冤屈,也不知道给人家平反。
甚至连最铁杆的阉党,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四十孙都没抓进诏狱去严刑拷打,而是软禁在了皇宫西苑......而且,懿安皇后还听说朱由检把杨镐和李如桢这两个论了死罪的奸佞都放出了诏狱,还让他们当了什么帐前亲军参议!这不是任用奸佞吗?
朱由检如果想要练兵,也不应该用杨镐和李如桢,而是应该用孙承宗和袁崇焕啊!
所以,这个懿安皇后思虑再三之后,就打算好心好意的提醒朱由检一下——他现在的表现不好,有可能会变成昏君啊!
“嫂嫂,这慈庆宫住得还好吗?”朱由检向懿安皇后这个“如母”的长嫂问了安后,就把话题引到了房子上面,“慈庆宫总是有些旧了......朕打算过些日子在南海子修一个离宫,到时候也给您建个好一点的宅院吧。”
朱由检并不是要在南海子修个园子,而是想在那里修个棱堡!不仅要在南海子修,而且还要在北苑、东苑、钓鱼台各修一个棱堡,作为帐前亲军的集结之地和上番时候的驻地。另外,等童子军来北京后,也会分布在这四个堡垒当中。
而朱由检则会在紫禁城和南海子城堡之间两头跑,其中的大部分时间,他将会居住在南海子堡垒当中,以方便就近监督帐前亲军的训练。
不过懿安皇后却误会朱由检的意思了,以为这位皇帝要在皇家园林当中大学土木......这是要当昏君啊!
“陛下,”张皇后蹙着秀眉,一副要教训人的模样,“如今国家正在多事之秋,咱们皇家应该减省一点,不要太过铺张了......这个时候在南海子开工,怕是不妥吧?”
朱由检笑道:“南海子算不得大工,花费不了太多的......至于减省之事,朕倒有个想法,今天就和嫂嫂说一说。朕打算把宫中年轻一些的宫女都放出去,同时再大幅裁减净军。如果能减掉两三万人,每年至少能省下上百万的花销......这可省了大钱啦!”
张皇后有点皱眉,缓缓道:“一下裁去两三万?是不是多了一些?那么多张嘴,裁了他们还能不吃饭了?”
:。:
抢救大明朝 第1652章 ???去藩王家吃饭
吃饭当然是大事儿了!
现在的朱由检只是看着像个小孩子皇,实际上早就是老的不能再老的老狐狸了。当然不会不考虑两三万被裁净军人员的吃饭问题......可别再裁出一个净军版的李闯王!
“嫂嫂放心,”朱由检笑道,“朕已经考虑过这两三万人的吃饭问题了......咱们大明不是还有二十七个藩王吗?现在朝廷没钱,可各家藩府都有钱啊!而且老祖宗分封藩王的时候,可都给他们配了护卫的,后来这些护卫又陆陆续续给裁了。到了现在,咱们大明的这些个藩王都是有田有钱没护卫,而天下又不平靖,盗匪四起,没准就把哪个藩王府给劫了。所以朕琢磨着,不如将从南海子裁下来的净军分配给各个藩府充护卫。这些净军虽是阉人,但都是训练过的,用来看家护院应该是够了。”
原来朱由检的办法是让皇宫当中裁下来的太监去各家藩府吃饭......他现在已经知道藩府多有钱了!
大明朝是穷,但穷的是朝廷,是底层的小民,藩王、士大夫、官员,当然还有宫廷当中的大珰,没有一个是穷的。特别是那27家混吃等死的藩王,个个都富得流油!在藩府集中的河南、山西两省,官府每年征收到的皇粮甚至还不给给藩府和宗室发放禄米!
更可恨的是,这些藩府还凭借着自家的尊贵地位和免税特权大搞“诡寄”——就是让民间的田主把田地寄在藩府名下,以达到逃税和逃避徭役的目的。
到了天启、崇祯时,河南和山西的土地已经“半入藩府”,河南、山西两省合计看有将近一亿亩的土地啊!这还没算隐田......而一亿亩的一半就是五千万亩,河南、山西的藩府都肥成什么样了?
后来流寇造反打到各家藩王府门口的时候,有个把藩王派头大一些,还肯把家里的银子搬出来募兵。可大部分都是死到临头还一毛不拔的主儿,藏在地窖里面的银子最后都便宜了流寇!
朱由检一想到这事儿就气不打一处来,但他也不能因为生气和还没有发生的事情,就把27家藩王都给撤了......就是撤一家也不行啊!撤了一家,剩下的王府不得一起闹事?而且兔死狐悲,藩府都能撤,那些个公府、侯府、伯府,还有那些不中用的武勋就不能撤了?
现在朱由检可不是那个重打江山的朱慈烺,后者几乎就是开国之君,不受祖宗家法的约束。可朱由检却没有那么大的权威......他的皇位来源就是祖宗家法。所以他不能去反祖制,至少现在不能,要不然他作为帝王的权威就会大打折扣。
所以朱由检就只能换一个思路——既然不能没收藩府的产业,那就让藩府帮着朝廷养闲人吧!
两三万个太监兵发给27家藩府,一家不过1000人,以各家藩府的财力,多养1000个太监那是绰绰有余啊!
而且藩府本来就有太监,最多在未来若干年内不招新太监,等王府的老太监不中用了,就用这些净军太监去补缺。
等把吃闲饭的净军都打发了,再想办法裁掉半数的锦衣卫......也让他们去各地的藩府当护卫!
各家藩府有那么多钱,那么多的土地,一定得多派点人去保护啊!
这是朱皇帝关系藩府的安全,是皇恩浩荡!
“这倒是个办法......”张皇后蹙着眉毛,想了半天,才轻轻点头道,“一下裁了两三万人,光是月米一年就能省下几十万石,再加上衣食盐菜和逢年过节的恩赏,一年总能省下不少银子。”
明朝太监法定的俸禄不高,按照朱元璋的祖制,“内吏辈衣食于内,自有定额,彼得俸将焉用之?但月支廪米一石足矣”。也就是说,明朝太监除了衣食之外,基础工作就是月米一旦。的确不高,但架不住人多啊!几万个太监,光是最基本的月米一年就得开支七八十万石,再加上万余名的宫女和女官,一年上百万石的大米都能发出去了。
再加上这帮不知道在干什么的太监、宫女的衣食盐菜恩赏,折成米粮的话,一年又得上百万石!
北直隶这边皇庄、皇店的收入都给他们,还不一定够开销呢!
现在朱由检要把皇庄分给帐前骑士,就必须裁掉至少四五万的太监宫女。根据朱由检的腹案,以后宫中的太监宫女加一块,有个几千人就足够了。
余下的,都得陆续打发出去!
猜你喜欢